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看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土摩托看世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9-1
ISBN:9787108040039
作者:袁越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人类的伊甸园 世界上大多数被称为伊甸园的地方都在地理上与世隔绝,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独善其身。既然坦桑尼亚的动物伊甸园存在于高高的火山口内,那么人类的伊甸园便只能建在海岛之上了,这就是坐落在印度洋上的岛国——桑给巴尔(Zanzibar)。 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坐船向东,航行一个多小时便可以到达这个东非沿岸最大的海岛。人关手续十分简单,只要有坦桑尼亚签证就可以。出了海关,我立刻感觉像是来到了中东,因为满眼都是身穿长袍的伊斯兰教徒,男的头戴圆帽,女的围着头巾。我找到一辆出租车,正打算摆出一副砍价的架势,却听到司机报出了一个低于我的底线的价格。我有点受宠若惊地上了他的车,跟着车子拐进了广石头城。 这个石头城大名鼎鼎,2000年刚刚入选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旅游书上说它就是桑给巴尔岛上的一片老城区,有点像丽江古城。可我进去之后却发现,它一点不像现在的丽江,因为这里几乎看不到游客,也看不到多少旅游用品商店,倒是有很多当地居民,匆匆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巷子很窄,弯弯曲曲的,每一个拐弯都可能是另一片精彩的开始,有时是一个精美的木雕门,有时是一群玩游戏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孩子们躲在术雕门的后面,朗诵的童音传出很远。司机说,孩子们在用斯瓦希里语朗诵《古兰经》。 斯瓦希里语是东非最通行的语言,从它的演变史中几乎可以推断出东非的历史。这种语言的基础是班图语,说明最早移居到这里的是班图人,他们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就陆续从西非迁到这里。斯瓦希里语受阿拉伯语影响最大,说明最早来到这片地方的外国人来自阿拉伯半岛。出土文物证明,阿拉伯商人早在1000年前就来到了桑给巴尔岛定居,他们把黑人叫做Zinj,Zanzibar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就是“黑人居住的地方”。斯瓦希里语中还有不少印度语和葡萄牙语单词,显示这两个国家也曾经到过这里。再后来就是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斯瓦希里语在这些异族语言的影响下终于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到了旅馆,我租下一间带浴室的单人间,每晚只要8美元。当我正在办手续时,司机又跑了进来,一看我已经住下,就冲我一笑,说:“那我就可以放心走了。”

前言

从此,我就开始了在路上的生活。如今我平均每年有大约一半的时间不在北京,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一些小国家跑。这样的生活虽然不稳定,但带给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我因此而拓展了视野,修正了很多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2012年初,我把在杂志上发表过的“旅游与地理”栏目文章挑出一部分集结成册,并附上我自己拍的照片,结果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本书不是旅行指南,因为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书中写到的很多国家都是你们这辈子很难有机会去到的。这本书写的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记,而是借助旅行,考察一些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希望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寻找能为自己所用的规律。    另外,这本书也不是纯粹的历史书,我没有那个能力。书中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是深度游记,即用我自己的视角,观察这个大千世界,寻找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并将其呈现出来。希望大家喜欢。    我不是一个天生的旅行爱好者。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背包式旅行发生在2003年底,我和两个朋友去阿根廷参加友人的婚礼,顺便在那个国家玩了三个星期,这才第一次体会到了旅行的乐趣。那一年我已经35岁了,在那之前我只在三个国家——中国、美国和墨西哥呆过,如今这个名单已经达到了五十个。    回国之前,我看了一部描写切。格拉瓦的《摩托日记》,惊讶地发现年轻的格瓦拉居然选择了和我们一模一样的旅行路线。回国后我开了个博客,取名“土摩托日记”,以此来纪念那部电影,以及那次旅行。因为这个博客名字,朋友们开始管我叫土摩托,据说这个外号比我的真名的知名度要高得多。    为了那次旅行,我专门买了台小DV,把整个过程拍了下来,剪成了一部小电影,并在这个过程中自学了DV拍摄和剪辑技术。回国后我把这个手艺用在了王小峰写的那个小电影《小强历险记》上。最终的结果肯定算不上有多好,但据说这是国内第一部网络电影。    编完《小强历险记》后不久,我突发奇想,把那次旅行的经历总结成了一篇游记,取名((格瓦拉的阿根廷》,我们杂志的主编看过后觉得很好,便给我打电话,专门给我开了个栏目,叫做“旅游与地理”。他让我以后就按照这个路子写,旅行的经费由杂志社承担。    你们看,仅仅一次旅行就为我带来了这么多好运气!

内容概要

袁越,《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自称土摩托,从生物学到体育到流行音乐,再到为周刊撰稿,常去那些不易去的地方,体验不易体验到的风景。

书籍目录

导言
格瓦拉的阿根廷
谁的非洲
天堂的衰落——莫尔斯比港
热带雨林拯救站
非洲的珍珠——乌干达
坦桑尼亚的伊甸园
非洲的象征——乞力马扎罗
到尼泊尔去
尼泊尔的农村
神的印度
贵族的印度
寻访“飞人”的故乡
冰岛传奇
再造亚齐
秘鲁探秘
兰屿——台湾最后的世外桃源
和平年代的战地医生
玛雅文明的兴衰
亲历日本抗震救灾
海地的天灾与人祸
哥斯达黎加,小国寡民的幸福生活
突尼斯——沙漠中的商埠
行走在“革命”后的埃及

编辑推荐

跟着《土摩托看世界》看风景、看人、看世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达,换一个角度,另开一扇窗户,新鲜扑面而来。

作者简介

本书为“三联生活周刊文丛”之一种,是特约撰稿人袁越近年来在《三联生活周刊》开办的“旅游与地理”栏目的精选集。
旅行有很多种形式,需要带不同的东西。有的人带着朋友出门散心,有的人带着恋人培养感情,也有的人只带一本书上路……而袁越喜欢带着任务去旅行,在旅行中满足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他想知道人类共同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于是去了非洲,去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看到了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的样子;他想知道海峡对岸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于是去了台湾,探知中华文明的另一种存在;他想知道宗教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于是去了印度和尼泊尔,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他想知道政治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于是去了海地、哥斯达黎加、埃及和突尼斯,看看政治和经济的到底谁更有力量……

图书封面


 土摩托看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作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土鳖的中国人,我承认自己以前是个傻逼,当然不是说现在我就不傻了,现在也傻,不过以前更傻,就跟爱因斯坦同学做的两个橡皮泥小板凳一样。以前我也认为应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我也骂日本人“小日本”,我也认为破钓鱼岛肯定他妈逼的是中国的,美国是邪恶的,反正贵国人有过的弱智想法俺都有过。现在稍微好了点,因为胡吗个老师说了,“人人都有自己的小板凳,我的不带入21世纪。”土鳖的原因自然是没见过世面,今年第一次踏出了国门,去了台湾看了下他们水深火热的生活,深有感触,感觉就跟从朝鲜脱北逃到了韩国一样。坐井观天就是这样,看看人家怎么过日子的,才发现啥大国崛起都是骗人的,印加国王在西班牙人没来之前肯定认为自己是神的代言人、世界之王。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比不上欧美日韩,难道还不如非洲兄弟吗?这就是老罗所说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者,看到高鼻蓝眼的欧陆人,自然心里就觉得自矮一等,看到黑人印度人,马上又趾高气扬,“妈的我比不上你白的还不如你黑的吗”,可惜的是,中国大多数人是很糟糕的民族主义者。旅游的一大益处,就是让你脱离了你生活的那个小圈子,摆脱那个坐井观天的状态。看到别人怎么生活,别的民族为什么发展出了别样的文化,是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这个矫情的时代,旅游的代名词就是普吉岛塞班岛、马尔代夫、巴黎罗马马德里,旅游的目的就是拍到此一游照,旅游的意义就是装逼。少有人把旅游看做一个开拓自己视野的机会。中国人有古话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是这两件事儿在中国都成功演变成了装逼。当你提旅游时,你会把印度、坦桑尼亚、巴布新几内亚、海地当目的地吗?土摩托这个人渣就喜欢跑这些地方,还把这些地方的游记集结起来出了本书,就是这本《土摩托看世界》。虽然这些游记多在三联生活周刊和土摩托日记上发表过,但是这本书进行重新的编辑,读起来更顺畅了,何况还有收藏价值。这本书我拿到手看的很快,两天时间就看完了。非常好看,受益匪浅,以前我自以为地理知识比较齐全,但读了之后还是发现自己对很多国家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比如印度。提起这个中国的邻国,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穷、但是软件业比较发达。印度文化究竟什么样,我估计多数人不清楚,这批人还估计忙着指责美国不懂中国。土摩托的书的特点是,多数旅游书重点在于渲染旅行的文艺小情绪和流于风土人情等表面问题,而土摩托老师重在看待这一切背后的因果。你在介绍旅行的国家有什么美食的时候,土老师已经想到这些食物里含有多少蛋白质和淀粉,这些食物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何意义了。看问题深刻就是这样,嗯哼。比如土摩托的文章里解释了印度社会的形态,印度的特色一是种姓制度,二是宗教信仰。印度在公元前1500年时被欧洲来的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为了区别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引入了种姓概念:婆罗门(僧侣)为第一等,刹帝利(武士和官僚)为第二等,吠舍(商人和手工业者)为第三等,这三种基本为雅利安人,首陀罗(农民)为第四。此外还有贱民,普通人对他们歧视比种族歧视还厉害。但就这样一个系统,居然能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源于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认为人的肉体只是皮囊而已,死后会轮回转世,所以印度的穷人安贫乐道,为的是积德下辈子投个好胎。印度的婆罗门从来都不需要劳动,每天只想着思考人生思考宇宙这一类的终极问题,抽象思维自然强大,所以印度人发明了零的概念和阿拉伯数字,所以印度人理科远强于工科。到了现代,软件业简直是为了印度人量身订做的,这是一种继承了婆罗门擅长抽象思考特质的行业。怪不得梁漱溟老人家在《这个世界会好吗?》里说,现在是欧洲文化唱主角,然后是中国文化唱主角,最后是印度文化唱主角,老先生太有远见了,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终归到底是印度人的。土摩托老师的游记带有进化史学的观点,很多地方继承了贾里德·戴蒙德(《第三种黑猩猩》、《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的衣钵,看土老师的游记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团结、公共道德水准高?为什么日本人善于制作精美产品却思维固执?为什么同是中北美的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而海地却是一个失败混乱的国家?为什么非洲有如此多的野生动物?为什么美洲人、非洲人和波利尼西亚人没有加速进化去征服欧洲,而是欧洲征服了世界?为什么巴布新几内亚1940年时还是一个原始社会,现在是个混乱的国家?为什么巴布新几内亚家庭暴力如此严重?为什么中国人会大批在非洲谋生?从多方面观察历史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方的,观察环境和社会是如何塑造了人的特质的,观察环境破坏和环保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是给自己一面镜子,看到我们所处的生活的荒诞和美好之处,并且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演进的,人类是如何对自然进行破坏的。土摩托到的这些国家多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受害者”,大多数中国人注定不能到这些国家去看一看,读下这本书,了解一下别的国家是什么样子,或许能让人摆脱很多以中国为标准而思考产生的很多偏见。土摩托博客的抬头上写着那句警句那:偏见源于无知。
  •     在三联开“旅游与地理”专栏前,袁越主要撰写科学、环境还有音乐类文字,前往阿根廷探友所度过的南美时光成了游记专栏的起点,即本书的开篇,外号、博客名、书名都来自于此。南美之旅之后,袁越一发不可收拾,非洲诸国、尼泊尔、南太平洋岛国、印度、冰岛⋯⋯大多是普通游客较少选择前往的国家,于是我们也得以通过这非官方的形式一窥这些或大或小的国家的情境。《土摩托》一书,有些类似新华社驻非洲记者桂涛的《是非洲》,同样是带有记者性质的专门撰稿人,优缺点也几乎同样明显。作者四处奔走,深入笔下国家的日常生活,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的真实面貌——贫穷、饥饿、落后、愚昧、犯罪等等这些存在于黑暗中的社会问题,而非普通游客惯于流连的美食美景。作者的眼与笔将切身感受与第一手资料呈现于人们面前,这也是本书,或者说这一类文字最珍贵的地方。然而作者在关注这些所见所闻的同时,更多地是记述,少有继续深入挖掘的探讨,也较少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文中多有引用作者接触到的当地人的一些谈论,导游、司机、公益组织、接头人出现频率最高,文章的纵向深度也停留在此层面上。当然,一个国家的复杂原本就绝非几万字甚至几千字就能道明的,受制于篇幅限制,也许是这个原因,有些文章在提到历史文化背景时,犹如流水账般草草一笔带过,或者是照搬教科书条目,最明显的当属埃及的金字塔和约旦的佩特拉,其实既然讨论的是“革命”之后的情况,实在不用科普旅游景点背景知识。以国家为题,本就大而宽泛,林达的巴黎、西班牙都以整本书来描述,杜欣欣的恒河也有18w字有余,因此一个好的切入点对于小篇幅的文章实在太过重要了。巴布新几内亚的危险和NGO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南美印加帝国和玛雅文明的遗迹都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闾丘露薇《利比亚战地日记》告诉我们,一个好的记者不等同于一个好的作者,写书毕竟不是发新闻稿,文章的阅读趣味性、语言的耐人寻味程度,历史知识的丰厚与否,都关系到文章的丰厚与品质。这一路五十余个国家走来,作者带给我们许多惊叹,期望前行,走得更远更深。
  •     作为世界地理+历史+现代时局趣味科普作品,10分推荐。续生命八卦后直接给小伙子的书。都有环游世界的梦想,去了些地方光顾着看风景,所以加上土摩托看世界是个很好的恶补。其中南美洲这块特别是玛雅文明这块估计会让很多人心碎吧:)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非常有内涵的一本书,作者去了很多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去的地方
  •     眼下正在发生的历史。
  •     3.5。此书更坚定了我二十年内都不想去这些地方的信念
  •     深度游记,这是我想要的旅行
  •     经历很丰富,语言太官方,挖得不深,但是挺好读,适合在任何场合拿出来翻翻
  •     勾起了我想去南美的欲望,旅行书的目的不过如此吧
  •     非洲农业不发达,我们都要支援他
  •     只是游记而已,虽然去了很多地方,但自己的感受在书中体现的不多,很多都是导游说导游说,经常有看百度百科的感觉,或许是受身份所限吧。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看傅真的文字
  •     可以感觉到作者的真诚。
  •     这世上有些自己无法到达的地方,就依靠书来感受理解,但最终有些国家都没有人去关注,或缺乏关注。作者要是能适当修正一言不合就介绍历史的习惯更好。
  •     土摩托的游记往往以小见大,有很多有趣的思考。很长见识。不过我只是翻翻自己感兴趣的国家。
  •     《土摩托看世界》,今年9月出版,是《三联生活周刊》特约记者袁岳(笔名土摩托)的世界各地的深度旅游的文集。袁岳是国内记者中少见的科学记者,专写医疗相关的最新科学进展,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基本每周一篇,能把医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当然基本都是英文)看明白写清楚。此外还经常在《三联》上写一些游记,本书就是这些游记的合集。这本书比常见的游记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的地是经常是一些普通旅游者很难有机会去的地方或者是不太敢去的地方,比如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地震后的日本。2:深入。书中一般要把目的地的历史、政治上的重要事件交代清楚。这个相对来说还不算难。另外,袁岳对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都有所了解,对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的特点和由来都有所介绍,这是普通的游记经常欠缺的。3:资料比较可信。作为科学记者,自然会注意资料的可信度。这个也区别于常见的游记的随手摘抄。4:作者深受Jared Diamond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第三种黑猩猩》、《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影响。不时举书中的观点来验证看到的情况。我感觉整本书都可以看作是这三本书的注解。总体感觉这本书我还是比较喜欢。水平远超大部分的中文游记。感觉这本书有两个小缺陷:1:最好每篇文章能配一张地图,标注一下目的地所在的位置和作者的...行程。原因是大部分的目的地都是国内读者不熟悉的地方。我是边看书边上网看地图的。2:书中不少内容还是有时效性的,最好能标注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 阅读更多 ›
  •     世界
  •     写的很好,看完按耐不住又看了一看纽约到坦桑尼亚的计票.
  •     带你去那些你可能一辈子去不到的地方
  •     在微博上fo了摩托很久,有时候会见到别人对这本书的评论,遂买了来自己看。读完的总体感觉,在中文作者的书里,还算一本有诚意的书,文字朴素流畅,资料比较翔实,也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在其中;但阅读过程中,有时候会走神,有时候会想要放下书去google一下路线,还有,如果书中的照片更多一些,可能会更好。
  •     在许多章节里面,作者带着读者,手里持着问题,去历史里找答案——一个地方正是因为有历史、可以溯源才切实地可以为人所感知。绝非含情脉脉的笔触,语言质朴实在。
  •     这本游记值得细读
  •     很开眼界的一本书
  •     我也想周游世界,我也想走四方。
  •     如果小时候的地理历史教科书是这样的,旅行就变得有意思的多。ps哥斯达黎加wish list +1
  •     不错的书,作者微博言论不尽赞同
  •     插图总是先于介绍的文字出现让人好纠结
  •     喜欢土摩托,因为他虽然也混圈子,但是讲事非。
  •     这是国内最好的游记。
  •     三星半,口语化略严重
  •     作者的游记第一本大多是10年前走访的,书的开头说,大多数的地方是普通人无法去的,现在看来,这之中的大部分地方都可去了。合上书,眼中是远方,哪怕眼前有砖要搬。
  •     作者替我完成了某些一辈子都不会去尝试的旅行
  •     第二版更好看~
  •     不错,速度快,书正
  •     好书,喜欢~~~~~~~~~
  •     土摩托看世界
  •     大概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带着灵魂出游的,所以游记老爱写感悟情愫人生哲学,一个不到位整个都毁了。此书游记写作形式,很喜欢,书中大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很有趣,值得一读。
  •     作者拥有的非普通旅行地的不一样感受。
  •     文风流畅朴实,阅读起来轻松自然,却让人印象深刻。(土老师真的很喜欢用“原来”)
  •     不仅仅是游记,作者还有不少思考。不过他从一段到下一段的引导,好像比较刻意。
  •     很棒 不是游记 比游记高太多了
  •     带着目的去旅行,非攻略性的游记都是好的……
  •     土摩托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精神,还怀揣着切格瓦拉的精神信仰,科学思维加情怀脉络,远比矫情的文章好看。
  •     这本书完全是意外买回来的。看得也不多,是一种个人旅游传记。在地理方面开阔视野可以用上。
  •     不是旅行攻略 不要指望从中能获得线路之类的建议但是单纯的看游记 了解作者去过的地方 还是相当不错的土摩托出品 必属精品
  •     知|行|思。专栏合集,值得一看。文章,知·行·思,三者合一;知,历史人文背景;行,旅途所见所闻;思,知行引出的观点。读后,这三点,都那么不重要,更重要的收获是土摩托的思考方式,一种接受·思考·理解的过程,世事变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     偶尔看看这样的书也不错。不过每篇文章的长度总觉得有点短,经常刚开了个头就充充结束的感觉。如今没有kindle版的书看得好慢好慢,因为本来也就只有夜里躺在床上的那点时间了。
  •     非洲、印度、尼泊尔、冰岛、秘鲁、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埃及
  •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对世界的好奇心。
  •     在写人生活状态方面真的非常好
  •     这才是真正的旅游好书
  •     非常喜欢 旅游杂文 作者知识渊博 视野宽广
  •     真真的好看,跟着作者游历了不少国家,五花八门,却不止于走马观花,而被普及了文化和历史,以及对当下的思考。不装逼不矫情,理科生的思考文科生的情怀,文字流畅,给这个导游四星半。甩现在的游记书几条街。
  •     一篇好的游记,是让你看了之后就再也不想去这个地方。那么,土地老师的这本,就属于这种类型。买来看吧,反正那些地方我们这辈子也去不了。
  •     还没看呢就被朋友抢走啦
  •     很好的图书 参加活动 便宜
  •     爱读游记。这两本算很值得一读的(虽然一不小心搜到些许关于作者的负面评价……)。好游记就该这样,不能只是对目之所及的简单铺陈,还要看的见其前生,望的见其深意,尤其是对一个国家风景名胜之外的东西!
  •     作为休闲读物,小小了解一下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和命运
  •     确实是普通人不易抵达的地方,但感觉土老师的文笔还是稍欠.
  •     慢吞吞看了一个月,都是一辈子也可能不会去的地方,像在地人带着深度游。不能休假的时候,聊以慰藉。
  •     非常客观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     三联的作者
  •     写得散乱了点,但赢在干货挺多,旅途中看特别喜欢。好想去秘鲁参观印加古道!
  •     这本书本身内容还不错。就是中间缺了好几页。。。。所以没有给五颗星
  •     看着看着,就想同样理工科的我也要做一个视野宽广的人!不能当一辈子工匠!以后还要买另外两本书~~嘿嘿
  •     工作和旅行的完美结合。历史的回顾结合对现实的分析,不只是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游览。黑人国家(非洲,拉美)感觉多是贫穷落后野蛮,没救了的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非洲和拉美的内容比重比较大,对美洲文明讲述挺多,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
  •     土摩托的书籍值得看
  •     对我这样的历史和地理素人,这本书的内容真是营养满满。
  •     中文游记垃圾堆里少有的值得一读的
  •     最最喜欢秘鲁那一章,走一次印加古道观一次马楚皮楚,太幸运!
  •     如序言所写的,这可以当成是游记,相比于一般的游记,这更多的描写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     比较特别的游记,因为是给杂志撰稿,作者带着采访任务,内容融合了历史和文化,与众不同的是记录的地点大都是普通人很少会去的地方,比如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地这种非旅行目的地,读来很开拓眼界。2017年2月3日读完
  •     朋友推荐,借看50页,自己购买了,而且是在双十一抢的,价格很优惠,最重要的是土摩托的旅游地点实在是太特别了,都不是国内的旅游热线,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在面前展示世界比较安静角落的真实风貌
  •     理性、客观、信息量大,喜欢戴蒙德的一定要看!
  •     应该是作者给三联写的文章的合集,全是作者在各地旅行或采访的游记性的文章,由于不同的旅程际遇,有些篇章还不错,有些就枯燥了些,作者对于一些国家凭短时间的到访就下一些判断可能武断了点,不过当成普通游记来说还是值得看看的。
  •     以前常看到不许联想调侃土摩托,就一直以为袁越是为搞笑艺人,没想到其实是个严肃的观察者。btw,他一定是戴蒙德的脑残粉。
  •     我宁静之后的“致远”梦
  •     这是我看过游记里写的最好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