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中国学术史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6279328
作者:张国刚,乔治忠著
页数:599页

章节摘录

书摘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学摆脱了儒家经学而卓然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取得了最为显著的发展,史学人才辈出,史书门类多样、数量众多,史著水平也甚为后世称赞,现今传世的二十四史之中,《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皆是此一时代的作品;而当时学者在史学体裁、理论与方法上的诸多创新,在中国史学史上更具有突出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兴旺发展,不仅超越两汉,抑且睨视隋唐,此下惟宋代差堪相拟,明清亦瞠乎其后。  以下分别就有关隋况,略作述评。一、史学的独立  在两汉时期,史学仍是经学的附庸。《汉书·艺文志》无史部,司马迁《史记》等及其他史学著作,都附骥于《春秋类》之下,史学尚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东汉时期除班固《汉书》之外,史学著作亦不多。及汉末以降,随着儒家经学独尊地位的丧失,史学逐渐摆脱经学的羁绊而独立,史学与经学走向分途发展。  经史分途和史学独立,反映在当时社会观念中“史”的概念的变化。“在东汉中期以前,对史字的解释,仍保持其原始意义,偏重在文书应用方面,并不具有后世历史的意义与概念”①。及汉魏以后,这种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其表现之一是,自《西京杂记》开始,司马迁的《太史公书》被改称为《史记》,史记原先只是对太史记录的普遍称谓,但此时则成为司马迁个人史学著作的专称。这似乎反映,当时史的概念开始超越过去纪录之史的内涵;其表现之二,是魏晋以后学术领域中出现了与“六经”相对应的“三史”这一新名词,“经史”开始并称,史学逐渐上升到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地位,《史记》、《汉书》的讲授与传习与六经一样成为专家之学,而“经史”也似乎魏晋之际学术的代名词;及东晋以后,“史”又与“文”对称或者合称“文史”,史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文吏记言记事。  及至南朝刘宋文帝元嘉时期,朝廷迎雷次宗入京师,设儒学馆,旋即又设立玄学馆、文学馆和史学馆,分别集徒教授,形成当时的官学规模,这实际上是将儒、玄、文、史分别作为四种独立的学术门类,而史学至此也卓然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这种经史分途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目录学著作中更有突出的反映。西晋时期,苟勖著《新簿》,首次划出甲乙丙丁四部范畴,其中甲部实为经部、乙部为子部、丙部实即史部,丁部则为集部,丙部所载典籍包括《皇览簿》、《史记》、旧传等内容,将史学著作从《春秋类》中析出,形成后来“史部”的雏形,反映出当时史学逐渐独立而与经学分途发展的趋势。至东晋时期,李充又将荀勖《新簿》加以调整,将子部与史学的次序换,确立了后来经、史、子集四部排列秩序。而梁代阮孝绪著《七录》,其中的《纪传录》即为史部,列有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地部、谱状部、簿录部等十二个史书部类,是为《隋书·经籍志》史部分类的基础。这些变化,正是当时史学不断走向独立、并日益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P256-25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对三千年间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传统学术及其风气的流变进行了当的论述。  在作者看来,中国学术史乃是中国学者探索自然与社会之奥秘的研究史,既包括过程、成果、思想等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包括结论、成果、思想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它是分析的,具体如传统学术类的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又是综合的,涵纳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风气、学术思想等。  因此,本书在充分论述各个时期主要学术思潮的历史特征的同时,综合条贯地介绍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概论生学术专题史读物。

内容概要

张国刚,男,1956年生,安徽安庆人。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和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隋唐史、欧洲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青年项目“德语国家汉学史”、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中西文明的碰撞”、天津市“九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教育部九五重大课题项目“中国家庭史”、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西早期交往与欧洲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16-18世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中德文化交流史”等项目的研究。
乔治忠,天津市武清县人,1949年7月出生。历史学博士, 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曾在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专业学术带头人。撰有《众家编年体晋史》(校注)、《清朝官方史学研究》、《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王夫之》、《环球凉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历程》等著述,合作编撰《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中国历史与史学》等书。撰写《〈史通〉编撰问题辩正》、《章学诚史学创见与修志实践的关系》、《后金满文档册的产生及其史学意义》、《清代国史馆考述》、《孙盛史学发微》、《章学诚“史德”论思想评析》、《乾隆皇帝传的世纪末审视》等学术论文四十余篇,曾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首届古典文献学奖。近年投入全国高校古委会大型重点项目“清文海”的编辑工作, 目前正主持承担全国高校古委会“清文前编”项目。近年讲授博士研究生课程“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体系与专题研究”、“历史考据学通论”及硕士研究生课程若干门。

书籍目录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
第一节 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一、“殷鉴”的思索
二、《易经》的思维水平
三、《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
五、天人之辩的新思潮
第二节 孔子儒学的初创
一、孔子及其时代
二、仁学的思想体系
三、思想方法与处世哲学
四、认识论与教育学思想
五、孔子学说与治学活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
一、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学说
三、《老子》的睿智与道家的发展
四、思孟儒学与荀子儒学
五、法家思想及韩非的集成
六、名辩思潮与墨辩
七、阴阳家的视野
八、诸子争鸣的文化趋向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
第一节 汉初学术之状况
第二节 儒学经典化之历程
第三节 五经的阐释与传授
第四节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第五节 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
第六节 封建正宗史学宗旨的确立
第七节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及其学术价值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
第一节 学术在乱世兴盛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节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
一、玄学的萌发
二、正始玄学
三、竹林玄学
四、中朝玄学
第三节 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
一、魏晋时期的经学
二、南朝的经学
三、北朝的经学
第四节 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
一、佛经的译注与佛理的探索
二、佛教与儒、道的纷争与交融
第五节 史学的独立和兴盛
一、史学的独立
二、史学的繁荣
三、朝代(国别)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发展
第六节 文艺理论探索及其他
一、曹丕《典论》
二、陆机《文赋》
三、刘勰《文心雕龙》
四、钟嵘《诗品》
第四章 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
第一节 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
一、隋代经学
二、唐代经学的统一
三、中晚唐经学的更张
第三节 史学:总结与创新
一、繁盛的史学园地
二、史学注疏学——对《史记》、《汉书》等的研究
三、正史的编撰
四、唐代史学双擘——《史通》与《通典》
第四节 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
一、佛典的翻译与研究
二、天台宗及其佛学要旨
三、华严宗及其佛学要旨
四、法相宗及其佛学要旨
五、禅宗及其佛学要旨
第五节 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
一、道家与道教及其发展
二、道教论著与道藏编纂
三、道佛之争与道教的哲理化l
第六节 儒学的异端与更新
一、王通的儒学异端
二、韩柳刘的天道观
三、韩李的心性论
第七节 文学与语言:时代学风的侧影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
二、《文选》学的繁荣
三、类书的编纂
四、字书和韵书的编撰
五、汉语字母学的诞生
第八节 结语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l
第一节 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
一、宋儒对汉学的改造和宋学的特征l
二、义理的偏重与宋学方法的成熟
第二节 宋学方法的治经实践
一、宋儒治“三经”
二、“十三经”的组成与朱熹注“四书”
三、元儒对宋学治经方法的修正
第三节 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
一、北宋时期各学派对“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释
二、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对“理”的不同认识
三、宋末元朝理学家“和会”朱陆的努力
四、宋元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初步研究
第四节 对前代历史的义理性评说
一、苏氏父子对上古三代及前四史的评价
二、《唐鉴》对唐代历史的批评
三、《新五代史》对五代历史的看法
四、《资治通鉴》对战国至唐五代历史时段的
总认识
五、《通志》和《文献通考》的“会通”主张
六、元代史臣对宋代及辽金历史的态度
第五节 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
一、校勘学的成熟
二、司马光创行的长编考异法
三、金石学的兴起
四、杂史的增多及其学术意义
第六节 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
一、对文学史的评判
二、推崇经义与轻视文学
三、对俗文学疏离义理倾向的态度
第六章 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
第一节 强劲的义理官学
一、刘基、宋濂、方孝孺学宗义理、以身证学
二、三《大全》的颁布与义理强劲之风
三、曹端、吴与弼等维护朱学、辨义明理
第二节 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抗争
一、从梵琦心禅到陈、湛江门心学
二、阳明心性之论铸造主体理念之学
三、从罗钦顺、王廷相到吕坤对义理学的修正继承
四、王门后学由论心性走向言心情
五、由义理走向心性的逻辑必然
第三节 义理、心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
一、明代医药学——李时珍对生命个体的珍惜
二、徐光启、宋应星——求真致用之学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学的先驱
四、明代学术的另一股力量——实学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
第一节 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
一、实学思潮中理学三流派的分化
(一)黄宗羲的批判史学观
(二)顾炎武的经学新证法
(三)王夫之对义理、心性的思辨
(四)经世守身并重的李颐
(五)陆世仪、孙奇逢对理学的精要阐释
二、既不“皓首穷经”,也不坐论心性
(一)傅山以“经子齐观”向权威挑战
(二)方以智以“质测”、“通几”开辟求知新路
第二节 清朝初期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清初学人群体的社会结构
二、对明代文化遗风的因革扬弃
三、私家讲学传统的继续
四、学术宗派之争的渐次淡化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
一、对程朱理学的抨击
二、主张“习行”的人生价值观
三、颜李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影响
第四节 考据学风的前驱
一、书籍辨伪与文献考证
二、历史地理考证的兴起
三、耙梳资料,撰著史书的务实务博趋向
第五节 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
一、乾嘉时期的著名考据学者及其著述
二、乾嘉考据学者的治学主张
三、乾嘉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乾嘉时期学术的另一侧面
一、戴震的学术思想
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第七节 官方的学术活动
一、康雍年间的官方修书事业
二、乾隆朝官方的学术活动
三、清代官修书的学术地位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
第一节 清代后期学术成果总论
第二节 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
第三节 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
第四节 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
第五节 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
引进
第七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
附录清朝后期学术成果总汇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对三千年间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传统学术及其风气的流变进行了当的论述。本书在充分论述各个时期主要学术思潮的历史特征的同时,综合条贯地介绍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概论生学术专题史读物。

作者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对三千年间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传统学术及其风气的流变进行了当的论述。本书在充分论述各个时期主要学术思潮的历史特征的同时,综合条贯地介绍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概论生学术专题史读物。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
第一节 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一、“殷鉴”的思索
二、《易经》的思维水平
三、《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
五、天人之辩的新思潮
第二节 孔子儒学的初创
一、孔子及其时代
二、仁学的思想体系
三、思想方法与处世哲学
四、认识论与教育学思想
五、孔子学说与治学活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
一、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学说
三、《老子》的睿智与道家的发展
四、思孟儒学与荀子儒学
五、法家思想及韩非的集成
六、名辩思潮与墨辩
七、阴阳家的视野
八、诸子争鸣的文化趋向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
第一节 汉初学术之状况
第二节 儒学经典化之历程
第三节 五经的阐释与传授
第四节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第五节 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
第六节 封建正宗史学宗旨的确立
第七节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及其学术价值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
第一节 学术在乱世兴盛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节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
一、玄学的萌发
二、正始玄学
三、竹林玄学
四、中朝玄学
第三节 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
一、魏晋时期的经学
二、南朝的经学
三、北朝的经学
第四节 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
一、佛经的译注与佛理的探索
二、佛教与儒、道的纷争与交融
第五节 史学的独立和兴盛
一、史学的独立
二、史学的繁荣
三、朝代(国别)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发展
第六节 文艺理论探索及其他
一、曹丕《典论》
二、陆机《文赋》
三、刘勰《文心雕龙》
四、钟嵘《诗品》
第四章 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
第一节 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
一、隋代经学
二、唐代经学的统一
三、中晚唐经学的更张
第三节 史学:总结与创新
一、繁盛的史学园地
二、史学注疏学——对《史记》、《汉书》等的研究
三、正史的编撰
四、唐代史学双擘——《史通》与《通典》
第四节 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
一、佛典的翻译与研究
二、天台宗及其佛学要旨
三、华严宗及其佛学要旨
四、法相宗及其佛学要旨
五、禅宗及其佛学要旨
第五节 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
一、道家与道教及其发展
二、道教论著与道藏编纂
三、道佛之争与道教的哲理化l
第六节 儒学的异端与更新
一、王通的儒学异端
二、韩柳刘的天道观
三、韩李的心性论
第七节 文学与语言:时代学风的侧影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
二、《文选》学的繁荣
三、类书的编纂
四、字书和韵书的编撰
五、汉语字母学的诞生
第八节 结语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l
第一节 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
一、宋儒对汉学的改造和宋学的特征l
二、义理的偏重与宋学方法的成熟
第二节 宋学方法的治经实践
一、宋儒治“三经”
二、“十三经”的组成与朱熹注“四书”
三、元儒对宋学治经方法的修正
第三节 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
一、北宋时期各学派对“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释
二、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对“理”的不同认识
三、宋末元朝理学家“和会”朱陆的努力
四、宋元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初步研究
第四节 对前代历史的义理性评说
一、苏氏父子对上古三代及前四史的评价
二、《唐鉴》对唐代历史的批评
三、《新五代史》对五代历史的看法
四、《资治通鉴》对战国至唐五代历史时段的
总认识
五、《通志》和《文献通考》的“会通”主张
六、元代史臣对宋代及辽金历史的态度
第五节 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
一、校勘学的成熟
二、司马光创行的长编考异法
三、金石学的兴起
四、杂史的增多及其学术意义
第六节 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
一、对文学史的评判
二、推崇经义与轻视文学
三、对俗文学疏离义理倾向的态度
第六章 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
第一节 强劲的义理官学
一、刘基、宋濂、方孝孺学宗义理、以身证学
二、三《大全》的颁布与义理强劲之风
三、曹端、吴与弼等维护朱学、辨义明理
第二节 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抗争
一、从梵琦心禅到陈、湛江门心学
二、阳明心性之论铸造主体理念之学
三、从罗钦顺、王廷相到吕坤对义理学的修正继承
四、王门后学由论心性走向言心情
五、由义理走向心性的逻辑必然
第三节 义理、心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
一、明代医药学——李时珍对生命个体的珍惜
二、徐光启、宋应星——求真致用之学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学的先驱
四、明代学术的另一股力量——实学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
第一节 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
一、实学思潮中理学三流派的分化
(一)黄宗羲的批判史学观
(二)顾炎武的经学新证法
(三)王夫之对义理、心性的思辨
(四)经世守身并重的李颐
(五)陆世仪、孙奇逢对理学的精要阐释
二、既不“皓首穷经”,也不坐论心性
(一)傅山以“经子齐观”向权威挑战
(二)方以智以“质测”、“通几”开辟求知新路
第二节 清朝初期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清初学人群体的社会结构
二、对明代文化遗风的因革扬弃
三、私家讲学传统的继续
四、学术宗派之争的渐次淡化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
一、对程朱理学的抨击
二、主张“习行”的人生价值观
三、颜李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影响
第四节 考据学风的前驱
一、书籍辨伪与文献考证
二、历史地理考证的兴起
三、耙梳资料,撰著史书的务实务博趋向
第五节 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
一、乾嘉时期的著名考据学者及其著述
二、乾嘉考据学者的治学主张
三、乾嘉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乾嘉时期学术的另一侧面
一、戴震的学术思想
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第七节 官方的学术活动
一、康雍年间的官方修书事业
二、乾隆朝官方的学术活动
三、清代官修书的学术地位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
第一节 清代后期学术成果总论
第二节 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
第三节 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
第四节 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
第五节 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
引进
第七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
附录清朝后期学术成果总汇
后记

图书封面


 中国学术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我以为按照介绍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买来才发现南开的水平真是一般。也就值10块钱。
  •     挺有价值的,认真阅读收藏!
  •     学术史不是很容易懂啊哈
  •     作为通史性质的读物,还是比较有体系并且突出了中国历代的学术特点。当然本书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通史性质读物的瑕疵——博而不专,有些感兴趣的地方没有点明,这些问题或许可以跟小许请教一二。
  •     看了当当网的介绍才决定买的,到手后才发现当当网关于本书内容和作者介绍张冠李戴!
  •     活动价格实惠,买来学习学习。当当介绍有误。
  •     此书很有深度,专业性稍强,尤其对于反思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很有助益。
  •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更加详细一点!
  •     功能比较扎实,资料比较翔实,考博的话还是挺有用的
  •     中国学术史给力中国学术史
  •     可以做为资料,专业性很强。
  •     内容也算完备,就当做常识性了解了。好在打折力度较大。
  •     整个一个系列的这套书,都还不错,适合中等水平的人简略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用纸也还好,要比那些学术性强的专著更容易看进去!
  •     对学术发展作了基本梳理,有助于了解中国学术史的大体脉络。
  •     挺好的 对中国学术源流有一个总体的介绍
  •     前两次还行,这次定了很多书,不知怎么书不是折页,就是首页或尾页脏的?看了心里很不舒服!书的内容好,可是谁都希望新买的书是“新”的样子!
  •     厚厚的一本。非常值。
  •     今天下之变亟矣。窃谓不变之疲乏,宜变今以复古;迭变之法,宜变古以就今。乌乎!不审于古今之势,斟酌之宜,何以救其敝?且我国家集百王之成法[17],其行之而无敝者,虽万世不变可也。至如官俸之俭也[18],部例之繁也,绿营之窳也[19],取士之未尽得实学也,此皆积数百年末流之敝,而久失立法之初意,稍变败弊去而法存,不变弊存而法亡。是数者,虽无敌国之环伺,犹宜汲汲焉早为之所[20]。苟不不知变,则粉饰多而实政少,拘挛甚而百务弛矣[21]。
      若夫西洋诸国,恃智力以相竞,我中国与之并峙,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22],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23],彼坚而我脆。昔者蚩尤造兵器[24],侵暴诸侯,黄帝始作弓矢及指南车以胜之。太公封齐[25],劝其女红,极其巧,通鱼盐,海岱之间[26],敛袂往朝[27],夫黄帝、太公、皆圣人也,其治天下国家,岂仅事富强者?而既厕于邻敌之间[28],则富强之术有所不能废。
  •     中国的学术真是博大精深
  •     书的内容不错,但专业性太强,不容易懂,所以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下了,谈不出什么体会。
  •     纵观全书,是一部中国文化、理学、道德、文学的史学通论。
  •     内容挺全,只是教材的味道较重。
  •     这本书的内容自然无需多说,纸张印刷也都不错,唯一的问题,一个月基本上开胶了,订的很差。
  •     这是一本不错的学术著作,对中国学术史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对这一领域的的研究有启发意义。经济实惠,值。
  •     中国学术也就古代可以了,嘿
  •     虽然是纲领性的谈论,不过,还是挺不错的一本书~
  •     科研人员需要的书
  •     这本中国学术史,全面介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和主要内容,长学识,增见识,不过基本是学术著作,读起来会有点吃力,总体来说很不错。
  •     看着作者名气挺大,书名挺好,真是糟蹋了,没有新意,不知他写完后悔不后悔除了这本书。
  •     史学研究看着本书是基础,很好。作者功底很深。
  •     很认真的读过一遍,收益颇多
  •     还没看,不会有什么太令人惊喜的地方
  •     非常好,对中国文化深入浅出的解读
  •     数千年中国学术用这么一本小书表达出来,虽有颇多遗漏,但简约中透出一条明晰的学术发展线路
  •     则无术。
  •     经学为纲,兼顾史、哲。
  •     虽然在前言部分解释了一下“学术”的概念,其实本书说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都可以,还是从头捋一遍的老套和窠臼。但如果按严格的学术概念来界定,几乎可以去掉一半的内容,剩下的一半,如果把所谓经学再去掉,剩下的就很少了。把上古的四五本书当作经典形成各时期的经学,实在可怜。作为普及传统学术常识的书浏览一遍可也。
  •     简约实用,条理分明,对中国学术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     学术型的书籍 不太好看
  •     内容还没仔细看,期待,呵呵,真得感谢快递人员,太快了,昨天订的单,今天就到了,呵呵,谢谢了!
  •     中国学术史方面的著作不可谓不多,这是较新的一本。著者试着在学术思路的发展变化上整理中国学术的发展线索,有自己的新意。总的来说,这是近些年学术界出现的一本不错的中国学术史著作。
  •     从学术通史的角度来说,此书还算不错的,有些自己的看法,侧重点也有与他人不同处
  •     写的还算平允充实,文笔也不死板,我读了受益不小。就是印刷稍微差了点。
  •     还不错的书,值得看看
  •     蛮不错的,但是像宋学、阳明学论述的还不够详细,还需要找其他资料来补充
  •     好用
  •     很经典的书,要看。
  •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看过一遍,觉得非常好,才上网淘的。内容并非泛泛而谈,有自己的思想和深度,提供另一种角度看以前的事情,让人感觉心情舒畅,有点恍然大悟的意思。
  •     先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感觉内容不错,资料性很强,各个时代的学术分析很清楚,也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先后在图书馆借了2次,由于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需要,总借很麻烦,所以干脆买了一本,书很厚,系统的通读有点困难,作为资料保存,备查还是不错的
  •     很不错学术读本,内容有深度,印装也不错。物美价廉,值得推荐。
  •     此书用功还可以
  •     还行,看了有些收获!
  •     很厚重的一本书,介绍中国学术界的文化很全面也很透彻,文字很密集,个人不太喜欢排版太充实的书呢
  •     这本书不是当当介绍的关于科举的书,而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史,从先秦到晚清。阅读此书,可对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学术观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     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店家发货也快……
  •     中国学术史
  •     一部学术史写起来要有勇气 看下去要有耐心
  •       [13]“天启诸贤”二句:“天启”是明熹宗年号(1621—1627),天启诸贤指东林党人杨涟等。崔、魏:屠杀东林党人的阉党魁首崔呈秀、魏忠贤。[14]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省任丘县)人。决而溃:切开痈疽使浓液流出。[15]何进: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妹为灵帝皇后,任大将军,灵帝死,立少帝,后与袁绍谋诛宦官,事泄,为宦官所杀。袁绍乘机进兵“排官”,汉帝逃走,汉室自此败乱。[16]深警捷速:密谋戒备,敏捷快速。
  •     谢谢及时发货!很满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