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母爱的羁绊

出版社:机械工业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111313762
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Karyl McBride)
页数:225页

章节摘录

插图:“自恋”(narcissism)来源于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Narcissus)的故事。那喀索斯英俊、傲慢、专注于自我——他爱上了自己的模样。他对他人不感兴趣,只着迷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终注视着自己的影子憔悴而死。在日常用语中,自恋指的是目中无人,过分专注于自我。与之相对,“自爱”和“自尊”,则是对自我的一种健康的欣赏和认可,这种欣赏和认可不会对爱别人的能力构成损害。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将自恋描述为一种人格障碍,包括后面列出的9种特质。自恋的表现具有连续性,其一端只具有少量的自恋特性,另一端则是严重的自恋人格障碍。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指出,大约有150万美国女性有自恋人格障碍。即便如此,自恋在临床之外的影响更为广泛。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些自恋特质,处于较少一端的自恋十分正常,不过,越朝较大的一端发展,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下面是自恋的9种特质,包括它们在母女互动关系中呈现方式的示例。自恋人格的特质包括:1.对自身的重要性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解,比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才能和专长,使自己显得高人一等实例:这种母亲只谈论自己和跟自己有关的事,从不询问女儿对她的看法。萨莉不喜欢把别人介绍给母亲认识,因为母亲会不停地谈论她在儿童医院的志愿工作,给别人开药方,好像自己就是个医生。从她说的话看来,她已经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前言

这是一本专写拥有自恋型母亲的女儿在长大成人后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如何治愈的书。刚看此书,我总觉得中国的母亲多数吃苦耐劳,为下一代鞠躬尽瘁,和这种“自恋型母亲”的不理会女儿感受,只注重自己面子的特质相去甚远。然而当我看到书中反复提到的自恋型母亲育儿的可怕后果时,不禁惊呆了。由于自恋型的母亲经常告诉你她希望你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让你肯定自己的天性,你便逐渐丧失了自我。你逐渐内化了这样一条信息,那就是你的价值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是怎样的人。天呐!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大多数母亲天天都在做的事情吗?从小看成绩,考了98分就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强调结果导向性,以结果来验证这个人的存在价值。而长大后,即使孩子功成名就,他的内心仍然空着一块本应充实的地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为何而活,那都是因为母爱的羁绊让他从童年起就没有接受过无条件的爱。这本书引进的太及时了!如果你希望你赚的钱是为孩子上大学用的,而不是看心理医生用的,那么强烈推荐做了母亲的国人都看看这本书。

内容概要

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已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近十几年里,麦克布莱德博士主要从事有关自恋家长对孩子影响的研究,已经成功解决了许多此类案例。麦克布莱德博士还在创伤、性虐待、家庭暴力、离婚、重组家庭、婚姻和家庭治疗方面拥有广泛经验,她专长EMDR创伤治疗、以及涉及焦虑、忧郁和人生转折的个体适应治疗。
译者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主攻心理语言学,业余爱好文学、哲学和艺术。曾用笔名“罗豫”在《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新京报》等媒体上发表书评十余万字。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推荐序二译者序致谢导论第一部分  发现问题第1章 情绪的重负第2章 空白的记忆:妈妈和我第3章 母性自恋面面观第4章 爸爸在哪里:自恋温床的其余部分第5章 形象就是一切:小脸笑一笑第二部分  自恋母亲如何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第6章 我这么努力!高成就动机型女儿第7章 这有什么用:自我破坏型女儿第8章 不切实际的想法:妈妈没能给我的爱,要在其他地方得到第9章 救命!我变成我妈妈了:当女儿做了妈妈第三部分  终结遗传第10章 第一步:感受比外表更重要第11章 亲近与独立: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第12章 做一个本真的女人:命中注定的女儿第13章 轮到我了:在治疗中与母亲相处第14章 填补空虚之镜: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参考文献推荐阅读书籍与观赏影片

编辑推荐

《母爱的羁绊》:如果你希望你赚的钱是为孩子上大学用的,而不是看心理医生用的,那么强烈推荐做了母亲的人都看看这《母爱的羁绊》。资深心理学家王学富、浩途家长俱乐部创始人推荐。

作者简介

《母爱的羁绊》内容简介: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读来平实温暖却又发人深省,书中例举大量女儿们的心声,令人心生同情。在帮助她们重塑健康人生的同时.还会起到激励作用。

图书封面


 母爱的羁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有些母亲在情感上过度的贫乏和强烈的自我专注,使得她们无法为自己的女儿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情感支持。而当自恋母亲的女儿自己成了一位母亲,又没有过良好的母亲榜样时,打破这种循环是有难度的。她们常会觉得抚养自己的小孩时,好像是在开辟自己的爱的道路。本书总结了一些没有自恋的健康方式养育子女的关键技术,包括:同情暂时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抛到一边,努力去理解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她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不需要赞同她们,但要守候在他们身边,不要声明规则,也不要提供建议和指导,而要同情。(注:书中原文用的是“同情”,我觉得这个翻译有歧义,如没猜错的话,这里是指的心理学中的“共情”)责任自恋妈妈总是没法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她把它们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你有必要教导你的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他们确立底线,在他们过界的时候施加安全而健康的惩罚。特权应该让孩子觉得在我们眼中他们很重要,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在每个人眼中他们都很重要。要让他们真心意识到,别人的需要和他们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教他们的方法,可以是在他们面前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或者让他们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孩子能学会即把自己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也把自己看做人类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价值首先你得知道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身体力行。孩子正在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能成为教他建立价值观,辨明是非的教室。你只需友善,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告诉他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不仅要看重自己的成就,更要看重自己的人格你对孩子的爱,应该基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是他们能做什么。不要根据他们做了什么来定义他们(比如“我儿子是足球队员”,“我女儿是芭蕾舞者”)。如果你让孩子把自尊心专注在自己的成就上,你就是在把下一代早就成成就导向型自恋者,使他们只能通过成为“明星”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不管他们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该肯定的时候就要肯定。要让他们知道,你为他们做过的事深感骄傲,即便他们不能成为CEO或者篮球明星,你对他们的爱也不会减少一丝一毫。真诚要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地表达自我和感受,是发展独立自我的必由之路。真诚意味着接受孩子的感受,鼓励他们进行表达,不教她打肿脸充胖子,不教她自欺欺人。不要让家里出现大家都避而不谈的严重问题,家里不应该有不正常的秘密,更不要让孩子对这种秘密视而不见。应该让他懂得,他没必要为了维持美好的形象而欺骗自己,欺骗他人。家庭等级孩子不应该成为你的朋友。不要破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界限,不要和孩子分享成人的观点。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孩子的事,相反,满足他们的需要是你的事。在家里,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财产和个人空间。要教会孩子坚决说“不”,这会帮助他们确立一种独立的自我意识。
  •     引言:和母亲的关系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相当大的心理影响。奇怪的是,我从来不愿意相信这一点。part 1 发现问题第一章 情绪的重负1.为什么我如此缺乏自信——女儿所背负的情绪重负,和母亲的自恋有关。自恋的母亲不能给予女儿有同理心的爱。2.为何聚焦母女之间——自恋母亲会将儿女视为自己的反映和延伸。女儿意识不到她取悦母亲的行为仅仅取决于母亲的想法。3.什么是自恋(1)对自身的重要性有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解,比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才能和专长,使自己高人一等。(2)转注于那些关于无止境的成功、权力、才华、美貌和理想爱情的幻想。(3)相信自己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别的人、地位高的人或社会名流所理解,也只应和他们这样的人在一起。(4)需要过度的崇拜。(5)觉得自己享有特权,比如不理性低期望自己受到特别优待,希望别人自动遵照自己的想法行事。(6)惯于进行人际关系上的剥削,比如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7)缺少同情心:不愿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感觉和需要。(8)常常嫉妒别人,或者觉得别人在嫉妒她(9)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4.如果母亲不跟女儿建立亲情关系女儿会在情感信心和安全感的缺失中长大。5.迎接希望,告别否定第二章 空白的记忆:妈妈和我1. 十根毒刺(1)你发现自己常常想得到爱、注意和赞许,却从来没法取悦母亲。(2)你母亲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你感觉好不好(3)妈妈嫉妒你(4)妈妈并不支持你进行健康的自我表达,尤其当这些表达和她自己的需求相冲突,或威胁到她的时候。(5)在家里,所有的事都围绕着母亲转(6)你的母亲没有同情心(7)你母亲没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8)母亲爱挑毛病,指责别人。(9)你妈妈把你当朋友,而不是女儿对待(10)你在妈妈面前没有界限,没有隐私----------------------------以下应该不更新了--------------------------------------------
  •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内部的是非对错,往往很难用公共空间中的伦理道德标准来判断。吴飞在关于中国农村自杀现象的书《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中,就把很多自杀案例解读为对家庭内部“不公”的极端反应。家庭问题想必普遍存在在各种文化中,在心理医生遍地的美国,解决家庭问题不是用农药,用的是“治疗”。该书聚焦的问题看似很小:你得是女性,母亲有“自恋特质”,似乎这事儿才跟你有关。但母性自恋,以及相关的家庭互动,背后涉及很多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作者关注的,主要是自恋母亲及其育儿方式对后代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技巧。但如果读者对书中的案例多加留意,就会发现,即便在女性主义已经“运动”过的美国,家庭结构和互动,仍然在很多方面呈现强烈的父权色彩。家庭对女性的期待,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女性要随时待命,满足他人的各种需求。而当家里的母亲具有自恋特质的时候,家庭等级结构对女儿施加了另一重压力,女儿遭受的双重剥削,可能在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化的自恋特性也是这一现象的重要根源,在这方面,美国比中国严重,但随着商业主义的扩张,自恋的文化也逐渐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中:人们不仅越来越注重相貌,也更乐意追求物质财富、地位和奢侈品,用以维持外在的成功形象,而忽略了内在成长和自我完善——这是西方心理学用语,简单地说,中国已经从“缺钱”的时代,进入了“缺德”的时代。与“自己”相对的是“他者”,自恋者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体验“他者”感受的能力。在家庭内部,缺乏这种能力会导致不良的互动,而在公共空间里,这种能力,就是道德的心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虽没有丰富的心理学体系,在家庭问题上,仍强调“慈”和“孝”两个概念。“不孝”是我们更常听到的罪名,但上不“慈”,下“孝”就无从谈起,指责后代“不孝”之前,恐怕先得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正如作者在第十三章中介绍的,在上个世纪的美国,育儿理念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早期的观念和老辈中国人的“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很相似;但到后来,家长甚至都不要求孩子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多大成就,反而十分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世纪之交,育儿观念更加多元化,以致都很难找到“正确”的理念。但无论古今中外,所有的家长在育儿问题上应该都同意一点,那就是书中引用的一位母亲的话:“我一直在祈祷,希望我攒的钱是给孩子上大学用,而不是付他们的心理治疗费。”本书强调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家长的行为模式会通过耳濡目染传给下一代,相比之下,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效果甚微。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你最好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本书的语境下,哪怕只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也应该努力完善自我。尤其值得中国家长注意的一点是,书中提到的那些母亲,哪怕童年时期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哪怕成长道路崎岖多艰,成年以后仍然默认应该教给孩子的是诚实、正直、善良、仁慈……而中国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孔融让梨》的时候会很纠结,不知道该教孩子让梨还是抢梨。这样养大的小孩,倘若将来不孝,那也是“现世报”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书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家庭里,如果母亲是一个自恋的人或有自恋人格倾向的人,女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影响,通过案例对照和行为模式的分析,进一步让读者去自我觉察。并且教会女儿们如何去冲破这种羁绊
  •     很好,给了我很多帮助
  •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     之前觉得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但是周边2个女性朋友在婚恋上频频受挫,加上她们的母亲还参与其中,出的主意我们80后一代很多人并不认同。一直在思考妈妈还能害自己孩子吗?于是看了这本书,讲了控制欲强的妈妈的种种表现,以及在控制欲强的妈妈阴影下生活的孩子的表现。恍然大悟啊!妈妈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她只接受以她的方式来为孩子好,孩子如果不领情,她就勃然大怒,孩子妥协。长此以往,形成了妈妈做决定,女儿不服从,妈妈不高兴,女儿服从的循环模式。而且慢慢变本加厉,从小事到大事都要听妈妈的。而在这样的家庭中呢,爸爸往往也说了不算,家里只有妈妈一个核心,女儿和爸爸比较亲密,和妈妈反倒不亲密。可能所有的妈妈都有些控制欲吧,只是程度不同,看完本书能辩证的看自己的妈妈,正确认识自己
  •     抱着一些对母亲做法的不满看的这本书,但在对照自恋类型时,却发现事实远非想象的严重,反而映衬出自己妈妈的一些好处来
  •     这本书解释了我的一序列心理问题,原来都来自我自恋的母亲。
  •     母爱的另一面
  •     原来自恋型人格是这样的~即使曾经受到过如此羁绊的“母爱”伤害后,也不应该成为如今自我放弃的借口。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改变的机会!
  •     听完了,科普读物,适合大众。接受并尝试分离,与与母亲分离并改变。
  •     对于被伤害的女儿,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
  •     很珍贵的讨论。
  •     成长的隐痛,需要直面,才能看见更健康阳光的自己。
  •     结果导向的影子好重,作者还是囿于个人经历了啊
  •     很认真的看完了全书,只能说,这本书仿佛是为我而写。书中描述的母女关系、女儿的感受和处境(包括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仿佛就是我真实生活的写照。书中的第三部分(愈疗部分),对我很有帮助。假如向像别人控诉自己父母的不是,得到的只有指责和不理解(一般的人都难以察觉到的这种绝望的母女关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我的情况比较普遍,有那么多作为女儿的我们,生活在痛苦的边缘(甚至有的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痛苦)。。曾经的我甚至因为这样的一段母女关系,失去了自己的感受能力,一段长达数年的青春时光都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几乎给我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现在的我,在积极地作出改变,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我都会用心去感受,尤其是跟母亲相处时,我会特别注意,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如果伤害避免不了,那么最后我只能——避免跟她相处下去。相信通过我的努力,痛苦和绝望总会得到改善,困难总会克服的。生活不会负于有心人。相信幸福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共勉!
  •     这个打分很是夹带私货。
  •     最后还是搜了有声书听完了,真好,推荐!自我治愈是漫漫长路
  •     太好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母爱,让母亲觉醒。
  •     待实践。
  •     自恋的母亲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呢,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个的案例,自恋母亲对于女儿的影响,有些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对于孩子,母亲要给予的是爱,可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的无耐呢,虽然是国外的例子,但是爱无国界,总有些是相通的,就像译者说的,可以借鉴学习一下,发现问题,然后,试着去解决吧
  •     心理学
  •     如果你对心理学有那么一点点兴趣或了解,如果你觉得自己原生家庭有问题,如果你想让自己活得轻松豁然一点,那么看这本书绝对有所裨益。
  •     我常常会幻想,如果让我以现在的思维,重新从小时候成长起来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自己引导自己,陪伴自己。我一路的孤独,无助,自卑,焦虑和抑郁,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本身。遗憾的是,生命不能重来。人生前二十多年,我一直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憎恨,直到我开始学着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自身。关于脱离成长环境,我觉得最重要一点是不能心怀怨气,摆脱受害者心态。可以回溯过往,剖析成因,但要理性。目的在于自我治愈,而非控诉和指责。这个过程无关乎原谅,因为它的指向点不在他人,在于自我救赎。
  •     原来我妈还不错
  •     58/100自我治愈是漫漫长路 这句话真励志啊 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起努力
  •     这是我一直想找的书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让人看后受益匪浅。对于喜爱心理研究的人来说,它是很好的基础性知识,对于还未涉猎心理学,但在与母亲关系上有些纠结的人来说,看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就能从自己身上获取力量和幸福感,建议多看这类书。
  •     helpful
  •     之本书看了很多遍,很喜欢的
  •     确如其前言所说是一次坚信却非常有意义的心理历程。虽然书中例子援引国外案例,但不能不说中国父母或多或少是有的。对于子女如何寻求自我的出路之道,脱离母爱的羁绊,重新获得自信,真正的独立本书的方式方法很有实践价值。在读完此书后我又读了《爱的艺术》。我个人感觉在经历《母爱的羁绊》一书的痛苦却欢欣的历程后,从《爱的艺术》中将对重建感情世界非常有帮助!
  •     能解决问题的书
  •     适合有自恋母亲(父亲)并为许多莫名的东西苦恼、困扰的孩子用。真的~有时候这种人看多少心理、精神科的书也找不到最符合自己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     【20131029】识别自恋母亲的种种表现,理解自恋母亲的心理历史成因,走出自恋母亲的影响。表达感受,确立自我,争取自我,观察自我,成就自我。全书围绕自恋母亲的女儿如何走出自恋母亲的影响来立意,最后一章写了当自恋母亲的女儿成为母亲时,如何对待下一代,如何将避免作为母亲的“自恋母亲的女儿”对其女儿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教养下一代。承认自己的痛苦,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放弃对完美母亲的幻想,以及对现实母亲的完美改造,和内在母亲积极地自我对话、互动,感受自身母性的自助力量。最重要的是信任自己。
  •     了解是为了向前
  •     对于我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     货还可以就是包装要加强
  •     觉得这本书不好,把父母对孩子做的那些事儿归结原因是“父母有自恋人格”,就像把杀人犯的行为归结为是因为自制力较差一样,细琢磨琢磨有点恐怖的变态。
  •     多数的妈妈都是自恋的,我的妈妈也是。我的不自信,内心的那么多的声音来源于妈妈的指责:你笨死了!你什么事也做不好!....我记得上初中时在照镜子的时候,妈妈说:丑死了,还照!....我知道了我具有的共情能力,却是来自于从小倾听妈妈的诉苦……这让我忽然感到可悲,可爱,又可怜
  •     英语的书名是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_Healing the Daughters of Narcissistic Mothers,是专门讲自恋型母亲给女儿带来的伤害。案例都是非常极端的变态母亲,没有普遍性。现在的很多翻译书籍只求吸引眼球,全没有求实精神。
  •     一本好书,挺发人深省的,看了电子书,发现自己的周边存在着好多这样的母亲,而她们的女儿真的活得非常痛苦。
  •     无法感同身受 庆幸自己有个好母亲
  •     我的宝宝是囡囡,我想让她快乐幸福的长大,我怕会像我的父亲那样说话严厉且伤人,就买了这本书,边看边想自己的童年,提醒自己不要这样对囡囡。不错!
  •     推荐读一下,如果你是个悲伤而不自信的女孩
  •     有的女人不会因为结婚了,就成为妻子。有的女人不会因为生了孩子,就成为母亲。
    不被爱着的孩子,有母亲,去困惑着,为什么我的妈妈不爱我。
    孩子寻找着答案,甚至在自己身上不断找寻着问题,如果我再好一些,妈妈是不是就爱我了。
    这本书给出了答案,有的妈妈,没有爱自己孩子的能力。
  •     母亲和女儿的关系,自恋型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写的透彻!文字简单易懂,深入人心!
  •     我觉得妈妈现在处于逐渐发现自我的自信、美丽,并热情拥抱生活的阶段,也尊重我不同于她的选择与处事方式,我和她都在改变。
  •     心智成长了
  •     和自己想象的不大一样
  •     母爱伟大 学会时令 就像做新鲜的菜一样 给予的是一种享受 一种难忘的温暖 否则 会是一种羁绊
  •     更应该改为家长的羁绊。太啰嗦了,观点不够简练,书至少一半或三分之二内容可以去除。相反《爱是一种选择》很好的阐述了很多知识。
  •     嗯
  •     作为女儿我很清楚母女的关系不是一个“爱”字可以完整诠释,有太多纠结,无助,甚至也有愤怒,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最好的年纪那么惶恐,为什么总是一边迎合别人一边掩埋自己的欲望,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生和伴侣……我一再的反思我的生活模式,我试着去了解是什么一路影响着我,这过程很辛苦。 合上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恐惧,如果有一天我有一个女儿,我会不会让她变得不快乐……
  •     PDF
  •     这是我为初为人母的朋友买的。希望她能找到做母亲的那个平衡点,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
  •     近些年,很突出的一些父母在教育上的问题,只要用得好,这本书很适合中国的很多家庭。
  •     要独立,其实很简单,问自己相处的快乐吗?需要去讨好他人吗?如果没有压抑的感觉,那就是健康的!加油!
  •     我忘了把这本书标记出来了,虽然不那么学术,但很实用——对我来说如此。
  •     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想妈妈是否属于自恋,思考的过程却明白姥姥是标准的自恋妈妈,所以这样看来,妈妈已经在做努力了,至少在我看来她没有那么严重的自恋倾向。我们的关系看似很融洽,但其中仍有无法言说问题。比如我的出生在某段时间里时不被期待的,所以我总是没自信;儿时常被忽略,妈的学生和工作似乎总比我重要,所以我也常会故意忽略别人;爸妈总打架,所以我对恋爱和建立关系一直有恐惧感。。。工作后慢慢明白自己的性情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也在慢慢的自疗。这段时间明白了,他们也是初次为人父母,再努力也做不到完美,更何况那时的他们比此时的我还小。从书里明白要有底线,拒绝任何人越界,体会内化的母亲,在爸妈面前做孩子,他们的问题要他们自己解决,与生活里自恋的朋友保持距离。
  •     内容还是比较实用的,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解读母亲的自恋,以及如何自我调整。作者就这样道出了部分女性朋友的心声,如果你也是如此,读这本书就不孤单了。
  •     做一个没有毒刺和勇于拔掉毒刺的妈妈。
  •     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一段时间了,具体的内容我不记得太清楚了。但这本书对于了解母女关系是有帮助。
  •     如果你过于敏感,优柔寡断,自我意识过度强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缺乏安全感,满足感。或者,你觉得你在你原生家庭就是你娘家活得很憋屈,怎么取悦你母亲都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长期的,无条件的爱,那么请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     非常实用~~出了实体书还会再买一本放在家里翻读,不断提醒自己(尤其育儿以后)
  •     写的很好,虽然有时候读着会很痛苦的感受,但是确实是一本好书
  •     这本书确实在精神上支持了我。都说女儿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可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只能苦笑。从小只能听着母亲对父亲的抱怨,尽心尽力地做她的情绪**桶和出气筒,而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想跟母亲交流的时候,总是只能刚开一个头,剩下的又变成了母亲自己的夸夸其谈。挫败感和自卑感想办而生,在我需要交流和情感慰藉的时候提醒我身后空空如也。20多年了,个中感受连我的闺蜜也不能理解,我一度以为一定是我有问题才有这些想法的。现在,这本书告诉我不是这样,还有许多人和我一样,而且原因在哪里,这让我感到也许我还有希望吧。对我很有帮助。
  •     一次买了8本书,先看的这本,觉得非常值得推荐,特别是觉得自己需要成长的女孩或者妈妈,非常的好!
  •     懂得了怎样去爱孩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还没看呢
  •     我们在爱里成长却同时受到爱的折磨。这本书让我们认识母亲认识自己。非常值得一看。
  •     女性很容易已自我为中心
  •     书刚收到,发货时间太久了,2月8日确认订单的,今天才收到
  •     知道这本书很偶然,我庆幸自己买下了。多年以来我没有在书上做标记的习惯,这次忍不住用铅笔去划那些让我惊讶叹服的句子。感觉这是有生以来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了。原来人生很多很多的事情,其实都有一个解释在那里,只不过因为能力所限,我们一时找不到答案,迷惑又痛苦,所以,我们需要智者的帮助,方能早点领悟。我仿佛被作者带领着,穿过迷雾,看到隐藏的真相,在恍然的那一刻既感动又心酸,明白其实我完全可以比现在更好的,但是很多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唯有从这一刻起,重新来过,好好地爱护自己,做自己内在的母亲,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走好今后的路。
    仍然爱妈妈,想念她,希望她一切都好,希望我们最终能快乐地在一起,纯粹简单,没有伤害,只有爱。
  •     父母都要先自己长大,才能懂得如果教育孩子。 永远懂得谦逊和不断学习的道理。
  •     这本书我还忘在海底捞了啊哈哈,不过失而复得。人性本自恋啊,成长多磨难,心灵的救赎还得自己做一步一步求来
  •     深刻地解开很多人的母女关系死结
  •     准备去上心理学辅导课程前购买的,现把理论知识掌握好
  •     有声书
  •     已经看完了,对与自己的工作也号,生活也号,都有很大的帮助。
  •     如果能早一点看到,很多事情都会不一样。
  •     2016-7-22 #2016年阅读记录#第16本# 电子书
  •     这本书是同学推荐我买的, 他已经通读了2遍。我刚刚开始阅读, 觉得不错, 希望对自己如何做个好妈妈以及将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能有帮助。
  •     收到了正在看。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经过了严谨诚实的思考,有洞见性,阅读性也很强,是专业而且可以让一般读者理解的心理学读物
  •     很不错的一本书,理论深入浅出,操作详细实用。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更胜任的母亲,如果你想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这是本绝对值得一读的书。
  •     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不只是基因,还有生活方式。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的继承,否则,我们没有完成进化,只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对于人性中的不足,我们正视他们的存在,不用这些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这样生活才能洒脱。
  •     專注於母女關係的心理學分析,“給人們帶來傷害的往往來自其身邊的人”的心理學角度有力闡釋。
  •     虽然是外国人写的,或许不那么贴合中国的实际,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看看我们这代年轻人,很多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所以才会有风靡一时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母爱的羁绊,还告诉我们怎么去摆脱羁绊,并告诉自己如何才能不成为下一代的羁绊,非常好,推荐年轻妈妈一读。
  •     蛮早以前读的,自恋的母亲,受伤的小孩。还会再读。
  •     都想教育出不错的子女,同时又有自己的映射。孩子本身想独立同时又想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家庭关系处理的较好方式。
  •     写得真的很贴合内心体验,好几次我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作者本身也毫不讳言说自己也是自恋妈妈的女儿,这些情绪她自己都有经历,我觉得这是为什么这本书如此打动人。“没人让我酗酒,没人强迫我对别人怀有敌意,没人让我抑郁,没人让我冲着别人大喊大叫,决定是我自己做的,我在大多事情上都不是别无选择,如果我成了受害者,那也是我自己的选择。”
  •     外国人写的书看起来有些费劲
  •     只能说,爱都又伤害!
  •     还没看,大概翻了翻,应该不错。
  •     摆脱母爱控制 择偶标准建议很喜欢~
  •     看武志红的博客那里知道这本书,觉得特别符合特定的人群的描述。真的不要以为天下父母都是好的,很多人明明做的不咋地,还对孩子洗脑,非常让人气愤的一群人。呵呵不幸我也有一个类似的婆婆,唉!不过只是介绍有什么情形,并没有解释原因及如何处理。不过从本书至少知道这群人的说法和想法是不对的,是不正常的。
  •     这本书对心理治疗中的家庭治疗 ,尤其是母女关系,主要是针对有自恋倾向的母亲提出的建设性措施。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母亲,或者你有这样的倾向,不妨看一下,让这种原始家庭中的负面因子尽量消失吧。
  •     2016.8 周围有太多自恋型的妈妈了,于是孩子会成为极尽全力成为讨好者。母亲很容易在女儿身上进行自我投射,你要好看 好看最重要,你要成功 不成功我就不爱你。除了自我投射,还会是控制狂,必须要做到我所说的这样这样,你和我顶嘴,枉我养你那么久! 而其中的关键之关键就是强烈的自我关注和贫瘠的情感,所以会忽视人我界限,任情绪肆虐,并且会将女儿以自己的要求来束缚。 很多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强烈依附心理和控制狂作狂就是这么产生的。 警惕。 而好妈妈的关键很简单: 1.无条件的爱 2.情绪引导和情绪控制示范 3.父母的爱是特殊的,对他人不一样要学会尊重和商量。(人我界限) 4.家庭阶层永不变 其实要成为最好的父母 首先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     认识到有时自己一点没错 母亲下意识的错----会影响自己一生 重树自己内在的健康母亲!
  •     通过这本书 让我收获很多 值得一看 用心去看
  •     感觉内容还不够深刻吧。写书的角度非常好,但我觉得因为作者是外国人,她写的东西不能与中国的母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希望以后能够读到一本研究中国母亲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对女儿造成影响的书
  •     好看,把问题找出来了
  •     比较个人化体验的书
  •     已推荐给许多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