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

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0
ISBN:9787560913698
作者:杨叔子
页数:401页

章节摘录

  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  [在华中理工大学讲演]  德国的大学对德国的崛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从1810年德意志人创办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以来,德国的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也成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样板。  一、建立现代化大学的原因  18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大学教育在欧洲是非常落后的。狂飚突进运动的著名人物莱辛曾尖锐地指出:“德意志的大学只是些经院哲学式的神学院,它们正在行会精神、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中,在普遍的僵化和经院哲学的败落中沉沦。”唯一一所稍具现代性的哈勒大学,也在19世纪初被法国占领者撤除了,因为拿破仑知道,征服一个民族最成功的方法就是首先打击它的知识分子。  然而,正是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推动了德意志的改革运动。欧洲所有的民族生存下去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想生存就必须保持效率和竞争能力,必须进行民族的自我更新。改革家冯,哈登堡首相指出:“所有的国家都必须使自己强制性地接受这个时代的新原则,否则就死路一条。”这样,德意志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意志动员起来了,从而也使得这个德意志分裂的世界中最大邦国之一——普鲁士,成为了这场大改革的中心。  1807年的《堤尔西特和约》剥夺了普鲁士一半的领土,它流尽鲜血,一贫如洗,还得向拿破仑法国交付战争赔款。然而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国王威廉三世对从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说道:‘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在内阁讨论中,这位国王再度明确了他的态度:“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掌声)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防部长沙恩霍斯特也表示支持:“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有在教育与科学上的世界领先地位。”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普鲁士决心废除败落的大学,建立理性的新组织——现代化的大学。通过教育的现代化来优化国民,以求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纳税能力,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忠诚,更少的犯罪,更好的官员。  二、新人文主义的教育和科学定义  一种新的关于教育和科学的观念得到了贯彻,这就是理想主义的新人文主义。  康德哲学是一切普鲁士改革,包括大学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人不应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哲学家费希特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  被后人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提出了和谐发展的观点:“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他不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柏林大学,还给出了现代的科学定义,这就是著名的“洪堡五原则”:  1.科学是某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的东西。还没有被完全发现,没有被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  2.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的反思。唯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业区别开来。  3.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也仅仅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  4.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他的个性,然后,他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  5.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岂止洪堡,连国王威廉三世也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三、德意志大学的特点  柏林大学开办以后,现代化大学随后在德意志30多个邦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普鲁士大学模式已成为了全德意志、继而也是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归结起来,德意志大学具有以下特点:  洪堡创立的不是英法式的专业高等学校(Kollege),而是大学(LJniversi.taet,英文中的University)。这个词本身来源于德语中的LIniversal,即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在德国,大学就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与工科、实用学科的专门学院有严格区别,科学知识的推广和运用才是这些学院的任务。因而其地位和级别也是低于大学的。大学成为了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正是在这里,人文科学才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的新体系也才最后确立了它们真正的独立地位。  在德国的大学,教授们不再像神学院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去思考了。不断地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的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这种对永恒的参与,成为了他们最高的道德义务,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为一位优秀的研究者,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照本宣科。拾人牙慧的人在德国的大学中是做不了教师的。总之,研究被职业化了,大学成为了研究者的共同体,并开创了严格的成就原则。大学人事上的选择,不是考虑个人好恶,家庭的社会地位,甚至也不是口才、写作能力和教学技巧(这属于工科、师范教师的资格),而是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决定着大学教授位置的占有。  在德国的大学中,只有教授才是国家公职人员。大学设有编外讲师和额外教授,其资格的获取需经国家严格的考试。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国家教委副主任 周远清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我们这几年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索。  为什么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考虑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切中当前的时弊。我们国家多年来是重理轻文,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近年来有些地方迷信、赌博成风,还有吸毒、卖淫等现象,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情况很令人担忧。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文化素质不高是其中原因之一。对此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高等教育有什么责任。现在有些学生只讲实惠,不讲道德,不讲精神。高等学校总是受社会的影响,而且对社会上的有些消极影响。总是感到无能为力或力量不够,这又是为什么呢?另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某一个重点大学,前几年开设音乐课。 一统计,89%的学生不会简谱。他们对京剧、民乐不感兴趣,一场演出,能坐1000人的礼堂,只有200—300人欣赏。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据说1988年1月有当代2/3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很值得深思!也有的哲学家提出, 光明从东方来。这说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现在,世界上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虽然经济上得到很大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衰落,社会面临许多危机。 当然,我们认为这些国家的社会危机不仅仅是文化危机,但文化毕竟对社会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所以,不少国家具有远见的专家们,提出了科学教育人文化。大家都认为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教育是成功的,但是最近有人指出:日本的教育是忽视另一半的教育,这另一半就是指伦理道德。1994年我们访问韩国,韩国总统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告诉我们,面向21世纪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是,经济上学美国,但文化上要保持东方的传统。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当前世界上都在考虑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如何加强做人的教育,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使人文教育同科学教育互相渗透。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  第三、提高文化素质符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土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这项教育方针定下来了。提高文化素质我认为是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型的,它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文化、心理方面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教育的内涵,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第四、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前一阶段,有些同志在争论“专才”还是“通才”。我想,不一定去争论“专才”还是“通才”,可以提出加强素质教育或更加强调素质教育。1994年,在委属院校的校长书记会上,我提出在教学思想改革中的三个“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全面实行因材施教,得到了一些校长们的认可。“素质”的概念是什么?这是一个难题,我建议请理论家们去讨论。我的理解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一个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做人,可不可以做为我们所说的“素质”?  ……

书籍目录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代序) 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
大学与人才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
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
周之良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教授
世纪之交话人才
刘献君 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文学院院长 教授
选择与人生
张鸿庆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 教授
学习与创造
徐葆耕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走出“半人时代”
沈致隆 北京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
李工真 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
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
中国与世界
任继愈 北京图书馆馆长
文化与交流
田长霖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世界的大趋势
陈平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研究员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文化的差异与经济的竞争
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开放的观念与世界新文明
张正明 湖北社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东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ZI世纪中国文化建构问题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21世纪:经济竞争力与文明说服力
传统与现代
章开沅 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 历史研究所教授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冯天瑜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袁伟时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蔡乐苏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几个问题
郭成康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
博古通今 以史为鉴
郭齐勇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
黎红霞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现代管理与儒家的智慧
王先霖 华中师范大学原文学院院长 教授
禅宗与中国诗学
李德永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庄子的超越精神
舒乙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北京城的文化走向
文化与思潮
樊星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五四情结
戴锦华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
狂欢节的纸屑
张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再回首:’95人文精神热潮
张洁 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副教授
黑马乎?黑驹乎?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90年代诗人自杀现象透视
谢徽 西南交通大学社科系讲师
“泡沫文化”:繁荣还是危机
郑贞铭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教授
现代传媒与青少年偶像崇拜
文学与艺术
曾卓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新诗漫谈
成文山 湖南大学原校长 人文学院院长
我的文学阅读与欣赏
蔡钟翔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语文修养与性情陶冶
邱紫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悲剧精神与人生态度
鲍国安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我演曹操
周华斌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中国戏曲文化谈
王克芬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漫话中华舞蹈
江柏安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艺术教研室讲师
音乐欣赏的基本观念
哲学与科学
涂又光 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教授
论人文精神
张世英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通古今之变
夏佩尔 美国哈佛大学原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与人类知识
张曙光 河南大学管理系原教授 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
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
经济与社会
樊纲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跨世纪的中国经济
蒋德海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讲师
契约意识与法治文明
赵孟营 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赵明华 西北工业大学社科系讲师
松下公司的激励艺术
张代重 武汉市副市长
资本营运与搞好国有企业
附录
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对话――记华中理工大学的人文教育
人文之钟长鸣钢铁摇篮――北京科技大学“星期四人文讲座”简介
走向人文殿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简介
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大学教育
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对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很有帮助。因为它体现了众多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新趋向,也提供了许多颇为珍惜的新思想、新信息。由于主讲人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儒雅渊博的老年学者,又有思想敏锐、勇于革新的中青年俊才,各抒己见,精华纷呈,为营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 章开沅

作者简介

本书汇集受到学生欢迎的人文讲座讲演录。主要在华中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0所参加国家教委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高校师生提供。第一卷收入50 位国内外讲演者的讲演稿。主题涉及大学与人才,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思潮,文学与艺术,哲学自科学,经济与社会等方面。

图书封面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华工的这部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在我刚上大学那一年读来是很震撼的,用比较俗套的话来形容:似乎一扇大门在面前徐徐打开。。。。如今看来这部书的内容确乎过时,但大学应该提倡些什么则永不过时。如果当局左右飘摇,比较妥当的就是新生自己多读一些,多了解一些,多思考一些,好好决定一下什么是比较正确。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2010年4月
  •     读大学时图书馆里面常读的书
  •     哼,这种书就是拿来赚那个时候对大学充满向往的我们的钱的
  •     作为人文科学的启蒙书——和《在北大听讲座》等书一起——很有意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途径就是,多接触。
  •     我的人文启蒙读物
  •     很不错的一套书,都是对一些教授名人等在大学的演讲的整理,很具有启发性,适合想听名人讲座又没有时间的人,增强人文修养
  •     中国大学对重理轻文的反思。 虽然是华科出版,但正是因为华科出版,所以其人文反思尤为彻底,不似武大已经逐渐丧失其人文精神!
  •     好多年前读过的书了。不同大学里脚步有先有后的操作弄出了素质差距极大的一波波人,比如随手捞个清华学生和一个恨读大学的末流高校学子即可发现的差别……#教育xbxN#
  •     很不错的大学演讲集
  •     提高人文素养的一本好书,基本都是著名学者教授的大学演讲,发人深省,有很多关于比较文学的有意思的文字开拓了我的眼界,不过唯一不足是同一类演讲重复过多,读多了容易枯燥。
  •     假期读书,爸爸亦感兴趣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