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利益集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超越利益集团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806638903
作者:刘仰
页数:324页

章节摘录

  人们常常崇敬汉唐时代,人们认为汉唐时期开疆拓土、传播文化的豪迈胸怀,如今的人们仿佛已经遗憾地丢失了。而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汉唐的成就可以看成是造成后面阶段性困境的原因。汉朝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给周边民族极大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其他相对后进民族的大发展。  接受了汉朝制度文化的其他民族,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几十年、几百年后,再也不是卫青、霍去病面对的落后民族和文化,而变成了吸收了中原先进文明的北方民族。唐朝形成的大一统,又把接受中原文化先后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再次整合为一体。唐朝的整合既有中原文化的成就,也有吸纳其他文化的因素,从而使得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获得了提高。盛唐的万千气象,西域的繁荣和往来,再次将大唐文化传播到欧亚大陆,由此带动其他民族又一轮大发展。  宋朝建立时,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五代十国的内部小格局,它还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除了北方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后迅速崛起之外,在遥远的西部,另一支力量已经壮大。唐朝军队曾经在中亚与这支力量遭遇,并失败了,从而阻止了唐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这次失败所面临的对手,是正处于上升时期的伊斯兰文化。然而,唐朝军队脚步的停止,并没有影响唐朝文化继续向西传播,例如中国的造纸术由此进入了阿拉伯。  宋朝建立的时候,伊斯兰世界的文明成就又远超于唐朝时期。如果说汉朝面对北方和中亚时,在文化上还可以算一枝独秀,那么,唐朝已经遭遇了阻力。宋朝更是面对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是与中国文化不尽相同的另一个文化形态。虽然宋朝在陆地上并未与伊斯兰文化直接交手,但是,宋朝在北方和西部所面临的对手,都因为处于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共同影响下,而得到进一步壮大。如果没有伊斯兰文化向东的力量,宋朝本来也很可能向西推展得更远。但是,宋朝所面临的西部和北方,已不再是汉唐时期的状态。  与伊斯兰文化整合中亚各民族类似,在更遥远的地方,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基督教也将欧洲各民族相对一致地整合在一起。因此,宋朝前后,欧亚大陆的几个地方都因某一种文化的传播而实现了文化的相对统一。对这些地区内部来说,文化的统一增强了其整体实力,也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交融或对抗。在全球范围内,宋朝所处的时代,正是后进民族的文化普遍提高的时代。不管是以宗教的方式,还是以世俗的方式,文化的相对统一都提高了社会组织效率,容易出现突变和飞跃。因此,虽然宋朝各方面的文化和制度远远领先于世界,但是,它所遭遇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宋朝无法轻易战胜北方和西方新崛起的国家,并不全是宋朝的赢弱,而是北方和西方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文明发展。放眼全球,宋朝所处的历史时期,只有宋朝的文化主张交流多于主张对抗,宋朝的战争基因不是很发达。今天,有人说这是缺乏尚武精神,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一定不是崇尚武力的文化。  与唐朝差不多的时间,欧洲也有过一个强大的国家。800年,查理曼大帝由罗马教皇加冕而称帝,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当时他的国家版图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整个西欧,除了没能渡海占领现在的英国外,查理曼大帝基本上已经把西欧统一了。教皇给查理曼大帝加冕,蕴含着欧洲此后几百年间一个尖锐的矛盾:世俗政权和教权,到底谁管谁?这样的矛盾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查理曼大帝虽然最大限度地统一了西欧,但是,加冕皇帝14年后,查理曼大帝去世了。他塑造的相对统一的西欧就很快消失了。自罗马帝国之后,只有查理曼大帝把欧洲相对地统一起来。此后1000多年里,罗马教会、拿破仑想统一欧洲,但都没有成功。今天的欧洲人搞欧共体,也是在重复查理曼大帝已经做过的事情。  查理曼大帝的国土之所以在他死后很快分裂,与当时欧洲的文化有关。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父亲的遗产由儿子分别继承。这种习惯法在普通百姓那里问题不大,但是,在王权时代,这种继承法对国家政权是巨大的挑战。查理曼大帝本来也要把帝国分给几个儿子,但他的几个儿子都在他之前就已经死了。到他临死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儿子,名叫路易。因此,帝国暂时没有分裂。路易又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为了分家产,竟然公然对抗父亲,路易不得不退位。后来,四个儿子中死了一个,只剩下三个,于是,查理曼大帝的国家被分成了三块,分别成为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前身。换句话说,如果查理曼不是只剩下三个孙子,欧洲的版图还不知道会怎样。  统一与分裂,本质上就是如何处理利益集团造成的结果。随着历史的发展,利益集团也变得多样,.当各个利益集团各自为阵,分裂局面就很容易出现。然而,利益集团必然存在,任何一个社会总会有不同的利益分化,从而造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这是正常的现象。统一并不是消除别的利益集团,也不是大家变成相同的利益集团,更不是各个利益集团你死我活地拼杀出一个胜者。统一的本质在于,在一个大的政治环境中,让各个利益集团协调共存,发挥其长,抑制其弊。从利益集团本身来说,它也需要这样的持久环境,以便于自己的发展和生存。这个允许和保证各个利益集团协调发展的政治环境,就是统一。否则,各个利益集团迟早会发生严重冲突。欧洲至今都未能统一,说明他们至今依然没有找到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的方式。而中国从秦汉以后,总体上说都处于统一的状态。尤其是宋朝以后,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统一都是现实存在。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处理各种利益集团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于今天的中国,今天的西方,乃至未来世界,都是极其宝贵的。  ……

前言

  “中国模式”——从宋朝历史说起“中国模式”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真正深入的并不多,或者只是找准了一个重点,没有完整的分析。因此,对于“中国模式”的存在以及未来,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把它当成是阶段性的必须,认为“中国模式”并不能永久;有人认为“中国模式”能够长久,但是由于没有厘清“中国模式”的核心而难以理直气壮,甚至难以展开有价值的讨论。  本书力图从宋朝的政治理念出发,明确“中国模式”的本质。每一个社会都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存在,宋朝的政治理念是:政府自身成为超利益集团的存在,而非借助某些利益集团来实现统治。中央集权的政府对自身的超利益要求,使得政府比较容易做到公平公正,而不容易在利益集团之间,或者因为自身的利益集团化,而发生政策倾斜。一个社会的和谐公正,关键在于政权的超利益化。在古代社会,利益集团的形态各种各样,在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下,利益集团也呈现多样性。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中,除了社会分工概念下的利益集团外,皇族、外戚、宦官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利益集团。宋朝政治实现超利益化,靠的是知识分子。然而,知识具有两面性,它既能因知识的普遍性而实现公正,也能因其真理化倾向而追求垄断。宋朝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普及教育,使得知识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知识分子也因此开放性而成为社会广泛利益的代表。与之相应的是,在同时期的欧洲,知识是被利益集团垄断的,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天。  对于当今世界来说,利益集团的形态与宋朝已有很大差别。然而,我认为,宋朝政治要求政府具有超利益性,对于各个利益集团并不是偏重或镇压,而是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共存共生。对于今天的世界,这些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朝有着精致的文化,有很多至今令我们敬仰和喜爱的人物,但也有永远被人唾弃的败类。宋朝虽然没有恢复到汉唐的版图,但它的经济依然超过前代,甚至超过它的继承者。宋朝的制度也是精致而复杂的,从宋朝的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绝不是不讲究法治、只讲究人治的社会。宋朝的法治发展到最后,已经严密到能给我们今天提供一个反例的程度:过于制度化,反而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失去了必要的灵活性。  宋朝的确是优秀的,但也的确是有缺陷的。它的优秀与缺陷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和忽视它的原因。然而,正是由于宋朝的缺陷,后入对于宋朝的评价也常常只强调它的不足。尤其是当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的时候,宋朝似乎只剩下了缺陷。近百年来,关于宋朝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定论,其中不少与真实相差较远。现代人对于宋朝很多结论性的定见,在我看来,主要是受某些西方理论的影响,用理论强行框定现实的结果。这些关于宋朝结论性的意见,影响了我们了解真正的宋朝,也影响了我们认识宋朝真正的价值。因此,本书对于当今某些关于宋朝的定论也做了一些辨析。  宋朝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举世闻名,看着这幅画,我有时会想:与画中的那些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清明上河图》完成后不久,北宋便遭遇了靖康之变,汴京的繁华惨遭破坏,只留下《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供后人凭吊。这幅画的创作者张择端在南宋建立18年后去世。  面对昔日的繁华毁于一旦,真如一场云烟般消失,我们能体会这位画家的心情吗?21世纪重读宋朝,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换一个空间,换一种心态。但是,即便在21世纪,依然有一种神奇,让我们不断地发现今天与宋朝的藕断丝连,迫使我们多花点时间重读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中最特殊的一个朝代,它是最开明、最自由的朝代;它是当时全世界最富裕的朝代;它是诗词文章最精彩的朝代;它是包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无数优秀知识分子生活的朝代;它是中国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艺冠群雄的朝代……当然,它也是“国破山河在”的朝代;它还是令“尽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的文天祥壮志难酬的朝代……宋朝,最为后世荣,最为后人痛。

内容概要

刘仰,学者、资深媒体人,游刃于文化、历史和经济领域,理性剖析和感性表述各有精彩体现。著有《中国不高兴》《中国没有榜样》。

书籍目录

前言 “中国模式”——从宋朝历史说起
第一章 皇宫里的特殊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就是在社会中有特殊利益的群体,古今中外,利益集团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平民化最彻底的朝代,因而也是与现代社会形态最接近的朝代。因此,宋朝协调、平衡各种利益集团的制度,不论成败,对于今天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缺乏战争基因的盛世宋朝
黄袍加身——谁都可以当皇帝
没有天生的贵族
皇帝和宰相,谁才是老大?
皇帝宗亲——被皇室“囚禁”的富贵人家
皇家外戚、内廷宦官——垂帘听政背后的政治角力
祖宗家法不可违
第二章 传统的国家角色
欧洲中心论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把“严格等级制度下,高等级贵族对于王权的制约”当成伟大的历史进步。虽然我们说中国社会是“以德治国”,道德为先,但是,中国政治还是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来防止执政者的失德,防止执政者的私心膨胀。换句话说,中国政治有道德与法制的双重规范。
知识分子——国家公权的管理者
史官——“监督”皇权,“记录”历史
朝会——皇帝与百姓的权力较量
君权神授——文人制约皇帝的幌子
皇位继承要避免家国之争
第三章 合法的政权是“君权民授”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太宗赵光义写的《戒石铭》,它直接、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个官员——你是由百姓的血汗养活的。它时刻敦促每个官员要体恤百姓,要为百姓办实事。
真正的民主是权力属于全体民众
轻利重义的公务员才是社会所需
普及教育的世界榜样
父母官也要接受人民的考核
士人政治下的官员监督
第四章 法律要成为保护百姓的利器
中国政府本身是独立的,而不是由利益集团控制或分享。政府本身就是超越利益集团之上,因此,由这样一个公正的政府来行使司法权力,本身就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体现。所以,中国老百姓寻求公正的时候,呼喊“天理”的时候,总是向政府求助。
平民社会的“宪法”
“三权分立”不是真正的司法独立
大宋提刑官的判决
警察与犯人的游戏
律师不是讼棍
第五章 国家改革的力量
当代有学者发表著作说,王安石变法是代表先进,都是保守落后腐朽的儒家阻止了王安石的变法,否则,中国在宋朝就可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批评当前的改革政策,就是反对改革、主张倒退,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人们对于改革的批评,更多只是对于“如何改革”的批评,而不是“要不要改革”。
社会底层的政治呼声
城市与乡村的距离
制度是有生命的
经济干预,政府出手救市
民主与独裁的激烈对抗
基层公务员的腐败源头
武力是最后一道钢铁长城
第六章 金戈铁马满江红
如果一个政府的超利益性质体现得比较充分,那么,这个社会的内部矛盾就会比较少,一般的社会矛盾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法院就能解决,文职化的警察仅需要应对普通犯罪问题。当一个政权出现严重利益集团化,社会矛盾就会加剧,行政和法院系统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或效率就会降低,警察的数量和警察的武装化程度就会提高。
兵器时代的兵役制
官兵也需要文武双全
为战争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刺字只能带来屈辱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真正的正义之师
民心才是最锐利的武器
兴亡成败多少事
后记 被误解的宋朝

作者简介

社会的和谐公正,关键在于实现国家政权的超利益化!而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就是这样一个超利益化的政权社会。保障全体老百姓的利益是宋朝历代统治者的核心政治理念。本书借古论今,为我们展示了充满公平与正义的和谐社会——宋朝是如何炼成的,并讲述今天的中国怎样延续宋朝的政治模式,努力建造一个和谐社会。
编辑推荐
宋朝,最为后世荣,最为后人痛。
宋朝的先进是如何产生的?
宋朝之后,中国为何反被欧洲超越?
我们从宋朝的政治模式中学到了什么?
汉书下酒,宋史引药,中华病灶,尾大不掉
力笔投射当下,读之觫然汗出
它是伟大时代的“满江红”,它打破“西方中心论”
重拾流逝的胆识与智慧,构建中国新的崛起
保障全体老百姓的利益是宋朝历代统治者的核心政治理念。知识分子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他们超越了皇亲国戚、商人等利益关系的束缚,呈现出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体系,并且制定了最为严格的官员监督制度,最大程度上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今天的中国实际上在延续宋朝的政治模式,努力建造一个和谐社会。

图书封面


 超越利益集团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利益集团,是当下舆论焦点所在,似乎已成难局,刘仰则选择了迂回的进路,他力图从宋代的繁荣中寻找解决方案。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朝代,它将商业与文教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收入70%源于工商业,城市居民高达40%,国家支持海外贸易,想到这是几乎千年前达到的水准,我们不能不对这个时代肃然起敬。正是因为宋代,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自尊,以后虽历经多次失败,我们却始终保有着一份自信。然而,为什么积弱的宋代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呢?在刘仰看来,关键在于它很好地解决了利益集团的冲突问题。利益集团是任何制度中都会客观存在的,好的制度可以让彼此良性运转,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相反,则可能相互拆台,步入难局。其实,每个批评利益集团的人都应该明白,在具体的情境下,自己在其中也有利益,打碎整个结构,并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寻找共同的利益,弥合彼此利益间的差距,宋代兴亡教训,皆系于此,抚今追昔,那么,我们该怎样去超越利益集团呢?
  •     2009年3月,《中国不高兴》上市一月,销量突破六十万册。有评论说,这是“民族主义者给出的答案”(见《中国谁在不高兴》第2页,2009年,花城出版社)。我不是民族主义者,没兴趣追风去读这本奇书。作为《不高兴》五作者之一的刘仰,同年5月还有独著的《中国没有榜样》行世。仅隔两年,他又推出《超越利益集团》(下称《超越》),副题作《对宋朝史无前例的狠毒解剖》。据其自称,乃有感于“中国要为世界树立一个榜样”,算是对前书“后续的解答”(321页)。这次,他昭告天下,终于找到了榜样: “中国模式”早在宋朝已经形成,已“为世界树立一个榜样”,只不过被尘世隔绝了九百年,“等待我们将其唤醒”(324页)。该书有孔庆东等一干名人倾情推荐,封底广告揄扬“它是伟大时代的《满江红》,它打破西方中心论,重拾流逝的胆识与智慧,构建中国新的崛起”。司马南的荐语更不吝赞词:  这样一本书,口水文章是堆不起来的。不吃功夫,不费判断,不蕴精神,不着眼于纠正对宋朝的集体误读,不试图古为今用投射当代,要么写不出来,要么写出来不值得读。  作为宋史研究从业者,孤陋寡闻,今年才知有这样一帖关乎专业的“宋史引药”(该书封面广告语),赶紧找来拜读。对于宋代文明,包括其制度文化,笔者自忖也算一个“歌德”派,但读到《超越》对宋朝史无前例的赞词,而且都大胆落脚在“中国模式”上,却让人舌挢而不能下,期期以为不可。《超越》在痛击西方中心论时,频发石破天惊之论,例如,“西方近一百年来的民主,也只是向宋朝政治理念的靠拢而已”;“从政治公开化的角度,当今美国比宋朝也不见得透明多少”(61、62页)。笔者对西方历史与现状所知有限,不拟置论,只从宋朝政治与历史切入,观瞻一下《超越》究有何等的功夫、如何的判断与怎样的精神。  工夫:讹误的史实  宋史研究,史料浩繁,时段漫长,确实“吃工夫”。但既然志在“纠正对宋朝的集体误读”,史实查考的基本功必不可少。把卷阅罢,不得不指出,《超越》全书史实讹误时有所见,有的还属常识范围。限于篇幅,略举数例。  其一,系年差错。《超越》说:“赵匡胤对亡国之君李煜、孟昶、钱俶等加以善待。”(296页)赵匡胤对亡国之君还算善待,但钱俶作为国君决定“吴越归地”,是在赵匡胤死后第三年,即公元978年,其时已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这点,一查《中国历史纪年表》便知,决不会出错的。  《超越》还说:“一个叫郑侠的小吏,将自己在城门看到的饥民百态画了一幅画,呈给了皇帝。第二天,宋神宗免去了王安石的职位。”(222页)查核两者是否仅隔一天,虽较上例麻烦,但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交待得一清二楚,郑侠上书献《流民图》是熙宁七年(1074)四月庚午(三日),王安石首次罢相为四月丙戌(十九日),并非次日,而是相差半月之多。  其二,概念误解。《超越》指出:“在京城做官的叫‘京官’,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叫‘朝官’。”(31页)这是以唐朝京朝官误读宋制。宋朝的京官与朝官不是以在京城做官与有资格朝会来划分的,而是对文臣官阶高低的等级划定。具体说来,元丰改制前,文臣本官阶在将作主簿等以上至秘书郎共五阶为京官,以太子中允等以上至太师为朝官;元丰改制后,寄禄官阶在承务郎以上至宣德郎共五阶为京官,以通直郎以上至开府仪同三司为朝官;政和改定武臣阶官,以修武郎(此前为内殿崇班)以上至太尉为朝官。因而,宋朝京官有相当部分并不在京师任官;而在京任职的京官也有参与朝会的可能,这从《宋史·职官志》所载升朝合班之制列有京官官阶可为佐证。  《超越》认为:宋真宗为快死的宦官“求的是一个节度使,也就是一个军权”(67页)。这一说法,对唐宋两朝节度使的实质性变化缺乏基本的了解。自宋初削夺节度使实权,节度使便与军权切割,主要成为武臣(对宋朝的武臣也不能望文生义认为与兵权有着必然的联系)的高级荣衔,恩数同于执政,用以寄禄,俸禄高于宰相。宋朝也有宗室、文臣授与节度使的。  《超越》还说:“辛弃疾的诗中也有‘烽火扬州路’,这里的‘路’并不完全是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建制,而是具有较强的分区监察的性质。”(142页)宋朝在州府之上设有监察性质的路,但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以扬州命名的路分,两宋扬州所在,都属淮南东路。关键在于,作者没有读懂辛弃疾这句词所指为何。这句词出于《永遇乐·京口北固山怀古》(准确说来,“这句诗”应作“这句词”,两者体制毕竟有别),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证》考证作于1205年,全句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而四十三年前恰是金主完颜亮南侵在瓜洲折戟不久,也是稼轩从山东聚兵抗金率众南渡的年份,显见辛词所说“烽火扬州路”,乃是回顾当年扬州这一带的烽火年月,与监察路分没有关系,作者显然望文生义。  其三,唐突古人。《超越》前言说:“张择端在南宋建立18年后去世。”关于张择端的资料,目前所见仅《清明上河图》后金人张著的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从中根本无法考定其生卒年。百度百科“张择端”虽标其生卒为1085-1145,却不知所据?但纠正“集体误读”的大著作,总不能仰赖百度检索吧!更何况百度这条之下的人物生平,也说“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依据皆源于这71个字”,其中绝无卒年信息。不知作者是否另有所据。  更有甚者,《超越》还痛斥张择端与蔡京沆瀣一气,“以各自的方式描绘了歌舞升平的画面”,指责《清明上河图》“粉饰太平”(226页)。不知作者是否读到过如下研究:  画家在下笔时,并没有忘记封建社会里极其严重的贫富对立,特意在图中的一处显眼位置,画了一个乞丐;虽然这种画面不多,却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寓意。……他并不只在绘出东京的繁荣,同时,也用犀利的画笔,刺到了宋廷的痛处。如果人们不仔细观察画面、咀嚼其中的真味,那对画面不会有深刻体会,其所作解释也恐难符合作者原意。(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124、12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超越》为画面的繁华所迷惑,不作仔细观察,就妄下断语,既没有真正读懂这幅名画,更是对大画家佛头着粪。同时也让人怀疑他对宋朝政治的解读,也同此例,既未咀嚼真味,难有深刻体会。  其四,自作解人。《超越》主张:“在我看来,将中国的法律称之为‘中华法系’更加合适。”(156页)殊不知,法学界向来把“中国法系”也称为“中华法系”。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法学词典》增订本“法系”条指出:“一般把各国法系分为五大法系,即中国法系(又称中华法系)、印度法系、阿拉伯法系(又称伊斯兰法系)、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吉利法系(又称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超越》认定:“在儒家学说占据主要地位的历史上,中国没有发生过对于所谓思想异端的排斥或镇压。”(118页)这一全称判断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基本了解。试问,宋朝以前有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后周世宗,难道都不是“儒家学说占据主要地位”吗?即便南宋宁宗朝,韩侂胄罗织庆元党禁,难道不是对“思想异端的排斥或镇压”吗?  一部广告“力笔投射当下,读之觫然汗出”的著作,细节如此,倒真让人“读之觫然汗出”。细节决定成败。历史建构的准确性一旦无从坐实,再高明的伟义宏论势必失去征信度。  判断:背谬的理路  辩解者也许会说,这些细节舛误不过饾饤之疵,未见得妨碍《超越》判断的精准与议论的深刻。然而,翻开《超越》,隔三岔五就能读到自相矛盾的议论,牵强附会的解释,似是而非的结论。且举其荦荦大者为证。  其一,逻辑混乱。《超越》前言强调:“中央集权的政府对自身的超利益要求,使得政府比较容易做到公平公正,而不容易在利益集团之间,或者因为自身的利益集团化,而发生政策倾斜。”中央集权与公平公正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相反,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一旦“政策倾斜”,有失公平公正的破坏力度总是更为酷烈,姑且不说近现代,秦末、汉末、隋末与明末的历史,读史者耳熟能详,毋庸在此喋喋饶舌。  《超越》还认为:“郡县制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土地,使得土地拥有权分散化,限制了中间层势力的过度膨胀。”(18页)众所周知,郡县制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而“土地拥有权分散化”则是经济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的运作结果,二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在形式逻辑上犯了不能推出的错误。在历史逻辑上,“百代都行秦政制”,秦朝以降实行郡县制,但在秦汉之际短暂的小土地拥有分散化以后,土地兼并渐趋酷烈,东汉与两晋南朝的世族庄园与明清两朝的皇庄,土地拥有权都呈现高度集中化趋势。  其二,偷换概念。《超越》断言:宋朝“政府本身就是超越利益集团之上,由这样一个公正的政府来行使司法权力,本身就是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体现”(158页)。这里,作者偷换了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的概念内涵。前引《法学词典》“司法独立”条指出:“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的干涉。司法独立的核心是法官审判独立。来源于三权分立学说。”既然司法独立出现在近代三权分立以后,而宋朝地方审判都是州县行政长官代行审判权,中央虽有刑部、审刑院与大理寺等司法机构,审判仍不具独立性。  总之,无论在历史时序上,还是在制度实践上,宋朝都不存在近代意义的司法独立。你可以强调宋朝政府行使司法权不失司法公正(也要具体而论),但不能说宋朝业已司法独立。  《超越》宣称:“以军队来说,中国自宋朝以后就没有‘皇家军队’这样的概念,而只有国家军队。”(22页)国家军队也是近代国家的产物,军队尊重军令与政令的统一,这既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关键基础,也是现代国家的判断指标之一。宋朝军队尽管不以“皇家”两字命名,但北宋有“殿前司”,南宋初年相继有“御营军”与“殿前司军”,绍兴和议后十支屯驻大军都冠以“御前诸军”的称号,这里的“御营”、“殿前”与“御前”,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家”内涵,哪里说得上是近代意义的军队呢?  《超越》立论,偷换概念是常用手法。例如,为论证宋朝的平民社会接续现代社会形态,先是声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平民化最彻底的朝代,因而也是与现代社会形态最接近的朝代”(第4页);继而鼓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政府差不多就是所知世界里的‘世界政府’,中国百姓也是这个可知世界的‘世界公民’”(273页)。其所玩弄的依然是将平民社会偷换概念成公民社会的故伎。  其三,偷换论题。在论及最高权力开放时,《超越》宣示:“最高权力对全社会开放,今天已是世界的共识,而中国人早就在实践这一原则了。”(第6页)作者在另一处重申:“即便是平民当总统、当首相这件事,在中国古代也早就实现了。”(195页)当今世界的最高权力开放,是指每个公民都享有通过选举担任国家领袖的权利。而在中国传统政治下,最高权力当然是指皇帝。《超越》所说中国古代平民当总统、当首相,姑且视之为对皇帝、宰相的设譬。汉初确有“布衣将相之局”,宋朝也有平民科举入仕而最终位拜宰相之例,但前者是在鼎革逐鹿之际,“立功以取将相”,后者则出于皇权的任命,与当今世界以票选方式开放最高权力的共识,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子事。  为了曲证宋朝已有“皇权开放的观念”,《超越》援引宋孝宗与宋高宗、宋理宗与宋宁宗血缘疏远作为论据,继而信口雌黄:“对于今天来说,宋朝对于皇帝血缘的宽松,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谁都可以当皇帝’的开放性。”(13、14页)首先,宋高宗与宋宁宗都在绝嗣以后才不得不选立别支宗室的,乃君主世袭制迫不得已的权变,纵然血缘疏远,始终限于赵姓宗室,哪里具有“谁都可以当皇帝”的开放性!其次,最终选谁继统,决定权仍取决于前代君主,不仅宋高宗选立宋孝宗如此,即便史弥远以政变手段李代桃僵拥立宋理宗,也仍须矫诏假托宋宁宗旨意。再次,笔者还可补充一例,宋理宗再绝后代,明知其唯一的亲侄发育不良,智力平庸,却还把他吹成“资识内慧”,立为嗣君,无非既不想让皇位的肥水流入外人田,更生怕传位远支宗室,会整个儿动摇自己因政变继统的合法性。总而言之,将这种前代君主选立别支宗室的方式,与现代最高权力开放的票选方式混为一谈,偷换论题完全到了发昏的地步。  其四,强词诡辩。《超越》在否定程序正义与程序民主时,祭出的就是强词夺理的诡辩术。作者说:“中国古代政治关心实质正义超过关注程序正义。因为,程序正义不是目的,实质正义才是根本。程序正义的存在,无非是为实质正义服务的。”姑且认同这一判断并无大错,但提请注意的是,“关心实质正义超过关注程序正义”,决非不关注程序正义。但作者紧接上文就谩骂道:“仅仅关注程序正义,常常会成为实质邪恶的工具。”(94页)这里,他先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关注程序正义的意识不及关注实质正义强,进而不经论证就将“仅仅关注程序正义”诬为“实质邪恶”(即实质不正义),从而全盘否定程序正义。  再看《超越》结论所说:“‘程序正义’从根本上说,只是‘实质民主’的手段之一。同理,如果只把‘程序民主’当成目的,那是本末倒置。”(320页)。提请注意的是,关注“程序民主”者从来没有如作者强加于人的那样,“把‘程序民主’当成目的”。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推而广之,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都不是《超越》所曲解的本末关系,而是手段与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对应关系。《超越》先是自承两者是手段与目的之关系,而后偷梁换柱成本与末的关系,再理直气壮地以崇本黜末来痛斥“本末倒置”,进而否定程序民主与程序正义。“程序民主”与“程序正义”是通往“实质民主”与“实质正义”最起码的充要条件,如果连“程序民主”与“程序正义”都不能实行,斥之为“邪恶”,连“程序民主”与“程序正义”都不能兑现,又怎么能以制度与程序来确保“实质民主”与“实质正义”的阳光普照人间呢?  《超越》洋洋三十余万言,基本上以这种逻辑混乱、价值悖谬的判断杂凑而成,而后再将这些谬误的判断牵强附会地归总到宋朝政治已经超越利益集团的结论上。  误读:宋朝超越了利益集团?  所谓利益集团,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权力和垄断取得巨额利益,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一种群体。那么,宋朝政治是否已经完全超越了利益集团呢?征诸宋朝全部历史,答案是否定的。  《超越》尽管一再强调,宋朝“皇权成为最高公权力的象征”(55页),却又不得不承认:“像宋朝那样,赵姓皇帝用了很多办法限制皇帝集团的特殊利益,但它毕竟还是有特殊利益存在。”(197页)不妨就以宋神宗即位时一组数据为例:  京师百官月俸四万余缗,诸军十一万余缗,宗室七万余缗,其生日、婚嫁、丧葬,及岁时补洗、杂赐与四季衣不与焉。(《宋会要辑稿》帝系四之三一,参见《超越》105页)  倘若加上其他赏赐,当时京师主要支出中,宗室开支远超其中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日常开支。宋朝对宗室权利确有所限制,也有五服以外远支宗室类同平民的记载。但皇族近支却始终享有特权,有研究指出,即便宋神宗所谓宗室改革,也“未敢触动宗室既得利益的主要部分,而且裁节以后往往复旧”(汪圣铎《宋朝宗室制度研究》)。就在改革宗室措施颁布次年,宋神宗还特别拨赐其先帝宋英宗生父濮王宅每年五千贯特别开支。《超越》对此辩解说:“对于皇亲这一最大的利益集团,宋朝既保障其特权,也限制其权力。”(32页)这完全是自相矛盾的似是而非之论(这类经不起追诘的议论,《超越》几乎随处可见)。既然“保障其特权”,就说明宋朝皇权没有超越皇亲利益集团;至于“限制其权力”,无非宋朝政权“对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皇帝及其近支皇族构成的皇帝集团正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宋朝政治何尝超越了这一利益集团!  宋朝这种公权私化,并不仅限于皇帝集团,还包括政治生态恶化期的权相利益集团。《超越》也承认,王安石之前的宋朝,是解决权力制约、防止公权私化“最好的时代”(92页);其后,“正常的制度约束皇帝的方式渐渐失效,皇帝权力膨胀,公权私化日益严重,制约力量更多靠皇帝自身的修养。因而,操控皇帝等于变相掌握皇帝的权力。既然皇帝权力失去制度制约,同理,操控皇帝的宰相权力也就同样失去了制约”(90页)。正如作者所看到的,“宋徽宗时期就是政治利益集团化的一个重要阶段”(272页);“南宋时的权相在经济问题上也几乎个个都不干净,秦桧、韩侂胄、史弥远等人,个个都有万亩良田”,“都有严重的利益集团色彩”(246、252页)。这就证明,宋朝政治尽管有权力制约的初步尝试,但君主专制政体这一“紧箍”不砸碎,就绝无可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君权的滥用与失控,必然导致公权私化,出现私权力挟持绑架公权力的败局乱象。从根本上说,皇权作为公权力是不可倚赖的,宋朝政治既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超越利益集团。  《超越》不恰当地夸大科举制的作用,认为“宋朝官员队伍的开放性,决定了国家公权力的开放性”,却无视在专制政体下,科举制在选拔官员上那点开放性,在皇权滥用或受权相利益集团操控时,完全可以丧失殆尽。《超越》征引宋诗“满朝朱紫贵,都是读书人”,以知识分子科举入仕来佐证宋朝“国家公权力的开放性”,乍看起来似无不可(尽管科举制向平民士人的开放与国家公权力的开放,仍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但权相史弥远专政时,一次相府开筵,杂剧助兴,有演员扮士人上场,念完那两句诗,另一优人就说:“非也!满朝朱紫贵,都是四明人。”尖锐揭露了籍贯四明的史弥远利益集团早已权力固化的政局现状。《超越》尽管看到了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公权私化,“以操纵皇帝为能事”,形成了宋朝政治无法超越的利益集团,却依旧视而不见地一味鼓吹:宋朝“以制度保障了国家公权力最大限度地属于全社会,而不属于任何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皇帝对官员的录用、任免,也应看成是社会公权力在发挥作用”(54、55页)。  那么,倘如《超越》所言,“当宋朝的政治自身也出现利益集团化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激化,化解难度就很大”(272页),制约力量其时何在呢?翻遍全书,依次似有如下选项。一是如上所云“更多靠皇帝自身的修养”(90页)。但连皇帝自身修养也无济于事,完全被利益集团操控时,该怎么办?二是让民众相信:“换一个好的官员,就会回到正道”(121页);“好官的出现并不是小概率事件”(161页)。且不说政治生态全面恶化下,好官的出现屡验不爽总是小概率;即便有一两个好官,也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让政局重回正道;更何况,倘如《超越》承认,像宋高宗与秦桧君臣那样“垄断朝政,一群宵小随声附和,异议者均被排斥、打击”(304页),其时又该怎么办?三是最后一招:“老百姓造反就是最直接的公决”(第6页),“中国古代社会不得不采取换一个皇帝的方式,以摆脱严重阶级化的皇帝集团”(197页)。  不知道《超越》是否往深里追诘过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如上选项是否作者开出的处方?如果是的话,宋朝亡于外敌,代之而起的元朝是老百姓造反公决推翻的,换上平民出身的朱皇帝,他创立的明朝在经历晚明体制性腐败,最终在老百姓造反公决与外敌的双重打击下寿终正寝。按《超越》说法,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无法真正做到‘天下为公’”(147页),一蟹不如一蟹,在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遑论超越利益集团了。如果不是,那么试问,面对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这样“以操纵皇帝为能事”的公权私化局面一再重现,不正说明,君主专制政体面对的是无解的死结吗!百来年的南宋史,究竟给出过哪条路径,令其复归超越利益集团的正道呢?  投射:宋朝政治与当代  平心而论,宋朝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包括制度文化在内,与其前后的王朝相比,确有不少值得肯定的进步因素。表现之一,即如《超越》所肯定的,“与今天相比,宋朝的言论自由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138页)然而,宋朝毕竟还是君主专制政体,即便有平衡与制约各利益集团的制度尝试与历史实践,君主皇权必然命定地最终居于这些制度与实践的主宰地位,唯一的指望,就是君主个人的贤明公正(即《超越》所说“皇帝自身的修养”)。但在世袭君主制下,贤君明主的概率绝无可能百分之百,皇权的滥用与失控纵能避免于一事、一时或一朝,却不可能历朝诸帝代代如此。这是君主专制政体下历史施于君主皇权无计消解的魔咒,也是仅仅依靠皇权自身运动无法跳出的磁场。  在这种专制政体的大背景下,《超越》仅凭宋朝那些“人君者,要当以天下为公”,“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之类奏议,就轻率认定:“这种言论放在今天,差不多等于‘主权在民’的意思”(66页),奢谈宋朝“政权不属于任何利益集团,也不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较量,而是一个高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存在”(95页)。试问,在儒学主流确立后,哪朝哪代的仁人君子不是以“天下为公”来规约人君与皇权,哪朝哪代的专制君主不自我标榜“天下为公”,但包括宋朝在内,又有哪朝哪代的专制政体完全超越了利益集团,真正实现了“天下为公”?  《超越》却把仁人君子的理想追求与专制政体的传统政治混为一谈,并把这种传统政治誉为“中国的民主”,还将其与欧洲现代民主说短论长:  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就是由一个道德群体居高临下地调控各个利益集团。欧洲的民主更多靠民众自己往上冲,由于实力的悬殊,民众冲山头的成效并不显著。而中国的民主是由一群人代表民众利益,高屋建瓴地对山下各个利益集团的阵地实行俯冲。由于这个群体掌握了普通民众不具有的权力,因此,效果非常明显。(98页)  我们还是暂不置论欧洲的民主,只说“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超越》所说的“道德群体”,其构成无非作为皇权象征的君主,与皇权录用的好官队伍。说白了,就是让明君与清官这样“一群人代表民众利益”,充当“不具有的权力”的普通民众的救世主。这种价值理念,与“五四”以来的现代民主谬之何止千里!  《超越》所论如果仅限于宋朝政治,不妨视其为戏说历史的一家言。问题在于,作者心心念念把宋朝政治投射到“中国模式”上。该书结尾处还引用陈寅恪那段名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振复。譬如冬季之树木,虽已凋零,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然后大发妙论道:  陈寅恪先生所言的“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在我看来就相当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一个新中国。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在较大程度上实践了宋朝超利益集团政治的理念。……中国模式实际上也是陈寅恪先生“终必振复”的应验。令全世界疑惑的“中国模式”,其实就是宋朝政治的核心理念:超越利益集团。(319页)  陈寅恪所说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乃说宋代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巅峰,而他断言的“终必振复”,也决非振复以后的华夏文化就是简单回归宋朝或止步宋朝不再前行。这一理念在他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里有明确无误的表述:“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超越》对陈寅恪思想胶柱鼓瑟,断章取义,还拉他来唱红新中国,为“中国模式”站台,真不知道该书作者是否知晓陈寅恪的价值取向,是否读过并读懂余英时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与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超越》谬托知己,陈寅恪地下有知,也许只能为自己的思想歪曲为“入时眉样”而苦笑不已。  行文至此,一声叹息。这样一本完全以口水文章堆起来的书,虽然写了出来,却不下功夫,胡作判断,既无理路,遑论精神,还用世心切,“古为今用投射当代”,完全辜负了司马南的热情荐语。  实际上,对于现实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像《超越》那样,强拉宋朝政治来为其背书。这还不如作者那本《中国没有榜样》,尽管霸道,尚有自信:“中国无榜样,便是榜样。”而《超越》煞费苦心的历史背书,不仅向读者传达了一个“被误解的宋朝”,更在某种程度上矮化乃至抹黑了现实中国。这种写作动机与实际效果的荒谬悖离,连作者都始料未及吧!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3/10/20/1080284.shtml
  •      权力也是一种资源,掌握权力的集团本身就是利益集团。那么掌握权力的集团的权力是谁赋予的?怎样赋予的?古代皇帝权力来源是君权神授,统治是依靠暴力而建立的,是否合格则是依靠民心来衡量的;那现代社会权力集团应该是民授的,又是如何建立的?不合格又是如何更换的?难道还是暴力?当然有谁甘愿放弃权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现在可以借着宋朝来好好讽刺一下天朝了,神马莫须有都搞出来啦。
  •     书只花了不到十元钱,单独一本还发快递过来,而且很快就到货了,当当的服务真是越来越好了,书大致翻了一下,还蛮厚实的,印刷也不错,留着慢慢细看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宋朝
  •     超越利益集团
  •     有些启发
  •     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宋朝是一个谜一般的时空啊,
  •     还没细读,但是看法独到,值得一读
  •     这本书前半部分还能看下,学习下什么叫做痴人说梦
  •     印象中积贫积弱的大宋朝,给后人太多的无奈屈辱和悲愤,但其公平有效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其实值得今天的中国梦参考。
  •     对宋朝的政治体制给出了很好的评价
  •     我以为就我一个人看着头疼,看来这书还真的不受欢迎。说几句吧,看的时候觉得费力,观点有点晦涩,完全没有什么所谓的辛辣批判,隐射当代政治也有点无力,没事翻翻,静心想想,也蛮有味道的。
  •     观点有力,段落结构、语言可以更凝练
  •     写得很不错,内容上也比较详尽,对问题题剖析得比较到位。观点比较先明。对宋朝的描述比较客观,对这段历史的写作很有味,同时独特的地方是同时看到中国历史也看到了世界历史,同期作了对比,很不容易说明作者对世界的历史作了深入的了解,很难得。
  •     宋朝经济文化发达,可没有一支无敌的军团又有何用
  •     书中有个事例我觉得挺有感觉的,说1209年英国牛津的当代人怀疑一名妇女被谋杀是”大学生“所为,便绞死了两个学生。但学生也不是好惹的。在意大利,学生与市民的冲突日益激烈,学生便鼓动学校搬到别的地方去,市民们立即就没了脾气。因为学生大多是有钱人,学校搬走了,当地人就赚不到签了。所以市民们不得不屈服,甚至还不得不降低物价。
    但是在宋朝,在中国是不会有这么傲慢的学生的。北宋时期,规定凡官员子弟参加科举,”当令复试“,也就是官员子弟要多考一次,生怕掌握权力者公权私用。想想现在的教育制度。研究生考试、公务员面试,那就一个字——黑,现在的中国就应该这样啊
  •     超越利益集团——对宋朝史无前例的狠毒解剖好书!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但是信息都是宋史
  •     儒左勾兑,满纸胡言
  •     宋朝向来令人向往,但是也令人失望
  •     长期以来(清末开始,五四是一个高潮)我们总是在贬低自己的一切,如今是时候反思一下了
  •     长期关注刘仰的博客,专注必看
  •     從歷史去看社會看政治。我覺得作者一直很牛,微博上我很關注的一個人。能把宋代歷史和當今社會經濟和社會思想結合在一起來分析。可謂借古論今的 典範之作。
  •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一个问题说得通透,证明了历史的好看在于其本身,即便是那些理论的专著也可以精彩纷呈。
  •     有些观点不能认同
  •     解除了心中的疑惑,很不错的一本书
  •     本书虽然经过了编辑的恶删, 但是仍然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刘仰先生的学识渊博,立论稳重,论证科学。读后收获很大。
    书的印刷装订也很精美的。
  •     我擦,这本书是最近亮点嘛。对于宋朝的剖析值得一看。冗兵冗官分权制约以及吴晓波写过的国家资本主义。
  •     小翻三章,感觉还行
  •     对宋朝史无前例的狠毒解剖
  •     大爱刘老师。。。一直读他的博客,书写的很犀利,值得一看。
  •     文章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视角,对于了解北宋政治制度很有益处,作者不愧为学者,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分析客观公正,值得一读。
  •     本书的观点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了解宋朝的历史很有帮助。
  •     目前正在看,感觉超好,从中国模式这一观点阐述了宋朝的历史,很独特,比眼目下滥俗的说史读物新颖也深刻很多,值得一看。
  •     将宋朝的政治与当今相联系,很不错
  •     站立点高,对当前执政党很有启示意义!
  •     此君书全找出来打一星玩玩。
  •     刘仰的书总的还是不错的
  •     对宋史及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解读非常新颖
  •     很独特的历史解读,引人思索。
  •     完全无法理解自己干嘛浪费绳命非要读完这本书,各种无感。。。
  •     其实多数有评论级别的大师都已经在封面上有了相关的评价。认同
  •     厚厚的一本书,应该不错
  •     超越利益,也许只有中国的文化传统才会提出来吧。可以结合刘仰老师博客上提供的参考文献看。
  •     对历史知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     本书作者的观点相当犀利,看法非常独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宋朝,并且深刻地体会到了何谓针砭时弊。作者的研究让人深思,让人重新审视“欧洲中心论”的合理性,让人重燃起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的信心!
  •     说实话,不喜欢这种吸引眼球的题目,就好比什么一本读懂什么什么史之类的“儿童书”。这书的内容比较浅,但角度和国人以往不同,想了解就买来看看吧
  •     好书很喜欢!
  •     为了这本书,又买了袁sir的《两宋风云》,配合着读。书的纸张、印刷、装帧都不错。
  •     看锵锵三人行,主持人谈到经常被格式化和误解的宋朝,其发达程度并不逊于大唐,因重文轻武等原因导致了丧国,特意找来这本书看看,还行
  •     我无法对其中的历史论述有客观品论,但以理想条件看,这是对现实的另一种探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点描绘!我认为对社会无法用规律描述!因为生产力条件不可复制。。。。
  •     很多内容缺乏让人相信的证据,感觉很玄乎'
  •     在爸爸的书桌上看到了这本书,无意打开翻到了这一页,主题:真正的民主是权力属于全体民众,也许是现在的太多不公平,让我对这个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者说宋朝是一个广泛的平民社会,社会管理者是来自于平民的知识分子,很多学者、知识分子都坚信一个观念: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看完整篇文章,觉得似乎挺有道理的,只是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     毛主席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中国人民要永远地站起来,还需要更多刘仰这样的学者做这样扎实的学问。
  •     古今比较,历史就是重复,政治一样
  •     中国就这点事,利益集团和弱势群众之间的上上下下问题,构成中国的不变样的历史。刚一建国,大家都小白人,社会也是没有利益剩余,这时国民安居乐业,一代人之后,社会有了剩余,就产生利益集团,从而开始坐威坐福,开始拿人不当人,然后就是造反改朝换代了。几千年就这么轮回,一点花样都没有。如今摆在国人面前的依然是这点事,看看这本书如何发古论今的吧。上次想买,没货,这次来了,拿下。
  •     文字很精辟 内容有深度 以前学宋朝历史的时候 很多地方都看不懂。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了
  •     文人写历史~各种段子~热闹,佩服【1501】
  •     读这本书像是在接受洗礼,为作者对宋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博学折服,为作者独到的见解和理论折服,只是对近当代中外史的评价稍显五毛,但最后一篇说到“民主”,确实公允有力。
  •     今年的一段时间特迷宋史,这书算在宋史研究里出类拔萃的,视角特殊,言谈客观。一本好书。
  •     一直喜欢刘仰的文章,在网上没少看,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值得一看。
  •     百余年来,国人习惯站在西方征服者的立场上,按照他者的眼光和需要对我们进行要妖魔化,对我们进行妖魔化的描述和评价,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发展道路进行全面否定和批判,甚至相信了西方文明是历史上唯一先进文明的谎言,值此中华民族复兴之初,我们最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正当性,维护我们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正当性。
  •     利益集团理论是现代政治学的东西,作者却很好的运用到了对宋朝政治的分析上,值得一读并学习这种方法。
  •     非常好,有思想,启发人思考。
  •     很不错的一本书。在强大的西方话语权下,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越来越自卑。目前大部分学科的研究言必称西方,无奈与可悲。是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时刻了。中国加油!
  •     不错,好看,很精彩。对于历史方面了解很多。。
  •     治理中国,归根到底还是要借鉴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外国的历史和现状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无视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借口。本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并借古喻今的认真踏实态度值得当今每一个有志于报效国家的专家学者学习。
  •     写的不错 刚看 听满意的
  •     名字很好,内容也不错,但问题是,该超越的人会超越吗?
  •     可以看虞云國《從陳橋到厓山》中的最後一篇文怎麼痛批本書鬼扯。
  •     由博客知道的真本书,不错,很喜欢,望再出好书。
  •     涉及到宋朝的具体问题,就是看着有些啰嗦,中心不够突出
  •     书中将宋朝的制度和欧洲乃至现在的一些制度进行了对比,不得不赞叹宋朝的先进
  •     虚构了一个超利益集团的政治乌托邦,不过里面有些细节还是相当不错。洗地党能写出这种书也算是到了一个枢纽。
  •     学习历史,增加知识!
  •     很好很学术,但是讲得有道理。
  •     有很多细节,但未免吹过头了
  •     今雨天收货 知识粮食 粗看数页 非常不错
  •     书中的分析讲得很好,好些道理真有颠覆我们传统观念的气势。
    看完此书,对宋朝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不再是原先积贫积弱的印象。是的,原来印象中好多是矛盾的,比如宋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火药的发明,火器的使用,繁华的清明上河图等,都与积贫积弱的印象是矛盾的,而且那只是占了中国半壁江山就得到的。
    宋代的军事也很有描述,其中关于士兵刺字的那几节分析让人增长了不少见识。
  •     呵呵。给内殖民站台的。
  •     读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对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启示。建议每一个政府中的决策者和公务员都读读这本书。
  •     真的历史往往隐藏在不为人所知之处
  •     诠释历史角度新颖,较之很多时髦说史的出版**胜上几筹。你可以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你能理解他的观点。
  •     理解今天的“中国模式
  •      利益集团,是当下舆论焦点所在,似乎已成难局,刘仰则选择了迂回的进路,他力图从宋代的繁荣中寻找解决方案。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朝代,它将商业与文教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收入70%源于工商业,城市居民高达40%,国家支持海外贸易,想到这是几乎千年前达到的水准,我们不能不对这个时代肃然起敬。
      
      正是因为宋代,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自尊,以后虽历经多次失败,我们却始终保有着一份自信。然而,为什么积弱的宋代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呢?在刘仰看来,关键在于它很好地解决了利益集团的冲突问题。
      
      利益集团是任何制度中都会客观存在的,好的制度可以让彼此良性运转,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相反,则可能相互拆台,步入难局。其实,每个批评利益集团的人都应该明白,在具体的情境下,自己在其中也有利益,打碎整个结构,并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寻找共同的利益,弥合彼此利益间的差距,宋代兴亡教训,皆系于此,抚今追昔,那么,我们该怎样去超越利益集团呢?
  •     书写的很好!不愧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
  •     宋朝有着精致的文化,有很多至今令我们敬仰和喜爱的人物,它虽然没有恢复到汉唐的版图,但它的经济依然超过前代,甚至超过它的继承者,宋朝的制度是精致而复杂的,她的法治制度发展到最后,已经严密到能给我们今天提供一个反例的程度。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一副任何社会都无法展现的幸福国度。
  •     前不久刚读完。很喜欢刘仰的作品,擅于用平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这种作风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得了。
  •     宋朝时一个处在十字路口的朝代,读史可以更好的理解现在
  •     差不多的一本书,还没开始看呢
  •     虽然还是有一些偏差(阿谀奉承今朝),到总体还是不错的
  •     值的一看哦,真的很不错。
  •     太长了其实我至今都没看完
  •     大清,那是自己抬举自己。大宋,一个大时代,需要每个人对之有清晰的认知。
    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面目,是国家崛起的基本素质。
    让你真正了解一个时代的伟大!
  •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历史与政治的结合,是一本可以在之后经常拿出来看的书!
  •     重塑民族自信之作
  •     讲的很深刻。人不因该短视,因为人总是要走入历史的。
  •     还未细读,希望有追加评价
  •     作者观点新锐独到,以独特的角度解读宋朝的历史,让人耳目一新。
  •     以史为鉴,可以明智
  •     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不缺历史的国家,数千年的积淀,汗牛充栋的典籍。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历史很贫乏的国家,国人多不知国史,即使知晓也多少相当有局限。所以,大家都还需要努力啊。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多种,以传统的朝代划分论者最多,依次中国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历史学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专注,有治通史者,有治断代史者,有治民族史者,治政治制度史者等等。每个历史学者都会给我们不同的启发。学习历史,一般都是为了更好地借鉴以资治世。刘仰的《超越利益集团——对宋朝史无前例的批判》很有现实意义。眼下,中国乱象纷呈,人心浮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可归结为,利益集团的养成和作祟。正是基于这重考虑,我购买了此书,希望能得到帮助。此书也不负我的期待。因此,也推荐给所有热爱国家民族的读书人。
  •     还没读 但是很期待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