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心理学》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害羞心理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300110721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
页数:254页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62页

如果我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取决于他人的认可——他们真正的了解我们,或者他们对于我们一无所知——那么我们的真实存在感也会被他人彻底毁灭。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2页 - 害羞的积极面

一个特别有趣且积极的作用就是:害羞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措施。害羞本身就是一个让害羞者不被注意、不在众人中凸显的面具。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可以从应该和应当做某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的行为可以逃开社会规则强加的限制。狂欢节和万圣节便是个生动的例子。 他们说明了来自面具和服装的隐匿所导致的巨大个性变化。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页 - 理解害羞

害羞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具有同最严重的身体缺陷一样的致残性,而且它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 害羞的人很难接触别人、结交朋友或是享受可能很美好的经历。
◎ 害羞的人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 害羞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点做出积极的评价。
◎ 害羞唤起人本能的警觉性,使自己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应。
◎ 害羞使你无法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交流。
◎ 害羞总是与挫败、担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相伴而生。
害羞的人通常很谨慎,不乐意遇见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他们谨言慎行,不妄下断言,胆小而又敏感。害羞的人可能生性孤僻、保守、不自信,从另一角度来说,他们甚至被认为是可疑、声名狼藉、内心阴暗的。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8页 - 习得害羞

奇怪的是,害羞的消极天性使他们习惯了电视世界的反馈模式。在电视世界里,只有换频道或是调节频率可以与电子形象联系。享受电视世界的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学习让侦探Kojak代替他们坚强,让Rhoda代替让阿门说话,让Mary Hartmann代替他们解决麻烦。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2页 - 害羞的积极面

害羞的另一积极面表现在挑选朋友是更具选择性。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0页 - 什么会让我们害羞?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害羞的人只是在特定场合和碰到特定的人才会感到害羞。对害羞的关注越密切,对如何克服害羞的建议就越多、越具体,害羞者也就越容易尝试和实践。害羞者有一种明显的倾向,他们喜欢谈一件又一件经历过的事情,而不会把这些事情归类总结。所以有更多的情境和更广泛的人群可能造成他们害羞,也就会有更多自我界定为害羞的人。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1页 - 过度自我

有的学者认为,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与母亲分离时心理感到不适,便容易产生孤独感。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母亲也没有履行好保护孩子自我意识的角色,问题就这样产生了。不成熟的自我意识,正如暴风雨中在大海上漂泊的纸船一样飘摇不定,并且随时可能翻船。精神分析学家说,这种被抛弃的自我意识在长大后会形成一种恐惧感,使之无法应对生命中的未知性,这种恐惧便构成了嫉妒害羞的特征。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6页 - 走进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研究显示:在一定的情境下,沉默是我们面对焦虑时常有的反应。焦虑下的沉默往往会让对方认为是冷漠,是无视,是高傲。这一点非常有趣。足矣显见,沟通中仪态神情传达的信息远远大于言语本身。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8页

害羞的人往往也是很被动和消极的,他们擅长倾听和学习,被动的接受信息。电视等会变成他们重要的交流方式。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8页

奇怪的是,害羞者的消极天性使他们习惯了电视世界的反馈模式。在电视世界里,只有换频道或是调节频率可以与电子形象联系。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电视。是妈妈而不是爸爸教会了我礼貌,但是大多数事情都是电视教会我的。在我的生命中,平均每天至少有三个小时与电视为伴。电视给予了我很多却从不求回报。看电视时,我是被动消极的。……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5页 - 天生害羞

H+型的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表现出坚韧、耐受性强和果敢。相反的,H-型被命名为反应敏感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害羞者。H+型的人可以承受的来自内心与社会方面的压力与打击,无形中却可以使H-型的人身心疲惫或倍感压抑。
有趣的是,H-型害羞者天生就比无畏的H+型敏感,且易于唤醒其紧张状态。高度的敏感使得害羞的人从冲突和威胁中退出。
新生儿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他们对于噪音、光亮、疼痛、湿度有不同的敏感度;有些很爱哭,而另一些却能安静的睡觉。但是包括先天害羞理论的提出者和超级支持者卡特尔(Raymond Cattell)在内,没有一个人敢预言;这些不同会预示着哪个婴儿以后会害羞,而哪个不会。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3页 - 公众害羞者

他们的感觉会影响其表现,他们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其他人的评价,其他人的评价反过来又会更深刻地影响害羞者的自我评价。
公众害羞者不能欣然与适当的对象交流他们的恐惧、不安、好品格以及欲望。他们将自己锁在自我集装箱里。他们得不到帮助、建议、赏识以及人们无时无刻都需要的爱。如果因为是私人问题而不好意思向他人寻求帮助,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人不能从专家、智者和他人的意见中获益。公众害羞可以使一个本来很棒的人变得消沉。最后,我们可以推断公众害羞者无法成为领导者。在大多数的团体氛围下,被选出来的领导者多事能言善辩的人。虽然他们未必拥有最棒或大多数人拥护的思想,但他们能够控制局面,因为他们可以随机应变。……总而言之,仅提供给一个公众害羞者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提高自信和价值感。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页

害羞唤起人类最本能的警觉,让自己过分的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它也让你常常处于一种不好的情绪状态,很难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它总是伴随着,挫败,担忧,孤独等负面情绪。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8页 - 困窘

脸红经常伴随着困窘和一种我们时常会有的短暂而强烈的自尊缺失感。当公众的注意力突然集中到一个私人事件时,困窘感便会产生。
产生困窘的情形:
当公众的注意力突然集中到一个私人事件时;
当有人把关于我们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人时;
出乎意料的表扬会使害羞的人困窘;
在做一些私人举动被别人看见时;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笨拙已经被或将要被别人发现,而他们不会对此表示赞赏时;
那些在公众面前经历失败的人觉得非常尴尬,要比那些私下里知道自己的失败是被允许的人要困窘得多。那些感到最窘迫的人会通过“保住面子”的行为,为挽回丢掉的尊重做出最大的努力。“保住面子”是指在集会中努力保持冷静、能力和身份。
6种个人挽回面子的策略:
防御性地改变话题
为其行为找借口
炫耀其他优点
贬低完成不了的任务
否认失败
试探性的提问以获得他人的肯定
由于多数容易害羞的人自我认同感较低,他们一般不会运用转移注意力的策略以保住面子。甚至,他们会试图避免任何一种可能让他们觉得困窘的场合,从而进一步地将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来,然后沉溺在自己的缺点之中。
有些人甚至觉得在独处的时候,他们也会不安。当回忆之前的失礼或失言时,他们会脸红并变得困窘;在预想一个即将来临的社交活动是,他们也会感到焦虑。在这些回忆和想象的过程中,害羞就随之而来了。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6页

考虑担忧,担忧是对未来的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身体,人际,事物等都不会以完美的形式出现,生活也会有坎坷和波折,要学会接受和理解这种短期的不好和不确定,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很多事情不会因一两件小事而失败,所以即使是失败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没必要过度因小事而担忧和负面,那是不成熟的表现。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页 - 为什么人们会害羞

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害羞的人看起来很谦逊、文静而且有耐心,但与人相处时却充满敌意和荒诞。由于他们的感觉不能直接被表达出来,因而受到扭曲和替代,害羞由此就产生了。在临床经验中,我发现病态的害羞者因为孤独,从而极度关注能为其提供极大快乐的美妙幻想。的确,一个长期的、生动的白日梦是害羞患者的重要价值所在……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0页 - 自我认知

对于害羞,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低姿态。所以,害羞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以维护面子。只有在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害羞者才做真正的自己。在公众面前,害羞者看上去十分镇定,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像是一条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到处都堆满了感情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害羞者的伪装最明显的表现是极端的自我认知。认识自己、接近自己、洞察自己是许多健康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众多心理治疗要追求的目标。然而,同样是自我分析、评价自己的想法感受,一旦沉溺于其中,就预示着心理紊乱。害羞的人往往走了这样的极端。私下害羞者将自己放在超强分析显微镜下检测自己的缺点。害羞者总会陷入强迫性的自我剖析而不能自拔,这使得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将其想法付之行动。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页

人与人的交流就像投资,你付出你的情感,言语和态度,收获对方的情感,以及对你的评价。害羞的人会讲这个过程看的太有风险,进而不愿意进行投资。。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8页 - 功利主义

国家总是强调个人成就。无论是音乐团体、小型社团、美国小姐评选或是曲棍球锦标赛,都存在竞争。我们中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竞争。我们的社会想要从少数极其优秀的社会精英身上获益,并通过税收政策消灭“失败者”
孩子们强烈地意识到证明自身价值、提高物质地位和增强衡量成就砝码的重要性。为了被爱,被接纳,变得有价值,他们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体现在他所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是什么。当我们抱着完全功利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担心自己做的是否优秀,也会担心自己因为没有用而被社会抛弃。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生害羞是显而易见的。
注: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所谓最大幸福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Utilitarianism is a theory in normative ethics holding that the proper course of action is the one that maximizes overall "happiness". It is now generally taken to be a form of consequentialism. [1] According to utilitarianism the moral worth of an action is determined only by its resulting outcome although there is debate over how much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actual consequences, foreseen consequences and intended consequences. Two influential contributors to this theory are Jeremy Bentham and John Stuart Mill. In A Fragment on Government Bentham says ‘it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 that is the measure of right and wrong’ and describes this as a fundamental axiom. I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he talks of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but later prefer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2][3]
Utilitarianism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quantitative and reductionist approach to ethics. It is a type of naturalism.[4] It can be contrasted with deontological ethics,[5] which does not regard the consequences of an act as a determinant of its moral worth; virtue ethics,[6] which focuses on character; pragmatic ethics; as well as with ethical egoism and other varieties of consequentialism.[7]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4页

H﹢型的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表现出坚韧、耐受性强和果敢。
H﹢型的人可以承受来自内心与社会方面的压力与打击,无形中却可以使H﹣型的人身心疲惫或倍感压抑。
有趣的是,H﹣型害羞者天生就比无畏的H﹢型敏感,且易于唤醒其紧张状态。高度的敏感使得害羞的人从冲突和威胁中退出。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9页

如果害羞源于“错误”的行为反应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强化“正确”的反应方式以消除原先“错误的方式。依据这种观点,害羞的行为导致了害羞的经历。一旦习惯了害羞的行为,它就染上一些坏毛病和特殊恐惧,……对于一些极度害羞的人来说,最深刻最可怕的是恐惧感不是来自现实事件,而恰恰来自于内心那些”象征符号“。害羞不是源于特别场景中与人交往时产生的痛苦的个人体验,而是因为那些尚未解决的、积压下来的冲突而不自在,一旦涉及这些情景或人在脑海里浮现时,他们就会感到压力和焦虑。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0页 - 自我意识

对于害羞,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低姿态。所以,害羞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以维护面子。只有在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害羞者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在公众面前,害羞者看上去十分镇定,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像是一台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到处都堆满了感情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页

一定的社会情景会对人的思维感情,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差异和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影响人。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6页 - 习得害羞

我们会因为受到奖赏而强化了那些积极的行为,为避免惩罚而压抑或消除那些产生消极后果的行为。行为学家认为:如果行为可以得到足够的强化,我们可以让贫民窟的女子变成窈窕淑女,或者让害羞的H﹣型变成勇敢的H﹢型。
……
现代行为学家认为,害羞是后天对社会事件和恐惧性病态反应。这可能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在特定情境下,想起与人交往的负面体验,亲身经历或目睹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
没有学会正确的社会技能;
期望完成不恰当的任务,对自己的表现经常焦虑;
因为“不恰当”的自我表现而自我贬低:“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我没有价值”,“我做不到”,“我需要妈妈的帮助”等。
……
根据行为学家的理论,因为孩子想在成人掌控的世界受到关注,他们会因此而变得害羞。
无能感同样也可能是后天得到的,它可能使你获得你想要的关注。
社会认知是最有力的强化剂,人们往往通过最大的努力却只获得一点点的认同。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6页 - 社会迁移和孤独

当今,美国家庭平均成员都少于3人。我们不仅存在于一个陌生人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孤独感的陌生人的国度。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容易变得害羞,简单的人际交往变得相当困难。他们少有机会感受到家庭成员间或邻里朋友间的温暖、给予和分享。同样,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去与人交谈,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别人协商解决问题,接受赞扬或给予别人赞赏。
我所目睹过的最为令人伤心的一幕是周六购物中心那群孤独的孩子们。在母亲进行周末大购物的时候,这些孩子们面无表情地坐在中央喷泉旁边吃着比萨或汉堡,周围萦绕着空洞的音乐。之后,他们跟着父母回到在市郊的豪华居所,这些富人区将他们与别人隔离开。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8页 - 脸红和紧张

不害羞的人会把这些反应当做是轻微的不适,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即将发生的积极事件,但是害羞的人却把注意力聚焦在生理反应上,而且事实上常常还没有等到他们面对害羞情境的时候就先有生理反应,而他们一般不会运用转移注意力的策略以保住面子,于是他们会试图避免任何一种可能让他们觉得困窘的场合,从而进一步将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来,然后沉溺在自己的缺点中。
有些人甚至在独处时也会不安。当回忆之前的失礼或失言时,他们会脸红并觉得困窘。在这些回忆和想象的过程中,害羞就随之而来了。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11页

害羞就是害怕人,尤其是害怕那些不知为何会让自己从情感上受到威胁的人:新奇而又不确定的陌生人、权力在握的权威者、可能甜蜜邂逅的异性。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8页 - 觉察害羞

撇去华而不实的东西,仔细观察一下每天都能见到的人们,无论是同事、邻居、同学或是相识的普通的人。首先对对方做一个是否害羞的判断,然后请他们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吗?”也可以让他们猜一下你会给什么答案。将你听到的答案记下,这也许对你以后的推测很有帮助。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5页 - 社会因素

频繁迁移带来的不安定造成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人正面临着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和人际关系的缺失,这将直接导致个人和社会幸福感的下降。”迁移次数最多的孩子感受到的社会隔离感最强……因为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化,他们产生自我中心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关注的是,自我中心也会滋生出一种隔离感。……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独自居住或居住在越来越小的家庭中,因此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体验着不同但日渐强烈的孤独感。
当今,美国家庭平均成员都少于3人。我们不仅存在于一个陌生人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孤独感的陌生人的国度。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容易变得害羞,简单的人际交往变得相当困难。他们少有机会感受到家庭成员间或邻里朋友间的温暖、给予和分享。同样,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去与人交谈,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别人协商解决问题,接受赞扬或给予别人赞赏。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61页 - 为什么人们会害羞

我们经常依据站不住脚的表面现象妄下结论。一旦这个结论被第二次证实,我们就自然而然给自己贴上标签。解释自然就会带有偏见。我们相信一切能够证实这个标签的事,却忽视一切证明其不成立的因素。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私下害羞者通常会逃避他人的探究。他们将焦虑不安留给自己,用老道的社交技巧加以掩饰,有时会用喝酒来掩饰,或是避免出现在那些自己不能驾驭的场合。
害羞是一种社会性创伤,为避免假想的威胁,病人常常在生活中表现出主观积极而且温和亲切;源于对被忽视、忽略和拒绝的恐惧,病人常常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友好且合作。其内在的痛苦转化为害羞。
一个长期的,生动的白日梦是害羞患者的重要价值所在。
迁移次数最多的孩子感受到的社会隔离感最强。比起其他组的孩子,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生活环境的频繁变化,他们产生自我中心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标签是对复杂经历简明扼要的概括。然而,在大多数,标签往往来自个人偏见,而非客观真实的信息。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会把这些信息进行主观整合。
人们很可能会采用或接受一种标签,即使这个标签没有具体的依据。之后,不管这个标签是否准确,这个标签都将与这个人如影随形。
更糟糕的是,我们也很容易毫无理由的给自己贴标签。我们经常依据站不住脚的表面现象妄下结论。一旦这个结论被第二次证实,我们就自然而然给自己贴上标签。我们相信一切能够正是这个标签的事,却忽视一切证明其不成立的因素。
“害羞”可能是敏感。那些说你害羞的,他们不懂或根本不尝试了解你的敏感。学着去忽略那些不在乎我的人时,我慢慢学会了信任自己。敏感,对于很多孩子甚至一些大人,是一种很好地品质。所以我不允许那些把敏感当成害羞的人把我推向无人知晓的角落。
如果我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取决于他人的认可--他们了解真正的我们,或者他们对我们一无所知---那么我们的真实存在感也会被他人彻底毁灭。
当自我价值建立在社会比较之上,并且参照标准不断提升时,原本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慢慢地就变为自我怀疑。
建议:要知道其他人可能与你面临相同的问题,不要以为地球是围着你一个人转的,也不要以为别人都在关注你的一切。人们不会总是用挑剔的态度对你进行评价,他们也在想着自己的事情。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拒绝、嘲讽和伤害,在了解别人之前我们会自我掩饰。这样做 结果会更糟。再看斯成功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失去了接触真实自我的机会,并产生更多的误解。
害羞者往往陷入人际关系的窘境:他们内心渴望交往却表现出漫不经心。他们宁愿选择孤立,也不愿承担被拒绝的风险。事实上,人们必须承担交往的风险,才有可能建立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成功、成就、智慧、美貌,还有绝大部分受人们追捧的目标,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与情境中的产物。当标准改变时,我们常常无所适从。当我们能够看到所有标准的相对性时,自身就已经发生改变了。
作为一个有着完整自我意识的个体,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人生剧本。积极参与到生活剧本的写作中来,从而做到主宰自己的人生。这些剧本像新一季的电视剧一样新颖、刺激、推陈出新。作为一个害羞的人,在人生落幕之前你还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这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我不赞成在社会中泯灭个性而寻找解决害羞之道。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害羞是现存文化价值的一种外在表现,克服害羞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对以色列人来说,张扬意味着勇气,是一种勇于同“不可能”做战斗的意志力。以色列人这种张扬的力量使他们不会只看外在评价而做出行动。从长远看,他们不必花太多精力去考虑得失而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种成功的品质。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7页

考虑人容易害羞的对象,陌生人,异性,权威人士,孩子,父母等。考虑场合,人很多,或者焦点集中在你身上时。可以得出,人开始担心自己表现时就会害羞了。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页

公众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过分的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反应上。私下害羞则更容易关注自身,会过分的分析和在意自己的劣势和缺点。过度的自我意识会让你时常陷入与外界的情感恐慌中。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2页 - 害羞者的伪装

害羞者的伪装最明显的表现是极端的自我认知。认识自己、接近自己、洞察自己是许多健康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众多心理治疗要追求的目标。然而,同样是自我分析,一旦沉溺其中,就预示着心理紊乱。害羞者总会陷入强迫性的自我剖析而不能自拔,这使得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将其想法付之行动。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 关于害羞的小事

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害羞的人,或者说在大家口中“害羞”是一个只能用来形容女孩子的词,用在我身上不合适,所以大家更偏向于使用安静、沉默、内向等词语,粗鲁一点的就会说:这孩子怎么跟哑巴一样?或:三脚踹不出个屁来......总之,我没意识到自己是个害羞的男生。
高中时,我的英语还算不错,老师经常要我参加学校举行的和英语有关的小比赛。尽管绝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不愿意的,可我就像一只被大灰狼驱赶的喜羊羊,不得不从。她和我谈过好多次话,几乎每周都会有,因为每周都会有英语测验。她把我喊出去,一番分析之后就习惯性抛出自己那句在当时能让好生斗志昂扬,差生痛彻心扉的话“我都把你当作自己孩子来看待的",你真的无法拒绝这句话的杀伤力。可是我从未抬头看过她,我不敢,总是把头转向向一些毫无关注点的方向,更多的时候是低头看着我俩的脚,即使是偶尔抬头的一个眼神扫过,我也立马变的面红耳赤,心跳加速。整整三年,我都不确定如果我在大街上遇到她时会不会马上认出她来。
后来照毕业照,我就站在她后头,拿着照片看的时候,才发现她是那么漂亮的一个女人。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5页

20130131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马克!!!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害羞属于一种社交障碍,是习得性心理疾病,长期的过分注意自己的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就会让自己陷入害羞的心理中,进而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会陷入焦虑。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1页

纽约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 •卡普兰认为害羞源于自我优势地位的确立,或者说是自恋。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害羞的人看起来很谦逊、文静而且有耐心,但与人相处时却充满敌意和荒诞。由于他们的感觉不能直接被表达出来,因而受到扭曲和替代,害羞由此就产生了。害羞是一种社会性创伤,为逃避假想的威胁,病人常在生活中表现出主观积极而且温和亲切;源于对被忽视、忽略和拒绝的恐惧,病人常常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友好且合作。其内在的痛苦就转化为害羞。
在临床经验中,我发现病态的害羞者因为孤独,从而极度关注能为其提供极大快乐的美妙幻想。的确,一个长期的、生动的白日梦是害羞患者的重要价值所在……有的学者认为: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与母亲分离时心理感到不适,便容易产生孤独感。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母亲也没有履行好保护孩子自我意识的角色,问题就这样产生了。不成熟的自我意识,正如暴风雨中在大海上漂泊的纸船一样飘摇不定,并且随时可能翻船。精神分析学家说,这种被抛弃的自我意识在长大后会形成一种恐惧感,使之无法应对生命中的未知性,这种恐惧便了极度害羞的特征。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11页

害羞就是害怕人,尤其害怕那些不知为何会让自己从情感上受到威胁的人:新奇而又不确定的陌生人,权利在握的权威者,可能甜蜜邂逅的异性。某种意义上豆瓣一定程度治愈了我的害羞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9页

那些并不是很有魅力的害羞者通常会很郁闷,因为别人会误认为他们“冷漠、故意谦卑或拒绝”,从而对他们态度不好。若是长得好看,别人会认为你目中无人,自视甚高;若是容貌不好,别人又会说你故意这样做,因为你太自卑。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45页

在比较嗨的美国,害羞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而在东方,从来没有感到害羞的人只占到了2%。
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害羞可以毁了他,害羞的代名词就是不自信,害怕与人交往,自闭,严重者,可以导致神经衰弱,自杀。
一个美国母亲的一个做法就相当有创意并且有效:她的儿子天生有脊髓灰质炎,进入学校后势必遭人嘲笑。然后,她就给他做了个面具戴上,在这个面具下,她儿子很快融入了这个团体,因为不必担心有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到最后,克服了害羞。这就是有名的万圣节面具效应的应用--当人们有了层保护壳,不用担心身份被暴露,他的性格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害羞也是有些好处的,矜持,沉稳,隐忍,谨慎,这些是不害羞的人体验不到的。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0页

由于多数容易害羞的人自我认同感较低,他们一般不会运用转移注意力的策略以保住面子。甚至,他们会试图避免任何一种可能让他们觉得困窘的场合,从而进一步地将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来,然后沉溺在自己的缺点之中。在公众面前,害羞者看上去十分镇定,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像是一条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到处都堆满了感情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泪流满面~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7页 - 第一综合征

美国过分强调竞争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或许也是造成害羞的一个原因。许多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往往是因为理想不现实,不一定是其能力和水平一般。……
国家总是强调个人成就。……我们的社会想要从少数极其优秀的社会精英身上获益,并通过税收政策消灭“失败者”。
孩子们强烈地意识到证明自身价值、提高物质地位和增强衡量成就砝码的重要性。为了被爱,被接纳,变得有价值,他们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个人价值的认同体现在他所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是什么。当我们抱着完全功利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时,就会担心自己做的是否优秀,也会担心自己因为没有用而被社会抛弃。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生害羞是显而易见的。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8页

记下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页 - 走进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沉默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沟通技巧,从根本上说,还包括对人际关系定义的曲解。沉默寡言的人就像是一位在风险大、不稳定的经济市场中的保守投资者,相较于对收获的期望,他们更在乎会损失些什么。那为什么还要进行投资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脸红的时候,感到心跳加速,或者像胃里藏着一只蝴蝶般不安。不害羞的人会把这些反应当做是轻微的不适,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即将发生来的积极事件——如在教堂社交厅和牧师顺利交谈,从法国警官那里得到正确的指示,学到最新的舞步。但是害羞的人却把注意力聚焦在生理反应上。事实上,害羞者常常还没有等到他们面对害羞情境的时候就先有生理反应,想到的只有即将来临的不好事件,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教堂,也不会参与巴黎之旅或者去跳舞。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8页

你肯定没听说过“害羞男子俱乐部”。这是京城同性恋圈子里的一个精英团体。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58页 - 归因与标签

害羞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源于我们对基因、思想、身体和社会的错误反应。让我们转变观点来看:害羞的标签比害羞本身还要来得早。
标签是对复杂经历简明扼要的概括。我们经常给他人贴标签,也给自己和自我感觉贴标签。……因为标签经常能够传递客观信息,而且简明扼要地说明其实质的价值所在。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标签往往来自个人偏见,而非客观真实的信息。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戴着有色眼镜的人会把这些信息进行主观整合。
……
人们很可能会采用或接受一种标签,即使这个标签没有具体的依据。之后,不管这个是否准确,这个标签都将与这个人如影随行。
更糟糕的是,我们也很容易毫无理由地给自己贴标签。
我们经常依据站不住叫的表面现象妄下结论。一旦这个结论被第二次证实,我们就自然而然给自己贴上标签。解释自然就会带有偏见。我们相信一切能够证实这个标签的事,却忽视一切证明其不成立的因素。
起初,这些所谓的标签可能是错的,它会使人的注意力从真正外在因素转移到内在因素。
客观地说,情境和经历并无不同,区别在于人们是否给自己贴上了“害羞”的标签。害羞者责怪自己,不害羞的人归咎于环境。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25页 - 何时沉默非金

在一定的情境下,沉默是我们面对时常有的反应。但是由于害羞者总是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所以他们再创造自我的交际圈时显得效率很低。人们会通过协商或谈判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如在服务、承诺、时间、安全、爱情等方面。
“生活就像走入一家可议价的商店。没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我们无法与别人成交。”
沉默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沟通技巧,从根本上说,还包括对人几关系定义的曲解。沉默寡言的人就像是一位在风险大、不稳定的经济市场中的保守投资者,相较于对收获的期望,他们更在乎会损失些什么,那为什么还要进行投资呢?

《害羞心理学》的笔记-第30页

在公众面前,害羞者看上去十分镇定,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像是一条复杂的思想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上混乱不堪,到处都堆满了思想碰撞和被压抑的欲望。


 害羞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