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童年的秘密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510701528
作者:[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
页数:262页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77页 - 形成中的心理——智力发展

成人总以为,儿童仅仅对艳丽的东西、鲜明的色彩和震耳的响声感产生敏感。确实这样的强烈刺激物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他们是外在的和瞬间的,虽然能引起儿童的注意,但却得益甚少(请参考一下网络、电视等对儿童的外部刺激,造成思考停滞的现象)。
儿童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那些我们不太注意的小东西,并不是因为这些小东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是作为一种“爱的智慧”的表示。
对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灵或许是个难解的迷,因为他们是根据它的外在表现,而不是根据它的内在心理机能来做判断的。我们必须考虑到,儿童活动背后隐藏着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这种原因和动机,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可能会说儿童所有的反应都是他自己一时兴致所为,但一时兴起也包含着某些东西。要找到其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是困难的,但这是极为有趣的。如果成人要找到这些谜底,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态度,改变他原先傲慢的态度,他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盲目的支配着或者专制的评判者。
儿童的个性与成人的个性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一个注意最小细节的儿童,他必然带着一定程度的轻蔑看待我们成人,一位懂得心理综合的成人知道自己去看什么,而儿童并不知道如何去看东西,儿童把我们成人看作是一个多少有点无能的人。从儿童的角度看,我们成人不很精确。由于我们对细枝末节不感兴趣,儿童会认为我们迟钝与麻木(笔记:现在成人自己也会这么认为自己)。他肯定会告诉我们成人,他极不信任我们成人,正如我们不信任他们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一部分。第四章。成人对儿童的阻碍 - 第一部分。第四章。成人对儿童的阻碍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把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比作“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它的新鲜活力极大地吸引着我们。但它的根茎却很深而不易搬动……这些根茎 其实就是人们模糊意识的象征。我们必须去掉多年来的沉积物,因为它阻碍成人真正地去理解儿童,阻碍成人直觉地认识儿童的心理。现在,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往往 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冲突。”
心理分析认为“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从潜意识中所唤起的一些被遗忘的事情表明,儿童是尚未被认识到的痛苦遭遇的牺牲品……造成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遭受 创伤的原因,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而造成的,往往是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成人,即儿童的母亲有关。”
”关于儿童,的确还存在大量未知的东西……而且,尽管通过心理学和教育去观察与研究儿童,但仍然有成人并不了解儿童……成人不了解儿童,结果就使成人处于 与他们不断的冲突。消除冲突的方法……对每个成人而言,他们必须找到各人不同的出发点。成人必须发现仍阻碍他自己真正理解儿童的那种无意识的错误。如果不 作这种准备,如果没有采取与这种准备相应的态度,他就不可能进一步探究儿童。“
”以往,他们(指成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影响儿童心灵的一切,结果就不能理解儿童。由于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人把儿童看作是‘心灵里什么也没有的 人’,必须由他们尽力去填塞;把儿童看作是‘孤弱的和无活力的人’成人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把儿童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导的人’,必须不断地给予指导。 总之,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造者,并从他们自己与儿童行为的关系角度来判断儿童好或坏。成人使自己成为了儿童善良和邪恶的试金石。成人是一贯正确的,儿童必须根据他的既定标准来塑造。儿童在任何方面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被当作是一种罪恶,成人必然会迅速加以纠正。一个成人如此做法,即使可以确信他 对儿童充满着激情和爱以及为儿童的牺牲精神,他也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了”成人对儿童的阻碍“:
爱的冲突
当儿童开始独立行动、走路、触摸各种东西时,即使是一个非常热爱儿童的成人,在内心仍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那是一种无意识的忧虑感,总担心一些东 西可能被弄脏或打碎。这种本能性的自我保护的根源,深深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潜意识中,但这种复杂和焦急的防御心态却与对儿童的爱发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是潜意识和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比如,成人”小心翼翼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的这种贪婪感可能被”有责任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掩饰起来,成人”对自己的安宁会被打扰“的担心被”为了维护儿童身体健康,要让儿童多睡些“的幌子所掩盖。
睡眠
人们会普遍认为长时间的睡眠对儿童的健康来说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区分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人为的,因为,一个强迫使儿童睡眠时间超过他自己需求的成人,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把柔软美丽、装有围栏的儿童小床和宽敞的成人大床相比,在成人的床上睡眠显然可以更加舒适,因为儿童的小床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一个监禁的场所——这是成人建造的,也对成人有好处,但是根本却没有充分考虑儿童是一个有心理生活的人,儿童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他的自由越来越少。
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帮助的方法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应他需要的床,以及不让他睡眠时间过长,他应有这样的权利:疲倦时就去睡觉,睡够了就醒来,想要起床时就能爬起来。
”成人必须不再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物品,当他幼小时,把他当作一件东西提起来并拎东拎西……成人必须认识到,在儿童的发展中,他们只能起到一个次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任何要使儿童的生活更加理性的努力来说,这一观点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成人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支持和帮助儿童发展……因为儿童比 成人弱小,所以儿童要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他自己,努力领会儿童的表达……“
行走
对儿童来说,学会走路使他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一个能行动的人,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儿童迈出第一步开始走路时,他受到一种不可压抑的冲动 的驱使,去不断实践以学会平衡和稳健的步伐。但成人常会在这个过程中设置许多障碍:用防护设施把儿童围起来;即使儿童的腿已经强有力了,仍把他们关在学步 栏里练习走路等。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行走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成人行走是要到达某个外在目标,他直接走到那里;儿童的行走是为了完善他自己特殊的功能,他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他自己,他步伐缓慢,是一种看上去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的的步伐。但是成人要帮助儿童,就要放弃自己的步速和自己的目的,以适应于成长中儿童的需要。
手与脑
儿童第一次朝着外界物体伸出小手的举动,代表了他的自我要进入这个世界的努力,成人应该真诚的期待和赞美这种举动,但往往正相反的是,成人害怕那些小手伸 出去拿一些本身实际上毫无价值和不重要的东西,他千方百计想把这些东西藏起来不让儿童拿到,似乎必须跟一种正在侵犯他财产和安宁的力量作秘密的斗争。为了 形成儿童最初的心理结构,他必须通过自身的运动和手的活动,才能发展自我,但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家里被忽视了,儿童周围的东西都属于成人所有、并为成人所 用,对儿童来说这些是禁忌之物,他若是碰了一些被禁止碰的东西还要受到体罚或责骂。
但儿童的运动并非出于一种偶然性,而是在他的自我意识指导下、对有组织的运动建立起的必不可少的协调,他并非是无目的地奔跑、跳跃或拿东西(而使房间里狼 藉满地),他正处于塑造自我的过程中,他的建设性活动是从其他人的活动中获得启示的,这种活动起因于某种心理结构,具有一种智慧的性质。
有目的的活动
在儿童能像成人那样明确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行动之前,他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目的而行动,但他使用物体的方式对成人来说常常识不可理解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 在1岁半-3岁儿童身上。(比如,反复把墨水瓶盖子取下又盖上,反复打开和关上橱门等)诸如此类没有逻辑目的的儿童的基本活动,可以被看作是人作为最初阶 段的活动,但在成人心里,总会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障碍,似乎无法压抑内心某种冲动,这种冲动导致他去禁止儿童自由触摸、搬运东西之类。
一个对儿童工作本能重要性不理解的成人,往往会对儿童工作本能第一次的展现感到不可思议,但成人需要克制自己的个性,以及忍不住想要阻止或帮助儿童的冲动。为了使儿童能更好地展现自己,成人需要为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
节奏
成人如果不把儿童的一些活动看作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种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归咎于成人的一种防御心态,还可能是因为:成人注意 的是他自己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最大效益法则“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成人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努力做某些似乎没有 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在一瞬间就可以做完且做得更完美时,他就感到痛苦并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儿童缓慢笨拙的动作与成人自由行动之间的强烈反差会使成人感到痛苦,而用成人自己的节奏来替代儿童的节奏,会使成人从痛苦中摆脱出来。但是,这样做时,成 人并不是在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上帮助他,而是在儿童想要由他自己做的活动上代替他,成人阻止儿童自由行动,因此他自己成了儿童自然发展的最大阻碍,成人 给儿童不需要的帮助是对儿童的一种压制。
人格的替换
成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代替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可以微妙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当儿童在童年期开始意识到自我时,他正处于一个个性形 成和敏感性发展的过程,一种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这时期成人自己的人格能悄悄潜入儿童心中,使儿童产生变化。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 是他们一种内在敏感性的扩张,能帮助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总是渴望去观察事物并被他们所吸引,但也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动所吸引进而模仿它们。在这方面,成人 可能有一种使命:激励儿童去行动,成为一本打开的书,儿童通过这本书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以及学会如何正确行动。但若要如此成人就必须始终平静地、慢慢地 行动,否则,成人如果采用他惯常急速和强有力的节奏,那就不是激励和教导儿童,而可能是把自己的人格强加在儿童身上,以及通过暗示使自己替代儿童。
对个人来说,一种内在纪律的秩序,表现为一种有条不紊的外部行动,当缺乏这种内在纪律时,个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而可能受他人的意志所支配。但他人的 意志很难使一个人产生有条不紊的行为,因为这种外在的影响并非这种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时,儿童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失掉了自己 的本性,他的心理总是隐藏着的,尚未得到发展的,他的表现方法也是无序的,可以说,他似乎成了成人环境的牺牲品。
运动
运动始终伴随着所有的机体活动。儿童是通过运动而得到发展的,他的发展既依靠心理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运动对儿童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人的自我 的一种表现,而且是人智力发展的一种必要因素,因为运动是使自我与外界现实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唯一途径。通过运动的锻炼,儿童的肌肉会处于一种健康的状 态,生命不会衰弱,同时,儿童在运动中通过自主地掌握运用他的运动器官,能使自己的意志得以实现,使他的智慧成果外在化。
然而成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儿童身体运动的重要性,他们会阻止儿童身体的活动。所有人都承认聋、盲儿童在他们的心理发展中将遇到极大困难,它们被认为是”智 力感觉“;但如果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儿童不运用他的运动器官,他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与被剥夺了视力或听力的人相比,他将更远离”智力感觉“。人类生活和教 育的基本问题是,自我应该如何受到激发和掌握他的运动工具,使得他的行动受到比能感知的东西更高的本能的指导,如果自我不能得到这种必要的条件,它的整体 将遭到破坏,那么本能将仿佛是与不断生长的身体分离的。
爱的智慧
在整个敏感期里,儿童自己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的那种不可抵抗的冲动,实际是一种对他的环境的热爱,它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爱的感觉,而是一种对能理解和吸收的 智慧的爱,一种通过爱的过程而产生的爱。爱使得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他环境中的那些东西(成人往往是忽略的),儿童通过爱去取得智慧,他不 断吸收东西,直到它成为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由此创造他自己的本质。但成人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能量,一种伴随创造力的道德美。
成人是儿童所爱的对象,儿童不仅得到他所需的物质帮助,而且得到很多爱,这对他的自我发展是必须的。儿童对成人是那么的敏感,以致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 儿童的生活和行动,而儿童自己的个性也就消失了。由于儿童是如此渴望得到爱,因此成人应该仔细考虑他在儿童面前讲的所有话。
儿童乐于服从成人,但当成人要儿童抛弃那些有助于他发展的本能时,他就不可能服从了。儿童发脾气和反抗,是儿童创造性的冲动和他所爱的但不理解他的那个成 人之间的一种生死存亡的冲突的外部表现,成人应该想到,这种它源于这种冲突,想到它源于儿童对发展自身所必须的生命活动的防御。
人们通常只知成人对儿童的爱,但其实,儿童爱成人,并想服从他们。儿童的爱对成人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这是儿童用成人已经不再拥有的那种充满生气和富有活力 的能力去唤醒和激发成人,如果成人不努力自我更新,一层硬壳就会开始在他周围形成,最终将会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101页 - 成人对儿童的阻碍——节奏、人格的替换

成人不理解儿童的行为其一是归咎于成人的一种防御心态,另一个原因就是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大自然法则"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
所以当他看到儿童正在做巨大的能力做某些可能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一瞬间就可以做完且完美,他就会开始感到痛苦(笔记:这个同理可证青春期成人对少年的一些行为评判),就像要去帮助这个儿童。
成人觉得无趣且琐碎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可不是这么看的,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儿童,把一些东西整理好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行动。儿童只要同构自己的努力,即使没有成人的帮助,也是能够做好事情的。经常是成人急于帮助儿童做好一件又一件事情,会因为儿童试图去进行一种没有必要的活动而恼怒,其实还因为儿童的不同节奏以及他的不同行为方式造成这种现象。
节奏并不是一种可以随意改变的旧观念,而且一种能够理解的新观念。每一个人在他活动中都会有一种节奏,是人的一种内在特征,几乎就像一个人呢的体形。但其他人活动节奏跟我们相近,我们就会感到开心;但当我们被迫使自己去适应他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所以成人潜意识地阻止儿童进行那些缓慢和看似笨拙的活动,正像他不得不驱赶使他烦恼的苍蝇一样。
当儿童用一种强烈和迅速的节奏进行活动时,成人倒是能容忍。他接受这个生气的儿童在他的环境中造成的无序和混乱,这个时候成人会“袖手旁观”,因为他注意到一些事情是清晰和可以理解的,成人总是能够控制儿童的意识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来代替儿童的行动。但是这样做的时候,成人并不是在儿童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上帮助他;而是在儿童想要由他自己做的所有活动上代替他。成人阻止儿童自由的行动,因此他自己成为了儿童自然发展的最大阻碍。
儿童绝望的哭叫,揭示了人类最早的和富有戏剧性的斗争,即儿童要靠自己的努力以求的生长。
当儿童在童年期开始意识到自我时,他正处于一个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过程,因此他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自己的人格能够悄悄潜入儿童之中,用他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发生变化。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学校里,如果我们过分热情或者夸张地给孩子们示范如何做一些事情的话,儿童根据他们自己的人格进行判断和行动的能力就会受到我们的压抑。可以说,一种活动与应该支配它的儿童自身分离开来,而由另一个自我来替代的话,虽然这个新的自我更强有力,但它并不属于儿童。这个外来的自我几乎剥夺了儿童自己尚未成熟的人格。
成人的禁令特别容易对儿童的行动产生一种约束力,但在激起儿童反应时,这些禁令并没有如此强烈的作用。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有教养和能自我约束的成人,尤其是来自那些文雅的保姆中间。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他们的一种内在敏感性的扩张,能帮助儿童心理的发展。这是内在敏感性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环境的热爱”。儿童总是渴望去观察事务并被它们所吸引,但他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动所吸引,进而模仿它们。在这方面,成人可能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激励儿童自己的行为,以及学会如何正确行动。但是,如果要能够这样的话,成人就必须始终平静地和慢慢的行动,这样正在注视他的儿童就能清楚看到他的行动的所有细节。如果成人不是这样做,相反采用他惯常急速和强有力的节奏,那他就不是激励和教导儿童,而可能通过是把他自己的人格加在儿童身上,以及通过暗示使自己替代儿童。
对个人来说,用一种审慎的和沉思的方式行动实际上是正常的。它概括为一种秩序,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在纪律的秩序”。一种内在纪律,表现为一种有条不紊的外部行动。但缺乏这种内在纪律时,个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而可能受他人意志所支配,或就像漂泊的船一样成为外界环境影响的牺牲品
他人的意志很难使人产生有条不紊的行动,因为这种外在的影响不是这种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就被分裂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儿童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是应该具有自己本性的,可以把这种儿童比作这样一个人,依靠气球降落在沙漠之中,突然发现气球被风刮走了,把他一个人扔下了。他失掉气球后,发现周围没有一样东西能替代气球。这就是人可能遇到的一个场景,当儿童陷入到这种情景时,他肯定会与成人争吵。儿童的心理是隐藏着的,尚未得到发展,他表现的方法也是无需的,可以说他似乎成为成人环境里的牺牲品。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二部分 新教育 - 第二部分 新教育

1. 教育面临的紧要任务,是了解我们不了解的儿童,把他从面临的所有障碍中解救出来。所以,首先要给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让儿童的心灵自由发展,并自动揭示出他的秘密。成人也是儿童环境的一个部分,也要使他适应儿童的需要。
2. 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理解儿童,解放儿童。
3. 教师要不断自我成长,消除内心的障碍(专制、傲慢、发怒包裹的坚硬的内心),这些障碍阻止你理解儿童。你会发怒,因你不愿意再去理解他。你有傲慢,会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但儿童也有无意识的防御反应,他会胆怯、说谎、任性、无理取闹、失眠、恐惧。教师要谦虚、慈爱、不断根除内心的偏见。
4. 教育的方法有三个特征:1)对环境的强调:给儿童适宜的自由环境;2)对教师的极大关注:主动,积极,没有偏见,理智的沉静;3)对儿童人格的尊重:让他们有尊严。
5.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三个最重要的外部条件:适宜的环境,谦虚的老师,科学的材料。
6. 儿童在不停地与压抑他正常发展的力量进行斗争,有强烈的正常化的冲动,所以改变外部条件,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7.儿童心理偏差的现象和原因:
1)神游症。儿童在运动中、在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中,心理能量才能和身体运动能力才能统一协调发展。如果儿童通过自己行动在现实生活的体验而培养心智的渠道受阻,心智就在幻想中发展、寻求依附。玩具、游戏常常就是在阻断心智和现实体验和谐成长。“神游症”就是不正常的想象和对游戏的过度迷恋。神游症是一种逃避,是逃离痛苦和危险的潜意识。
2)心理障碍。有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儿童,学习上并不理想,似乎智力不够出色。这可能也是心理出现偏差:心灵逃避到幻想的世界,智力的发展也因为抑制和打压丧失了勇气,心灵蒙上一层幕布,筑起防御墙。心理障碍不单体现在理解事物有困难,而且达到排斥学习的程度。
3)依赖性。成人替代儿童的活动,压制儿童的能力,带来依赖症。依赖症的孩子可能看上去很顺从,不停提问,成人常常被迷惑并乐于如此。
4)占有欲。依附于许多并不需要的东西,并且不愿意放弃,阻碍自身的平衡发展。占有欲往往也是成人的“理解”下培养的。
5)权力欲。以占据、攫取为目的,而不是以对环境的爱而对外部环境的支配。
6)自卑感。承担任何责任都意味着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行为。成人一步步破坏儿童对生活中行为连续性的概念,和他的自尊感,就造成儿童的自卑。
7)恐惧感。
8)说谎。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212页 - 儿童的心理畸变

贪食确实应被列入“玷污心灵”的那些恶习中去。托马斯·阿奎那指出了贪食和理智之间的关系。他坚持认为,贪食会使一个人的判断力迟钝,其结果减弱了人对可理解的现实的认识。然而,在儿童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与它完全相反的过程:心里紊乱引起了贪食。基督教把这种恶习与精神失调联系起来,并把它列为七大罪恶之中,它会导致心灵的死亡;换句话说,它导致对一种神秘的自然规律的违背。同时,它也完全违背了现代的科学观点。心理分析对这一点给予了不同的解释,而称之为“死亡本能”。它认为,人有一种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帮助死亡的自然降临,甚至加速死亡。人很可能变得绝望,使自己依赖于诸如酒精、鸦片和可卡因等毒品。他不是依恋和拯救生命,而是趋于死亡,希望自己死亡。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有利保护个人的一种有活力的内在敏感性的消失。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0


我们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们有尊严,守纪律,举止得体,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们没有恐惧,不一味顺从,没有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这不是幻想,这是蒙台梭利给我们描绘的“正常”的儿童模样。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为这样的天使,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
可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够按着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爱护。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发育和成长。所以,父母、教师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必须努力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成长的规律,并把他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解答。该书认为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地、有意识地、自主地、独立地与外界环境互动来满足。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蒙台梭利毕其一生献身于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她是儿童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儿童的心理发展
1. 儿童的现状
儿童的成长是神秘的,想想看,一个只会吃喝拉撒的小婴儿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大孩子,这个过程真的令人着迷。人们开始通过心理分析的手段去理解儿童神秘的成长的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人与环境的冲突,另一个是不断探索儿童与成人的冲突。
我们现在都知道成人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很可能来自婴儿期所受的创伤,而在蒙台梭利那个时期,这个问题才刚刚揭示出来。
当一个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成人压抑时,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受到影响。通常,这个“成人”首先是他的母亲,然后是他的父亲,最后是他的老师。很多父母听到是自己的问题时,马上就跳起脚来,怎么可能,我们都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的,我们不让他做这做那是怕他受到伤害。父母的这种错误都是“潜意识”犯的错误。每一个人都对犯了有意识的错误感到后悔。但对无意识的错误却迷惑,甚至执迷不悟。
成人必须把这种无意识的错误发展到有意识的错误,这样他们才会改变自己。所以,你需要了解儿童的本质,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这样你才有机会知道自己真的错了。而要了解真实的儿童,我们得从儿童的本源着手。

2. 精神胚胎的成长
胎儿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受精卵本身含有一个成比例缩小的人,在妈妈的子宫里慢慢长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是生殖细胞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自身所带的内在指令,经历一系列的分裂,形成复杂的器官和肌肉,直到最后形成一个新的生命。这个诞生的生命,也像生殖细胞一样,自身也有预定的心理机能,这将使他能适应环境。
当新生儿从母亲舒适的子宫进入到另一种陌生的新环境时,他必须作出最大的努力去适应。那么,我们大人又是怎样去“帮助”他适应这种环境的呢?出生以后,新生儿被紧紧的包裹在襁褓中,在母亲子宫里一直自然蜷曲着的幼小身体被拉直了,不得动弹,仿佛跟了石膏似的,诸如此类不考虑婴儿自身感受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婴儿能舒服吗啊?他会开心吗? 这会不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呢?
所以果我们想要一个正常的儿童,那么“儿童心理健康”就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3.形成中的心理特点
敏感期:在婴儿学会表达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导致了一种初步的心理结构产生,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表现。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也能找到,他们是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旦获得后,相关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案例
我们以蝴蝶幼虫为例,蝴蝶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蝴蝶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嫩叶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那里是最亮的地方。当蝴蝶幼虫长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这也清楚告诉我们,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来指导的。而当外部环境与支配儿童发展的内在本能相悖时,就会引起儿童心理的失调和畸变,其结果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外部秩序:儿童总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幼小的儿童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他希望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井然,杂乱无序的环境会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来表达对杂乱无序的不满,这里有一个来自现实生活中婴儿的案例。
案例
有位小女婴习惯于躺在一张有点倾斜的大床,床对面是一张铺有黄色台布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来家做客,这位客人随手把阳伞放在桌子上。于是这个婴儿开始焦虑不安起来,她盯着这把伞开始哭泣。大人以为这个小女孩是想要这把伞,但当客人把阳伞拿给她时,她却把它推开了。阳伞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继续哭泣,不停地挣扎。最后,她的母亲把阳伞放在门外,她就平静下来了。她之所以焦虑不安的就因为那把阳伞放错了地方,这严重违反了这个小女孩需要记住的那些东西摆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对小孩儿来说东西总应该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自然已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让他可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儿童自己去适应环境。
内部定向:内部秩序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以及他们的相对位置,可称之为“内部定向”,也就是说,儿童天生有一种与他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有关的特殊敏感性。当原有的姿势和位置被打乱后,儿童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发脾气,甚至生病。请看如下案例。
案例
一位保姆在离开她工作的家庭时,给她之前照顾的小孩儿找了一个能干的新保姆来代替她。这个新保姆以为这个工作很简单,但是她在给小孩儿洗澡时却遇到了麻烦。无论何时,只要这个新保姆一给小孩洗澡,这个小孩就变得不安和绝望。他不仅哭起来,还试图推开这个新保姆。这位新保姆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但是小孩仍然讨厌她。但当以前的保姆回来后,这个小孩就变得安静了,很明显也喜欢洗澡了。于是,之前的这位保姆极具耐心解读儿童不完整的语言。这个小孩已经把新保姆当成坏人,可是为什么呢?因为新保姆用相反的动作给他洗澡的。于是,两位保姆比较了他们给小孩洗澡的方式,并发现了这个差异:第一位保姆用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而第二位保姆则相反。
智力发展:之前有人认为为儿童的智力是慢慢地从外部发展起来的,像一只空瓶,有待填塞。诚然,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重要,而儿童的内在感知同样也很重要。儿童具有一个渐进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五岁,帮助他从环境中获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惊人的能力。儿童开始时一无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像一个有生命的八爪鱼在慢慢舒张。
案例
一个出生四个星期的婴儿,有一天正好看到他父亲和他叔叔同时出现在他面前。这两个人身高、长相都差不多,这个婴儿因此大吃一惊,害怕看到这两个人。他父亲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婴儿的恐惧呢?于是,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他俩就一直分开,一个左边,一个右边。这个婴儿转过头来看着一个,对他凝视一会儿就突然笑了起来。但后来,他突然又变得忧虑起来。他迅速地转过头看另一个人,只看了一会儿,他也对另一个人笑了。他重复把头左右转动了很多次,脸上交替出现忧虑和宽慰的表情,直到他终于意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正处于构建自己内部模式,并通过识别图像把他们固定在记忆中,并由此高兴和平静地进行着内部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断他。

4. 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成长的
当儿童能够自由行走时,儿童与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成人对儿童有一种深深的防御心理,总是担心一些东西被破坏。在父母关爱和儿童的天真无邪之间所发生的这种冲突是在潜意识和隐蔽状态下进行的。
我们大人常常会心安理得地说:“小孩子不要乱跑”,“别碰我们大人的东西”,“别大声嚷嚷”······更有父母认为小孩儿应该多吃多睡,但是也要意识到一个度,不要强迫孩子多睡觉,过多的进食。
儿童开始走路后,像个勇敢无畏的士兵,可父母出于防御心理,老是想用防护设施把他们围起来,比如学步车里。
而且大人们总是潜意识地限制儿童的动手性活动、有目的的活动,还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忽略儿童对成人的爱等等。
儿童喜欢的一项活动是,把墨水瓶或盒子上的盖子拿起来又盖下去,或者打开和关上橱门。由于它们是父母的东西,儿童被禁止碰触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对儿童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儿童和父母的冲突就产生了。这种冲突的结果,常常是以儿童被认为“不听话”而告终。其实,儿童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要一个瓶子。只要允许儿童用某些东西进行同样的活动,他都会满意,这是儿童成长的特性,只是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只会觉得孩子在胡闹。
父母的这些行为虽然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却给儿童带来深深地伤害。成人所遵循的行为方式应该是放弃自己的优势,使自己更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
既然我们意识到儿童心理的特点,以及成人无意识犯的错误,那么有没有一种现实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呢?
儿童之家的教育
1. 教师的任务
教师必须意识到儿童是拥有心理生活的,只是这种心理生活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发展往往会被成人无意识地破坏掉。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
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教育工作,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一是可以通过自己与这些坏脾气作斗争,并努力克服它;二是通过社会环境的正确观念抑制我们的坏脾气。
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教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

2. 蒙台梭利的教育发现
蒙台梭利主张的教育方法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对环境作用的强调;二是对教师作用的极大关注和讨论;三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这种教育方法特别关注到儿童和成人角色颠倒,教师几乎不用教学,而儿童就是活动的中心,他们可以自我学习,并自由随意地走动和选择他自己的活动。
在第一所“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将这些教育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并在这些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典型表现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复练习:我们发现孩子经常专注地重复一项活动,不受外界干扰。而且当儿童每一次经历这种体验之后,他们整个人就很开心,充满活力。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练习,在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外在的目的,而是处于一种内在的需要。
自由选择:在面对各种奇妙玩具时,儿童只根据内在的需要自由地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教具。对儿童来说,每一种教具不仅是井然有序的,而且应该与儿童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只有消除了教具的混乱无序和去掉不必要的教具,才能更好地激起儿童的兴趣和专心。
秩序感:把一些东西放置整齐成为一种对儿童颇有吸引力的工作,他们对秩序的敏感度远远超过成人。
尊严感:儿童也具有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如果他们因为不懂某些事而受到了来自成人的责备和嘲笑,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所以成人也应该把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不要对儿童叫嚷和辱骂,恐吓和嘲笑。
书写与阅读:儿童通往阅读的道路是循序渐进的,他们有一种天然的探索之心,会从音节到书写、再到阅读。如果过于匆忙对这些儿童解释书中的文字,我们就可能扼杀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渴望。过早地强求儿童通过书本来识字,对他们是没有帮助的。
身体的发展: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没有做任何事情去改善这些儿童的健康状况,但是这些儿童身体很健康。如果说心理压抑会影响一个人的新陈代谢,从而降低其活力的话,那么健康的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强度,并因此提高他的身体健康程度。

3. 儿童的“正常化”教育
蒙台梭利总结童年期的一些特征是天然的,他们不是任何“教育方法”的产物。当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会受到教育的影响。这如同园艺学家经过适宜的照管和栽种工艺,可以改良花的色彩、香味,但却不能改变花朵会开花的特性。所以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材料,是我们对儿童教育的三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而儿童自己的选择是教育方法的一个指导原则。儿童自己的选择也属于儿童的自然特性,那么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儿童自然特性又是如何展现的呢?
作者为了照料在墨西拿地震后幸存的孤儿,创建了“儿童之家”,地震使得这些儿童变得沮丧、沉默、冷淡,他们难以进食和睡眠。而负责照顾他们的修女,有许多人过去是贵族。她们教这些儿童学习像王子一样的方式用餐,像最好的侍从一样的方式来端菜。虽然他们失去了对食物的自然渴望,但他们对所学到的新知识和进行的各种活动显得很高兴。渐渐地,他们的始于恢复了,也能很快入睡了,脸上也呈现出换了和幸福。这些儿童在经历了一场精神更新之后,摆脱了悲伤和放任,产生了欢乐和纯净。
生活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的另一类儿童是富裕家庭的儿童,但教他们并不那么容易。
出生富裕家庭的儿童,因为很多东西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刚开始时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感官材料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然而,若干天后,似乎是这些儿童自己指导自己,他们开始对之前并不看好的教具产生了兴趣。一旦儿童发现了某种使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教具,他们就克服了那种不稳定性,而学会了全神贯注。
文中遭遇不幸的儿童和家庭富裕的儿童,其实在心理上都不健康。只是他们在经历了自身的调节和外界的引导之后,不幸的儿童摆脱了悲伤,产生了快乐。富裕的儿童摆脱盲目性,产生了专注,这可以叫做儿童的“皈依”。所谓的“皈依”就是使儿童的心理从不正常回复到正常状态。比如:神经质的儿童变得平静了,有压抑的儿童重新获得了活力等等。所以,我们也把“皈依”叫“正常化”。在儿童身上,正常的心理品质可以容易地形成起来。同时,那些不正常的心理品质,正如恢复健康之后的疾病征兆全部消失了。

4. 儿童的心理畸变
通过对儿童特征的观察,我们发现“正常化”会导致许多童年时期心理特征的消失,既包括那些被认为是缺陷的特征,还包括通常被看作是“优点”的特征。
如果儿童恢复正常,他就能专注于某些使他与外界显示相联系的正常动作。那么,我们可以设想,儿童所有心理畸变都有一个原因:儿童不能采取他发展的独特形式,因为他在自己的形成时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那么儿童心理畸变又有哪些表现呢?
神游:当儿童没有目的而随意漫游时,他们就会处于空虚、发呆和混乱的状态中。在生活中家长总是给儿童大量的玩具,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想象力,但玩具并不能使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反而使儿童心理走“神游”的歧途。“神游”代表了儿童自我一种潜意识的防御,掩盖已经分裂了的心理能力。
障碍:教师在学校里发现,非常富于想象力的儿童并非像人们所期望那样是班级中最好的学生,可能会恰恰相反。人们可能会认为,巨大的想象力、创造性智慧使他们不会干实际事物。然而,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畸变的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或者充分展现他的智力,因为他的心里已陷入幻想的世界。这种畸变的心理会自己筑起一座高墙,阻碍儿童理解和接受外来的观念。我们称之为“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有时候别人讲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刚开始他可能会对某一科目产生抵触,然后是其他科目,再以后就是对老师、学校和其他儿童的抵触。这种心理障碍可能影响他们一生,我们发现,许多人讨厌数学,这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不仅不能理解数学,而且只要一提到数学就会出现一种对他对他的焦虑和内在障碍。
依附:有些儿童的个性比较顺从,以致他们的心理能力太弱而不能抵制成人的影响。所以,这样的儿童会把自己依附于一个成人。他们请求成人的帮助,要求成人与他们一起玩耍,给他们讲故事,而且要求成人永远不离开他们。儿童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活动,服从成人的每一个命令,它将会导致儿童陷入一种“懒散”或“懒惰”的状态。
权力欲:对于一个不正常的儿童来说,他喜欢通过利用成人的力量,获取他想要的东西,这比通过他自己努力获得的多得多。事实上,儿童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取得了最初的胜利之后,儿童就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最后,成人这种满足儿童欲望的错觉结成了苦果。
自卑:成人因为潜意识对儿童的防御,不仅限制儿童的行动,还阻碍儿童行为的连续性。这使得儿童相信,不仅他的行为没有意义,而且他的个性是无能和笨拙的,这会引致儿童的沮丧和自卑。
心理畸变往往影响人的身体的发挥,甚至某些与身体密切相关的缺陷,其最终根源也都在于心理问题。例如,消化不良,是渴望得到比身体实际需要多的食物引起的。体温升高和身体功能紊乱,是由于潜意识的心理紊乱支配心理规律以摆脱不愉快的处境和责任等。当儿童被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返回到以正常方式进行生活和活动的自由环境时,许多疾病和病态才会消失。
儿童与社会
1. 儿童与成人的冲突
儿童与成人冲突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成人有一个复杂的和强烈的模式,如果要求成人改变自己的模式去适应儿童的节奏和精神视野,对成人来说很困难。而日益复杂和紧张的成人环境是儿童的障碍,没有一个让儿童舒服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那么有什么内在根源导致这种冲突呢?
一是主导本能。在生物初期,物种通过内在的“主导本能”来保存自己。这些主导本能对处于生命初创期的婴儿提供直接的指导和保护。尽管新生儿完全缺乏经验,但他所具有的力量使他们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而成人的世界主要是争斗、努力去适应和为征服外部环境而工作,他会以同样的逻辑看待儿童的生活,在称之为“教育”的方面,成人试图尽早地直接把儿童引入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轨道之中。
二是工作本能。儿童通过工作使他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儿童个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展现。因为没有工作他就不可能形成他的个性,就会违背他自己的正常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成人并不认可工作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呢?成人已被占有欲、权力欲、冷漠引入歧途,工作在他们眼里只依赖于外界的环境或误入歧途的人之间的斗争。这样,成人可能会认为工作是艰辛的,也是令人厌恶的。
另外,儿童具有一种与成人不同的目的原则。 成人在帮助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帮助儿童自己去做事情,而是代替儿童去做事情,那么成人也将成为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隐蔽和最有力的的障碍。
2. 儿童的权利与社会的职责
一个成年人的完美取决于他在童年时付出的努力,所以成年人必须认识到指导人的心理发展的神秘规律,关注儿童。儿童在成长中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制和学校的惩罚,不能健康成长。人们必须建设一个适宜于儿童需要的世界,并承认儿童的社会权利。
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所有的父母都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必须保护和关怀儿童,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孩子的人。
结语:
教育子女是大工程,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只有耐心坚持。孩子的优点、缺点,最初和最终的来源都在父母。引导儿童走在正确的路上,是每位成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说蒙氏教育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正确引导儿童的话,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来实践它!
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你想看到花开的灿烂模样,现在就要用心学习浇花的理论,不是提了喷水壶的人都能成为好园丁!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94页 - 成人对儿童的阻碍——手和脑、有目的的活动

为了形成儿童最初的心理结构,在儿童的环境中必须有他能看和听的物体。由于他必须通过自身的运动和手的活动,才能发展自我,因为他需要有能使他工作的物体,以便提供给他“活动的动机”。
但是这些都被儿童的家里忽视了。儿童周围的东西都属于成人所有,并为成人所用,对儿童来说,有些东西是禁忌之物,他“不许碰任何东西”,如果碰了就要受到体罚或责骂。
儿童的运动不能归咎于一种偶然性,他是在他的自我意识指导下,对有组织的运动建立起必不可少的协调。依靠无数的协调经验,他的自我把他的内在精神和完成他自己的运动。儿童必须能自由地决定和完成他自己的行动,由于他正处于塑造自我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运动有一个专门特征,即它不单纯偶然的或随机冲动的结果。他们不仅仅是无目的的奔跑、跳跃和拿东西,从而使物理狼藉满地。他的建设性活动是从其他人的活动中获得启示的。他努力模仿成人使用或操作物体的方式,试图像成人那样去做。所以,儿童的活动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认识总是先于活动,儿童的心理生活总是支配着他的活动。当儿童要做某件事时,他事先已经知道这是什么,他看到其他人在做某件事,他就渴望自己去做。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情况。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67页 - 形成中的心理——内部定向

儿童并没有和我们相同的秩序感(注:不同于上篇说的儿童需要建立自己的秩序,这里是说对秩序的感觉儿童和成人是完全不一样的),而经验获得使我们这些成人麻木不仁。可儿童是贫乏的,正处在获得感知印象的过程之中。他开始时一无所有,只有感受到创造的疲劳,并把我们作为他的继承人。而我们就像一个靠艰苦劳动而富起来的人的儿子,不理解他所承受的劳苦和艰辛。
我们由于已拥有的一切和取得的社会地位而变得冷淡和迟钝。现在,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儿童给我们的理性、儿童的经过训练的意志,以及他为我们而发达起来的肌肉。如果我们能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话,那是因为儿童训练了这样的敏感性。我们之所以富有,那是因为
成人是儿童的继承人!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一部分 精神的胚胎 - 第一部分 精神的胚胎

1. 精神病可能源于婴儿期。儿童是一些未被认识和觉察的痛苦遭遇的牺牲品。儿童纯洁心理状态遭受创伤的原因,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自发活动的压抑造成,往往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成人-母亲有关。
2. 所有身体的或者心理的疾病治疗,都要考虑其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情。
3. 儿童诞生之时,我们发现一种寓于肉体的精神也出现了,他开始有了心理活动,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像是一种神秘力量的“实体化”过程。
4. 敏感期(持续到5岁)。一定阶段,具有某种特定的敏感性,目的是为了获取一种明确的特性。在获得这种特性后,敏感性也消失了。内在的敏感性决定了儿童从一个复杂的和适宜于生长的环境中选择一些必要的东西,使儿童只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他东西漠不关心。
5. 当外部环境阻止儿童正在秘密起作用的敏感性本能时,会引起儿童心理失调和畸变。这时儿童通过激烈的反应进行反抗,比如“发脾气”。所以,必须关注敏感期这个观念。
6. 4到6个月的婴儿可能最关注说话者的嘴唇,以秘密准备激发他的发音器官;1岁以内可能对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颜色吸引;1岁多的孩子可能对我们不注意的小物体感兴趣;儿童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理解他和环境的关系,因此1岁半到2岁的孩子就会对秩序有热爱。孩子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敏感、喜欢玩幼稚的重复性捉迷藏游戏就是例子。
7. 秩序感有两重。一个是外部的,是儿童对自身和环境关系的感知。玲一个是内部的,感知身体各部分及相对位置。例如保姆给婴儿洗澡的例子、小孩睡到大床的抗议等。
8. 当儿童能够独立行动阶段来临,儿童和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即使成人非常热爱儿童,但是内心依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例如不考虑儿童实际需要的“鼓励睡眠”;不考虑儿童对行走的真实需求;不理解儿童所谓“无意义的活动”的意义;无法忍受孩子的节奏;对孩子粗暴的人格替换;
9. 成人的使命就是:成为一本打开的书,儿童通过这本书直到自己的行动,学会如何正确地行动。成人在儿童面前的行动示范应该是平静、缓慢,让注视着他的儿童能够看清楚细节,急速激烈的节奏可能把自己的人格强加给儿童。
10. 成人应该让儿童内在的敏感性自由地发挥,让他去热爱环境、体验环境,避免人格替换,要让儿童做他自己。
11. 正常的儿童会有新奇感,但他的行动受到自我所控制、受到理性指导。这是人格培养的方向。否则,缺少这种律己性时候,就易受外部意志支配,像没有航向的漂泊的船。
12. 不运动、失去肉体自由的人,比聋人盲人更加痛苦,更受伤害,也会更加远离生活。
13. 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按照它的规律去实现自我,使人得到和谐发展,并获得以爱的形式出现的意识。这是一个健康的人的标志。在整个敏感期内,儿童具有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的不可抵抗的冲动,这是一种对理解和吸收的热爱。这种驱动力、内在的欲望,可以称为“爱的智慧”。由于有了这种爱,就能是他对别人忽视的东西产生敏感,揭示未认识东西的细节特征。所以,儿童能看到成人视而不见的东西。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三部分 儿童与社会 - 第三部分 儿童与社会

1. 主导本能是与生物个体和物种的保存具有双重意义的本能,具有更加持久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看做生物内部起到作用的推理性思维,以知识和智慧为特征,引导生物的航向和发展。主导本能作为一种母性方式和教育的方式而行动。一种主导本能与母性有关,这是物种生存的基础;另外一种主导本能与个体成长有关,有一种内在的命令,去做他必须做的事情。
2. 儿童通过工作使自己恢复正常状态,这是儿童个性的最重要展现。工作是人类特有的本能。儿童的工作就是“造就人”的工作。儿童的工作是无意识完成的,他是创造性的工作。儿童积极地从事工作,通过不断的行动进行创造:通过运动培养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努力听人说话学习语言,努力学习站立和奔跑......
3. 儿童工作的目的,创造一个成人。儿童的工作,不是为了实现一个外部的目的,他的工作目的就是工作本身,是对内部需求的满足,这才是一种成熟的心理现象。这对成人的工作目的似乎是一种讽刺。儿童通过重复的运动,构建他内在的本质。他把大量精力消耗在一个满足内在需要的目的上,为完成每个细节花费所有的精力。他够得上做成人的导师。P242。
4. 儿童会急切地说:“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帮助儿童的成人要学会如何去做。P246。
5. 教育完善只有一个基础,就是儿童的正常化。一旦获得儿童的正常化,教育学问题不仅可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不会再出现。
6. 迄今为止,所有的教育学理念中,教育一直是惩罚的同义词。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让儿童屈服于成人,成人替代自然,用自己的意愿和意图代替生命的规律。P255。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48页 - 形成中的心理——心理生活

为了帮助儿童,承认并不需要去发展一些特别的观察能力,以便能够去解释它。事情将是十分简单的:那就是成人应该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去帮助儿童那隐藏起来的心理。而且,有关儿童的常识将足以使我们成为儿童的追随者。
对儿童的照管,既是简单的,又是实际的。那些认为婴儿需要看到一些东西的人往往会把一些物品放在他面前,以便把婴儿从单调的环境中吸引开来。正如实验心理学家做的,这些本意良好的人会把一只能摇动的球或者有颜色的物品挂在婴儿的摇篮山。婴儿渴望去拿到它或者由此想象他自己的环境时,为了使自己的眼睛跟随着在他面前晃动的物体,他就要努力去转动他自己的身体。这种努力是不自然的,因而使婴儿处于一种十分别扭的姿势和运动中。实际上,最好是把婴儿放在有点倾斜的床上,这样至少他能俯视他所处的环境。同样,也可以把婴儿放在花园里,在那里飘动的树叶、鲜艳的花朵、跳跃和奔跑的动物将为他构筑一个生气勃勃的景象。
应该让婴儿长时间看到这样的画面,这是必要的。因为他看到同样的东西,他就会学习识别它们;看到它们总在同一个地方,也就学会了区分无生命的物品的移动和有生命生物的运动。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52页 - 形成中的心理——外部秩序

儿童总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最幼小的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秩序的热爱。1岁半或者2岁的儿童能清楚地指明一些东西,他们甚至更早就具有了这种能力,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需要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家庭主妇会说:我爱我的家,希望它一直是整洁的。主妇只是说说而已,但婴儿就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之中。这会干扰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
婴儿可以一直意识到杂乱无序的情况,而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儿童往往对此没有察觉。外界环境的秩序明显地影响他的敏感性,但当他更大一点的时候,这种敏感性也就消失了。所以这种敏感期是一个最重要和神秘的时期。
似乎让人惊讶的是,虽然儿童在敏感期会考虑到外部秩序,但每个人都会认为儿童天生是杂乱无序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源于这样的事实:婴儿不能指出他自己在一个环境中的位置,因为这个环境并不是他自己的。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是一个比他更有力的人,即不理解他并认为他是任性的一个成人。然而对于那些扯着嗓子哭喊无论这样安抚都不停止哭泣的婴儿,我们还见得少么?显然,在婴儿心里隐藏着成人所不了解的秘密。
如果没有准备一种适宜的环境以及婴儿发现他在成人中不能平静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趣的表现形式就会变成一种痛苦的,难以解释的,没有节制的事情。一个敏感期的存在会通过儿童所遇到的障碍清楚的表现出来,大多数儿童在发脾气的时候多是由这样的敏感性引起的。
秩序在这里是指东西应该放在规定的地方,儿童具有秩序感意味着他已经认识到那些东西在他的环境中所安排的位置,并清楚地记得他们的位置。这也意味着他能够去适应环境,并熟悉所有的细节。我们内心希望有这样的环境,我们闭着眼睛也能到处走动,面对平静和快乐的生活来说,这样的一种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儿童来说,外部秩序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但对成人来说它仅仅是一个有关是否快乐的问题,一个有关舒适的问题。但儿童会让自己处于一个适宜的环境胡总,他的自我活动并不是通过一些模糊的方式实现的,而是根据一些明确的指导去做。早期儿童应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方位原则,从而使他的精神在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儿童被赋予这种对外部秩序的敏感性,是通过一种内在感觉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形成了他对相互关系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区别各种物体,而不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他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混乱状态中。儿童的工作就在于人具有本能,这种本能让他自己去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同样的,儿童也被赋予学会正确说话的能力,而成人随着年龄增加使他自己的语言得到无限发展。人的心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儿童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42页 - 形成中的心理——敏感期

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儿童内部具有生气勃勃的冲动里,由此使他表现出惊人的行动。如果儿童失去这些冲动力,那就意味着他家公司盲目的和无活力的。但成人并不能从外部对儿童内部产生影响。
儿童在敏感期里会有些收获,并使他以一种特别强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于是,一切都变成容易的、热切的和充满活力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力量的增加。但这些心理上的激情耗竭时,另一些激情又被激起。儿童以一种持续的生气勃勃的节律,从一种征服到另一种征服,由此构成我们所说的“欢乐”和“天真”。正是通过这种心灵纯洁的火焰,不断地燃烧着而没有浪费,人也开始了创造自己的心理世界的工作。
我们说的“实体化”和敏感期可以比作是观察形成中的心理内在过程的两个探视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器官正在工作,并决定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即与获得某种特性的相关的暂时的本能指导的。尽管这种发展是依靠外部世界的,但外部世界并没有决定作用。它仅仅提供儿童心理生活所必需的手段,就像身体是通过吃和呼吸从它的外部环境中获得肉体生活所必需的手段一样。
内在敏感性决定着儿童从一个复杂的和适宜于生长的环境中选择一些必要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儿童仅仅对某些东西产生敏感,而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当他对某些东西敏感时,就像来自于他的一线光亮照在这些东西上,而没有找到其他东西,被照到的东西也就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但是,这并不仅仅是强烈渴望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去吸收知识的问题。儿童具有一种能运用这些东西发展自身的独特能力,因为他在敏感期中进行了某种心理的调整,从而使他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运动器官,并表现出内在的和灵敏的特点。
这种奇妙的创造活动设想为一系列来自于潜意识的强有力的冲动,通过这些冲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人产生了意识。这种意识最初是混乱的,后来能区分清楚,最后能进行创造性活动。
。。。
敏感性的反面证据可能表现在发脾气,任性等。当外部环境反对儿童的正在秘密起作用的内在本能时,我们看到它们引起了儿童心理的失调与畸变,其结果将伴随儿童的一生。如果婴儿不能接受它的敏感期的指导,那么他也就失去了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而且永远失去了这种机会。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81页 - 成人对儿童的阻碍——爱的冲突

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自己能独立行动的时候,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
当然没有一个成人会完全阻止儿童去看去听,进而组织他用感知的方式去征服他的世界。认识到儿童有心理生活的成人准备使儿童的环境条件更加合理,以便促使他的心灵更好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东西。
当儿童开始独立行动、走路和摸索各种东西时,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即使一个成人非常爱儿童,但在他的内心仍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防御本能。那是一种无意识的忧虑感,是缺乏理性和贪婪感的结合,总担心一些东西可能被弄脏和被打碎。
由于这种复杂的和交际的防御心态与对儿童的爱发生了冲突,成人认为儿童的存在给了他最大的欢乐,他自己也准备为儿童牺牲一切,以及用一切来满足儿童。现在有两种心理状态:成人心理和儿童心理,他们存在着极大差异。如果这两种心态不做一些必要的调整而使儿童和成人生活在一起,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家庭中如何对待儿童问题。
我们不难看到,实际生活中这些调整是完全不利于儿童的,他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儿童身上那些与成人环境不相协调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被成人所制止,成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防御心态,却反而认为自己确实对儿童有着无私的爱和奉献的精神。佛洛伊德指出,贪婪自私真是产生这样冲突的根源。确实,成人的这种无意识防御心态只有在掩饰下才充分表现出来。他们的贪婪感被“有责任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掩饰起来,这种贪婪感使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
成人担心他的安宁被打扰,然而,这种担心在“为了维护儿童的身体健康,要让儿童多睡”这样的幌子下被掩盖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人的自然法则。在那些处于冲突的民族中,这种倾向可能变得更为强烈。这种本能性的自我保护的根源,深深地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潜意识中。这种令人痛苦的现象最早可感知的、最细微的表现,就是成人注意保管自己的财产和安宁,免遭新一代人的侵犯。尽管成人做了努力,但这种侵犯并没有被制止。他们拼命战斗,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笔记:这点毫不夸张,但成人真的一点没有意识到和儿童之间,尤其是还是自己无私的爱的儿童之间的这种战斗)

《童年的秘密》的笔记-第三章 - 第三章

外部秩序:
儿童总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最幼小的儿童一个特点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一岁半或2岁的儿童能清楚地指明一些东西。
婴儿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这会使他感到烦恼----他们会通过绝望的叫喊甚至是生病来表达自己的焦虑。
一个约4岁的小孩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到另一个杯子,其中一些水会落到地板上,这时一个更小的幼儿会马上去擦干净。当4岁的停止倒水时,幼儿会问,你还有吗?4岁的孩子会惊讶地反问道:还有什么?
2岁的小童喜欢在家把所有的小凳子整整齐齐地摆在墙边。
以上为选段。
有个疑问是:是否所有小孩都会表现这种对外部秩序的热衷的,在那个阶段的时候?
还是不同性格的小孩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小孩天生就喜欢秩序,计划,井井有条,而有的小孩更喜欢灵活,随性,大大咧咧。
我觉得是不同天生性格的小孩有天生不同的表现。通常喜欢秩序的更多是J型人格。(MBTI,J-judge)


 童年的秘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