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明朝看风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去明朝看风景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01
ISBN:9787101059502
作者:熊召政
页数:201页

章节摘录

  张灯的习惯,始于汉代,于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起因是印度僧人进人中国传播佛教,言腊月晦日,佛祖不安,信徒应燃灯表佛,以示虔敬。从此以后,每逢腊月晦日张灯,成为佛教徒必备的功课。但那时还不叫灯节,彻夜不熄的光明灯,燃烧的还是宗教的情感。  张灯于春节之后的上元,应该自初唐始。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唐睿宗应一个名叫婆陀的胡僧所请,在长安的安福门外点燃千盏花灯以悦佛。是夜,睿宗亲往安福门城楼观看,帝王于元宵节赏灯,便是从他开始。这时候,还只是一夜灯,灯燃三夜,当从盛唐的玄宗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从此成为惯例。  灯节由三夜变为五夜,始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下旨礼部:“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至此,一连五天的灯节,让北宋的都城汴梁珠光四溢,彩色千重。  公元1125年,北宋的徽钦二帝被大金国掳走之后,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继皇位,把都城从汴梁迁到杭州,是谓南宋。尽管有靖康之耻,河山沦陷之悲,赵家皇帝仍不改旧习,追求奢侈。淳■三年(1243),理宗下旨将上元灯节由五天改为六天,即从正月十三至十八日。届时杭州城内,西湖边上,无论巷陌、寺观、市衢、桥道,尽皆编竹张灯,六天时间,杭州成了不夜城。  明朝的灯节  明朝的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建都于南京。数年后,都城初竣,为展示帝都气象,朱元璋决定恢复因战乱而停止的灯节,并将期限从六天提到十天。所不同的是,灯节不仅仅是赏玩,而加进了招商的功能。朱元璋在南京建了淡烟、轻粉等十四楼,以贮官妓。灯节期间,十四楼灯火最盛,天下富商纷至沓来,十四楼人满为患,其中不乏“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纨绔子弟,但更多的是寻找商机的客人。所以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并不只是盛行于今日,它最初的版权,应该属于明太诅。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商人,虽然直接当官身居要职的少,但通过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的多。明代不一样,朱元璋是禁止商人当官的,参政议政也不行。十四楼的官妓,商人尽可享用,但六部五府一应权力机构,商人绝不能染指。反之,入仕为官的人,可坐八人大轿,享受朝廷颁赐的特权,但绝不可往十四楼嫖妓。虽灯节期间,也不允许。  成祖迁都北京后,灯节又有了一点改变。自他开始,灯节再不叫灯节,而叫灯市。从寅时到酉时,即从早到晚,称为市;从酋时到寅时,即从晚到早,叫作灯。所谓灯市,就是白天做生意,晚上看灯火。  灯市的时间,仍为十天,从初八开始,到十七结束,到了十三日,灯市便进入高潮。灯市遍布京城各个角落,中心会场设在东华门东,绵延二三里地,铺天盖地全是各种灯火。开市之日,各省的商旅云集。这阵势,有点像今天的广交会,除了外国财团,各省的经贸代表团都组成强大的阵容抵临,全城客店爆满,一铺难求,明代不同的是,各省的客商赶赴北寻找商机,洽谈合作,纯粹是民间行为,决不会有省长带队,而朝廷也不会出面组织。有提倡而无干涉,这是明朝对商业经济的一种态度。  却说灯市开张,东华门外九市一起开场。所谓九市,分衢与市,衢纵市横,纵四横五。这九个片区按货物归属划分,从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用品、布匹绸缎、山珍海味、琴棋书画、油盐酱醋,一应货物,应有尽有。灯市期间,这中心会场肩摩毂接、人流熙熙,十分热闹。一俟天色黄昏,百廛尽收,一队队儿童打着太平鼓,蹁跹跳跃从不同方向进入衢市。跟着进来的杂耍艺人也各自团起场子,表演舞狮、钻火圈、打斗、蹬坛、蹬梯等节目。直到城楼钟鼓报了戌时,那多至数十万盏的宫灯,一霎儿全开了。  灯的制作,用料各出匠心,品类过千种。但是,灯市的费用,并没有从国家财政中支出,而是王侯贵戚或商人自掏腰包。譬如说,东华门东中心会场的这个街市的所有楼房,预先都被各省富商和贵戚租下装饰灯火。这租金随行就市,价格高昂,尽管这样,仍供不应求。商人们租楼装灯,类同今日的广告。哪家最绮丽奢华,他的货品销售就会好。其实,灯楼的装饰费用,都由买货的顾客掏了腰包,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一些商家,觉得仅仅饰灯还不足以炫耀,于是又别出心裁搭起临时高架,在上头放烟花。中国的烟花,实源于成祖在位时的北京。当时的烟花肯定没有今天的花样品种多,但也有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多种。从这些名字来看,当时的烟花也可在空中爆出各种吉祥的图案。  虽然在朱元璋的手上就定下了十日灯市的制度,但灯市期间,朝廷官员并不放假。永乐七年,成祖下旨赐官员十日假,与百姓一起欢度灯节。因为官员的参与,灯市比过去更加热闹。那氛围,有点像现在的“黄金周”。到了宣宗时,大约考虑到十日假太长,影响公务,于是下旨减半。并规定,官员上班期间,上至阁臣九卿、下至曹官椽吏,一律不得到灯市蹓跶、接受宴请。  大内的鳌山灯会  唐宋两朝皇帝,每逢灯节,常常走出宫禁,以观灯为乐。明朝的皇帝,却少有出宫观灯的例子。但皇帝也是人,他身边的后妃嫔人,都闷在紫禁城中过于孤寂,大约是灯市的热闹让她们动心,有观赏的欲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约也是在宣宗时,下旨在灯市期间,宫内举办灯会,此旨一出,遂为永例。

前言

  我曾写过一本明史札记《读了明朝不明白》,与著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撰写的《读了明朝就明白》一起,于2006年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印行。单看书名,会以为我故意和王先生抬杠,其实不然。我与王先生是忘年交,数年来向他请益颇多。两个书名闹别扭,原出于我俩的一次笑谈。明代乃集封建王朝之大成。读其史籍,研判人事,常常会感到明白中有不明白之处,不明白时又会突然明白。明白与不明白,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自写了这本札记之后,各路文友及读者给予颇多鼓励。承蒙《人民文学》与《美文》两杂志的执事者,不吝版面邀请我开专栏续写明史札记。一年下来,又有了十几万字。感谢中华书局及刘树林女士的鼓励,又辑为一册付梓。  我自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以来,一直对明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我曾对人讲,我的旅游分两部分,一是在大地上旅游,二是在历史中旅游。有的地方游了一次就不想去,有的地方却常去常新。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收拾思想的行囊,到明朝去看风景。  大凡称得上风景区的地方,若非藏有奇山异水,肯定就有名胜古迹。明朝这个风景区里藏有什么呢?它没有汉朝的剑气横溢,也没有唐朝的雍容大度,在它的英雄谱系里,没有荆轲、霍去病、岳飞这样的铮铮铁汉;在它的文苑林中,也没有屈原、李白、苏东坡这样雄视千古的俊杰。简单地说,明朝的土壤,产生不了一流的侠士与文人。也就是说,它的人文风景中没有奇山异水。但我们仍可以说明朝的风景大有看头,这乃是因为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都是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范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他的出身与经历使他醉心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呆板与多疑的性格,使他注重伦理而厌恶卓尔不群的人。皇帝的好恶决定了帝国的发展方向。明朝的制度适宜于循规蹈矩的人。长此以往,庙堂中多保守卑琐之士,民间多怯懦狷介之人。若遇上较强的皇帝,这样的制度倒也可以保全帝国的安宁。遗憾的是,明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对自己的掌控能力缺乏自信,因此不得不借助于非正常的手段来管理朝廷,这样就导致特务政治的横行。  庙堂多奸佞,民间则多宵小之徒;君王好灵异,民间则多方士妖术;显宦爱金钱,朝廷则多敛财贿赂之徒。明朝中叶之后的社会众生相,实乃是光怪陆离、乱象丛生。  纵观历史,可以说,小人永远是君子的克星。小人在朝则必定贤人在野,若贤人在朝,则必遭群小暗算而死无葬身之地。徜徉于明朝,君子的悲剧比比皆是。就我看来,悲剧最盛者,莫过于方孝孺、于谦、杨涟、袁崇焕四人。张居正的悲剧虽然怵目惊心,但毕竟是祸发身后,他本人已无从知晓。这四个人不一样,他们都是含冤而死,且都死得极为惨烈。我写过的明朝人物,诸如杨慎、王阳明、李贽等等,凡为后世所推崇者,几乎也全都是以悲剧收场。  如果某一朝代的精英人物,都只能在悲剧中让后人怀想,则这个朝代满布黑暗。它所有的人文风景,亦只能在血腥与残暴中展现。  我喜欢到明朝去看风景,但我并不是欣赏这风景。每一朝的执政者,都在建造自己的人文风景,孰优孰劣,当世之人虽然语焉不详,但后人评说便无顾忌了。毫无顾忌并不等于是不负责任地滥加批评,而是应该以一个历史学者的清醒和人文精神建设者的责任,为我们当下国人文化复兴的伟大理想,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2007年11月7日

内容概要

熊召政,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兼文学艺术院院长。
已出版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中短篇小说集等多部。其诗歌及散文随笔多次获各种奖项。1979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1979一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从1993开始,历经十年潜心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便获得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评论界誉为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该书继获得湖北省政府图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及湖北省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等各种奖项后,又于2005年4月以全票通过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2007年9月,该书又荣获中宣部颁发的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书籍目录

序言朱元璋与农民朱棣与北京从剃头匠升官谈起君子与小人两个孝子,一场悲剧只有疏狂一老身大笑大笑还大笑生不逢时王阳明女人与政治座主大汉将军助情花灯节木主丽江与木氏家族张居正是权臣吗帝王师张居正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编辑推荐

  我的旅游分两部分,一是在大地上旅游,二是在历史中旅游。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收拾思想的行囊,到明朝去看风景。  大凡称得上风景区的地方,若非藏有奇山异水,肯定就有名胜古迹。明朝这个风景区里藏有什么呢、它没有汉朝的剑气横溢,也没有唐朝的雍容大度,在它的英雄谱系里,没有荆轲、霍去病、岳飞这样的铮铮铁汉;在它的文苑林中.也没有屈原、李门、苏东坡这样雄视千古的俊杰。简单地说,明朝的土壤,产生不了一流的侠士与文人。也就是说,它的人文风景中没有奇山异水。但我们仍可以说明朝的风景大有看头,这乃是因为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都是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范本。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作者,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熊召政最新力作。  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收拾思想的行囊。到明朝去看风景。  ——熊召政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历史小说作家,擅长文字表达,行文常常简洁而到位。近年来在明史领域颇下工夫,对明朝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角度独特的剖析。本部书稿是作者自2006年以来所写的十八篇明朝历史随笔的集结,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一个朝代,凡君子在政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则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若小人当政,则国衰民弱,生灵涂炭。作者认为明朝后期政治之所以衰败乃至亡国,就是因为朝廷中君子见离,小人多如过江之鲫之故。
我的旅游分两部分,一是在大地上旅游,二是在历史中旅游。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收拾思想的行囊,到明朝去看风景。
大凡称得上风景区的地方,若非藏有奇山异水,肯定就有名胜古迹。明朝这个风景区里藏有什么呢、它没有汉朝的剑气横溢,也没有唐朝的雍容大度,在它的英雄谱系里,没有荆轲、霍去病、岳飞这样的铮铮铁汉;在它的文苑林中.也没有屈原、李门、苏东坡这样雄视千古的俊杰。简单地说,明朝的土壤,产生不了一流的侠士与文人。也就是说,它的人文风景中没有奇山异水。但我们仍可以说明朝的风景大有看头,这乃是因为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都是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范本。
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收拾思想的行囊。到明朝去看风景。

图书封面


 去明朝看风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假期有闲心看了唐国强主演的《张居正》,回想以前看的《海瑞》,在粗略浏览了熊召政的《去明朝看风景》。对明朝有了更多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对修身做人的看法有了些变化。以前的思维和看法比较单薄、片面。儒家的“内圣外王”是许多人追求的极致,“外王”与否我不看重,“内圣”如何才是我一贯秉性的生活原则。尽心做到该做之事则可自足和无憾。重点在“尽心”二字,是否尽的“正心”是我一直自省的主要内容。但是尽了“正心”,该如何把事情“做到”,却是我所忽视的。“尽心”自然能“做好事”的想当然逻辑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许多欠缺,而我还在洋洋得意,因“正心”而为自己凭添了不少虚妄的满足。做事是要看动机还是要看结果?看情操还是要看效用?做给自己看是做给别人看?我一直只关注前者,而忘记了后者,实际上,前者后者都重要,而当所做之事与他人关系重大时,往往是后者重要多了。当然,这并不是做实事和走形式之争,这是不同维度的事情。做实事也要看结果、效用和他人感受,而走形式有些时候是不管结果和效用如何,只谋得他人一时一地的感受的。两者在这三个问题上有交集,并无绝对的对立。再简单一点来说,这三个问题归结为一个:是沉浸在个人情操的自得享受中呢还是以做事的实效为重心? 两者能有所兼得更好,但现实情况往往难偿人愿,后者对事业、对他人更为重要,社会价值在多数情况下大于个人价值,所以,后者的价值也应更受重视。张居正能顾全大局,容忍冯保的个人劣迹,在不失自己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紧密合作,与李太后一起行成万历新政的铁山角有力支持。个人节操与国家大事,后者重要;张居正任用能吏,慎用清流。戚继光与海瑞,同时当时大名人,对前者,支持、提携、心心相印,对后者绝不录用。区别只有,前者善事功,后者善评论。一件何其完美的事,在所有的价值参照中,一定有称扬的也有诋毁的。国家决策,枝节关乎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产生、施用、评价均有其不寻常的意义和影响。试想海瑞一出,实事做不成多少,倒添了许多细枝末节的聒噪声,该是如何大煞风景。生为一堂堂男儿,当为他人谋实在利益,而不只看重保全自己的名节与名声,前瞻后顾,惮于细末,是成不了大事,做不了伟人的。不过我虽赞赏张居正,可自己却是实实在在谨小慎微的人。风吹草动,我也会想想自己的得失。我更倾向于把外界知觉为不安全的、易变动的、难于把握的,所以常言后思,行后省,畏畏缩缩,懒于动作。也许,正因为自己的特性才更欣赏张居正,自然不同人心中有不同张居正。这正应了“缺什么就找什么”,人性所致,理当平常。最后,在看熊召政先生的资料时了解到钱穆和熊十力对张居正为政有截然相反的评价。钱穆和熊十力先生都是道德良心的宗师级人物,有机缘一定要找相关文章看看。
  •       初次接触熊召政先生的作品,是他那部载誉颇丰的小说《张居正》,说来惭愧,当时只是冲着金庸先生特地写的评论文章而去看的,当下便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了四部,张居正也因此成了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最近得知中华书局为熊先生发行了关于明史的新书,自是迫不及待购回品读。  近来逛一些关于历史的网络栖所,发现如今但凡有人出了关于明史的书,都会被拿来与某某相比。的确,某某确实是天才,我也喜欢他,有不少作者也确实是坐了顺风舟,但这帽子若是扣在熊召政先生的头上,就未免太可笑了。熊先生不是普及历史的,这本《去明朝看风景》不是小说。用当下另一流行说法来说,应该是在“品明朝”,书中撷取明朝历史上的一些特殊风景(片断),但不单单是把这片风景摆给人看,而是带人细细品味这些风景之中的特殊之处,从中看到什么另外的风景,想到什么,原因何在,说明什么……说到底,读史不就是为了让人学会思考么?“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读史不是为了加大信息量,炫耀自己学问高深的,而是有着更为有趣而实在的意义。  纵览全书,虽着眼点很散,但点点皆星。见解深刻而独到,时时有令人点头称是之处。而作为多项文学大奖的获得者,熊先生的文学功底自不必提,词藻优美而不故作姿态,节奏庄重而不故作深沉,也并没有以学者的姿态板起面孔论历史,而是拿捏有度,理性中透着感性,干练通达,收放自如。加上这本书本身的思想价值,值得收藏起来反复阅读品味。==============================================以下是几段本书文摘:  朱元璋治国期间,农民问题处理得较好。他死后,他的亲民顺民富民的"三民"政策,还延续了好多年。到了明中叶,自武宗始,休养了一百多年的农民又开始遭受劫难。又六十多年后,张居正出任万历首辅,推行新政,力革时弊,用"一条鞭"的改革,来上承朱元璋的农民政策,应该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但人亡政息,张居正遭受清算后,刚刚苏困的农民再次陷于水火,这导致大批流民的出现。元朝末年,大批流民揭竿而起,朱元璋依靠这些流民形成的武装,建立了大明王朝。谁知在他死后两百多年,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流民武装,又将他的后代掀下帝座。终点即是起点,由此可见,历史的想象力,超过任何一位政治家。p11------------------------  如果我们只从典章制度来衡量,则历史上不存在腐败的朝代,因为所有朝代的法律与纲纪基本上都是好的。但法律毕竟在皇权之下,人亡政息,固然是悲剧,人庸政劣或者人奸政败,更是“自作孽,不可活”。所以,在皇权专制的社会,特别容易产生小人。这是因为人们往往能通过非正常途径(诸如行贿、邀宠、投其所好等等)从主子那里获取个人利益。国家名器,本为至重,但屡为小人所窃。这些人一旦篡居高位,则朝纲法制形同虚设。于是,为君子者犯颜直谏,如海瑞、杨涟等人,无一例外酿成悲剧;为小人者投机取巧, 如张彩、崔呈秀之流,虽最终没有好下场,但过程却是风光无限。p37-----------------------  李贽穷诸学问,关注当下。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他比李白更彻底,干脆认为自古本就无圣贤,这种思想脉胳,可从禅宗慧能的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中寻找。佛家讲“众生即佛”,“我心即佛”,是民本观念,而儒家的内圣外王,则是精英观念。李贽援佛批儒,在儒家中国里,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p61------------------------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研修学问,讲求经邦济世,即学问服务于国家,作用于社稷的功能。从观念上看,这一点是不错的。但由于儒家学说的局限,读书人入仕后,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往往与经邦济世的理想南辕北辙。究其因,乃是因为儒家把道德伦理作为建设社会秩序的基础。事实证明,离开法制,社会根本就没有秩序可言。这道理虽然简单,中国古代的儒生,却似乎难以懂得。p61------------------------  当其时也,官学的学生学习的是程朱理学,私立书院讲授的是陆王心学。两种思想互相激荡,甚至尖锐对立。张居正对程朱理学也有犀利的批判,同时也反对当时的士林中人一味地拾拣陆王牙慧,所以他不会完全站在官方立场反对何心隐。他学得国家要储备人才,但大而无当不着边际的清谈无补于苍生,实际上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赞赏的。当心学演变为玄学,注重实学的张居正便有些担忧,就像今天谈到对青少年的教育,由于传统文化遭到无情的解构,一些诸如理想、尊严、道德等固有的观念为年轻人所不齿,而大肆崇尚西方文化,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张居正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当时的讲学之风也深为忧虑,他害怕所有的青少年变成崇空谈的清流,因此断然下令关闭全国众多的私立书院。这样做客观上收到了钳制思想的作用,但张居正的主观动机是想正本清源,让思想界能够为他的万历新政服务。基于以上考虑,我觉得我们不要以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政治家的作为。对这一点,作为思想家的李贽没有对张居正的做法提出任何批评,反而说张居正与何心隐“二者皆吾师也”。可见李贽对张居正的政治功绩是肯定的。p160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正如书皮上说的,我的旅游分两部分,一是在大地上旅游,二是在历史中旅游。这个十一,明朝便是我历史旅游的目的地。三天读完这本书,初步了解下明朝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续订了《万历十五年》继续看看明朝的人文景观。
  •     读到150多页的时候 知道了 作者与野夫的恩怨 心情顿时复杂起来了 唉。。
  •     还记得,高中一个平常的日子,闲来无事拿了同学一本《读者》来看,突然看到一篇很好玩儿的文章,心想作者对待历史人物竟是这样的文笔,细看之下才知这文章选自《去明朝看风景》当没经济也没地方买书,也没有太大的冲动去买书来看,只是在心里自然就记下了。恍然间,大学已经过半,有条件买书了,翻阅间又想起了这本书,变很快的买了下来。看来这书真是和我有缘也!
  •     熊召政的书不错,简单易懂又生趣,推荐给喜欢明史的朋友
  •     这本书写得水~
  •     读了有二十多页,没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     可以视作写《张居正》的随笔副产品,略显零散、枯燥,但观点还是很清楚深刻的。
  •     作者功底很好,读起来亦很轻松。值得推荐!
  •     总觉得这个岁数的作家写东西都有种故意卖弄,并且极力推荐自己其他著作。
  •     作者不喜欢老朱,读着好郁闷的~
  •     先说书的质量,感觉纸质不像以往所购中华书局出版的书那般好,轻飘飘的。再说书的内容,说是讲故事吧,给人感觉不生动太平淡,说是讲历史吧,又缺少一种深刻。总体说来,与我买书之前想象的差了好多。
  •     比历史书有趣,明朝真是一个腐败的朝代
  •     本书总体而言不错,唯一不足的是在本文中有错别字,已向出版社提出。出版社也进行了反馈,哈哈。
  •     熟悉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惊喜。
  •     喜欢张居正才买买了这本书看看,想通过不同人的手看看能不能找到比较正式的原形 呵呵
  •     历史是可以像小说一样有趣的.
  •     如果你看过熊召政的作品,比如《张居正》,那么你一定会有同感!典型的滥竽充数作品!完全是在侮辱读者的智慧!
  •     算是我对解读中国历史的启蒙
  •     略水
  •     泛泛浅谈,坏了中华书局的名头。顺便说一句,野夫的事究竟怎么说啊?
  •     一般般,没觉得有什么特点。
  •     浅显易懂,涨知识好读物~就是有点小乱,没摸清章法,可能熊大师就是在写散文吧。
  •     对张居正的评价很公正也很到位。
  •     论浅显易懂,不如当年明月。论气魄纵横,不如黄仁宇。论抽丝剥茧,不如张宏杰。看完了,好像什么都没得到。好在,还可以看下去。
  •     流畅,写的很好
  •     大家之作,已经2次印刷,很好,值得看看
  •     对明朝历史很感兴趣~~
  •     开篇的几个八卦有点意思,中篇就感觉出熊先生明显憋着一口气,后篇写他最熟悉的张居正可以管窥出作者的一些人生观。
  •     一堆平庸的观点。
  •     去明朝看风景
  •     字体太大,内容不多,有点充实门面的做法,写的不是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