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世界史 >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8-07
ISBN:9787100056946
作者:[美]勒特韦克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不易捉摸之敌,特别是西亚和中亚的骑兵军队的运动战。纯军团兵力在这样的低烈度战争中会表现得相当糟糕,因为此类战争需要小规模和可分散的部队、远甚于突击力的投射力以及尽可能多的骑兵,唯在茂密的森林和高山地形除外。不仅如此,此类战争通常不需要军团里那么高度发达的工程技能。  军团被训练为一种紧密集中的大规模兵团去作战;它拥有的投射力微乎其微,因为极少有“派勒姆”,而用手投掷的“派勒姆”的射程通常不超过100英尺。“不仅如此,军团骑兵只能提供侦察员和警戒哨;它不足以适当地抵挡敌方骑兵,更完全不足以独立地用作重型“突击”骑兵,或以东方马上弓手那种方式从事对敌方步兵的骚扰战术。轻装的或以其他方式更为机动的兵力能对军团部队发动打了就跑的袭击,军团部队却只能朝敌方力量中心缓慢但不懈地推进,以围困或强击攻陷之。  鉴于军团部队的专门化程度与其战术局限,辅助部队显然不仅是军团的添加物,而且与其互补,就像很久以前就被指出的那样。“’多亏了辅助部队,罗马人能够避免将其公民人力稀释进它不适合的各个兵种,例如骑兵啪和投射部队、弓箭手和投石器操作手。与此同时,军团部队的特殊能力赋予它们对敌人和不可靠盟友的“升级支配”,因为说到底,它们总是能在高烈度战争中压倒辅助部队。军团部队无法阻止辅助部队逃遁,但它们能十拿九稳地在野外战役或围困战中击败之,除非条件极为不利。在西42维利造反(公元69年至70年)期间,不利条件确实占了上风,当时两个军团(阿劳迪五军团和普里米吉尼阿十五军团)兵员减损,食物短缺,被怀有贰心的巴达维辅助部队围困在位于下日耳曼的选址不当的维特拉营寨,并且遭其屠杀;四个军团(日耳曼尼卡一军团、加利卡十六军团、马其顿四军团和普里米吉尼阿十五军团)后来被迫向造反者投降或投诚。  西维利造反具有军团与辅助部队之间战争的一般特征:八个巴达维辅助步兵大队造反,而西维利本人既是辅助部队军官,又是一位部落酋长(另两位著名的造反者阿米尼乌斯和塔克法里纳斯亦如此)。

前言

  战争是历史最悠久、往往也最重要的人类行为方式之一,而且在它与最为基本的人类社会存在形态即和平之间,有着非常深刻和广泛的内在联系。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根本,是在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人类心理等类基本动因的复杂作用下(1)战争的酝酿和形成;(2)战争的进行和操作;(3)和平的缔造和维持;(4)在所有这些事态的展开过程中,战争与和平的具体性质的塑造以及上述所有基本动因的演化。  与此同时,关于战争的原本意义上的"战略"不仅一向在政治/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随着对于战争与和平两者的一体性探究的进

书籍目录

序前言导言第一章  朱利乌斯-克劳狄体系  附庸国和机动军:从奥古斯都到尼禄  一  体系概述  二  附庸国  三  操控附庸  四  军队的战术组织  五  兵力的战略部署  六  结论第二章  从弗拉维王朝到塞维鲁王朝  “科学”边境与阻绝性防御:从韦斯巴芗到马库斯·奥雷柳斯  一  体系概述  二  边防:战术层面  三  边防:战略层面  四  附庸国体系的衰落  五  军队  六  结论第三章  纵深防御  三世纪的大危机与新战略  一  体系概述  二  变化着的威胁  三  帝国的新边界  四  墙围市镇与硬点防御  五  边境部队  六  行省部队  七  中央野战军  八  结论结语  对三种体系的评价附录  权势和武力:定义和内涵注释本书所引著作目录索引

编辑推荐

  本书是“和平战争和战略经典译丛”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对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依照其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作了详尽的考察和阐释,具体包括朱利乌斯-克劳狄体系、从弗拉维王朝到塞维鲁王朝及纵深防御。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朱利乌斯-克劳狄体系
附庸国和机动军:从奥古斯都到尼禄
一 体系概述
二 附庸国
三 操控附庸
四 军队的战术组织
五 兵力的战略部署
六 结论
第二章 从弗拉维王朝到塞维鲁王朝
“科学”边境与阻绝性防御:从韦斯巴芗到马库斯·奥雷柳斯
一 体系概述
二 边防:战术层面
三 边防:战略层面
四 附庸国体系的衰落
五 军队
六 结论
第三章 纵深防御
三世纪的大危机与新战略
一 体系概述
二 变化着的威胁
三 帝国的新边界
四 墙围市镇与硬点防御
五 边境部队
六 行省部队
七 中央野战军
八 结论
结语
对三种体系的评价
附录
权势和武力:定义和内涵
注释
本书所引著作目录
索引

图书封面


 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E.N.Luttwak的這本《羅馬帝國的大戰略》(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也是一部經典作品,知名的《羅馬人的故事》中,鹽野阿姨就引用了不少他的觀點跟圖片。個人相當喜歡這樣的戰略分析,特別是以真實的國家為例子來述說,雖然不免會有一些過於主觀的危險,但在思辨上也比較有真實感不至於太過空談。Luttwak也的確是嘗試盡可能在羅馬帝國對於邊防的策略中抽絲剝繭出一個“戰略”,並從中分析出教益來,儘管現在時事變遷,未必管用,但大方向依然是能給人一點思考的空間。作者第一個提出來的概念是“霸權帝國”跟“領土帝國”,前者是一種對鄰近國家以外交的威勢搭配武力的鎮攝,建構出一系列附庸國環繞來達成“安全”的體系;後者則是直接訴諸征服並畫出穩定的邊境防禦。筆者第一個念頭是思考,那麼中國諸王朝在傳統上算是上述兩者的哪一種,不過仔細想想,其實這兩個概念也不是那樣的絕對的固守跟清楚劃分。也就是說,某些帝國也可能是兩者混用,或者是在某個階段後轉變。羅馬帝國即是如此。Luttwak在書中畫分了三個階段,以奧古斯都-尼祿、維斯帕先-安東尼王朝跟塞維魯-君士坦丁來做區分。第一個階段的羅馬帝國,採行的正是前面所述的霸權式體系。共和時代留下的眾附庸國獲得了加強控制,它們雖然有些實力中上,但帝國的武力足以威嚇之,並不需要擔心會尾大不掉。此外,以步兵為主的羅馬軍團在機動性上不足,且針對於低烈度的小衝突發揮不出優勢,所以把漫長的邊境交給附庸軍去防禦便已足夠。且由於它們的實力,即便面臨大規模襲擊也足以抵抗到援軍抵達,這讓羅馬在分配有限的戰力時,可以有充分的靈活性,即便是大規模集結在某個區域,也不用擔心引發其他地方的不安。只是說這種附庸國策略在東方對於那些已經存在已久的專制小國比較成功,在西歐面對政治結構還很鬆散的部落民族則還是需要充分的展示武力才能達到效果,這是兩者之間的差異。在這個體系中,帝國雖然不能直接併吞附庸國的土地跟稅收,但也因為他們的存在可以節省掉很高程度的防禦成本,整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維斯帕先朝之後,帝國開始併吞附庸國,並明確的畫出邊境線。防禦策略也改成一種“阻絕防禦”,也就是透過建立邊牆要塞,設立警備隊,盡可能用機動部隊以優勢兵力在敵人入侵國土前將之擊退。這種戰略的核心目的在於確保領土內民眾的安全,維持社會穩定跟繁榮。相反的,帝國在此時也逐漸轉向守勢,即便發動進攻也是為了確保防禦線的穩定(例如達西亞的征服就讓多瑙河下游變成了大後方),不過它的缺點在於軍事力量上的使用度遠高於前一個體系,邊境的穩定直接要求武力的常在,而繁華的帝國最缺的就是願意從軍的公民,拮据的兵源讓整體的調度靈活性降到了最低點。奧勒留後來不得不放寬徵兵的限制也是有其苦衷,當然,結果也是讓軍團在“質”的方面開始變化,這會在之後一兩個世紀發酵。雖然作者沒有特別指出,但我們做點聯結就可以知道,三世紀以後的羅馬最大的危機其實是內戰而不是外患。大量的邊防軍被移來自相殘殺,更加造成人力的短缺,同時也損傷了帝國的威望,自然就引狼入室了。面對一支足以貫穿領土直奔境內的力量,能夠應對的策略有兩種:一是縱深防禦,這是一種建立各自獨立的防禦據點加上一支機動部隊聯動的防禦策略,其成功必須取決於據點本身是否能有效抵抗圍攻跟機動部隊野戰能力是否卓越;當據點足以逼敵人分兵攻擊時,機動部隊就可以各個擊破。第二種是彈性防禦,簡單來說,就是完全放棄任何據點,將所有有限力量集結起來跟敵人正面對決,但可能是非常被動的。而這兩個策略的共通缺點都是境內決戰,這對於國家的經濟跟社會都是非常大的損傷,並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三世紀以後,帝國邊境的局勢也開始變化,受到“文明”的影響,原本鬆散的部落民族也逐漸形成較大的政治實體,威脅度也直線上升。羅馬需要面對的不是一次性的攻擊,而是如浪潮般而來的侵襲。經歷過內戰消耗國力的戴克理先,雖然從彈性防禦轉回縱深防禦,並企圖重建阻絕性防禦,但可惜今非昔比,國家不論是在物力、財力上,都已經無法再負荷這樣的軍事消耗。到了君士坦丁時代,更是直接把邊防軍削弱,精英都抽調入中央野戰軍,轉回“彈性防禦”,簡單來說,幾乎是等於放棄邊境跟領土的安全,軍團只是為了守護皇帝個人的權勢的武力。那麼,到此時,羅馬的淪亡也只是時日的問題而已。從作者對於這三個體系的分析,加上之前對於經濟、社會的討論,一幅羅馬帝國衰亡的景象似乎在筆者腦海中逐漸清晰來。儘管冷靜的思考,雖然作者對於第一個體系的評價最高,但吾人必須知道,如果可以,戴克里先何嘗不願意如奧古斯都,只是時勢遷移,每個時代都有它背景下的產物,不是說哪個策略比較好,就能硬搬上來。不論如何,Luttwak在本書的分析是相當的精彩,上至整個大戰略,下到軍團的編制運用,還有詳細的地圖,實在是研究羅馬軍事不能不讀的經典。但可惜的是,這個翻譯還是差強人意,雖然勉強讀還是能夠懂作者的大概,可是某些細節部分就真的還是要求助於原文了。於是筆者還是去訂了一本,順便把作者另外一本《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也入手吧。在此向大家推薦之。PS:最近都在玩Total War:Rome II,讀這本書特別有感覺啊。
  •     要是一本书里面大部分名词是抽象名词,这本书还不是数学书,那么可能作者是在坑你。我上次看布克哈特的书,就脚着云里雾里。看了一回啥也没记住。这本书不是,这本书写的非常朴实,直接,直奔主题。而且到现在我还能记住其中几点。插一句,这本书的翻译极其渣,不如google翻译。1 帝国为什么要留着附庸国?2 罗马人为什么行军慢,为什么每天要扎营。3 战斗越激烈越有利于罗马人的密集步兵和工兵。所以罗马人善于阵地战和攻城。所以只有财富集中在城市的地区才是罗马人可征服的。只有城里人才怕罗马人,会投降。财富分散的地区,比如黑森林,亚洲草原,罗马人即便占领也得不偿失。这给出了罗马全盛期的版图。4 何谓弹性防御,何谓纵深防御。5 罗马墙和中世纪墙的不同功能。6 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海运技术水平,罗马没有内线优势。7 哥特人从地中海入侵罗马事件8 帕提亚的动员力不如波斯,中央集权程度也较弱9 可怕的僭主制
  •     对《罗马帝国大战略辩》(以下称《辩》)的阅读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完成的。不可否认,《辩》对我造成了一些困惑。我强烈的觉得,《辩》中对于《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以下称《大战略》)的批评存在很多问题——在论据方面。事实上,阿瑟·费里尔先生只是重复了勒特韦克先生的相似观点罢了,尽管他们在罗马帝国战术优势的程度和影响上看法相异。1、费里尔认为,《大战略》的副标题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从而选择性忽视了纵深体系在四、五世纪的崩溃。但勒特韦克并非没有阐述其对四、五世纪纵深体系的看法。他的观点很明确,即君士坦丁之后的纵深体系是错误的,尽管它可能在政治上对于皇帝本人是有利的。2、勒特韦克对君士坦丁的纵深体系的看法并非如《辩》所述的那样——赞赏。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大战略》第三章中对中央野战军的阐述中找到。3、关于勒特韦克对阻挡体系的“强烈批评”。事实上,勒特韦克对于这一点做了很多解释,以证明这种选择虽非最佳(缺乏弹性),却是有效的、无奈的(主要指交通条件),特别是在二世纪的大环境下。他同时特别赞扬了这种体系在非军事领域的成功。至于它的最终崩溃则一方面来自罗马本身,另一方面源于变化着的外部威胁,正如它的产生一样。4、费里尔认为戴克里先的,所谓“浅薄的”纵深防御实际上是对以往模式的重建。勒特韦克则主要根据防御工事的构筑和军队组织的变化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只能说是智者见智了。5、费里尔对君士坦丁摧毁罗马军事优势的看法部分的和勒特韦克相近,但在程度和有效性上各执一词。与勒特韦克的论述不同,费里尔主要的讨论点在战略、战术层面。他认为,战术优势是罗马大战略的基石,当这种优势在错误的大战略选择中,随着罗马军队的“蛮族化”和步兵体系的衰退而削弱后,帝国的衰亡成了必然。这种战术优势以及产生其的严厉的军事体制是罗马大战略形成的关键因素。虽然在时间尺度上,费里尔的某些细节存在问题,但整体而言,这种分析判断也有道理。最后,在普遍意义上,我不得不指出,费里尔对于勒特韦克非罗马专家的特别指出,尽管不能被看作是恶意的,但至少是增强了他的说服力,甚至于误导人们匆忙决定的。就这一点而言,当下的中国人也有类似表现,更为过之,学历、专业背景更加受重视,往往仅仅据此作出判断,而忽略思想本身。有言道,“听其言,观其行。”为真正学到知识,而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注:1、阿瑟·费里尔《罗马帝国大战略辩》取自《战略二十讲》。2、两本书均为时殷弘先生所编译。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水的质量不错,手感很好,就是书的侧面被压坏了,但不影响使用,毕竟打折了,总体还是很满意的,满分。
  •     20141125-20141127。看完都累觉不爱了……
  •     建议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将罗马帝国衰亡史作为配餐享受
  •     了解一下时殷洪教授,中国向来素来缺乏长期的战略,没有规划,政治受时局影响甚大,人治严重影一身大响国家战略,这个系列早该进行,今日可谓时殷弘(1951年3月-),中国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著名国际关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和战略、美国和中国的对外政策的等方面研究。学术兼职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1996-2002)、中国欧洲学会理事(1999-)、中国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1992-)。著作:《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战略二十讲》、《战略三十篇》、《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20世纪国际关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和中美关系(1949-1950)》、《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尼克松主义》等等。另有如《缔造战略》、《马基雅维里主义》、《现代战略缔造者》、《国际纵横策论》等译作、论文。
  •     地图不错。很专业的书籍,对非专业人士和想通过此书了解罗马历史的人来说相当枯燥。
  •     首先还是吐槽翻译,感觉国内找不到能翻译这类书的有耐心的出版社,奇异的翻译不见得很多,但让人印象深刻,什么“搞防御”,让我看了哭笑不得。其次讲收获,主要是各种知识科普,罗马军团的编成方式和演变,帝国内的行军耗时,阿德里安边境线、戴克里先纵深防御工事的构造(看美剧斯巴达克斯看的到实景图,说明编剧认真)。至于作者的解释,可以当做一种知识的学习与分享,因为作者擅长同时也在书中集中于专业性的军事战略分析,一般未具备相应知识结构的读者(我就是这样)未必能完全领会,所以看完之后感觉直接阅读结论更好。第三,是和其他书籍的阅读感受,幸好之前看了《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不然我肯定对本书中暗含的罗马帝国阶段性的转变一脸茫然,个人认为某些方面作者分析的经济社会基础契合罗氏的分析视角,但作者本人再这方面深入不够
  •     视角独特,但内容有些简略
  •     细细读下去,有很多收获,作者比较客观。针对现实威胁的改变,分析、批评和部分赞扬了罗马帝国应对的大战略。
  •     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1862764895/
  •     好书,但这个译者太屎了吧,有一句话通顺的么,还这么多错字,砸商务印书馆的牌子
  •     此公在conversation with history上的访谈可谓话糙理不糙。。。近期睡前读物
  •     可泛读
  •     古典作家如塔西佗,缺少现代战略眼光的写作必然导致对帝国军事政策的曲解,本书还原了帝国战略的精确与科学性
  •     当年看的是英文原版,而且还和勒特维克当面讨论过这本书,作者有传奇版的人生,特种兵,博士,时政评论员,房地产商,庄园主,etc. Luttwak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前无古人”的自我感觉,当然后来很多历史学家批评他的书中历史错误太多了。当成一本解释大战略的书来看还是不错的。
  •     罗马史学的战略思维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通俗易懂,配图详尽,对于罗马帝国四个方向的陆上疆界从军事战术战略意图上的分析极其到位!
  •     翻譯有瑕疵
  •     好书。翻译实在糟糕。
  •     对罗马帝国的战略有很好的了解
  •     此是一说,翻译多有不如意处
  •     這本書在國外挺夯的,到處都看的到!
  •     读不下去了。。放弃= =
  •     对罗马时代的国防体制和战略介绍的很详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