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理想主义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另一种理想主义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309067415
作者:许纪霖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一九七八—一九八二  大学年代:我的精神摇篮  中学毕业以后,我曾经下过乡。但余生也晚,没有赶上“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辉煌年代。那已经是“文革”的后期,林彪已经自我爆炸。虽然还在高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但大家的心目中,已经在暗地怀疑是否好,革命的理想主义普遍退潮。中学生毕业是否下乡,是看你家里是否有兄弟姐妹在乡下。因为我姐姐毕业后留在城里,所以,我理所当然地必须下乡。去的地方不远,仅一江之隔,属于上海郊区的南汇县东海农场。农场三年,基本是混日子。可以说,心灵底处,还是一张有待抹画的白纸。  1977年,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对我这样在农场呆得无聊的人来说,等于提供了一个跳龙门的天赐良机。那时候,在农场的熟人见面,总是问“你高考了吗”,就像问“你吃饭了吗”一样流行。我对自己考上大学真是踌躇满志,志在必得。可能是家庭遗传的因素,我从小喜欢读书。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也以读书为乐。中学四年,每次考试,门门一百分。(换到如今,面对以作弄考生为业的怪题、偏题,我大概也只有投降的份了!)唯一的失手,是一次数学考试,漏点了一个小数点,考了个九十九点五分,让我难过了好几天。幸而数学老师给我面子,期末总分算我一百分,勉强保了金身。而来到农场,三年光阴,闲得无聊,正好读了不少闲书——这样的底子,还怕考不进大学?!  偏偏命运要捉弄我一回。发榜的时候,竟然没有我的名字!连公认比我差的同事,都一个个笑盈盈拿到了入学通知书。怎么回事?我想不通。当时的成绩是保密的,直到后来我进了大学,才知道,实际上我考得并不差,四门科目,总分为三百四十九分,平均每门八十七分,其中,数学还考了个满分。我的成绩,在当时属于高分一类,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录取呢?至今,这还是一个谜。那年头百废待兴,拨乱反正刚刚开始,你无法解释好多个为什么。不像现在电脑排名,从高分到低分,绝对公平。  看着一个个幸运儿眉开眼笑地离开了农场,我简直觉得无法见人,只能灰溜溜地准备来年再考。真是柳暗花明,绝处逢生,一个月以后,我收到了大学补充录取通知书!原来,李春光先生给邓小平写了封信,大意是第一届高考考生质量实在太好,是否可以扩大招生。老人家大笔一一挥“同意”,我就这样被扩招进来了!  唯一让我美中不足的是,录取我的是华东师大的政治教育系,这不是我所向往的志愿。说到志愿,还有段小故事。我在中学有一个十分要好的同学,叫陈乃群,我俩中学四年,基本形影不离。在班级里,成绩也是双峰并峙,门门一百分。私下里,我一直以为他比我聪明,我妈经常对我说:“你成绩好,是用功出来的,你看人家陈乃群,书也不怎么看,考试哪次比你差?”我俩那样要好,还有一个原因,乃志同道合,都写得一手好作文,立志当一个文学家。那个年头,文学家地位之崇高,其风头要远远压过今日的比尔·盖茨。比文学家更诱惑我们的,是当记者。于是,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俩共同约定:第一志愿填复旦新闻系、中文系,第二志愿填华东师大中文系。这一年,在上海考文科可以选择的高校只有这两个,我最后加了一个华东师大历史系,才将四个空格填满。  因为经过了太多的可怕的政治运动,许多人很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以后吃文字饭,觉得还是吃技术饭比较保险。陈乃群的母亲特地从湖北赶来,阻止儿子报考文科。他抗争了半天,最后还是抗不过母命,只好与我分道扬镳,进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后来读到博士毕业,移民美国,改行当了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前几年回国我们见面时,回忆起这段往事,都感叹不已。假如当年没有母亲的阻拦,凭他的聪明、敏感,中国学界不就多一位重量级人物?人生无常,际遇如云,一个偶然,就为你定了终身。

前言

  复旦大学出版社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出版社,前几年推出“名家专题精讲”系列,我的《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入选其中,在2005年获得国家图书馆首届文津图书奖,令我深感荣幸。这次复旦大学出版社又策划了“三十年集”系列丛书,我再次忝列其中。作为“文革”之后第一届考入大学的77级学生,假如学术道路可以从入校的1978年算起的话,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三十而立,似乎到了可以作阶段性回顾的时候。本书所选的文章,基本是历年的代表作,从中可窥见一斑。  关于我个人这三十年的学术生涯,简单而言,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之后,我在图书馆坐了五年冷板凳,1987年开始“爆发”,发表有关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研究的系列文章,当时恰逢“文化热”,撞上了一个大时代,乃是我这代学人的幸运。90年代初,转向第一次背景性研究:从史学和社会科学的视野,进行中国现代化研究。90年代中后期,一度热衷当代思想与文化批评,不久便感觉不过瘾。以为对中国思想与中国问题的关怀需要有距离的观察和有学理的分析,又恰逢卷入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大论战,于是在2000年前后,开始第二次背景性研究:政治哲学的研读,开始专致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作为一个具有“狐狸”气质,又希望成为“刺猬”的学人,如今的我基本形成了三个研究领域:20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关于我个人三十年来学术上的心路历程,我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的序言之中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自白,这里不再赘述。借本书出版之际,我想集中篇幅讨论这几年学界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的启蒙与现代性。

内容概要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获首届(2005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为第四届(2008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书籍目录

自序
一九七八—一九八二
大学年代:我的精神摇篮
一九八三—一九八四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探索
一九八五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考察
一九八六
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与人格
入世与出世——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
一九八七
现代隐士的一幕悲剧
关于知识分子的断想
一九八八
外圆与内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
商品经济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
一九八九
从东邻日本看高扬传统的得失
为学术而学术——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一九九〇
终极关怀与现代化
一九九一
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参政(1945—1949)
一九九二
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力聚散
一九九三
精英文化的自我拯救
一九九四
人文精神在俗世中的意义
一九九五
优美是否离我们远去
一九九六
另一种理想主义
一九九七
反西方主义不等于现代民族主义
一九九八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一九九九
启蒙的命运——8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
二〇〇〇
两种危机与三种思潮——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
二〇〇一
知识分子死亡了吗
二〇〇二
“9·11”事件与全球正义
二〇〇三
上海文化传统与现状的反思
二〇〇四
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
二〇〇五
“断裂社会”中的近代知识人
二〇〇六
世俗时代的中国人精神生活
二〇〇七
微笑面对死神——一位年轻人的生死观
二〇〇八
“我是十九世纪之子”——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
附录一 许纪霖学术年表(1978—2008)
附录二 许纪霖:矛盾体

编辑推荐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作者简介

《另一种理想主义》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图书封面


 另一种理想主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图片来自于必应初读许纪霖的书,便会觉得晦涩难懂,再读却甘之如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知青”大学生,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执着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人性的人文关怀。实际上这本书是许纪霖在1978年~2008年陆续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上文章的汇总,主要包含着他的三个研究领域:20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在这三个研究领域中,我认为以他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最为出名。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考察》这篇文章中,许纪霖就抛出了这么两个问题:为何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近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又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自己前辈的人格遗产?他看问题的角度不可谓不独特,但是他思考问题的深度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事实上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陈寅恪墓碑上的话成为了多少人一生苦苦追求但又难以实现的理想。想要弄清楚许纪霖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他在文章里说,所谓近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蕴含着哲学、伦理、心理、历史和政治的多元内涵。以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历史-政治角度而言,主要指个体的自主性和社会批判性精神。具体地说,即表现为不依傍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不依附任与任何现实的政治势力;在真理的认同上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并依据内心准则而自由行动;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积极参与政治,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而他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也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就是因为中国宗法一体化的结构通过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当然,如果仅仅是分析其没有独立人格的成因,并不能说明这篇文章的高明,重要的是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在改造社会的同时必须改造人本身—不仅是观念的更新,还在于人格的变革。像这种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剖析,以及对知识分子心态与人格,知识分子的断想,商品经济与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许纪霖都鞭辟入里进行了说明,其思考的深入性和思维的广阔性尤其让人佩服。在对知识分子的剖析中,其对单个知识分子的深入分析更是让人以能够亲身感受到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好像就在你眼前。其中以对张爱玲的分析更彰显其对知识分子研究的深厚底蕴。许纪霖在文章里说,张爱玲的风格完全不同于鲁迅和巴金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精英,鲁迅和巴金代表的是关于个体解放、个人自由或思辨真理的宏大叙事,而张爱玲仅仅关注的是有关个人的、生活的、感性的琐碎絮语。正是这种风格塑造了张爱玲的优美,并且她在这优美中也不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冷静与犀利的洞察。就是她让平庸演化成了优雅,让世俗再次闪现出知性的光华。在对独立知识分子的考察中,周树人、史铁生、王元化等都在许纪霖笔下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一面,个中深邃的思考值得我们好好玩味。在对上海文化的研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他的《上海文化传统与现状反思》。有一个说法是如果你要研究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要去西安;要研究七百年的历史,就去北京;而研究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就要来上海。他在文章中写上海文化的单一化,其中举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比较了上海书店和台北书店的不同。上海的好书店有哪些?上海书城、季风、思考乐、鹿鸣,这几个书店在上海已经是顶尖了,但是和台北的诚品书店相比就立马相形见绌。他在文章中说,诚品对书店的理解完全不是商业的买书卖书。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群。台湾的诚品书店每一个分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个布置、灯光、分类,形成了独特的诚品文化。不仅卖书,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音乐讲座,定期系列讲座,请大学的名流到书店演讲,从而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群文化空间。而上海的书店却没有这样的群文化。以一点对比折射出现在上海文化的现状,事实上让我们这些深处其中的人也产生了反思。如何从文化上赋予这个城市以自由、民间的活力从而让上海在文化上重新崛起不仅是我们都期待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当然我只是从他研究的三个领域里面分别从书中摘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事实上许纪霖先生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学问做的非常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多问题意识。如果说非要找出什么问题的话,就觉得该书收存的文章学术性和理论性过强,并非适合每一个对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以及上海城市文化感兴趣的人最初的选读物。找一个宁静的午后,品一杯香茗,仔细感悟许纪霖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的经历、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精神姿态绝然不会让你失望。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看了三分之一后决定先放一阵,实在不喜欢这种掉书袋的调调……
  •     作者对当下的社会问题分析分析不错,观点新颖。总体还可以
  •     冷眼看嘈杂
  •     很喜欢许纪霖先生的文字,平实中包含着大关怀,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也是我极感兴趣的,我要慢慢积累。
  •     好书一本,感觉知识分子的问题说的很到位,特别是思想的流变。
  •     关于古今知识分子的思考
  •     久仰大名,但读其著作,总有名不副实之感
  •     陆陆续续在读,思想非常尖锐和开阔,关于启蒙和知识分子的论述很精彩,旁征博引,有深度有力量,语言也很精准,有力度。
  •     研究启蒙和知识分子是他的两大中心,《知识分子十论》和《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是从《启蒙的自我瓦解》的总论扩展而来的)应该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的。这本书应该当做他的思想过程来读。他在阐释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时,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对那种理想主义的追求与向往。知识分子最需要理想主义,没有理想的不配称为知识分子。现在,有太多的教授、学者、文人、专家等等是不谈理想,更不会理会什么理想主义的,过去叫做行尸走肉,现在就享乐主义。我们极端鄙视这些人,应该读读这本书。
  •     随笔3
  •     给我的感觉,正如书名一样,充满了浪漫气息。相较之下,其对于人文精神、知识分子、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思考,远不如汪晖的文章让我触动。也许是治学路数的不同,许经常做大而化之的评价,其对于理论的援引仅止于表层。暂且不论立场如何,单论学识的积累,这类文人型的知识分子已吸引不了我。
  •     很不错,尤其是其中一些名言名句,真的不错,但就是给周作人洗地有点不爽,汉奸就是汉奸,没理由的
  •     没怎么读下去…
  •     许教授的著作都很值得一读,他关注民国知识分子、思想史,读后很受感染。
  •     这一系列都是帮同事买的,因为我买的折扣多一些,她喜欢这一系列的书。
  •     每个年代的知识精英只是希望成为“帝师”
  •     浏览了一遍,书还可以,比较通俗易懂。
    喜欢许老师的人可以买来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