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专念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213047374
作者:[美]埃伦 兰格
页数:2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们人为地将连续的时间轴分割为许多部分,并把不同的片段命名为“日夜”或“春夏秋冬”。对于所能感知到的许多连续变量,我们都是这样处理的,而这些被人为分割出来的抽象部分就是概念。就这样,我们用概念化的秩序来替代感知到的世界,而感知正是我们各种经验的来源。假如现在是凌晨两点,你家的门铃突然响起。从睡梦中惊醒的你匆匆下楼,一探究竟。开门后你发现一个有钱人站在面前。他身着毛皮大衣,手上带着两个钻戒,身后停着一辆劳斯莱斯。他为自己在凌晨吵醒熟睡中的你表示歉意,但他正在参加一个寻宝游戏,而他的前妻是对手之一,所以赢得这场比赛非常重要。他需要一块长2.1米,宽0.9米的木板。你能帮他这个忙吗?为了表示诚意,他愿意拿出10000美元来答谢你。你相信他所说的话都是真的。此人显然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但应该去哪里找这么一块木板呢?你首先想到的是堆木场,但你并不知道堆木场的主人是谁。实际上,你连堆木场的具体地址都不清楚。而且在这个时间,那个地方也不可能开门营业。你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但依然找不到可行的解决方案,于是不得不向对方说声抱歉,放弃了那笔高额的奖金。第二天,你去拜访一位朋友,他家旁边正好有人在盖房子。你的视线突然扫过一块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这是一块还没有制作完毕的门板。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换取10000美元奖金。“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你喃喃自语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家的门当时不是一块木板。“门”这个概念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对眼前的这块符合规格的木板视而不见。这种“潜念”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常见,你可能会说:“我怎么没想到苏珊呢?她会疏通下水道。”这种情况被称为“归类陷阱”。这是“潜念”的一大属性。此外,无意识行为以及单一视角是这种意识状态的另外两大特征,我也会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无意识行为你是否曾经对商店里陈列的模特说过“对不起”?或在新年刚开始的时候在支票上写下上一年的年份?在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只是从周围的世界获取并使用有限的信息(模特的女性形体,支票本的熟悉模样),而忽视了其他的信息(模特一动不动,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有一次,我到一家百货商店购物。结账时我将一张全新的信用卡递给收银员。她看了看信用卡,发现我没签名,于是将卡片递还给我让我签名。随后,她将卡片在POS机里一刷,待单据打印出来后让我签单。我照做了。接着,她把单据拿过去,认真比对上面的签名和信用卡上的签名是否一致。人们可以无意识地做出非常复杂的行为,现代心理学对此研究不多。但是早在1896年,莱昂·所罗门(Leon Solomons)和格特鲁德·斯坦(Gertrude Stein)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在当时被称为“双重人格”,我们现在称其为“人格分裂”。他们认为,由第二重人格所主导的无意识行为和常人的行为非常相似。常人也能在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许多复杂行为。所罗门和斯坦用自己做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无意识地朗读和书写。他们可以做到一边全身心阅读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一边书写英文单词。经过强化训练后,他们甚至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无意识地听写。事后,他们完全记不起自己写了哪些单词,但确信自己一定写了些什么。为了证明朗读也能自动进行,他们尝试一边听故事一边朗读。结果经过训练后,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一边专心听故事,一边无意识地朗读。所罗门和斯坦得出结论认为,大量被我们认为是高智能的行为,如朗读和书写,完全可以无意识地进行。他们写道:“我们向大家展现了常人所具备的一种普遍倾向,即人们无需受到明显的意愿或意志干预,就能按照既往习惯无意识地行动。”

前言

我画油画已经将近10年了,但它带给我的快乐与兴奋依然有增无减。虽然我开始拓展画路,尝试一些严肃的主题,但那些幽默画或以小狗为主题的油画依然让我十分开心。不过,最让我高兴的是,画画带给了我专念。我研究专念已经有35年了,这是一个注意新鲜事物的简单过程。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时候,我们就活在当下,即便对那些熟悉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没有人可以洞悉某个事物的全部,因为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由此而来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专注。大量研究证实,专念能够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和有效。    一旦变得更加专念,我就不再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再害怕犯错,而是笑迎各种所谓的“错误”。画画让我的头脑不断涌现出值得深入探究的各种想法。我将画画、写作,以及我的简单生活相比较,不断寻找专注的平衡点,做到既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所以我在画画的时候能够集中精力于眼下的创作,但又不会被对结果的忧虑所吞噬。我的创作过程一直都非常专念,一般来说,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已经获得成功的我发现,很难割舍自己的作品,因为我在画作里倾注了许多心血。但画廊还是要经营下去,所以我还是卖掉了一些画,这样一来,也能腾出一些空间为下一幅作品的创作做准备。人们不再觉得我画画是不务正业,他们接受了画画和学术研究可以共存的理念。其实,两者不仅能够共存,而且还能相互促进。    我们总是用各种僵化的类别——工作、游戏、生活和艺术,来隔离各种活动,比如,试图在工作和游戏之间寻找平衡。但我认为,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专念》以西方科学的范式,给我们开启了理解人类意识奥秘的新大门。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这本书会帮助我们获得思维的自由,它既专业又实用,非常适合希望自我成长及提升幸福的读者。  ——张怡筠著名心理学家工作情商及幸福力专家专念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专念让你将身心投入到过程中去,而不是只盯着结果。  ——杜葵安博·人众人教育总裁《专念》一书中所隐含的实践应用和惊人大胆的结论将令你着迷。  ——苏德中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套主席《专念》的作者埃伦·兰格博士是一位创造历史的人物。积极心理学非常欢迎她的“专念”的概念,它天然契合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宗旨——研究人的正面心理和力量。  ——赵昱鲲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主席

后记

资源是有限的,人的脑力也不例外。那些羁绊我们思维的条条框框其实是用来帮助我们高效使用有限脑力资源而产生的。大家不妨想一想,一张普通DVD能记录一部电影,其容量约为4G,但我们要对复杂得多,且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进行实时解读,并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这需要多少容量的内存和多么强大的CPU?这显然超出了我们的生理极限。所以,大脑需要一些节省资源的捷径,于是各种窍门、经验,或所谓的偏见和成见就应运而生了。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老祖宗生活的世界变化并不快,因此,即便他们不对这些具有局限性的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也没太大问题,毕竟这些知识的产生环境和使用环境不会有太大差别。    然而,如今的世界大不相同,环境瞬息万变,极为复杂,不要说一辈子,就是未来10年、5年,哪怕是1年的生活我们都未必能准确预测。因此,那些千百年沿用下来的思维方式就会让我们犯错,甚至将我们引向死地。    兰格博士很早就把握住了这一研究主题,并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致力于帮助人们突破固有思维方式带来的束缚。她不但为我们指出了各种心理陷阱,而且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如何用流变的观点来看待这个流变的世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面临什么挑战,兰格博士的研究成果都会让你有所收获。    最后,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朋友。陈晋、王军和王佩幸不仅承担了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而且还让我以非常愉悦的心情进行翻译。此外,尹洪波和贺皖也在资料的查阅和收集过程中给予我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容概要

[作者介绍]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

获得最具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大众心理学杰出贡献奖、高尔顿•奥尔波特群际关系奖等。

在各大学术媒体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作品。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个人政治学》以及《控制心理学》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引言——司空见惯的“潜念”与求之不得的“专念”
第一部分 潜念
01擦肩而过的良机
潜念的三大特征
02被简化了的世界
潜念的六大根源
03无心而酿的大错
为潜念付出的四大代价
第二部分 专念
04打开有趣的世界
专念的三大特质
05让时光倒流20年
专念的好处之一
06从平凡中洞见创思
专念的好处之二

07让工作快乐而满足
专念的好处之三
08消除歧视与偏见
专念的好处之四

09整合身心的力量
专念的好处之五
第三部分 超越专念
10 高效能人士
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编辑推荐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编辑推荐: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成名作,被《影响力》《追求卓越》《全新思维》等畅销书转载传颂。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研究者!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的成名作。
“我想我应该没嫉妒过任何人,因为如果某人有某样东西,我也可以拥有。”兰格博士在演讲中这样说道。她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三十多年来对“专念”的研究让她知道,只要去注意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那么原本认为不可能达成的事,最终都可能实现。比如,用一块普通的门板换回1万美元;用短短一个星期,让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变年轻;在夕阳产业中发现商机;让枯燥的常规工作变得有趣,并带来成就感;让你最讨厌的邻居变成益友……
不要再问“那怎么可能”,而要问“为什么不能”,结果将超乎你的想象!
兰格博士的“专念”启发了整个世界,改变无数人思考与感觉的模式。专念是不受束缚的思维,是洞悉一切的思维,是既理性又充满远见的思维。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被《影响力》《追求卓越》《全新思维》等畅销书转载传颂,被权威书评媒体《书目》杂志评为一本划时代的巨作。

图书封面


 专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不成熟的认知承诺"的英文原文是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我觉得翻译为“先入为主的认知偏见”,比“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更加易懂。另外,潜念(Mindlessness)这个译法,我觉得也有些费解。不如直接译为“不专注”或“不上心”。多位网友都说读完全书都不明白潜念指的是什么,我觉得重要原因是译者没有将潜念翻译清楚。如果实在不行,不如加上原文,写个译注。台湾翻译家雷舒云在翻译《正念》时,将mindlessness翻译作“失念”,也是不错的译法。
  •     全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专念可以避免我们刻舟求剑、更具有可塑性,不再狭隘、更加开明。对于这本书的褒奖已经足够,这里不再赘言。这里和大家探讨全书的两个不足:第一个,作者忽略了讨论潜念和专念价值的特定背景——社会的变化。潜念之所以愈加被批判,是因为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太快,一切既成的程式化解决方案可能都是过时的。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潜念其实是我们处理人或事物矛盾的自动化程序,某些情况下是高效的。但是作者没有介绍这样的背景,所以导致观点都有些空中楼阁的缥缈之感。第二个,全书存在一个逻辑缺陷——作者将专念定位为不可量度和准确定义的科学,但是又说专念区别于正念,后者源自于东方哲学,前者诞生于西方科学方法。但西方科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不就是可量度、可论证的吗?当然,我们很难将把缺陷全部归因于作者对架构的理论体系不够全面。所以,不妨再深入地想想,专念研究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区别于物质,本身就很难被量度。所以,也没必要去苛责作者。但这样的假设是否也说明了,人类情感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东方的经验和感性哲学?
  •     最近要换岗,整个人变得好焦虑,带来的危害就是,两个岗位的工作,啥都没有推进。说白了就是,不出活!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似很忙,但是忙什么呢,什么好像都没忙!别人也看不到你做了什么,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指责,而这让你更焦虑!于是,陷入死循环……以上,就是潜念的标志性表现。而专念是什么?兰格概括为:一个注意新鲜事物的简单过程。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时候,我们就活在当下,即便面对那些熟悉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潜念与专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相互对立的。潜念的3大特征是:盲目归类的思维定势,无意识行为和视角单一。专念的3大特质是:创造新的类别,接受新信息,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专念的好处代表了积极心理学的力量。例如,它可以让你更年轻,精力充沛,更富有创造力。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专念呢?那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过程中去,怀抱一颗好奇心,努力发现细微的变化。同时,要记住,高效能人士的专念就是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现在的忙碌生活让人变得非常钝感,同时又极端敏感。而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其实就是专念的存在——对变化怀有一颗宽容之心,同时保留经历关注应该关注的事情。我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和实践,做到兰格所描述的:一旦变得更加专念,我就不再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再害怕犯错,而是笑迎各种所谓的错误。我将画画、写作,以及我的简单生活相比较,不断寻找专注的平衡点,做到既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感觉这里翻译成专念有些生硬了,作者的本来意思应该是“时刻关注当下,倾心投入自己眼前正在进行的活动”,译者翻译成专念,似乎是想强调“专心+意念”等概念。觉得还是不太准确。之前看过一本书将其翻译成“正念”,其实更能传神!
  •     还没看,不知道怎样。
  •     很多都是相通的
  •     很多时候我们会受到潜念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我们推行的教育僵化死板,崇尚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还会让我们在生活中陷入思维定势,忽视其他的信息。培养专念可以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很多问题答案不只一个,不要被思维局限。
  •     以过程为导向,活在当下。
  •     造成潜念的原因:重复、不熟知的认知承诺、关于资源有限的信念、线性时间观、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以及背景的巨大力量。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摆脱这些桎梏,培养自己的视角,锻炼自己专念的能力。
  •     书很好 推荐大家看看
  •     启发了不少
  •     哈佛幸福课的重点参考书,逻辑非常清楚,引证翔实。
  •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无非就是成功学那样的打鸡血。没什么价值。
  •     书本身不厚,关注的内容专一。潜念与专念。改变看世界的角度,重新得到不一样的世界。视角多远,关注过程,分类多元。
  •     调动身心脑以感知当下
  •     感觉这个专念跟我想的不太一样,不知道是他翻译的有问题,还是我的理解有偏差;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的成名作)
  •     高考那面偷偷回到自习室看的书,难得的清新与自在。
  •     书中提出的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改变背景,接受不确定等等理论,还是很有价值的
  •     读了一些,感觉很不错,到货也很及时
  •     专念:创造新的类别;欢迎新信息;多重视角。过程优先于结果。
  •     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社会压力大,内心要足够强大。
  •     觉察与关注过程,对信息保持开放态度,开放视角。
  •     一口气看完了~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培养孩子,都很有帮助~换个视角,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
  •     摘要:专念的三大特质:1.创造新的类别;2.欢迎新信息;3.多重视角;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对哪些事情抱有专念态度。评论:其实讲的是批判性思维。
  •     之前在kindle上读的,感觉是一种心理暗示。豆友书评说介绍正念的书写的更清楚,有空看看吧
  •     感觉这个专念的意思还是有点儿晦涩难理解啊~
  •     给你一个正能量的系统。
  •     启迪思维的书。。。
  •     全方位说明了专念,但实践起来还是缺乏指导。
  •     这本书超不错的,内容精彩,把道理讲得通透易懂!
  •     看见定价小40元,我以为这本书得挺厚呢,结果发现和我买的《积极情绪的力量》差不多厚...这么多银子啊!~
    不过内容还是挺好的,能把其他的潜念都轰出去也很不错。我也能体会作者说的在绘画时的那种专注,所以专念-专而不过分的专念,我想我也可以拥有。
  •     好!朋友推荐的,很值得读!买了不后悔!
  •     人要有专念
  •     要对一切约定俗成的事物留有怀疑态度,不要形成固定思维,要探索并包容。比如,为什么要百般呵护你的孩子,而不是把他当做人生某个时间段的伙伴?再比如,老了就只能意味着身体不断的衰弱而不是相反?4星推荐
  •     内容一般,理念跟批判性思维差不多,内容感觉有点乱,不是很有条理,有些论证感觉不是很有说服力,个别例子还是有点意思,整体上收获不大。
  •     通俗易懂,例子很多。作者一定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     书的包装不错,有一层塑料膜,帮同事买的,她还是比较满意的
  •     有点民科的感觉。其实貌似并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个人理解,专念的意思反而是 发散思维。也就是不要囿于原来的思维模式,而是跳出来,用最初的想法、直觉,纯粹的思维去理解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     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改变人生
  •     书要多读几遍才能真正的明白讲的内容。有点深奥,但可以理解。可能是我不够专吧
  •     很不错的一本书,虽然还没看完,但是看了一部分感觉受益匪浅
  •     用长篇大论来解释两个概念,不值一读
  •     可以很快读完的一本书
  •     在阅读中,翻译得还可以
  •     书中非常多有趣的研究。专念,活在当下等等都告诉我们不要不珍惜眼下正经历的,应做好今天的事享受其过程。"尽力用正确的方式做决策,而非痴迷要做出正确的决策。"
  •     这本书挺好的,很多人推荐
  •     我只能说抱歉
  •     不错,很喜欢,这本是送给个朋友的。值得拥有!
  •     不错,适合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     湛卢文化出版的书,的确很不错,从排版到质量,都相当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提出的观点非常有意思,而且很新颖却又披露了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对提高自我意识很有帮助。
  •     很喜欢这个系列的书。很多时候,观念的改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
  •     潜念(直觉)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会狭隘人们的视野,有时候竟会酿成大错。 是成为专家还是成为探险家? 书看完了,关于潜念和专念的思考仍将继续。。。
  •     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习惯带来的力量么,说了那么多废话,感觉好无聊…
  •     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积极 没有最正确的答案 设定时间点 过点后然后按照直觉 对疲劳的预期是自我实现的思维定势。当你觉得自己快感到疲劳时,疲劳就会真的如期而至。
  •     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的概念,感觉到好像西方的科学家在用科学来逐步接近东方神秘主义的东西一样。
  •     书还没有读,但是是学心理学的老公说买的,估计读了受益匪浅
  •     感觉对于我来说有点无趣,不过里面一些实验的确挺说明问题的
  •     翻译成专念 觉得不是太确切。。。
  •     没有人可以洞悉某个事物的全部,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由此而来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专注
  •     额……翻译得差强人意。启发不多。引用的案例都是和老年人相关的。可能因为作者是做老年人研究的。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的道理。随便读读吧。
  •     新意有限
  •     心的力量大于脑的力量。
  •     心理学老师推荐过,看过之后有很大帮助,对待事物的看法有了新的思维方式
  •     老外的书事实和实验会很多,严谨
  •     很好,发货挺快。是一本传递正能量的书,推荐大家看看。
  •     以前接触mindful的时候,都叫正念。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比较有效。心情好的时候就去看 黑天鹅,两本补充着看!
  •     内容还没来得及看,最近买书太多了。。希望是本好书!
  •     还是不错,内容比较简单,心理学分析专注与思维定式的原因
  •     这本书是我看了之后又买的,我觉得大人小孩看了都有帮助,有收藏的价值。
  •     这本书真的挺不错的,你读后对你的帮助很大,在生活中你要多用用书上的观点,对于你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换位思考,转换背景,创造新类型,打破思维定势有很大的帮助。重要的是你要将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结合起来。这样就没白买这本书了
  •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可能会孩子将我是否能做到或者如果我失败了该怎么办的问题萦绕在心头,让她们对成败得失焦虑不已。原本具有好奇心的孩子无法释怀地沉浸在有趣的探索过程中。 人们很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洗脑,用主流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再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无法超越的极限其实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假象。
  •     很好的一本书,对于我学的专业很有帮助
  •     积极心理学,值得一看
  •     人们总是不遗余力的消除那些让人感到不快的想法,但要搞清楚的是,这些痛苦并非源自专念意识的状态,而是源自痛苦的肤浅认识。学会从新的角度审视是很重要的。这本书恰恰告诉了我们新的角度
  •     因为看了《幸福》而来看的这本书,阐述了潜念和专念对人的影响,接着又介绍了专念的特点和好处,但是读到最后,连本书作者都说,并没有什么办法对专念进行精确定义和使用有效方法进行专念。我想,就去专注做事,专注过程,从这之中获得快乐就好。
  •     越看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越多,这本书真是挺神奇的
  •     很快的,2天就收到了
  •     定义混乱,论点论据不足以说服我。
  •     这本书让我从另个角度看问题,好多事迎刃而解。
  •     感觉都是已经知道的东西
  •     专念跟潜念的力量
  •     准备考研的书 心理学本来就很复杂啊!
  •     一本不错的书,可读性很强,敞开心扉,接收新的信息;采用多角度看待问题,或许大家都知道,但是当你看了这本书之后会更深刻一些!
  •     不错的书,推荐。重要要行动呀。
  •     埃伦兰格的书非常好看,值得拥有!
  •     没看完,好烦
  •     富有启发性,能使人心态更开放、乐观、积极、平和。专业性与通俗性兼顾得较好,但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读起来不够过瘾”。总之,是本好书。
  •     1、专注于当下过程 2、破除思维定式 (无成见、变通)3、潜意识的力量(衰老、疾病)。作者硬要把许多不同的心理影响归纳进同一个类别里,反而使mindfulness这个词有些定义不清了(最后她自己也说无法把专念剖析清楚……Orz)。不过许多实验结论还是挺有趣的。
  •     一般吧。
  •     专念我感觉是意志力
  •     这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缺陷。
  •     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让我看到了更多自己的可能性!
  •     这本书很好,但是有点看不太明白,呵呵
  •     其实就马马虎虎,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用专念这个名称来统一起来,很多零敲碎打的东西用专念太可怕
  •     除了“专念”这个词的翻译不完美,该书就没什么明显的不足了。非常值得一读,对于改善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非常有益,有助于活出健康快乐的人生。
  •     1、包装精美。2、内容新颖3、心理学是门强大的学科,好好研究有益成长~
  •     有启发
  •     严谨而通俗,适合没什么基础的人看
  •     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转念和正能量都是在告诉大家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能量。
  •     第一次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在看一本心理学的书。还是有很大启发。
  •     思维惯性和专注力的解释
  •     换个名称的积极心理学,也是很值得细读的
  •     不一样的心理书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