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岁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谈话的岁月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ISBN:9787309039689
作者:陈思和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我以为梁晓声的作品(以下简称梁作)有其独特的风格,且在代文学史上也应有其地位。他的主要成就是:在知青文学从“伤痕学”向“反思文学”转化之际,他第一个把“知青下乡”这个文学母题,作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和历史评价。而这种评价的特点和局限性在梁那里也体现得比较明显。其特点是,在考察历史时把人的行为注人历史现象之中,体现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在十年中所耗费的青春、才华、热情等等,即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花到那无价值的运动中去了。这种评价已不是纯客体的评价,而是对这一代人自身历史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在对这场运动作关联着主体的自我评价时就难免带有片面性:一谈起自己,即便是已丧失了的东西,也常以为是宝贵的。这样,历史反思中的一种分化便出现了:对“文革”的反思日趋深刻,而对“知青下乡”运动的反思则出现了一种怀恋思绪,这也是从梁晓声开始的。所以梁作相对于知青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把纯社会批判转向了历史反思,使这一题材比以前深刻得多,包含的情绪也复杂得多。但另一方面,其反思的方式(这也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以一代人作为背景的)又使其深刻性受到明显的局限。我个人认为,“知青下乡”作为一场社会运动完全是历史的倒退。其实质就是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一批“知识分子”倒退到带有封建色彩的农民的地位。尽管其初衷是“改造世界观”“贫下中农学习”,但本质上是放弃知识,放弃文明,向愚昧麻木的中国传统势力投降。他们虽然在局部带去了一些文明和思想,但这些文明对当时整个农村状况是根本没有任何触动的,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即使富有才华,也在这广大的泥坑里耗费殆尽。几百万人下乡了,真正富有成就的有几个?也许在当初,青年们的确满怀了英雄义义与理想主义情绪,但这种情绪不久就在现实中被扑灭了,而梁晓声又将它体现在作品中,就必然获得一大批人的共鸣。他虽然开拓了反思的领域,但他把英雄主义和庸俗主义混淆在一起,他的反思方式和情绪却正迎合了那种怀旧情绪、虚幻的英雄主义情绪、理想主义情绪。而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不利于人们对这个运动进行深入反思的。所以,知青题材到了梁晓声以后,便没有更深入地发展下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我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对那些运动都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可能反不如你们来得客观些,请晓岩和各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前言

  留下声音  几位青年朋友策划编辑一套《对话书系》,约我把多年以前曾经发表过的与朋友们的对话录重新选编一本小书,推荐给今天的读者。我不知道做这件事对于今天的文学和读者还有没有意义,但既然是朋友们的好意提议,说明这些曾经发生过影响的对话还没有完全被人忘记,那就随大家的意思编吧。书稿是新颖、志荣等几位朋友编定的,我只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把以前写的两篇后记作为附录收进去,以便让读者了解这些对话与时代变化的关系。  一九八二年我刚留在复旦中文系任教,即担任了当年进校的中文八二级的新生班主任,我担任了整整四年的工作,但作为青年教师我一直无缘给他们开课,直到一九八六年春他们面临毕业分配时,有位同学向我提议,应该为他们开一门课,留作纪念。我当时并没有作什么准备,只是心头一热就答应下来,开设了一门“新时期小说”的讨论课程。现在课堂讨论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要形式了,但那时似乎还不普及,我完全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做的。因为是选修课,又是临时决定开设的,所以选修的人数并不多,大家讨论相当热烈,表现出不凡的见解。后来我就把他们在讨论课上的发言实录让人整理出来,再加上部分学生的作业,编成了一本小册子《夏天的审美触角》(一九八七年工人出版社出版)。为此我收到过许多来自大学生中的信件,几年以后,甚至还有读者来向我打听某某参加讨论的学生的近况。一转眼近二十年过去,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当年参加这门讨论课的学生,都已经茁壮成材。他们有的在名校任教,担任教授博导,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形成了一片气象;有的成为杂志副主编、作家、电视制作人、记者、学者等等,也有的在行政岗位上担任了重要的工作,或者在海外、港澳经商,发展了一定的规模,中文八二级的学生是非常有才华有希望的一代青年,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者,远不在本书中参加讨论的人数所限,总之,这近二十年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经历了这风雨变化的一代青年,真的是大有作为了。  我一直认为,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目标当以培养专业人员为主,所以对于入学的学生来说,树立和巩固他们的专业自信是最重要的。现在的高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千方百计考进学府,追随名师,但真正想在专业上有所追求,甚至树立大目标者并不多,相反的是追随商业潮流、向往现代都市生活、寻找赚钱机会的居多,说在明处的是生存压力所致,理由总是存在的,但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专业并不热爱,一个热爱专业、对此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战战兢兢地希图在专业上有所进步的人,是不会在乎外在的物质诱惑和世俗名利的。据我的经验,在专业岗位上心有旁鹜,对专业并无爱心的人,虽然混了学位、职称和名誉,但仍然是没有价值、浪费国家资源的。我是看着中文八二级同学的整个成长过程的,他们的人生道路也有过许多坎坷曲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中的坚强者,正是在困顿中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始终不放弃自已的真正爱好的专业,他们终于走向了成功。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自己的专业理想,这就需要大学时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大学教育中只教专业知识而不配之以专业理想的教育,只给学生以毕业文凭和学位文凭而不同时给他们树立为专业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志向和宽广胸怀,那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与我的一些青年朋友所做的小说讨论,正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人文学科的时候进行的,我们当时很寂寞,但是希望在不断的对话与交流中巩固我们自己的专业理想和岗位意识,这对于年轻的同行们尤其是重要的。可以说,我在九十年代策划创办火凤凰学术出版基金、编辑火凤凰系列丛书以及展开各种对话活动,大多是出于这样的信念和追求。《理解九十年代》(一九九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在那个时候编成的。  ……

书籍目录

第一辑: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文学课堂
王蒙:在《杂色》以后
张承志:走向《黄泥小屋》
刘索拉:夏天的骚动
莫言:沸腾的感觉世界
梁晓声:美学评价和历史评价的痛苦纠缠
《小鲍庄》・虚构・都市风格――与王安忆对话
小说・理论・小说研究什么――与吴亮、程德培对话
目的论・内在趋向性・文学――与李洁非对话

第二辑:九十年代批评家的小说讨论
余华:先锋小说究竟能走多远?
张炜:民间的天地给当代小说带来了什么?
王安忆:轻浮时代会有严肃话题吗?
张承志:作为教徒和小说家的内在冲突如何统一?
刘震云:当代小说中的讽刺精神到底能坚持多久?
朱苏进:欲望的升华与世俗的羁绊之间能否超越?

第三辑:世纪之交知识者的人文思考
我们如何面对“世纪末”
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规范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
东亚细亚的现代性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附录
《夏天的审美触角》编后记
《理解九十年代》编后记

作者简介

《谈话的岁月 》是这个时代众多对话中的一点微弱之声,这种对话与讨论的形式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就试行过,它是以集体的形式来完成的。

图书封面


 谈话的岁月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