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213046278
作者:当年明月
页数:314页

感想

因为平时读书很难坚持看完,这次一口气读完了7本明朝那些事,感觉颇有成就感。收获也颇多,我就想到哪,说哪。1,读完之后我的名族自豪感剧增,要知道当时的韩国、越南、朝鲜等国都是明朝的附属国家,经常要向明朝上供。而当时的日本人也只是小强盗,被明朝的猛人们追着打,还上演过抗日援朝的好戏。还有明朝许多名臣、猛将,比如说拿着碎瓷片割自己腐肉的杨继盛,还有下西洋的郑和,打得鬼子到处跑的戚继光。2,我明白了做人和做事不是两码事,做人要有原则要有气节,但做事不必顽固、迂腐,名称于谦就说过“丈夫意如此,不做腐儒酸”。许多明朝名臣虽然为国尽职尽责,但是为达到目的可谓是“不择手段”。

历史原来很精

历史原来很精彩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而行。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当年明月大喊一声。声音消失在风中,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山野一片寂静。好一段时间,远远地,传来一阵阵回声:“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很精彩的呀……”声音渐渐消失,山野又归于寂静。前面那座古庙里有点儿动静,一个小和尚好像刚睡醒,慢腾腾地伸了个懒腰,抖落了身上厚厚的尘土。噢!那不是朱重八吗?他朝四下看了看,然后向当年明月走来了。那边还有人,朱棣骑着马,风尘仆仆,身上浸着汗水,也向这边赶来。后边是方孝孺,一脸正气,拉着朱允 ,有点儿嫌他走得太慢;沮丧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都来了。远远地,过来一个瘦了吧唧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厚照,还是那样儿,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路也是一摇一晃的……这么多人都围上了当年明月,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乱哄哄地,有的拍着当年明月的肩膀,有的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儿:很精彩的,很精彩的,写写吧,写写吧……写吧,写吧,就像写你们公司的老板,那个胖子,写厂子里那个猴儿精小李、前村儿的嘎子、胡同儿里的小三儿;写吧,想到哪儿写哪儿,就这么写吧……当年明月也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镜头拉远。声音淡出。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一个过路人捡起一张,一看,原来是书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也算我给它写的序,比上次那篇序轻松点儿。

8.5

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从最开始觉得作者说的东西很牵强到后来一步步的欲罢不能。我不知道是什么逐渐改变了我的心态。很明显,当年明月是偏爱明朝的,毕竟这是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败在自家手里总比烂在蛮夷手里强。余秋雨也在书中说过,中华文明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实在是伟大的奇迹,中间很多次奄奄一息到最后总能够转危为安。所以到现代,越来越多的不是国家的概念而是以中华民族来代替。中华文化圈其实并不在意在大陆的是谁。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存在63年,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以前是不同的,是安稳不会改变的,只是明朝尚且存在了300年,我们有何不同?以史为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摘要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无耻的人读过书后,往往会变得更加无耻。越是低调的敌人,就越危险。战国的时候,秦军大将王翦出兵时,一边行军一边给秦王打报告,要官要钱,贪得无厌。有人问他,他说,我军权在手,是有这样,才能让秦王放心。别看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小兵张嘎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无需暴力,无需杀戮,因为温和,才是最高层次的暴力。所谓闹事,也是有欺软怕硬这一说的。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答:“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都解开了。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瞒报注定是要穿帮的。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成大器者的唯一要诀,是能吃亏。老把别人当白痴的人,自己才是白痴。其实很多时候,群众是好说话的,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并非特权,而是公平。可做可不做的好事,最好做,可做可不做的坏事,最好不做。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你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你还能如此得意吗?所谓养寇自保,自古以来都是至理名言。一旦把敌人打光了,就要收拾自己人。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死心眼。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却是是死心眼。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记得马未都同志有次对我说,这世上很多人都有不喜欢你的理由。因为你成名太早,成名太盛,太过年轻,人家不喜欢你,那是有道理的,所以无论人家怎么讨厌你、怎么逗你,你都得认,你该认。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因为它就在那里。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所以才有了这句结束语,没错,就是下面这句: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