大众传播符号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大众传播符号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04367174
作者:曾庆香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追溯社会发展的这三个历程,可认为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是:获取者社会的仪式符号崇拜、生产者社会的宗教符号崇拜、消费者社会的身份符号崇拜。而诸如英国的爱德华·泰勒、詹姆斯·乔治·弗雷泽,法国的列维一布留尔、列维一斯特劳斯等众多人类学家把人类的智力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巫术时代(Age of Magic)、宗教时代(Age of Religion)和科学时代(Age of Science)。人类学家的阶段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人类符号崇拜演变历程的佐证。  一、仪式符号崇拜  在获取者社会,即原始社会,由于认知水平的有限,人类无法根据时令等大自然的条件创造大量的生活资料,而是靠天吃饭。于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食物和后代。这使得那时的人们对大自然或者大自然中与他们生存攸关的某种事物充满了崇拜与畏惧。如由于埃及的食物供应依赖于尼罗河的潮汛,因此,他们最古老的神灵俄西里斯②的祭祀仪式和历法都依赖于尼罗河的潮汛。为了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举行各种仪式进行控制、祈祷、祭祀、赎罪,以取悦于他们所认为的能够控制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神圣事物或者超自然力量。  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着仪式崇拜,无论是生命转折,还是部落节日;无论遭遇天灾人祸,譬如长期干旱,或者亲属去世;还是出现失意困扰,比如不孕不育,或者诞下双胞胎,都会求助于仪式。因为仪式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做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这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相信宇宙存在某种超经验超自然的力量,只要通过特定的仪式,便能得到这种力量的帮助,这自然导致对仪式的崇拜。  对仪式的崇拜之所以是对仪式符号的崇拜,一是原始人认为,主宰宇宙中的一切的“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因看不见、摸不着而在仪式上被化约为一种符号,这使得崇拜“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变成了崇拜指代它的符号。如后所述,原始社会的仪式崇拜实质上是巫术仪式崇拜,而“原始巫术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由于人们创造了支配现实的形象,人们就能实际地支配现实,……因此,以事先施行的祭仪作为实际活动获得成果的原因”。卢卡奇的这一观点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原始社会,仪式形象(即符号)被原始人认为具有一种魔力,这样才成就了巫术,也促使他们诸事求助于仪式。例如,在恩登布人部落中,“在把促使妇女多育作为明确目标的仪式里,人们使用的工具性象征符号就有果实众多的树或者根须众多的树的各个部分。恩登布人说这些果实和根须代表孩子,它们具有使女人多生孩子的效力。它们是达成仪式主要目标的手段”。  ……

内容概要

曾庆香
湖南郴州人,1971年生,中国社科院新闻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话语、新闻叙事、传播符号、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
自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其中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两部:《新闻叙事学》、《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译著一部:《作为话语的新闻》,共计一百多万字的著述。主持完成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了多个校级科研项目,现正主持一项部级课题;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主讲《传播学概论(A)》、《传播学概论(B)》、《传播理论》、《舆论学基础》等课程。

书籍目录

序 李彬
绪论:符号的崇拜
第一章 从象征之林到象征交换: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与规律
第一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
一、仪式符号崇拜
二、宗教符号崇拜
三、身份符号崇拜
第二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规律
一、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
二、从符号“巫术”到符号“迷思”
三、从所指崇拜到能指崇拜
第三节 符号“魔力”
符形篇:像似的能指
第二章 符号判断与分类的审视
第一节 符号判断的误区
一、误区之一:征候是符号
二、误区之二:体态是符号
第二节 符号判断的标准
一、时空的非同步位移性
二、复制性
三、可控性
四、人为性与习得性
五、理据性与非必然性
六、交际性和展示性
第三节 符号分类的审视
一、前人对符号的分类
二、本文对符号的分类
第三章 符号的像似性
第一节 符号像似性的内涵
第二节 映象像似性的表现
一、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
二、非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
三、语篇映象像似性
第三节 拟象像似性的表现
一、数量像似性
二、顺序像似性
三、距离像似性
第四节 隐喻像似性与转喻像似性
一、隐喻像似性
二、转喻像似性
第五节 符号像似性的磨损
第四章 网络符号:视觉文化时代的像似交流
第一节 文化的视觉转向
第二节 视觉文化特征
第三节 网络符号的像似交流:视觉文化特征的突显
一、网络像似符号之象形:图像化与情感化
二、网络像似符号之拟声:游戏化与去权威
三、网络像似符号之隐喻与转喻:形象化与幽默感
符义篇:现实的幻象
第五章 谁在新闻中说话:现实幻象的建构主体
第一节 话语与话语主体
第二节 新闻来源与新闻的说话主体
一、作为新闻话语主体的新闻来源
二、新闻来源为何成为新闻的话语主体
第三节 刻板印象与新闻的话语主体
一、刻板印象及其自动激活
二、新闻为何存在刻板印象
三、谁在操纵新闻的刻板印象
第六章 个案分析:西方媒体建构的“3?14”事件的幻象
第一节 话语包与框架
一、机智的隐喻
二、典型的案例
三、生动的描写
四、醒目的形象
第二节 思维方式与言语表达
第三节 话轮与话语权的转换
第四节 框架与话语包效应
第七章 个案分析:兽首拍卖事件的西方意识操纵
第一节 纵容反道德:从道德到法律
第二节 事件奇观化: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
第三节 科学编制思维程序:从“怒贝”到“讽蔡”
符旨篇:巫术的争夺
第八章 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
第一节 别名与内涵
第二节 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
第三节 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及其三种基本模式
第四节 真相的逼迫出场与公众的话语抵制
第九章 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
第一节 文化公民身份呈现的语境
第二节 文化公民身份的内涵
第三节 原型:召唤“文化公民”认同
第四节 价值观:召唤“文化公民”行动
第十章 个案分析:认同?娱乐?迷思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
第一节 具象与认同
第二节 仿像与娱乐
第三节 奇观与迷思
专论篇:图像化生存与仪式化传播
第十一章 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象,从表征到存在,从规训到展演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与图像化生存
第二节 图像作为符号:从迹象到拟象
第三节 图像对真实的殖民:从表征到存在
第四节 观看与凝视下图像:从规训到展演
第十二章 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
第一节 模拟与“互渗”:仪式符号的像似性
第二节 所说之话:从施为话语到陈述话语
第三节 仪式符号及其组合:形式主义与召唤结构
一、仪式的形式主义
二、仪式的召唤结构
第十三章 个案分析:《感动中国》的仪式符号特征与召唤结构
第一节 《感动中国》的仪式类型
一、《感动中国》是典礼和庆典的变异融合
二、《感动中国》是历年再现仪式
第二节 《感动中国》作为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
一、《感动中国》的形式主义和操演特性
二、《感动中国》的隔离、重整作用与反结构特征
三、《感动中国》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感动中国》仪式的召唤结构
一、《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一:融入榜单文化的仪式符号形式
二、《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二:英雄的草根化
三、《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三:故事的选择与叙事的技巧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共分为:符号的崇拜;符形篇:像似的能指;符义篇:现实的幻象;符旨篇:巫术的争夺;专论篇:图像化生存与仪式化传播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从象征之林到象征交换: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与规律;符号判断与分类的审视等。

图书封面


 大众传播符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这姐们不错
  •     符号是有魔力的,在能指与所指基础上研究巫术,进而剖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完基础阅读之后准备阅读《金枝》
  •     稍稍懂了一些。作者流畅的表达加分。
  •     形式大于内容的一本书,关于符号、语言等表意能力介绍得算是不错,但是字里行间夹杂的种种意识形态实在让人不能忍。“颜色革命”也罢西方价值观渗透也罢,不能一门心思全怪美帝的文化侵袭,国家自身对文化的留存和宣扬不力是更为直接的原因。为何民众的反应与官方和主流媒体往往相左?为何长期接受本土教育的民众会在短时间内转而推崇西方价值观?话语权的掌握并不是发发新闻、唱唱赞歌就能够了事的,在如何利用好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这个问题上,政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