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108029072
作者:李泽厚
页数:411页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58页

老百姓三教合流,同堂祭拜。如以前拙著所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知识分子和一般老百姓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将信仰、情感和理性调整到“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模式中,关注现实人生,成了与古代传统某种“自然”的组接。但由于长期处以斗争环境,对信仰同意的严酷要求,完全埋葬了旧传统在交融和合一中仍然存有的宽容性、偏离性和异议性,包括儒生“出入佛老”,可以舍弃社会,信奉多元而独立的宗教性道德。独一无二的现代政治宗教包囊一切,使人的行为、语言、思想、情感已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99页

梦游者:词依然是词,并没有意义。你尽可以把黑、白、吃、做爱、救世主、受难、扯蛋全部糊弄一气,或组合为原则或程序,或者再打碎,再搅乱,再联缀,再振振有词,无非废话再说一遍。废话不废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在说。你之所以为你,只因为你还有言词。高行健《夜游神》p99
中国古思想史上的最大秘密:“巫”的基本特质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途径,直接理性化而成为中国思想大传统的根本特色。巫的特质在中国大传统中,以理性化的形式坚固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了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锁在。p162
周初所强调的敬的观念,与宗教的虔诚,近似而实不同。宗教的虔诚,是人把自己的主体性消解掉,将自己投掷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依于神的心理状态。周初所强调的敬,是人的精神,由散漫而集中,并消解自己的官能欲望于自己所负的责任之前,凸显出自己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徐复观 p173
“社会性道德”是对现代生活和生存的伦理规范,追寻的是自由、平等和人权;那么“宗教性道德”则或可说是起于对死的恐惧、忧伤和思索而产生的人生希望和心灵寄托。它不是规范伦理,而是自律性极强的美德伦理,追寻的是“爱”。p214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231页

作为“中庸之道”的“中国的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在于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和结构)来处理一切问题。它既不是“一分为二”的斗争哲学,更不是“合二而一”的“全输全赢”(一方吃掉一方)。
然欣赏美国人类学家C.Geerts的看法——人群有诞生日,个体没有;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体。……即从历史说,从历史渊源和人类根由说,有比个体权益更高的价值。社会正义和道德义愤之所以能如此激奋人心,伦理主义之所以能成为独立本体,具有强大力量,其故在此。但从现实说,即从历史发展到今天说,革命年代已过,个体利益突出,千家万户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为此改善,都在要求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特别是企业家资本家们。我之所以赞成吸取自由主义许多具体要求,而不在意它的基本理论的谬误,也就因为它符合今日历史潮流,这也就是历史主义的精神。今天中国人作为人必须从各种传统、他属的束缚下尽可能的解放出来。虽然人及其活动思想、情感等等都始终是他所属的人际环境和历史传统的产物,但今天不能因反对原子个人主义而退回到^“社群”“人民”“国家”“阶级”或某种“新集体主义”为基础上去。相反,仍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发展个体独特性,以此为根本基地,来考虑今后的集体走向和历史发展。
在这一理论前提下,我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四顺序说”,即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这四大问题(或四个方面)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它们不是截然划开的四个历史阶段,而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却又可以分出轻重缓急、先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的。这个“顺序论”,特别是我将经济发展列于首位,将“政治民主”置于最后,遭到了各方面的猛烈攻击。它被批判为“拥抱专制”(自由派)和“背叛人民”(民粹派)。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82页

这即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儒学相融会而成的“自然人化”理论,它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即第一,它将康德的理性绝对主义视作人类伦理本体的建造,并具体化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塑建。这“心理”并非经验科学的实证研究,仍是哲学假定。第二,它将中国儒学的“仁”的情感性注入这一伦理本体,使“先验”理性具有经验性的操作可能。“实用理性”,亦此之谓。第三,从而为区分今日“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提供理论基础。这也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历史本体论”如同“无知之幕”“原初状态”一样,都是一种理论的假设。后者为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的绝对性作有关“对、错”的社会性道德假设,前者为群体的历史优先性作有关“善、恶”的宗教性道德的假设。历史本体论提出“天地国亲师”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具体范导思想(它只是社会理想,而不是理想社会),以重人情的儒家和中国传统为基地,希望对在一体化的现实世俗生活不可逃避、即必然带来现代社会性道德极大扩展延伸的未来时日里,提供某种意见和建议。能否可行,很难逆料。它们可以充满丰富的人间情味,但能否具有如“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那样庄严伟大、无比崇高呢?下面……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51页

Kant和一切宗教,也包括中国的儒家传统,都完全相信并竭力论证存在着一种不仅超越人类个体而且也超越人类总体的天意、上帝或理性,正是它们制定了人类(当然更包括个体)所必需服从的道德律令或伦理规则。因之,此道德律令的理性命令,此“天理”、“良心”的普遍性、绝对性,如“人是目的”、“三纲五常”,便经常被称之为“神意”、“天道”、“真理”或“历史必然性”,即以绝对形式出现,要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历时古今而不变”,而为亿万人群所遵守和履行。这就是所谓绝对主义伦理学,也就是我所谓的“宗教性的道德”。它把人的“灵魂拯救”、“安身立命”即人生意义、个体价值均放置在这个绝对律令之下,取得安息、安顿、依存、寄托。人生在世,就在于尽此义务,以做上帝的忠实的仆人,或做慈父良母孝子贤孙。生活真理就在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活”。这种“绝对律令”对人的内心从而人的行为具有不能抗拒、无可争议的规定性和规范作用。它是超验或先验的理性的命令,却要求经验型的情感、信仰、爱敬、畏惧来支持和实现。例如犹太-- 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伊斯兰的《古兰经》,中国古代的《论语》、《孝经》等等。这样,伦理学的基本课题--个体的人为什么活的问题,便以这种超越个体甚至人群集体为依据为鹄的,而获得了某种回答。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19页

本来,本体论(ontology)一词搬用于中国,未必恰当。它的“存在论”、“是论”不同译名便显出这一点。因为它们探究的是一切实在万物的最终本质、本性或“最终实在”(The Being of beings)或如Quine所说,“本体论”就是问“What is there?"(有什么?)从而出现了各种设定:上帝、理性、绝对精神、物质世界,等等。而在中国“不即不离”,即现象与本体既不等同又不分离的传统中从根本上便很难提出这个“最终实在”的“本体”问题。其极端者如郭象干脆认为“物偶自生”,并无共同本质或最终实在。其实,上述从生活出发的Marx, Dewey等人也反对这种“最终实在”的“本体论”。
因之,我所谓的“历史本体论”便只是为了强调以人与自然(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历史总体行程来作为一切现象包括“我活着”这一体己现象的最后实在。它四号不意味脱离开每个“我活着”。如果离开每个“我活着”,又还有什么人类学历史“本体”之可言。所以,所谓“历史本体”或“人类学历史本体”并不是某种抽象物体,不是理式、观念、绝对精神、意识形态等等,它只是每个活生生的人(个体)的日常生活本身。但这活生生的个体的人总是出生、生活、生存在一定时空条件的群体之中,总是“活在世上”“与他人同在”。因此设计了“唯物史观”的理论。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19页

所谓“历史本体论”便只是为了强调以人与自然的历史总体形成来作为一切现象包括“我活着”这一体己现象的最后实在。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14页

历史本体便建立在这个动态的永不停顿地前行着的“度”的实现中。它是“以美启真”的“神秘”的人类学的生命力量,也是“天人合一”新解释的奥秘所在。“度”的本体日日新,又日新,推动着人类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这“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突破旧的框架和积淀,突破旧的形式和结构,这就是“超越”。人类只有在不断床在和超越中才能前行不辍,停顿就是静寂和死亡。科技将日日新又日新,人类的生活也将如此。<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的笔记-第67页 - 巫史传统与两种道德

倡导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似乎反而使大多数人可能在政治上处于无能为力的不自由状态。如自由主义提倡“新闻自由”,结果成了人们被媒体控制的不自由,自由主义提倡宽容,结果可导致并不宽容的强权,自由主义提倡多元多样,结果变成了一元化同质化,自由主义提倡启蒙,结果竟成了愚民,自由主义提倡理性,结果理性成了反理性的有效工具。自由主义倡导的个体自主,结果变成了个体全面被异化被商品化,成了对个人从心灵到生活的枷锁和奴役在物质生活方面,由不干预即放纵的经济自由贸易,使贫富分化厉害,加强了经济控制下的寡头话语权以及由于种族性别、文化宗教对经济自由的适应能力不一而增大了社会生活的紧张和冲突不问实质,只求形式公正使弱势群体或个体处于不利境地。


 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