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上海,1937-1945》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灰色上海,1937-1945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108040824
作者:傅葆石
页数:237页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162页 - 第三章:合作:”《古今》派“的遗民文学

如果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意味着穷困,那么对少数人来说就意味着狂欢。大多数人在上海艰难地维持生计,乞讨、贪污和犯罪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但是,少数在投机中获利的暴发户则沉迷在奢侈品、滥交、享乐主义的颓废生活中,娱乐场、高价餐厅、高级妓院和鸦片馆随处可见。上海的生活似乎固定在现在;每时每刻都是借来的时间。社会和道德的混乱使人们不再相信占领军的道义和能力,上海人对现在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完全没有信心。他们怀念战前的好时光,除了”食物和钱“以外什么也不关心。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25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王统照(1897-1957)——这位久负盛名的”五四“作家和诗人,就是沦陷时期留守上海的隐退者之一。在民族道义和自我保护的矛盾面前,他形成一套道德观念,我称之为”抵抗的启蒙“。实际上,这一概念有效地重释了”五四“思想中以歌颂个性解放为取向的博爱人道主义观。王统照以基督教神启(apocalyptic)末日观为基础,将中日战争看作催生新世界的机会,反复强调战时背景下理性的宽容价值与自由的重要性。但是恐惧、贫穷和集体主义情绪冲击着他的思想,导致他从1941年起退回到沉寂的状态。之后,他将全部精力都花在维护个人气节的道德问题上。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216页

民国上海的经历与现代性一起充满了暧昧性:一方面,它所代表的新商业文明为个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帝国主义的恐怖政体和剥削制度。而这里所讨论的抗日知识分子不顾一切地为了廓清哪些历史的迷离吊诡、释放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力量而不断地抗争。因此,不仅是为了复原战前时代那个消失了的世界,更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创造一个在政治上真正现代、自由和世界性的上海,它更是独立、民主中国的一部分。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71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虽然上海作家们用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信条来表达他们对合法政权的忠诚,但他们对这一信条进行了现代的、民族主义的解释。他们拒绝妥协,不仅是出于对国民政府及其领袖的忠诚,而是对整个民族的道义承诺。
(李健吾《挽三哥》:为良心,为民族,做了一个隐士。)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40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为了表达内心的爱国情绪,上海民众拒绝购买向日方送检的中文报纸,也拒绝订阅日资报纸。(关于上海居民拒绝购买日资报纸的情况,见《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档案》)
针对这一情况,一批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其中一些是为抗议经营者的投降而辞职的报人)在1938年初筹办自己的日报——《文汇报》,他们希望以这份报纸解决生计,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爱国言论的平台。两份美国报纸因宣布外交中立就能躲过日报检查机构,受到这一成功策略的启发,抗日知识分子们花高薪聘请了一位爱尔兰商人克明(H.M.Cumine)来担任报纸的出版人。他唯一的职责就是确保报纸免遭日本人的骚扰,因此他被戏称为”外国保镖“。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49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七月》的插曲体现出王统照在个人安危和爱国责任之间的抉择困境:一个人怎样才能在沦陷区活命,同时也不背叛国家和自己?当那些逃亡内地的作家说他们这些留在沦陷区的人是在“客观上”帮助了敌人的时候,怎样才能挽回这样的结果?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在这一情况下,创作成为了王统照唯一的抵抗方式。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41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得益于这一特殊外国”保护“,上海新闻也蓬勃发展。从1938年中开始,涌现出一大批洋商报,包括《申报》这样当年为地址日本检查制度而迁出上海的报纸。据当时的观察,孤岛的报纸之多,胜于战前的任何时期。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43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这些在日本人鼻子底下出版的抗日报纸大行其道,大大激怒了日军当局。《上海每日新闻》社论抱怨道:”那些在上海被占领后已经缄口的种报纸,又开始极其活跃地做起反日文章来了。反日报纸依然能被获准出版,特别是在此时——上海已经被日本占领六个多月以后,这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它就不应该被允许。“日本的反应很强烈,任何洋商报都不被获准在外国租界以外的地区流传。为了阻止反日报纸流入占领区,军事岗哨上贴了告示,在租界及其临近地区强迫进行邮政检查。(见《上海宪兵队》:虽然如此,但是通过邮政工人仍然可以想办法”躲避日本检查“,有限的洋商报被秘密藏在上海附近的占领区。像其他黑市上商品一样,这些报纸以高于原价(两毛五)70%到100%的价格被出售。)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35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因此,尽管中国目前军事力量还很弱小,但是,当所有人都愿意为之献身的时候,中国的正义之战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所有诗歌都清楚地揭示一个观念,就是中国正处于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保家卫国是更高的道义。为了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所有知识分子应该超越”精英主义“和对个人的关注。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136页 - 全面占领和商业剧的兴起

李健吾的幸存给了他自豪感和尊严。他觉得自己像个英雄,一个真正的“不带神话的英雄”,已经通过了纯洁的磨炼,证明了道德承诺的救赎力量,像他的朋友牛小山一样,“我是一个小民,没有政治野心,永远只是为这颗小小的良心寻求安宁。”
笔记:这段文字可能是全书灰色上海不弯折的灵魂们共有的独白,人很容易将信仰寄托于虚无的事物之中,他们既构成了战争中民族的脊梁,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泯灭的根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时代绝对不能没有艺术家,但是又绝对不能让他们坐在宝座之上,宋徽宗、李后主都是前车之鉴。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21页 - 序言 沦陷在即

特别是当”孤军“设法在仓库上升起国旗的时候,上海百姓从这样的决心中看到了中国人的不屈精神。中国和西方的观察家都对这一卓绝的抵抗致以敬意。美国记者乔治·布鲁斯(George Bruce)在一个外滩旅馆的房间中报道说,”租界靠近战场的建筑物屋顶上从早到晚都站着观望的人“。除了观看这场”真正“的街头大戏,上海人民也加入了这场战斗,他们捐献食品、棉衣、医药用品和其他日用必需品给”孤军“。这些物资由后援会的志愿者入夜后运到仓库。北京路、广州路和公园路等外滩周五的居民们组织了一天的绝食为抵抗者捐钱。而且,许多中国人都请求英国士兵把钱、物传递给中国军人。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59页 - 第一章

这种逃避者的萎靡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上海青年每二十人里就有一个患上梅毒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45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五四“知识界给人的联想,有点不同于詹姆斯·威尔金森(James Wilkinson)所描写的法国抵抗知识分子,这些作家把自己视为”道德精英“,他们用个人行动为国人驱走恐惧和犹豫,从而拯救国家。文学研究会的创建人郑振铎曾以怀旧的语气讲述”五四“精英主义:”他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因之他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要为祖国和无量数的群众在最黑暗的漫漫长夜擎起火炬,照耀到天明。”
对比起来,现在的所谓精英和公知不但语死早历体教IQ欠费,在道德上也根本就是垃圾啊!!!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4页

在极端的恐怖中,只有模糊暧昧的反应才是自然真实的......软弱、不可避免的行为不一致,甚至某种程度的妥协,还有尊严和道德勇气,这种种状况是任何一个试图面对敌人而幸存下来的人都经历过的。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6页 - 绪论

over-totalization
过度一体化
transcendental ego
普世超我观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1页 - 序言

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不赞同这一做法,认为在战场上赶走日本侵略者才是结束民族危机的唯一方法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134页 - 第二章

邪恶而英俊的荻原(大旭)看上去是“马基雅维利、李莲英和徐志摩”的奇怪组合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90页

王统照《忆金丝娘桥》最后一节:
诗人幻想,也变成残酷的画图!
如今,金丝桥上正交织着红丝,
做什么回忆呢?稻田、疏林、蓑笠,
柳岸,低塘,向人摇曳的芦蒲?
否,否!回忆已抹上勇敢的画面:
情愿在她的艳尸上涂遍血污,
是伟壮的战迹才不负秀丽的风物!
“愈当世变纷扰人生苦难的时代,........人类的理智却因外受横逆的摧残,内动良知的鞭策,比平常时更能迅速生长,发展,而处处显示它的力量。”
“人类历史是一篇沉默的记录,急功好利之辈,纷纷用着损人利己的手段,制作历史,历史是沉默地等待着,等着那些人化为尘灰,归于沉默。”
“真正的公道在人世无处寻觅,未尝不在艺术的国度保存下来。我挣扎于富有意义的人生的极境。我接受唯有艺术可以完成精神的胜利。”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34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观“

    与日本帝国主义"非正义的侵略”相反,中国的抵抗不仅是民族自卫的“正当”之举,而且是保护“人类文明”的“大义”抗争。此战之目的,是要激起日本人民推翻军国主义专政,消灭这个该国际政治和文化秩序的破坏者。
“只有战争才能消灭战争。”

《灰色上海,1937-1945》的笔记-第79页 - 第一章 隐退:王统照和“抵抗的启蒙者”

1943年2月,《世纪风》的编辑柯灵从著名的小报作者、盗印商平襟亚那里接受了流行杂志《万象》的编辑任务。他接手之时,正逢大多数学者隐退,既避免直接与侵略者对抗,又防止与汉奸控制的文化界拉上关系的时刻。而自称理想主义者的柯灵(在“76号”企图迫使他改变立场之际,他曾藏匿了好几个月)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维护良知的声音,并未上海读者提供文学杂志,以宣泄他们的爱国情怀。借助他的编辑权力与资源,以及他和开明书店——这个被他称为“上海和内地作家信息的汇集点”——的密切关系,柯灵没用几个月就把《万象》从一本与政治无关的、迎合大众娱乐口味的、鸳鸯蝴蝶牌的出版物,变成了抗日的论坛。
(想想都觉得,开明书店和复社实在氛围很美好啊,虽然条件何其艰苦,但是没有人放弃抵抗,真好)


 灰色上海,1937-1945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