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

出版社:华中科技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60952598
作者:申凡
页数:255页

章节摘录

  以建立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为宜。这是因为,主要是由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等奠基了的传播学基础理论,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初具规模的学科到了一定时候,必须分层研究,也会进行分支研究,以此推动研究的深化;分到了一定程度再进行综合,才能把本体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传播学而言,现在既需要对传播研究的五大传统领域分层去深化研究,也需要从社会心理、文化、符号等层面进行传播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传播文化学、传播符号学等分支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传播心理学这个分支学科对传播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它的理论价值的。   那么用什么样的研究体系能把传播心理学从传播学母体中分离出来呢?  我们知道,要不要建一个学科,不能仅仅从“做学问”的需要出发,从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出发,而是看它有什么价值。这首先是看它的现实价值,即对以后的学习者、使用者有什么用。传播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切人口是信息传播。但是,这个“热门”一开,从此人口进门的人很多,有社会学家、新闻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乃至通信专家等,他们介入后进行的研究既可以说是本学科研究的延续,也可以说传播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这些学科伸人到传播学中的部分归拢起来进行整理,讲清其研究脉络与走向,归纳其方法(有创新的,也有未创新的),不以介绍传播学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展现心理学切入的方式来进行,有课题又有方法。这对于介入传播学研究的该学科专业人员有整理理论的作用,也有廓清思路的作用;对于其他学科介入传播学者有帮助和借鉴作用;而对于一般的学习者则有提示、指导与辅导作用。这可以成为我们建立这个分支学科的起点,这仅仅是传播心理学的基础层次。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以发展传播的研究为目标,把传播学还没有研究的课题,或是对研究了没有深人下去的方面展开研究,以这样的方式在传播学分化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这一学科。  对于这个分支学科我们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学科一词有多种解释,比如,有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像物理学、化学等;还有类似学说的用法,指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有完整、独立、系统的学说的体系等。并且学科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学科之间有些也是很难比较的,比如说母学科与子学科之间无论理论抽象水平还是严密程度,都是难以类比的。

前言

  1997年,教育部正式将新闻传播学列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这是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上溯79年,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新闻学的学术研究;由此上溯40年,1957年,作为传播学最重要对象的大众传播开始以“群众思想交流”的译名为国人所知:由此前行13年,2010年。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仅在一年之中。已经可以列出很多件可圈可点的事情,“中华新闻传播学者文丛”的出版,就是其中之一。  经历了92年的风雨和春秋,对于一个人的个体生命来说,已近期颐之年;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也应是臻于成熟之时。学科成熟的标准在于学科范式的形成。按照首倡范式学说的美国学者库恩的说法,“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科学共同体由一些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者组成,他们由所受教育和见习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共同体的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史就是这样的学术共同体在前60年左右的时间于探索和奋斗中初见雏形。在后30多年的时间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壮大的历史。  由于新闻、传播在政治运作中的巨大作用,由于新闻、传播的业务开展与新闻、传播实业组织的紧密联系。中国有相当多的政治人物和新闻、传播的业界人物进入或一度进入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或者,考虑到在新闻传播研究中,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文性质研究占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位置。我们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称之为“学术共同体”。真正完全投身于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的,是一批新闻传播学界的以学术为生命的学者,他们主要生活、工作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就人数而言,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1978年,中国恢复新闻学硕士生教育;1985年。开始培养博士生;1999年,有了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概要

申凡,1947年出生,河北宁晋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法学硕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986年出版了教材《新闻采访学纲要》,1999年修订后出版了《当代新闻采访学》。1988年出版了专著《采访心理学》。2001年作为第一副主编编写出版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新闻心理学》,并作为主编编写该书的辅导教材与练习册。

在大众传播媒介及传播理论研究方面出版有专著《中国企业报研究》《市场经济与企业报改革》《当代传播学》。发表有论文《论传播资源》《解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演变探析》《中国民间传播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

主持完成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我国新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主持完成过两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改革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如何为构建和谐湖北服务研究》,主持的教改课题《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传播心理学研究  新闻传播学科与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思考  网络传播研究的心理学观照  短新闻在读者心理上的优势  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  网络粉丝群体心理研究  新闻记者职业心理成因初探  新闻敏感心理因素初探  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  被采访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  走出采访中的认知误区  采访对象谈出的内容分析  面对采访对象的拒绝  采访过程与采访对象心理变化  记者意志品格的养成第二编  传播、媒介与社会研究  解放以来我国报业结构演变探析  论传播资源  从《现代传播》(1994—2003年)管窥我国十年来的传播学研究  20世纪传播学的兴起  论民间传播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试析中国古代组织传播  建设和谐社会中大众传媒的使命  湖北新闻媒体应做和谐沟通的渠道  “新闻与和谐社会”的记者认知调查与研究  试论网络风险的监管  试论传媒在化解社会风险中的过程管理  新闻教育:本土情怀下的国际化选择  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新世纪呼唤文理渗透的新闻传播人才——试析以理工为主院校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  中国与美国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之比较第三编  传播实务研究  名记者风格初探  突发新闻传播的时段性分析  军事报道国际化——世界性通讯社记者的追求——贾永军事报道创新的思考  应当慎重对待涉及企业产品的报道——谈谈当前经济新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政法报道中传媒与司法机关的矛盾研究  期刊介入突发事件报道的策略分析  聚合新闻:由“e化”到“易化”的跨越——试析网络新闻发展的新趋势  在网络性、新闻性的融合中铸就网络新闻的风格——2006年度湖北新闻奖网络新闻奖评析  从传受双方的博弈看网络广告的发展方向  工业信息传播与“企业报链”  中国大陆企业报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为例附录A  学术专访

作者简介

《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作者是传播心理学研究与新闻业务研究上有重大影响的学者。《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是作者30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传播心理学研究——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在传播心理学研究各个方面的课题,是国内这方面研究的前沿成果;第二部分传播、媒介与社会研究——作者紧扣我国社会的变化,研究了媒介理论与社会的互动问题,在理论探索中表现了自己的见解,有相当的深度;第三部分传播实务研究——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类新闻报道的运作与广告、网络的管理和使用研究了一系列突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针对性与指导性。

图书封面


 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公众舆论书缺页,退货退了两个月,运费还没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