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虚实之间章节试读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09719671
作者:胡宝国
页数:161页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08页 - 怀念周一良师

总之,历史学家并不因为研究历史就一定具备特别的洞察力。当现实而不是魏晋南北朝史给了他教育,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幼稚,所以才写下了那句掺着血泪的话:“毕竟是书生”。书生,这正是幼稚的另一种说法。书生,不懂得人家的政治。多少人都没有看懂这句话,以为他在粉饰自己,以为他在推卸责任。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53页 - 战争与肺炎

意外降临的大多是灾难,而不是幸福。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15页 - 父亲的书

再往深一层说,其实纪念不纪念又怎么样呢?死去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什么都不能感知了,所谓“纪念”,说到底不过是活人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23页 - 清明时节忆双亲

我劝他说:“”人生如同写文章。我们写文章总是要一改再改,之所以改,就是因为有错误,而人生这篇文章却不能改,只能一遍写成,当然会有许多错误了。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17页 - 话说长江学者

【跟“水”有关的教授系列】
中央性的名目——
长江系列:“长江上游学者”、“长江中游学者”、“长江下游学者”
黄河系列:“黄河上游学者”、“黄河中游学者”……
地方性的名目——
“汾河学者”、“松花江学者”……
高校特色系列——
北大:“未名湖学者”系列
【跟“山”有关的教授系列】
“泰山学者”、“黄山学者”……
最高级别为“珠穆朗玛峰学者”
(这段可笑死我了!同老太有趣了!)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20页 - 鉴定文章

八十年代真是学术的春天。那个时候,旧的折腾人的办法已经停用了,而新的折腾人的办法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旧办法”,自然是文革中的各种;“新办法”,就是学术评价量化的体制。二者都折腾人。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14页 - 父亲的书

父亲的好几箱卡片我也全扔掉了,因为我不信卡片,总觉得要真想把文章写好,材料必须在脑子里活起来才行,如果拿起卡片才想起来,放下卡片就忘了,这种状态势写不出好文章的,更何况那还是别人的卡片,我要它干什么?记得老师说周勋初先生还是罗宗强先生总是打好腹稿,然后才下笔成文。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08页 - 怀念周一良师

往往不是“历史”使得我们更能认清“现在”,倒是“现在”常常使得我们更易于理解“历史”。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36页 - 火锅

很多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的东西,长大了再吃就觉得没有过去那么好吃;很多小时候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了再见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看来,我们回忆中的很多美好事物,正是因为他们过去了,所以才显得美好。我们不要触动它。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21页 - 在地铁里看杂志

平庸的文章有什么特征?平庸的文章并不见得说错了什么。它往往是执著地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事实:太阳一出来,天就亮了;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5页 - 读《东晋门阀政治》

在时代发生大转折的时候,终归是政治跟随着时代,而不是时代跟随着政治,尽管表面现象可能恰好相反。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7页 - 读《东晋门阀政治》

经验告诉我们,人能克服的弱点其实都是比较次要的,真正严重的、致命的弱点往往是无法克服的。杰出的学者并不是没有弱点,他们也不是因为克服了弱点才变得杰出。他们之所以有杰出贡献,只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3页 - 读《东晋门阀政治》

从古至今,智慧远不如知识增长得快,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智慧的光芒时,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虚实之间》的笔记-《史记》的命运和史学的变化 - 《史记》的命运和史学的变化

讲到唐前人比起史记更重视汉书,想起前两天读陈寅恪先生《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一文引到的这一段。按此事同样见载于《留侯世家》,而石勒闻之大惊,想来在听人读《汉书》之前,至少是没有读过《史记》的罢。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10页 - 父亲的书

他是阎锡山的外甥。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退前,阎锡山找他谈话,想送他去英国留学,但他不愿意去。他对阎说:“我读过共产党的不少书,觉得挺好的。”阎说:“你不了解共产党,共产党是先甜后苦。”

《虚实之间》的笔记-第156页 - 日本印象

如果说日本也有像中国的地方,那就是:哪里有卖便宜的处理货,哪里就有扎堆的老太太。
。。。。。。


 虚实之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