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出版社:广西科技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807630319
作者:李跃儿
页数:302页

有用,却也仅是感悟而已~~

关于李跃儿的教育,好像不管专家还是非专家,都谈得相当多了。    她在教育中关注的许多问题,以及进行的一些针对性的变革,无疑是为僵直的教育进程带来的一道春风。整个阅读过程不由得每每感受到心灵的震憾。     整本书的叙述方式的确娓娓道来,涉及的都是教育里一些很细的环节,回答的亦是很具体的问题。丰富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李跃儿扎扎实实地实践着的每一个脚印。但是,也确实仅是一本谈感悟的书而已。     整本书并没有形成特别鲜明的理论框架,更简单一点说,我并没能从中提炼出其派别所属。所以,如果要称之为"李跃儿教育",未免有些牵强,我想我更愿意称之为"李跃儿感悟".也许她在整个实行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是已经将之凝炼成一种新理论指导的实践,但如果光从本书来看的话,细节的汇聚还是主要的组成。     PS:看到后面读了李跃儿老公徐小平写的跋。我觉得就写作能力来讲徐比李更强大。^_^

好的为我所用

这本书名气很大,说是看李跃儿,这一本足矣。可能期待太高,看完感觉没有传说中的好。特别是整体结构混乱,小标题莫名其妙,再次看的时候,翻看目录就不知道看到哪了,看过的内容在哪一章节。李跃儿在教育实践中的很多实例看了很有感悟,特别是第一个杨一帆的例子,看得我眼泪哗哗的,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觉得这样有耐心、了解孩子、能解决家长问题的老师太难得了。最后很大一部分在讲绘画,很多观点比较认同。最近朋友也开了绘画班,讲究教孩子技法,先示范然后孩子跟着画,隐隐觉得这样教有点不妥,但现在家长急功近利,要看到孩子在这段时间学到的成果,画不出像样的画就很难说服家长。说到底,不管作者名气有多大,书的名气有多大,不能盲目照搬,都是一个原则,好的为我所用。

书中觉得写的好的知识点

人最大的特点是生来就爱探索爱学习,不爱学习是因为学习方法没有。与孩子精神愉悦的需求相对应,放手学会更好。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知识不是教会而是自己发明自己找到,知识转化为经验和智慧。道德判断能力决定道德实施能力,6岁前的儿童教育是给他们发展的自由。培养关爱,诚信,大胆,探索,参与,自主自立,创造。认字:用字代替圈的需求,认字的需求,字的由来和象形字。课本:先让学生讨论,写作,把学生写的作文宣读,然后展示课本,与自己写的文章进行比较,知道课本好在哪,就会如饥似渴。课堂作用不在传授,而在激发产生兴趣有了动力,将所学变成经验完成实体化的过程。好老师是顺着孩子的思路,课堂是学生推动的。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会被人们自己所吸纳,变成反思中的幸福,是有意义的。人的成长过程也是试验错误的过程,错误是有价值的,从失败中成功,心智用错误作养料促进成长,从错误中走向正确。帮助孩子自己做事才是真正的帮助,示弱是一种很好的赏识方法,使用正确的赏识,注意每个细节找到帮助的点,合格的教师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方式,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真正对孩子起作用的是营造氛围的能力,氛围的力量大于教育者的力量,老师是种植孩子内心美好感觉的土壤,老师要关爱孩子,让纪律进入内心。教育的出路在于教育者素养的提升,永远处在自我提升的状态,修养是灵魂的建构,懂得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敏感力产生内心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的需求或敏感力减弱,动力才消逝即敏感期。孩子刚出生第一敏感期是嘴,经过一年嘴的工作后,注意力转向手,接着是腿,为大脑收集事物的信息,使心理走向成熟,儿童的行为是发展和创造自己,给予尊重和观察了解,刚会说话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孩子需要被倾听。创造是孩子身体里的种子,创造能力只能培养,好的老师教和说很少,主要让孩子自己去悟。思维侵犯:先教跟着画与口述的画会一样,思维被教的东西控制了。要引导孩子感受和思考,寻找机会使他们产生知识与技术的需求,提供平台放飞想象思维等。只有创造和探索才能极大地愉悦人的精神,创造是我们需要怎样才能活得幸福,培养孩子的灵魂需要长时间,创造能力每个人天生俱有,我们做的只不过让这种能力展露出来。教育是用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晶作为刺激,提供给孩子,使他们接受刺激后产生认知的时间过程,最后由孩子产生自己的结晶,再将结晶进行比较,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从故事入手把孩子引进孩子的殿堂,引起兴趣,在积极接纳中走下去,感受提升到心灵的高度,观察从吃玩入手,引导进行归纳,说错让孩子认识特征的重要,如果直接灌输就没有孩子的参与和探索,从心灵上感悟事物,找到认识事物的规律,仍从事物开始,氛围只能心灵才能捕捉,孩子更喜欢氛围的营造。孩子天生就有创造力只是被隐藏着,成人的义务在于激发出这种能力,提供刺激与可能创造的平台,使思路变成现实,让孩子发现她天生有创造能力,精神得到愉悦不断去创造。第一步让孩子发现自己具有创造的潜能 第二步提供创造的平台 第三步挖掘与滋养创造精神。先进入提出孩子感兴趣的主题营造迷的氛围,再表达出想法发现创造的愉悦,进而提升,老师激发孩子的刺激,正话反说的方式解释。艺术:艺为心灵术为技术,没有心灵技术成不了艺术,让孩子具有创造表达心灵的能力。用童话故事作为逻辑思维的原料,寻找故事发展的因素,故事要没听过的,先自己编,在和原著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原著的好。培养:捕捉心灵感受的能力,从五感-视听味触嗅觉,体味生活的细微处,品调味料画,触摸各物品画,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手触摸的感觉是直达心灵的。先讲了塑造人性和人格的教育,接着讲绘画技术的输入:制造需求与对技术的渴望,如装了马力强大的内驱力,在渴望下想方设法获取创造所需的技术,能力被闲置就会消失,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探索真理。认知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放手自由探索才能面对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知识技术的需求,等待靠自己从无到有的路,通过认知得来的形成智慧的结晶,制造技术的需求。用吸收性心智先让摸索,从思考到观察再思考,艺术的目的是让人感动,快乐,享受,启迪的。

核心的内容有价值

在我读过的几本育儿书籍,李跃儿的中文笔是差些,结构也有些欠缺。但是认真看进去,还是能够发现隐藏在文字间的精华。比如她对教机的捕捉,对儿童敏感期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还是有值得吸收的知识。我看早教并不是看华美的文字,而是要看核心的价值。读过尹建莉、小巫和李跃儿的书后,我感觉尹建莉不愧是语文教师,文字最佳,但是小巫对蒙氏教育的理解比尹建莉更深刻。比如尹建莉倡导孩子早期阅读要用手指点着文字,给孩子看的同时念给孩子听。这在小巫看来是剥夺了孩子在聆听故事时充分展开想象的机会。小巫建议读故事时不让孩子看书,未来他上学后再给孩子看或用来识字也不为晚。因为早期阅读更重要的意义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尹建莉的做法相比之下还是有一定的功利心,是把识字当成一件大事置于孩子发展想象力之前了。凡是持优先发展孩子软性素质观点的朋友相信也会对此有自己的见解。最近又刚刚在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感觉这本书对孩子的敏感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讲述。不过还是等读完后再来评价吧。

我们谈的是专业,而非文字

也许文笔差些,但是这些是重点么?这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什么高考作文,关键是她说出了一些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向,对于学前本专业的我而言,是一本很实用的专业书.

太喜欢这本书了

如题,对这本书的喜欢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相同的是都能感觉幸福和感动,还有会让自己心中也充满爱。也许正如大李所说,要在心中放个幸福的小篮子,每天收集一些,幸福就会越来越多。。。

一本当“读者”看的儿童教育书籍

总体来说,由于李跃儿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为的限制,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组织比较混乱,使人没法抓住中心思想,而只能靠大量使用“失去灵魂”之类的断语来为每一章节匆匆结尾;对艺术品的一些看法过于粗浅,也容易误导读者。也许由于李跃儿居住在西部,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了解比较少,把一些已经广泛接受的看法重复地灌输,使人有些厌倦。反而对于读者真正关心的问题,“怎么做”提之甚少,而一再地强调自己的教育中心是多么的优秀,这种情况遍布整书通篇,尤其是最后一章更甚,令人反感。最后说点好话,里面其实还是有些东西小小地触动了我,比如对想象力那一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