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哈姆雷特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黑色哈姆雷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108036926
作者:[南非] 沃夫·萨克斯,Wulf Sachs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这个女人的出现让约翰感到尴尬。这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他通常在异性面前都表现得从容自若。但是在这个他贸然搭讪的女人面前,他似乎显得局促不安。这个女孩同样以单音节的词汇简短地回答。约翰陷入一种窘迫的静默。接着,她突然把头抬起来,仰望着约翰。  “她古怪地看着我,颤抖着指了指我手上拿的水牛尾巴。她害怕地说道,‘nganga,当你掷骰问卜的时候,那会击中我的嘴巴。’我吓得直发抖,并且要她安静。但她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草丛和树木簌簌作响。我知道,我要被消灭了,’她说道,‘你是马尼卡族的巫医,也是我的族人,骨骰不会欺骗你。我就是给这些人带来死亡和毁灭的女巫(murowi)。但他们不是我的族人,我痛恨这些人。’我看着她,不相信她说的话是真的,她怎么能说出这样一件事,这意味着死亡!我告诉她:‘你说谎。你这么年轻,又这么漂亮,你不可能是一个女巫。’可我从心里晓得,她没有对我撒谎。我为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女人感到难过,但是她嘲笑我。‘这件事情与你何干,。nganga?’她以讥笑的口吻说道,‘你看起来就像是被黑蛇吸吮殆尽的鸡蛋。为什么我不应该向你承认?你可以看到这群人发生了什么状况。每一件事情都很不幸,所有的一切都紊乱失序。’我告诉她:‘你准是对这些人怀恨在心。”  那个女人愤怒地反驳约翰。她告诉约翰,在她童年时,她的父母离开位于乌姆塔利(Umtali)附近的村寨,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里。他们在这儿生活了许多年,但这里的人不喜欢他们,并憎恨她的父亲。有一天晚上,她父亲在争吵中遭人杀害。这件事情在她心中挥之不去。当时,村寨里有个老人想纳她为妾,要她当他的第三任妻子,但父亲希望她和马尼卡人结婚。    ……

内容概要

沃夫·萨克斯(1893-1949),出生于俄罗斯,于圣彼得堡的精神神经研究机构接受训练。之后成为南非公民,在约翰内斯堡成为一名执业心理医生,从事精神分析工作,并且完成许多讨论精神病治疗以及文学评论之书籍。
蔡宜刚,1967年生于台北。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毕业。译有《行动者的归来》(与舒诗伟、许甘霖合译,麦田出版)、《非凡小人物(上、下)》(麦田出版),与《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大块文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追忆往昔(一)遁逃(二)大熔炉    第二部  白人医学与黑人医术(一)堕落(二)遭受质疑    第三部  反抗附录  《黑色哈姆雷特》:一个“心理剖析”案例?

编辑推荐

  《黑色哈姆雷特》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而是一个南非黑人所经历的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即一个黑人医师的精神分析,内容新奇有趣,是另外一种“哈姆雷特”。

作者简介

一位猶太精神科醫師,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貧民窟遇見巫醫。白人醫師想要知道精神分析是否能夠跨越文化與膚色;黑人巫醫則想學習歐洲醫學、精進醫術以維持家族名聲。不同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兩個人,彼此合作,在南非大地上展開一場分析之旅。 時值一九三○年代,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正蓄勢待發。南羅得西亞的巫醫約翰‧查法范畢若離開家鄉,遠離弒其父、娶其母的繼父叔叔,隻身到約翰尼斯堡附近的P鎮,尋求新的人生。已故父親的告誡:「年紀太輕,切莫行醫!」從未離開約翰的耳邊,他也從未放棄替父親復仇的念頭,即使來自現實生活的經濟和婚姻壓力,以及南非社會裡愈形嚴重的種族歧視和隔離政策,在在將他逼向絕望的邊界……
背負名醫家族聲望的黑色王子約翰,該如何回到故鄉,從叔父手上奪回他本應繼承的巫醫手杖?
本書作者沃夫‧薩克斯醫師在一偶然的機會下遇見巫醫約翰,並且說服他坐上佛洛伊德的躺椅,成為精神分析的對象。約翰在躺椅上訴說回憶、夢境與幻想,白人醫師則在躺椅後面記錄一切。一九三七年,薩克斯將他對約翰的觀察和記錄集結成《黑色哈姆雷特》,此書一出版即引起廣大注意。薩克斯筆下的約翰生命自述,證明了精神分析的普遍性,與種族無涉,大大地搖撼了為當時一般的偏見:白人與黑人在心理運作機制上有著本質差異。
薩克斯不但詳實記錄他和約翰之間的交流互動,本人也頻頻踏入南非黑人的真實生活,使得《黑色哈姆雷特》中記載的種種第一手資料,也為殖民科學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貼近土地及生命的觀察更為殖民歷史研究開闢了另一種閱讀方向,誠如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巫毓荃在本書導讀中所言:「我們不妨把《黑色哈姆雷特》視為一份獨特的歷史文本,記錄了兩個異種族個人在殖民脈絡中相遇的歷程。」
六十年後,英文版《黑色哈姆雷特》再度問世,這部帶有「希臘悲劇般的力量」的真實故事,不止再一次證明哈姆雷特悲劇的普世性,故事背後懸宕了一甲子仍未解決的中心問題:「什麼樣的對話能夠跨越種族、國家、和文化的界線?」也再一次向我們懇求答案。

图书封面


 黑色哈姆雷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到这本书可能是下意识的注意到了这本书的“跨学科”的属性(当然,当前所谓的“跨学科性”,在这本书出版的1930年代,可能是学术的常态),这种方法总是很吸引我,当然就1930年代的学术著作来说,确实也很适合作为比较专业的通俗读物来读。我很喜欢这本书的作者记录下来的这个故事。首先,那位南非的巫医——约翰——确实经历了有趣的一生。他人生中的某些境遇能够深深地引起此时此地的我的一些共鸣,比如对于人生的展望以及在面对某些情况的时候所面临的选择。但是从人类学的角度——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了他的跨越人类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角色——我也很难不从后现代的角度来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尤其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经常存在着巨大感情张力的情况下,我很难相信故事的所有细节(甚至于可能是一些主干)都是真实的。另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同样来自某种“后”的角度——作者参与了这位巫医的生活,但同时也严重改变了他的生活。一些地方是很明显的,比如当巫医最后返回他成长的村寨,并且试图获得权力的时候,有白人医生的陪伴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筹码。另外在文化上,因为研究者和这位被研究者或多或少是同行,白人医生对被研究者产生的文化冲击(最后,约翰虽然返乡,但是已经深深被西方文化影响了),以及知识上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还有一些并未明言之处,但是让人很难不这样想:研究者的参与观察其实是能够产生研究者所未曾想到的影响,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本人并不懂精神分析,但是作者所谓的“哈姆雷特情结”看上去是蛮有趣的一件事。约翰在父亲被叔父杀死之后寻求报复,但是他并没有办法确定需要报复谁。于是一些原本无关的人被牵扯进来。我并不确定这个概念在精神分析上的validity,但是在常识的层面,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个解释。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读到这本书可能是下意识的注意到了这本书的“跨学科”的属性(当然,当前所谓的“跨学科性”,在这本书出版的1930年代,可能是学术的常态),这种方法总是很吸引我
  •     作者的视角确实相当尴尬,无法真正踏入对方的生活处境及文化背景恐怕还无可厚非,但描述所见所闻似乎也显力不从心,而所能运用的分析方法又同样比较有限。
  •     《文化生活譯叢》之一
  •     不管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大多数都为自己的人生抗争与纠结着。
  •     为什么有时候神秘的背后是一种愚蠢呢。
  •     这个月书读得缓慢。有太多事情,时间被分割的支离破碎。私人的独享时间越来越少。这让我焦躁。
  •     考虑到年代还是不错的啦,但是我觉得作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影响太大了,加剧了来访者的悲剧特征,而且,总感觉作者动机不纯,想要努力说明西方的理论也适用于非洲土著,其实这种文化侵略比掠夺土地还可怕。
  •     虽然诡异,但没什么趣味。
  •     一本充满异域风情同时具有科学精神的轻松读物。把一位巫医的人生经历同哈姆莱特的延宕心理做类比。展现了战前南非种族矛盾日益尖锐大背景之下一位男性土著的生命史。 我很喜欢。
  •     哈姆雷特综合症(Hamletism),需要采取行动且理应有所行动时表现出犹疑不决的态度。萨克斯对其的解析独树一帜,即此症状为患者被再次激起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果。种族研究,心理学与人类学传记,分析与叙事恰到好处地相溶,跨学科的经典之作。书中的精神分析师与被分析对象不再是固有的传统相处模式与情感连结,这是值得玩味的一点。附录对理解全书很有用处。
  •     精读。
  •     最后女孩讲出自己的图腾心都碎了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尤其对于我这种有记录和分析自己梦境爱好的人来说…
  •     人类学视野里的精神分析哈哈
  •     就像附录说的,也许不是成功的心理分析文献,但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南非。
  •     一种感觉一直伴随着读整本书的过程: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样一群人,在以如此不同的生活方式活着。
  •     很有趣的一本书,在各种意义上。
  •     真难想象这是30年代的书
  •     不学术很通俗,涉及到跨越地区跨越种族的心理故事
  •     1.”一个30年代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受压迫的、懦弱的土著黑人,变成一个富有斗争精神的人民领袖。“;2.精神分析无关种族,文化,人种。
  •     本来以为是小说,其实不是。
    挺喜欢封面的。
    应该算是精神分析的案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