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801488619
作者:薛涌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薛涌,1961年生,198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1994年赴美,1997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进修,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近年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有《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等。

书籍目录

序美国的教育新贵 野心勃勃的青春期 硬起来的美国教育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大学申请战与社会服务 美国的大学改革 大学战 没完没了的青春期 难以弥合的南北裂痕 哈佛风暴 管理泡沫:MBA的社会史 在大学中挣扎的劳工子弟 美国的教父教母热 运动员要读书 奖杯文化的变革“硬美国”…… 

编辑推荐

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服务社会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来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从“二战”以来,几乎每二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对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战,逼着他们不断地适应,无法故步自封。    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不少十三四岁就开始计划上大学,十五六岁就开始周游世界,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锻炼,成为全球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虽然贫富分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许多富家子弟为了上大学参与了这些暑期和“空缺年”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结果,他们没有变成势利的特权阶层,而是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作者简介

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服务社会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来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从“二战”以来,几乎每二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对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战,逼着他们不断地适应,无法故步自封。
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不少十三四岁就开始计划上大学,十五六岁就开始周游世界,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锻炼,成为全球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虽然贫富分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许多富家子弟为了上大学参与了这些暑期和“空缺年”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结果,他们没有变成势利的特权阶层,而是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图书封面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读这本书,不免就会与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比较,风格类似,关注点也相近。但是看薛勇的书和blog,总觉得他还是带有一点年轻气盛,不如林达的书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睿智与成熟。
  •     今天泡图书馆,解决掉一些工作邮件,就开始k书。在书架上刚好看见薛涌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就拿来读,读书毕竟也是很讲缘分的。此书在2005年出版时已经大热过,该君不仅博客热度很高,在《南方周末》等报刊上也常见其专栏。因为是耶鲁政治系的博士,对于美国社会百态的分析也独有见地。这一书是一本杂文随感集,从美国的教育、政治、历史、媒体文化等视角来解答美国精英阶级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作者梳理了“镀金时代”、“60年代”与现在的教育背景的演变,以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势力的不断斗争,从历史角度解释了美国新贵族阶级的兴起以及与世袭贵族的巨大差异。同时,以美国政局的一些嬗变和媒体文化的转型等问题,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政治、教育、经济、文化的新问题与新发展。这又再次论证了教育绝非学校围墙内的观点。教育不是社会变化的动因,却往往是社会变化的结果。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应该透视其背后的时局。其中,教育领域中关于“基于标准运动”的一些论述,由于涉及到之前参与的课题,因此也格外印象深刻。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基于标准的运动是一场反叛运动,是反智主义的一场反叛,也是世袭贵族的一场反叛。它改变了美国的评价制度,也改变了美国的选拔制度。它重新诠释了美国精英阶层的含义,是新贵族兴起的教育根源。我们在引入新名词的时候,的确应该反思,是否理解其产生的根源与背景,我们的基于标准源于何呢?
  •     本想评“较差”,因为80%的文章确实不是谈教育的,除了开始的几篇。按考试的标准纯属“跑题”,理应不及格。然而,作者行文流畅,观点鲜明,讲述了一些像俺这类土鳖没见过的事情,就“还行”吧。就当是一次善意的误会吧。希望书别都这样,那看书的人可就惨了。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封面被磨损的很厉害,真是让人气愤卓越的书是怎么保存的啊!!
  •     好恐怖==
  •     前前后后反反复复。
  •     对反智的描述还是比较有启发的
  •     上半部对美国教育说的挺好,后半部基本不需要看了
  •     还好,不过后面从教育跑题到政治、社会了,而且跟培养精英没有直接关系。。
  •     有点过时了。
  •     普通的社评?
  •     本书作者的书我一直是喜欢读的,结合历史,结合案例,很过把瘾的,凡是政治和历史和美国一结合,就特别配合我的胃口,喜欢读这样子的书,能开阔一个女性的眼界
  •     建议读《Privilege :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     视野宽阔,把美国教育放在社会转型,制造业转移,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量,认为在经济平权之外,更需要让穷人摆脱反智思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当世袭社会变为精英社会之后,比拼的虽不是出身,而是学历,能力,但是中产及以上家庭从小重视教育的做法,使得精英在本阶级之间循环。
  •     看起来比较轻松,不过“营养价值”较低,大部分话就像白开水一样无内涵,偶尔有一两句话依稀可以看出作者是耶鲁博士。里面的文章类似于网上普遍的评论,只是观点稍有新意。也许是作者的学术重心在美国吧,所以面向中国读者是这类轻松普及性的读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章中价值倾向表现比较突出,许多地方让人感觉过于片面。作者还有意无意流露出了自己作为一个在美国获得高级知识分子学位的精英意识。里面一些信手拈来的例子,有助于中国人了解美国历史轶事,观之有益,藏之或可免矣。
  •     多而杂
  •     这本书放在柜子里有2年了吧,一直没提起兴趣看,知道最近关注作者微博。翻了下,跟题目有关的只有前面几篇,对后面没兴趣,而且,文字不美。
  •     平等社会里的等级机制建立在能力而不是个人出身上,所以上流社会的人会尽一切努力来保证自己后代在教育上的绝对优势。这是一个全世界的趋势,现在中国孩子的上各种班也是父母为了保证他们将来竞争优势的一个手段。
  •     虽然写的是美国,但是对中国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     看了几章就放弃了
  •     当年对美国的最初了解,才有了之后的兴趣···
  •     睡不着,拿起平板读完。散乱,灌水多。大概讲了美国精英是什么样子,美国精英主义的历史,如何培养则着墨甚少
  •     里面有一些不是关于精英的内容,略杂。关于美国的精英教育在现在的北京中产阶级中,已经有相对应的培养模式了。中国的父母有必要借鉴与学习美国中产的精英继承式教育。
  •     紧迫感,
  •     对于中国的教育者,决策者来说,这本书应该好好读读。让我们知道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一点也不比中国家长低。
  •     很多思想比较深刻,可惜凌乱了点,没有连贯组织好。书名不如改做《由美国的精英教育所想到的》
  •     可以读到美国人培养孩子的精髓,但是也觉得中国的教育其实没有那么遭。并且严重觉得此书后半部分跑题了
  •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客观、全面、真实。历史最有意思在于所有的事情都是是而非
  •     前半部分可读后半跑题,简单介绍教育和精英的互相关系,间接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     章节略显混乱,后半部分和精英教育根本扯不上边,第四部分介绍的人不认识啊,总体说来,大体上对美国的教育有了印象,一直以为他们是放养式靠自己的,没想到努力和课程繁重程度跟本不亚于中国。看来通往精英之路只有一条。加油!为了不让将来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买了书才知道,《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只是书里的一篇文章,其它的文章虽然也还可以,但与我买书的初衷不符啊
  •     涉及到美国精英的历史过程,涉及到政治文化方面等内容,
  •     读书最怕读毕,想说又说不出什么,数载后,回忆起,又哑口无言.当初因书名而兴奋,如今却因此书而悲伤.借桑塔格的话向伟大的国家致敬——让我们一起悼念,但不要一起愚蠢!
  •     挺认同的 和现在在美国感受到的一样 富有家庭从小就在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孩子 学乐器做运动做志愿者 大伯家在一个很好的学区 当地很多有钱人 他们孩子大多都上了NYU USC这类私利大学 IVY竞争更加激烈 而且普遍比较鄙视UC系统。。。我大伯 当时真的是运气好 在当时价格还便宜的时候买好了房子 在JPL当工程师 家庭收入其实很有限 但意识到在美国成功所需要的条件 生活挺节俭 但在学习 运动 方面很舍得 于是两个孩子 一个哥大 一个UPENN 都是IVY 算是一个活生生的靠家庭文化资本而使孩子胜出的例子 他们周边有钱的朋友 也是美国富有家庭通过教育把经济上的优势传承给他们培养出来的优秀的下一代
  •     后面有点跑题了
  •     对教育的观察,思考
  •     浅、空、傻
  •     无法逾越的文化及价值观鸿沟,这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所在。
  •     美国大学的专业选择更说明问题。越是精英的大学,越务虚不务实。全美大学生,有20%以上选择商学为自己的本科专业,学历史文学的寥寥无几,凑不出个百分点来(学表演的为5%左右,其他的文科,除了教育和心理学外,全在此之下,图表上因比例太低显示不出具体数据)。但是耶鲁的学生,选历史专业的竟达15%左右,高居第一。政治学和经济学(这是纯理论性的经济学,并非教你怎么做生意)紧随其后。接下来的热门专业则是英语。商学这个专业在本科教育中根本不存在。明摆着,这些精英将来是要统治世界的。教育给他们的是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对未来的远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不是怎么在那里数钱。
  •     家长希望孩子不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个感性丰富的灵魂,既能创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     2012.4.7 挺水的一书,不过书中一个观点引起我很大兴趣: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阶层对下一代的培养方式不同就人为造成了两个不同阶级,阶级间流动困难。这是新的阶级对立,根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简言之,书香门第的就爱读书,劳动阶层的就不喜欢念书。可是现在,知识决定命运。
  •     跑题党
  •     看得一愣一愣的
  •     文字功底深厚,很多内容值得反思和学习!政治方面的剖析也很深刻,好书!
  •     感觉被书名欺骗了
  •     道理很深刻,具有预见性,中国也必将如此。
  •     书名与全文基本无关,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全书其实是一本短评集。
  •     这本书的前两章主要写了美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之大,其紧张程度不亚于中国的教育。但和中国学生努力学习数理化不同,美国学生更注重“虚”的知识的学习,以期在未来掌握领导者角色。教育垄断成为了限制阶级流动的重要因素,这在中国也日益明显。然而本书的后半部分似乎和主题不相关,也没有新意。
  •     只是一些故事。
  •     前面还可以
  •     有点文不对题啊
  •     比较简易平实,后半本开始走题。
  •     我们不了解美国教育,我们似乎也不了解身边的中国教育,人人在骂择校费和辅导班,但又生怕自己的孩子上不了好的小学一起跑就输在起跑线上。竞争也是一种从众行为啊。除了从众,还有其他选择吗?
  •     提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素质是最大的财富
  •     今天总结一下大学读过的书
  •     开始还行,后边就离题万里了。这孙子肯定是练长跑的。
  •     虽然很散,但是对美国的情况介绍得还不错。
  •     四星-
  •     中国也正走向这条路,这本书貌似一半与主题无关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