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中国通史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561350492
作者:吕思勉
页数:514页

我怎么感觉是拼凑之作

看了前者的书评,我怎么感觉不太一样。能写出一本通史自然不容易。看书毕竟还是容易的。不知道是没心情,还是这本书是后人拼凑到一块了,感觉可读性差,不如钱穆的书看着好。囫囵吞枣读完这本书,感觉,也读过了,也忘了。里面的观点,有很多只能算是个人之见吧。

这书还是可以看看的 唐末真是悲剧啊

虽然整个20世纪,各种中国通史编著本,其中绝大多数或起于教学需要,或被各级学校采用为教科书,但是,20初以来问世的中国新式“历史教科书”与新式“中国通史 ”不能等同视之。否则,20世纪中国出版的所有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教材都可称为“中国通史”,这显然难以成立。以一般认识而论,可说前者不能充当后者,而后者可以充当前者。

中国历史的重新认识未完

读的史书不多但也算不少,但真正意义上读通史这确实头一遭,吕思勉先生的书从图书馆结果不少,认真读完的不多,这回是在kindle看的,每晚睡前读上几章,躺床是在回忆一番,方能安然入睡,现不知觉已读完上部,中国政治史,慨叹吕先生不愧是中国近现代的史学大家,悠悠四五千年,就在先生笔下静静流淌了出来。在科研上,能写review的都是一个领域的大牛,你看通史也是,没有像先生这般无视时间与空间跨度的直上直下的本事,怎么还有脸写通史。细想之,在科学幻想中的时光机器竟不期在历史的文字上得到的实现。史学家,能称之为家的,似钱穆先生,陈寅恪先生的人,不都是在某一个史学领域尤其独特研究成果的,且有着自己对于研究和对待历史的认知态度。以前无知的时候,总以为历史写的好的人,是能够公正,公开的将历史以陈述,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看法实在幼稚,历史,只要是人来描述的历史就一定是有着作者的主观情绪的。而史学家,成书时的一家之言不忌于这些情绪,反倒是要让这种情绪超脱于书本。这大概就是治学的执拗 与个性吧。因为这些作者也是作为人的个体而存在的。阅读本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否定,修正自己对于历史细节认识的过程,比如,类似诸多皇位交替的重新认识,对一些历史人物个性的重新认识。吕先生在本书上半部分的书写中还加入她对于历史内容变化的理解,比如从霍光始的对于治理天下的认识改变。。。mark在此,书需继续读下去。

经典 难懂

针对网上盛传的当代四大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雷海宗的《国史纲要》,说说我读过的感受,给各位爱好历史的朋友提供参考。《国史大纲》无疑是经典,在这四本中最好,但是这本书是竖排繁体字,根本没有简体版的,所以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但绝大部分字都认识,只不过读起来多花费点时间而已;《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的著作,其特点在于上半篇从文化、生活、宗教等方面介绍,下半篇才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各朝历史,有利于你开拓视野,但是整本是偏文言文的,自我感觉这方面能力还不错,但是读起来仍很费力,基本上每页都有读不懂的地方,书中也没有注释,所以国学基础不是非常好的不要考虑这本书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以旅美华人的视角来写的,所以有些观点很新颖,比如从气候、地理等方面论述为什么中国会产生中央集权制,但这本书实际上是一种评论性的书,写了作者对各朝历史的看法,很多地方完全看不懂,跟当朝历史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准备买的朋友要做好心理准备,这本书其中有一半是无用的,剩下的一半才有可读性,而且很多地方作者是以外国人的写法表述的,比如英尺、英亩、基督诞生前5年等,没什么概念;至于《国史纲要》,是四本书里含金量最低的,作者不过是对中国历史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而且书很薄,所以各朝历史介绍的很简单,作者也没有什么独特的历史见解,所以这本书是为初学者准备的,跟《中国上下五千年》那种书类似。除了这四本书,要读历史方面的推荐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国史新论》,见解独到、明白易懂,绝对也是经典。

评论中国通史

这是一本靠作者一人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中国通史》,上至中国远古时代,下至作者生活的1922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全书分为两编,上编是中国文化史,下编是中国政治史,本书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具权威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本书涉及内容广泛,思想,文化等一一俱全。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周以前为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清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

史海无涯

民国史学四大家:钱穆、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其中以前两位最为有名,吕先生最不为人知。没能通读四位的作品,不好评论,但仅就这本《中国通史》而言,对吕先生的大家风范,已能感受深刻。一方面是治学态度的严谨。书中征引繁复,所采的皆为正史,没有野史的八卦,也没有脑洞大开的推测,观点谨慎,逻辑清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是史学知识的精深。以某主题讲史,需要将特定的元素从浩瀚无边的史料里精选出来,再以逻辑串联在一起,对阅读量、记忆力、理解深度的要求都极高。此串讲大不同于史料的堆砌和拼凑,腹中如无万卷书的积累,绝无可能驾驭。吕先生自云其通读二十四史两遍以上,甚为拜服。我对自己的文言功底向无信心,至今仍没有开始读二十四史的勇气。诚然,这本书的可读性并不高,虽是白话,但终究半文半白。尤其是前半部分专题史,征引频繁,几如文言,内容也更适合对专题感兴趣的深度历史爱好者,我只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草草粗读了事。后半部的政治通史部分,更易读些,但相当简略,作为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读者用于温习或补遗尚可,并不适合希望开始了解中国史的一般读者。对于史学类书,通史可算是最难的,市面上大多是断代史。有名的通史,除本书外,还有钱穆老先生的《国史大纲》,可惜只有繁体竖排本,会令大多数读者望而却步。《剑桥中国史》评价较高,但有16本之多。《中国大历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属于选取经济、政治等角度串讲的专题史而非通史。就断代史而言,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这类可读性强的写法开始流行,仅我买的,就包括《如果这是宋史》、《唐史并不如烟》、《嗜血的皇冠》、《流血的仕途》等,笔法上颇有模仿当年明月之嫌。《明朝》作为此类书的翘楚,在人物、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上着墨颇多,对正史也是尊重。但不足处在于对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分析较浅,因此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解释过于表象,这点只要对比《万历十五年》就能分辨出来。当然,这样的瑕疵并不影响我对《明朝》的喜爱。这也是读史最有趣的地方,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不同角度的揣摩,对于冰冷的历史,总能感受到一些新意和暖意。就如吕先生的这本书,有些观点读起来就很有味道:* 没有和一般的史学家那样刻板地以《史记》为纲:“幽王灭亡的事情,《史记》所载的,恢诡有类平话,决不是真相。”* 对夏商周的评价:“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对法家的评价:“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法家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然其指导亦未能全然得法。”* 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顺带对比了一下汉高祖:“以一个政府之力统治全国,秦始皇是有此魄力的,或亦可以说是有此公心,替天下废除封建,汉高祖却无有了。”* 对沙丘密谋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秦始皇的不立扶苏,是预定了的。《史记》说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宠幸宦官赵高,始皇死后,赵高替胡亥运动李斯,假造诏书,杀掉扶苏、蒙恬而立胡亥,这话是不足信的。”* 对汉武帝评价较低:“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 对王莽和新朝的评论:”自王莽举行这样的大改革而失败后,政治家的眼光,亦为之一变。根本之计,再也没有人敢提及。社会渐被视为不可以人力控制之物,只能听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遂被视为一个大转变。”* 对魏晋南北朝的概述:“两晋、南北朝之世,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形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时局的动荡,而文化乃得为更大的发展。”* 对武则天的评价也低:“武后虽有才能,可是宅心不正。她是一种只计维持自己的权势地位而不顾大局的政治家。”* 对宋及后世衰落原因的浅评:“宋学家好作诛心之论,而忽略形迹;又因党争而混淆是非,则适与之相反。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而从第1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却受其指导,那无怪其要迭招外侮了。”* 对明的点评:“明代政治的败坏,实始于成祖时。其(一)为用刑的残酷,其(二)为宦官的专权,而两事亦互相依倚。”* 对清的点评:“只要(一)在我的政治相当清明,(二)在外又无强敌,即足以因利乘便,威行万里。历代的武功,多是此种性质,而清朝亦又逢着这种幸运了。”* 对体制的洞见:“人民的意见,不能统一。处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致;次之则当求各方面的协调,使其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仅在下部中随手摘记,如蜻蜓点水,其中妙处,不可尽述。以后待史学有一定积累后,自当重新精读上部,相信一定会感受到新的妙处。史海无涯,泛一叶扁舟于上,心旷神怡。

真正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什么?

近几年,cctv10的百家讲坛经常请一些人来讲历史,如易中天,王立群,阎崇年,蒙曼,袁腾飞,纪连海等,都是讲正史的,讲的倒是挺好,但这些人并非牛掰的历史学家,却能以讲史出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那些真正搞历史的人都干嘛去了,是不是都不学无术呢?最近悟出一个道理:现代学术界无草根。如果你听说某人在家自学,研究出某些惊人的理论,那多半就是骗子。现代社会,这种传奇的事很难发生了。所以,中国的历史研究最高境界绝非上述人物可达到的。读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后我才明白真正的历史学家在搞什么。他们关注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更注重志,书,以及某些古人所写的文章,而非正史所记人物事件的一些细节,这正好与百家讲坛相反。层次的高低由此可见。本书更注重文化史,所以有些枯燥,但硬着头皮读下来还是有很大收获。学习历史不能光对人物和事件感兴趣,若是那样,跟读小说有何区别呢?吕先生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是有研究的,敢于指出史书上失实之处。但后边的历史他就不了解了,写的一般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与其他几种通史的比较

    顾颉刚曾指出:(中国通史)其中较近理想的,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 、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其中除吕思勉、钱宾四先生的书外, 其余均属未完之作。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     以上几本书中,钱书写于1939年,由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彼时日寇气焰正炽,国家命运悬于一线,钱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去写史,钱书文采飞扬,感情激荡,既立足高远又一针见血,确实是千古之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主观,且钱本人立场保守,一些史论显得迂腐,有类司马光的“臣光曰”,且行文文白交杂。钱曾立遗嘱,其书版权未公开之前,不得出简体横排版。故至今钱书只有繁体竖排版,书中异体字满天飞,对一般普通读者是障碍。     吕书其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证,故吕书其耐读性较差,尤其是《中国通史》,腰封上吹得满天飞,买回家一看一般读者必然不会喜欢。吕书中国通史体例也与众不同先上篇是按“婚姻”、“族制”、“经济”等专题写的专史,非常专门,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强。下篇是中国政治史通讲,很简略。故只想读一本中国通史,不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吕书不是最优选择。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其实是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文采不输钱书,客观不输吕书。张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具体的上网可以看。张留过洋,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故其书气象开阔博大,文字清顺流畅,简约而不简单,易于理解而不媚俗。可惜张写到东汉张荫麟即病殁。可惜!    陈恭禄的最近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当年跟陈寅恪号称“二陈”,可陈恭禄的专长似乎在近代史,他写的通史有点类似讲话稿,而且一大半是他学生整理而成的。    缪凤林的书是胶版,书脊容易开裂。读完感到新观点很多,至今让人有很多思考。可惜此书文言味较重,有时用词很古怪,不擅长文言的可能会读得很辛苦。     近年来,港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也纷纷流入大陆,今天我们也能见到一些。这里距几种。一种是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一套七本,一般人坚持也能读下来。此书图文并茂,文采也不错,可是似乎书中体例、观点等诸方面未能一致,其中有些作者还是在读研究生。一种是傅乐成本人写的《中国通史》,此书则考证味较浓,注释大段大段,书中仅仅提供历史材料,不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观点。对于没有形成自己历史观点的读者来讲不合适。还有一种是李定一《中华史纲》。虽然腰封上吹牛,“比钱穆《国史大纲》客观,比吕思勉《中国通史》生动”,书中讲到明太祖,通过几个不讲背景的例子便断言朱元璋心理变态,客观在哪里?而且此书还具有一种搜集轶闻、拘于小节的倾向,很多地方会讲一些很具体的历史小细节,而这不是通史的任务。 还有港台的邝士元写的《国史论衡》,资料汇编吧,错别字很多,很膈应人。    外国人写的中国通史很多不堪一读。如黑格尔世界哲学演讲录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幼稚得可以;世界史名著《历史研究》、《全球通史》等关于中国的部分,真心只适合对中国一点儿不懂的外国人读。这里着重介绍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和《剑桥中国史》。    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有一个习惯,以论带史,即先有立论见解在先,然后有逻辑推演。《中国的历史》中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个特点。第二本《殷周春秋战国》作者真是突发奇想,说《春秋》三传是,《春秋》三传是为“下克上”当权贵族捉刀说项,等等。读完在感叹荒谬绝伦之余,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敢想、敢写。读读启发人也是很人想象力的。还有就是作者会脱离历史叙述,开始大讲自己某次在中国考古经历的见闻,大有小说写法中的“元小说”风味。总体而言,不能当真,读此可以明白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和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若希望读此可以窥得学习中国历史门径,只能是缘木求鱼。    《剑桥中国史》本来共16册,出了十几年还未出全。此套书薄古厚今思维非常明显,越近篇幅越长。作者都是一流的汉学家,相比日本人而言比较克制,注重史实,有一分说一分。缺点是因为是翻译过来的,不免语言欧化意味较重;篇幅较大;有些篇章较为专门、冷门;各章节间不连续、相互割裂,各章之间体例也不一致。总体而言,比日本人写的优秀多了,作为中国通史入门书差强人意。     官方出了一本《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实话实说,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地方写得还是非常客观、易读的,私货几乎没有。刚开始我也非常奇怪,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才体会到,此书的出版大约是真想竖起一面镜子吧。写作优秀的中国通史读本,其实是要多人合作的。司马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每个历史学家擅长的方面不一样,只有多人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流的作品。这本书由多人合作写成,几乎没有个人风格,然而这本书能不能超越“国史四大家”之钱、吕的通史,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这个平庸的年代,大家都“拖着一条庸人的辫子”。    所以严格地讲,今天我们还没有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接近完美的中国通史读本。

题外话

生产资料所有者从无,到奴隶主、地主、资本家,最后到劳动者,形成的是一个“喇叭形”的外散特点;劳动者所提供劳务由无偿,到交租有剩余、提供劳动力换取剩余,最后到劳动付出与收益同等化,形成了一个“拉链状”的缝合。适应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必然地朝一个方向发展。但是在考虑资源总体必然出现稀缺的情况下,GC主义似乎很难得到实现。因为即使同样是共同分配,原始社会下能得以实现是由于资源总量大大超过人类的获取能力,人类的索求重点是扩大团体生产总量;而GC社会变为人类获取能力大大超过资源总量,人类索求重点由向外转变为向内,即在团体内部之间寻求分配不均带来额外利益,这就为共同分配制造了最基本人性上的困扰。


 中国通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