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元帅东征暨国民革命军东征纪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孙大元帅东征暨国民革命军东征纪事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218055213
作者:东莞市政协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13日上午战斗打响,东征军连续五次爬城强攻,都没奏效,部队伤亡惨重,第四团团长、军校教官刘尧宸阵亡。总指挥部笼罩着一片悲观沮丧情绪,蒋介石认为,第二次东征一开始就损失如此巨大,太不合算,主张放弃进攻惠州,改道前进。这种消极悲观情绪,当即受到周恩来的反驳。他认为攻下惠州,对整个战局,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影响甚大。为了振作东征军的士气,无论如何要攻破惠州要塞。为了寻找攻克惠州的有利方法,周恩来亲自到飞鹅岭的阵地上侦察惠州地形,并和苏联顾问以及其他指挥官一起分析敌我力量状况,研究攻城受挫原因,提出新的攻城作战方案。14日上午总攻开始后,他亲临前线,冒着炮火,边鼓动部队作战,边指挥农民武装配合军队作战。由于东征军英勇奋战,第四团连长陈明仁第一个登上城头,下午4时30分,号称天险的惠州,终于被东征军攻占。惠州一役,是第二次东征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惠州之战的胜利,摧毁了陈炯明军最关键的据点,为革命军进军潮梅扫除了障碍。第二次东征的另一关键战役是华阳战役。10月26日,东征军第一师占领揭阳县属河婆。27日第二师谭曙卿部(这部战斗力较弱)进抵五华县境的华阳,这时养精蓄锐的林虎亲率万余人攻击东征军第二师,第二师纷纷溃退。这时蒋介石率总司令部人员前来督战,企图扭转局势,无效,形势异常危险,次日,周恩来、何应钦率战斗力强大的第一师前来支援,东征军转败为胜,歼灭了林虎部主力,决定了第二次东征的完全胜利。11月3日,东征军进驻揭阳,翌日,进占汕头。当周恩来率领政治部人员抵达汕头时,汕头各界人士数万人到码头欢迎,沿途万人空巷,盛况空前。11月5日,周恩来致电广州.国民政府,报告克复潮汕情况。第二次东征至此胜利结束。   四、领导工农运动,创建地方党组织   周恩来同志在东征期间,忠实地执行被共产党所赞同的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对工农运动热情关心,大力扶持,直接领导。   周恩来深信,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就要依靠群众。1924年12月1日,第一次东征前夕,周恩来撰写的《工农阶级与广州市选》的文章中,严肃指出:“工农群众为国民革命之中坚”。这年冬,周恩来还为广东平民教育委员会编写工人通俗读物《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简史》,启迪工人的阶级觉悟。在东征军回师平定刘、杨之乱后,在省港罢工工人第六次代表会上周恩来作的政治报告中又讲到:“工人是国民革命的领袖,要领导农人士兵而为工农兵的大联合,共同来打倒帝国主义。”周恩来不仅对工农群众的历史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在斗争实践中,十分注意依靠和组织工农群众。东征期间,他每到一处,都召开联欢会、座谈会,宣传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询问群众疾苦,号召工农群众组织起来,进行革命斗争;还把身边的工作人员,一批批地派到各地去做群众工作。第一次东征期间,他率部队抵达揭阳时,便曾指示当地共产党员要重视做好发动工人农民的工作,说:“你们要很好地做宣传,唤醒工人农民”;“你们要发展大学(共产党)和小学(共青团),特别要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团员,并动员较成熟的加入国民党,左右革命的权力。”第二次东征到海丰时,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曾被陈逆摧残、解散的海丰各革命团体很快恢复起来。刚入汕头不久,他又亲笔致函兴宁县长罗师扬,对受陈逆摧残的五华县长温其藩极表关切,特嘱寻觅,使之出山,重宰五华。   周恩来还十分重视武装工农群众,壮大工农革命队伍。海丰农民最先组织农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农民自卫军教练所,但是他们缺乏骨干,缺乏经验。周恩来就委派李劳工为该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吴振民为教官,派卢德铭、宛旦平等协助训练农民自卫军。他还指令政治部李公侠把缴获的400多支枪送给了海丰农民自卫军,从而大大鼓舞了海丰农民的革命斗志,促进了当地农运的发展。第二次东征时,各地农民在东征军的宣传帮助下,农民协会重整旗鼓,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周恩来给予大力支持。如古大存奉周恩来之命,随军到达五华县后,立即着手改组农会和国民党县党部,大力开展革命斗争。该县数万农民组织起来,截击军阀陈炯明残部,将其彻底消灭。周恩来对此十分赞赏,当即送给五华县农会100多支枪,大大加强了五华农民武装力量。   工农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有力地支持了东征军。周恩来在依靠工农、组织工农、武装工农、引导工农斗争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和培养群众优秀分子,创建、巩固地方党组织。   1925年2月27日,第一次东征攻克海丰后,周恩来任命李劳工为后方办事处主任,留吴振民为政治部特派员,驻海丰办理一切党务及宣传工作,恢复被解散两年多的海丰农会,协助农会训练和武装自卫军。在海丰期间,周恩来领导重建海丰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并出席第一次会议,推荐彭元岳为书记,推荐彭汉垣为海丰县县长。还同彭湃等研究组建海丰中共党组织,今后的工作方针以及加强农会和创办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问题。4月1日,彭湃等在海丰县成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3月,军队在揭阳期间,周恩来同中共秘密党员杨嗣震等谈话,告诉他们不久将要筹建国民党县党部,要他们注意在工农群众中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并让一部分同志加入国民党,以扩大革命力量。中旬,周恩来派共产党员鲁易、杨石魂为中国国民党潮州、汕头、梅县一带党部特派员,方临川为普宁、揭阳一带特派员。他们到职后,一面做“国民运动的事情”,一面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地方组织。中共汕头特支和共青团汕头特支随之成立。第二次东征前夕,周恩来秘密乘船到广西梧州,召集龙启炎(时任共青团梧州市支部书记)、钟山(当时在梧州负责农民运动)开会,了解广西军队内部派系斗争的情况和梧州地区_T运、农运情况,向他们介绍全国的革命形势,要他们重视农民运动和对工人的教育。10月,惠州战役胜利后,周恩来在惠州期间,安排共产党员肖隽华留在惠州,发展共产党组织,开展后方群众运动,支援前线。  ……

前言

   1922年6月22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登永丰舰,坚持斗争。8月9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陈炯明占据了广州。孙中山在上海积极组织力量反击。一方面派员与驻广西的滇、桂军联络(当时陈炯明亦积极争取滇、桂军,给了桂军刘震寰很多援助)。一面与皖系达成协议,由许崇智部粤军联合皖系驻福建的第24混成旅王永泉部赶跑了直系福建督军李厚基,夺取了福建的地盘。孙中山将驻广西的滇、桂军组成西路讨贼军,将驻福建的许崇智部粤军组成东部讨贼军,从东西两面夹击陈炯明。陈炯明将兵力重点布防在东部,滇、桂军顺利地于1923年1月16日收复了广州。   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州。孙中山综合各种因素,并未恢复总统府,而设立了大元帅府。这样做有利于与秦系、皖系合作,实行大元帅一长制也有利于军事指挥。这是孙中山采取的很适当的措施。   此时陈炯明仍然据有东江、韩江流域,其支持者邓本殷等控制了粤西和海南岛。陈炯明及其伙伴所控制的地盘和拥有的兵力,与大元帅府拥有的地盘和兵力不相上下。陈炯明还获得英、日帝国主义和直系的支持,对广州构成严重威胁。   孙中山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肃清东江陈炯明势力,统一广东。然后出师北伐,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   5月30日,孙中山率蒋介石、杨希闵等重要军事人员赴石龙设立大本营行营,广州大本营事务由胡汉民代理。调滇、桂军和粤军一部向东江进发,令许崇智部粤军(东路军)在潮汕一带牵制陈军。6月3日,攻克博罗,6日,进兵惠州城下,不久即将惠州完全包围。孙中山多次亲赴城郊督战,并多次亲自发炮轰击惠州城。后来还从广州运来鱼雷炸城基,派飞机队驻博罗配合陆军作战,从虎门拆运15星大炮前来轰城,真是用尽了一切办法。但终因惠城坚固,守军又动员市民协助防守,围攻多时,未能攻下。5月下旬至6月上旬,许崇智率东路军由潮汕返博罗,沿途遭陈军突袭和尾追,损失颇重。7月,孙中山改变策略,除继续围攻惠州城外,调许崇智部主力攻平山、三多祝,进而东取海、陆丰,以切断惠州陈军的海上补给。但因种种原因,如陈炯明打着反对客军侵粤口号,颇能迷惑一般民众,又获得地方民团的支持,联军处处受到牵制,特别是滇、桂军都是雇佣军,他们是为了饷银而打仗的,缺乏为革命为人民的牺牲精神。孙中山为了筹饷,在广州将各种税源罗掘殆尽,但仍满足不了滇、桂军的需求。滇、桂军作战情绪日渐低落。11月,陈炯明发动反攻,解惠州之围,兵分三路长驱进攻广州,竞发生了大元帅在众人劝说下坐火车头逃回广州的狼狈场面。广州处于危急之中,孙中山被迫进行广州保卫战,急调在衡阳的谭延闺部湘军及驻粤北的樊钟秀部豫军,兼程南下增援,并向各军悬赏10万元,才将陈军击退。   滇、桂军不仅不能肩负肃清东江的任务,而且在广州及周围盘踞地盘、委任官吏,开禁烟赌,抽收烟赌捐,弄得广州鸡犬不宁,人民怨声载道。孙中山在依靠滇、桂军讨陈战争中再次尝到了依靠旧军阀的苦头。1923年下半年,孙中山排除各种阻力,加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步伐,积极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盼望造就一个坚强的党以及由自己培养教育出来的军队来担任讨伐陈炯明部和完成北伐的任务。   1924年,孙中山改变了过去单纯抓军事斗争,而且完全是依靠军阀的军队进行的做法,从更根本方面着手,即仿效苏俄造就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来领导政治和军事斗争。他没有再亲自去东江指挥作战了,而是坐镇广州积极推进党务,整理财政,革新政治,创办黄埔军校,扶植工农运动等工作。   推进党务方面:3月18日,孙中山对记者说:“中国全局问题非有一坚实之政党,国事终不可为,我现在竭力造党,使民众得到训练,然后吾人可以有组织之民众为其后援”。除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政治会议、中央军事委员会外,在各大城市设立执行部,又指派各省执行部筹备员(以上机构均有共产党员参加),将国民党组织推广到全国。发布国民党第24号通告,强调:“应集中权力于党,要求党员奉行党的主义和策略。”又亲自系统讲解三民主义(每周一次,地点在广东高等师范学堂),以提高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觉悟。   扶植工农运动方面:国民党“一大”后,成立了中央工人部,中央农民部,均吸收富有朝气的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干部。7月3日,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开学。   整顿财政方面:2月1日,训令各军将各项财政收入一律交还政府主管。各军……饷项由政府核定发给。规定此办法自3月1日起实行。   筹办黄埔军校:2月3日,孙中山指令发给开办费6万元,5月起每月3万兀。   2月下旬,孙中山令各军陆续出发东江,以湘军为左路,滇、桂军为中、右路(后又增派豫军、山陕军加入中、右路)。3月20日,孙中山下总攻击令,三路同时向陈军猛攻,4月15日湘军打败林虎部,占领河源、紫金,5月,湘军渡过忠信河向龙川进攻。4月16日,滇、桂军重新包围了惠州城,滇军另一部和豫军在平山、三多祝一带与陈军展开拉锯战。下旬,孙中山派飞机队和小舰艇协攻惠州,飞机逐日轰炸惠城,28日,联军用鱼雷炸翻惠城西门、北门各一部,联军组织冲锋队入城,但陈军据城基死守,联军未能攻入。5月,进入雨季,各处河水猛涨,战争转入相持胶着状态。因曹锟贿选,直系擅权,7、8月份社会出现相当广泛的“孙、陈和解,一致北伐”的呼吁,当时双方都曾认真考虑并提出各自条件,但终因宗旨迥异而未有结果。   9月12日,直、奉即将开战,孙中山应奉、皖之请,由广州统率大军进驻韶关,准备北伐。   9月13日,孙中山发布从东江撤兵的命令,湘、滇、桂、豫等军数万人从东江撤回广州。   10月23日,冯玉祥等在北京发动反直政变,囚禁曹锟,邀请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黄郛任内阁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议国家大事。   11月13日,孙中山由广州启程北上。   1925年初,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之机,积极调动军队准备进攻广州。   1925年1月28日,广州大元帅府代帅胡汉民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决定举行东征。这次东征规定:滇军任左路,桂军任中路,粤军和黄埔军校教导团为右路。   2月1日,东征军右路从广州出发,粤军和军校教导团以无比的锐气,连克淡水(2月15日)、平山(2月17日)、海丰(2月27日),一直打到潮、汕(3月7日)。3月12日,教导团以一当十打败了林虎切断东征军退路的企图,取得了棉湖战役的胜利。此后连克五华(3月17日)、兴宁(3月19日)、梅县(3月22日),把陈炯明余部赶到福建去了。不到两个月肃清了粤东全境。   滇、桂军迟迟不动,还通电呼吁和平解决国事,在大元帅府不断催促下,滇、桂军进到博罗附近就观望不前了。4月19日,惠州守军向滇军投降。滇、桂军看到粤军和军校教导团战绩卓著,声望不断提高,怕威胁到自己的利益,陆续将部队撤回广州。6月上旬在广州公开叛变。粤军和军校教导旅(4月12日,教导1、2团已扩充为旅)只好由兴、梅、潮、汕回师广州,在留守部队及已经组织起来的工人、农民的配合下,于6月12日平定了滇、桂军的判乱。陈炯明余部乘东征军回师广州之际,重新占据了粤东。   此时,全国革命形势已逐渐进入高潮。5月,广东全省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同月,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后来波及到全国。6月19日,爆发了省港大罢工。   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8月26日,国民政府统率下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5军。   陈炯明的势力受到第一次东征的打击,力量已减弱。但是,在日、英帝国主义和北方直系势力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陈炯明重整旗鼓,扬言向广州进攻。   lO月6日,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东征,这次东征由国民革命军第一、二、四军和攻鄂军、赣军组成。10月14日,东征军以无比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仅用时48小时,攻克了素称“天险”的惠州城。22日,攻克海丰,31日,攻克兴宁,11月3日,攻克梅县,11月4日,攻克汕头,11月5日,攻克潮安,11月7日,攻克饶平(与福建交界的县城),粤东全境平定。   孙中山于1923年5月率滇、桂军进军东江,亲自指挥,亲冒矢石,经过7个多月的艰辛战斗,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不仅未能攻下惠州城,最后败退回广州。大元帅府管辖地区,沦为滇、桂军横行不法、敲诈勒索的天堂。孙中山愤慨地说:“彼辈(指滇军)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而余则成众怨之的。”孙中山汲取了这几年依靠军阀,单纯搞军事斗争,不仅一事无成,而且深陷泥淖的沉痛教训。孙中山深有感慨地说:“如果今后我党在革命斗争中不学习俄国人,那么肯定不会成功。”乃毅然排除种种阻力,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武装力量,鼓励扶植工农运动,依靠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来完成革命事业。   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迅速胜利和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证明了孙中山实行革命三大政策的正确性。孙中山晚年依靠滇、桂军讨伐陈炯明的这段历史是他一生中教训极为深刻的历史,也是推动他决心加速实施三大革命政策的原因。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是国共合作的第一个积极成果。“两次东征”也是国共两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因此,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当年档案资料、当事人的回忆和年谱及报刊记载编纂的《孙大元帅东征暨国民革命军东征纪事》,旨在为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提供一些基本史实。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其中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钟启河   2007年10月

书籍目录

孙大元帅东征纪事 孙中山组织东西两路讨贼军,收复广州 孙中山返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直系军阀策动沈鸿英叛变 陈炯明部退踞东江,孙中山九次亲赴东江指挥讨伐陈炯明 陈炯明组织反攻,夺回马鞍、飞鹅岭、博罗、石龙等处,进逼广州 孙中山主持广州保卫战,陈炯明败退东江 孙中山调整部署,以湘滇豫桂军担任东江作战,粤军调防南路(驻江门) 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统率大军进驻韶关举行北伐发布从东江撤兵命令 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议国家大事国民革命军东征纪事 陈炯明在英帝、商团、直系支持下,企图进攻广州 广州大本营部署第一次东征 东征军右路迭克淡水、平山、海陆丰、汕头、潮安 林虎部企图断东征军后路,东征军以少击众,取得棉湖战役的胜利 东征军迭克五华、兴宁、梅县,陈炯明残部退入闽赣 东征军回师平定滇桂军叛乱,陈炯明再度盘踞东江 国民政府部署第二次东征 东征军攻克惠州之战 陈炯明发动南路攻势东征军一部回援南路 东征军与林虎部在华阳、罗经坝、横流渡的决战 东征军克复兴宁、梅县、汕头、潮安,进军闽南 南征军扫平南路,渡海攻琼,战争胜利结束附录 一、大本营重要会议 二、廖仲恺、陈秋霖重要函件  1.廖仲恺责金章书  2.陈秋霖忠告陈炯明书  3.《新闻报》陈秋霖等人之宣言 三、追悼巴富罗夫将军(在石龙殉难)  1.俄首任首席顾问 巴富罗夫将军追悼大会定在23日在东较场隆重举行  2.追悼巴富罗夫将军之盛况  3.巴富罗夫将军之略传 四、1924年初,新闻界对战场形势分析  1.东江陈军退却之形势  2.陈军退却之原因  3.联军准备攻击之形势  4.东江陈军情形之通报  5.陈军主和主战派之争议  6.联军通报前方情形  7.东江战局之剖解  8.陈军近况之汕讯林虎返汕头内幕  9.陈军之内部解体 五、东征军文献  1.黄埔军校告东江人民书  2.黄埔军校全体官佐学生士兵告百粤父老兄弟姊妹书  3.东征军与石龙人民联欢情形  4.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敬告石龙各界同胞书  5.周恩来在石龙军民联欢大会的演说词 六、陈炯明函、电、谈话七则  1.关于最近时局的谈话  2.致吴佩孚电  3.在汕头与各方代表的谈话  4.复任粤军总司令职通电  5.复邓本殷函  6.致苏廷有函  7.致邓承荪函 七、第一次东征前夕陈炯明部兵力及编制情况 八、1924年《广州民国日报》有关东莞报道选刊  1.石龙方面  2.莞城、樟木头、常平方面  3.虎门方面 九、第二次东征日记(从广州到惠州) 十、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东江阵亡将士题名碑 十一、东征人物  周恩来在两次东征中的卓越贡献后记

编辑推荐

   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迅速胜利和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证明了孙中山实行革命三大政策的正确性。孙中山晚年依靠滇、桂军讨伐陈炯明的这段历史是他一生中教训极为深刻的历史,也是推动他决心加速实施三大革命政策的原因。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是国共合作的第一个积极成果。“两次东征”也是国共两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因此,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孙大元帅东征暨国民革命军东征纪事》根据当年档案资料、当事人的回忆和年谱及报刊记载编纂的《孙大元帅东征暨国民革命军东征纪事》,旨在为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提供一些基本史实。1922年6月22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登永丰舰,坚持斗争。8月9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陈炯明占据了广州。孙中山在上海积极组织力量反击。一方面派员与驻广西的滇、桂军联络(当时陈炯明亦积极争取滇、桂军,给了桂军刘震寰很多援助)。陈炯明将兵力重点布防在东部,滇、桂军顺利地于1923年1月16日收复了广州。2月21日,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州。孙中山综合各种因素,并未恢复总统府,而设立了大元帅府。
这样做有利于与秦系、皖系合作,实行大元帅一长制也有利于军事指挥。

图书封面


 孙大元帅东征暨国民革命军东征纪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