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炎天》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雨天炎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32743933
作者:[日]村上春树
页数:145页

原书的图何苦不配上

文字还行,有村上一贯自我解謿的调调……但不知,为什么少了原书上的图,比如土耳其的那些照片什么的。

游记,言简意赅的典范

感谢21的赠阅其次感谢林少华带来的译本最早看村上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在大一。第一遍没看太懂,总想着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结果一拖再拖,没了下文。那时候觉着村上是中庸的。没有想象中的震撼。是的,中庸,没什么太强烈的印象。之后看了《海边的卡夫卡》,混乱的情节,混乱的编排,读起来确实吃力,好在读过几章之后投机取巧地小聪明了一把。才算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个故事,怎么个情况。那时候,埋在大一心理的中庸才有了一些改变。哦,日本人,变态,连个村上写东西也这么变态!现而今,21力荐了这本游记,说句心里话,接过书来那一刻,确实心理不好受,但又碍于人家一片好意。只好无奈的接下来了。清凉如饴,沁人心脾,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很舒服。自此,对村上也大为改观。同时,也想,如果不是林少华,不知道是否要等我学通日文才能读到它?即使学通,也一定会有林的功力么?不见得。我平时主要看科普类的书,至于其他题材的,大多数是听人推荐来的,或者看过电影视剧作后,找来原著通篇看看。其中唯金庸古龙琼瑶除外,那属于兴趣使然。我看游记很少很少,但就读过的书里面,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就类似村上的这本《雨天炎天》一样,似流水账,但言简意赅,只写特色,不覆追其他,也有点儿像杂志《国家地理》介绍景点一样;还有一种就类似讲故事一样,巴掌大的地方从古至今,逐一详述,唯恐落下什么,泱泱大书,就写了两三个地方。这书,对我很受用。我认为,这是游记题材中,言简意赅类型的典范。值得学习。

雨天炎天里的心情及心情的雨天炎天

一直很喜欢村上的游记,虽说村上本人并非一个十足的游客,但他的游记确实有十足的味道.不比那些专门的旅游指南,村上的游记好似个人的心得一般,即没有浮躁得夸耀,也没有一味得迎合,即不随波如流,又无不实的想象,有的只是最平实的语言,及平实语言里蕴藏的心情----一种雨天炎天的心情和心情的雨天炎天.《雨天 炎天》是一篇真正的游记,看过之后,怕是很多人都想去看看那个“女人一个也没有,雄性统统阉割掉”的希腊僧侣共和国,想品尝下沾着醋的面包到底是个什么滋味,克鲁米到底有多舔。感觉上,那是个灵魂得以安居的场所,一切都简单得只剩下信仰的世界。当然,若是去下土耳其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虽说有些纷乱,但土耳其人的性格怕是十分友善。其中蕴涵着某种未开化的精神力量,和这种力量推进所导致的极端友善和极端抗挣。想去拜访下那位穿着袜子刷鞋的男人,看下擅长游泳的猫,为此即使破费下买个地毯什么的也值得。

村上的胃口

买下这本书后,看林少华的“译者废话”(这当然是我不怎么尊敬的说法)里对村上春树住在美国而去希腊旅行,有那么一句评价:“人家村上春树到底情趣不俗……”我也算相当喜欢村上的人了,却仍当场被雷出三十里地去。以致书买回后迟迟看不完。昨天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这个春天读书20本书”的目标后,好歹拿出来看了。看完之后的感想是,村上到底是作家采风而非真正的记者采访。在希腊,他对宗教毫无兴趣不求甚解,于是我们跟着他穿行于各个修道院之间,住宿,饮食,却也一起云山雾绕。到了土耳其好歹是人多了,于是描写丰富充实得多,仍感觉只是浮光掠影。他不愧是来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文字里充满了各种各样“这是为何?想不明白~~~”的慨叹。但想不明白他就停留在想不明白上,不肯深入去探究那到底是“为何”——他只需要自己“吸入空气”,不需向读者说出来龙去脉,于是剩了一派友邦惊诧。看起来,确实有些不能满足好奇心啊。除去了惊惊乍乍,有趣处还是相当有趣的,我默默地咧开嘴笑了好几次。比如李小龙的人气在希腊某岛上简直排山倒海,比如所向披靡的万宝路,比如他的梦想是在凡湖上与凡湖猫一起游泳,实在不行各自分开游也可以……哈哈哈哈!另外一个事儿是,村上叔因为说过中华料理他老人家吃不来而在愤青云集的天涯得到了类似群殴的待遇(当然他本人不知道),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老人家的胃口实在相当挑剔,甜食吃不来,肉食吃不来,带腥膻味的羊肉是死活吃不来,希腊菜吃不来,土耳其菜也吃不来,同时可以逻辑地推断出他蒙古菜也不大吃得来。于是,这个吃不来中国菜的问题属于村上个人的胃口问题而非泱泱大国的菜肴不好问题,吃不来就吃不来呗,我觉得天涯上的愤青们完全应该有就算有人吃不来中国菜中国菜仍然很好吃所以不必对吃不来中国菜的人揪住不放的信心。

终于看到了村上的游记

很早就等着看村上的游记,记得林少华先生曾专门写文章把村上的游记和余秋雨的游记进行比较.写的很是贴切。"村上君对各类遗址和出土文物基本不屑一顾,他感兴趣的更是眼前异国男女活生生的音容笑貌和日常性行为模式及其透露的个体生命信息。 村上君基本上把日本潇洒地抡去一边,“情愿在异质文化的包围下、在孤立的生活中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脚下。"--林少华 <<当余秋雨“遇上”村上春树>>村上的游记里没有充满历史感的吊古怀今,没有长嘘短叹,只有作为你我般的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大可以把自己当作村上的同伴跟在他的身后一路行走。本书只是村上和朋友在希腊土耳其的游记。希腊境内是在阿索斯半岛上几个东正教修道院的徒步行记。而土耳其境内则是环绕边境的自驾游了。风格稍有不同。不过行文还是村上固有味道,真诚而又别具一格。有趣的是看书的时候正好看见新闻:希腊约10名妇女闯进了希腊阿索斯山的修道院管区抗议修道院侵占她们的地产。号称“禁止任何女人、雌性动物在此生存”的传统第一次被如此挑战。不知村上知道的话要做何感想了。

雨天炎天的旅行,不变的是村上淡然的心

看过村上所有的小说,最喜欢《奇形鸟状录》,听说此书的灵感来源于此次土耳其的旅行,为本书又增添了神秘。对村上来说,希腊圣山和土耳其内陆都是“世界尽头”吧,世界的另一边,完全陌生的人过着莫名其妙的生活。生活在文明和服务优良闻名世界的日本的村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样的地方?又是带着些什么走的呢?写成这幅模样的游记,只有村上才能办到吧。没有历史沿革,没有美丽风景,没有历史遗迹的如数家珍,如“***是***文化的代表作,装饰如何华丽有特色****还有***特点”等一看即知是事后或事前查阅的资料充斥,只是自己的观察,遇到了什么人,怎样同他们打交道,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心情,一如既往的平淡。但修道院也好,僧侣也好,土耳其的士兵和警察也好,土耳其的普通人也好,生动的呈现在眼前。落后的第三世界人民,保守思想笼罩的氛围呈现出来。

普适悠然的阿索斯

村上龙:与村上春树经常被相提并论。(《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最推崇的美国小说家。(《幻影书》)小森阳一:最逼近村上春树文学本质的评论。(《村上春树论》)桂纶镁引男文青竞为批眉,村上春树则任意贴腰封一枚。但凡挨得上边儿的,都在包袱皮儿镌有村上的大名,遑论2004年轰动一时的伪书《挪威没有森林》。《整形日本》的作者汤祯兆笔谈村上,言说为何我们吸纳的是村上春树,而不是其他的日本作家,乃是村上作品的易读和不排他性。美国杂志更欣喜地宣称:看到日本作家清楚地不属于自我强化的“我们日本派”使人精神爽快,“我们日本派”作家把日本的独特性保留永存,令外人不能明白领悟。借用译者林少华的说法:小说中的村上在门内影影绰绰,旅途中的村上才是门外真真切切。村上的游记一向罕有译介,2001年市面上曾出现过赖明珠翻译的《远方的大鼓声》,大约是盗印自台版。本月,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在风靡了多年的村上小说、随笔系列之后推出了村上春树游记系列的第一部《雨天炎天:希腊、土耳其边境纪行》。旅行始于大卖作品《挪威的森林》出版后的第二年,村上余勇可贾,与摄影师、编辑三人重回欧洲,上希腊圣山阿索斯与土耳其边境一带旅行。蔚蓝和黄土之旅就此展开。甫上岛,好同志村上便饶有兴致地观察了一番狗的性别,且为阿索斯圣地禁止一切雄性动物进入的规矩发表一番言论:“女人不得进入的场所世界上有一两处也未必不好。即使某处存在不准男人涉足的场所,我也不至于忿忿不平。”缘何此地有这样的规矩?传说圣母马利亚乘船访问住在塞浦路斯的拉撒路,途中偏离航路在神的指引下漂流到阿索斯海岸,圣母马利亚的脚一触碰海岸,异教徒的偶像马上粉碎成齑。吊诡的是,身为女性,马利亚在宣布此地为被神祝福的圣庭的同时,宣布女性永远不得踏上此地。结果,阿索斯成为圣马力诺和梵蒂冈的混合体一般的区域,希腊正教徒的圣地,修道院林立的半岛。一趟精神之旅,跋山涉水,经历过作息颠倒的“拜占庭时间”,也品尝过硬如石头长满绿毛的面包。修道院的生活毕竟清贫,礼拜堂内的壁画亦开始剥落、褪色、龟裂。圣人受难的景象,让人心情黯淡,烹煮斩砍烤炙,只觉得生活中的一切波折都不能称为受难!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中研究了地狱十王图,出自明州(宁波)同一作坊的地狱十王组画构图相似,细部略异,画作的整体被区隔成一个个模件,构图被分解为不同的断片:人物,群像,器物,配景。固定的题材可以变通,组合在画面中,形成繁简不同各具特色的构图。欧洲的宗教艺术在1400年后就大量存在着以相同的编排原理制作的雕塑、壁画。无怪乎村上的感受,在离开阿索斯前游赏的最后一个修道院礼拜堂内变得平和许多,意大利的天主教堂也大抵如此,唯惨烈程度的差异而已。天使的翼渐次拂去额头上的“P”,村上的阿索斯之旅也将结束,被绿雨碧海荡涤过的心竟奇异地在落笔记述旅程的时候怀念起阿索斯来。在那里生活的人,在那里见到的风景,在那里吃的东西都像从玛德莱娜浸润的椴花茶中浮涌出来,极为真切:人们虽然贫穷,但活得安静而有高密度的信念,吃的食物虽然简单,但味道充满活生生的实感,就连让人一时莫辨雌雄的猫儿也有滋有味地吃着发霉长毛的面包……

旅行的意义

花了两天在地铁上的闲散时间看完这本书,给人的感觉甚是奇妙,初读来平淡无奇,也好,只是想打发时间顺便在精神上在土耳其和希腊兜一圈, 毕竟,那个“希腊僧侣自治共和国”是不让女人去的。一开始是些旅游指南样的介绍,从哪里出发啦,行程安排啦,需要背的行李啦,解释要去的缘由啦,不是很有趣味。只有等待深入其中。从卡拉卡尔的修道院开始渐入佳境。 大约是伙食变好的缘故,也是适应了苦行僧的生活,村上的笔触活泼起来。实际上那地方的食物永远只有老三样: 鲁克米果冻,咖啡,乌糟酒,无论哪一样都是甜度惊人,据说是为了消除旅人的疲劳。而比较各个修道院的食物似乎是旅行中的一大目的。旅途中也遇上很多新奇不解的事,比如看似严肃的土耳其中尉一听说给照相马上兴高采烈起来,哄去地毯店里见到了传说中会游泳的凡湖小猫,同时也连哄带骗地买了张9万日元的地毯,在荒芜的土耳其腹地,遇上了与风景完全不搭的艳丽服饰的骑马的美丽少女。有的甚至称不上完整的故事,但那画面奇异般地生动鲜活。就象村上说的,“不料几天过后,竟奇异地怀念起阿索斯来,在那里生活的人,在那里见到的风景,在那里吃的东西极为真切地在眼前浮现出来” 。看完这本小书后,很多画面和质朴的幽默都留在我的脑袋里,就象扎实实热乎乎的馒头一样回味无穷。村上的魔力,想必是因为他是在踏踏实实地感受,first contact另一个世界,不带偏见或者排拒。听说“动物也不许放雌性进来,雄性统统被阉掉”,他便“出于慎重”查看了小猫小狗的特征;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吃到霉得长满绿毛的面包,居然仍有斗志观察到享受此种“美味”的僧人,体态竟是胖的。有时听从路人"no problem"的保证,直楞楞地闯进土伊边境骚乱的中心,有时也托指南的福,凭着一条万宝路神奇香烟在土耳其畅通无阻。 一路看下来,“莫名其妙”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整个旅途也是跌跌撞撞。有句话我是极赞同的:事情诸般不顺才成其为旅行。惟其诸般不顺,我们才得以碰到种种有趣的东西、奇异的东西、令人哑然失惊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旅行。”

又近又远的邻国——《雨天炎天》

恰巧的是,希腊与土耳其也是去过的,所不同,村上是接连而行,而我从希腊跨进土耳其,两个相临的国家,相隔的时间是2个整年。希腊与土耳其的奇妙旅程自是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的,但显然,《雨天炎天》所要提到的,都不是大家平常意义上的爱琴海之旅。不过就算是在爱琴海诸岛,村上在另一本游记《远方的大鼓声》中的游历,也是多了平常日子的趣味,而放弃了那份由环境及色彩带来的浪漫画面。这次村上的希腊,是进入一个奇妙的正教国度阿索斯,关于阿索斯,虽说自己曾踏足过希腊的国土,但惭愧地说来,还是第一次了解到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这么玄妙的一方奇境。不过希腊本身的魅力,就绝非爱琴海可以揽括的,古希腊的文化,再加上东正教的重要传播地,让希腊给人以目不暇给的魔力。读到村上描写阿索斯的文字,倒是想起位于希腊中部素有天空之城之称的梅特欧拉(Meteora),这里同样是虔诚的正教徒为了更好地修行,在陡峭的山崖上凿石而建的避世之所,当初,要上这些修道院,就必须涉险而上,攀上因风化而显得嶙峋滑峭的山崖,真是难比上青天。当然,如今政府早以开避了一条公路,直达山顶最知名的大修道院(GreatMeteoron)。宗教的神秘,不仅仅体现在它的那些传说和教义上,特别在建筑上,往往是表现的核心,像悬崖上的各种道观、佛院,又或者是梅特欧拉的修道院。贴着倾斜75度的阶梯等上大修道院,望眼而下是一落千丈的大地,在庄严的庭院里穿梭,读阅着墙上班驳的壁画,细腻咀嚼着自14世纪这里建里起来就传下来的生活及修行用品,还有那如同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的头骷颅,“天空之城”几个字,在心里就不再只是飘忽的感觉。在参观其他的修道院的期间,遇见正教标准的修道士,黑袍黑帽,腮上留着浓密的长胡,凝重而带有阴郁的目光,踩着沉甸的步子迎面而来,让人莫名其妙地心生一丝寒栗,过后想来,其实大可不必,但那一刻确又着实生生地有这么些感觉,大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言自威?村上提到的80年代的土耳其,和21世纪的当然是有很大的不同了,他在书中所描述的举目皆兵的情景已不复存在,不过关于那种“民族性”的“热情”,倒也是历久弥新的,出发前看驴友们的功略就提到土耳其的男士特别的善套近乎,许多的贴都注名千万要留心那些专泡华人女游客的“土男”,更甚者不幸受骗后,在BBS上贴出可带“土男”大头照的“通缉令”以示戒备,灾情到底是不浅的。我诚然是没这方面的担忧,只要时刻守护好爱人不受打扰就好。虽然曾经做为东罗马的重镇,但后来者的伊斯兰文化则完全替换了这里的宗教气息,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所有利用伊斯兰宗教作为政治手段的统治者,他们终有可能被驱除出城邦,但是伊斯兰却留了下来,从此再没离去过”。伊朗如此、印度许多地方如此、印尼如此,土耳其也如此。也因此,除了曾经是天主教的圣地而后被插上几根伊斯兰柱子的索菲亚大教堂,这块土地要找到一些有历史感的天主教痕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卡巴多奇亚,这个以奇山异石洞穴屋而闻名的地方,却以各种方式记载着上帝的子民们在这块热土上的艰难生活(生存),一个庞大的地下城在卡巴多奇亚里几十米地底下蔓延着,这是当年天主教徒为了躲避追迫而不得以而为之的方法。进入到地下城,阴暗潮湿替代了一切,当日不巧地面上下着阴雨,像是一种暗示,将那种沉重而悲伤的氛围烘托得栩栩如生。地底下阡陌纵横着许多不同的通道,按照教区传统的生活分布,这里区域明确而完整,储物区、娱乐区、学校,作为祷告和上帝交流的教堂也在土穴中简陋而庄严地安置着。唯一不那么沉重的结果是,据说危机解除后,这里的人又得以回到地面,得以回到他们原本熟悉的阳光下的生活。从地下钻出来,雨还没停,我们又接着开始下一段的行程,只是,关于宗教与政治、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依然在脑子里结成一个忧伤而愤怒的结。希腊与土耳其相隔那么的近,却又是离得那么远,他们这种因地域的相近,又因历史、民族、宗教原因差之千里的异别,让他们都显得那么的迷人和吸引。

村上眼中、笔下“神的”阿索斯和“兵”的土耳其

这本书一看就这了迷,独到凌晨1点钟才罢休。村上对啊索斯岛上各具特色的六个修道院的描述真是有神采,穿着奇异的武斗派、乞丐派僧侣,对雌性绝对排斥的雄性岛,仁爱和不仁爱的神父,令人身往的鲁米克酒、等等一切,还有满屋子酒的工人,把岛的神奇和奇异写和了,即便终生不能到那里一游,有村上的文笔,也不遗恨了。那是希腊的神秘和神圣的地方。一个孤独的大国是土耳其,西面是欧洲,东面是亚洲,地理位置独特,决定了那里的地缘政治。描写了那里的种种检查,东西方人种的兵的不同表现。等等。

【一些摘录】

【宗教】我这人对整个宗教不具有丰富的知识。但若允许发表我个人感想,我觉得希腊正教这种宗教有时候好像能让人感觉出超越教义的东方式惊骇意味, 尤其在从楼梯一隅窥看夜半礼拜的情况下。 其中的确存在着以我等理性所无法处理的力学,仿佛欧洲同小亚细亚在历史的根本点上互相妥协的那种力度,比之形而上的世界观,似乎具有更为神秘而凡俗的肉体性。更进一步说来,我甚至觉得希腊正教乃是由最直接继承了满怀基督教之谜的人的小亚细亚式惊骇性所形成的。。我一开始就写过,我这人几乎没有什么宗教热情,属于不轻易为事物所感动或者不如说是怀疑型的人。尽管如此,在阿索斯路上碰见的那个野猴般的脏兮兮的僧人叫我洗心革面皈依正教再来这里时的情景也居然记得一清二楚。 当然我不可能皈依正教,然而他的话具有神奇的说服力。较之信仰宗教,我想那更是对于人生方式的信念问题。说到信念,我觉得找遍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像阿索斯这样具有高密度信念的地方。对他们来说,那是充满无可怀疑的信念的现实世界。对于卡胡索卡里贝亚的那只猫来说,发霉长毛的面包也是最具现实性的东西之一。 【土耳其】土耳其军队的军官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无论长相和气质都同下士和士兵们不一样,总之感觉上“天生不同” 。老实说, 土耳其饭食吃不来。 问题首先是以肉食为主, 而且几乎全是羊肉。我平时不怎么吃肉,羊肉更是一口不吃。其次,油腻东西也接受不了。蔬菜种类倒是丰富,但餐馆里端上的土耳其菜大多烹调过度,味重。因此,烹调味往往压过蔬菜本身的味,进餐厅光一闻味都食欲全无。土耳其的餐馆同朝鲜餐馆一样,跨进一步,一股特殊味就扑鼻而来。喜欢这个的人或许不在乎,而受不了的人就相当麻烦。 在地势上土耳其明显分为几副面孔,而且无论风景还是气候抑或人们的生活甚至人种各地都截然不同。 这只是我个人主观划分,也许不准确,但在我眼里,土耳其似乎可以清楚分为五个部分。 按顺序来吧。 从欧洲开车进入,首先是欧洲一侧的土耳其,即色雷斯地区。这是第一个土耳其,地形上同希腊北部几乎没有不同,风景上或许接近东欧。一望无际的枯萎的向日葵田上空燕子飞来飞去。单纯无聊这点也像东欧,不过土地肥沃。田野无边无际铺展开去。值得看的东西几乎没有。不仅单调缺少变化,而且路直得难以置信,司机没办法睡觉,一大辛苦。 其次是伊斯坦布尔。这里最好视为例外,不列入土耳其五副面孔之中。一如世界上多数大城市,这里乃是特殊场所。随着伊斯坦布尔的临近,沿路风景由单调向丑陋转变——在伊斯坦布尔上班的新中产阶级那令人不寒而栗的群体住宅和商品住宅栉比鳞次密密匝匝。哪个国家这样的景观都令人厌倦,而这里的尤其如此。无论看哪一家哪一栋,都那么新、那么廉价、那么浅薄、那么整齐划一。白墙、红顶,千篇一律。每个板块都竖有一块房地产商不三不四的招牌,有的还画有十分中产情调的生活场景,光看都觉心冷。不久,车驶入城内。这里和郊区相反:脏、旧、猥琐、杂乱无章、人声鼎沸、空气浑浊、花花绿绿,人多得一塌糊涂,车流险象丛生。信号灯固然有,却几乎麻木不动。车尾废气直冲鼻孔, 走一会心情就变糟。 宾馆价格昂贵, 餐馆的计费单经常多收。人们一窝蜂争卖地毯,名牌专卖店里全然没有可圈可点之物。但夜景漂亮。 离开伊斯坦布尔后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进入亚洲一侧的土耳其。欧洲高速公路两旁大煞风景的工业地带持续了好一阵子。若想更加大煞风景,那么最好沿这壮观的高速公路径直开往安卡拉。 不过往左一拐, 我们就到了黑海。黑海沿岸乃第二个土耳其。这里的确美妙,幽静、游客少,风景也漂亮。只是,同爱琴海岸地带相比,道路和宾馆质量差得不可同日而语。雨多,空气湿润。 再按时针顺序前行,便来到同苏联、伊朗、伊拉克接壤的边境,这里是第三个土耳其。从草木葱茏的黑海沿岸进山,翻过山脊,这里是东部安纳托利亚高原即无比干燥的中亚式土耳其。许许多多的民族为争夺霸权踏过这片土地,往东或往西。蕴藏紧张的大地。环境和气候也相当严酷。尘土飞扬,目力所及只有羊。道路和宾馆质量更是提不起来。南下从叙利亚边境地带到地中海的安纳托利亚中部,这是第四个土耳其、阿拉伯色彩浓厚的土耳其。宾馆和道路情况多少有所好转。夏季的热浪虽然叫人吃不消,但女性服装眼看着变得鲜亮艳丽起来。 而西面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的土耳其则是第五个土耳其。到了这里,风景骤然明媚迷人。人们从内陆灰尘迷濛的空气中解放出来, 表情也好像一片明媚。美丽的海岸舒展开去,高级度假区也有几处。有新颖别致的游艇港,土特产商店一家挨一家。土耳其政府真正下工夫要把这里建设成旅游胜地。外国游客和土耳其中产阶级以至上流社会人士在这里优雅地度假。不用说,这样的地方物价高。那么,土耳其这几个地区中哪个最有意思呢?当然是顶糟糕的安纳托利亚东部。在那里逗留期间,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气恼、疲劳、骂人、冒冷汗。所到之处全都脏兮兮目不忍视,道路几乎全部处于成为道路之前的状态。人们的生活一看就知穷困潦倒,街头到处是警察、兵和牛羊。不过希望不要误解。我虽然写得这么差,但决非出于恶意。我也以我的方式享受在此旅游的乐趣来着。说享受也许过分,但至少不枯燥。从有意思没意思这个角度看,显然有意思,有意思得很。这里有独特的空气,有生存实感。人们有存在感,眼睛生龙活虎闪闪发光。在欧洲和日本很难碰见那般鲜活生猛的目光。那眼睛里没有啰啰嗦嗦的保留事项,没有“不过”和“但是” ,有的只是诚实和坦荡。那里大多数事物都无可预料, 条理在很多时候被吸入虚无之中。 简单说来, 就是没有章法。但旅行的妙味也就在那里。 非我说谎,的确有意思。不过如果问我是不是想再去一次,时下我的回答是“NO” 。若有明确目的另当别论,否则我觉得那地方一次足矣。 爱琴海岸是个美丽的地方。让人心情放松。阳光柔和,海水清澄。不过若仅仅在美丽的海边游泳——即便把这里的物价比希腊便宜不少这一好处考虑在内——那么是不必特意去土耳其的,或者至少没有理由非来土耳其不可。在安纳托利亚高原转了一圈之后,我们对这个地方也感觉不出足够的魅力了。那里确有动人的风景和西欧式的便利,可是仅此而已。我曾在库沙达瑟呼吸过的空气那里也不存在。 或者我们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体验过于强烈也有可能。 我们面对蔚蓝的地中海,不由放心地叹了口气。然而与此同时,我觉得有什么已彻底失去。目中所见、 手中所触的一切东西已不再有力而鲜活地传达土耳其之所以成其为土耳其的那种意味。况且在爱琴海,无论往哪里看,看到的都只是德国游客。 如果我重游土耳其并且只能去一个地方的话,我想我可能选择黑海沿岸。倒不是说那里有什么特殊,也不是说看见了什么新奇东西。同安纳托利亚高原相比,可以说那里几乎什么也没发生。但不管怎样,这次旅行当中毕竟得以在那里度过了最为悠然自得的时光。 那是个平和安静的地方、 什么也没有的地方。 早晨五点,清真寺尖塔(minaret)播放的祈祷声把我们从床上拖起。没想到清早会用扩音器做什么祈祷,一开始费了好大劲才明白过来。扩音器音量同日本右翼宣传车不相上下,在尖塔顶端安了四个,面向四方。所以,如果想好好睡个早觉,最好别住在清真寺附近。 库尔德人问题极为复杂且根深蒂固。 库尔德这个民族尽管从七世纪就已存在,并拥有固有的文化和语言,但几乎不曾有过自己的国家,是个悲剧民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从民族自决名单中被排挤出去,现在也居住在横跨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三国的地区(叙利亚和苏联也有一小部分) 。库尔德人有高度自豪感,对同化于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怀有反感,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掀起激烈的独立分离运动从而遭到镇压。他们的数量把握不准,不过总数大体为一千万至两千万,其中八百万住在土耳其。由于政府采取高压性同化政策,他们的文化活动——包括音乐和出版在内——在正式场合受到禁止。例如电影《路》的导演、已故于尔马兹?居涅是库尔德人,因而受到政府的彻底镇压,三番五次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导演的《路》是很有名的事。 最初我视为一种友好表示, 热情应答, 很快厌倦起来,不再理睬。他们虽爱说话,但稍一深问,便马上支支吾吾,打听不出让人觉得“哦这个不得了有趣有趣”那样的情况。在其他国家,在街头聊上三言两语就可得到种种兴味盎然的信息,可在土耳其几乎没有希望,说的尽是不咸不淡的东西。所以说也毫无意思。不可思议。大致说一通,接着提出“一起照相吧” ,最后递过地址: “洗出来请寄来这里。 ”如此周而复始。进入土耳其之前我在一本旅行指南看了,半信半疑地在免税商店买了一条带去,果真帮了大忙。因为在土耳其递烟是友好的第一步,特别在乡下,万宝路有很高声誉。别人小有亲切表示, 给钱可能失礼, 况且也不知给多少合适——这种时候若给一盒万宝路,一般事情都可了结。作为对方允许拍照的回礼,万宝路也 OK。受到士兵检查而时间可能拖长时说一句“不吸烟?”笑眯眯递上一支万宝路,一般即可顺利过关。简直是魔术香烟。若问为什么必须万宝路而云丝顿就不行,我也答不上来。反正我总觉得非万宝路莫属。大概万宝路是一种象征,大概。 土耳其这个国家在伊斯兰教信仰方面并不怎么严格,而这里也许是接近叙利亚的关系,伊斯兰教色彩非常浓厚。不能喝啤酒估计也是这个原因。穿短裤行走,满城的人都射出深恶痛绝的目光,甚至有人看见我而往地上”呸“一声吐了一口。我不搭理孩子们, 闷头写个不停。 我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度: 他们都不存在,只有自己一人。可是孩子们也不相让,无论我怎么无视他们默默写日记,他们就是立在那里寸步不移,定定地注视着我。不时有服务生过来像赶苍蝇似的把孩子们赶走,但不出五分钟又掉头回来,又围着我目不转睛。耐力的考验。我也赌起气来,心想岂能败在这等小鬼手下!认为他们不存在,他们就不存在。存在这东西是以意识为前提的。 【旅行】在希腊旅游胜地,倾向于把游客用的咖啡馆和当地老伯姓用的咖啡馆分开。进错了,气氛就很尴尬。旅行这东西在本质上无非就是吸入空气。记忆会消失,明信片会褪色,但空气会留下来,至少某种空气会剩留下来。 我在马耳他岛旅行时也加入过意大利人旅游团, 简直是人间地狱

因为你是村上 你写什么我都得看

虽然是大陆最新出版的村上春树的游记散文,不过是80年代写成的较早期作品,因此从中看出了不少他以后写作的思路,比如对于羊的描写,弹子球,都在他以后作品出现过。关于希腊和土耳其的游记,可不是那种轻松的旅行,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土耳其近年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奥尔罕帕穆克功不可没,本质原因还是土耳其自身的神秘感,这个既不被东方,也不被西方接受的国度,被陈绮贞唱到“你埋葬记忆的土耳其”,似乎土耳其只是浸淫在失去大国身份的忧伤记忆里。看过的书关于这个忧伤的国度的还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张佩瑜的手绘笔记,大概她是比较开朗的小女生,写写画画的非常可爱,所以没觉得土耳其给我特别的感觉。还有本土的奥尔罕帕穆克,他的自传性质的《伊斯坦布尔》,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深一点的了解,在村上的笔下,所有的叙述都是客观的,他的幽默,是隐藏不了的。

间隔很长时间才看完

这种题材的书让我看还真是稍显困难,记得当初,几次都想放下不看,可惜学校那几天停电过于频繁。于是,三国杀的闲暇中,这本书不知不觉就看完了。内容大体感觉毫无趣味却对书中描写的吃的颇有兴趣。若有机会,必须去体验一番。

到岛上去

阿索斯是一个圣岛,不准女子踏足。当村上春树来到这里。这个面积仅360平方公里,东正教修道院二十多座的岛屿。他走了比自己想象中艰难的路,吃到了比自己想象中甜的点心,淋到了比想象中诡异的雨,也看到了比想象中,密度更高的信仰。在那个海岛上,就连猫都在有滋有味的吃着长了霉的面包。这是一种安静而忠于内心的生活。看起来远离现实世界,虚幻,但也许更符合真实。到岛上,是为了什么?为了宗教的信念。为了寻找自我。或是仅仅厌倦了尘世。一千多名修道士也许,有一千多个理由。旁观者村上,对这些并不关心。他只去亲眼看看那里的人怎么生活而已。我们再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岛和岛上的人。有温暖的,有冷漠的,有狭隘的,也有有世界观的。人各式各样,人,无非这样。如果在海边的山崖上,搭起一座房子,在里面读书生活。这种寂寥,以前我想自己必定受不了。不知为何,随着年纪的增大,反而想起来很平静。大概我是可以的。而离开了阿索斯的村上,当他的眼前如此真切的再次浮现出岛上生活的时候,他有没有想,假如此刻身在岛上真好。其实,总是和一切保持自然而然距离如他,不见得这样想。至于书中写的土耳其。我没什么兴趣。但可读性很强。

行动决定思想

还没看完,不过笨得本来在脑子的句子都快没了,要赶紧打字。买来之后就很奇怪为什么到现在才买这本书,以前打过三次照面,每次都有一点厌恶的放下。要不是那天因为等人偶然走进充满饭盒味道的小书店,就错过这本封皮质地和颜色不搭配的村上了。第一次看村上的游记,依然是随笔型,幽默比小说要多,也发现了很多小说中可以作为闪光点的村上式句子。看来小说里很多对象其实都是村上自己的投影。只不过写的都是世俗生活,连带那几本村上朝日堂小册子。里面有很多日常事,会说话的猫缪斯,有趣的情人旅馆名称,车子被偷的真郁闷,在国外的好奇,跑步,遇见好风景的畅快,夏天的啤酒。没有走了双胞胎的寂寞,没有了死者带来的改变,没有了往日的青春田园。或许那些奢侈的怀旧放入了以写书为工作的严谨村上君中。就像我们每天只有很少的部分留给怀念,更多的活在生活中,跟猫找点乐子,电费真贵,一直下雨没法洗衣服,偶尔把自己搞得很专业吓唬人,水果摊前犹豫。但是我们会记得过去的事情,尽管已处于混乱状态,如同这个跟脑子里差太多元素的评论,我不停的在用叶子堆成一棵树。高中的时候,吃完晚饭,从食堂回来的路上有时会是夕阳晚霞状,广播喇叭里有流畅的通俗歌曲。尽管我现在听的钢琴远比那时候好听,但再也找不到霞光中伴着音乐饭饱远望操场的满足感了。正想怎么结尾,单纯的郁闷事情又来了,继续奔波。

惯性地看他的书

看完了村上先生的游记《雨天炎天》一本很真实的旅行书因为他一直在抱怨饮食有多烂、住宿是何等破、以及天气竟如此糟谁叫他拼死拼活地非要去“大自然被原封不动保存下来”的希腊宗教小岛—阿索斯以及满目疮零的土耳其边境虽然一路备受摧残,惨痛经历不胜枚举但先生不忘顺便提一下他心目中旅行的意义:事情诸般不顺才能成其为旅行惟其诸般不顺,我们才得以碰上种种有趣的东西,奇异的东西,令人哑然失惊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旅行…这也许可以修正一下我们对于旅行的既定看法

游记而已

希腊和土耳其的游记,纯粹的。爱琴海的海水~~地毯商人和猫~~发霉的面包~~~甜腻的茶水~~阿索斯高密度宗教信仰~~宅在家里看看

感觉还是阿索斯看起来舒服点

这本游记不是很长,依然很有村上的特色,比如猫。。。。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欣赏描写希腊的那部分,毕竟没有那么紧张的气氛。看完阿索斯,再去土耳其,反正是2个都不想去的地方,至少看完游记不想去这鬼地方。村上的游记毕竟不是旅游指南,所以不会专门只写好的地方,不过在2个地方里总有让人舒服的地方,比如黑海,感觉如果能在那里游泳喝茶的话也不错,而且消费低。。。看到凡湖猫的描写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可惜这里看不到养不到这样的猫。整部小说还是按照村上的心情去写的,有点个人化,比如有很多牢骚,不太适合真正作为游记来看。村上写东西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即小说像真实,而真实游记又有点小说的意味。两天有一天下雨的地方感觉虽然不错,不过真的去那势必也会觉得不方便。

或许,村上不是适合我的旅伴

“还行”还是“较差”,还真有点交战。犹豫半天,选定还行,是因为我的字典里没有较差这个等级。选择这本游记实属打发旅途时间,一年一度的回家之旅成就我看过许多书,坐火车时候大多看的是小说,十多个小时的时间一本,时间刚好。这次飞北京,两个小时不到,时间支离破碎,最好是选择容易拿起来又放下,断断续续看的游记。结果,我跟着满腹牢骚村上君去了希腊和土耳其,逛了阿索斯岛,慌忙的奔波中,书的差强人意。也就那样过去去了。返回头,对书中阿索斯的记忆仔细回想,想不起爱琴海的美景,只有一只瘦骨嶙峋的猫在抱怨吃发霉面包的猫生……还有,在土耳其的边境上村上君遭遇的留他们喝茶的军官与会跆拳道的士兵……村上君的游记洞察有余,享受不足……传递到我们这里的乐趣,也就大大折扣了

游记不该是这个样子

即使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却仍然痴迷村上(这个看似奇怪的逻辑,也许只有在现阶段,才算有存在的意义吧)。对日本,总体而言,好感欠奉,但却独独中了村上的毒,而且是一往无前,无怨无悔地被“毒害”了那么多年。没有读过莫言,对他的获奖没什么发言权,并不能因为他仅仅是中国人,便轻言“无条件支持”什么的。村上则是毫无保留地读了不少,小说,随笔,报告文学,游记,零零总总地读到今天,终于可以厚着脸皮说“一网打尽了”。对于村上的再次与诺贝尔失之交臂,就只能再次深表遗憾了,也许就真的是还差那么一点点火候吧。不过,卡尔维诺也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一点也无损于他的杰出,相反的,则只能说是诺贝尔的遗憾与耻辱了。手里的这本《雨天炎天》,坦白地说,是被拉长的橡皮糖。短短的文字,被编辑生拉硬拽扯出了145页。稀疏的字间距与行间距现出一副含氧量很大的样子,但我还是钟意大部头,格外坚实的村上,不为别的,只为读起来过瘾。而这一本游记,真的象老人的小腿,晃晃荡荡的,当年密度很大的肌肉了无踪影。让人不由摇摇头,暗叹:没什么看头。这本《雨天炎天》,虽没有什么不好,但总不至于激动人心。但并不表示它不好看,只是以村上春树来说,是一本不够水准的作品。总体说来,村上的游记我还是爱看的,可这一本,读来读去,都有一种敷衍的味道在字里行间游走。也许,短时间的旅行,浮光一般地掠过一个半岛,一个国家,本身就是件打着敷衍标签的事。要求作者以从高空中跃入水中的气势一扎到底地探求什么,也是强人所难。即使是村上,怕也是不行。应该说,尤其是村上,不行。当书翻到最后,终于恍然大悟这本书何以读得这么不是滋味。是优越感,即使微弱地就如同一滴血落进了飞沫四溅的大海,可敏感的舌头还是能品出那一丝半点的腥味。这本书里,村上采用了一种俯视众生的视角。这种视角看到的当然是一派黑漆漆或黄灿灿的头顶,人物面部模糊,没有留下深刻印象者。这种视角当然会产生优越感,不可避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是一种优越;手中拿的日本相机是一种优越;开着三菱帕杰罗是一种优越;吃发霉的面包,买土耳其的地毯,住差到极点的旅店,在没有路的路上奔驰,这一切的一切的内里,都有一种优越感的评判在悄然潜伏着。在阿索斯还不明显,但到了土耳其,那份优越感便象放入透明袋子里的匕首,哪里包裹得住?记得前不久看过的一部还不错的英国片《涉外大饭店》,讲述一群被虚假广告骗到印度准备安渡晚年的英国老人,是一群英国老戏骨飙戏极过瘾的影片。影片有近年英国片常犯的一个通病,虎头蛇尾。但在其中,不难明白一个道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愉快与否,取决于你的内心,取决于你的眼睛选择让你看到什么,你的心灵选择让你感受到什么。人们在生活的常态下,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掩藏得很好的风度,教养,胸怀等等,都会在异国异地坦露无遗。换言之,旅行虽然是件与当时当地有着密切关系的事,但旅行的滋味,是格外愉悦,还是令人丧气,只怕与你的三观与脾性关系更大。人为什么要旅行?仅仅是为了比较不同的景致,不同的人群,生活的异同吗?追求所谓的异国情调,噢,他们是这样的,不同于我们的容貌、行为、举止、风土、人情等等。有了比较便会有落差,这落差在世俗的眼光中便是高下之别。不同于自己的,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便打上“怪异”的标签。事实上,在《雨天炎天》里,“何以”怎样怎样,“难以理解”怎样怎样,这种调调的词语比比皆是。他们这样,造成了我旅游的不便,食物很糟糕,完全吃不来;住得很糟糕,路也一样糟糕。他们这样,使我们很困扰,我们被打扰了,被围观了,如何如何……个性化到是个性化了,但那种疏离的距离感还是让人不那么舒服。既亲切,看似一览无余似的亲切;又疏离,象隔在玻璃罩子那一面的人,无法确切地感知他的温度。是的,村上是这样的,一如他的小说。他可以巨细靡遗地描绘主人公的一切,但就是有一种不容分说疏离感横亘在读者面前。所以,村上的游记,理所应当是这样的,想让他象别人一般欢呼雀跃着拥抱此情,此景,不那么待见的人,想必他会木着一张脸,说“门都没有吧。”《雨天炎天》便是这样的气场。但这终归不是好的游记。太注重个人体验的话,缺失的是之于对象的关照,此地何以如此,此地之人何以如此?这样的思考大概也会如三菱帕杰罗呼啸而过时被抛诸脑后的风景吧。而村上的疏离感最终变成了读者与被描述地之间的疏离感。

村上的游记顶呱呱

村上很会写游记。在国内旅游,我总是因为拥挤不堪的人群,而没有办法昧着良心说好;但是村上总是有办法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淡淡的无可奈何,读起来也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得幸福。合起书,想象一下,我自己大概是受不了发霉的汤和铁硬的面包;然而没有经历过这些的希腊之旅好像也就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让我还能回忆什么呢?希尔顿连锁酒店么?我肯定不好意思到处跟人说,自己在希腊能记得的就只有希尔顿和满目的白皮肤。呵呵,希腊的东正教确实不同凡响。越是疯疯癫癫的僧人,越能让人体会到独树一帜的希腊哲学和思考。闹到必须大口咀嚼柠檬才能解脱饥渴感,那可不是一般的去处——村上不愧是真正真正的小资。反正,雨天也好,炎天也罢,等我鼓足了勇气接受磨难的时候,就会拿着这本游记,揣上几个柠檬,嘿呦嘿呦地去逛希腊的修道院去。

看完居然最想的是冰啤酒。。。

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喜欢到土耳其的乡下去旅游啊,反正我是不想,一想到满脑子都是羊羊羊。还有那个什么希腊的阿索斯半岛,杜绝一切雌性生物的修道场所,切,活该一辈子去吃长毛的面包。不过看看村上笔下的游记,还是蛮有趣的。日本人是不是去哪里都要吃鱼以及喝啤酒啊?看《萤之光》也是,吃烤鱼干,喝冰啤酒,对我而言简直是折磨。这么热的天气,不可以舒舒服服的喝上一气冰啤,这日子还有什么过头。

因为是村上的游记啊

突然发现,我喜欢的作家大多热衷旅行,或者不如说热衷旅行是我判断一个人物是否值得喜欢的标准之一。这么着,村上的游记便是非读不可。这本游记十分单纯——希腊:岛上的修道院连锁之旅;土耳其:城市和乡村间的穿梭。与其说我对书里描写的地点感兴趣,不如说我对村上当时是以怎样一种心境,去了怎样的地方,生出了怎样的感受而好奇。一九八八年的希腊,在年近四十的村上眼里是如此这般。如今,花甲之年的村上如果重返那个小岛,修道院僧侣们的性情、小岛变幻莫测的天气、瘦骨嶙峋的猫们,甜的要命的果冻,即使一如二十年前(这是完全可能的),看在现在的他眼里,这种种光景是否还带着同样的意味呢?村上谈论他们在某修道院借宿时,牢骚满腹地吃着一塌糊涂的发霉面包就酸汤水,却发现一旁的猫同样的东西吃得津津有味:“猫不知道——不知道翻过几座山后就有所谓猫专用食品存在,……不知道发霉面包绝对不是猫应吃的东西。……猫肯定边吃发霉面包边想今天能吃上发霉面包真是幸福啊活着真好。”我不禁羡慕起此猫和此村上了。

远方的空气

村上春树的小说和随笔,一本接一本,出的都有些让人烦了。但他的游记,倒是少见。在回忆起第一次土耳其之行时,村上说,吸引他的是那里空气中某种特殊的质。他接着说,“旅行这东西在本质上无非就是吸入空气。记忆会消失,明信片会褪色,但空气会留下来,至少某种空气会剩留下来。”村上这个人,有时很罗嗦,有时很矫情,但我之所以还不反感,就因为他有时候能够说出诸如“旅行就是吸入空气”这样聪明的话。希腊的阿索斯半岛,和土耳其的边境,都不是好玩好看的地方。前者是一个宗教圣地,两千个希腊正教僧侣在20座简陋而古老的修道院里,干活、学习、祈祷,吃硬面包,喝乌漕酒,生活贫穷而枯燥;后者呢,更是兵荒马乱,尘土飞扬,用我们评定卫生文明城市的术语来讲,就是脏乱差。所以,我们看到村上一路上不停地抱怨糟糕的饮食、糟糕的住宿、不顺畅的道路,以及各种各样的困窘,然后在旅途结束时为可以大吃大喝一顿而兴高采烈。他严重违反我们现在提倡的“怕不苦怕不累”的驴友精神,看他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贪图享受又想四处溜达的城市小资的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村上可能又是勇敢的。他相信跑几千公里的路不是为了回来写攻略和吹牛,所以他不用逼着自己去发现美或者挑战自我。阅读这样的游记也是在吸入空气,远方的空气,雨天或者炎天,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准确地感知自身存在的真实性,从一只吃发霉长毛面包的猫那里,从一群冲自己翻白眼的库尔德人那里。2008.1

时时令人发笑的书就是好书

时时令人发笑的书就是好书。1988年,村上从伊斯坦布尔出发顺时针自驾土耳其边境的文字,可惜到迪亚巴克尔文字就结束了,对着地图,读来意犹未尽。一路比较推崇的是特拉布宗“是座极有情趣的城市”,和特到霍帕之间“阿尔卑斯般的风景”,以及“凡湖的黄昏漂亮得无可形容”,巴拉夫岬角伸向大海“给人以神奇之感的田园风光”和“以黑海来说漂亮得出奇的沙滩”。发笑片段:凡湖猫是两眼颜色相异、喜欢游泳的凡湖地区特有的猫。“如果可能,想在此游泳。就理想来说,想和凡湖猫在凡湖里游泳。这个理想是太理想化了。各自分别游也可以。”“在阿马拉斯……早上起来,见镇上的老伯们正一个劲儿打量我们那辆停着的三菱帕杰罗,让我们打开车头盖看看。打开以后,大家像要吞进去似地定定地注视着引擎和电路系统,并且这个那个热心评说了一番。这些人一旦买车,势必自己修理着彻底用到最后(像使驴那样使到死,死后还可能剥皮)。”在特拉布宗遇见的伊朗自驾家庭,指着车身的凹坑,忠告村上,“你最好也当心,土耳其人开车最不守规矩。我在伊斯坦布尔被人撞了车,去警察那里报案。不料车停在警署门前,又给人撞了另一侧。”霍帕,宾馆没有员工房,青年人夜间回家住,回家时把宾馆上锁,村上等就出不得宾馆。等能出去了,去海边垂钓,“我们用的是从日本带来的有转轮的钓竿,别人都不用竿,直接抛线,但都钓上不少……我们花了两个小时也没钓上来一条鱼。”

谁来读游记

游记是一个很妙的东西。去了一个地方,写下自己经历了什么事,除了主观,就是私人。就我看来,游记几乎就是节选的日记。读村上春树的《雨天炎天——希腊、土耳其边静纪行》时,我不断地想,有哪些人会去读游记?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自己即将出发去那个地方,于是找来与目的地有关的书,事前读一读,知己知彼,壮一壮胆,补一补底气,这是一。喜欢那个作家,不管他写的是什么,不管内容自己是否感兴趣,只要是那个作家出的书(我相信有一大批读这本书的人应该就是村上春树迷),就膜拜般地买来读,这是二。心内有一种蠢蠢欲动的冲动,但是却碍于金钱时间等因素,不得已只能选择用虚拟的空间代替实质,这是三。用一把尺随时丈量选材、字句、结构等等要素,将书当成玩具积木般拆装的专业阅读者,这是四。当然还有一种,就是瞎猫撞上死老鼠,兔子自己撞上树桩一般,随手抓到这本书,那就很和气(你也可以说他很认命)地读了,这是五。当然还有其它类型的阅读者,不过这几种人读游记,呈现出的想法也千差万别。第一种人多半是将信息部分记得最清楚的人,他甚至会按图索骥跑去作者介绍的好去处,结果很有可能会败兴而回,然后大骂作者骗人。这一类的读者实际上是最危险的读者,他往往将游记当字典,完全忽略了游记其实是最自我、最主观的个人态度。人的口味尚且不同,何况思维。村上春树在希腊的一系列游记,足以证明这一点,被推崇的大修道院很可能只能啃硬面包,小小的修道院却有温暖的接待,甚至还有新鲜甘美的菜蔬,一切只在于你要去感受的重点在哪里。第二种人往往是最幸福的人。书写得好坏是其次,内容有不有趣也没关系,重点是偶像又出书了。以主观对主观,也很公平。如果我们不能指责作者用美好的文字骗人,似乎也没有理由指责这一类单纯的人。第三类人其实是最痛苦的人。他们被作者的经历挑起了远行的梦,却又在合上书的瞬间自己将梦戳破。那些美妙的过程,那些有趣的画面,那些刺激的冒险,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乏味。他在阅读时不断用自己的想象为作者的描写添砖加瓦,却因此越发凸显现实的苍白。第四种人则是作者最不想碰到的人。他们的博学、专业会让作者汗颜,他们的意见会让作者觉得自己很幼稚。很多时候,作者压根没放重点的地方,会被他们放大,进而让作者自己都觉得怎么会有这么大一个漏洞,让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全漏掉了。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作者下一本书的书写。第五种人则是作者最不想碰到的另外一种人。如果说上一种人太专注让作者害怕,这一种人的无所谓应该会让作者很生气。他不管你去哪里,写什么,他甚至都不会去在乎游记与食谱会有什么差别。这种感觉就像你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宝贝,并兴奋地展示给别人看,对方虽然笑瞇瞇,但是没点头也没摇头,只看一眼,就走了一般。说了那么多,我又是哪一种人? 我想,我大概属于第三种人。最擅长的就是一边读游记一边空想什么时候可以去当地亲身体验,如果去了那里会不会发生比作者更精彩的故事。然后把MSN的名字改成:"想去土耳其,可是会不会被抓去卖?"纯粹自我折磨。

从此村上是路人

读到的第二本村上春树的散文随笔再次确定他只长于写小说这是一本旅行日记十分不喜欢主动地甘心地写游记的人必是怀着一颗或感恩或哲思的心他们会将对流淌的风景的所思所感付诸或欢喜跃动或深邃发省的文字而村上全然不是他厌恶此行的衣食住行人情世故甚至草木花鸟在遥远不找边际的路途上没有感恩的心更无思索的意怎能写出绝佳的文村上春树是我顶喜欢也长期在读的作家在此之后我明白我爱的只是他的一片一面当他将小说收紧转过身去变为一位散文家时从此村上是路人

因为无法涉足,只能阅读想象

村上的小说看过不少,始终没有办法非常喜欢。他的散文却不一样,这本《雨天炎天》是我一拿起来就放不下的那种。尤其喜欢雨天希腊的部分,“连一只雌性动物都没有”的岛屿。完全不一样的一番世界,如此神秘又如此简单,多么想亲耳聆听半夜3点教徒下楼朝拜的脚步声,想亲口品尝甜到死的咖啡,想亲身被希腊海风卷来的山雨浇透,可是,那是一片只对男人开放的世界。当然,村上有充分考虑女读者的感受,于是开篇就提示世上也同样存在只对女性开放的修道院。可是,毕竟我还是上不去那座岛,看不到那13座修道院啊~感谢村上的文字,让我有多了解那部分无法触碰到的世界。

修道院的咖啡

我看过的关于土耳其和希腊的最好游记,倒不是纯属替村上摇旗呐喊,只是完全被他带到那个遥远神秘的意境中了,每一行字都让我眼前浮现出那些生动的画面,相信哪天我有机会去到那里,那景象会和我的想象完全吻合。很想去那些古老的修道院去喝甜腻的希腊咖啡,村上每到一个修道院就被招待一杯,馋死我了。不过那个怪岛不允许女人上去,真是遗憾。

体验道.阿索斯之旅(村上春树游记系列之一)

N个月前就看完这书了,但前几天睡觉前在书架上瞄到他,突然又想重温一遍,作家写的游记一般都很有趣,特别是在看了村上春树那六本春上朝日堂系列后,对他的游记更是感兴趣,跳开小说的村上春树,他的文风别样的好玩,说回他写的这本游记《雨天炎天》,就是讲他和摄影师两人在希腊、土耳其不太一般的游历。 希腊这个国家很惹人爱,原因是出自对希腊神话的爱,我被古时那种极简的生活方式所吸引,面包、橄榄、简单的白布缠裹一身,又当衣服又当被子的,物质虽简单、但精神特丰富,所以物极必反,现在是物质优越了,精神消失了,结果无比憧憬着那个时代。村上春树这次所到的阿索斯内部,就是这样一个把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地方,也是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去到的场所。原因很简单,阿索斯是希腊东正教修行者的地方,希腊僧侣自制共和国,女人禁止进入,连动物也很少有雌性,生活简单、单调、原始,娱乐、电、科技,一切在现在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在这里都不复存在。修道院采用古老的拜占庭时间,规定外国人最多只在此停留三日四夜,就如书中副标题所说,这里真的是神的现实世界。尽管一切都是在自找苦来受,为了赶时间一路像强行军一样,吃的东西很差,风餐露宿的,半夜又有狼出没,没赶到下一个修道院住宿那这条命真的是冻过水了,完全的神话时代生活场景。但神奇的是,一天接一天的离开凡人的世界后,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渐渐适应上这种生活。要拿比喻的话,可以用村上最拿手的马拉松来讲,一开始跑的痛苦,慢慢适应后,又来一轮更加激烈的痛苦,冲线过后,享受一杯啤酒,那就是神一般的日子,差不多在阿索斯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变化。就算自己没体验过他的这种旅行,但还是能够理解,所谓的先苦后甜就是这种感受,熬过这道坎后,每每回忆起过去的苦痛经历,才能深刻体验这种超越自己的满足感。我对宗教保留态度,虽然像圣经什么的很喜欢看,不过对传教者很反感,但我尊敬那些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因为他们都是些坚持自身生活方式的人,而阿索斯这地方的宗教修行意外的蛮符合我的禁欲主义,当然,像他们一行人每每遇到僧侣都被询问相同的问题那是要多烦有多烦,但就如村上春树所总结的一样,“其实他们不希望异教徒进来,他们这种严格的宗教观,不妨说是本质上的不宽容,同积极接受外国人的日本禅寺大相径庭,他们是把宗教作为自我确认的方式。”虽然过程某程度上算是痛苦的,但比起我们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纯粹生活着的人更有实感。书中的后记,村上说的:“恐怕是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像阿索斯这样具有高密度信仰的地方,对他们来说,那是充满无可怀疑的信念的现实世界;较之宗教信仰,我想那更是对于人生方式的信念问题。”嘛,说归说,我也不是能吃苦的人,像阿索斯这样的场所,长期住下是不可能的,说不定,住一段日子就很自然的对另一边的凡人世界向往不已,但作为过客,在自己皮痒的时候闯入神的领域被鞭挞几天还是蛮不错的洗涤,很想看看那只把发霉面包吃的津津有味的瘦猫是什么样子。或许,这也是阿索斯规定外国人只能停留三天四夜的另一层原因(笑)第二篇土耳其之旅的关键词是土耳其茶、兵、羊、面包、五个土耳其、黑海、全程带路、好奇、爱游泳的凡湖猫、地毯商、糟糕的旅店、合照、猴子一般的小孩、万宝路、盯、危险驾驶。。。。。。看过这篇游记的人,应该会对这几个关键词会心一笑吧XD记于2009年12月07日 星期一 15:55


 雨天炎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