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历史的视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放宽历史的视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8014696
作者:黄仁宇
页数:325页

章节摘录

从《三言》看晚明商人 中国传统社会,因采取中央集权制,事无大小,悉听朝廷号令。所有法律辞章,必须划一。此在工业革命之前,交通通讯诸技术未曾发达之际,实有多数不合实际之处。因此皇室威权,虽广泛无涯,但其行政技术低劣。政治之安定,并非经常在法律及经济上求改革;而有赖于支持儒家思想,由家族社会之安定性所促成。此种措施,实与西洋诸国近世纪保障人权、支持私人财产、允许市民自治种种措施大相径庭。因此“重农抑商”纵非中国朝廷能够经常维持之政策,亦必为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西洋诸国资本主义之发展,有赖于尊重私人财产之绝对性,并认为此绝对性高于皇权,甚至高于传统之道德观念。其司法权之独立,即由法庭保障此绝对性。凡此措施,只能在西欧诸小国经始。中国之地方政府,始终未由私人结会之形式构成;而系由中央政府规划;其行政精神又偏重于中央政府之便宜。其间差异之处,无待详述。

内容概要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新世纪版序
从《三言》看晚明商人
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
――李约瑟博士所称中国官僚主义的一个例证
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
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
――五百年无此奇遇
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
附录
各专著提及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土地占有的情形
里昂车站的会晤点
卷尾琐语
明《太宗实录》年终统计的再检讨(新增)………
上海,Shanghai,シャソハイ(新增)

编辑推荐

听刘心武解密“红楼”疑云;随“百家讲坛”破解“清十二帝疑案”;考古中国、解秘中国、探索发现。《放宽历史的视界》是央视10套权威纪录片全收录,别错过!

作者简介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角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独特的历史观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本书包括: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内容。

图书封面


 放宽历史的视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比如p11说:客商货品出售时,经常亦无批发商承购。《陈御史巧勘金钗细》“明》)故事中,叙“一个卖布的客人……口内打江西乡谈,说是南昌府人,在此贩布买卖,闻得家中老子身故,星夜要赶回。存下几百匹布,不曾发脱,急切要投个主儿,情愿让些价钱。众人中有要买一匹的,有要两匹三匹的,客人都不肯,道:‘惩地零星卖时,再几时还不得动身。哪个财主家一总脱去,便多让他些也罢。”’其所叙地方比江西赣州府石城县,甚通水路,客商所存布四百余匹,装置船中,值银二百两,急时虽减价低于本钱,亦难觅得买主。如此城内有批发商承购,则故事不合情理。若只是三言这一个例子,黄仁宇的感觉说晚明无批发商似乎有点过,正在疑问间,但见p19:明代商人除盐商及木商外,罕有批发商。因坐商既不往出产处收购物资,对收购物资之客商又无所统治,则其经营必仍以零星收购零星贩卖为原则。前述盛泽镇绸店,客商则“蜂攒蚁集,挨挤不开”,机户则“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则经营绸店者势无批发之可能。上段所叙吴山为当地巨富。但其对主管云:“我人城收拾机户赊账,回来算你日逐卖账。”则其所收丝,仍系零星卖与生产者,或以赊账方式而附行高利贷。此与其他文件记载之情形吻合。如松江之纺纱者,‘’里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①至此,则黄仁宇的感觉还是对的,读这类札记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是渐进的,不会一次性把话说完,走到哪写到哪,前提是看书时要有感觉。p38:至于明朝,中央集权已登峰造极,重文轻武,也史无畴匹,而且除皇位之外,凡遗传之官职则无实际之权责,有权责之官职则不遗传,可谓与以上三个条件,完全相反。即明濡顾炎武之《郡县论》也称当旧政治制度,放弃封建精神过多,矫枉过正,不合实际。①而今人三百多年后,仍称朱明王朝为封建,是即以皇位继承为封建。如此则今日英国,尚未脱离feudal system矣。滥用名词,容易改变观感,发生错觉。笔者所专攻者为明代史,最近十余年来,发觉中外著作,滥指朱明为封建,以致引用史籍,不假思考,以讹传讹之处,重见叠出。姑举二三例如次:至此,则觉国内如冯天瑜者写的一大堆关于封建主义的文字似过较真,且无必要。p61:《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他对白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洪水者,仁人所恶也,吾子过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颂秦德的碑文,录于(史记》,自称‘’决通川防”。可见因为大规模治水的需要,中国政治上的统一,在公元前即超过时代上其他条件,也不能闻问技术上是否合理,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前后皆然。--黄仁宇这些文字就有些洋洋洒洒过头了,而且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这些话再进一步就可推为被何炳棣狠批的魏特夫的那一套。p83:实线部分,代表人类的历史,我们的道德思想和意志,以向空间扩大的箭头表示之,但是它不是实际历史所定的路线。很显然的,就是所有的人都是圣贤,也不可能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所做的事统统与人伦物理无亏。所以我们用向内的箭头,表示各人私利观所打的折扣,没有存心的错误,以及历史往事牢不可拔的坏影响。在这关头,我们不能像宋明以来的理学大儒一样,认为“人欲”一定要洗磨得一干二净,才能板依“天理”。我们不妨接受基督教徒的想法,认为’‘最初基本的过失”(原罪,originalsin),无可避免。历史是这两种力量的合力,它是好坏的搀和,也是阴与阳的折衷。它吸收了人类的过失,也能继续让他们改浩讲玲。黄仁宇这些论述毫无意义。
  •     花了半个月时间看完了五卷冰与火之歌,突然想起了这本从前翻过一半的书,拿过了重新看了一遍.看冰与火之歌的时候,是把它当成一个描绘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样本来看的,那个小说虽说是奇幻小说,但除了架空一块大陆,幻想的成分并不是很多,马丁是拿欧洲历史为蓝本的,他用了许多限定视角的叙事人,像游戏开地图一样把那个世界的运作写的很明白,国王和他的领主间的关系,骑士集团的规范和荣誉,平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对统治者的义务,这块封建大陆和对岸的商业自由贸易城邦的关系...等冰火全部出完,我大概会认真分析一下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在纠结一些概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哪个道路好,分界线在哪里,但是真正去看欧洲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被称为封建社会的那个时代完全是两回事,就好像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完全是两种生物一样黄仁宇这本书解决的就是这些概念的问题.和《万历十五年》一样,这本书其实不算学术读物也不算大众读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种半学术半商业的东西在今天总会有它的市场的,太学术的读物容易沉湎于没有实际意义的概念争执,太商业的读物容易哗众取宠。这本书是黄仁宇七八十年代多篇文章的一个合集,不过主线还是清楚的,最初他帮李约瑟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当然就碰到了那个著名的“李约瑟问题”,而要解释这个问题,光分析科学技术肯定不够了,这涉及到中西方社会历史上很深远复杂的东西,所以他花了很长时间做这些,在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时候,中国和西方各自发生了什么?如此大的一个题目甚至因为离原题目太远,没人愿意资助他,但这对他很重要,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很重要。黄仁宇是做明史起家的,《万历十五年》只是他的成果之一,他深感明朝是中西方碰撞前的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社会经济机制都是照抄明朝的,而且明朝后期还有人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西方干涉,中国也会发展出资本主义,但是黄仁宇觉得,这不可能,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西方的封建社会完全是不同的,怎么可能演化出一样的东西来?他的第一个论据是冯梦龙的《三言》,这是一个把文学作品当作史学论据的不错的案例,三言里边有一百多篇,尽管文学是虚构的,但是里边商人的活动没有造假的必要,何况还是反复出现的,他从里边提取晚明的商人,客商和坐商有何区别,商人的信用如何保证,商人世家有钱了会做什么,和官僚机构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他的结论是,晚明的商人,从手段到目的,和欧洲那些资本主义萌芽完全是相反的光小说肯定不行,他也去分析明《太宗实录》,从琐碎冗长的明朝财政数据中提取信息,作了很多时间表和曲线图,在几十年时间里,明朝的税粮变化,漕运至京的粮食变化,印纸钞和控制纸钞的变化,这是一份明朝的财政报告,它没有《万历十五年》那么好读,更专业一些,看它的时候你会后悔是不是应该先学点经济学知识,黄仁宇用它去分析明朝经济体系和背后官僚政治,民族战争的关系。他把中国的历史划成三个部分,秦汉,唐宋,明清,撇开道德的或民族的视角,以经济体制的,和西方参照的方式去分析,这种剥离道德的方法居然让我找到了看《三体》的感觉,王莽为什么篡位,王安石为什么必须变法而变法又必然失败,朱元璋上来为什么以各种借口杀那么多人,背后都有经济规律的手在操控。我不是经济学出身,不知道里边是否有硬伤,但仍然很受震撼。黄仁宇说,所谓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都是很晚出现的词,连马克思都从没说过“资本主义”这个词,它们都是到19世纪才出现,20世纪意义才被确定下来的——实际上意义还在争论。他花了很长时间告诉我们在欧洲,封建主义是怎么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漫长地多,他以英国一块古老的庄园为例,讲述这块地在几个世纪中,是如何从中古封建制的封地,经历时间的流逝,战争和瘟疫,一些人通过意义不明的文字记录成为它的使用者,在没有所有权的情况下如何转让,通过大航海时代大量贵金属的注入使土地身份变化,在英国贯穿17世纪的普通法和“公平法”的争论,在宗教涉入,国内战争和光荣革命中,最中变成一块可以作为资本的私人财产。他讲述威尼斯这样的自由城邦是如何在教会和国家的争斗中建立自己独特的地位,这个没有制造业的城邦如何将自己复制到地域更加广阔的荷兰,最终进入英国。感谢《冰与火之歌》里马丁所描绘的布列佛斯等九大自由贸易城邦,否则仅在黄仁宇这样的学术文字描绘中我根本不可能想象出这种城邦的全貌。在我的总结中,黄仁宇要表达的是这些: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仅仅是在对大众的宣传中有意义,它实际上都是要对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造,使之可以进行“数目字的管理”“数目字管理”是黄仁宇史学理念的核心,早在《万历十五年》中他就多次提到。他认为,一个社会想要领导控制人群,总是要有上层机构和下层机构。资本主义的诞生,在于又凸现了一个中层机构,可以非常灵活的进行商业资本的流动,使得社会运行的效率大大提高。这种流动要求个体对财产有明确的所有权,进行清晰的数目统计计算。宗教和道德在人的生存面前,约束力是很有限的,经济学上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面对人类社会整体还是成立的,欧洲社会政权支离破碎,这种商业资本形成的社会机制最早在威尼斯这样的权力斗争的夹缝城市中诞生,它只有商业,没有制造业和农业,但它的竞争力将使它扩散到更大的地方,比如尼德兰,又一个权力斗争的夹缝,而在同时,英国正在发生上述的变化,地理大发现带来的金银在冲击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权,英国最终以国内战争而不是改良的方式肃清了旧账,并通过从尼德兰引入一个新的国王,将自由贸易城邦的规则带给了整个英国,光荣革命几年后,英格兰银行建立,王室用钱必须精确借贷,整个英国成了一个大公司,商人们获得了胜利(这会是冰火的结局吗?)中国的情况在于,它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国家必须以集权统一的方式维持,黄仁宇举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论据,认为东亚大陆每年降水取决于两股季风气团的交汇,但其交汇不规律,常有局部水旱灾害,大型水利工程需要统一的帝国。黄仁宇认为光水利不足以说明集权统一,他认为还有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但总体结论是一样的。庞大的地域和人口使得精确对社会资源进行数目化管理成为不可能,所以只能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理想的道德化框架去管理国家,以道德自律取代精确的法律,上层机构和下层机构相对脱节,下层机构实际上无法满足上层机构的理想化要求,所以有各种变通。我感到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黄仁宇认为这种道德的要求因为要保证所有人公平,所以往往以生产落后的部门为准绳,限制先进部门,这使得强有力的能够操控流动资本的中层机构无法出现,所以中国社会不可能像西方社会的方向演化(有没有想到三体3里边人类联合政府禁止研制超光速飞船?)而事实上,人类为了追逐私利,总是会尝试突破,黄仁宇举了东汉经济解体的例子,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祖上都是求学孝廉出身,汉王朝曾成功遏制了藩王的军阀内乱,但取而代之获得权力的学阀演化成了新的军阀。宋朝经济一度发达,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加速经济的流动,但缺乏相应中层机构的官僚机构使得这种加速缺乏中介而成为不可能。朱元璋上台终于决定把唐宋的扩张经济转化为保守的内缩经济以求稳定,那些血案无一不是打击有能力进行扩张经济的大家族,那时候朱元璋并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有一个正在成长的足以威胁自己的文明,这种保守应该获得我们的理解。而文明间终于碰撞时,也只好制约这种交流,实行海禁。黄仁宇以其切身体会说,中国社会这种缺乏中层机构,缺乏数目字管理的机制,即使在清朝灭亡后,并没有什么变化,国民党政权仅仅建立了一个上层机构,抗战以前的黄金时期,在中国偌大一个农业国家,国民党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都来自于商业税收,与农村的下层机构完全没有联系,真正把中国传统的农业下层机构更换一遍,使之可以进行数目化管理,是共产党五十年代开始做的,但这种变革操之过急,非常容易被利用,比如十年动乱,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这种数目化管理的运作方式才扩展到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西方的社会机制才开始融会进同一个进程。黄仁宇这本书让我觉得很过瘾,一个大历史的框架可以解决从前的很多问题,主要是把道德问题抛开,以经济效率的规则去看中西方社会的运行时,很多麻烦的东西可以视为无意义而且开,会清晰很多。但是也觉得有很多问题。首先,这本写于七八十年代的书,辉格史的倾向是很浓的,辉格史是一个史学术语,意思是把现在的东西当作最高标准,历史一切都要向今天的标准靠拢。黄虽然很小心地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区别跳过,但是“数目化管理”仍是一个以效率为先的,唯一正确的社会机制,似乎落后的机制只有向这个方向演化,才能存活。但是高度数目化控制也会造成残酷的竞争和人的异化,这一点马克思倒还没过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能告诉我们更多,这还没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有限能源的问题,如果人类社会费尽心思,沿着唯一正确的宏大叙事的路线前进,结果把自己走向了一条死路,该怎么办?其次,这本书对于人类世界认知,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缺少阐释,明朝之后中国社会的保守,和他们对自己的世界中心位置的自信有关,如果可以保证公平和每个人的幸福,为什么要更高的效率?一切的错,只在于地球是一个黑暗森林,而他们被发现了。英国的17世纪革命,一个荷兰来的国王只是马背上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世纪里的变化,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天文物理学革命,对社会结构影响很大,科学社会学里默顿的《十七世纪的英格兰科学技术与社会》不知道黄仁宇是否读过,如果欧洲一直是个权力分割争斗的地方,为什么偏偏是这几百年里,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技术演进起到了什么作用?至少,我不相信一个社会仅仅靠出现一个中层机构活用资本,就能进入现代社会,这台理想化了,黄仁宇这本书讲的只是经济史,他也许忽视了一些不应该忽视的东西------------------------------------------------------------评论写到这里该结束了,对冰与火之歌感兴趣的可以看下去,我预言一下冰与火之歌的大结局,应该是来自东部争议之地的九大自由贸易城邦的军队打下了西方的维斯特洛大陆吧,当然,这取决于最后两部里马丁能否保持小说的低幻想风格,如果古神火神七神外星人什么的突然出现了,那就谁都没辙了,我更期望这个小说最后能有一个科幻结尾,他们发现冰火的这颗星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季节更替不规则的乱纪元的原理,以及在马丁那个庞大的科幻设定“一千个世界”里的位置。毕竟,真正的科幻是未来的历史,而未来,谁也说不准,从以往历史里不管总结什么规律都有可能失效……
  •     终于在寒假来临前看完了这本书,也算是寒假读书计划的开端吧。这是一本历史论文集,作者黄仁宇,长沙市一中的校友,当今国际汉学研究和中国明朝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于历史类的读物我一向都是相当感兴趣的,尤其是已经读过其另一本《中国大历史》,看起这本书来自然不会太难。需要重点说道的就是这本书回答了几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下面我一一说来。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封建和欧洲的封建为什么不一样?我的对于世界史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中世纪的欧洲,原因很简答,因为课本上说的很少。初高中的教科书基本上就是一笔掠过,仅仅提及一个领主分封到骑士,世袭继承,等级森严。这和我在帝国时代2中的经历可不一样,什么英国建国,神圣罗马都被略去了。不多说废话,我们来想想“世袭继承,等级森严”这句话还在哪里出现过?对,周朝的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下分士大夫,然后是庶民什么。当时想到这里的我瞬间错乱了,为什么奴隶社会的周朝和封建制度下的欧洲有着如此一致的社会体系?那我们的封建和欧洲的封建又如何理解?为什么中世纪的欧洲丝毫不提中央集权?而我们的封建史里却充满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描述?在书中,我得到了答案,原来封建主义是被滥用的词汇,其原本的描述来自对欧洲中世纪的描述,feudal system。这是罗马中央集权机构的遗存和日耳曼部落行政体系融合而成的系统,最后辗转传入中国,被中国传统的历史研究者们滥用,这就不再仅仅是教材的问题了,而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纰漏。而追溯封建一词的本意,恐怕中国的封建史就只剩下了夏商周和魏晋南北朝两端短暂的时间了。而大一统的中央高度集权时期只怕需要重新考究其意义,选取新的称呼,防止这种错乱。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在明末就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到清末才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欧洲的资本主义从亚平宁萌芽,到在尼德兰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间差不多,但是效果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这是海洋性和大陆性的区别吗?这仅仅是经济上重农抑商和政治上闭关锁国的结果吗?难道明朝如果不“海禁”我们的历史就会改写吗?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但是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他的回答。从明朝的经济史来看,中国在此时期并没有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有的是个别的无法协调情况下的特殊处理,其根本比具备资本主义性,更不具备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可能。简单的说就是操作手法上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某些环节相似,整个社会丝毫没有转向资本主义的趋势。一些历史研究者所认为的萌芽,在作者看来过于片面,只是零星的分布。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会在700年前后惊人相似?有如秦汉,隋唐。这便是作者提出的一个关键性的词汇“有能力以数目字管理”。一下摘录一段原文帮助你理解该词组。“阳翟一郡,户至数万,率多无妻”则政府对人口统计最基本之数字亦无法存真。又“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亦权利与义务,不能由个人人身负责,农民只能集体的驱督。再有“商旅所有者尽收,市肆无所者必索”,则私人财产权亦无所保障,公私交易与征发占有混淆,凡此都具有一个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的局面。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皇帝依靠其文官集团直接统治数以万计的自耕农,其高层政治权威和底层社会间的联系仅仅依靠科举这一考试制度。首先书中提出了中央集权在中国产生的基础,季风和水患,400mm等降水量线和边境冲突,道理很简单,“河内凶,则移其民与河东,移其粟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种大手笔的事情只有集权的中央政府可以为之,而边境防御就更不用说了。而中央政府的财政就来自稳定均一的基础,数以万计的自耕农。可是问题来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和税收如何经行才能落实到位,在当时通讯交通都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数字如何统计,收入如何分配,这些技术上的问题阻碍了王朝的财富扩张。很多时候,一个王朝的灭亡表面看是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的昏庸腐化,这虽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财政的破产和税收的拖欠,其生产的发展已经超越文官集团的管制,最终上下体系分崩离析。一个王朝的统治的效果要依赖由上到下的强制压力,这之后却总流于虎头蛇尾的结局。纵观中国整个文官集团治理的时代,真理和逻辑由上至下的传递;统治上追求数量而非质量;管制事物常常简化推行,粗略计算;常常讲求逻辑和礼法上的相符;欠缺法治精神,立法的目的也是帮助强化礼法的推行。这恐怕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治社会”吧。最后是我自己的一点更深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教课书毒害我的事实也释怀了,因为考试的外在原因,答案的统一才是重要的,于是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而它的一致性才是重要的。加之史学研究的主流的看法为之,教材采用然后就这样了。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问题,教科书有错,但是我也就不再去计较了。而至于当下的中国,貌似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用数目字管制国家”的道路,它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努力,在底层和高层间,我们逐步用商业构筑起了中间的体系,所有权和雇佣网罗其各方,物品开始了平等的交换。而我们的立法也在一步步的成熟。当然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30年而已…最后是写给你的阅读建议,如果你要阅读《中国大历史》,我觉得还是先读读这本书吧,他会告诉你“大历史观”的产生和缘来。关于《中国大历史》的新认识,我在寒假回重读呈现。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放宽历史的视界包括: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内容。
  •     黄仁宇的这套书值得阅读收藏
  •     历史的长期合理性~
  •     1.自秦汉以来的君主制社会应称官僚主义,而非封建主义,这才是一脉相承的 2.不要先谈意识形态,先看整个国家能否在数目字上管理
  •     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三言》研究明代商人。(尤其对于一个原本想读历史系之后却读了文学的我来说,很有意思。)
  •     大历史观
  •     很喜欢三联黄仁宇系列的书
  •     确实拓宽了
  •     黄河青山里写得更全面,这本意思不大
  •     摆脱权力的博弈,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状态、社会制度的角度看历史,终极则是全人类的历史观,此之谓大历史。
  •     小文章的集子。连贯性不足。总体来说没有万历十五年惊艳和有趣。
  •     读过几篇。比较杂。
  •     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为了回应学者对于他明代财政研究的回应,本书最主要的几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明代商业、财政、税收展开的,其它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可以说是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的补充。内容上,不脱离他的大历史观,但是建立在其明代经济史和世界现代化史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     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
  •     看完以后我就记住了一个术语:“可用数字管理的”(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
  •     年度前十书目。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在纠结一些概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哪个道路好,分界线在哪里,但是真正去看欧洲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被称为封建社会的那个时代完全是两回事,就好像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完全是两种生物一样。黄仁宇这本书解决的就是这些概念的问题。
  •     作者的大历史观深深影响了我,对于历史很敬畏也很严谨,能看到前后事件的联系更是难能可贵!
  •     对明末小说中客商的分析
  •     最近看了3本关于明朝的书: 《放宽历史的视界》 黄仁宇 《中国人史纲》(下) 柏杨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比较以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听明月讲故事很容易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上瘾,即使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明朝的历史,但好像很多事情好像仍在周围重演。 柏杨显然很愤青,对各个朝代的得失做了很多精辟的总结,是很好看。 但是看完了这2本书可能仍然不知道如何避免前人的错误,黄仁宇的《放宽历史的视界》还是说出了一些问题的关键,我感觉《放宽历史的视界》这本书的精华在后面新增的 《明《太宗实录》年终统计的再检讨》(上 中 下)3篇中。基本上是对明朝和当时的英国做了一次国家税收对比分析:明朝的税收构成很复杂,因为所有的项目大多不是使用货币,而是钱,粮,马,盐等项目一一列出的,虽然最后折算成银子大约是3000万两,是当时英国的10倍,但英国国王的账本上全部是以英镑为单位的,这就是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在统计和管理上的差距。经过了清朝改朝换代:到了清代,整个国家的总收入还是3000万两(300年间税收增长为零?而且人口增加2倍……),这个数值和当时英国国王的收入已经相差无几,而且英国国王收上钱,还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1块钱可以当2块钱花,其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言而喻。 从本质上说:农业社会的国民性形成来源于地缘因素,15英寸年降水线几乎和长城平行说明:农业民族脱离了补给的底线注定无法长期深入游牧民族的领域。农业社会是不需要太高明(技术)的治理手段的,因为技术因素对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提升非常有限。 而相对于当时的西方社会:面向商业的工业发展使得各种为保护商业发展的制度得以成形。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法律大于皇权成为一个很基本要素:即使是国王欠了钱也是要还的。因此:英国的国王进行对外的战争都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美国南北战争中的的北方(可以参考一下《伟大的博弈》华尔街在南北战争中的表现),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都是类似的,而中国只能在基于低效率的税收体制上只能通过增加税收。而收上来的资金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送到前线也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明朝之败于满清,满清之败于列强都说明数量上的绝对值并不代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商业社会的基础是法律保护财产私有制,而科学的量化管理技术则是必要的手段,因此完全不用依赖“道德”来治理。
  •     放宽历史的界限指的是从明朝开始大而简地分析中国之政治制度,从而来解释百年之内制度的陈旧保守如何导致了民国时期的面貌甚至影响至建国之后。作者也横向对比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来说明中国与它们之不同,并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条件。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旨在说明,明朝具备“资本主义萌芽”之说实属荒诞。《太宗实录》一文旨在说明官僚主义之风是古代中国的巨大弊病,即是“倒金字塔”结构,并分析了前因后果,前因为地缘政治的缘故,水灾、游牧民族侵略等等,后果则是上层理想主义,下层无法实施。简言之,作者认为古代中国制度明清时转为保守,只存在上下层两个阶级,彼此基本不流通,缺乏中间阶层。中国后来之历史都被这种局面拖垮了,以致民国革命也是为了摆脱这种情况。作者提倡将此延续已久的制度改为全国能在数字上管理从而实现现代
  •     黄仁宇先生的书真的值得看
  •     读黄先生的《放宽历史的视界》,收益颇大。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集权的认识确宽泛了,认识确明晰了。 从开始接触“资本主义”这个名词,教科书或日常生活给予的直接印象或答案就是贬义的,资本主义是剥削、压榨和侵略的代名词。历史教科书中教给我们的多是至善和极恶,黑白分明,没有中间的“妥协”,没有其他的色彩。既然资本主义是险恶的,历史教课书中还颇为有点自豪的说在明代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然后是只可惜。。。有点酸葡萄、甜柠檬的意思。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直线式的发展,是一种组织和运动。资本主义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从意大利到北欧再到英国。意大利以威尼斯为代表,北欧以荷兰为代表。现代商业习惯,注重资金活用,剩余资本通过个人贷款而广泛流通。在产业上,因企业扩大而超过个人耳目监控范围,而雇佣专业经理人代为打理。在技术
  •     黄仁宇最大的价值真的是他的“大历史观”,就是书写历史横截面的办法。
  •     书中收录的几篇文章内容上有些重合。非常喜欢黄仁宇这种大历史观 但是知识储备不够 读来颇为费力啊啊
  •     黄仁宇的书写的果断很好~
  •     如题!看了黄仁宇的书,一个体会是看历史不能只看几十年,而是要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另一个体会是发觉一切的政治朝代的变更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经济变更做背景及诱因。
  •     初读黄仁宇我是很觉惊艳的,因为黄先生从不像传统史家以道德视角去臧否人物和事件,而是以经济和技术手段来评价这些东西。纵横捭阖的“大历史”打通了历史与当下的鸿沟,解释了中国何以无法像西方那样产生资本主义这样比较重要的问题。但近年来我开始怀疑这种倒果为因、有些“辉格”式色彩的历史诠释方式。黄先生自承“我之治史,注重归纳而不注重分析”,将中国两千年尤其是明清两代视作铁板一块,从万千复杂难缠的线索中简化抽象出一条“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让我着实替他捏一把汗。黄先生力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治学方式令人敬仰,但也有可能滑向“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另一极端。此外,此书主题重复得厉害,依愚之见,保留《三言》、《太宗实录》、中西文化汇合、上海抗战四篇即可。
  •     喜欢黄仁宇
  •     本书包括: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内容。
    这本书是作者的历史写作之中提出引用参考资料频繁的一种。《明实录》内《太宗实录》年终统计一文又整个重写,加入英国之参考资料多种。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增订版,具体收录了:《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里昂车站的会晤点》、《上海》、《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文章。
  •     喜欢看万历十五年的,应该知道黄仁宇,不用介绍也知道分量,大师就是大师父....
  •     黄仁宇的书就是牛!大历史,眼光就是宽广!
  •     依旧专业。。
  •      思路清晰,文笔细腻,黄老治学态度之严谨实在值得学习
  •     “读书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黄先生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用宽广的视角探求历史上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只可惜言语晦涩,引用较多,还要再读。
  •     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历史观,很好
  •     《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里面的很多分析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     很好不错!喜欢黄仁宇先生的书~
  •     黄仁宇讲历史比较独特,思路明朗。
  •     读黄仁宇先生的书很有收获!
  •     书没看懂。 可是极其喜欢这个书名。放宽历史的视界,很多东西的看法就会变化,在意的不在乎了,本不在意的变得重要。
  •     看过万历十五年之后,买的这一本,作者看历史的角度与众不同。书很好。
  •     黄仁宇的经典之作
  •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集成之作,我个人觉得仅次于《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
  •     一直比较喜欢 黄仁宇的书 三联也是我信得过的出版社 所以买了一套 还没有读 先给个好评
  •     又是一本黄仁宇的大历史著作,一如既往的贯彻了他的历史观,视野很宽广。不过行文太散了,缺少一个重心,或许这就是黄先生推崇的效果。不置褒贬,触类旁通。
  •     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堪称经典,百读不厌。
  •     最近看了很多历史书从中汲取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在做人方面悟了更多的道理中国的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多看历史对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在中国混人脉是非常重要的
  •     黄仁宇的书我很喜欢,万历十五年开阔了我的视野。
  •     从小说反推历史风土人情,有点意思。
  •     14年凸版实习结束时梁先生赠的书 拖了一年才开始看 不止要查中文词典 还要查英文词典 甚屌甚屌 解开了对黄仁宇资本主义的一些误会 不得不说我的历史观还是受他和钱穆影响最大 《三言》《太宗实录》掉书袋得算是论文了 可读性不强 《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汇合》是大成 基本涵盖了所有观点 也在他不同的文章中反复提及 《上海》四十年代写得真是让我心向往之 就着枪林弹雨的声音吃牛排喝罗宋汤 奇妙
  •     一本文集,集合成册时不同文章内重叠的内容未做删改。“数目字管理”和“大历史”两个概念被反复重申,算是对作者另外几本专著内思想的提醒与概述。
  •     从局外人的角度,从大历史的高度,能看得更清楚
  •     买来与大历史、黄河青山配看的,进一步了解黄仁宇
  •     黄先生的书要顶。一起买的三本黄先生的书。正如书名,放宽了读者的历史的视界。非常好
  •     : K207-53/4823-1
  •     所以我认为针对今日中国的改革作辩论,一定要澄清这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体制,只有宣传上的效用,没有学理上的意义。一具尚待开发的国家,连最基本的现代组织都未完成,就奢言实行共产主义,甚至完成否定个人私利观,那才是颠倒历史。P147。
  •     三联的黄仁宇系列最后一本了,反反复复还是那些话。
  •     黄仁宇的作品,大历史视角,推后四百年看历史,几篇文章,主要以明朝大量的数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方不同,帝王专制制度,私有产权和法律缺失,文官集团与小农基础阶层的夹心,没有中间阶层,不可能发展商业,而无法产生资本主义。
  •     中国历史的幅度极深,不分割,放在悠长岁月里,世界变革中,审视历史就有更丰富的内涵。黄仁宇的背景在多角度观察里,尤为有特色。
  •     相对而言,这是一本一些中国财政史文章的集合,看起来没有一本书那样贯穿,我也是断断续续的看了近半年才看完。不过,作者从各个角度来研究了中国的财政管理的变迁:从三言小说的角度,从国家的财政制度,对比西欧的资本主义与中国农业为主的五百年制度,应该综合再看一遍
  •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系列中最有深度的一本,很好看。
  •     大历史的视角...就是有点枯燥
  •     黄仁宇的书很值得读!
  •     这本还未来得及看,我翻了翻,觉得黄仁宇的书总是那么有创意,就历史来说
  •     自己这是买第三次了,以前买过一本,后来又买了一套黄仁宇的全集,这次买了是送朋友的。。。
  •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可能是和作者特殊的经历有关,他的历史观和我们从小接受的不同,读起来清新又不失深刻。难得的好书。
  •     黄仁宇的书,另一角度看历史
  •     黄仁宇有句话我印象深刻:中国人习惯于用道德观点去解释技术问题
  •     黄仁宇的书,买了不后悔。
  •     放宽历史的视界,对人生也应该放宽视角。
    黄仁宇先生的书,我一连买了好几本,很值得一读。
  •     资本主义那段很不错
  •     很有见地,值得重读。
  •     还没读,但是黄仁宇的书都一定要读的
  •     黄的书给我们展现了宏观看历史的视角,假设中国百万以上的人读过,必然可以提高国民的认知,从来推动民族的进步
  •     看了这本书对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拉长历史的周期,我们往往更能把握历史的规律
  •     先生的大历史观,囊括古今中外,实是难得
    恰恰最喜欢的 《万历十五年》没买
    能将发展的历史浓缩于一年而阐述,非大才不能为也
  •     历史有其长期的合理性~~~~
  •     时隔许久 终于看完一本书
  •     放宽历史的视界好书。当当的物流也好
  •     黄仁宇的书很好,价格很低,性价比高啊,非常喜欢
  •     读黄仁宇的书是一种享受
  •     观点很中肯,看了之后,视界很开阔,对历史的认识也深刻了一些,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细细的读
  •     是较宽广,引用详实。
  •     读历史,怎么不读黄仁宇。改变传统的看历史的角度,跳出教科书式的理解。
  •     从《万历十五年》发散开来
  •     2015.03.11-04.11 中心论点依然是“可用数字管理的”(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这本再加一个“官僚主义”。第一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就能看出是《万历十五年》以小博大的路数,很有意思,不过后面都是议大于叙。秦汉之后中国基本就不算封建主义,能套用的只能是“官僚主义”,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纯属胡扯,这本中有关的经济的论述都充分证明了这点,洗脑教育无非是想说中国不适合资本主义便生搬硬造一个。有两篇忆叙和Joseph Needham的学术交集,两位学者每周漫步于Cambridge总让我脑补Turing在那跑马拉松的场景。
  •     黄仁宇老先生的一句要有数据精神来看历史,就让人受益匪浅。
  •     黄仁宇的,不用说什么了吧
  •     本科读万历十五年之后就没读过黄仁宇的书了,写得真好啊,虽然理论论述少而又少,但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理论洞见,文字又漂亮。比如讨论李约瑟的官僚主义概念,说道传统官僚主义必“借力于思想上假设的成分”,“以上级的理想为准则……如实施困难,则由上级向下级施加压力”,不切实际的政策“经年累月,积滞于下端”,一句话把意识形态和组织制度在很大的历史空间里勾连起来。又论自明代以来历史为“一元论”,财政统制于中央,中层政府缺乏后勤能力,故而经济部门无以伸足,金融机构难于发展,以组织问题倒逼经济问题。由是进入到对封建制、资本主义等母题的讨论中。“放宽视界”者,长存大历史之心,才能以小见大。可以经常翻读。
  •     对解决一些历史观点为有帮助!
  •     深感几千年来史学之衰退,且不论春秋左传,浩繁24史实以史记为颠峰,三国志次之,宋史等不堪,到了所谓25史的清史稿已呈惨不忍睹之态。资治通鉴有足道之处,但文学性不可与史记同日而语。钱老国史大纲最精彩在篇首,被热捧的黄仁宇则严重名过其实。(2013)
  •     想买这本书好久了,现在终于决定买了,也是黄仁宇的一本代表作,黄仁宇“大历史观”的代表作之一,“大历史观”的扩展之作。
  •     这是黄仁宇的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研究的集子,书还来不及看,但我对黄仁宇的作品一直很有好感和信心的。书的排版和制作都很好,很喜欢,准备好好阅读!
  •     如果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对中国古代史三大帝国时期划分常常被人诟病,以为是牵强附会的话,那他对自己经历的叙述以及对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就值得我们反思。什么是资本主义,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以及X-Y-Z对于中国的历史任务,他都有论断。他说要注重对原始历史资料的收集,现而今又怎样了呢?
  •     很涨见识!喜欢黄仁宇的作品!
  •     黄老先生的书我都爱看,从中国大历史到万历十五年,以及本书,我基本都是一句不漏地看了下来。其为我薄弱的历史知识补上了好好的一课,而且,我觉得黄老先生主张用经济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我甚为赞同。研究历史的人应该熟悉经济。任何历史,经济总是最根本的东西。历史发生巨变之时,一定是经济发生巨变之时。中国历来的改朝换代,无非是朱贫农打败了元地主,而后自己又当上了地主,而后又被努尔贫农给推翻的故事,经济基础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也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     黄仁宇先生因其特殊的经历,使其在看待历史的时候,会有与其他一般史学家不同的视角,而大历史观也是在这种前提下诞生的,大历史观不局限于过去看待历史的方式,把各个朝代看作可以平行对比的个体,而是考究它们之前的前因后果,使各个朝代发生的事件都有根可寻,同时他也在书中指正了目前国内对“资本主义”的滥用,同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一些阐述,并且重点介绍了明朝的财政制度,当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对一些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有些章节值得第二次读,去理解
  •     视角有意思 硬伤可以先搁置
  •     不错
  •     黄仁宇的书,的确不错。值得细细咀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