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阶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精英的阶梯

出版社:新星出版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801487841
作者:薛涌
页数:371页

章节摘录

  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  类似这样的故事已经没有什么新奇感了:清华某系1989级的毕业生在美  国聚会,大家屈指一算,大部分同学都在美国,留在国内的反而是凤毛麟角  。这一现象不仅限于清华。北大、科大、复旦,中国名校不知有多少班,同  学聚会在美国要比在中国更方便。  这反映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高等教育正在全球化,美国的大学又是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带头羊,中国则是跟在后面的羊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请  看几个简单的事实:美国吸引着最多的外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给美国的GD  P每年增添130亿美元;2002—2003学年,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接近60万。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中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0%,  远远高出排在第二的印度(4%);据说北大的有些系,有1/3的教授有美国  的博士学位。  “9·11”后美国施行新的签证政策,草木皆兵,致使留美学生(特别是  中国留学生)人数锐减。在2003—2004学年,留美学生人数下降2.4%,申请  研究院的外国学生下降了28%,实际注册人数下降了6%。这是自1971—197  2学年以来30多年里的第一次下跌。不过,此一局面已经引起美国教育界、  企业界、政治界人士的警醒。签证制度正在酝酿重大改革。据美国高等教育  权威杂志《高等教育编年》(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  联邦政府正和各州、大学协调,要制定一个吸引外国学生的“国策”,其中  不仅包括改革签证制度和政策,而且还在考虑放松对外国学生在校外打工的  限制,使外国学生更容易在美国生存。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大学对中国的影  响将更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到美国读书。讨论中国的高  等教育,已经无法把美国的高等教育置之度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高  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许多中国学生要在美国的大学拿到学  位,许多美国的博士要到中国的大学拿到教职。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也是美  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许多美国的学位包含着中国教育的初期训练,许  多中国大学的毕业生要在美国教书。特别是未来几十年,留学将从极少数精  英的特权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中美高等教育的交互影响将愈来愈大。了解在  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也就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和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毫无疑问,未来几十年,美国的大学会主宰全球化的世界高等教育。这  种主宰建立在两个互相联系的因素的基础之上:美国大学的优异和其高等教  育体制的灵活性。  美国大学的优异,不仅在于我反复强调的一些基本事实:美国大学占据  了大部分世界名校的位置,生产着世界大部分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着最有  质量的教育,拥有无与伦比的财政实力,等等。其优异还体现在其不可取代  性,即没有别的地方的大学能够与之竞争。在美国之外,大学最有实力的当  属欧洲。欧洲大学曾经是美国大学的范本。但是看看现在的欧洲大学如何呢  ?仅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例。1900—1909年,该校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1910  —1919年出了6位,1920—1929年4位,1930—1939年6位,1940—1949年1位  ,1950一1956年4位。蒙森、普朗克、爱因斯坦、海森堡都曾是这个学校的  骄子。但是,1956年后,诺贝尔奖得主在此校就消失了。如今,在上海交通  大学2004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该校排在第九十五位,与美国的犹他大学并  列。当然,如此戏剧性的下跌,和希特勒时代迫害犹太学者以及冷战时代该  校在民主德国治下有关。但是,即使纵观今天的德国大学,也几乎没有一所  能够在世界上列入一流。整个欧洲,只有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可以和美国的精  英大学相提并论。但这两所大学也是赤字累累、危机重重。  反观美国,仅以芝加哥大学为例: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  55位获奖者中有9位在芝加哥大学教书,14位接受过芝加哥大学的训练或曾  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而美国这种重量级的大学,还有许多家。俗话说:“人  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力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竞争,美国大学自然是  主宰。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学生、教  授都会进行跨国界的迁徙,哪里的条件好就在哪里落脚。第二是课程、校园  跨越国界:一些大学利用自己的品牌,到处建立校园,成为高等教育的全球  连锁店。  P3-5

内容概要

薛涌,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就强于北京晚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1994年赴美,1997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进修,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近年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有《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谁的大学》、《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中国文化的边界》等。

书籍目录

序变迁中的美国大学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谁是世界第一名校?美国名校扶贫斗富大学要培养未来的领导阶层——寄宿学院与中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误解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自以为是的弱势阶层世界一流商学院附录:哈佛、宾西法尼亚大学挑战商学院排名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苏珊·霍克菲尔德,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小大学的理念营利大学的崛起大学:老人的新边疆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近观哈佛哈佛政变记谁来领导哈佛?哈佛校长栽倒在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扶贫走后门进哈佛看看哈佛商学院的6个亿在美国养孩子新“白人群飞”——亚裔与美国白人的文化冲突在美国养孩子——为“海外中国人”辩护我女儿的万圣节开放的圆圈——孩子应该怎样开始读书美国的孩子为什么与中国的不同体育与精英教育用橄榄球来塑造精英体育:精英教育的主课运动员统治美国?球星的智商大学要“酷”美国大学球队教练的工资附录:大学篮球场上的贵族席体育不能从教育中独立美国精英大学中的体育特长生大款玩命——硅谷的新企业文化教皇的体育与王子的体育人生半途:生活可以重新开始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未来的精英之母附录:华盛顿的单身“超女”女性优越论移民的美国梦河流与教育质量——美国“教育券”争论之今昔美国贵族高中校长的工资美国的高分复读生高中生当市长的启示诺贝尔奖的小镇你能富吗?——重新界定“美国梦”从美国看中国教育美国人上得起大学吗?——兼论中国如何学习美国的经验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不行?中国大学的失衡美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海龟”为什么不灵?名校情结有何错?大学不能产业化,但要市场化

编辑推荐

  作者的第一本书,即“薛涌美国政治笔记”第一辑《直话直说的政治》,就有几篇专门讨论美国的教育问题,一度引起国内不少读者的关注。2005年初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批判中国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绍美国教育的状况。同年出版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则更是以美国教育为主题。《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的姐妹篇。所不同的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除了美国教育外,还涉及了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则专门讲美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问题,内容更集中,写得更有针对性一些。总而言之,《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与上述三《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中的有关内容有相当的连贯性。读者将这些书结合起来读,会对美国的大学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作者简介

《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作者薛涌,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急剧全球化的进程中。留学从过去少数人的特权,开始变得日益大众化。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美国是最大的留学生接纳国。所谓留学,主要就是留美。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中美高等教育将变得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就是为了迎接这个挑战而写的对美国教育的分析。
《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是一本给想出去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看的书:美国的大学是世界最好的,但是,不了解人家的制度、文化和教育哲学,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理想、事业规划和人家的教育相衔接,盲目出去乱撞,很可能大败而归。这也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出去的人写的书: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即使人出不去,理解人家的教育哲学,有针对性地弥补国内教育的不足,比那些没头没脑出去乱撞的人可能更有成功的机会。这当然也是给中国的大学教授、教育的管理者、领导阶层看的书:高等教育全球化已经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闭关自守地维持自己落后的教育制度。

图书封面


 精英的阶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有人评价为 作者是学贯中西,这一点,不敢苟同。作者只能够得上是一名学者,至于是否是专家,我宁愿他不是所谓的“专家”。学贯中西,也未必,但至少在高等教育方面,他是个专家。由于比较了中西方的教育体系的差异,我想,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在企业中,做培训管理的,就是因为接触到了很多不同层次的人,就发现,很多人的思维已经非常固化的。但是,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一本书,因为与作者的立场与观点相同。我当然知道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他们的不足与风险(资本、价值观对高校带来的冲击)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作者有什么建议给中国的教育界。中国的公务员,尤其是教委体系的所有公务员应该仔仔细细地阅读这一本书,尤其是高阶主管。中国的高校,如果想要学习美国,就应该学得像一点,更多地强调人文方面的教育,强调实用性的教育,强调对学生提问技能的培养。我自己在中国的学校中度过了19年半的受教育生涯,如果让我在企业中,就某一问题提出问题,我居然提不出来,原因是这些年的训练,使我成为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个没什么创新理念的技术人员,将所有的现象都理解为技术。通过在企业中坚持自学,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思维终于恢复了一点点,但是,仍然觉得自己的思维有局限性。中国的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只是告诉你-----应该是这样,应该是那样,却没有锻炼我们提问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实,有时,是因为我们的老师不敢让学生问太多的“为什么”。因为,有时会因为为什么的结果常常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学生的思维模式永远只是接受。自学,其实对于一批人来说,并不是特别地复杂。而真正有区别的是,如何在自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这才是真正核心的地方。----------------------------------------------------------------------------------robin1123在世界经理人上的个人主页http://forum.ceconline.com/search.jspa?flag=1&userID=880972750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http://robin1123.blog.tianya.cn/
  •     列举了大量,但是却有不少重复的事实来表达观点,通读本书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发现薛涌肚子里也就那点料,好比原料只有几个鸡蛋,但要非要做出一桌子的菜,只好:胡椒炒鸡蛋,辣椒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乌鲁木齐孜然炖蛋。乍一看很有营养,本质上只有一堆鸡蛋,食到末了有种想吐的感觉,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也就经历过这么几个鸡蛋,却可以用一堆配料堆砌好几本书。粗粗翻一遍足够了,还好,文字挺流畅,挺口语化,适合横扫和跳读,说白了,就是没什么观点特别值得你停下来思考。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这种比较懒得去思考深邃内涵的人喜欢不舍扔下这本书的原因。好吧,也许说他“肤浅”有点过,那么,给你一个“还行”的评价吧,望薛涌同学再接再厉,在后半辈子写出点真正能让我们不忍释卷的作品。
  •     一个国家的教育文化,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很容易从一个领域可以找到和另一个领域之间的相似之处。我们的文化——教育,社会和政治总的说来,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即先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进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们关注的总是”谁正确“,和不犯错,也同样,我们也只能去模仿。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注重理论,而实践只不过是理论的附属而已,充其量是证明理论正确的,如果实践做的比较深一些,很容易发现理论出问题了,这下就麻烦了。正确的东西怎能容的质疑?而理论,说到底,就是另一个人告诉你该怎么做,而另一个人就是家里面的家长,政治上的领导。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们是否认同我树立的榜样是不是”正确“——不认同就打,孩子们担心的是自己为什么总有些时候想做自己——做自己是危险的,要被打的,还是要紧跟着榜样。不由得想起清朝一个文人,每当有了性欲之时,就狠狠谴责自己,又检讨又体罚,因为”正确“的榜样(圣人)怎么会有性欲呢?而美国教育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点,看看当年胡适和李大钊之间关于”主义和问题“之争,就明白了。李大钊就是中国文人的代表,找个圣人在他心中当然就是最重要的了。而胡博士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一定是学到了。可以说,美国人的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先找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时候借鉴理论。于是,美国高等教育出来的人注重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动手能力),其理论倒是依附。他们反倒不在乎谁正确,也更能做自己。在看西方的科技发展,很能体现这一点:遇到问题,再寻求解决,从而创立新理论。牛顿的绝对时间观点统治了几百年后,突然人们发现,不管用什么方法测量,光速总是不变的(问题出现),有人用”以太“解决,有人直接颠覆绝对时间的观点(尝试解决),最终,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新理论)。在学术界,第一流的人,是发现问题的人,第二流的人,才是解决问题的人。遥想明朝中后期,文人们不再满足上层为他们指引精神的道路,而开始关注自身,”心即理“,可不知怎么的,我们现在学国学,从没听过这段的事情。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great~~ book
  •     三星,已做笔记。 书写的并不是非常好,但能从中获得一些信息。
  •     比较赞同作者观点
  •     很好的建议
  •     行文略显小气,大概跟本身性格有关,自我中心,不断提到“大作”,不断提到“大国”,头脑有些小混乱,还留有天朝教育摧残的印痕;而且,他没拿到博士学位吧;但是作为通俗普及读物还是可以,毕竟我们知道得太少太少了
  •     从一个长居美国的中国人眼中看到的美国教育体系
  •     还是缺点什么东西
  •     高等教育全球化
  •     有了些感性认识。现在这种文集的书越来越多,我更希望看到面向大众的研究问题的专著。
  •     不要盲从..
  •     浙大最受欢迎的那位材化教授的确肚子里还是有一点东西的,但是听过他一次讲座以后千万别再去听第二次,因为就那么一点墨水翻来倒去,薛涌也就是这么一位教授吧。他要表达的事实要阐述的观点在上一本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本书只是多一点case而已,重复的事例挺多的,而且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观性很强。不过,对于想了解美国社会和教育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本轻松的读物
  •     薛涌比林达的美国好像要更深入些。
  •     还是应该看看,不算深入但基本讲到了。我对哈佛校长被迫辞职那段特别感兴趣。
  •     想比弟弟看。
  •     关于美国大学和教育的简介
  •     中美教育的差距在于以人为本的差距,原来体育和运动如此重要~~!!
  •     对美国教育最完整的描述和深度分析
  •     对美国的教育描述的比较详细,还不错
  •     考不上北大清华就甭想爬楼梯
  •     因为最后两章给予四星,文中最后提到贺卫方,使我对贺的看法有些许变化...
  •     一天憋在寝室看完的,做了三页的书摘,很神往薛涌先生表述的课堂。
  •     。
  •     一个典型一代亚裔移民——非常努力想融入美国中高层社会,又丢不掉中国的那套土气,常常自相矛盾。高估美国的普遍情况,通过用特殊来形容”典型“贬低国内的种种来寻求优越感。有些方案和建议确实有效,但这样的声音难以形成权威。|为什么从这么好的学校们读完人还是这么不潇洒?|写书勤奋,加一星。
  •     想去美国的童鞋可以看看,对美国高等教育加深理解。 可是,你看完这本,再看作者写的别的书,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     了解美国之大众普及读物。
  •     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 2010-11-16 13:46:09 谈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涉及了一点美国中学教育的内容。 1. 贫富差距也很大。 好大学富人的比例高,穷人比例低。家庭年收入在50000美元一下,虽然有希望获得常青藤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在学校中学生的穷人的比例还是低。 2. 美国大学中种族因素。 由于“种族平权”的影响,亚裔和白人上大学难,黑人和拉美容易。这四类人基本在大学是各占20%。 犹太人和亚裔是两个学习优异的民族。 3. 学费 私立高中和好大学每年的学费在40000-50000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中学6年两个孩子需要60万美元,合400万人民币。大学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4. 高中 上贵族高中比上常青藤大学更难,人数更少。
  •     教育就是一种理念,这本书让那些出不了国的同学很多激励,因为先进的理念还是要配合自己的国情,第二是给予盲目出国的人当头一棒,最珍贵的不是那些优越的教育资源,而是其思想本身,没有国界之分。
  •     读的时候总感觉大段大段的文字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     给准备把子女送到美国去的父母看。
  •     因为看过<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所以继续读
  •     北大图书馆教参看过,其他的倒都没看过,应该都差不多,作者的博士拿到了么
  •     作者介绍了很多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美国的阶层分化从教育上就差别很大,富人上私立,中层买好学区的贵房子,交高额的房产税来支撑本学区的公立学校,穷人就只能上穷学区的公立学校。从教育起步上就有差别。这方面和中国感觉差别也不是太大,倒是中国的死记硬背,尊重权威的教育缺点太大了。
  •     读了百来页,收获很少,除了一些大学排名
  •     大学的精神,也许只存于小学院中……
  •     很容易看懂的一本书,还不错啦。
  •     行文繁琐,没能全部看完
  •     长见识了
  •     不错的书~
  •     可以和薛涌的另一本书<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起读
  •     重复的部分比较多。
  •     百闻不如一见
  •     催人奋起,也想着以后。。。
  •     薛涌的观点很愤青这是肯定的了。但是这本没有太多的争论,而是他自己十几年对美国精英教育的所见所历所思,可读性很强。尽管他是从教育的宏观层面来分析,我却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个人人生生涯规划的启发。
  •     对美国大学有了全新认识,对大陆大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     这本书是同学借了老师的,我又偷来看的。翻完后,长了点见识。是从那时候才知道什么GRE,SAT,常青藤的……当然这些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知道了一些别的国家的教育制度与现状。
  •     肉身无法翻墙,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看美国教育。
  •     我读书的过程,经常都是被书中所述而吸引,并赞同其说法,当另一种思想和说法出现时,才会怀疑甚至批判。其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怀疑地思考是最重要的,有时胜过对书中观点的接纳。究其盲目推崇的原因是涉世未深,读书尚少,以后注意。
  •     了解美国教育,知道我们的短处
  •     小有深度
  •     美国的那部分觉得挺长知识的,但涉及到中国教育改革的部分,总觉得有点偏见,结论下的有点简单粗暴,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偏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