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第二性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801088451
作者:[法]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页数:240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古代神话和民俗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部纵观整个女性的历史和世界的百科全书。让读者能领域到了西蒙·波伏娃的卓越的才华和卓立不群的思想观点,以及对女性的命运和未来的远见卓识。

内容概要

西蒙·波伏娃,出生于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深的资产阶级家庭。她具有作家,哲学家、散文家、戏剧家等多重身份,21岁时和萨特结识,从此追随萨特,并与萨特结成终身伴侣,选择不生育,因受存在主义思想的感染和启发,而成为存在主义代表性的人物,女权运动的先驱,主要作品有《西蒙·波伏娃的美国纪行》、《满大人》、《老年》、《第二性》等。

书籍目录

译序/译者
第一部 现实与神话
第二部 历史
第三部 神话
第四部 女性的形成
第五部 处境
第六部 生存辩护
第七部 解放之路

作者简介

相同ISBN的还有2004年西苑出版社出版李强选译的《第二性》版本,从属于《西方哲理精译文丛》。

图书封面


 第二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昨天上《socialogy of women/gender》这门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纪录片,讲的是日常广告、电影中不同性别的body language。其中,男性总是保持active, ready, confident,而女性呢,confused,submissive, protective, powerless, dependent, 甚至随时ready为男人serve。最近爱听的梁静茹的《问》,也一遍一遍的说,女人容易一往情深,总是为情所困,爱是她的灵魂。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都在告诉我们,女人是柔弱的,女人是需要保护的。尤其是在中国,大龄单身女性是可耻的,离异的女性更是可耻的,身边的人会不停提醒你,你该找一个男人来照顾你。我的好朋友,看起来特别御姐范儿的一个狮子座女生,遭遇了不靠谱的爱情之后也会哭诉,我就是需要一个亲密的异性关系,为什么这么难?曾经疯狂追我bf的女生,在说着“除了你我以后再也爱不上别人了”,“现在答应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公平”之后两个月,就和其他男人同居了。才想起来她从成人之后似乎确实没有空窗期,男人没有断过。而我自己,在bf曾经一度动摇却又幡然悔悟后,所作所为全然没有曾经以为的潇洒,而是把自己的骄傲抛诸脑后,习惯了依赖之后,我是那么不舍得离开他,惧怕以后分手以后单身的日子。我们是不是真的非要一个男人陪伴我们,照顾我们?也有反例。我的导师告诉我,她离婚之后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没有男人的牵绊之后,事业发展得更好了,虽然很辛苦,但是不是非要男人不可。我觉得她已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性别差异的观念。可是我看着她的生活,没有信心能做到她这么强大。还有一个摩羯座的姐姐,在经历了九年初恋的背叛之后,一个电话分手,没有眼泪。尽管现在的新bf对她非常好,她还是告诉我,你的内心一定要强大,就算没有这个男人你一样能过得很好,不要让他觉得你离不开他,这样他真的离开你的时候,你才不会活不下去。在女人的一生中,究竟该怎么做。是顺应社会规则,做一个温顺的贤惠女人,来博得更多男人的爱?还是时刻保持内心的坚强,做一个独立的女人?可是有多少女人能做到,你深爱的男人说要保护你、照顾你,你却不动心,说要自己照顾自己?而当你一旦习惯被照顾,就把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了。基督教总说“信”,嫁给他就要相信他,把自己的未来放心的放在他手中。我曾经一度也觉得是真理,可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真的能全然相信吗?
  •     终于读了《第二性》。很好看。波伏娃不厌其烦的细致描述了女性特质的形成原因和一般女性们一生中经历的心理,生理和情感的波折变化。很有共鸣。而且高兴的看到我正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回忆过去,波伏娃说的比较真实。《第二性》注重描述,并没有如一些人希望的那样给出男女关系和女性处境的某种解决方式。哲学家毕竟没有提出解决方式的义务。她们让我们用更多的视角看待世界和生活。这就像政治改革,总有人诉说不满,总有人压迫,而另一些人被压迫,似乎改革总是迫在眉睫,但是最终的社会走向却不由任何人来设计,而是似乎自发的走向某种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各方利益或激烈或谨慎的争取和斗争的结果。这个结果也许是公平的,也许带来另一些不公平。但人们总能感到某种解放。女人们的幸福感,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强了,没有统计数据来说明。但我相信是的。因为那么多可怖的事实摆在眼前,过去的女人要面对那么多困难。作为女性,我完全明白那些困难意味着更多的无力和凄惨,我也完全明白作为人,被人摆布就是最悲惨的事,因此我相信过去的女人过着更不幸的生活。那么对于男人来说,女性解放是不是意味着更多幸福呢?我认为是的。虽然这种幸福对于他们不一定相比于女性那么直接。从表面上看,他们可能忍受了更多不幸,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些特权。比如,当女性有了自己的职业,将自己从家务中部分的解放出来时,男性们则要付出更多的经历在家庭琐事上。当女性们有了更高的经济地位时,男性们要失去一些主导权和主人感。但是,他们失去的这些东西其实会为他们带来解放。经济上的解放是显而易见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解放。当他们的伴侣不再是一个物,而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人,当他们从心里认同女性的独立和平等时,他们应该会感到思想和精神上的解放。就如同一同旅游时,人们希望同伴是个能照顾自己,能处理复杂情况的聪明人,而不是脑中空空毫无经验的蠢货。尽管此时旅途中会出现更多的争执,因为平等的旅伴有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和需求,但这趟旅行势必更加妙趣横生。这种奇妙是更高级的,是交流性的,是包含了尊重,理解的,是蛮狠独断的人不能领会而开放智慧的人热烈欢迎的。这是一种解放。而且其中的交流性会让人更能领会智慧和平等的乐趣。所以说,女性主义并不是为了解决男女之间的关系或增加社会的公平性而提出的。它是女性在感到了不满时自然而然提出的要求和反思。它不是虚无的,也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在生活中有了苦恼,进而发现这些苦恼有那么多社会历史根源而进行的思考和行动。比如,我讨厌大男子主义。我讨厌被强加上种种标签。我在追求生活的时候遇到了阻碍,尽管我没有妨碍谁,但舆论让我不能做一些事情,或者舆论把一些不属于我的罪加诸于我。这都是我们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我们不通过哀叹和屈服来任其发展,相反,我们了解,我们思考,看看可以带来怎样的变化。
  •     读这本书是因为鲁老师的推荐,同学看到封面还以为我在看不健康书籍啊笑。书中似乎一直在强调在大家心目中,女性的地位一定是弱于男性的,但是我并不同意,或许是因为时代变了,作者那个时代的观念现在早已弱化了。在男女关系中,女性会不会沦为玩物真的好难判断,因为男性的自信与强势往往会让女性陷入被动。眼神交流,牵手,抚摸,亲吻,性。男女朋友之间的进展过程似乎有着固定不变的流程,这也让我怀疑爱情中除了荷尔蒙之外,在精神方面的契合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在我看来,这些荷尔蒙之外的东西需要由女人去引导男人,以此来引导爱情,让女人真正的拥有爱情。因为女性在荷尔蒙方面处于劣势,男人因为先天优势占据着上风,那么根据长短互补的原则,女性需要有站住脚的东西支撑爱情。而且如果女人做不到精神上的独立和自信,怎能避免沦为玩物呢?爱情是个需要理性的东西,那些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也会因为爱情而毁了自己。而这些,作者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虽然她与萨特的爱情让那么多人羡慕。第二性,这个自信,优雅,风骚,卑鄙,邪恶,神秘的性别总会引来无数的讨论。无论是在什么模式下生存的女性,我衷心的祝愿,希望我们都能在爱情中掌握主动,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只有这样,两性之间的矛盾才能更容易解决。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悲伤的论调。
  •     不是看完的是听完的
  •     看不下去
  •     人一出生时,在心理上人并无性别之分,而是后天的环境强迫赋予其第二性,让所谓的男人更积极、隐忍、强大,让所谓的女人更脆弱、守家、被动。作为女人的不幸一开始就被设定了。
  •     我捧着书连连退向暗处/有些部分与当代脱节,但大部分论点真是耳目一新/存在主义?/略微理解了作者践行不生育的原因/女性,自我,男性/合理性极强/读者自寻方法论,一不小心就成了铁屋中的人
  •     清醒理智客观
  •     .
  •     了解了女权再说自己是不是女权
  •     全两册我都买了,其实挺后悔买下来的,因为不会再看第二遍。准确地来说,这本书很难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哲学书,它的价值只能体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     波伏娃确实揭示了一般现象的深层含义,但论证过程含混冗赘呈散文化,缺乏有力论据和逻辑推理,难以支撑全篇,且多处下笔愤懑,讽刺性地暴露了为她本人批判质疑的女性特质“内在性”。如果说女性是她们处境的产物,波伏娃以发现并投身于问题证明了她的生存正当性,但同样没有超越那个时代。
  •     此书印刷极烂,纸质如厕,错字漫天,极其失败的购物。比街边小贩售卖之书籍还要下三滥的质量。
  •     女权启蒙
  •     实在是经典
  •     "One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becomes one". 三八节演化成女神节,其实蛮悲哀的,女神跟玩偶的区别在哪里?美丽、减肥、时尚实质上都是对女人的物化,只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很难抗拒。时下流行的小鲜肉可能也是无声的反抗,以毒攻毒,物化男性
  •     以客观的事实讲述为女权平反
  •     我愿意给比十分更高的分。
  •     明天是三八妇女节,突然想到,因为西蒙波伏娃和我生日同一天,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时断断续续似懂非懂地读过。最近“女权”这个词好像特别火,但回想了一下,好像这本女权主义最经典的名著,又冷门,又没有很好的中译本。书都不好好读,现在的人到底在大谈特谈什么“女权”呢。
  •     男女大不同
  •     波伏娃女权主义的先驱,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生理特性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     女权主义著作,很有启发性。
  •     必须要买一本上译的 写的很不错,女孩子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的
  •     (目前的mobi只有前半部)是一本没有设成论文格式的论文,硬文字,读起来比较费劲。本书结构如下:1梳理了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流派的女性观;2按历史时间顺序叙述了女性角色的发展(关键词:他者、男性角度、神秘、被动);3五位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体现的不同女性观,以及总结现代女性的状况
  •     雄性才是雌性的附属
  •     【听完】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一读
  •     女权主义经典著作。
  •     看了后面,还有前面两节 摘抄:女人有满足男人性欲的义务和做家务的职责。女人身上的这些义务,成了她为丈夫的一种服务。结果之后,女人在社会上获得了他的一份权利,法律可以保障她不被男人肆意行为所伤害,但她变成了他的私人财产。她必须将她的身体,处女的贞洁和绝对的忠诚奉献给他。因此,她丧失了少女时曾有的某些法定的权利。 李强先生的翻译感觉有点怪怪的,很奇怪。 讲了女人的各个阶段,心里,社会地位,经历,很详细。但书中有些观念过时了吧,现代社会,也更加开放自由得多。有些还是值得参考的,毕竟在哪个时代写出这样的书,还是很厉害的,敢为天下人先。
  •     她只有到了不再有用的时候才获得自由。纵观她的一生,她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成为一个有用又独立的人。
  •     宣传女权主义的书。。 健康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男女双方对于对方来说仍是他者,但双方必须互相承认对方的主体性。他们共享着欲望、爱情、梦想,同时互相给予、征服、结合。
  •     对女性性别的全面解读与歌颂。教会女性正视自己与尊重
  •     这本书本身五星+,翻译我只想给一星,根源在于英译本是一坨翔⋯⋯ 找郑克鲁先生的直译本再看一遍去⋯⋯(哭哭)
  •     历史绕了一个圈,一年了。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完成一个循环。
  •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     觉得和《爱弥尔》合着看更好
  •     如果说《爱的艺术》是去建构爱情,那波伏娃就是在杀死强加在所谓女性身上的所有可怕的幻觉和虚假的意识。男性将女性塑造为他者,并且通过恐吓和欺骗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奴隶,让他们沉迷在爱情那美好而恐惧的幻觉当中,一点点丧失自己的身体权利(贞操和生育),工作能力(时间和机会),真实情感(无法辨别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最终只能活在幻想的牢笼之中)。我宁愿唾弃爱情,也不要受到这样的侮辱和欺骗。爱情是最大的幻觉,似乎是女人一切的良药,其实不过是最普通的人际关系的一种。
  •     丰碑。
  •     看着《第二性》,演了《第几性》,又做了中国婚姻法与资产配置的毕业论文。可以说是非常丧了。
  •     果然受存在主义影响很深
  •     “爱很难成为责任,而婚姻的目的是男女在经济上和性欲上的结合,以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不保证个人的快乐。 她身上自相矛盾之处太多,所以她无法与世界抗争。她只能逃避现实,或仅仅进行象征性的斗争。她唤起的每一种欲望都相应地引起焦虑;她期盼拥有自己的未来,却又对决裂过去心怀恐惧”
  •     三月读完《第二性》,冷雨季节读书与思考的记忆。
  •     残酷
  •     很早之前读的了
  •     看的是上海译文版,但豆瓣没收录。支持女性平权。
  •     女权。
  •     没什么意思,不过波伏娃是个聪明人
  •     是男人使得女人是女人
  •     看看这本书,再来谈女权吧,某些傻逼们。
  •     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
  •     很理论很学术很女权
  •     高中时看的书。尽管作者一直在就第二性的地位进行反思,但我觉得作者还是没有能够跳脱出这种被社会施加的框架。简单来说,作者似乎有点憎恶女性。她的最终结论是虽是反抗,却是自受害者为自己受迫害而形成的类似自暴自弃倾向自辩的思路阐述的。以一个平等的、性别无关的人的身份来探讨性别关系,超越加害与被害,这样才有未来与希望。而书中很多用到的论据也不是特别可靠……嘛,或许是有点苛责了。
  •     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两个自由的人互相承认的基础上;一对情侣的每一方会互相感受到即是自我,又是对方;每一方都不会放弃超越性,也不会伤害自身;两者将一起揭示世界的价值和目的。
  •     对于女生与男性在感情,性,对婚姻当中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思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