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垂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太后垂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05
ISBN:9787101052695
作者:王开玺
页数:254页

章节摘录

爱新觉罗氏家族建立起来的大清王朝,曾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经过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样,未能摆脱封建王朝的兴衰周期率,也开始由盛转衰。然而,清王朝所处的时代,整个世界形势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朝统治者面临着中国历代统治者数千年以来从未遇到的重大变局,遭遇了中国历代统治者从未遇到的强大敌人,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思想等方面的侵略。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破坏了传统的东方国家关系格局,但是清统治者却未能从迷梦中立即醒来。当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不但面临着可以感觉得到的前所未有的“外夷”侵扰的外部危机,而且面临着潜藏的内部危机:皇位继承人的危机。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午刻(1850年2月25日中午时分),大清朝第八位皇帝:道光帝崩逝于圆明园慎德堂。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公同开启鐍(jué)匣,宣布建储朱谕:皇六子奕封为亲王;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立储朱谕中,特别写明封另一皇子奕为亲王,由此可见道光帝对他的喜爱与器重,这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实属罕见,甚属仅见。但是奕并不因此而感到高兴,他内心深处一定在想:“皇位本应是我的。”奕上述想法决非毫无根据,妄自尊大,更不是他已萌生伺机争夺皇位的不臣之心。道光帝确有将皇位传与奕的可能。道光二十年五月,英国利用鸦片问题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道光二十二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对英赔款2100万银元(当时中国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和制钱。银元,又叫洋钱、大洋等,主要是从墨西哥、秘鲁等国进口的,每枚重约库平银七钱二分。后来,清廷曾仿外国的洋钱,自制银元);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后来,清政府又被迫分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道光帝为此愤懑不已,深感愧对列祖列宗,不但下令将自己陵寝的规制有所减小,如裁去了方城、明楼等的建筑,不设石象生,大殿由重檐、面阔五间缩改为单檐、面阔三间等,而且临死前特别颁布朱谕,规定自己死后不举行郊配之礼(即不将其神主牌位供奉于天坛),不祔(fù)庙(即不将其神主牌位供奉于太庙),不建圣德神功碑等。他在朱谕中说:清朝各位皇帝陵寝的五孔桥以南,均建有圣德神功碑。我列祖列宗,建立大清国,开疆拓土,功高德重,自应加以尊崇,以昭示将来。但是朕则不敢如同祖宗一样,妄称显号。其实,朕“亦无称述之处”。如若妄称显号,“徒增后人之讥”。如以后继位的嗣皇帝一定要撰写碑文,以表示对于先皇的追慕之情,可以镌刻在宫门外的石碑上,但是碑文之内决“不可以圣神功德字样率行加称”。在此,值得人们思考的是,道光帝说自己“亦无称述之处”,“徒增后人之讥”一语,这仅是其个人自谦美德的表现吗?或者说是其虚伪的沽名钓誉之举吗?大概都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被迫与万里之外的“英夷”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等,而产生的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的负罪愧疚。除外夷的侵扰之外,还有一件事情一直搅得道光帝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他常常在内心里,有时甚至自言自语地嘀咕:如若立储,到底是立仁德之君好?还是立才智之君好?是立四皇儿?还是立六皇儿?道光帝显然是在斟酌自己百年以后的皇位继承人人选,是在考虑大清王朝的千年基业。但是道光帝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次选择,却成就了后来慈禧太后“女主临朝”近半个世纪的朝局,使“灭建州者叶赫”这一谶语变成了事实。倘若道光帝地下有知,真不知他是否更要为此而愧疚难当,是否还会进一步减杀自己陵寝的规制呢?纵观清代历史,有两个现象极其有趣,同时更发人深思。其一,清王朝自天命大汗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计十二帝。这十二帝的子女之多寡,似乎与大清王朝的兴盛衰败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天命大汗努尔哈赤一生共有16子,8女;崇德帝皇太极11子,14女;顺治帝福临8子,6女;康熙帝玄烨35子,20女;雍正帝胤禛10子,4女;乾隆帝弘历17子,10女;嘉庆帝颙琰5子,9女;道光帝旻宁9子,10女;咸丰帝奕□2子,1女;同治帝载淳子女皆无;光绪帝载湉子女皆无;宣统帝溥仪子女皆无。清朝各帝所生子女虽没有全部成活,有一些刚出生即夭折而死,有一些则是幼年而亡,但总的说来,道光帝以前各帝所生子女较多,这就使其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具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虽然也会随之带来诸子争夺皇位的斗争,如康熙末年的诸子储位之争);而自咸丰帝以后,除咸丰帝生有二子(一子尚未及命名即早殇而亡)外,同治帝、光绪帝皆无子女,这就使得清王朝在皇位继承人方面,几乎丧失了选择的余地或可能,当然更谈不上对于皇位继承人德才贤愚等方面的考虑与选择了。其二,清朝十二帝寿命之短永,似乎也与大清王朝的兴盛衰败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天命大汗努尔哈赤享年68岁,崇德帝皇太极52岁,顺治帝福临24岁,康熙帝玄烨69岁,雍正帝胤禛58岁,乾隆帝弘历89岁,嘉庆帝颙琰61岁,道光帝旻宁69岁,咸丰帝奕詝31岁,同治帝载淳19岁,光绪帝载湉38岁。道光帝以前的各帝,除顺治帝情况较为特殊,只活了24岁外,其他皇帝均活至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自咸丰帝始,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帝、光绪帝虽寿命较长,但也不过才30余岁。

前言

这里所说的建州,即爱新觉罗氏家族建立的地方政权,也就是后来的大清政权;而叶赫则是指当时东北地区的另一重要家族叶赫那拉氏建立的地方政权。据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兴建祭神宫殿时,建筑工匠在地下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灭建州者叶赫”六个大字。后来,大清帝国在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国势日败,风雨飘摇。慈禧太后死后仅及三年,其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在养心殿接受了退位条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由此,在中国实行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及大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彻底覆亡。“灭建州者叶赫”似乎成了一个未卜先知的谶语。同此相联系的是在清末民初民间广泛流传着的一个版本不一,但内容却极其相像的传说:慈禧太后之所以必欲掌握清王朝政权数十年,三度垂帘,致使朝政坠败,最后导致清王朝的覆亡,其原因即是为了完成其叶赫家族向爱新觉罗家族复仇的遗愿。明代之时,在我国东北地区居住生活的主要是女真族。其中的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之间不断发生互相兼并的战争,分合不定。海西女真的部族首领,本姓土默特,后来因其灭掉了扈伦那拉部,占据其地,于是改姓那拉。那拉,在汉语中是“太阳”之意。后来,那拉族又迁至叶赫河附近,遂又号称叶赫。后来清王朝中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即是其后代。建州女真中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其人名叫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最初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起兵,依靠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逐渐统一了建州女真,势力日益强大起来。努尔哈赤属于爱新觉罗氏家族,即后来清王朝的皇族。建州女真的统一和崛起,严重威胁到海西女真的利益与地域,双方不断发生征战厮杀。经过数十年的残酷战争,努尔哈赤统领建州部灭掉了叶赫部。据称,努尔哈赤率部攻灭叶赫部时,为彻底除去建州的后患,曾下令将叶赫部的男人全部杀死。叶赫部首领金台石被杀之前,曾恨恨地发誓说:“我生前,不能保住叶赫,死后也要保佑叶赫永不被灭绝,即使以后叶赫仅能留下一女,也要倾覆满洲,为叶赫报仇。”同时又有传说,努尔哈赤出于防范叶赫那拉氏的戒心,曾下令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永远不得娶叶赫家族女子为妻,即有关史料所说“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历史证明,以上各说既有历史的真实,又多有传说的成分。努尔哈赤之前,建州部与叶赫部作为两个地方政权,的确发生过多次残酷的征杀攻伐,叶赫部最后为建州部所灭亡,但其后的有清一代,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之间,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姻亲关系。叶赫那拉氏家族始终是满洲贵族的八大世家之一。光绪朝进士继昌的《行素斋杂记》说:“满洲世族以八大家为最贵。一瓜尔佳氏,直义公费英东之后;一钮祜禄氏,宏毅公额亦都之后;一纳喇氏(即那拉氏),叶赫贝勒锦台什之后。”户部郎中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也有言:“满洲八大姓,为钮祜禄氏(译姓郎)、瓜尔佳氏(关)、舒穆鲁氏(舒)、那拉氏。”由此可见,叶赫那拉氏始终居于满洲八大姓的前三、四位。既然以上多为传说,而非历史的真实,却为何在清末盛传不衰呢?慈禧太后做为一个女人,是怎样走上历史前台的?为什么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清王朝的最后覆灭与慈禧太后的长期掌权,是否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灭建州者叶赫”难道真的是一个神秘怪诞的谶语吗?种种困惑、不解与思考,使得上述传说往往不胫而走,无翼而飞,神秘中似乎带有一些真实的可信,扑朔迷离中好像又确有踪迹可寻。那么,历史事实到底如何,这也正是人们所迫切希望了解的。本书将拂却历史中的尘埃,将其前因与后果细细道来。

后记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慈禧太后自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北京政变)后,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统治时间仅比清代的康熙帝、乾隆帝,西汉的武帝和明代的神宗略短。我们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论者,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某些英雄人物的确深深影响,甚至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方向或进程。慈禧太后未必是英雄人物,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清王朝覆没后,有一个传说不胫而走。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平灭叶赫部落时,叶赫首领曾发誓说,即使叶赫氏只存一女子,也要复仇雪恨。后来,大清帝国在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国势日败,风雨飘摇。慈禧太后死后仅及三年,其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在养心殿接受了退位条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终于完成了叶赫家族向爱新觉罗家族复仇的遗愿。这一传说,不是历史的科学分析,但却反映出部分民众对于慈禧太后掌权与清廷覆亡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深悉清末宫廷内幕的恽宝惠在分析清王朝覆亡原因时曾说:正是因为咸丰帝死于热河,才导致了赞襄政务八大臣肃顺等人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冲突,继而发生了祺祥政变,开太后垂帘听政之恶例。后来光绪初年与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的再次、三次垂帘,“何尝不由是而来”?祺祥政变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实是“造成清室迅速覆亡之远因”。由此可见,祺祥政变与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不但深深影响着清王朝的政局、朝局及其生死存亡的命运,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与速度。人们希望了解祺祥政变,渴望了解慈禧太后。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祺祥政变的始末因由未必十分清楚,而对于慈禧太后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稗官野史的传说演义,更多的则是某些“戏说”之类电视剧的介绍,甚至是随意的编造渲染。可以说“趣味又休闲”矣,但却远离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慈禧太后。笔记野史中的诸多传说趣闻,固然是人们所感兴趣的,也是本书所要分析和澄清的。但我们更感兴趣和要予以揭示的则是:当时年不过26岁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能够推倒具有合法辅政地位的赞襄政务八大臣,成功地与恭亲王奕策划了宫廷政变?牝鸡司晨,不祥;女主当权,国危。这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偏见,但却又是一种普遍的认识。那么,慈禧太后做为一个女人,是怎样一步步地走上历史前台的?为什么能够把持清廷最高权力,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使得清廷的满汉王公大臣,及中国的四亿之众拜倒在其脚下?清王朝的最后覆灭与慈禧太后的长期掌权,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慈禧太后陵隆恩殿前丹陛上巨大石雕及汉白玉栏板、望柱上,雕刻的凤在上、龙在下的“凤压龙”图案,隐寓着慈禧太后怎样的心理意愿?正是出于以上的种种考虑,中华书局大众读物编辑室宋主任志军、李君洪超,约我就慈禧太后是如何从后宫的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大清朝最高权力宝座的历史过程予以说明和分析。他们提出的原则和要求是,本书不是“戏说”或“演义”式的休闲书籍,首先应该具有历史真实的科学性,但同时又必须避免内容与语言的程式化,使之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这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却是十分不易。当时我即感到这将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有意推却。但是,承宋、李二君的盛情相邀与鼓励,另外个人于这一段历史又确有兴趣,于是便不知深浅地应允下来。一旦动手开始撰写,愈加切身体味到其间困难重重。其困难并不在于相关史实的了解与把握,而在于如何改变数十年来形成的史学工作者的传统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述程式。要想写好这本小书,首先要避免个人情感偏好或价值取向的干扰,不能将史学界已有定论的肃顺、慈禧、奕等人脸谱化、模式化,而应尽可能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保持历史人物的具体鲜活;其次,要把握好宏观叙述与细节描写的关系。宏观叙述不是枯燥干瘪的唠叨,细节描写也不等同于琐屑小事的堆砌,而是为了使读者能于宏观中去总体把握这一历史,于细节中去感悟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如通过对慈禧亲自书写的“上谕”中的语言语气、文字书写的优劣、文字的错字别字等的介绍,使读者对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正史资料与稗闻野史的关系。既要坚持正史史料的核心基础作用,又要重视其他笔记野史的记载。本书中利用了相当数量的野史,决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所谓趣味性,满足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而是为了补充正史资料之足,使所述内容更为具体、生动、鲜活。“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数月的努力与磨难,终于可以交差了。至于是否达到了中华书局的要求,特别是能否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则完全由读者“上帝”们来卓裁评议了。可以稍感欣慰的是,自己在历史学走出学院书斋,从学术专业化转向通俗大众化方面,又做了一次尝试。书中也对有关慈禧太后等的诸多传说及某些相关的历史问题,如道光帝是否曾立奕为皇太子、慈禧奕成功发动政变的原因等,结合史实从历史学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本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或有不足,但其知识性、科学性,则大致不会有重大问题,至少不会将读者引入歧途,使之与真实的历史愈走愈远。本书的撰写,参考了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限于体例原因不能一一注出,特此致谢致歉。中华书局大众读物编辑室诸君为本书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李君洪超更是出力尤多,在此一并致谢。王开玺2006年7月16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丽泽斗室。

内容概要

王开玺,1949年生,河北省辛集市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近代史教研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多属晚清政治史范畴。著有《晚清政治新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清通鉴·道光卷》(合著)、《两世人——末代皇帝传奇》、《南国烽烟》等。

书籍目录

引子:“灭建州者叶赫”帝国危机 谁主沉浮:皇位本应是我的 无声之变:一张出奇制胜牌 封号问题:兄弟失和的导火线 异军突起:肃顺集团的形成与政绩 为政苛猛:肃顺播下失败的种子 君命难违:恭亲王奉命议和前后的处境与心态热河风云 初露峥嵘:一个未被重视的女人 好男好女:镶蓝旗中的生死冤家 进退两难:咸丰帝的愤懑与无奈 托孤何人:咸丰帝的抉择 君权臣权:两个女人与八位男人的对抗 矛盾初显:权力平衡机制被打破 紧急联盟:是亲情所系还是情势所迫政变始末 辅政垂帘:生死攸关的权力之争 无形兵谏:胜保、僧格林沁的态度 卧榻安枕:肃顺等人的麻痹与无知 出奇制胜:一场漂亮的宫廷政变 顾命无命:几家欢乐几家愁 太后垂帘:真正的胜利者 中兴未兴:帝国垂毙历史的沉思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编辑推荐

《太后垂帘:慈禧奕政变记(公元186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以慈禧如何从一个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清廷最高权力宝座为线索,对祺祥政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进而对慈禧与奕?成功发动政变的原因及其统治进行了历史反思。在叙述中,作者注重从细节入手,突出矛盾变化,刻画人物性情,把正史与野史资料有机地融合起来,叙事清晰,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对慈禧的有关传说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依据史料做了澄清和辨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该书图文并茂,附有近百幅相关历史图片,可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

图书封面


 太后垂帘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看近代清史,这本书还是有一定参考的。
  •     还不错,史料丰富,但是推测较多。。。
  •     個人感覺不是很好,只能當閒看
  •     挺好滴...
  •     好书,内容很好,印刷不是一般差啊,纸张不行,印透了
  •     中学历史老师的水平!
  •     挺好的,有暇时可随便翻翻。
  •     了解了慈禧太后的一些史实
  •     感觉作者写得还不够深刻~
  •     慈禧是个女强人,了解一下也不错
  •     当时我没发现缺这本书。现在不知能不能再邮给我
  •     通俗读物里算写得还挺好的了
  •     还行,价钱不太贵
  •     1 较多野史和推测,不过这样更有趣味吧 2 更为客观地了解肃顺 3 倘若当然传的是恭亲王奕䜣,还会有后面这些笑话吗
  •     内容翔实,分析透彻...
  •     不错 讲述了慈禧怎样从地位卑微的秀女 一步步走上垂帘听政的
  •     一个介绍慈禧如何为何垂帘的书本~
  •     内容没看,感觉还行
  •     有些字都不太认识,文言语也多,个别地方有点难懂
  •     打三折时买的,临睡时拿起翻翻,反而一口气看完了。本书叙事清晰,文笔生动,外加作者的分析,比较和乎历史实际,对了解祺祥政变的历史有帮助。
  •     “惇亲王奕誴之孙溥雪斋也说:太后垂帘成功,可以说是恭亲王奕䜣和肃顺一派争权夺利的结果。至于实现了垂帘之后,奕䜣终身又受制于慈禧,则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     属于一般性的历史通俗读物
  •     通俗而又简明的专门史
  •     这本书是帮朋友买的,听朋友说很好
  •     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好。。
  •     可读性是我最近看史书以来最强的。不过说是辛酉政变记,实则是从咸丰登基那段开始说的。
  •     历史不简单
  •     和其他书基本差不多啊。16万字,两天晚上看完。
  •     要是亦昕当皇上 历史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     本书定位历史普及读物,运用晓畅的语言讲述了祺祥政变的始末,对于读者了解该段历史,有一定帮助~但其过多引用野史传闻,削弱了说服力~某些事例与结论脱节,为了叙述牺牲逻辑~又使其无法成为领域内精品(拜托,你可是中华书局出版啊)~
  •     非常有趣的讲述
  •     前十页读完,觉得作者不是个史学家,而是个神棍。所谓论从史出,说理有据,这样臆测胡说,也配出书?此书买了费钱,看了费时。
  •     可能是我买错了了吧,我都没看完,不是用大白话去描述慈禧怎样就垂帘的,内容比较枯糙。
  •     喜欢看历史故事,书还没到,不知道怎么可以评论的
  •     刚收到书 还来不及细看 随手翻了翻 好像还不错
  •     有关慈禧太后的书,多多益善。
  •     书包装可以,没有破损,内容未看
  •     书的装帧还行,内容不枯燥,适合想了解历史的人读
  •     通俗易懂,也没有什么新料
  •     拂却历史的尘埃,为我们细细道来事件的前因后果
  •     书的内容很好,写的浅显易懂
  •     慈禧的书有不少 这是少数没有的之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