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明代宦官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13400923
作者:温功义
页数:378页

章节摘录

  以上所述的内监二十四衙门的概况,大致都是洪武初年、二十四衙门建立齐备时便已俱备了的,但也有些情况已略超出了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这些衙门,自建立之始,便都在不断扩展着,这种不断扩展的情况,很使明太祖朱元璋感到不安。他是一心想要限制宦官的发展的,而实际都是事与愿违,宦官的人数、职权等等总在不断地发展着。他原本以为,宦官的职务,只是在宫中执行洒扫、清除的任务而已,人数最多有个百把人便够了。但实际上却是,宫中的事务日繁,宦官的人数日增,到了内监二十四衙门全部形成之时,宦官的人数早已逾千,所管的事项也已大大增多,不但把宫中的衣食住行全都揽尽,而且连在这些之外的工农诸业,以至兵器甲仗等等,也都设有专属,全管到了。明太祖是个一心想把他的帝业传诸子孙万代的人,在他即位为帝后,他的精力主要便是用在这一方面。他感到宰相制有碍于他的帝业,便不惜以多年的谋划和大动杀伐,废除了自古形成,已经成为定制了的宰相制。宦官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的职权不断地增大,也很使他感到担心;但他又深知,这些都是出于实际的需要之故。他并不想废除宦官这一制度,因而想出一些做法,希望能把宦官发展势头予以限制。为此,朱元璋订出了很多的禁条和禁例,其中最主要的有:内臣与外官不得有文移往来,不得互通消息;内臣不得兼有外臣之文、武官衔;内臣不得服用外臣冠服;内臣官阶不得高过四品;内臣月给食米一石,衣食都在内廷等等。另外,明太祖特别注重并且关心的,还有“内臣不得识字”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这么两条。在这两条中,尤以后者为重。他为此,曾在官门特别立了一面铁牌,上面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字样。关于此事,在《太祖实录》中,也特别记有他宣谕“内官不得干预外事”的言论;他说,“为政必先谨内外之防,绝党比之私,庶得朝廷清明,纪纲振肃。前代人君不鉴于此,纵宦寺与外官交通,觇视动静,夤缘为奸,假窃威权,以乱国家,其为害非细故也。间有发奋欲去之者,势不得行,反受其祸,延及善类,汉唐之事,深可叹也!夫仁者治于未乱,智者见于未形,朕为此禁,所以戒未然耳。”这里所说的“内臣不得干预外事”,与铁牌上所书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二者之间仅有一字之差,但《实录》中所说的却比铁牌上所书的,包括的范围更宽,也更难于执行。因为内监虽然主要是活动于宫廷之中,对于外面诸事总不免有所接触,要他们不干预政事已经很难,要不干预外事,就更难了。明太祖对于他自己的这些禁令都是很认真的。据说有个在他左右任事很久了的老内监,一天无意之间偶然谈起了政事,明太祖为此立即大怒,即日便把这个老内监斥回乡里,不许再回朝。他的认真程度,于此可见一斑。然而即便如此,有时出于事实的需要,明太祖自己也还是不免要触动这些禁例。如在洪武八年(1375年),他就曾派内侍赵成到河州去干市马的事务;又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派司礼监的内监聂庆童到河州去,办理有关茶、马等项事务。除去这两次派出内监到河州办事之外,明太祖对宦官的控制管理都是很严的,直到他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去世,都是如此。  明太祖去世后,继之而登帝位的是他的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被谥为“恭闵”的恭闵帝。但是历来人们还是习惯以他的年号来称他,称之为“建文”,或是建文帝。这位皇太孙朱允蚊,是明太祖曾立为皇太子的朱标的次子。朱标是在洪武元年正月,初建国时便被立为皇太子的,但他只活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便在他的父亲明太祖之前,先下世了。那一年,朱允炆已十四岁,遂于当年九月便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在即位为帝时,年龄已及二十,他是在明太祖言传身教中度过了作为皇太孙的几年岁月的,因此对明太祖的教导都—体谨遵,在约束宦官方面,更是比明太祖尤为严厉。他于即位之始,便曾严谕各处地方官吏,说是内侍外出,如有某种不法之处,地方有司便应将其械送治罪。在内廷,他对内监的管束也极严厉,稍有违忤,立即严惩不贷。他对宦官们如此之严,以致宫内的宦官们很多人都很不安,有的甚至私逃出宫,另寻去处。那时明太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早已有了不臣之心;由于他待宦官们较为宽松,因此那些逃出宫外的宦官们,很多都投奔了燕王,并把他们所知道的各种消息也都告诉给了燕王。特别是燕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时,逃离出宫,投到他那里去的宦官们就更多,也给朱棣添了不少的助力。  明成祖朱棣原本就很信任在他左右的宦官们,他起兵后又得到宦官们的很多助力,对宦官的倚重更增加了一些,因而在他即位为帝后,便一反他的父亲明太祖的所为,对于宦官,从严加约束,到信任倚重,觉得最可信赖的,还是那些随在他身边的宦官。他的帝位是由篡夺得来的,他怕各地有人不服,便派出很多宦官去镇边关,或是作为监军驻在军中监视各地的守将。这些出镇或监军的宦官们,自认为是来自禁中,在皇帝左右的人,几乎都是傲然高踞于地方有司之上,为所欲为,比起建文时期,宦官外出稍有不法,便被械送法办,真有极大的不同了。由于信倚内监有过于信倚外官,朱棣把对外出使的重任也交给了宦官,如永乐初年奉敕出使暹罗的李兴,出使西域诸国的李达,出使迤北的童海,出使西番的侯显等人,便都是很被明成祖朱棣信任的内监。当然,成为永乐时期令人最为触目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一事,更是内监出使事件中,传说最为广远,一直流传至今的事例了。  ……

内容概要

温功义(1915~1990),生于河北省静海县,祖籍湖北省武汉市,幼年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青年时期便开始写作,文章多受茅盾等作家指点。1939年,进入大公报,在抗战时期从事新闻工作。解放后,温功义熟读史书,尤精明史,出版了《明代宦官与宫廷》及《三案始末》,文字生动晓畅,将明代历史的凝重与精彩表达得淋漓尽致。

书籍目录

明代宦官的概况
郑和下西洋
从永乐到宣德
王振擅权和土木之变
保卫都城与上皇回京
南内的禁锢和夺门
夺门以后
明宪宗·汪直·东厂和西厂
以勤政传称的明孝宗
正德年间宦官之势复起
嘉靖初年的议礼
朝臣门户之渐兴
冯保和张居正
万历一朝政务的败坏
从万历到天启
天启间的魏忠贤
崇祯铲除魏忠贤
明代的灭亡

作者简介

《明代宦官》主要内容简介:宦官究竟起自何时,由于文献不足,已不易查考。以记有宦官的书籍而言,最早的应是《周礼》。据此可知,宦官早在殷、周之时便已有了。在《周礼》中,宦官被称为阉、寺、竖等。这三种称呼,自始并无贬义,但因时间的变易,到了宦官又被称为内监、中官或太监时候,再以阉寺称之,则已带有一些贬义和蔑视,若以奄竖或是宦竖为称,则不但带有轻贱之意,而且也是斥责他们时的用语了。

图书封面


 明代宦官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比《三案始末》差远了,不过怎么着,也比李洁非那样的记者专家强啊。另外,故宫出版社的编辑很不负责任啊,明显的别字不少,本想打电话痛骂一番,想想算了
  •     因为要写以明代为背景的小说,才买的这本书。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总之,这本书我非常满意。内容详实,装帧漂亮,就是价钱小贵。
  •     如同嚼蜡的一本书,单纯讲述历史事实,且是否足够严谨都待考量,既无内涵也无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好浅薄,文笔也差,实在是,不敢恭维。。。
  •     校对啊校对,责编要拉出去挨板子。
  •     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内容像是明史大简介,真正介绍宦官的没多少。。。
  •     记者出身,文笔相当老道,不是科班,史料不够精细。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明代的政治越来越糜烂,作者对仁宗、世宗、神宗和崇祯的评价都不怎么样。
  •     敷衍成明史一本,图片还是清楚的
  •     不如《三案始末》,薄薄一本,历数明代诸帝。责编太不负责,别字太多
  •     呵呵,看看明代的宦官们是怎么折腾朝廷吧
  •     当年看作者的薄薄一本《明代三案》 非常惊艳,可惜他留下来的作品太少了。虽然题材是宫廷戏,但并非猎奇,作者剖析人情世相之淡雅从容 明晰深刻 令我仰慕的紧。但我怀疑本版的编辑是把旧书扫描进去的 却不好好校对,于是错别字频发 比如入误为人,早朝误为早期,等等不一而足可发一噱
  •     叙事中规中矩,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和主线,整体还不如三案始末。
  •     明天子小传,宦官只是其中一端。形散神散,不如《三案始末》之精微细密。这个版本错字也多。//最近看了一些明史材料,发现这本书是遵照正史,有所发挥。对于古文不太好的读者来说,是了解明代诸帝大事的有益入门材料。
  •     温功义的文字,剥茧抽丝,大道至简。
  •     写历史内容多于宦官内容
  •     与宦官关系甚小。实乃明天子小传。铺陈杂乱,毫无重点。
  •     好书,通俗,文笔流畅!很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