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史学理论 >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108029874
作者:黄进兴
页数:227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反人文主义的史学:福柯史观的省察若要推举后现代的史学祭酒,则法国人福柯不遑多让,他熔后现代理论与实践于一炉。福柯既开风气,复为师;其偌多的史著不啻开启了后现代史学的扉页。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降,福柯勇于开疆辟土,举凡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医疗史无不见其足迹。他以议题新颖、手法独特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史家。近年在大西洋两岸,福柯的追随者比比皆是,影响力于是与日俱增,甚而连带波及中国史的探究。虽说如此,他浩大的声势却无法掩盖备受争议的事实。的确,学界对他史学成就的评价,甚为分歧。他的同道对他的学问恭维备至,举其例: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的同事——罗马史家韦纳(Paul Veyne),即对福柯赞不绝口,至称颂他正在戮力史学革命,系“完美的史家”(the consummate historian)、“史学造诣登峰造极”(the culmination of history)、堪称“最道地的实证史家”(the first completely positivist historian)等等,仰慕之情由此尽见。反之,老派英国史家艾尔顿却把福柯与德里达统归类为“理论贩子”,而加以冷嘲热讽。尤有过之,澳洲史家文沙特尔(Keith Windschuttle,1942- )如临大敌,视福柯为“历史的杀手”;于其《历史的谋杀》(The Killing of History)一书中,对后现代史学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福柯自不得幸免。这种两极化的评价,不失为了解福柯史学的切入点。

前言

近年来,大陆学界生气蓬勃,对外积极交流,学术渐次多元化,毋乃为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若以台湾学界的发展作为借鉴,则知终不免落入西学的轮回。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潮以排山倒海之姿,席卷了整个中国,致使传统学术几无立足之地。残存的“国学”形神俱离,充其数亦仅有今日人文学的样式而已。又以当今流行的社会科学为例,中国所固有的仅止“史学”一科,虽然作为最后堡垒的史学尝负隅顽抗,但犹免不了西潮的侵袭。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时此刻,史学应该有所坚持,拒绝自恋的倾向,切莫顾影自怜。在某些角落里, “历史之死”的呼喊固然响彻云霄,但史学必须勇往直前,穿透魔镜去追寻新的世界,而非找寻己身的映照。  ——法国年鉴史家勒华拉杜里(Emmanuel LeRoy Ladurie)每一种主义都是对历史的误解与死亡。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浮光掠影的“泡沫史学”,固然可以喧腾一时,终非可久可大的春秋志业。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素材,从中创发量材适身的研究途径,以求真正地提升中国历史的理解。  ——黄进兴

内容概要

黄进兴,1950年生于台湾。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学术咨询总会执行秘书、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聘研究员、Asia Major学报编委,历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中研院”史语所史学组主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讲座。主要著作有《哈佛琐记》、《半世纪的奋斗》、《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等。

书籍目录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简体版序)
往事不可追忆(繁体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后现代主义与“历史之死”
第二章 反人文主义的史学:福柯史观的省察
第三章 “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登•怀特与历史语艺论
第四章 阅读理论与史学理解
第五章 “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里达对传统史学的冲击
第六章 叙事式历史哲学的兴起
第七章 后现代史学的报告(代结论)
附录一 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附录二 论“方法”及“方法论”——以近代中国史学意识为系络

编辑推荐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学国际论坛论文集。

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后现代的名家经典著作,梳理了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的关联,审视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冲击。作者首列主题,辅以学术源流,再举出代表性的人物,最后给予个人品评,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后现代史学的来龙去脉,并明了其得失。

图书封面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西方的近现代历史开始了。近现代历史即是一部现代性萌芽、发展、扩散和固定史。(约14世纪至今)现代性精神——人文主义、宗教世俗化、理性、国家、科学、工业化已经上升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甚至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因”了。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人”的概念发展是很重要的一点,从中世纪没有主体性的人,发展到启蒙时代主张人的政治、经济、思想上的权利,主张人是有主体性的,待理性的火焰平静下来后,人们又开始反思人的本质,主张理性的过程中,人是不是已经把人性给束缚住了呢?于是新的一场反思开始,否定现代化的成果,主张回归人的本质,是为后现代思潮。(20世纪后期)现代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弊端丛生,走在现代化前列的欧美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一些建筑师开始思考都市文明、思考城市化,他们声称城市化过程已经束缚了人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异化”了人。这些反思因着同时代的其它思潮,例如机器的异化、战争的恐怖、电子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加速,二十世纪中期很多国家都进入了动荡期,慢慢的渗入了文学和哲学,随后又扩大到其它学科上。后现代浪潮就像一场海啸,席卷吞噬了几乎所有学科,导致了一场学科危机。后现代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推崇尼采,所以称呼尼采(1844-1900)为后现代主义祖师爷应该是恰当的。(对尼采不熟)尼采应该是后现代思潮中一个重要的点,从启蒙运动中,卢梭埋下了浪漫主义的线索,发展到尼采,之后到二十世纪后半期这股思潮终于被引爆。福柯、海登怀特、巴特、德里达纷纷发声。可以说,现代人的许多思考特质可以说即是后现代的烙印,如个性化、价值观多元、非主流、强调感性、恶搞、无厘头等等。后现代主义是个延生性概念,史学属于稍后被波及到的一批;它志不在修正或取代前身,而是要全盘否定该门学科存在的根由,在史学中就是要否定史料的真实性,宣布历史之死。后现代史学冲淡了史料的价值,从而否定了史学求真的目标,并基于史料的虚构特点,向前一步追求史料解读的多元,追求叙事上的美(既然价值不在求真上,那就求美吧),甚至主张建构历史,即从当下的问题出发去研究过去;后现代史学着眼点也就随着对主流史料的否定转移到了“非主流”群体上,于是史学研究的对象一下子扩大了,甚至历史写作者也一下子变多了;历史的虚构性还体现在现代“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后设叙述上,使得历史有了目的性、连续性、宏大叙事、结构功能和有意忽略事实的特点,后现代史学为打破意识形态的框框,申明历史是断裂的,哪有申明理性进程,过去才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层累的”。于是后现代史学接连发出了人之死、作者之死、历史之死的口号,使闻者惊心变色。史学可以说是从史料出发,到后现代这里,着眼点变为了文本、语言,甚至进一步,符号,也就是从客观(历史的指涉、对应)到了虚构(历史的建构),甚至不过是符号的游戏。中国史学的发展感觉落后着西方一拍,我们还在为社会科学史学摇旗呐喊的时候,那边后现代已经攻城略地了。可以把后现代主义看成是对史学的一次洗礼,经过一番否定的史学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但这股思潮对史学安身立命的根本的否定,史学该何去何从?拒绝改变从来就不是历史学的态度,但出路在哪?留给我们这代、后几代历史学人的任务可是太重了。
  •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年12月。由于个人成长的教育,盖属现代史学,因此必得预先涤除成见,做好精神位移的准备,以便就教于后现代的大家,故心灵备受煎熬。在完成拙著之际,仿若佛罗多(Frodo)上魔山,终得将无比诱人的“魔戒”(the Lord of Ring)扔下深渊,顿感超脱清爽。若说三年的爬梳,个人有任何心得的话,那就是在知识论上,若现代史学旨在“追忆往事”,那么后现代史学,一言蔽之,则是主张“往事不可追忆”(the disremembrance of past)。读者在掩卷之余,自可知心体会。往事不可追忆(繁体版前言)“后现代主义”(pastmodernism)系世纪末西方文化的一个殊相。它包罗万千,且无雅俗之分;在学术上,更跨越各个领域,是故要赋予一个简单的定义,并非易事。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真实的疯狂永远受压抑而沉寂不语的。(24页)“考古学”,乃福柯一贯治史的秘方,从早期的《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即宣称;他无意写下“疯狂”一语的历史,代之却是沉寂的考掘。他甚至一度想以“结构主义的考古学”作为《事物的秩序》的副题。然而只有在后来《知识考古学》这部理论性的著作方得一窥“考古学”全貌。要之,“考古学”于福柯,别有含意。一方面非如其希腊字源所示,寻求“初始”;另一方面,亦非如当今习用的深层“考掘”。“考古学”旨在探究论述的制度化或其转换,经界定表层论述关系,而毋需探索隐微、深沉的人类意识。福柯复刻意与传统史学划清界限。“考古学”标榜的是“空间”(space)横面的安置,而非“时间”(time)的纵面的序列。试举其例,《临床医学的诞生》开宗明义便表明该书关注的是“空间、语言、死亡。它是攸关凝视的行为。”所以,“考古学”重视层次分明,而非纵贯的连续。德勒兹于评述《规训与惩罚》一书也说道,福柯与其说是位历史学家,毋宁说是位新式地图的绘制者,如此评论确有所见。(27-28页)(天开:朱大可主编:文化地图,亦可视为知识考古的一种结果,甫列出各类文化并列的地图,并重视文化的空间,而非时间。)福柯攻讦“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误以追本溯源为旨趣,其实本源、源起皆渺不可知。历史的本质乃是断裂、不相连贯,而史学的吃紧之处,即在观察断裂之处,这才是历史的大经大脉所在。按“连续性”(continuity)实系传统历史命脉所系。祛除了“连续性”,则传统史学势将土崩瓦解,“进步”(progress)、“连贯”(cohesion)、“因果关连”(causality)均将无可思议,更遑论统合性的“整体史”了。(28页)首先,“系谱学”绝非谈空说玄或凭空臆测。它与传统史学皆得仰赖大量的史料爬梳,方能察觉历史的脉动。所不同的是,传统史学深陷目的论,误以历史趋向既定的目标;或者执迷同一律,视历史为同质的历程,以恢复事件的根源为职志。其实,事物的本质系歧异性(difference)的。“系谱学”遂以侦察事物的崛起、断续与转折为窍门。换言之,“系谱学”重视事物曲折、颠簸的“由来”(descent,Herkunft),而非一路无碍的“源起”(origin Ursprung)。(34页)于福柯而言,“虚构”是无可避免的,即使他的书写纯属虚构,但并不意味真实(truth)逃逸无踪。虚构得以无中生有,制造真实,比方说基于政治的现实,人得“建构”历史,使政治变成真实的;反过来,基于历史的真实,人可以“建构”未来的政治。(42页)柯林伍德:每一个现在都拥有它自己的过去,任何想象地重建过去,都是以重建现在的过去为旨归。(R.G.Collingwood,The Idea of History(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revised edition ,p.247.其实柯林伍德与克罗齐既是哲学家,又是历史学家。柯氏以研究罗马时期的不列颠闻名,克氏则专长近代意大利史。)(136页)海德格尔复曾经如此开示过:每一种主义都是对历史的误解与死亡。(Martin Heidegger,What is a Thing? translated by W.B.Barton,Jr.and Vera Deutsch(South Bend,Indiana:Gateway Editions,Ltd ,1967),pp.60-61.(208页)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费了绝大篇幅,反复阐释“史料”这个概念。梁氏受西方史学的影响,依照资料形成之早晚先后,区别资料为“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两大类别。“直接史料”意指史迹发生时或其稍后即已成立的资料。在史学论证过程中,“直接史料”最具分量,不得已方退而求诸“间接史料”。(228页)留德,又曾受业于胡适的傅斯年(1896-1950)更直截了当地宣称:“史学便是史料学”。(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全集》,第二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页6)其实只要稍要对照兰克的论点,傅氏的史学源头就豁然开朗。兰克的《1494年至1514年拉丁与日尔曼民族史》(Histories of the Latin and Germanic Nations,1494-1514),向来被公认为西方近代史学的里程碑,它的序言尤脍炙人口。兰克说:历史曾经被赋予判断过去,指导现在,以为未来谋福的职责。本书不希望有如许的期待,它仅是陈述事实的真况而已。(Leopold von Ranke,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New Youk,1973),ed.by Georg Iggers and Konrad von Moltke,p.137.) 兰克的呼吁历史仅是“陈述事实的真识”(wie es eigenlich gewesen),被闻之下语调似极谦卑,实则不然。这句话正是近代史学的精神标帜,它象征历史的独立宣言,史学从此毋复是神学、哲学的奴婢,亦非文学、艺术的附庸。(235页)傅斯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全集》,第二册,页5。)胡适:科学的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在应用上,科学的方法只不过“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在历史上,西洋这三百年的自然科学都是这种方法的成绩;中国这三百年的朴学也都是这种方法的结果。(胡适,《胡适文选》,台北,1967年,页360。)扩展阅读:何炳松的《历史研究法》(1927);李泰芬的《史学研究法大纲》(1920);杨鸿烈的《历史研究法》(1939)。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1979)即采纳了不少“分析历史哲学”的研究,其内容不论在质或量上都较旧著要完备许多。另一本稍早的著作,许冠三的《史学与史学方法》(1963)亦把这些影响表现得十分显明,他说:可是,我们今日的要求可就是严格了。除开所治领域的历史知识而外,史学家还得具有其它许多科学知识,“常识”是不够的。史学家的“共同必修科学”可以多到如下各科:(1)逻辑学与方法论(2)社会科学,或称行为科学,最主要的有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自然科学(4)哲学(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1963年,下册,页207。)(264页)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的关系。我看他是用来装逼的,嘻嘻。
  •     写得挺好的,脚注和附录都很多,作者好认真。
  •     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谈得不错
  •     史学导论课上老师推荐购入的.后面竟成了史学概论考前突击读物.
  •     对不起本书的名字
  •     粗扫一遍,并细读了福柯哲学和史学阐释的部分。
  •     不錯不錯不錯
  •     了解后现代史学参考书
  •     内容还是不错的,看起来比较好
  •     该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后现代注意的内涵,同时也了解后现代主义在史学研究上的影响。
  •     所长编书略不认真还有大段的重复文字= =
  •     看不懂。
  •     这是黄进兴作为传统史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回应,是一批判性探讨。黄历时七年写成,从脚注和参考文献的数量可见还是花了极大的功夫。介绍了福柯、海登·怀特、德里达等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其作为一个基本了解参考读物还是相当不错的~
  •     看晕了。 第二章,福柯对“文明中心灵结构进展”的剖析。 第三章,怀特“历史若文学”。 第四章:阅读语艺学:文本·书写·语意。 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总之也是个好东西。
  •     明了清晰
  •     因为写到相关的内容,快速读过以补课。适合简单了解后现代史学理论,我这种外行看起来也觉得明快易懂。
  •     看看史学研究动态
  •     写的不错
  •     黄进兴是台湾实证史学家中少有对西方理论感兴趣的人,这本书也是他接受委托,代表史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他一方面诉诸西方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史学研究对后现代进行批评。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妥协。不过,对于我们则可以从保守一面反观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史学
  •     论文结集而成,文字内容互有重覆,并不适合入门。
  •     庞卓恒,黄进兴喊你回家喽
  •     后现代与历史学,人人都能说上一二,但要将思想阐述清楚明了、深刻,却是不容易的事情
  •     160430-。讀《皇帝、儒生與孔廟》后,購《優入聖域》及本書。0505讀完。不是講課記錄,是論文彙編。第六章幾乎所有內容,都已經在前面幾章中出現過。讀到亞里士多德一句話,欣喜十分。
  •     启发很大,发散辐射出很多知识。历史哲学的发展脉络和中国本土对西方史学的引进流变梳理得清晰,很具历史感和科学精神。三联出的书都是很厚很大本,翻开参考文献就占了三分之一,贵族的风格啊。。。
  •     大概有点明白后现代在玩什么。不能只是解构,连解构者本人都无法承受一个虚无的世界。
  •     黄进兴先生说我比较佩服的学者,也一同进行过学术交流。他的许多论点都比较新,很有思想性的一位中研院研究员。这部《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更能启发我们对于后现代的史学研究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把握。相信此书能够对我们大陆学人有所启迪,建议有兴趣的学者看一看。
  •     台湾学者的东西读着有点拗口,但可见其功力之深厚,很多地方没读懂,说到底还是自己知识水平不够…有意思的是,一个深谙西方史学理论的学者,却在最后讲到,光凭西学理论究竟只能糊口度日,并不足以成就大事。“再多、再高明、再先进的西学,充其数只能将历史降为普遍的事例而已,实质上并无法彰显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况且不意之中,也将消解中国历史对世界史学可能的贡献。”正如葛兆光所言,后现代主义史学有其深刻洞见,也有其局限,他山之石,终究是他山的,不能邯郸学步,要批判学习。
  •     翻翻。
  •     主讲福柯和怀特,每章后面的拦截后现代的名字很像在校门口等着的架势,不是讲课笔记是论文集,重复太多,加上非通用翻译,感觉三联一点都不认真,扣一星。
  •     黄仁宇不被国内史学“正统”接受,大致其“叙事”式的后现代主义史学观念还受到马克思与韦伯等现代史学的负隅抵抗。
  •     海外的介绍后现代史学
  •     三联讲坛: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
  •     台湾人的术语多少让我觉得有些别扭。
  •     后现代到处侵略的确不妥,史学家站出来公开反抗也有道理。尽管书就那样,批判与反批判,叙事和反叙事。
  •     当时读的收获很大,现在觉得那个年代写成如此不宜。
  •     想吐槽的是 理论方面的书这个专词的翻译真心弄死人啊·另虽偶有可观之论 但全书失之肆意草率 不乏主观之论 看似漂亮 却无基砥
  •     其实正文内容不多。打四星是因为作者在征引参考文献上确实用功。
  •     可作教材观,浅入浅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