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乡村建设理论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208047129
作者:梁漱溟
页数:389页

《乡村建设理论》的笔记-没有章节, - 没有章节,

生长自泥土
苦难,是思想生长的土壤。梁漱溟与晏阳初生活的那个时代,无论是环境的还是个人遭遇的,都等于苦难。就让我从理解苦难开始,再攀爬到思想的高度。
(一)我来自中国农村
说说我最近的经历吧!我的家乡在山区,家里靠近河谷地的平缓处,有几亩地。土地都很分散,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有三分地,种的是水稻。离河流较远的地方,有一片地,种是高粱、玉米、黄豆。清明节的时候,我满怀着期待回家,回家时,想的是给家里种地。但是到了家后才发现,清明的时候还没开始种地呢!“你们这代年轻人,连什么时候该种地都不知道!”母亲在听说我要回家种地后嘲讽我说。山里的清明节,还没有城里的草长莺飞,但太阳高的很。奶奶背起了锄头,我追上奶奶问她干啥去,她说去刨茬子。我换了身农活的衣服,跟了上去。太阳很大,还没到地方就流汗了。到了田地里,奶奶指着远处的一片地,说那是生我的时候分的。奶奶说着就干起活来,刨茬子居然是从玉米地里将去年割剩下的玉米根用锄头刨出来。奶奶虽然年岁大了,但干起农活来特别利落。我盯着奶奶学习了不久,就挥起手中的锄头干了起来。锄头在手里打转,就是使不上劲。还没刨几个茬子就累的气喘嘘嘘,不久手掌就起了水泡。我那时的感受:风很大,吹着头发、衣角乱飞,田里的土也随着挥动飞扬。广袤的田地,我是这里生长起来的孩子。自己不会干农活,心理很难受。我奋力地挥着手中的锄头,是忘我的,仅仅沉浸在农民的生计思考之中。
我是农民,干活的时候,思考了很多。为什么现在还是我的奶奶在干农活。看着奶奶已经站不直的双腿,驼着的后背,抡不圆的双臂,年岁很高,还在为着粮食在田地里干农活。老有所养,奶奶已经自养。作为后辈的我们,应该是惭愧的。父亲在城里工作,只有节假日的时候才会回家,家里现在只有:奶奶、母亲、弟弟、有残疾的大爷。可谓是真真的389961部队了。家里的田地,主要靠奶奶和大爷经营。
母亲在村子附近的一家工厂工作,每个月只有不到千余元的工资。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亲在城里打工的收入,勉强供我和弟弟上学。这就是我的家,农民家庭、留守家庭,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村家庭。最近,母亲打电话说,她参加了村里的文艺队,打电话的时候她很开心,她说吃完晚饭的时候就去跳一会舞蹈,村里的女人都参加了,可有意思了。
上农村社会学的时候,观看过关于留守家庭的视频。刚刚的第一张照片出来,我就已经潸然泪下了,因为我经历过那样的生活,经历过几年都不会见到父亲的痛苦,经历过连年岁已高的奶奶还要进田里干农活的无奈,经历过村中的小学校被撤,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到镇里上学的辛劳。我家中的这些问题,不正是三农的焦点问题么?我知道当农民的苦,我想试着改变。梁漱溟和晏阳初,生活的苦催生出他们的思想。就让我带着现时代的苦,去体味那个时代的思想吧,也许可以从中有所启发。
(二)乡建派的救治
在这之前,我一直疑惑,对乡建派疑惑。无论是改良、革命、综合大家,都是搞乡村建设的啊?后来,通过查询我知道:乡村建设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组成单位之一,是193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原来所谓的乡建派是这样来的。介绍中还说,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派。我觉得,他们都是希望通过知识分子下乡的力量,来改变农村现状。梁的观点是依靠知识分子和乡村居民的力量,晏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而是农民的“愚、贫、弱、私”造成的,主张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
1、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在读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时,理解到他的主要观点是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两方面进行阐述的。在甲部认识问题中,主要思想是中国史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但是现状是都已经遭到破坏,基于这些认识,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因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失调,故实系于文化问题之解决。而文化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唯在乡村建设。所谓乡村建设,是以解决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其目的不止在文化本身,而是对社会、政治、经济诸问题的综合解决,是“从乡村开 端倪,来创造一个新文化,创造一个新社会制度”。就在乙部解决问题中,他提出一个具体的设计,用一句话说就是启发社会力量来稳定大局。中国问题之解决,全在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拼一起所构合成的一种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动力,要在知识分子身上和乡下人身上求。 他在《中国问题之解决》中说,中国之分,分于上;外国之分分于下。中国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民族自救,重大的民族自救文化改造问题,早掩盖了其他问题;此民族自救运动,求诸全民族则宽泛无当;求诸某阶级某部分人,则狭窄不洽;文化改造,不在一社会文化中心之知识分子又在谁? 所以,他认为,革命的知识分子要下乡间去,与乡间居民打拼一起拖引他们上来,也就是发挥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吧。
他的思想是改良的,是老学究的,是儒家的。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的儒家”,我很赞同。他强调:“所谓建设,不是建设旁的,是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建设新的礼俗。”同时还与国家的法律相挂钩。用一种软的力量来组织社会。现在看来,他的想法还是有时代意义的。
最近看了一个电影《绣花鞋》,讲的是封建礼俗社会下的女人们,贞节牌坊束缚了人性,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村中最有威望的贞洁之妇,最后也是落得被人暗杀的下场。一场人性的解放之战中,女性自由无疑战胜了贞洁牌坊。我在思考,这也是礼俗社会,这合理么?符合人性么?我们一直在强调,一种从乡村自由生长起来的村规乡约,但是落后偏远的村规乡约又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这被打破是正常的合理的。况且,这一种乡约的生长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就现在乡村的状况而言,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还应该被赋予新的意义。
2、读晏阳初的《晏阳初教育论著选》、吴相湘《晏阳初传》
晏阳初的启发来自于《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晏阳初给我的印象就是骑着驴下乡考察的老头子的形象,还有一种年复一年移山的愚公的感觉。最初,我认为晏阳初的教育论的观点就是教大家识字,读课文而已,后来,通过深入的读书思考,我对这个慈祥的小老头油然生了一种敬意。
晏阳初对自己所提倡的教育论总结如下,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是指一般已过学龄时期而不识字的男女,或已识字而缺乏常识的男女。教育共分三步:第一步是“识字教育”,第二步是“公民教育”,第三步是“生计教育”。“平民教育”的最后目的,是在是200兆失学男女皆具共和国民应有的精神和态度。
他始终把教育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认为教育界可以支配中国,支配前途,改造社会。所以,他把救国兴国的愿望全部都寄托在教育上了。是什么经历启发了他的这种观念呢?他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就曾到战场上帮助过中国劳工。当时的中国劳工大多目不识丁,给家里写信都要找人代写,后来晏阳初就萌发了识字教育的念头,他编写千字文,劳工们都积极参加学习班,成果显著。之后他回国,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中国平民教育运动。我在思考,仅仅靠平民教育就能救国么?始终认为,晏阳初过分夸大了平民教育的作用。
给我启发很大的是,梁漱溟和晏阳初都主张培养乡建人才,“大学教育走乡建之路,并注重在国内外培养乡建仁慈。”晏阳初认为,中国大学一向抄袭西洋材料,脱离中国实际。他认为,必须改造大学教育,使大学生在学生时代生活即农民化,毕业后可直接为农村服务。他的这种观点很实用,能够使大学生为农业所用。从这种观点中,还是能看到中国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的。就现在而言,专门为农村培养的知识分子是少之又少了。就我们所学专业而言,有很少的专业是能直接为农村所用的。举个例子,在全国很多农业大学的录取中,就会有某些政策,对报考农业类大学的考生予以补贴,所以,“农业”二字已经是粘不得边的倒霉虫了。就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愿而言,有多少大学生是以农村建设为理想的呢?就单单指对大学生村官,有多少人的只是单纯的抱着建设乡村的志愿而去的呢?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抱着简单的愿望下到乡村,为乡村建设运动奋斗终身,不管结果如何,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三)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走在现代乡村建设的前沿。
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提起农村不再羞愧地低下头。
我有一个梦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乡村建设理论》的笔记-第8页

大概所谓有好办法的人,并不是有好办法,而是于问题有明彻的了解而已。因为一切办法都是以遵从他的法则来制驭他。中国问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迫着要解决。然而要想解决他,还需先认识他,所以认识问题为要。


 乡村建设理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