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与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 天道与人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200058314
作者:竺可桢
页数:209页

内容概要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我国第一个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骨干之一。开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研究领域。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整理出版了中国气候资料。改革了气象观测中的计量标准,开展了我国区域气候的研究。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1972年增补、修订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书籍目录

一、天道与人文
气候与文化
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一
中秋月
牵牛与织女
北斗九星
说云
苏东坡舶掉风诗之是否合乎事实
柳条能漏泄春光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天气和人生
气候和衣、食、住
气候与卫生
二、古今气候变迁考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
中国古籍上关于季风之记载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时期(约前3000一前1100)的中国气候
物候时期(约前1100-1400)的中国气候
方志时期(1400-1900)的中国气候
三、顺应天时
顺天时,救民疾
中国之节气
中国古代之月令
月离于毕俾滂沱兮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季风之成因
气候与其他生物之关系
什么是物候学
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
物候的南北差异
物候的古今差异
以农谚预告农时
四、改造自然
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二十八宿与浑天仪
我国东部雨泽下降之主动力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
纸鸢与高空探测
气球航行之历史
飞艇航行之历史
沙漠的概念与沙的来源
沙漠的魔鬼
论南水北调
让海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二

编辑推荐

  借助竺可桢的科学烛照,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进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神妙境界。  ——施爱东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本书所收文章,主要依据《竺可桢文集》,部分依据《竺可桢文录》《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物候学》《看风云舒卷》等书,多数是竺可桢长篇大论中与文史知识相关的精彩节选。

作者简介

《天道与人文》作者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天道与人文》所收文章,主要依据《竺可桢文集》,部分依据《竺可桢文录》《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物候学》《看风云舒卷》等书,多数是竺可桢长篇大论中与文史知识相关的精彩节选。

图书封面


 天道与人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是《古今气候变迁考》系列,用历史文献上的物候资料证明了我国历史上几个比较显著的温暖期和寒冷期,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很容易让读者(如我)联想到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关系,寒冷期基本上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时期相对应。于是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今人中有不少小论文是以此为主题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明显的关系竺可桢没有挑明,而留给后人如此有价值的一堆资料,让他们能够轻易地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二是竺可桢作于50、60年代及80年代的一些文章,其中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那篇为南水北调工程唱赞歌的文章,实在不像是一篇严肃的科学论文,与他早年文章的风格迥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       我在书店看到竺可桢的《天道与人文》,谈云,说月,讲北斗九星和唐宋诗中的物候,觉得很好奇就买了下来。      从科学的角度,这本科普读物也算是写得古典,连洋人上热气球都用上了文言的词汇:“安特鲁虽豪迈之士,无畏难之心,然亦未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俄而炮鸣索解,而球升矣,万众莫不举首相望,而祝之曰……(见《改造自然》)”作者例举了很多古代诗歌,从诗中景物的描写,分析当时的气候变迁和生物状况,也算是独特的写法。 比如,从桃花开在哪儿判断当时的气温,从苏东坡的舶棹风诗引出季风的话题,知道柳条能泄漏春光。     如果从诗歌的角度,此书完美地证明了:科学是毁灭诗歌的最佳武器。      从“一年明月今宵多”,他想到的是月光照在地球的亮度,分析后得出“月到中秋分外明”要改成“月到中冬分外明”才比较合乎事实。他纠正李白“白门柳花满店香”中“柳花”不是花,是带白毛的果实。“二月黄莺飞上林”写得不对,黄莺是候鸟,要到四月才飞上林。如果诗人在创作之初先检验完诗句的科学性,作品中的诗意早就荡然无存。 我羞愧地承认,看书前不懂的东西看完我还是不懂。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科普读物 有些当年教材上的内容 大概是比较早的原因
  •     古今气候变迁
  •     物候学是一门温暖的学问。
  •     不完全读过
  •     竺可桢老先生的科普名著,朴素语言~
  •     气候的变迁
  •     爲了這詩情。
  •     老校长遗著,可惜我不好气象,泛泛而读,并无多得,愧对先贤
  •     大家小书系列,这系列的书都很好
  •     此书不错,值得再读。
  •     名篇“初步研究”中把令人恶心的“毛主席教导我们…”删了,但好些数据也被删了
  •     难得的是一科学家文史这么夯
  •     超好的一本书,很喜欢竺可桢
  •     用考据方法搞气象,值得我们学习。
  •     奇妙的书
  •     适合普通大众阅读,既包含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又溢满了作者敏捷的才思,书本的大小也适合作为旅行读物。
  •     竺科淆家的文章是五星,就是这书的断句真诡异,比如“所以人们虽是生活在寒带里着了衣服的肉体环境,恍如在热带里温度33度(摄氏)这种地方”,这种白话文也能点错。。。= =
  •     为竺先生最著名的五千年气候变迁而买的,读罢受益匪浅
  •     那时代大家的国文功底还真是让人佩服!可敬的老校长啊!
  •     严耕望所说的专精与博通,大抵如此吧
  •     : C53/8114
  •     惊叹于竺老的人文功底,赞!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里面最有名的
  •     其实也还是就那篇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好,其他的都是些凑数的科普小文罢了
  •     极喜《古今气候变迁考》,汉时北去河南栖竹林,唐代西往四川植荔枝。
  •     主要谈的是“物候”——note: somewhat unfamiliar category to modern city-dwellers!
  •     治史之人,须有环境史观和扎实的历史地理学功底
  •     书里的文章采编跨度1920s~1970s,物候是浪漫的原动力,而现代,世界看起来很极端,习惯用手段制造浪漫,其实我还不习惯,敷衍的配合这桥段。
  •     有心寫出這樣的書才是真正的牛人。
  •     当一个科学家通读文史地理,又兼具诗人情怀,那么他的书就可以起这种名字。很喜欢跨学科的读物,眼光格局已经不同了。
  •     值得一看的气象学与物候学的科普读物,但也不能尽信
  •     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竺可桢的文史修养真不错!
  •     要有技术,任世间风吹雨打,仍能独善其身。实业救国,孩子,学理科吧。
  •     虽然只是详细的看了其中一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但确是大家之笔。
  •     很有意思的小书
  •     高山仰止啊!
  •     吾人可以南宋时代春季降雪时期之晚,大寒年数之多,及日中黑子之数,而断定当时气候必定较现时及唐、明两朝为冷。……南宋时代,暮春常降雪[P62] 我国历史上之记载,似足以证明东晋与明代中叶,旱灾特别增多。南宋时代,黄河流域虽亢旱,而长江流域则时有风暴,雨雪丰盛。以温度而论,南宋及元
  •     本来想看看“淹通文史的大科学家”是什么样子,但是竺老既主张坐实杜甫《杜鹃》诗、称其反映四川地区杜鹃分布,又谓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不合物候、不知此黄莺乃比新进士,令人不禁想起苏步青先生那些平仄不谐的旧体诗作来…
  •     我觉得,竺可桢通过此书告诉了我,做研究应该有开阔的思维和创新务实精神。详实的引用和数据分析,让我感受到科学之美!
  •     好玩!
  •     竺可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