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文学 > 校园 > 人间天堂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ISBN:9787532750665
作者:[美]F·S·菲茨杰拉德
页数:372页

浮华布景后令人心碎的迷惘

纪念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逝世七十周年浮华布景后令人心碎的迷惘转自10.11.02 文学报 文:余扬1那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还年轻,正处于创作的巅峰状态。他志得意满地说,一个像我这样的作家,必须拥有绝对的信心以及对自己的幸运之星的绝对信仰。这样的坚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了怀疑。1940年,菲兹杰拉德临去世前,多次叹气自己没有写出好作品来,认为自己的一生只是一个完全的失败,甚至报纸上发表的讣告也充满了对他不屑的语调,人人都认为他会消失在文学的地平线上。出乎他自己,也出乎他同时代人的预料,菲茨杰拉德并没有在书架上被遗忘太久。他去世五年后,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编辑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崩溃》并附上严肃的评论文章,重新引起整个美国批评界的热切关注。如今他的书每年都卖出上百万本。1998年美国蓝登书屋评选出“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100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位居第二,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同时,该书已经成了任何一个文选家在为美国二十世纪的文学作结时都不可不提的重要作品。而今,菲茨杰拉德逝世已满70周年,但他并未走出当今文化生活的视线。或许,他不如推崇他的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村上春树那么声名卓著。但海明威在其回忆巴黎早年生活的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里,专门花了三个章节描写他与菲茨杰拉德的交往。而村上春树则称他为自己的“文学老师”,据说他把菲茨杰拉德的一篇短篇小说看了不下二十遍。尽管,菲茨杰拉德生前对电影极尽挖苦,认为电影不过是好莱坞的生意,或者是俄国空想家贩卖陈腐观念的工具。然而,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却屡屡被拍成电影。鬼才导演大卫·芬奇将他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成《返老还童》,名声大噪。《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将被曾执导过《红磨坊》的著名导演巴兹·鲁赫曼搬上荧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阿曼达·塞弗里德的联袂演出,或将给观众带来新的震撼。菲茨杰拉德去世后,他和他妻子泽尔达•塞尔的真实故事,也被四处传扬。2007年底,法国作家吉勒•勒鲁瓦以他妻子为原型的小说《阿拉巴马之歌》,还赢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对国内的读者来说,今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包括《重返巴比伦》等在内的菲茨杰拉德四卷本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人间天堂》,加上之前引进出版的其他作品,我们已然可以窥见菲茨杰拉德的完整面貌。2通常,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这并不只是因为他准确地概括了爵士时代:“它是奇迹的时代,它是艺术的时代,它是不加节制的时代,它是讽刺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菲茨杰拉德一生的著述都以他所经历的生活、他所怀有的梦想、他所在的时代作为写作的叙事基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触碰着“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的脉搏。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他在中学时代就对写作产生了兴趣。17岁时,他如愿考入著名的贵族大学普林斯顿,在那里结识了富有的芝加哥女孩吉诺娃·金,并在1915年圣诞节开始了自己的罗曼史。这段无果的恋情,造就了菲茨杰拉德日后对那些让人勾魂而实质浅薄的女性的迷恋和恐惧。在日后的长篇处女作《人间天堂》里,他生动再现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满脑子幻想的年轻人。他一心一意要“飞黄腾达”,娶一个漂亮的姑娘做妻子,可是由于他的家庭状况欠佳,漂亮的姑娘不愿嫁给他。由此,他“厌恶这个社会制度”,“盼望来一场社会革命,把我翻到社会的顶峰”。写作这部长篇时,菲茨杰拉德业已放弃学业,开始了军营生活。在亚拉巴马的蒙哥马利附近驻扎期间,他爱上了18岁的南方少女泽尔达·赛尔,并与她订了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所在的部队还没有走出国门,战争就结束了,而他与泽尔达的婚约也随着一大叠退稿信而告吹。他只有“连滚带爬”地回到圣保罗继续写作,等待时机重新杀回纽约,“赚取”他的美人和社会地位。1919年,经修改后更名为《人间天堂》的手稿,终于被《作家杂志》录用,菲茨杰拉德的命运随之奇妙地发生了转机。美国文坛开始疯抢这个天才作家的作品,《时髦阶层》《星期六邮报》以及《作家杂志》一次性接受了他九篇短篇小说。泽尔达也冲昔日被她抛弃的未婚夫笑了。1920年,他们在纽约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次失而复得的婚姻,使得菲茨杰拉德坚信金钱就是能将废墟变成圣殿的魔杖,而泽尔达就是他的童话公主。当然,菲茨杰拉德从来没有忘记,泽尔达只是在他功成名就时才同意以身相许。这种潜藏的心灵阴影,在他此后的作品中挥之不去。1922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美丽与毁灭》出版,小说讲了一个有钱的年轻人,由于婚姻的不幸而导致感情和精神崩溃的故事。在三年后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再次融入了自己深切的人生经验。小说的故事由青年商人尼克·卡罗威根据自己的回忆娓娓道来。一战期间,盖茨比在军队服役时,结识了一位大家闺秀黛西,两人一见倾心。遗憾的是盖茨比没有钱,娶不起这位漂亮小姐,不久就随着军队到欧洲去了。黛西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婚后,汤姆另有所欢,黛西有时感到并不幸福。五年之后,盖茨比带了一大笔钱回来要与黛西重温以前的爱情,可是黛西不愿离开富裕的汤姆。最后,她听凭醋意大发的汤姆,设计陷害了盖茨比。写作上的巨大成功,让菲茨杰拉德夫妇拥有了金钱和名望,他们活跃于纽约的社交界,挥霍无度,纵情地享受爱情、年轻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欢乐。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4月,泽尔达精神崩溃,从此他的生活便充满了痛苦。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和女儿的学费,他在好莱坞担任编剧,并不时替流行杂志撰写散文、短篇小说,靠赚取不菲的稿费过活。然而,泽尔达因精神病多次发作被送进精神病院,他自己也因苦闷染上了酗酒的恶习,日子变得愈加艰难。但他并没有停止写作。在疾病发作的间隙,在自己半醉半醒的午后,在眼睁睁看着妻子病入膏肓的床前,他创作出了他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夜色温柔》。发表于1934年的这部小说戏剧性地再现了他与他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但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希望。1936年,菲茨杰拉德开始新作《最后一个大亨》,试图“逃向一个奢华浪漫,一去不复返的过去”,但未能完成。次年12月21日,他因心脏病过世于好莱坞的格拉姆公寓,年仅44岁。菲茨杰拉德最后埋葬在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一座古老的圣玛利天主教堂的墓园。七年后,泽尔达在一家疗养院中被火烧死。菲茨杰拉德夫妇的金色传奇就此结束。3有评论指出,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富人,是奇特的人,不普通的人,但小说的叙述者却总是普通的平民,他的观察角度既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平视。那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超脱得近乎冷漠的平视。也正因为如此,虽然他总在不厌其烦地描写那些生活在美国“爵士时代”的有钱人的故事,但却丝毫不令人反感,相反地,在那些浮华的布景背后,总是荡漾着一丝令人悄然心碎的失落。而如果仔细寻思一下我们置身的这个时代,泡沫经济、浮躁人群、年轻的迷惘、对物质的追求甚至对未来的赌徒式的期望……我们不难发现菲茨杰拉德的世界,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或许唯其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去阅读他笔下那诡异诗意的文学世界,感受一位逝去已久的“爵士时代”诗人的心声与祝愿。

金绍禹何许人也?

之前读过吉拉德的一些短篇小说,很享受他的语言。于是开始读这本《人间天堂》。但只是刚读了开头就觉得很不适应,翻译风格差别大,感觉是在读另一个人的书。于是就很想知道这本书的译者金绍禹到底何许人也。另外,哪位书友知道吉拉德的短篇小说集《水果软糖》的译者是谁吗?

上海译文的节操被狗吃了吗,译者烂就算了,出版社编辑都不审查的吗?!

原先买译著都是首选上海译文,以为老牌子靠得住,但这本金绍禹翻译的《人间天堂》真是让人忍无可忍!作为一个著作不算少的译者,怎么能连人话都不会说呢!!!我对比了英文原文,发现人家说的是人话呀!!而且说得很好!!!这么好的一本书,全被译者糟蹋了啊!!!不论是译者还是出版社,都得有点职业操守好不好!!!

与魔鬼做交易的人

(从注销的旧账号处搬运过来)我想,菲茨杰拉德一定是终生跟魔鬼靡非斯特打交道的人。理想,他有;才华,他有;美貌,同样不缺。他想用这一切当作筹码,换来声誉与快乐,换来金钱与爱情,他觉得自己作为人的一生不应该只得到眼前的这么多。魔鬼答应了他的要求,却也在这开端埋下了毁灭的隐线。《人间天堂》是他们双方定下的第一个契约,为了让菲茨杰拉德一步一步上钩,它用了最常见也最好使的手段:先让他尝到甜头,然后放长线钓大鱼。作为栖身在每颗心灵阴暗处的魔鬼,永远不会有失手的机会,而这次它甚至得到了更多。  其实,这本小说本来是作为遗书来写的。1917年,一战进入尾声,菲茨杰拉德和他的同学们应招入伍,成为最后一批可能上战场浴血奋战的预备军。他们这一代人被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整个青春,还将持续在他们的后半生阴魂不散。菲茨杰拉德也不例外,参军之前,他作为普林斯顿大学里雄心勃勃的活动家,早已在学校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不过这次的动机不同,他一面怀着对战争功勋的期盼,一面又暗下担心自己终将在战场上牺牲,复杂的情感驱使下,他迅速而潦草地写出了《浪漫的自大狂》——即这本《人间天堂》的初稿,后来变成了全书的第一部分。这样,即使不幸罹难,他也依然留下活过的证据  于是,他抓紧撰写手中这部小说,将自己在大学里度过的蹉跎岁月如实叙说。一年后,菲茨杰拉德随部队驻扎在阿拉巴马州附近一个军营里,他在这里认识了美丽的富家姑娘珊尔达,二人很快情投意合,定下婚约。或许,这是他混乱的一生中最为明媚的记忆吧?可惜好景不长,养尊处优的珊尔达尽管爱着菲茨杰拉德,却不齿他身份低微、一文不名,很快解除婚约,另觅门当户对的佳偶去了。后来我们知道,珊尔达就是他命中克星,她将带了给他数不尽的烦恼与伤害。但此时失魂落魄的菲茨杰拉德只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她,拥有这个美貌与财富堆成的可人儿,他不惜任何代价。他与魔鬼的交易,就是在这个时候贸贸然开场的。  他借《人间天堂》里某个人物之口说道:“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最后,他当然戴上了他的金帽子一跃入云霄,抱得美人归。但战争刚结束时,他心灰意冷地回到纽约,在一家广告公司供职,领着寥寥无几的薪水,唯一的的希望都包含在在不断修改的《人间天堂》中了。这次,小说的内容经过扩写,补入他不够圆满的军旅梦和频频失落的情事,来充实前数章清淡的校园笔墨。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是典型“所见即所得”的作家,人生过到哪里,小说就写到哪里,他终其一生保持了这种写作态度。  1920年,《人间天堂》出版了,大获成功!菲茨杰拉德立即名利双收,扬眉吐气,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生活触手可得,甚至连坚定的女神珊尔达都改变了决心,立即回到他身边,与他成婚。魔鬼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人间天堂》中描述的种种对生活的哀叹、不满,理想的破灭,爱情的陨落,等等,都在出版后,随着作者本人身份的重重飞升,迅速一扫而光。但是狡猾的魔鬼从不做没赚头的买卖,它既然能带给他源源不断的好处,便一定要收取他的理想,他的才华,还有他的幸福。  《人间天堂》只是一个开端,但终其一生,菲茨杰拉德都在举债与还债之间度过,他陷入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不可自拔。珊尔达更是变本加厉,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讲起他们时,一点也没有给这对标致夫妻留下面子。他说菲茨杰拉德一进入写作状态,珊尔达就用晚宴舞会等等将其打断,这个女人“一直在与他的才华做对抗,要把他从写作中抢过来。”菲茨杰拉德所写的东西,大多是些迎合时人胃口的商业小说,往往缺乏文学价值,他自己也深恶这一点,但他是怎样写出它们来的呢?海明威又说了,他每次先动用自己的才力,作出一篇无懈可击的杰作,然后再按照杂志和读者的需要,东涂西抹,把它改得俗气连连。所以他的那些个短篇小说直接被海明威说成是“妓女”,钱才来得这么快,但他的才华与钱财一起被浪费了,交付给魔鬼了。  魔鬼要得还不仅仅是这些。它跟菲茨杰拉德开了个玩笑,让他用“人尽可夫”的短篇小说赚钱,得名得利,却使他最为之用心的几部天才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惨遭销售滑铁卢,读者需要的只是一般的消遣小说,超出预想之外的作品,哪怕你是大红人也照样不买账。他与珊尔达的婚姻也谈不上幸福,两人迥异的生长背景使得许多问题一触苗头,便剑拔弩张。在他们数年不断往返于美国和欧洲的婚姻生活中,珊尔达先是爱上一名法国飞行员,后因狂饮豪舞,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此后,她一直住在花费不赀的疗养院中,为了给她支付高昂的医疗费,菲茨杰拉德只好不停地生产通俗小说,甚至不得不投身好莱坞电影编剧行列,来尽可能地换取钱财。他被绑在了写字台的木椅上,不错,他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到手的东西都改换了面目,脱离了他的管辖;他原有的才能也逐渐变形,轻飘飘躲在暗处不予露面。最后,魔鬼藏在他身后偷笑:他赚来的稿费迅速挥霍一空,爱过的妻子也越来越不可理解。  1937年,菲茨杰拉德正在着手写作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大亨》,他认识了专栏作家格拉姆女士,后者很快成为他的情妇。但是,这一场人生的赌局,他输得太惨,等他看清一切,打算愤然离席时,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珊尔达是魔鬼手中的筹码,是他不可背叛的。很快,魔鬼夺走了他的生命。1940年,《最后一个大亨》就快要写完的时候,他因突发的心脏病,死于自己情妇家中。几年后,珊尔达亦死于疗养院的大火中——两条正当壮年的生命,数之不尽的金钱、才华与美貌。这一票,我们不得不感叹,魔鬼实在是赚得盆满钵满。

看来是无法看完了

看到第78页,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目录就有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一九一九年二月”印成了“九一九年二月”,不过这个并不影响阅读倒也罢了。第67页最后一段,“二月里雨雪不断,刮龙卷风似的一年级生学年中期考试结束了”,读起来太别扭了。第78页:所有的三角俱乐部剧目,开始写的时候都是“别样的内容——并非通常的音乐喜剧”,但是到了几个作者、俱乐部主席、指导老师和学院委员会共同审核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包含老一套可靠笑话的老一套可靠三角俱乐部节目。一个是主要的喜剧演员,他就在巡回演出即将成行的时候,不是被开除,就是病倒了,或者提出别的什么借口,另一个是合唱队女演员芭蕾舞里的满脸浓密胡子的人,他“坚决不愿意一天刮两回胡子”,两人把演出送去见鬼了!看完这一段,我觉得是我见鬼了!不知道是我的理解力太差,还是我过于挑剔,还是对上海译文的书抱有过高期望,总之这本书是无法看完了。

天才的理想和美国梦

1这是一个极富洞察力的自传故事,也是一本富有教益的成长小说。他所呈现的不是一部壮阔的社会讽刺画卷,而是一部自我完善的个人史诗。在书中,菲茨杰拉德化身艾默里在每一章去认识一些人,了解一点自己,看清一些事实,明白一些道理,终于成长为几代人为之着迷的天才。他的成长之路不是简单的励志之路,而是复杂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一切都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艾默里所受的启蒙教育全来自于他的母亲,在书里就是贝雅特丽丝,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美学教育,它注重培养美学的品味和直觉:“那是一种根据一个人或喜爱或鄙视一个人的多寡来衡量的个别指导,那是一种富于一切艺术和传统,但是缺乏任何思想的的文化,好比一个伟大的园丁修剪了劣质的玫瑰让一朵理想的花苞开放之后最终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使艾默里早熟而自负,使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对人的行为举止拥有很强的观察力,懂得维护自己的形像,知道如何赢得别人的喜爱。大学生活给了他发挥才智的舞台,但并没有给他多少教育,他讨厌理性,不喜欢思想,数学补考也没能及格。他和同学之间只有很少的共鸣。在他眼里,这些人喜欢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对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感兴趣,不注重自己的形貌,举止粗野,没有人可以成为他的榜样帮他完善自己。唯一看上去有品位的同学 还因为卑微的出身让他觉得颓丧。这些人都给不了他教育,他的教育仍来自于他认识的几个女性:伊莎贝尔、克拉拉、罗莎琳和艾里诺。2伊莎贝尔虚荣而自负,她认为自己“人见人爱”,多情而善变,总是希图吸引身边所有优秀的男孩,与她谈一场又一场浪漫的游戏,她在浪漫面前毫无抵抗,从不想约束自己。艾默里与她很快就热恋起来。艾默里的自负让他觉得自己有能力赢得她全部的爱情。但是由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魅力,其自负变成了自高自大,而自高自大就伤害了伊莎贝尔的自负。最终他们仅仅因为一次小小的举止失当就分了手,他所获得的教育就是明白了自高自大与自负之间具有极其微妙的区别。这个区别还是由克拉拉来告诉他。克拉拉是艾默里的表姐,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去世一年,成熟而聪慧。“她是一个远古的人……没有一个男人配得上她,她的贤德远在寻觅丈夫的人冗长的道德准则之上。她冷静清醒,但是表现上又有镇定的活力和轻松的幽默——她能够在这样的情绪上寻找慰藉,她可以做最乏味的事,然后事情做完以后立即捧起一本书,让想像翱翔,如同无固定形状的云朵随风翻滚,她个性中最深邃的是她向四周释放的金色光辉,正如黑暗室内的一盆炉火把浪漫和怜悯投射到围坐在炉火边安详的脸庞上,她也把她的光和影投射到室内她的房间四处……”艾默里从克拉拉那里得到很多教益,明白了自负的深处是谦逊。另外,她还让艾默里了解到自己性格中的懒散和软弱到底是什么。艾默里一直认为,由于自己过度受情感、爱好、讨厌无聊心理和大多数不切实际的愿望的支配,所以没有意志力。但是克拉拉却指出支配他的并非这些,而是过于丰富的想像,丰富的想像其实也正是作者菲茨杰拉德文学天才最显著的特点。与克拉拉在一起,艾默里懂得了一个男人是如何被最卓越的女人看中的,这是艾默里给克拉拉的一个很高的评价。只是很可惜,他太幼稚,对女孩来说很棒的浪漫对象,而克拉拉要的是庇护神。其后,艾默里又认识了罗莎琳,这个女孩喜欢浪漫,喜欢吸引身边那些优秀的男孩,与伊莎贝尔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伊莎贝尔身上能看到的是过剩的活力,在罗莎琳身上看到的则是奢靡的厌气。罗莎琳的精神深处有一种病态的颓废,她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她喜欢艾默里的聪明和漂亮的嘴唇,喜欢听他讲那些甜言蜜语,她可以与他产生比世上所有纯粹的东西还要纯粹的爱情,给他比世上所有体验都要美妙的“无私的体验”,但是她却不能嫁给他,因为他没有能力让她一直颓废下去,她讨厌的东西太多,一旦静下心来,就将离他而去。她绝不会在一个男人的奋斗之路上陪伴他。她很喜欢聪明的艾默里,但她却执意嫁给一个有钱的、无趣的老男人“她觉得自己可以试着喜欢上他”。这让艾默里非常非常痛苦。艾默里这次被打击的很重,但是接着他迎来一次奇遇,本书最有传奇性的女孩艾里诺出现了,他们相遇在雨中一个草垛上,天上在打雷,而她在唱歌。艾里诺来自于一个古老大族,与她的祖父一起生活。她聪明清醒,与伊莎贝尔和罗莎琳不同,只有很少那些出类拔粹的男人才让她觉得有吸引力。她像克拉拉一样知道自己谁,要的是什么,不过与克拉拉相反,她性格狂野,用书里的话说就是过早染上了浓厚的“街头习气”。她希望自己能像艾默里一样在世界上闯荡,放纵自己的才情:“堕落,堕落的旧世界……而最可怜的人是我——啊,为什么我是一个女孩子?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傻——?看看你;你比我傻多了,不是很傻,而是有点傻,可是你可以到处乱跑,厌烦了就换一个地方再到处跑,你可以玩弄女孩子而不用担心卷入情感纠纷,你做什么事都是正确的——可是我呢,有什么都能做到的聪明才智,却要困死在未来婚姻的沉船上……对大多数男人来说我都太聪明了,可是我只好迁就他们的水平,为了要得到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来管束我的聪明才智,……,当然我得嫁进一个殷实人家”。她也不是一个可以陪着艾默里成长的人,因为她也有自己要征服的东西。这是艾默里只能接受的结局,他们分手留下的是恨,与罗莎琳分手留下的也是恨,但那是恨罗莎琳,这次他恨自己。因为艾里诺和他很相似,就像是一面镜子。3在这本书里,艾里诺的形像最能引起年青人的共鸣,所以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后,纽约时报上的书评还称菲茨杰拉德为“野丫头”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其实最喜欢写的还是罗莎琳这样的人,这也是他的妻子珊尔达的化身。他写了很多部以罗莎琳式——过分聪明又过多厌倦——的女郎为主角的长短篇小说,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冬天的梦》《最后一个南方女郎》等等。不过这些女郎虽能让人印象深刻,菲茨杰拉德塑造出更富有象征性的还是那些追求者,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的了不起的追梦人,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感情,完全漠视本可预见的结果,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他们所怀的理想是对“美国梦”的征服,而不是成真,也就是对“财富、地位、体面的生活”的追求并最终看穿。美国梦是由富丽堂皇的物质财富装扮出来的假高贵,它所追求的是豪华和奢侈,而不是卓越和自信。艾默里的自我完善所追求的后者,而罗莎琳需要的是前者。评论界说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写出了美国梦的破裂,其实指的是他的梦想被“美国梦”所击碎产生的破裂,“美国梦”到现在仍然存在着,并且仍将击碎其它梦,豪奢极欲正在人类的大脑中扎根落户,数百万人正为此奋斗,每个充满了激情的心都像一颗狡猾的子弹。本书形式稍稍有点散乱,像一块新生的花园,里面生长着菲茨杰拉德天才的萌芽。

认真负责的译本

虽然翻译上有些小问题,但总体来说这个译本是认真负责的,仅从那么多翔实的注解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任何一本翻译过来的书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是难免的.对照原文阅读的读者发现问题后应该提出自己的翻译方案,我觉得那才是正确的做法.说别人译得不好是很简单的,但让你来译,也许还没有别人译得好.

不安定的点

我以为人总是要站在那个不平衡的点上摇摇晃晃过一辈子的。一辈子也找不到平衡和安宁,总是无序的混乱,哪怕有一秒的稳定都是生活的灾难。让自己活得舒服就是让别人不舒服。于是我庆幸自己一直在无序的混乱中寻找安定的一点但是仅仅与之擦肩而过。如果总是能得到想要的,就会像罗莎琳一样让身边人生厌,就连恋上她的人最后也恨她。我以为我不敢读完人间天堂的缘故是艾默里身上有我的一切缺点和一切我想要拥有的优点,后来看到罗莎琳我才意识到,是书里到处都是讨厌的不稳定,艾默里的思想是混乱的被腐蚀的被迷惑的,好几股思想在他大脑里碰撞让他发疯迷乱了他的意识。他歪歪斜斜的走着一条扭曲了的路,每一步都摇摇欲坠的踩着不安定的点。这是哪门子的人间天堂,这是青春人的悲剧。“在这与世隔绝的星光与塔尖的幽谷,不要再等候这朦胧的月色,因为一个愿望的永久的早晨已经到期,到了现实的午后。在这里,赫拉克里特斯,在火与移动的物体中,你是否找到在死气沉沉的时代口气激烈的说出的预言;今天午夜,在余火的幽暗里,在火焰的中央,我的愿望将看到这个世界的壮丽和悲伤。”

与魔鬼做交易的人

我想,菲茨杰拉德一定是终生跟魔鬼靡非斯特打交道的人。理想,他有;才华,他有;美貌,同样不缺。他想用这一切当作筹码,换来声誉与快乐,换来金钱与爱情,他觉得自己作为人的一生不应该只得到眼前的这么多。魔鬼答应了他的要求,却也在这开端埋下了毁灭的隐线。《人间天堂》是他们双方定下的第一个契约,为了让菲茨杰拉德一步一步上钩,它用了最常见也最好使的手段:先让他尝到甜头,然后放长线钓大鱼。作为栖身在每颗心灵阴暗处的魔鬼,永远不会有失手的机会,而这次它甚至得到了更多。其实,这本小说本来是作为遗书来写的。1917年,一战进入尾声,菲茨杰拉德和他的同学们应招入伍,成为最后一批可能上战场浴血奋战的预备军。他们这一代人被战争的硝烟弥漫了整个青春,还将持续在他们的后半生阴魂不散。菲茨杰拉德也不例外,参军之前,他作为普林斯顿大学里雄心勃勃的活动家,早已在学校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不过这次的动机不同,他一面怀着对战争功勋的期盼,一面又暗下担心自己终将在战场上牺牲,复杂的情感驱使下,他迅速而潦草地写出了《浪漫的自大狂》——即这本《人间天堂》的初稿,后来变成了全书的第一部分。这样,即使不幸罹难,他也依然留下活过的证据于是,他抓紧撰写手中这部小说,将自己在大学里度过的蹉跎岁月如实叙说。一年后,菲茨杰拉德随部队驻扎在阿拉巴马州附近一个军营里,他在这里认识了美丽的富家姑娘珊尔达,二人很快情投意合,定下婚约。或许,这是他混乱的一生中最为明媚的记忆吧?可惜好景不长,养尊处优的珊尔达尽管爱着菲茨杰拉德,却不齿他身份低微、一文不名,很快解除婚约,另觅门当户对的佳偶去了。后来我们知道,珊尔达就是他命中克星,她将带了给他数不尽的烦恼与伤害。但此时失魂落魄的菲茨杰拉德只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她,拥有这个美貌与财富堆成的可人儿,他不惜任何代价。他与魔鬼的交易,就是在这个时候贸贸然开场的。他借《人间天堂》里某个人物之口说道:“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最后,他当然戴上了他的金帽子一跃入云霄,抱得美人归。但战争刚结束时,他心灰意冷地回到纽约,在一家广告公司供职,领着寥寥无几的薪水,唯一的的希望都包含在在不断修改的《人间天堂》中了。这次,小说的内容经过扩写,补入他不够圆满的军旅梦和频频失落的情事,来充实前数章清淡的校园笔墨。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是典型“所见即所得”的作家,人生过到哪里,小说就写到哪里,他终其一生保持了这种写作态度。1920年,《人间天堂》出版了,大获成功!菲茨杰拉德立即名利双收,扬眉吐气,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生活触手可得,甚至连坚定的女神珊尔达都改变了决心,立即回到他身边,与他成婚。魔鬼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人间天堂》中描述的种种对生活的哀叹、不满,理想的破灭,爱情的陨落,等等,都在出版后,随着作者本人身份的重重飞升,迅速一扫而光。但是狡猾的魔鬼从不做没赚头的买卖,它既然能带给他源源不断的好处,便一定要收取他的理想,他的才华,还有他的幸福。《人间天堂》只是一个开端,但终其一生,菲茨杰拉德都在举债与还债之间度过,他陷入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不可自拔。珊尔达更是变本加厉,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讲起他们时,一点也没有给这对标致夫妻留下面子。他说菲茨杰拉德一进入写作状态,珊尔达就用晚宴舞会等等将其打断,这个女人“一直在与他的才华做对抗,要把他从写作中抢过来。”菲茨杰拉德所写的东西,大多是些迎合时人胃口的商业小说,往往缺乏文学价值,他自己也深恶这一点,但他是怎样写出它们来的呢?海明威又说了,他每次先动用自己的才力,作出一篇无懈可击的杰作,然后再按照杂志和读者的需要,东涂西抹,把它改得俗气连连。所以他的那些个短篇小说直接被海明威说成是“妓女”,钱才来得这么快,但他的才华与钱财一起被浪费了,交付给魔鬼了。魔鬼要得还不仅仅是这些。它跟菲茨杰拉德开了个玩笑,让他用“人尽可夫”的短篇小说赚钱,得名得利,却使他最为之用心的几部天才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惨遭销售滑铁卢,读者需要的只是一般的消遣小说,超出预想之外的作品,哪怕你是大红人也照样不买账。他与珊尔达的婚姻也谈不上幸福,两人迥异的生长背景使得许多问题一触苗头,便剑拔弩张。在他们数年不断往返于美国和欧洲的婚姻生活中,珊尔达先是爱上一名法国飞行员,后因狂饮豪舞,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此后,她一直住在花费不赀的疗养院中,为了给她支付高昂的医疗费,菲茨杰拉德只好不停地生产通俗小说,甚至不得不投身好莱坞电影编剧行列,来尽可能地换取钱财。他被绑在了写字台的木椅上,不错,他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到手的东西都改换了面目,脱离了他的管辖;他原有的才能也逐渐变形,轻飘飘躲在暗处不予露面。最后,魔鬼藏在他身后偷笑:他赚来的稿费迅速挥霍一空,爱过的妻子也越来越不可理解。1937年,菲茨杰拉德正在着手写作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大亨》,他认识了专栏作家格拉姆女士,后者很快成为他的情妇。但是,这一场人生的赌局,他输得太惨,等他看清一切,打算愤然离席时,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珊尔达是魔鬼手中的筹码,是他不可背叛的。很快,魔鬼夺走了他的生命。1940年,《最后一个大亨》就快要写完的时候,他因突发的心脏病,死于自己情妇家中。几年后,珊尔达亦死于疗养院的大火中——两条正当壮年的生命,数之不尽的金钱、才华与美貌。这一票,我们不得不感叹,魔鬼实在是赚得盆满钵满。

上海译文金绍禹版翻译极不流畅

本来对译文这个新版寄予厚望,没想到翻译却如此让人失望,定价还这么高,相当窝火!      随便挑几段,供大家参考吧,要不翻译得不符合中文表达,要不翻译得不知所云,根本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下面这段,我想请问这说的是中文吗?   “你下星期四晚上举办的晚会的很客气的邀请今天早上收到了,我非常高兴。我下星期四晚上很乐意前来参加晚会。”         下面这段读完了让人一头雾水:   “......他们在大堂里来回踱步,心理烦躁,又拿起一杯鸡尾酒,穿着一丝不苟,焦灼等候。然后旋转门动了,三个裘皮大衣裹得严严的人踏着忸怩的步子走进来。于是走进剧院;然后还有一张桌子,观看《午夜嬉戏》歌舞表演——当然母亲也会陪同,但是这样一来,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讳莫如深,更加炫耀,人都走了只有她孤独一人坐在那张桌边,心想这样的娱乐一点不像他们渲染得那么糟糕,只不过相当疲惫罢了,可是人见人爱的女儿有一次恋爱了.....这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随便找了下这位金先生其他翻译作品的评论,口碑都很差。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3362516/http://book.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275125/http://book.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226271/

经典译文

看菲茨杰拉德的书感受是很复杂的,明明是偏向于暴烈和迷茫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可是看着看着,心里却是柔情中泛着酸楚,无法抑制的想流泪。只有在卓著的作品中,才会有这种超越国界和人种,纯粹打动你的笔触。建议译文出版社出版他的全集,惠及广众,才不辜负大师留给我们的财富。(个人认为译文出版社的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天堂的往事

菲茨杰拉德在我看来是美国二十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三个作家之一。与早早就在国内享有盛名的海明威与福克纳不同,菲茨杰拉德被中国读者了解就要迟了很多,甚至很多中国读者开始知道菲茨杰拉德这个名字还是通过村上春树和他的《挪威的森林》。相对于海明威的硬汉风格、简练文笔以及以及美洲大陆以外的异域情景,福克纳的意识流、复杂写作技巧以及美国南方农村的风情,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加注重对于自身生活的真实呈现、叙述有意思的故事和美国都市生活的摩登气息。《人间天堂》作为菲茨杰拉德的处女座,可以说完全代表了他整个文学生涯的风格走向,菲茨杰拉德也因为这样的风格逐渐被人们看作是“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而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被誉为“诗人”大约可以认为是最高级别的褒奖了。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不需要通过阅读传记去了解的作家,因为从他的第一部小说开始他的人生、际遇、心态、思想都在作品中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而《人间天堂》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就可以看做是菲茨杰拉德本人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据说《人间天堂》最初是被作家当做自己的遗书去创作的。因为小说创作于一战爆发以后,当时作家正在美军的训练营中服役。小说创作的愿望很明显——菲茨杰拉德希望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这样就算以后不幸牺牲,也有文字可以证明他曾经这样生活过。这种心态和小说中一首诗的野心有不少相似:作家在诗歌中罗列了很多当时美国文坛作家的名字,并希望这些作家的存在是通过他诗歌来实现的。把自己的作品当做遗书去创作这样的心态我觉得在菲茨杰拉德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也能感知出一二来,我想正是因为作者用这种心态去创作,他小说中现实世界所具备的虚无感、迷幻感就成了作家最独树一帜的标志。而作家在后来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更将这样亦真亦幻的绝望感发挥到了极致。不过这一切的起点还是在于这部《人间天堂》。从小开始老师就告诫我们不要把小说中的“我”当做是创作小说的作家本人。可我以为在这部《人间天堂》中,作家虽然使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但读者大可以把书中的主人公艾默里大致当做是菲茨杰拉德本人,这样阅读起来可能更有代入感。透过小说的文字,菲茨杰拉德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跃然纸上,让人仿佛有一种观看表现那个时代的好莱坞电影般的感觉。不让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是——《人间天堂》即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但作为中国读者我最初并不能理解它为什么能在当时的美国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就像我同样不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这些小说在当时美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这些书介绍到中国来后虽然也受到欢迎,但人们大多也就是出于阅读名著的态度去对待,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美国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过美国人的文化却并没有什么底蕴和历史积淀,因此美国当时的文化是没有思想内核的,这样最终带来的是美国人在精神世界的纷乱和不稳定。二十世纪以来每一代的美国人在精神世界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也是也只有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张扬的特殊词汇。而菲茨杰拉德所代表的“爵士时代”也是相对于当时人心态和生活方式的总结。作家虽然在《人间天堂》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爵士时代”这样的定义,但是整个小说却完全符合的当时人的心理状态,内容能与大多数人的精神呼应可能就是这部小说成功的根本原因。当然不能忽视的还有菲茨杰拉德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对“美国梦”的创作。美国在二十世纪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美国梦”也达到了顶峰。可是繁荣背后却是混乱、罪恶甚至毁灭,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断地会有人去追逐“美国梦”。这种社会现实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们在小说中读到的那些青年学生虽说不是沉迷物质享受,却非常放纵自己,并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爱情、生命,而正是由于这种在精神上的放纵,让他们对人生、对信仰乘胜了迷茫等等。艾默里在精神上的依托就是他生命中的那几个女人:母亲、伊莎贝尔、克拉拉、罗莎琳、艾里诺在艾默里的生命中后出现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最后多以不同的原因离开了艾默里。而埃默里精神上的导师一直引导他成长的达西大人也在小说的最后失去,这些无疑对于艾默里是莫大的打击。不过主人公并没有被这些击倒,他在经历了这些不挫折打击后反而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这样作家也顺理成章的在小说的最后用了一大篇近似于“意识流”的方式让艾默里对自己、对社会、对整个世界进行了思考。这似乎也能代表每一个“美国梦”破碎后人的思考。美国社会的繁华在外人眼中的确是“人间天堂”,但菲茨杰拉德却用自己的观察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告诫人们:这篇人间天堂并没有什么安逸可享。《人间天堂》是一个美国式的成长和青春小说,而与他类似的在我印象中还读过一部《天使,望故乡》,两部小说虽然无论在人物、情节上都完全不一样,但主人公却都在曲折中成长,并且一直没有对生活放弃希望。因此虽然小说的整体并不明媚,但艾默里最后说出的:“我了解自己,但仅此而已”却让小说在最后显得积极了不少。《人间天堂》作为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长篇在整个创作技法上并不算成熟,小说中先后运用了书信体、戏剧、意识流等多种叙述方式还夹杂了大量的诗歌,结构上并不算紧凑,这可能也算是作家在写作技法上的尝试。而在菲茨杰拉德后期的小说中就不再这样频繁地出现写法上的变化。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可能在文学性、技巧性、实验性上不如很多其他美国作家的小说,但他的小说却非常的卖座,尤其是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虽然评论家们并不待见作家的短篇小说,但是只要读者喜欢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毕竟在美国文坛伟大如爱伦-坡这样的大师,他最广泛为人所知的作品也是为了谋生而创作的侦探惊悚小说。我像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绝对是一个最天才的作家,他随手创作的短篇小说都会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认真创作的长篇小说则富有文学性和时代特质。如此才华横溢的作家让我现在非常想读到他的全集,而近两年中国不少出版社都出版的他的作品,对于热爱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我想这座美国文学在大陆图书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大宝藏不久就会完全释放出他的光彩。


 人间天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