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8-06
ISBN:9787108004512
作者:(美)房龙
页数:405页

内容概要

关于房龙和他的著作
体重二百英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亨德里克・房
龙,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
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
他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
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
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
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
影响。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说,二十年
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于是――
“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
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
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看完了。这五十年中,
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
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
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
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郁达夫在林微音译本《古代的人》的序言中分析了房
龙的写作艺术,认为他的方法――
“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的一
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
这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房龙于一八八二年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家庭虽然很
富有,但是父亲不关心孩子,彼此分居,所以他从小“逃避在
过去之中”,从十岁起就沉溺于史学,以至于后来“了解十七
世纪胜过了解二十世纪”。他受荷兰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
斯影响很深,一贯反对愚昧和偏执,并且对劳动人民深为同
情。房龙从一九○三年后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
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也没有从此专门在书斋里讨生
活。他甚至认为:
“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
舍’,而把它的鞋子上泥土的肥料抖去的时候,它就宣
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
的。”
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屡经漂泊,当过教师、编辑、记者,
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有一度还曾经专门
从通俗剧场中学习说话风趣的技巧。一九一三年起他开始
写书,到一九二一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
誉世界,直至一九四六年去世。
房龙多才多艺,能说和写十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
还能画画,他的著作的插图便全部出于自己手笔。
现在这本《宽容》,最初出版于一九二五年,一九四○年
重版。房龙在这里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
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他在
一九四○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
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但是
房龙没有放弃理想,号召正直的和有正义感的人“养精蓄
锐,保存自己,以便迎来开始进行重建工作的那一天”。房龙
毕生持人文主义立场,在有的问题上不免有与马克思主义
不同的观点,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房龙的著作,在我国解放后未曾出版过。为了借鉴和
继承前人的精神遗产,发展我国的通俗社会科学读物的写
作,特地选译了几种房龙著作,陆续出版,以供参考。欢迎读
者对房龙著作中译本的出版提出改进意见。
三联书店编辑部
一九八五年五月

书籍目录

目录
序言
一 无知的暴虐
二 希腊人
三 桎梏的开始
四 上帝的晨光
五 囚禁
六 生活的纯洁
七 宗教法庭
八 求知的人
九 向书开战
十 关于一般历史书籍尤其是这本书
十一 文艺复兴
十二 基督教改革运动
十三 伊拉斯谟
十四 拉伯雷
十五 旧时代的新招牌
十六 再洗礼教徒
十七 索兹尼一家
十八 蒙田
十九 阿米尼斯
二十 布鲁诺
二十一 斯宾诺莎
二十二 新的天国
二十三 太阳国王
二十四 弗雷德里克大帝
二十五 伏尔泰
二十六 百科全书
二十七 革命的不宽容
二十八 莱辛
二十九 汤姆・佩恩
三十最 后一百年
后记但是这个世界并不
幸福
关于房龙和他的著作

作者简介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象江河那样彼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三十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 ※ ※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嶙嶙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象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佯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采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它地方。”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没过多久,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粮食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饥声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稀烟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律法必须遵守。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下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人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归根结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己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
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 ※ ※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注:此为《宽容》序言,已收入中学课本


 宽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4条)

  •     我不喜欢政治,但却生活在它的影响之下,不知道现在世界上的当权者当中有几个读过这本书的,如果他们真的读懂了,我想明天会更好。当然,其实现在也不错。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十六卷第1052页上这样写道:“宽容,容许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对有别于自己或公认的途径或观点的耐心和公允的容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太多的不和谐,有太多的压制、摧残,有太多的刻薄、迫害。房龙就是想通过《宽容》表达对宽容世界的殷切期望。《宽容》是一本通俗的史学著作,全书时间跨度很大,从古希腊到20世纪,作者几乎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时代,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冲突、斗争、挫伤。读这本书令人心痛;那么多不该流的血和不该掉的头;同时,读此书让人振奋,历史与文明毕竟渐渐挣脱黑暗与丑恶,向着光明迈进。虽然这本书题目叫做“宽容”,但是作者却始终在讨论人类的“不宽容”。房龙认为,不宽容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方的不宽容”,这种不宽容具有强大的权势,一旦它胡乱发起脾气,便可将无辜者置于死地;另一种是“个人的不宽容”。它虽然很愚蠢,但毕竟影响有限。所以房龙在书中把重点放在了“官方的不宽容”上了。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意旨所在,历史上许多事实说明,人们在宽容问题上争执的焦点,也正是在官方的不宽容上,因此,房龙以不宽容作为谈论的中心也是合乎情理的。在书中,作者力图证明,不宽容不过是人们自卫本能的一种表现。正如他打的一个比方:一群狼不容忍一只与众不同的狼,就一定要除掉这个不受欢迎的伙伴。在人类社会中,这种“不宽容“的表现形式太多了,随便举出几种便可以写出几本厚厚的书。这些“不宽容”中有宗教不宽容、种族不宽容、阶级不宽容以及许许多多琐碎的不宽容。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势力,就必须对思想革新和科学实验表示不宽容。一个民族想要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争取到生存的权力,就必须对其他有同样打算的民族表示不宽容。一个新建立的政权如果想要保住革命的果实,就必须对反动势力表示不宽容。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宽容史,无论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的。在古希腊时期,官方的不宽容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苏格拉底之死上。苏格拉底最终因为毒害青年的罪名被处以死刑。这条罪名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苏格拉底只是宣扬了他自己的哲学,宣扬人文主义,完全没有达到必须死的地步,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来,苏格拉底的言论已经威胁到了官方的统治了,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处死苏格拉底完全是合乎情理的。政府就是一个统治工具,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世界,不宽容变得更加广泛而普遍。房龙说:“基督教结合了罗马人的效率和犹太人的偏狭,结果就对人们的头脑建立起了一种恐怖统治,既行之有效又蛮横无理。基督教始于犹太教内部的一场改革运动,而且一直是一场纯粹的民族主义运动。基督教是不宽容的。不信仰基督教的人在基督教看来都要进地狱的,因为只有相信上帝才能获得解脱,死后进入天国。其实整部《宽容》讲的就是充满流血的残酷的宗教史。撇开《宽容》的宗教史,单从它所要宣扬的理想来说,然后结合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中共党史人物里面有很多人也有过“宽容”“不宽容”的挣扎。胡适就是一个为了“宽容”而奋斗的有名的学者。认识胡适是因为读了鲁迅文章的时候偶然遇到。胡适也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不过这种文章很少能够让我们得到有用的信息。近年来,随着学术氛围的日渐宽松,有关胡适的史料渐渐多起来了。最近出了一本《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这本书是胡适的秘书胡颂平编著的。在文章中,我清晰地了解了胡适的晚年思想历程,竟也在他的思想里发现了与房龙《宽容》一书中类似的理想。关于宽容,鲁迅在临死前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一个也不宽恕。同样的,胡适晚年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容忍比自由还要更重要。显然,这两句话的涵义和背景很不同。站在这两个人各自的角度,大概也没有什么孰是孰非可言。本来这两个人就很不一样。一个是“骨头最硬”、嫉恶如仇的“主将”和“战士”,是毛泽东钦封了“三个伟大”和“五个最”的“新中国的圣人”;一个是慈眉善目、平和谦逊的名流精英、儒雅绅士,以“我的朋友胡适之“而闻名于世,被蒋介石尊为“楷模”和“师表”。胡适这句话并不是他的一贯原则,是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乔治在与胡适谈话时所说的。晚年的胡适经常想起这句话。他写过一篇叫做《容忍与自由》的文章,他写道:“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的感想。有时候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在当年的那一拨“新文化”的英雄当中,胡适是一个坚定的英美式自由主义者。他高度强调宽容,虽然这与所谓的“国情”、“敌情”不合,却也并非惊人之论。胡适所宣扬的宽容与洛克在《论宗教宽容》 、密尔在《论自由》 、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等景点著作中所阐述的自由主义原则一脉相承。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反省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不宽容态度。十七岁时的胡适曾经写文章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他认为这两部小说是迷信小说,应当被杀掉。但是十年之后就有一群同样的“卫道士”要“杀”掉主张“新思潮”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回想起这段往事,胡适说:“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胡适的宽容,也是有许多史料可以佐证的。胡适晚年说过:“我已经被人骂了四十多年。我觉得应该做的,只要百分之六十对国家有利,百分之四十被骂,我是不怕被骂的。为什么胡适之在外国,别人对他多少尊敬,回来后会被骂呢?因为我认为应该说的,应该做的,我不怕人家的批评!”人到晚年,依然如此坦荡,仍然不失其儒雅的君子之风,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宽容”并非是懦弱,而是人性的善良。这一点也是我最佩服胡适先生的地方。他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宽容”的思想。胡适一生交际广泛,待人坦荡,与人为善。他与陈独秀的友谊便是生动的例子。陈独秀与胡适都属兔,不过陈比胡年长一轮。胡适是比较单纯的文化人,陈独秀却有大志于政治和学术两途,既是颇有心得的文字学家,又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陈独秀在留学日本时强剪别人辫子被驱逐出境,在国内组织过激进社团、办过革命小报、还参加过暗杀团,辛亥革命后当过都督府秘书长,“二次革命”后事安徽省头号通缉犯。这两个性格、经历、兴趣、志向很不相同的人,能走到一起纯属偶然,最终能成为终生朋友则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关于“宽容”的话题,陈独秀和胡适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分歧。1925年,陈独秀当时还是中共的总书记,受着第三国际的指使和国民党的支持,正谋划“大革命“的宏伟事业,而胡适在政治上仍然温和保守,一心渴望调和南北,妥协避战,哪怕被人误解为安福系幕友、段祺瑞帮凶也在所不惜。那一年底,发生了国共两党领导群众烧毁《晨报》的时间。胡适非常愤怒,当面斥责陈独秀不能容忍异己。陈独秀却说:“你以为《晨报》不该烧吗?适之,你也该吸取教训了,你劝学生有秩序的运动,今天又叫我容忍。正因为社会太残酷了,才逼出我们不容忍。章行严以乱罪抓共产党容忍么?五卅运动他们容忍了么?把我关进大牢,他们容忍了么?”胡适无法接受陈独秀的观点。几天后,胡适情绪激动地致信于陈独秀:“几十个暴动分子围烧一个报馆,这并不奇怪。但是一个一个政党的负责领袖,对于此事不以为非,而以为‘该’,这是是我很诧异的态度。你我不是曾同发表一个‘争自由‘的宣言吗?那天北京的群众不是宣言‘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吗?《晨报》近年的主张,无论在你我眼里为是作非,决没有‘该’被自命争自由的民众烧毁的罪状;因为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我知道你们主张阶级专政的人已不信仰自由这个字了。但我要你知道,这一点在我要算一个根本的信仰。……我怕的是这种不容忍的风气造成之后,这个社会就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惨政的社会,我们爱自由争自由的人怕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这时,胡适和陈独秀两人在政治思想上已经完全分道扬镳了,但胡适依旧恪守“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的传统待友之道。通过胡适与陈独秀之间的友谊与分歧,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胡适的“宽容”的态度。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战士,他看出了政治的专政面目,他深刻知道一旦威胁到了官方的统治,任何人任何事就没有自由可言。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政府的“不宽容”一面。宽容,建基于价值哲学和历史哲学之上。房龙期望人类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它的根治。而且,它也必须根治。人类历史上由于不宽容造成的悲剧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宽容,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精神之一。宽容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项内容。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最终可以学会“宽容”。
  •     这本厚重的书确实值得是五星的,读到最后一章,终于明白这种社会制度的不宽容的根源......真是让人醍醐灌顶!强烈推荐最后一章。1. 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2. 对野蛮人深入彻底的认识使我们得以管中窥豹,了解人类在最近五千年内形成的很多怪异的天性,如今这些天性却深深地埋藏在一层薄薄的礼仪和习惯的外壳之下。 3. “进步”是近年来才形成的概念,而低级社会形态的特点是,人们认为现状已经完美无暇了,没有理由再做什么改进,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别的世界。4. 对于原始人,忌讳则甚为重要。它意味着超然于这个世界的人或没有生命的物体,(用希伯莱语说)是“神圣”的东西,人们绝不能冒着即刻死去的痛苦或永恒磨难的代价谈论或涉及。对于胆敢违抗祖先意志的人可以大骂特骂,切不可表示冷惜。5. 罗马人通过精心的工作,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统治系统,这个系统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日,这个功劳是很伟大的。那时的臣民只要缴纳必要的赋税,表面上尊重罗马统治者定下的为数不多的行动准则就可以享受广泛的自由。5. 在整整五百年中,宗教上的彻底宽容一直盛行于文明和半文明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罗马人发展了一种统治艺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磨擦,从而获取巨大的实际成果。6. 正是亲身的接触,也就是亲密直接的私人感情,使基督教获得了远远高于其它教义的优越性。基督教的爱表达了各国深受压迫、丧失权利的人们的呼声,因而传遍了四面八方。基督的话是否与后人所用的词汇一致倒是无关紧要,奴隶们有耳有心,能够理解。他们在光辉前言的崇高诺言面前战栗,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7. 这些庄严的仪式完全体现了公众的特点和感情特点。没有固定的讲演和说教,没有教士,所有男女只要感到内心被圣火激励,都可以站起来剖白内心的信仰。他们当中大多人是平民百姓,没受过什么教育。他们即席良言的真诚当然是无可怀疑的,但他们常常过于激动,象疯子一样大喊大叫。教会虽然顶得住迫害,却受不了人们的冷嘲热讽。于是,保罗、彼得以及他们的继承人不得不花费力气维持秩序,平息人们因急于表达精神世界和神圣热情而引起的纷乱。 8. 这是历史的又一条奇怪法则:表面的变化越大,就越一成不变。9. 自古人类形成之时起,就似乎有一条不可避免的规律,即小部分聪明男女统治,大部分不太聪明的男女服从。两类人在不同时代中分别有不同的名字,一方代表力量和领导,另一方代表软弱和屈从,分别称为帝国、教堂、骑士、君主和民主、奴隶、农奴、无产者。但是,操纵人类发展的神秘法则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伦敦、马德里和华盛顿,都异曲同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它常常以怪异的形式或伪装出现,披上拙劣的外衣,高喊对人类的爱、对上帝的忠实和给绝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好处的谦卑愿望。但是在宜人的外壳下面却一直藏有并继续藏有原始法则的严酷真理:人的第一职责是生存。10. 现代的不宽容就象古代高卢人一样,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 11. 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 12.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怪物。我们有“赤党”。父辈有社会主义者。祖辈有莫利·马圭尔。曾祖辈有雅各宾派。三百年前的祖先不比现在好。 他们有再洗礼教徒。13. 二十年前写这本书一定很容易。那时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不宽容”这个词几乎完全和“宗教不宽容”的意思一样,历史学家写“某人是为宽容奋斗的战士”,大家都认为他毕生都在反对教会的弊病和反对职业教士的暴虐。14. 社会刚开始摆脱宗教偏执的恐怖,又得忍受更为痛苦的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以及许多不足挂齿的不宽容,对于它们的存在,十年前的人们连想都没想过。 15. 现在我们听到许多悲哀绝望的论断(如“人类一向是那个样子”,“人类将永远是那个样子”,“世界从未有过变化”,“情况和四千年前的完全一样”),都是不符合事实的。这是一个视觉上的错误。 16. 进步的道路常常中断,但是我们如果把感情上的偏见置于一边,对两万年来的历史作个冷静评价(仅就这段历史来说,我们或多或少还掌握一点具体材料),就会注意到,发展虽然缓慢,却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总是从几乎无法形容的残忍和粗野状态走向较为高尚较为完善的境界,甚至世界大战的硕大错误也无法动摇这个坚定的看法,这是千真万确的。 17. 我重复一遍,恐怖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无论迫害的方法和形式是什么,它的原因都来自恐惧,它的集中表现可以从树起断头台的人和把木柴扔向火葬柴堆的人的极端痛苦的表情中看得一清二楚。18. 我们一旦认清了这个事实,马上就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人们在没有恐怖笼罩的时候,是很倾向于正直和正义的。到现在为止,人们很少有机会实践这两个美德。19. 但是我认为,我活着看不到这两个美德得到实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人类毕竟是年轻的,太年轻了,年轻得荒唐可笑。要求在几千年前才开始独立生活的哺乳动物具备这些只有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才能获得的美德,看来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而且,它会使我们的思想出现偏差。当我们应该有耐心的时候,它使我们愤怒。当我们应该表示怜悯时,它使我们说出刁钻刻薄的话来。 20.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古时住在山洞里的人的当代化身,是叼着香烟、驾驶着福特汽车的新石器时代的人,是坐着电梯上公寓大厦的穴居人——那对我们精神健康倒更好些。 21. 只要这个世界还被恐怖所笼罩,谈论黄金时代,谈论现代和发展,完全是浪费时间。只要不宽容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法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简直是犯罪。等到象屠杀无辜的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一纸文字这样的不宽容成为荒诞无稽的事,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就到了。   22. 这可能需要一万年,也可能需要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它将紧随人类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征服自身恐惧心理的载入史册的胜利——而到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宽容视角看历史…
  •     竟然让我反复读了好多遍的是书序…然后联想到:我受到过最多的culture shock总是来源于自己的文化。
  •     有必要重读
  •     房龙的又一经典之作。宽容,实际上就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
  •     “多少个时代流逝,生命本来就应该是一次光荣的冒险,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可怕的经历,这一切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完全被恐惧所笼罩。”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关于宗教和思想的科普书,力荐。
  •     一日毕。因懒惰而不宽容,因愚昧而不宽容,因嫉妒而不宽容。
  •     世界经典文化故事,私以为适合少年读者。
  •     厉害
  •     辐射人类不宽容的历史,回缩成一个焦点,宽容
  •     全书就是为序言做证明啊。。果然寓言才能流传更久
  •     涉及太多欧洲16 17 世纪的文化历史了,本来就对历史不太了解,看着看着就跑神了。不过也算是对欧洲有了初步了解,为自己以后探索欧洲打下了基础。
  •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宽容的历史
  •     我们需要宽容,不是宽容别人的伤害,而是宽容别人的不同。
  •     一部通俗的宗教史……
  •     世界史没学好,读着很困难,但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看了序言和第一章,不准备继续看
  •     宽容,英文叫做tolerance,简直是我人生的信条!所以我特别不喜欢强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别人身上,也不爱说服别人相信我的想法。宽容于我而言,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名言:不要轻易评判别人,不是每个人都有你所拥有的条件。不过我是略读的此书,觉得没多大意思。
  •     翻译者很推崇这本书,我读了,刚开始觉得还能读下去,但是越到后面越难读,始终还是坚持不下去;作者显然是要从历史叙事角度来阐述“宽容”这一哲学理念,但是叙事的时间及顺序很是让我迷糊......可能是我的哲学修养太低吧
  •     看到1/3弃了 倒不是看不下去 只是觉得自己看完了啥都没记住……
  •     没怎么看懂
  •     现在看不懂,以后再看一遍吧
  •     人文主义的启蒙读物
  •     是一本有关宗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线的历史的斗争,彰显人类不宽容的原因,最后作者的出的结论是,人类是进步的,未来将会更美好的结论
  •     见微知著
  •     近一个世纪前的作品,却仍值得一遍遍再读。对异见者的宽容,对价值观不同者的宽容,对挑战世俗者的宽容,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学会
  •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已不是大问题,但“自己有尊严的活,也让别人有尊严的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伊拉斯谟的得意门生。
  •     很好的一本书 就是从这本书开始 成了宗教一生黑 高频词是heritics,crusade 不信正统上帝的 都是异教徒 烧死 不信上帝的伊斯兰邪恶国家 尽管没招我惹我 尽管比我发达 组成十字军 讨伐 最后被打成狗就不提了 天下宗教一般黑 基督教后来有幸被改革了 政治影响力得到限制 西方文明才得以发展成世界领先文明 可惜伊斯兰教至今依旧政教合一 所以现在混得一塌糊涂
  •     序里的那个故事非常感人
  •     宽容是能接受别人的不用,介绍了西方哲学启蒙的几乎所有名人们的故事
  •     略微理想主义,人类社会很难自发宽容,不宽容的背后都是利益纷争,因为很难协调利益,所以宽容是无法自发取得的!
  •     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但是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读者,对比一个文豪的文学造诣还是差的太多了,缺少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实在没法理解作者的各种比喻,和暗喻……匆匆读完又匆匆忘记,只能感慨为一本历史文学了。
  •     序言很精彩,里面内容要读懂理解还是挺费事的,反正我是囫囵吞枣了。
  •     难解其中味的一本书 宗教哲学 伏尔泰 序言有点意思 是我不太懂
  •     全书最好看的部分是序言,其他的不重要,可能自己对宗教不感兴趣甚至比较排斥,所以书读不下去,语句零散,意思零散,其实并非一本真正的好书,可能生逢其时了吧。
  •     熊猫上的,例子有些太多
  •     第一次相对完整地理解中世纪的历史,了解宗教(尤其是天主教)在西方世界的重要影响。以前只觉得加尔文是新教的宣传者,没想到只是另外一种宗教极端主义。房龙说,不宽容的根源在于恐惧;变革的结果常常从一种不宽容变为十几种不宽容。房龙最后在1940年再版时面对二战对人类宽容的未来略有灰心,现在看来虽然离理想还很遥远,但毕竟人类也在进步。PS,很多东西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吧。
  •     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
  •     这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
  •     摘录:就像乘法口诀一样无害 思想道德素养高深而我只抓住了它的尾巴
  •     http://www.ximalaya.com/28704794/album/3743768
  •     若是,安全可以永恒。大山里的远古居民就不用怀着对未知的恐惧,花上一年半载,翻过荆棘巨石,踩过中途染病死去的同伴的尸体,耐着饥渴赶去窥探未知的模样。或丑陋怪异,或奇美绝伦,终究是亲眼见到的真实。
  •     挺好的一本宗教科普书,房龙很幽默。只不过,最后补的二战那一章是什么鬼,狗尾续貂啊。
  •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在宽容与不宽容中挣扎的故事,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     书本身立意很好,但是涉及的世界历史知识太多,地理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沉淀也会感觉不知所云。主要是站在宗教角度说明人类如何不宽容。看完前半段,后半段就看不下去了。直接看了结尾
  •     宽容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宗教史,西方文明的宗教的宽容,对人的宽容,基督教的宽容而不宽容,慈悲和仁慈面对异教而不宽容,随着历史的潮流。我仰望星空愿我们的文明发展也包容和接纳,宽容,宽己待人。
  •     一半一半
  •     我们往往将“宽容”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美德。一位帝王统治有方,就算他不宽容得多杀了一些百姓,他依然配得上伟大。其实,宽容如同一碟小菜,想要鸠占鹊巢的架势,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但房龙是个乐观的作家。 他在最后给予自我和读者很多安慰:也许需要一万年,也许需要十万年,但它终将来临。
  •     “进步”是近年来才形成的概念,低级社会形态特点是,现状已经完美无暇了,不用再做什么改进,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别的世界。不宽容是因为恐惧,对未来,对不稳定现状的恐惧,大众的不宽容导致了个人的不宽容,其实不宽容只是一种自卫保护的本能反应
  •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     宗教信仰的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