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欲来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风雨欲来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43871403
作者:郭钦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1908年11月,光绪、慈禧先后病逝,3岁的宣统临朝,26岁的载沣摄政,他面对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南方革命党不断的反清起义。    自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联合国内外各反清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后,革命的策略是先在西南边地起义,然后兵出长江流域,会师后再北伐北京,推翻清政府。    因此,1907—1908年同盟会发动了频繁的武装起义。这两年间,光在粤桂滇边境就发动了六次起义,但是西南边地的起义全部失败了。1908年9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被查封,革命形势的险恶使一部分成员情绪十分沮丧。失败令人痛心,失败带来了烦恼,失败令人愤激,失败也令人悲观!    保皇派领袖梁启超趁机撰文批评孙中山、黄兴等人只会写写文章,却并不上战场,是“徒驱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的“远距离革命家”,借机打击革命派。    此时,同盟会内又发生了以章太炎、陶成章为首的大规模的“倒孙运动”,想取消孙中山的总理职务。    保皇党的冷嘲热讽,革命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同盟会会员的悲观失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一些革命党人又重拾起简便易行的暗杀来。在这种情形下,热血青年汪精卫也投入其中,决定牺牲个人,搏浪一击,为死难的同志招魂,以鼓舞士气唤醒民众。    暗杀,属于暴力革命范畴,作为同盟会武装斗争的辅助手段,这是革命初期阶段惯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传统印象中,暴力暗杀是恐怖行为,是草莽武夫之作为;而辛亥年间的烈士,绝大多数出身富家,并且多数为海外留学归来优秀专才,是一些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仔细思考,便也不奇怪。    暗杀作为对敌斗争的有效措施,成本小,收益大,杀一人,动全局,故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但这毕竟是暗地里进行的极端手段,‘事先保密,事后遮掩。但同盟会不然,其组织领导、纲领宣传等,无不将暗杀这面大旗高擎于光天化目之下,将暗杀这句口号呐喊于寰宇之间,可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宗旨明确,组织遍布。这在世界暗杀史上都是罕见的,是一道独特的、令人血热的风景。孙中山曾说,暗杀“其事成与不成,然意气所激发,不特敌人为之胆落,亦足使天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矣!”…    1903年,黄兴组建的军国民教育会成立,规定革命“方法三种:一日鼓吹,二日起义,三日暗杀”,而且组织了暗杀团,黄兴也是其成员。文质彬彬的蔡元培同样认为“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二是暗杀”。1904年秋他和陶成章在龚保铨的暗杀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光复会,可见光复会本就是一个暗杀团体。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执行部还设有暗杀科。在东京同盟会本部,还专设一个暗杀团,由孙中山指定方君瑛(女)负责工作,下设筹款、造药、实行机关部,吴玉章、黄复生曾参与其事。    1905年,“北方暗杀团”支部长吴樾在《民报》增刊上发表的《暗杀时代》一文,被认为是同盟会“暗杀时代”的代表作。他说:“排满之道有二:一日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辛亥革命前10年间,鼓吹暗杀之风甚烈。革命党人较早一例暗杀,根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记,应当为孙中山所组织。1900年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曾亲派史坚如等赶赴广州,组织暗杀机关以资策应。史坚如是辛亥革命前第一个使用炸弹的刺客,可惜他在炸德寿时,因技术不过硬未中目标,只将附近楼房炸塌几间,压死几人而已。    黄兴可以说一直热心于暗杀,他十分赞赏用暗杀开路。他恐怕制造炸药者未得个中奥妙,亲自召集革命同志集合于横滨郊外,设置秘密场所进行炸弹试验。到了后期,他态度虽有所改变,不再热衷于采取牺牲个人主义行暗杀的态度,但是他心中的暗杀之火从未熄灭。他对同志认为可行的暗杀不泼冷水,反而语重心长地告诫“不患胆不大,而患心不细”。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惨痛失败,黄兴觉得“负党负友”,因此决定“一息尚存,此仇必复,断不使张(鸣岐)、李(准)等贼安枕而卧也”,并拟定了暗杀计划,成立了“东方暗杀团”。他还多次表示:“革命与暗杀二者相辅而行,其收效至丰且速。”要不是孙中山、冯自由等阻拦,他真可能去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了。    从1900年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开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为止,由同盟会各个前身和同盟会组织成员付诸行动的暗杀,共50多起。这些暗杀行动,大多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辛亥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内容。    同盟会中另一重要人物汪精卫起初是木赞成搞暗杀的,他认为:“革命是何等事业,乃欲刺杀一二宵小而唾手得之?直小儿之见而已。”然而1907—1908年间同盟会起义的失败,革命形势的低落,刺激了年轻的汪精卫。年少气盛,风度翩翩,有文才、有诗才、有口才的他走上了暗杀之路,决心“借炸弹之力,以为激动之方”。P14-16

前言

1911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关键的一年,是一个热血沸腾的一年。    “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千年的名城,革命的策源地,一批热血青年,咬破手指,蘸血而书。    林觉民给他的妻子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方声洞给父亲的绝笔书是:“儿刻已廿有六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死中救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    情之切切,去意已决。说心里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如此冷静决绝地和自己的老父、妻子话别,舍得抛下老父、抛下娇妻幼子?    “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于江流东;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为天红。”当年赤壁出群雄,今日黄鹤楼上,英雄凌绝顶。1911年10月10日,一群革命士兵扣动了扳机,攻下了湖广督署,武昌起义一举成功。随后,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相应起义,“七日泣秦终有救,十年兴越岂徒然”。帝制终被推翻,共和终于确立。    没有兴中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没有华兴会的“驱除鞑虏,复兴中华”,没有光复会的。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就没有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也就没有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没有史坚如的惠州炸德寿,没有孙中山在镇南关的亲燃大炮,没有刘道一在萍浏醴的奔走呼号,没有熊成基的马炮营围攻安庆,没有倪映典的广州新军起义,也就没有武昌城的枪声、江南制造局的火光、天堡城的壮烈!    没有“为共和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没有“结义凭杯酒”头悬长沙城的马福益,没有剖肝剜心的徐锡麟,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赵声,也许就没有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    没有杨毓麟的《新湖南》,没有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没有邹容的《革命军》,恐怕就没有武昌阅马场战马的嘶鸣,就没有虎踞龙蟠民主共和的宣告,就没有宋教仁风尘仆仆的政治演说!    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献身精神,则令草木含悲,风云变色。碧血浇灌自由花,头颅抛得共和果。    “贵族的政府,今日要立宪,明日要练兵,采烈兴高,目空一切。忽然革命一声,打得他魂飞魄散。呜呼!革命党人,你何以不替王爷们留点余地也?立宪的党人,今日开大会,明日办报馆,不是说明圣天王,就是说内阁总理。今者革命一声,吓得他张口吐舌。呜呼!革命党人,何以不替此等人留点余地也?”    晚清十年,从新政到立宪,从立宪到革命,无人不想变,无人不求变,民主共和如长江之潮,势不可挡。    所谓乱世出忠良,朝廷烂,民心失,何来忠良!。殉难,愚也;脱逃,智也。”    所以武昌起义,湖广总督出逃;所以苏州独立,江苏巡抚挑烂旧瓦片,添上新瓦片;所以广州光复,水师提督反正,交出炮台;所以南京告破,原是“统制”率兵来攻……    一个引狼入室的朝廷,一个卖国的朝廷,一个苟且偷生的朝廷,一个假立宪真集权的朝廷,临到末日,还来一个罪己诏,还来一个《十九条》,还想来一个虚君民主障眼法,是由衷之言?是势穷之无奈也!    革命者应有直捣黄龙之心,宜将剩勇追穷寇。可叹的是:蜀江潮接汉江潮,滚滚长江皆赤色,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历史是引人深思的。    破笔秃毫难入眼。历史的复杂性,人物的多面性,史识的时代性,也许只能选择一些,裁剪一些,不过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事实上,历史本身比书写的历史更复杂、更耐人寻味!    因此,你会读到孙中山的泱泱大气,黄兴的憨厚和豪气,宋教仁的才气,章太炎的意气,陶成章的负气……    你也会看到慈禧的暮气,袁世凯的狡气,载沣的不争气,隆裕的叹气,宣统的稚气……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共和来了!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它的生,逆它的亡。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永远不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湮灭!

媒体关注与评论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平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道之不合方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辛亥革命的结果,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宣布成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次革命引起了全国的民主革命精神的高涨,为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打开了道路。    ——朱德《辛亥革命回忆》

内容概要

郭钦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历史学会、湖南省辛亥革命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晚清民国史,湖南地方史和湖湘文化。已出版的独著、编著、参著的著作主要有《湖南通鉴》、《历史黑洞》、《血肉长城》、《大结局》、《历代寓湘人物传略》、《湖南女杰传略》、《湖湘文化通论》、《和谐中国》等约100余万字,在《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求索》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夕阳照皇城
1

这是一个死结,无法解开的死结,不管慈禧太后如何铁腕,也无能为力。历史不是没有给她机会,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只变器物,不变制度,被她白白浪费掉了;三年维新运动,害怕大权旁失,被她扼杀死了;十年新政,心有余而力不足,步步滞后,被她消耗完了!历史不再给她机会,也不再给清廷任何机会!晚清政府自己酿造的悲剧不可避免。
慈禧,历史不再给她机会
2
“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6
杀不杀袁世凯
9
原来汉奸也英雄
14
皇族内阁:立宪还是专制
21
第二章 羊城碧血浇黄花
28
近代,真正的民主革命是从一个广东人开始的。
1905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个刚从欧洲回到日本横滨,又从横滨赶到东京的中年男子拜访了宫崎寅藏。一见面,这个人开口就问:“宫崎先生,你能现在就带我看看黄先生吗?”
宫崎寅藏说:“还是我请他来吧。你在这儿等着!喝口水。”
“不!不!我一定去拜访他!”
改写历史的会见
29
先南后北,还是中部开花
33
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
36
水师提督李准反正
41
孙中山不相信陈炯明
44
第三章 成都保路蜀鹃啼
50
皇族内阁的出台,使立宪派人士在政治上极度失望。但是,立宪派的不幸还没完。第二天,即1911年5月9日,清廷公布了铁道干路国有化的政策,这就极其严重地损害了立宪派人士的经济利益。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铁路事务上产生尖锐的矛盾,立宪派人士怒不可遏,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
铁路国有引火烧身
51
王人文,与中央抗争的总督
56
“三日不准收尸”
59
端方自称是汉族
65
尹昌衡枭首赵尔丰
68
第四章 武昌首义撼中国
72
在城内,这一天工程第八营的一排一棚的正目革命党人代表熊秉坤在焦急中度过。听到三位烈士牺牲,名册搜去,他主动召集小组会议,开头就说:“大家听到捕人、杀人的消息没有?我们的名册已经被搜走,正按照名册捕杀。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死里求生。反未必死,不反绝对死,大丈夫当惊天动地,虽死犹荣。黄花岗烈士正是我们的榜样!”
张之洞“种豆得瓜”
73
一本名册掀起大革命
76
黄兴迟疑了
79
袁世凯弄权有术
82
好个“革命元勋”黎元洪
87
第五章 约盟首应唯长沙
95
…… 焦达峰首先表示赞成,他说:“当然赞成,中国假如没有广东,我们就不革命吗?假如克强真死了,我们也不革命吗?就从我们两湖干起来,再不要依赖别处了。”经过商议,会议决定以两湖为革命主动之地。双方还约定,如果湖北首先起义,湖南必须在十日内响应,如果湖南首先起义,湖北必须在十日内响应。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武昌“约盟誓守”。
猛回头
96
结义凭杯酒
101
抢米风潮,谁都对现状不满
105
焦达峰,25岁的都督
109
“湖南局面不能再乱!”
113
第六章 杭州恩怨难了
118
20来岁的青年学生蒋介石,积极投身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确实表现了一个热血青年学生的革命志向。他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穿上军装,以一个标准军人的姿态拍了一张照片,在照片背面,蒋介石还豪情满怀地题写了一首小诗,借以抒发胸臆:“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陶成章不满孙中山
119
始终不加入同盟会的徐锡麟
122
“冤案”秋瑾
126
革命者?刺客?
129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135
第七章 上海和议急
140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章太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总统这一位置,“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孙中山。但是章太炎却没有看清,孙中山的革命历史、海内外声望、三民主义革命理论谁又能够相比?而且以事后之明来看,章太炎无论如何看走了眼的就是汪精卫——日后成了背叛中华民族的头号汉奸,何谈有德?
晚清最大的文字狱
141
“中部革命”
147
英雄举事“不问事之成败”
150
惜阴堂,民国的“产房”
154
孙中山“所带者精神而已”
160
第八章 南京大局难定
165
南京临时政府虽成立,可它是个空壳子,府库空虚,财政面临竭源局面。军队要饷,北伐需款,还要装备,罗掘俱穷。
孙中山非常清楚一个新政府建立都会碰到财政问题,他在回国前后多次表示希望得到外国的借款。他曾对一外国友人说:“如不保证在一周内给我弄到五百万元,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长江盟主赵声
166
程德全“竹竿挑檐瓦”
169
张勋“杀和尚头”
172
到底谁来做难题?
176
“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180
第九章 北京依旧是那个北京
188
袁世凯手捧奏折到故宫养心殿去见隆裕太后时,却表演得相当逼真动人。他跪在红毡垫上,耸着肩,流着泪,向坐在炕上的隆裕太后断断续续地诉说着。隆裕默无一言,不断叹气,不断流泪。坐在隆裕旁边幼小无知的宣统,不知道也不明白两个大人因何啼哭。
袁世凯辜负孤儿寡母
189
无可奈何花落去
194
孙、黄很无奈
197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03
主要参考书目
209

编辑推荐

重绘辛亥革命历史地图,还原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再现一个民族与—个时代的风云激荡!    从北京到北京,《风雨欲来--重绘辛亥革命历史地图》深度揭示历史巨变风雨欲来之势,回到辛亥革命现场,翔实披露辛亥革命发生前后的全过程。本书由郭钦著。

作者简介

重绘辛亥革命历史地图,还原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再现一个民族与—
个时代的风云激荡!
《风雨欲来--重绘辛亥革命历史地图》从北京到北京,翔实披露辛亥
革命发生前后的全过程。以北京、广州、成都、武汉、长沙、杭州、上海
、南京等八座城市为历史地标,讲述上述地区发生的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重
要历史事件,全景展现辛亥革命前后中华大地风雨欲来之势。
《风雨欲来--重绘辛亥革命历史地图》全景反映辛亥后中华大地风雨
欲来之势,重绘辛亥革命的历史地图。本书由郭钦著。

图书封面


 风雨欲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2011年第一部从地理的视角看辛亥革命的书。全书以城市为地标,凸显辛亥年不同城市对于辛亥革命的不同反应,揭示不同地域的政治舆情与社会心态。(2)揭秘辛亥革命台前幕后的更多趣闻:谁救了险被砍头的袁世凯?黄兴背后的传奇女人是谁?孙中山为何瞧不上陈炯明?谁是辛亥革命前敢同中央叫板的总督?蒋介石为何要杀陶成章?徐锡麟为何始终不肯加入同盟会?秋瑾之死是当时的一起“冤案”吗?章太炎为何嚷嚷“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民国的“产房”在哪儿?孙中山为何说“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个中精彩尽在《风雨欲来》。(3)辛亥,一段比三国更精彩的历史,知名辛亥革命史研究学者风趣解读更有味儿。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该书揭开历史镜鉴的层层帷幕,站在历史峡谷的游目驰怀!应时、应景、应市!
  •     图书很好,重新回顾民国那段历史,审视辛亥革命,借鉴过去指导未来。好评!
  •     我在店面书店买了一本,书写得不错,描述了辛亥革命的前后的历史,让重温那一段历史。
  •     真不知道哪里好看
  •     比较客观地再现了百年之前的历史
  •     不卑不亢,情节连贯,没有对革命者的一味追捧,也没有对当权者的一味贬低,很客观的展现了当时混乱局势下,各种势力之间的冲突和又不得不互相利用、互相依存的矛盾关系。本人现在看到了大概1/3,感觉读的还算痛快。
    美中不足的是刚看了1/3,就有好几处错字,标点符号也有错的地方,校对的还真是不认真呀。
  •     本来,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可是,百年前,读书人找不到工作,就去留学;留学回来,还是没有工作,就去当兵;当兵有学问,升得快,就当了军官;当了军官,就传播在国外学的东西;结果,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出现了!
  •     内容再详细点更好。
  •     很不错的人文历史类书籍
  •     开卷有益,很值得一读!
  •     很有特色,移城换景
  •     内容总体还可以,值得购买。
  •     就是感觉有点散,看起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     清灭亡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禁和言禁是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
  •     用八座城市的空间构建来勾勒辛亥革命
  •     这个豆瓣都有~~~~
  •     历史的性情是什么样子呢?黄兴\徐宗汉袁世凯\隆语太后汪精卫\陈璧君陈其美\蒋介石孙中山\陈炯明徐锡麟\秋瑾……看似耳熟能详,可又真知多少……
  •     眼下辛亥革命百年应景之作目不暇给,该书粗粗过目,即有耳目一新之感,细细品味,愈发感到作者的学术视野和治学功力与独到眼光,言人所不知不能言处俯拾即是,抚今追昔,感怀世事变迁!
  •     书写的流畅,好读!先是在网易读书看到的,然后到这儿买了。
    轻松读历史,历史不轻松!
    作者开头就说:
    你会读到孙中山的泱泱大气,黄兴的憨厚和豪气,宋教仁的才气,章太炎的意气,陶成章的负气,
    你也会看到慈禧的暮气,袁世凯的狡气,载沣的不争气,隆裕的叹气,宣统的稚气。
    比如说:写慈禧:
    历史不是没有给她机会,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只变器物,不变制度,被她白白浪费掉了;三年维新运动,害怕大权旁失,被她扼杀死了;十年新政,心有余而力不足,步步滞后,被她消耗完了!历史不再给她机会,也不再给清廷任何机会!晚清政府自己酿造的悲剧不可避免。
    比如写袁世凯,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一开始袁世凯就是一个大坏蛋,而是各方很看重的一个“改革”人物,比如西方就认为 :
    袁是位杰出的“务实型”改革家,在这方面他明显地有别于那些煽动家和半吊子的“革命党”,他对清国政体施加影响意味着这个政体能够在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下发展、进步。袁不会进行草率的试验和欠稳妥的冒进,而只会推进理性和必需的改革,大清国能够消化并吸收这些改革的速度有多快,改革推进的速度就会有多快。
    写汪精卫,原来就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有过不怕死,有过热血青春。



  •     懵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