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47011935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
页数:232页

勇敢地改变与明智地臣服

面对心理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则不能改变,还有一些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有一点改变。本书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哪些心理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或者不容易改变,并传授给我们应对这些难题的技巧。一、可以改变的事情1、性表现通过适当的治疗,性表现很容易改变。性功能障碍并没有生物学基础,但“我的性功能不足”的信念却很难驳斥。2、特定的恐惧症通过治疗,这种恐惧完全可以消除,但是它可能会因其他问题的刺激而复发。3、惊恐症惊恐症并没有很强大的进化基础,也没有遗传性,经过治疗和服用药物,可以完全治愈。二、不能改变的事情1、易性癖在妊娠期,它就已经在生物机制上发生了改变。它实际上不可能被推翻,终生都会如此。2、性取向它的一部分基础可能在妊娠期就已奠定,可能在脑部有特殊的机制。被同性吸引,很容易证实,却很难去推翻,这种吸引是强而有力的。3、创伤后应激障碍除了被强奸的受害者,目前药物和治疗几乎很难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4、酗酒酗酒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它有一些遗传性,所谓生物上瘾就是指只有在一个满是酒精的环境里,细胞才能正常运作。酗酒是强有力的瘾,它很难改变。5、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或许有一定的大脑和胎儿激素基础。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性别角色是不可改变的,但当孩子长大后,性别角色就逐渐变得有弹性了。三、不容易改变的事情以及应对之道1、体重对90%的超重者来说,节食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你的体重受到强有力的生物和心理机制的保卫,这些机制成功地帮助我们的祖先挨过了历史上的饥荒和艰难时期。食欲和体重受到多层生物和心理机制的保卫。节食和肥胖,对健康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会做一个健康而快乐的胖子,非常重要。2、日常焦虑只要严格遵守规定,通过药物治疗和正确的辅导,我们就可以被改变,至少能改变一点点。3、愤怒愤怒似乎可以得到一点改变,尽管不是完全的。4、性偏好性偏好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自然消失,但通过治疗可以改变一点。5、强迫症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是可以遗传的,治疗可以让其有所改变,但通常无法治愈。6、抑郁症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或许还有一些进化的基础。无论如何,治疗和药物能够缓解这些症状,但你和抑郁症的抗争可能要持续一生。四、蛇足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智者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改变过程。希望这本书成为你明智辨别两者的开始。

积极心理学的糖衣

这本书算得上是“积极心理学”吗?其实我觉得也不尽然。在读完全本之后,以下几种概念是我最先从阅读记忆中归纳出来的:1·强调基因(先天)对人的性格所产生的根基性2·童年事件的无力性3·改变的挫折性所以说,为什么说这本书是积极心理学,因为他告诉你怎么能活的更开心,但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糖衣。什么我前面说我觉得也不尽然?因为赛里格曼告诉读者的,是你所发生的问题多么多么艰难,要想要改变,是多么多么困难。甚至他会潜移默化地告诉你,干脆就不要改变了,认识和接受自己的现状。读着读着我会突然发现,这本书要不然起个副标题叫做“妥协”?诚然,非黑即白的零和算法的人生,的确够困难够艰辛的,所以看看赛里格曼的书,他告诉你你减肥不成功不是你的错,你抑郁不是你的错,你长大后工作生活不顺利不是你的错……总之,你接受了你的不成功,顺其自然地接受了现状。接受了之后要怎样?书中有写吗?反正我是不记得了。这本书对于童年经历、自我控制、精神分析法等种种言论,其实颠覆了很多以前我所接触过的心理学知识。但依然,坚持着总要widely open的谦卑阅读心态,很多内容还是可以被接纳和吸收。而其中我认为赛里格曼对于抑郁的分析,包括学会整理归纳自身抑郁的思维、拒绝不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读着很畅快。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回味不好。特别是减肥戒酒、内在小孩等章节,读起来莫名有一种烦躁感。

不愧是马丁塞林格慢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 马丁赛林格曼,写了这么一本通俗的科普书,让人阅读起来感到很荣幸。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去读很多本大砖头来发现找到 愉悦的生活(pleasant life)不是充实的生活(life of engagement)。 而充实的生活才是我们幸福的本源。这也就是更进一步的说明, 愉悦(pleasure)不是满意(gratification),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充实和满意和积极的心理。而不是单纯的快乐 高兴 狂喜。 并不是说有了积极的心理学你看世界就有rosy color,你的世界就是没有苦难,欢乐,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积极的去面对自己 面对生活 面对苦难 找到机会 更快速的从一个打击 另外一个打击中恢复过来。本书详细的阐明了衡量悲观 乐观的两个标准。 现阶段有的研究证明的一些问题和观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应用,一些被证明可以推广的方法。简单的来说,很明显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慢并没有夸大其词的我的方法瞬间让你的心情指标破表,high 到极点之类的东西。 反而用一种很谨慎 详细 清楚的描述现阶段在积极心理学范畴中取的一些可以被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研究成功。2个trivia:1.跟芭芭拉佛的理科森的天生乐观比较起来, 马丁本人应该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如同本书所讲 如果习得无助是学习的,那么乐观也是可以被学习的。2.很严谨,Tal benshahr 说过婚姻会让你幸福。特别是男人。 马丁说的 现阶段只能证明婚姻和幸福度有很大的关联, 尚不能明确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综上,很客观 科学的描述现阶段积极心理学取的进展。部分practical.很推荐不能静下心来看研究的人去读。毕竟每个人都有找到幸福 乐观积极起来的愿望。本书不是什么wishful thinking 比如秘密, 或者自助类的书物。单纯的日常科普。

改变背后的客观事实

这算是一本科普读物,当时选择读的时候,看书目以为是一本说心理方面的书,结果是心理+常识+生活的科普读物,将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心理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告诉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哪些能变,哪些不能变。这样的书是我现在比较喜欢的风格,作者在学术上,非常厉害,很多老外也是这样,学术上研究很深,但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进行科普,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说生活中的常识背后的东西,大概和我的思维模式想一致,喜欢背后的东西,细节之后总有细节,细节背后总有一个系统模型支撑它。从人的一生的成长长度来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管是心理方面的,还是身体方面的,都在这个里面可以找到差不多的答案,那就是到底哪些能改变,哪些不能改变,作者也给出了列单,告诉我们这些问题,改变的记录和改变的方法。其实,生理的问题(身体的问题),大部分要作用到心理上,用特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的问题其实才是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改变的前提是认识,认识了解自己,才是最主要的,这些认识是改变的基础,而且对于承认来说,改变更不容易,从孩子到童年再到成人这样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内部的系统及三观,这三观是我们内部系统运行的基础软系统,正是这几部分内容决定了我们外部以什么样的行为去反馈这个世界的作用,很多时候的问题,都是心理作用的结果,而心理作用是外部在内部反馈留下的痕迹,就像抑郁症患者,在常人看来那么的不容易理解,像焦虑等等,这些都是。也有像减肥这样的行为,到底是不能真的能够减肥,也有具体的回答。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其实是能够改变的第一和第二必要条件,每个人,尤其是成年人,越开放就会越开放,认识的越多,改变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多,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就在于他的大脑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从孩子时期的思维逐步变成潜意识,这些潜意识在作用与外部,形成内部的思维系统,整个思维系统是过滤我们内部神经系统和外部世界的“精神云中心”,他的好坏决定了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这几天一直在思考改变的力量,了解改变背后的客观事实,是能够改变的第一源泉,也是改变的基本力量,第二力量才是产生自认内部的力量。而改变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有力量感。

塞利格曼四本积极心理学

悲观的解释风格:持久性 普遍性 人格化女性比男性悲观是因为反刍(反复思考自己的悲伤的事情)男女悲观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父母的解释风格会通过言行,说话的方式传给孩子强调使用艾利斯的ABC合理情绪疗法 改变信念,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情绪书中结合了认知 人本 生理的思想和观点,读读很好~

自我改变的方面与程度

在人生中,有的方面是可以改变的,有的方面是无法改变的;有的方面是容易改变的,有的方面是很难改变的。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合理分配好自己的精力,做能做的事情,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这样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改变可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

这本书里介绍了各种心理问题的处理办法,并比较效果。这种书应该挺多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了哪些问题是可以努力改变,而哪些是几乎无法改变,那就认命的接受。我很喜欢这个观点,因为没必要跟每件事情都对抗,有些事就接受好了,这样比改变要好受得多。或许很多人追求完美,所以经常纠结于自己身上的种种不完美,想改有很无力。那真应该看看这本书。但是有些观点我并不同意。比如说道减肥的问题,尽管有不少数据证明他的观点,我仍然有所怀疑。他只说了节食减肥没有用,可是有些人就是易胖体质,难道就因为节食无用,所以就任由自己吃下去,然后持续的胖下去吗?也许他只关心了减肥的问题,而没有去管那些易胖体质会导致持续变胖的问题。但是我还是喜欢他的理念,虽然具体观点有些有所怀疑。

认识、接纳与改变

除了书名看上去特别像精心包装的心灵鸡汤之外,本书其实跟传统的所谓提升幸福之类的书籍完全不一样,它实际上应该算是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本书的核心观点认为我们身上的有些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而另一些行为和特征却改变不了;作者塞利格曼博士从生物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的角度,通过实际的研究案例和相关的调查数据,引导读者了解那些靠意志力可以改变的行为以及可以改变的程度,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从实际案例出发,阐述了对当前流行的生物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三大方法的基本观点,表明了本书基本的立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针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各种消极的情绪(焦虑、抑郁、愤怒等)和坏习惯(节食、酗酒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用一系列问题和相应的得分引导读者进行自我认知,并通过对各种医学研究所做的实验或治疗案例进行比较来说明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在每一章的结尾都会对各类治疗方法的改善程度、复发情况、副作用、花费、时间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第四部分的两章,则分别关注童年经历的影响以及接纳与改变的界定。在最开始的序言部分,对作者马丁·塞利格曼的介绍是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但是看完全书,发现虽然有些事情是可以完全可以改变的,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事情无法根本改变,现有的治疗方法只具有一定程度甚至只是暂时的疗效,知道这些并没有让人变得多么“积极”反而有些悲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知道了哪些可以改变而哪些不可以改变,我们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可以改变的东西上,这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更切合实际的乐观。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

认知,定义和改变

这本书从篇幅上有四部分,而在分量上,我认为前三部分是一半,最后第四部分是另一半。用大概3天累计7个小时左右看完了。专业性不是很强。前三部分略微技术性的阐述了一些心理问题和作者的观点——小的案例,一些自我评测,问题来源,治疗方法,效果评价。而针对的问题,焦虑,抑郁,愤怒,伤痛,惊恐症。总的来说,如果不是针对具体病症,针对某些情绪 ,也值得参看。而第四部分,我想值得多说一些。两个章节,一个是针对童年伤痛造成影响的评价,而最后是对一个问题是采取接纳还是改变给出了3个层面的判断标准。有三种理论解释家庭对儿童塑造的影响:基因遗传、内在儿童理论、行为模式影响。基因部分提及的很少,但是粗浅理解大家都有一些;内在儿童理论认为成年人的问题来自儿时创伤,所以要复现并且发泄,完成仪式性的东西告别它,我的大学心理老师在课堂上讲述过这样的治疗案例和治疗方式;最后是行为模式,父母通过互动将行为模式留给孩子。作者认为遗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只能解释不到50%的性格养成,且尚有很多人格变量和基因无关;内在儿童理论夸大了儿时的影响,并且成功的治疗应该包含前瞻性和承担责任,而内在儿童类理论恰恰都不具备;行为模式理论,关注与长期互动而不仅仅是内在儿童理论里的个别事件,为作者所推崇(另外《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持同样观点)。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柏拉图警示我们,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追溯自己从何而来,这和关注未来一样有价值。最后一章是全书最有价值的一章。当面对一个心理问题,是接受还是改变还是二者都要有,作者给出了三个层面的界定标准:生物层面,观念的证据层面,信念的力量层面。假如问题来自于早已准备好的或是遗传的(性取向,身体缺陷,一些个人性格等),那么难以改变,如果是习惯,那么容易改变;如果支撑挂念的信息越容易证实(我理解是即便是不适用或者不必要的观念),那么难以改变;问题下面支撑信念的力量越强,越难以改变(比如农村的乡土之情,重男轻女,国人重视春节归家,或者失独家庭对孩子的依赖)。除了界定问题,我觉得还有些启示或者预防性的措施:孕期多注意保证基因稳定表达(这一层面上女性倾向优秀男性基因的选择显得多么合理啊),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外部观念,并建立强大的信念帮助我们坚韧而有弹性的面对外界的变化。

What's you can change, what you can't

这是一本心理学科普读物,旨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不能改变,如何与坏情绪坏习惯相处,勇敢改变可改变的,坦然接受不可改变的。1、有些心理的痛苦因为生物机制的原因而无法改变,而其他的则是只要人们又耐心、足够努力和聪明的话,便可以迎刃而解的。2、改变程度从易到难:惊恐症特定的恐惧症性功能障碍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性别角色强迫症性偏好愤怒日常焦虑酗酒超重创伤后应激障碍性取向(可能无法改变)性别认同(无法改变,生理原因)3、坏情绪及疗法:焦虑:冥想>放松>镇静剂惊恐症:认知疗法恐惧: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强迫症:行为疗法抑郁症:认知疗法>人际关系治疗>药物&电休克愤慨:DESC技巧(describe/express/specify/consequence)伤痛:认知行为疗法>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4、如何善待坏习惯(中文章节译名如此,我不理解为什么把性、减肥归为习惯)1)性:性别认同=>性别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性表现(性别认同和性别取向受胚胎期激素影响,几乎无法改变;性偏好和性别角色处于中间层,可以改变一些;性表现是表面问题,恰当治疗可改变)2)肥胖:作者否定节食减肥法,建议做个健康快乐的胖子,多运动好过少吃。(之前看到过一些观点:①不同人标准体重的范围不一样,个体的身体素质/需求不一样②心理:肥胖的人缺乏安全感③身体:肥胖是一种保护机制,如某些女性腰部多肉是为保护子宫)3)酗酒:①有些人很容易上瘾,可能是遗传的原因 ②不到一半的人能戒掉(滴酒不沾or喝到死or继续挣扎) ③医学治疗或心理治疗不如自然复原有效5、人生的两个时期:扩张期:从出生开始,发现外界对你的需求,学习并做外界需求你的事收缩期:听从内心的声音,察觉并怀疑事物的意义作者反对内在小孩复原运动的观点:①童年不幸对成年生活有很大影响(扩张期发生的不幸阻扰收缩期的发展)②揪出这些不幸事件就能消除它们对你的影响作者观点:①复原减轻了打击:现在(懒惰/不理智/自私/自我放纵etc.)的自己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我们变成了受害者。②儿童的自然痊愈能力一般比成人好。③童年的事件不能强迫我们成年后的人格。==>④我们有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我们有去改变任何我们想要改变的东西的自由。(童年的因素只是具有一定限制性而已,不要成为过去经历的囚犯)6、问题的深度:①生物层面:心理状态是早已准备好/遗传的,那么就难以改变;心理状态不是早已准备好的,而只是一种习惯,就比较容易改变②证据:问题下的信念越容易被证实,就越难被推翻,也越难改变③力量:问题下的信念是力量很强的,它就很难改变7、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智者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改变过程。

勇气、宁静与智慧

“上帝,请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从事与领导力发展与高潜力人才发展的工作,经历人生中三十而立的转折期,最近的焦点齐齐指向自我认知。清晰的自我认知、自我觉察,是自我突破、自我再生的起始点,也是领导力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突破口。内省自我的价值观、特质、个体人行为模式、社会人行为模式,从遗传基因、早期教养环境、在求学与职场关键转折点的个人选择中找到所以然的轨迹与秘密,发展/改变/成长的诉求随即呼之欲出。这本书给了一个从知至行的指引。到底哪些可以积极地设定目标去改变,哪些不能改变需要接纳?作者基于强大严谨的心理学实验,形成生物、证据、力量三因素的理论框架,得出一些区别于以往的结论。作者认为:1、假如心理状态是早已准备好的或遗传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那么它就很难被改变;假如心理状态不是早已准备好的,而只是一种习惯,它就比较容易改变。2、潜藏在问题底下的信念越容易被证实,就越难被推翻,也越难去改变。证据包含支持的证据和不支持的证据,我们通常很容易只注意到支持我们信念的证据,而对检验这些证据是否虚假是回避的3、假如问题底下信念是力量很强的,它就很难改变;假如这个信念较无力,它就很容易改变。说的比较抽象,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分析性别、创伤后应激障碍、体重、酗酒、愤怒、日常焦虑、性偏好、强迫症、性别角色、抑郁症、各种恐惧症、惊恐症的可变性,结论是自前而后越容易改变,甚至治愈。那么,具体如何行动呢?作者的建议是选择困扰你最深的开始行动。对于人们更容易遇到的一些基本心理问题,作者也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改善建议。我比较关注的是焦虑感、社交恐惧症以及愤怒。1、如何控制焦虑感?(可轻度或中度改变)作者认为,焦虑失控时,会产生麻痹性。焦虑的初衷是促使你采取行动,改变生活。当焦虑日渐壮大时,这一切都是自动化的。当焦虑达到极致时,它就会麻痹你,让你变得无动于衷。减轻焦虑的措施:渐进式放松训练&冥想2、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可中度改变)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满灌疗法)3、如何管理愤怒?(可轻度或中度改变)正确认知愤怒:愤怒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倾诉和宣泄基本上无法减少愤怒了解愤怒模式:写愤怒日记,按照时间-导火线-强度-持续时间-行为表现的结构进行管理愤怒的思想、身体反应和攻击行为。思想上,在刺激和反应间争取时间,数数、深呼吸、想象是条快乐游动的鱼、用幽默化解都是可采用的方法,总之要从自我角度转换成任务角度,成为排爆者;身体反应上,用延长了的时间去关注你的身体反应,可用渐进式放松与冥想的方法;在行为上,可使用“谈判训练”或“自我肯定训练”,比如DESC四步法(D-描述;E-表达;S-指明;C-结果)。因为作者是心理学教授,他主要关注的是失常的心理问题与行为,探讨他们是否能改变。至于个体人的行为模式,比如一些好习惯的是否能够习得;社会人的行为模式,比如互动关系、冲突关系中的行为模式能否改变,都没有作为关注的对象,而后者是我更加关注的。

非鸡汤,更好味

(以下有1000字左右的废话,可以不看)我并不很经常,甚至说几乎不读这些书。这些书是指什么呢,大抵是带有心灵鸡汤感的一系列吧。心灵鸡汤的网络释义是这样的:所谓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更是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小时候我家边上有一个贝塔斯曼书友会,兴冲冲和小学同学办了张会员卡,偌大的书店(可能人家自定义为沙龙),书实在很寥寥,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几间屋子里,一股清新文艺范儿,今天想想家附近地段的房价,幸好她倒闭得早,不然在今天这负债可就不是闹着玩儿的了。小时候的自己深以为然,以拥有一张蓝色塑料卡为无比光荣之事。在今日终于长大懂事了一点,在书店工作之后也愈发明白什么装潢什么风格什么附加服务都是虚空捕风(二词源于木心短诗,恐他也是文艺青年之流),架子上有些什么干货才是重中之重,可惜当今生存得好的,往往是懂得左右逢源的,如单向街,如三联24小时。感觉长篇大论又可拉开了阵仗说去,还是暂且按下不表。在如此入情入理的氛围下,我买了人生中第一本鸡汤,台湾“第一才女”邱立屏的《幸福,不要奢望别人给》。作者的名字倒是不俗气,还颇有雄风,可惜低劣的装帧和宽似一根根刀削面的行间距,配上刀削面中黄豆般大小的字号,这种书我这辈子都不会再经眼。整本书在讲什么呢,大抵就是自立自强云云,可我就奇怪了,小时候自己怎么觉得这书百般好还逢小朋友就力荐来着?得出一个结论,鸡汤是哄人玩儿的。那些还没经历的,想经历却没机会经历的人最沉迷此道。小时候对成功哪有什么概念,以为长得比院子里小朋友高当孩子王就是无上荣耀了。所以这种书,迷迷糊糊告诉你成功是什么,又语焉不详地述说如何成功,就像读一本扑朔迷离的小说,让人一头扎下执迷不悔。此外配上文艺温情的营销手法,完全是20世纪初版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雏形。被我一并划入此类彻底打入冷宫的还有《时间策略》《自控力》等等,我爸乐此不疲给我拿来一本有一本,我佯装背到学校苦心钻营然后原封不动背回去,稍微弄折几个“不经意”的页脚是最好不过。如此反感的原因是我并不相信自己能够被这样的书影响改变,就像年年看感动中国的那群人,可能也是这辈子都不会去做一件真正助人为乐的事的那群人。看客代价太低,门槛太低,以至于我们接收着却并不知道我们在接收着。就是这么麻木。在两本书中我选择了这本,是因为心理协会主席的大名听起来富丽堂皇,我觉得会少付出一点轻信的代价。看完了前九章,有以下几点感悟:1.自我分析之难文中引据弗洛伊德原话:我的自我分析还是中断了。我现在知道为什么真正的自我分析是不可能的了,不然就不会有精神病人了。这样一句话对于我们这类正在上“自我分析与体验”课程的人简直是当头一棒啊。老实说想成为认证咨询师(?)必须要有1000小时以上的自我分析时长。我想,1000个小时啊,在倒数日这个app上我看到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活了7000多天,所以1000个小时简直可以细致到把自己每天的活动都细数一遍。我觉得我现在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对自己足够坦诚,屈辱做不到每一件事都对他人袒露无间。选择自我分析与体验,也是希望能够融入一个真诚互信互助的小组里,但因为环境并不封闭和自己本身信任感普遍偏低的缘故,目前为至我分享的内容与经历,就类似于百度云里面共享出去的日记,虽然包含很多个人的成长点滴,但总的来说不对我的人格造成侮辱,所以我认为但说无妨。假若情况一直如此,我的自我分析和在团体中的自我分析是有阻断的。自己的分析总是走在前面,而小组所承担的互助角色与支持作用始终没能正常派上用场,那么我想这也并不是一项成功的自我分析。不过我想自己应当不会比弗洛伊德更为深入,所以我猜想的一定还有很多自我的角落还蒙着蛛网与尘埃,在灰暗的角落里沉寂罢。2.这是一本挂羊头卖狗肉的书这并不是批评,反而还是褒赏。如前所说,我以为这是一本很扯的廉价煽情+狗血励志的书,后来发现,主席不愧是主席,写得一手好文章吐得一手好槽并且还具备专业素养,分分钟甩鸡汤八条街的距离。相比之下好事如我还搜了一下另一本推荐读物《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注意到了这么一段话:我们需要理解、接纳和包容自己身上的一切特质,因为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的话,又怎么能期待世界接受我们呢?要想获得别人的爱,我们必须首先建立起自爱。只有把内与外、积极与消极结合起来,找回一个完整的自我,你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控制自己所表现出的特质,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恍悟原来我与鸡汤只有一个选择的距离,而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与上文那种完全假大空的、任一个啰嗦的人都能白话出来的虚话相比,赛利格曼的书具有一种大匠之风:首先作者根本没有试图安利读者“要接纳你自己,你的不完美也是另一种完美”这种洗脑更容易致残的过度自我接纳,而是带有一种“我话说到这里,你自己看着办吧”之流的“学长只能帮你到这里了”,那种一路推波助澜却在关键时刻转身向后深藏功与名的感觉。最开始的两个章节,“什么能改变,什么变不了”和“人定胜天只是传说吗”讲述并澄清了一些迷思,大多关乎“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可以”和“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究竟谁对谁错”这样的种种在当今社会里弥漫不散的信念或执念。作者很明确地告诉读者哪些是无法改变的,无论你坚持得多么好,你的信念如何恳切。不可改变的事情有:节食不能减肥;酗酒无可救药;性认同不可改变;同性恋不可能变成异性恋;重新在经历一次童年创伤也不会对成年人的人格有任何帮助。太绝对了吧,你可能会这么想。美国戒酒匿名者协会也成功帮助了大约有50%的人戒去酒瘾啊;小甜甜布兰妮,难道不是节食减肥的模范吗?好吧,这么说吧,同样都是158cm的小矮子,有的人腿就很长比例就很好,比如阿曼达·塞弗里德,也有的人就是5:5,比如我;再比如,同样都是出身贫苦家庭,有的人就会努力奋斗,比如俞敏洪,而有的人最后成为了马加爵。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就那么明晃晃的存在在我们身边。反例永远比比皆是,但书中干的又不是“我所见过的天鹅都是白的,所以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的”的勾当,何必非要义正词严地举出一个黑天鹅的例子来戳穿推翻呢?现在,好的,我知道我之所以成为了一个秃顶而肥胖的男同性恋(没有贬义,只是为了涵盖书中几个主题),但这并不是我自己所能决定的,那么接下来,我可以脱下自我厌恶而换上习得性无助的长袍吗?这当然也不是作者想要的。一方面在这本书里,作者已经尽其所以来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可能变成异性恋,为什么你越减越肥,而不是说,“好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你的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了。请自重。”另一方面是,除第十一章作者没有罗列一个治疗效果对比图表(不过,他为什么不列出来呢?),其它每一章,作者都试图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就是为了告诉肥胖的人有惊恐障碍的人各种各样“反常”的人,他们还有“一线生机”,不必放弃,告诉我们战胜一些不合理信念,告诉我们强迫症患者的大脑活动和正常人不太一样,而这也是他们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拆穿了行为主义者一层错误的理论外衣,那就是,条件反射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强烈,而且很多引起我们反应的刺激物,早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就编码进去了我们的潜意识。这再次印证了,我们对自己的命运、性格、状态的把握比我们所以为自己了解的掌握的要少之又少。所以,有什么理由总是内控点一样地归罪自己呢?在一个星期前我看了一部电影,《离开拉斯维加斯》,非常喜欢。这是一部最绝望的电影,几乎没有之一(可能《索多玛》能并驾齐驱)。电影中男主角是一个混迹好莱坞的酒鬼,不知道是因为酗酒丢掉了原本体面的工作失去了幸福的家庭,还是失去了工作和家庭让他成为一名酒鬼。他拿着失业抚恤金,卖掉了一切属于他的东西开车到拉斯维加斯,准备用这笔钱把自己喝到死。他预计时间是四周。然而在他到达那里的第一天就遇上了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妓女,但她的经历却让他心动,二人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比世俗的爱情更能包容,更加甜蜜却也更为绝望。他对女主角说,“你永远不能让我放弃喝酒。”她说,“我知道,我真的知道。”这部电影最让人吃惊的是,没有什么观众期待的转折发生,男人还是死于酒精,女人依然是个妓女,世界没有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糟,接受美学那一套在这里完全不起作用。我之所以说起这部电影,是因为在本书的第十二章,作者也在探讨,酗酒者究竟可不可以拯救?书中谈及四项因素对于戒酒成功与否非常关键:1.转移注意力。如服用糖果、零食、工作、镇定剂和祷告等;2.在生理上遭受痛苦疾病折磨过;3.找到了希望与信仰;4.找到了爱人。电影中的男主角很幸运找到了爱人,但由于自己一心求死,没有转移注意,没有试图寻找信仰,虽然时常呕吐胃痛却当成一种享受。所以他失败了,一个有着强烈死亡动机的人,是难以救活的。不只他失败了,现实中那些出去匿名戒酒会的人中,失败的脱落的不知要有多少。在电影《单身男子》中,失去了同性爱侣的中年教授终于熬过了漫长的恢复期,当他踌躇满志,想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与恋曲的时候,心脏病发仓促倒地离世。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简简单单四个字:时不与我。当一个找到了信仰爱上了可乐体味到胃疼是怎样的滋味还有个爱侣愿意用盈盈目光看着他的酗酒者,看上去万事俱备最终却由于他的细胞无法生存于低酒精的环境而戒酒失败,那一刻你就会明白,天时地利人和,只有自己的力量,原来真的无法改变什么。所以酗酒依然是难以改变的。在最后一章,作者根据易改变性由浅入深罗列了一些建议,提出“改变易改变的,放弃不能变的”。这样一本“自我接纳”的书就算完结了。不讲空话套话,用一个个鲜明的临床实例和一组组数据告诉你所不知道的一切。惊恐发作、强迫症统统不再神秘。“愚蠢源于无知。”作者说。也许当我们对自己所害怕所未知的有了一定的了解,情况就会好转吧。好吧看来我也要接纳自己的小短腿了。

书名翻译得很糟糕

what's you can change, what you can't英文的书名很切合书的内容翻译成中文就成了烂大街货了,和内容完全不搭界。

抄一段书中的话.

非常好的心理学修炼书。介于 专业书 和 畅销书 之间。比较讲逻辑性,科学性。有利于建立思想体系。跟作者的上一本:《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有部分内容重复。抄一段书中的话:情绪给我们看世界的眼睛蒙上了一层纱。愤怒使世界看起来比真实更可怕。恐惧使我们更容易察觉到危险,并使我们更容易逃避。抑郁使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灰,也使我们丢盔卸甲,自暴自弃。

那些是可以改变的,那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跟很多书一样,这本书会告诉你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跟很多书不一样,这本书还会告诉你如何去改变,改变不了的如何共处,给出实验数据和依据,这就是心理大师和心理大瞎的区别,我喜欢这样充满了实用性的书,真正地把心理学应用到生活中,以实践证明理论。令人信服。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