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214040060
作者:(美)丹尼尔·科顿姆
页数:257页

内容概要

丹尼尔・科顿姆,是奥克拉荷马大学的大卫・A・布尔文学会主席,其著作极丰,其中有《迷人的传统:文化力量和文学史》以及《食人者和哲学家:启蒙运动的主体》。

书籍目录

序言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第一章 人性 第二章 爱 第三章 美 第四章 身份 第五章 生存 第六章 功能 致谢

作者简介

作者站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高度,通过对诸如人性、爱、美、身份等的本质的关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学术界的社团化等话题,深入探究了那些对知识加以抨击的人。在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对教育的敌视视为一种野蛮、愚蠢和虚无主义的反应的同时,丹尼尔·科顿姆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以上话题。作为一部关于文化争论和分析的著作,《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学,也非常发人深思。该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线索展开论述。该书对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话题,即文科教育和实用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的探究。面对19世纪时穆勒提出的功利概念,科顿姆对近几十年来在思想家当中流行的敌视无用性的观点提出了直接到反对意见,并主张教育如果想要做到名副其实,那么它就必须是“无用的”。

图书封面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好几次在“学尔雅”都见到这本书,感觉很有趣的一个选题。最近一次去书店的时候,终于大致把前言给翻看了一遍。其中的一个论点是,因为教育,我们更习惯用理性冷漠的看待世界,而越发忽略了去感受世界,去相信直觉。还有一点是教育让我们变得教条主义,变得沉闷;同时又变得自命不凡。这样的一些论述,终于让我觉得这本书除了好玩,确实有些东西在里面。人类的生存是为了自由和解放,但是不幸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越来越倾向于把每个人塑造成机器,精确、理性,但是冷漠、沉闷、盲从、自命不凡。而在这个“塑造”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是她的过分功利性,导致了上述种种不幸。记得在上牟大哥《自然辩证法》的时候,也曾经对科学的“祛魅”这一话题感兴趣,当时想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中国古代为什么产生不了现代意义的科学”。其实在整个现代社会体系中,也正是“祛魅”让我们丧失了最初的对世界和自然的那份敬畏,让我们宁愿相信种种科学和仪器、而不相信最真实、直接的感受,让我们盲从,却又骄傲无比、自以为是。所以,我想丹尼尔·科顿姆想要提醒我们的是,不要忘记人类与生俱来的那份敬畏和谦卑,不要忘记除了物质的、技术手段的认识世界,还应当去感受世界,相信我们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感受,并且珍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意志消沉。★ 教育无用,因为它导致怀疑。★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得昏了头。★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沦为奴仆。★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叛逆。★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陷入贫穷。★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骄纵。★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成为骗子。……———摘自《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     这本书怎么说也许很多人觉得是在颠覆我们固有的思想我个人觉得不然书名当然很具有冲击力但是这样的思想其实也是源于人类传统教育体制的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教育都会不自觉的带有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局限所以才有教育而现代教育却越发偏离人性了故这样的教育多半没有用有用也是实用而非心灵活着人性上的所用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再次读完丹尼尔•科顿姆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说实话,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难以归纳的凌乱。他用各种文本资料拼凑出来的怪异乱象和挑衅的书名的风头大过了他对教育本质所作出的论述,这就是这本书的长处所在,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或许,我们不应该这么苛求一个文学出生的作者。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这句极具反诘性的问话或许已经是这本书和作者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是啊,当教育不能培养人性、爱和美,不能带来身份的确证和生存能力的提升,那么这样的教育的确是让我们失望的。但是,当教育只能培养人性、爱和美,只能带来身份的确证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时,这样的教育又是否真的能让我们满意呢?我这样反问的意思并不是谴责这些目标的片面性,而是想追问:这些看似伟大并富有感召力的目标本身是否真的确定无疑?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科顿姆花了二十来万字真正试图想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在他不断列举的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亲密内幕、学者的性无能、黑人教授的笑话和知识分子的阴柔羸弱例子中,我们不断看到人性、爱、美、身份、生存这些看似伟大的词汇背后的讽刺性和自相矛盾。这些伟大的目标背后都隐藏着惊人的权力分配和文化构成。因此,他们并不是无庸置疑的纯善理想,而是包含各种利益纠葛的控制、分配和平衡。而操控这一切的元凶大boss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功利”的偶像。它以简单化的逻辑和推理方式将人们从繁琐的形而上问题中解脱出来,它以x比y带来更多或更少的全体幸福这样的程式规则将人们带入到一种傻子般的快乐中,甚至连这种快乐都不是,因为傻子并不知道如何去拒绝知识。而功利主义带来的只是一种反知识论的绝对抽象的快乐。但它是那么的容易摧毁我们,因为它既不建基在对身体感觉的直接体验上,也不建基于任何对不确定的妥协中。它太过自信,自信得有点像在掩饰自卑。它嘲笑着教育的无用性,因为这其实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他们摧毁象牙塔,因为那里才是他们真正向往进入的地方。怯懦和退却让他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当然,教育也无法保障。但是正如丹尼尔所言:“无论我们希望如何,教育都会是有用的。它必须如此,因为教育肯定会融合选择、评估以及政治后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教育是否有用,而在于它在哪方面是有用的,对那些人是有用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的。”(p245)但是,“为明确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应该承认从根本上讲,教育是无用的。它的无用性就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无用性有别于强调职业教育的主张,同时它也与人文主义者对专业主义或者实际结果的藐视态度不同。承认这种无用性,我们也就承认了或许我们是在进行毫无回报的冒险、毫无意义的牺牲、毫无发现的探索以及毫无收益的交流。当然,这种无用性并不是人文学科特有的;它也存在于所谓的‘纯理论’数学、科学、艺术以及任何学问中。然而,它在人文学科领域内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且无论如何,它一点儿也不完美。完美所展现的是一种讨自己欢心的收益,而这种无用性并不会产生任何这样的收益。”(246)“因此,教育者需要努力获得的就是一种能够解释无用的衡量标准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既有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也有政治的。它不能用诸如‘x会比y带来更多或者更少的全体的幸福吗?’这样的程式规则来归纳。它只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尽最大努力让我们的‘客户’产生不满,那么或许我们对‘客户’的服务是有效的,但是我们肯定没有履行我们的工作职责。”(249)到此,丹尼尔完成了他对近三十年来在美国出现的对教育,尤其是对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采取的各种抵制形式的批判。这些批判的焦点在于对“功利”——这个新近升起的全能偶像——的解构。但同时,这一解构的过程也让我们对教育的无用性本质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丹尼尔关于教育无用论的宣称更像是一种评论的策略和内心的申诉。而他的研究也已经多少具有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色彩,这是我,作为一个教育学的研究者所倍感欣慰的。他关于教育对人发展的独立性价值有了他批判性的建构,虽然,这种建构并不完善,但它开启了一种可能性。他让我们知道,较之于教育能让我们拥有一个迥然不同于现在的大好前程来说,我们对教育功效和价值的怀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怀疑是被一些现实或深层的理由所推动,因此它们不应该只被当做是一种胡搅蛮缠或无理取闹,借由我们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能将之回避并消除掉。它同时也是我们关注教育的另一种存在形态的契机。它是起点,但不是终点。另外,本书所提供的许多案例也都饶有趣味,其中引发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深思。例如:在本书第三页谈论人性主题时,丹尼尔借用了1998年阿根廷作家阿尔托利•曼戈尔(Alberto Manguel)在《追思》(In Memorian)一文中讲述的故事——那个曾经改变了曼戈尔一生的高中教师的故事。从最初带给他生命的启迪,到后来因为这位老师的举报而使其遭到流放,同学遭到迫害。这一前后矛盾的形象让曼戈尔处于人性艰难的抉择中。而同样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历史也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性,人性与作品的矛盾问题陷入纠结的沉思。另外,他提供的关于沉闷无趣与淫荡好色并存的学究教授的案例,以及交际花儿所说的那句极具讽刺性的话——“我对书本、智慧、或是哲学一窍不通。但是那些人和其他人和人一样经常来我这里”——也让我们对学者教授角色的深刻复杂性有了更多的思考。还有,他关于“上大学让人产生欺骗感和背叛感”的引例也让我们思考良多。的确,很多时候,接受教育就意味着迁徙、背叛自己原有的故土和文化,成为一场无情的竞争后的幸存者。而从一个边缘或底层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人,总是会有与上层人士理所当然的自信相反的自卑感,不仅因为别人的言论或眼光,也是自己从心底深觉自己是个骗子,觉得自己是个暴发户,而不得不拼命地向人证明自己不是。这种深层的背叛与自卑即或当这个人已经获得很高的学历或职称时仍然存在。卡夫卡1919年创作的类人猿彼得学者《致大学的一封报告书》的故事,更是对此的一个讽刺性的注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此外,丹尼尔关于“分级打分几乎总是表明教学的失败” “人文学科是主菜边上的西兰花,甚至连西兰花都不是”的引文和说法也是颇有启发性的。2011年8月2日星期二作于重庆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太高端
  •     或许早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       《如何用你的眼睛》的作者埃尔金斯写过一本书叫《艺术是不能教的》,现在这本书是《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前者相信艺术是个人的禀赋,是教不出来的,后者说的是,越教育越糟糕,岂止无用。
      不过,写一本书叫《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定不能象这本书那样写得那么深,非得受很多的教育才能读得懂。这真是一个悖论,受了很多教育,读懂了这本书,明白的道理却是教育是无用的。
      所以,这要么是一个受了教育的人的反讽,要么是一个受了教育的人的矫情。
      有一个现象是真实的,教育让人丧失一些人性的东西,让人有精英意识,自命不凡。这些人把教育当墙壁和工具,而不是把它作为获得内心满足的途径。
  •     是否无用,要看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绝对不是教育
  •     批判
  •     小愤青
  •     浪费钱,,,
  •       好几次在“学尔雅”都见到这本书,感觉很有趣的一个选题。
      最近一次去书店的时候,终于大致把前言给翻看了一遍。
      其中的一个论点是,因为教育,我们更习惯用理性冷漠的看待世界,而越发忽略了去感受世界,去相信直觉。
      还有一点是教育让我们变得教条主义,变得沉闷;同时又变得自命不凡。
      
      这样的一些论述,终于让我觉得这本书除了好玩,确实有些东西在里面。
      人类的生存是为了自由和解放,但是不幸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越来越倾向于把每个人塑造成机器,精确、理性,但是冷漠、沉闷、盲从、自命不凡。而在这个“塑造”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是她的过分功利性,导致了上述种种不幸。
      
      记得在上牟大哥《自然辩证法》的时候,也曾经对科学的“祛魅”这一话题感兴趣,当时想用这个观点来解释“中国古代为什么产生不了现代意义的科学”。其实在整个现代社会体系中,也正是“祛魅”让我们丧失了最初的对世界和自然的那份敬畏,让我们宁愿相信种种科学和仪器、而不相信最真实、直接的感受,让我们盲从,却又骄傲无比、自以为是。
      
      所以,我想丹尼尔·科顿姆想要提醒我们的是,不要忘记人类与生俱来的那份敬畏和谦卑,不要忘记除了物质的、技术手段的认识世界,还应当去感受世界,相信我们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感受,并且珍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 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意志消沉。
      ★ 教育无用,因为它导致怀疑。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得昏了头。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沦为奴仆。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叛逆。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陷入贫穷。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骄纵。
      ★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成为骗子。
      ……
      ———摘自《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     序言很好
  •     有很多名字和书名,却不显累赘堆砌。 P27 想像数字化处理过的完全商品化了的不同形式的阿甘的那张脸,而不是渐渐消失的沙滩上的脸,这将会是多么浪漫,多么悲怆。从阿甘身上我们懂得人性不会在枪声和啜泣中终结,不会在烈火和冷冰中消逝,甚至不会在海浪冲洗过的沙滩上消失。人性在巧克力中终结,每一块巧克力和下一块都有所不同,但却一样香甜,一样痴愚。 P28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作为美国人,坚信杀戮许许多多无辜的人,甚至是灭绝全人类都是正当的行为,这一点已经构成了我们的人性。
  •     未免晦涩了些,属于没有趣味的阅读,虽然某些观点我还是赞同的。
  •     话不投机半句多
  •     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渐行渐远的常识?日益羸弱的身体?
  •     序言非常好
  •     有趣的书。
  •     翻译得根本不忍直视。。。。每句话看到中文都能直接想到英文的原句,这样的中文怎么看啊!!!!
  •     除了前面一小部分,之后的内容读着很累,外国人掉起书袋还怎么得了!
  •     先看下书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就摆在我眼前~~
    关掉显示器,准备看看去~~
  •     Why Education Is Useless by Daniel Cotto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对圈外人艺术家那一小段很感兴趣
  •     好奇怪的序,引用了秦始皇坑儒和毛澤東的語句。卻步想應不應該繼續讀如果反對教育的論點又只是堆堆陳腔濫調。 ____________ 最後只看了序,翻了幾頁內容就不看了。有人說得好,要受過非常好教育的人才能讀懂他內文的舉例,真是諷刺。若果他認為自己用受良好教育學習所得的能夠說服他人教育為何是無用,那教育又怎會是無用。雖然不知道他最後到底有沒有說他說的其實是教育還是教育制度,但看罷他在序舉出的簡單論點就覺得不合理和譁眾取寵。沒有時間的話就不要讀了。
  •     说些什么东西……
  •     看不明白
  •     既然作者自己也知道教育是奢侈品,又何必写这样一本忠于事实的吐槽手册?
  •     教育还是有用的 还要阅读本书的参考文献
  •     人文学科
  •     视野是挺开阔的,至于对“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的解答,我的感觉还是用“东厂仅一位”的台词来形容了“相信经过我的一番解释之后,大家一定愈发的不明白了”
  •     学术化 考据党 翻翻就好~
  •     第三只眼睛看现代教育
  •     一切精华在序言
  •     以为会有很独到的见解,然而只是看到反智的吐槽感,而且还有很无语的论据→_→
  •     从哲学的辨证主意来说一切都会有对立面,个人觉得作者勇敢提出教育无用是很值得思考的,看到好的对立面无非是想让它变得更好!从文中大量的文字中流露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很欣赏序言的排比段直接了当的列举教育无用的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要从中反思的。也许看原本会更有深刻思想领悟吧!
  •     打破我们的常识;脱离实用性;让心变得麻木;思考得太多,而忘记了如何去感受;让身体变得虚弱;变得娇纵,自命不凡。作者不是单纯武断地否定教育,而是找出教育出现的问题。有很多人直接看序言就否认了这本书,我认为是不对的。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不应该完全排斥一个与你观点相左的看法,而应该找出这个看法产生的原因,选取合理的那部分为我所用。从读者的反响来看,娇纵那一点确实无庸置疑的。当然,作者在正文中使用了极学术的语言,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
  •     无语,您真牛逼
  •     本书除了序中明确的观点外,也很无用
  •     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常识,让我们脱离实用性,变得骄纵和怀疑,心灵变得麻木。这倒和企业如果一味沉迷于现有能力,容易产生“能力刚性”和“能力陷阱”有点相似。
  •     新政室友小唐的推荐,没有读完,对不住啦。。。
  •     立意很好,写得很渣,没有逻辑。。作者就是个伪反智!!
  •     知识和道德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只有亲身体验确认后的知识才能被内化,才能有利于本人和社会。另外不要总拿海德格尔说事。
  •     超有意思哈哈
  •     我败了。理解不来这样的句子:“许多学者将自己与人文主义划清界限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可以减少人文主义自身所持有的和无知地召唤人文主义所带有的狭隘的确定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