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乌合之众章节试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801037985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页数:240页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23页

人和动物一样,有模仿的本能,这是必然的因为模仿总是比创造容易。正是这种使所谓的时尚的力量如此强大,无论是意见、观念、文学作品或服装,有几个人有足够的勇气与时尚作对?支配大众的是榜样不是论证。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手法只有一个,就是重复。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当某个观念重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该主张的作者,对它深信不疑。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47页

群体只会干两件事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47页

日光之下无新鲜事啊。“当今世界的群体中易变的观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有三个不同的原因。 首先,昔日的信仰正在日甚一日地失去影响力,因此他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形成当时的短暂观点。普及性信仰的衰落为一大堆既无历史也无未来的偶然观念提供了场所。其次,大众的势力在不断增长。这种势力越来越没有制衡力量。我们已了解群体观念的极其多变,这一特点得以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最后,是传媒的发展,他们不断地把完全对立的观点带到大众面前。每一种个别的意见所产生的暗示作用很快就会受到对立意见的暗示作用的破坏。结果是任何意见都难以普及,他们全都成了过眼烟云。如今,一种意见还来不及被足够多的人接受,还来不及成为普遍意见,便已寿终正寝。这些不同的原因造成一种世界史上的全新现象,它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我这里是指政府的领导舆论上的无能。”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群体经不起刺激,刺激的因素多种多样,群体总是屈服于这些低层次的刺激,摇摆不定莫衷一是。它从一个极端调到另一个极端是轻而易举的事。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58页

拉丁民族的群体就是集权与独裁统治的信奉者,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无一例外地求助于国家干预。不管这些人多么开放或多么保守,但在实现自己目标的时候,常常期待国家机器助其达成目的。拿一些东方国家来说,无论社会上出现了什么事件,人民问责的常常是,政府为此做了什么?
与此相反,由英国人或美国人组成的群体就不拿国家当回事儿,他们只相信个人的主动精神才能使自己实现目标。同样是为了争取某种公平,中国人会上访,而英美人则选择游行。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99页

最不明确的词语,影响反而最大。大众往往会把自己潜意识中的希望,寄托在几个似是而非的词语上,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几位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在说什么。

《乌合之众》的笔记-犯罪动机 - 犯罪动机

所有多人行为皆以结果论而非动机,犯罪行为一旦被实施,只有轻重大小之分,没有高尚卑劣之分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86页

各民族的性格决定了他们要怎样被统治。制度与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一个民族的衰败毫不相干,各民族受自己的性格支配,凡与这种性格不合的模式,都不过是一件借来的外套、一种暂时的伪装。为强行建立某些制度而进行的血腥战争和暴力革命一直都在发生,而且还会继续发生下去。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86页

一切群体,不管组成它的成员是什么人,全都患有智力低下症。一旦进入群体,人们就变得智力平平了。我一点都不相信在某个普通性的问题上,40名院士的投票会比40个蠢汉的投票更高明。
不要认为只让有知识和有文化的人成为选民,被我们谴责的普选投票结果就会大为不同。一个人不会因为通晓希腊语或数学,因为是个建筑师、兽医、医生或大律师,就有特殊的智力或能理解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家全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大都是教授或学者,但他们何曾就哪个普遍性问题——贸易保护、双本位制——达成过一致的意见?这是因为人类普遍愚昧无知,学问不过是弱化了他们的无知而已,但这拯救不了他们在深度问题上的低能,。在社会问题上,由于未知因素太多,从本质上说,教授和农民的无知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即使完全由学识渊博之人组成选民群体,他们的投票结果也不会比现在的情况好到哪儿去。他们仍然受自己的感情和宗派精神支配。对那些我们现在必须对付的困难,还是一个也解决不了。而且,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有身份与地位的人组成的身份团体,将会施加压迫百姓的新暴政。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93页

于是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 工作也许还算本分,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90页

这导致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公务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后代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想要取得成功只要懂得结党营私即可,无需任何自我定向,也不必有哪怕只是一丁点儿个人的主动性。
……
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我们的教育制度的唯一价值就是,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添加了数以万计的懒汉、寄生虫和不安定因素。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一卷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 第一卷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群体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群体能使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它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它们手里时尤其如此。一旦日常生活中各种必要的事情不再对生活构成看不见的约束,民主便几乎不可能持续很久了。群体的数量优势赋予他心理的力量,释放了他的破坏性本能,这足以让他做出烧杀劫掠等无法无天的事来。团体共同的行动还给了他一种正义的错觉,无论发动多么惨无人道的暴行,群体人也不认为自己是邪恶的,心中反而感觉自己富有替天行道的使命。最该怀疑的事件肯定是那些观察人数最多的事件。同样一件事,被越多的目击者证实,真相与公认的记述之距离也就越远。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群体喜欢践踏被他们剥夺了权力的专制者1792年9月,雅各宾派发动政变,成千上万的人死在了雅各宾派的手中。他们将熔化的黄金灌进贪官的嘴中,私自处决了一千多名囚犯。由于要杀的人太多,他们感觉断头台的速度太慢,于是变换了杀人方式,将那些“对革命不积极”的人以方阵的形式排在一起,用大炮来轰炸他们。被杀的人血流成河,执行屠杀的暴徒却没有一个人把受害者身上的财物据为己有。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91页

必须废除我们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劳的教育,让我们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和工厂,回到他们今天不惜任何代价逃避的辛勤开拓事业。这怎么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味道。

《乌合之众》的笔记-群体的普遍特征 - 群体的普遍特征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即使他们不在同一个地方,只要思想感情一至,那也算是同一个群体。
如果不在一个群体中,有些闪念或感情,独立的个人根本就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也不可能转化为行动。
虽然人们在智力上的差异有着天壤之别,但本能和情感却非常相似。这些普遍的性格特征削弱了个人的才智和个性,差异也因此被同化,人类的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
个人在群体中犹如穿上一层隐身衣,因此约束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彻底消失了。由此可以理解,群体行为表现出的不可思议的极端-最崇高的和最卑劣的、最正义的和最邪恶的。
群体人易因情绪传染而从众。情绪相互传染决定着群体的特点,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还决定着群体接受暗示的倾向。
群体是自我人格消失的野蛮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经被群体同化了。
群体的行动是被感情激起的,也被感情主导。这种感情的强弱程度直接决定着群体的行为能力。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一卷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 第一卷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只要能够为群体建立表面相似的形象和观点,便可以操纵群体,形象是能够影响群体的唯一论证。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群体无视现实——无论是亲眼所见还是逻辑缜密的劝告,群体都不为所动。第一,建立令人惊骇的鲜明形象。
第二,不要作任何多余的解释,只需要加上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件渲染这些形象就足够了。影响民众想象力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的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由于群体只会产生狂暴而极端的情绪,同情心很快就会变成崇拜,如果群体心生厌恶,那么这份烟雾几乎立刻会变为仇恨。一旦大众开始迷信一个人,常常会攀比谁更迷信。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83页

对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又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的改进,在稳定与变革之间求得平衡是很困难的,更何况,群体会本能的对一切变革进行阻挠。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60页

关于同质性群体放在另一本书《民族心理学》里研究。然后我上豆瓣搜民族心理学怎么没有的啦?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16页

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骨子里对安全感需要的奴性!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主子,他们都会本能的表示臣服。

《乌合之众》的笔记-教育制造无产阶级大军 - 教育制造无产阶级大军

引用泰纳的话,对应试教育制度猛烈抨击,字字掷地有声,终于体会到什么叫振聋发聩的呐喊!
1895年写下的文字,有如预言一般,准确的预测到目前年轻人的状态。失业,拚了命为一个铁饭碗,高分低能〜〜〜他如果活到现在,会为自己预言的如此精准而骄傲还是为人们的执迷不悟而叹息呢?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47页 - 群体心理的普遍特征

群体喜欢的英雄,他们眼中的英雄象凯撒一样冷酷残忍。他的权杖吸引着他们,他的权力威慑着他们,他的利剑让他们心怀敬畏,他们总是为这种人塑起最壮观的雕像。当这样的专制者失去了权力时,群体又会在转眼之间翻脸无情,将自己之前崇拜的英雄踩在脚下。他们并非是有所领悟,因为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群体喜欢践踏被他们剥夺了权力的专制者。群体随时会欺压软弱者,但对强权低声下气。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95页

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让年轻人获得更好的生存能力,反而破坏了这些能力,使得我们的年轻人一走入社会,进入他的活动领域,就开始遭遇一系列的痛苦与挫折,由此给他造成的创痛久久不能权于民,有时甚至失去生活能力。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92页 - 泰纳对应试教育的犀利吐槽

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要促进观念的培养,需要年轻人每天从工厂、矿山、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亲眼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与顾客、工作者和劳动者在一起,不管他们干得是好是坏,也不管他们是赚是赔。采用这种方式,他们才能对那些从眼睛、耳朵、双手甚至味觉中得到的各种细节,有些微不足道的理解。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这些细节,默默地推敲,在心中逐渐成形,并且或迟或早会产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着手新的组合、简化、创意、改进或发明。而法国年轻人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宝贵的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办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

……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在规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个答辩团,在连续两小时的时间里,怀着对科学家团体,即一切人类知识的活清单的敬畏,他们要做到正确——对这种事所抱的期望实在太过分了。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他们也许正确或接近正确,但用不了一个月,他们便不再是这样。他们不可能再通过考试。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个筋疲力尽的人。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工作也许还算本份,但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而在1789年以前,法国就像英国或美国一样,采用却是相反的办法,由此得到的结果并无不同,甚至更好。

在医院、矿山和工厂,在建筑师或律师的办公室里,十分年轻便开始学业的学生们,按部就班地经历他们的学徒期,非常类似于办公室里的律师秘书或工作室里的艺术家。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他也有机会接受一些一般性教育过程,因此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框架,可以把他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而且他能够利用自己在空闲时间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由此逐渐同他所获得的日常经验协调一致。在这种制度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与学生的才能相适应,发展方向也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这些工作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因此在英国或美国,年轻人很快便处在能够尽量发挥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在25岁时——如果不缺少各种材料和部件,时间还会提前——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他不只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且是个发动机。而在制度与此相反的法国,一代又一代人越来越向中国看齐——由此造成的人力浪费是巨大的。

在教育的三个阶段,即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如果从考试、学历、证书和文凭的角度看,坐在学校板凳上啃理论和教科书的时间是有点长得过头了,而且负担过重。即使仅从这个角度看,采用的办法也糟糕透项,它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与社会对立的制度。过多地延长实际的学徒期,我们的学校寄宿制度,人为的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功课过重,不考虑以后的时代,不考虑成人的年龄和人们的职业,不考虑年轻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现实世界,不考虑我们活动于其中、他必须加以适应或提前学会适应的社会,不考虑人类为保护自己而必须从事的斗争、不考虑为了站住脚跟他得提前得到装备、武器和训练并且意志坚强。这种不可缺少的装备,这种最重要的学习,这种丰富的常识和意志力,我们的学校全都没有教给法国的年轻人。它不但远远没有让他们获得应付明确生存状态的素质,反而破坏了他这种素质。因此从他走进这个世界,踏入他的活动领域之日起,他经常只会遇到一系列痛苦的挫折,由此给他造成的创痛久久不能痊愈,有时甚至失去生活能力。这种试验既困难又危险。这个过程对精神和道德的均衡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有难以恢复之虞。十分突然而彻底的幻灭已经发生了。这种欺骗太严重了,失望太强烈了。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一卷 - 第一卷

打开笔记本发现2013年到现在啥都没写
把以前的日记周记变月记
昨晚看斯巴达克斯一直到三点
好喜欢导演把所有冲突剪到一起去爆发
乌合之众里面提到的,好像并不适用于这部
因为不管这些角都是再怎么是战神
他们都无法和平凡的奴隶成为一个群体
凯撒出来时候伤心死了
结局一定是不好的
世界一定是不公平的
然后因为地震的事情
越来越知足了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最近会思考到那么多
长大了的感觉真他妈好
韩粉们捐钱是好事但是有些言行真的好奇怪啊=。=
把读书笔记当日记来写这种事情真的好吗!!!
看电影去=。=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2页

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
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则难以发挥作用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41页

群体感情粗暴!
人多势众产生力量感!
群体只擅长把感情提升到极高或相反极低的境界。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1页

群体行为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极端-最崇高的,或最卑劣的;最正义的,或最邪恶的 群体让个人行为不再为众人监视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16页

凡是能够打动群众灵魂的人,都有着狂热的信仰。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群体经不起刺激,刺激的因素多种多样,群体总是屈服于这些低层次的刺激,摇摆不定莫衷一是,冲动易变。它从一个极端调到另一个极端是轻而易举的事。
群体的数量优势赋予他心理的力量,释放了他的破坏性本能,这足以让他做出烧杀劫掠无法无天的事来。团体共同的行动还给了他一种正义的错觉,无论发动多么惨无人道的暴行,群体人也不认为自己是邪恶的,心中反而觉得自己有替天行道的使命。
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构成传染性暗示的起点,于是产生了集体幻觉。并非是所有人都故意撒谎,而是当个体集结到一起之后,群体的谎言就成为了最不容置疑的真理。
最应该严重怀疑的事件,肯定是那些观察者人数最多的事件,同样一件事,被越多的目击者证实,真相与公认的记述之距离也就越远。

《乌合之众》的笔记-导论 - 导论

集体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有意识行为</原文结束>
只有使种族特质立刻改变的革命才是有用的。但只有时间才有改变种族特质的力量。
<原文开始>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只能复制和翻拍事物,却不能亲自体验他们,我们还能对事物的形态有什么正确的观点吗?纯粹理性的真理经常与实践理性的经验相反,只有实践价值才有意义。不要旅行攻略、影评、书评,自己去感受吧。
群体是无意识物种,无意识是主导我们的所有行为的决定性力量,理性力量微不足道,只有我们一无所知的无意识力量永恒地主宰着我们。
任何一场革命都源于民族思想变化。当旧的信仰覆灭新的观念正在形成,处于过度状态的时期便会社会局势混乱动荡难安,然而最终进入大众时代。对大众来说最不公正的才是最好的。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二卷 群体的观点和信念 - 第二卷 群体的观点和信念

各种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而观念、感情和习俗并不会随着改写法典而被一并改写。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
这种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在最高层,它培养出一群轻浮的资产阶级,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直接刺激群体信念的几大因素:形象、词语、会话、幻觉、经验和理性。最不明确的词语,影响反而最大。大众往往会把自己潜意识中的希望,寄托在几个似是而非的词语上,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这些词语的含义极为模糊,即使一大堆专著也搞不清楚他们究竟在说什么。希腊人的制度与今天用同样的词语设计出来的制度有何相似之处?那时的共和国本质上是一种贵族统治的制度,是由一小撮团结一致的暴君统治着一群绝对服从的奴隶构成的制度。这些建立在奴隶制上的贵族集体统治,没了这种奴隶制一天也不能存在。
  "自由"这个词也是如此。在一个从未想过思想自由的可能性,讨论城邦的诸神、法
典和习俗就是最严重最不寻常的犯罪的地方,"自由"的含义与我们今天赋予它的含义有何相似之处?聪明的托克维尔很久以前就说过,执政府和帝国的具体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称把大多数过去的制度重新包装一遍,这就是说,用新名称代替那些能够让群众想起不利形象的名称,因为它们的新鲜能防止这种联想。在拉丁民族与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看来,"民主"更多地是指个人意志和自主权要服从于国家所代表的社会的意志和自主权。国家在日甚一日地支配着一切,集权、垄断并制造一切。不管是激进派。社会主义者还是保皇派,一切党派一概求助于国家。而在美国,"民主"一词却是指个人意志的有力发展,国家要尽可能服从这一发展,除了政策、军队和外交关系外,它不能支配任何事情,甚至公共教育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同一个词,在一个民族是指个人意志和自主权的从属性以及国家的优势,而在另一个民族,却是指个人意志的超常发展和国家的彻底服从。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如今社会主义为何如此强大,原因就在于它是仍然具有活力的最后的幻想。......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供应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它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然后以很低级的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变它们的看法,这样才能够——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回到最初提出的观点上来,慢慢地探明引起某种说法的感情。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例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领袖最初往往不过是被领导者中的一员。他本人也是被一些观念所迷惑,然后才变成了它的使徒。他对这些观念十分着迷,以至除此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消失了。在他看来,一切相反的意见都是谬论或迷信。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罗伯斯庇尔,他对卢梭的哲学观念如醉如痴,在传播它们时竟然采用了宗教法庭的手段。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只有成功了,才不会被人们质疑。一旦失败,声望也会消失殆尽。不存在任何引导思想的力量,加上普及性信仰的毁灭,其最终结果就是:大众对一切秩序的意见分歧都很极端,并且使大众对于一切不明确触及他们利益的事情,越来越不关心。
以下是第三卷摘录同样是为了追求某种公平,中国人会上访,而英美人则选择游行。若在群体中,个体与多数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便会感觉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因此其知觉、判断与行为被迫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05页 - 群体信仰和观点中的直接因素

大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兜售幻觉的,都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想破灭的,都会成为他们打击报复的牺牲品。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60页

一种观念,重要的不是它的固有价值,而是它产生的效果。中世纪的民主观念与今天的社会主义观念,都不是什么高明的观点。若从哲学的角度看来,这些观念的威力却十分强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将是决定各国行动的最基本因素--今天所有的政客都十分清楚,刚才提到的那些基本观念错误百出,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根据自己已经不再相信的真理和原则统治人民。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00页

套话的主要作用是让使用者免去思考的烦琐。我们用年轻时学到的少量套话和常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便拥有了应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再也不必对任何事情进行思考。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152页

1 群体心理特征
===============
* 冲动
* 极端
* 易变
* 盲目
* 自信
* 感性而缺少理性
* 偏执
* 臣服于强权而对弱势群体极其残忍
2 影响群体心理的几个方面
=========================
* 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
* 群体容易被形象产生的印象左右
* 利用不明确的词语和套话可以激活民众心中的形象。
这是因为大众往往会按照自己潜意识中的希望来解释这写不明确的词语,而套话则让大众失去思考的烦琐。
* 给群体以空洞的许诺。
群体的热情容易被幻想激发,而群体并不善于理性分析。
如果想让大众相信什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再假装自己也有这种感情,必要时还的用极端的行为表现对这些感情的狂热,再打一套低级组合拳,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改变他们的看法,如捏造场景,追忆往昔,憧憬未来等,这样才能引导大众群体回到最初提到的观点上来,慢慢揭开激起某种感情的目的。
* 偏执的领袖
狂热的信仰比较容易激发群体的热情,而只有偏执狂才具有狂热的信仰。
* 专制的权威
人们往往对权威有服从的倾向。
* 断言
断言简洁有力而不理踩任何推理和证据,这就避免了个人的理性思考,更容易引发群体热情。
* 重复
谎言重复千遍也就成为真实。
* 传染
人们总有跟风的倾向。
如果一句断言的到了有效的重复,且群体对被重复内容没有任何异议的话,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主流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就此启动。
* 声望
享有声望的人、观念或物品,在暗示和传染的作用下,会立刻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然后模仿它们。
最大的声望,通常属于死者。
无论是保持声望也好,博取声望也好,都需要不断取得成功来作为支持。

《乌合之众》的笔记-第一卷第一章 群体的普遍特征 - 第一卷第一章 群体的普遍特征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我曾在其他著作中指出,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这解释了法国国民公会中最野蛮的成员为何原来都是些谦和的公民。在正常环境下,他们会是一些平和的公证人或善良的官员。风暴过后,他们又恢复了平常的性格,成为安静而守法的公民。拿破仑在他们中间为自己找到了最恭顺的臣民。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闪念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或不可能变成行动。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有以下四个特点:
1.自我人格暂时消退;
2.无意识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3.情感和思想受暗示与传染的影响,转向同一个方向;
4.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而计提无意识品质决定了群体的智慧。
群体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质,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那就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我们普遍认为自己动机和行为是经过理性意识审慎检查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群体降低个人责任感
.......
在一般情况下,对个人来说,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行为的后果由集体承受......由于群体让个体成员的行为不再受众人监视——众人只监视群体整体行为......所以群体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极端——最崇高的,或最卑劣的;最正义的。或最邪恶的。群体人易因情绪传染而从众
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自己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他任一种陌生力量摆布,心头笼罩着堪称壮怀激烈的感情,这种感情让他的行为背离日常习惯,与他独立生活时判若两人。
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被群体情绪传染,但这个没有被集体情绪感染的人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人。群体人易接受暗示而从众
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传递越来越强大,这些情绪会使他们做出超乎想象的事来。和原始人相似的是,群体人甘心让自己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打动。


 乌合之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