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监押的帝国主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9787500444213
作者:谢艾伦,蒋清宏,张立,张平
页数:191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像在华大企业的本地经理们那样的前帝国主义列强的非官方代表发现,他们自己处于严重的风险之中。其中某些人有过因当局对其公司的政策而被监禁的经历。在新政权下所遭遇的困境同时标志着在华活动的外国公司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中国处置外国企业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确保大量收入来源和控制由外国公司在多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巨额资产的愿望。      关于中国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政策,传统的解释是:这种政策包括通过征用点相反,本研究显示了这一类的做法几乎没有发生。更多的古领外国公司的事例只发生于一个非直接的、巧妙的和被延长了的过程之后。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独特性,及其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新政权成功地达到了、甚至超越了他们的目标。

内容概要

谢爱伦(Aron Shai),现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艾森伯格东亚事务专职教授,曾先后出任该校历史系与东亚学系主任。主要著作有:《东方战争的起源:英国、中国、日本1937-1939年》、《国际事务中的中国,1840-1990年》,《英国与中国1941-1947年:大英帝国的动力》。他

书籍目录

前言
中文版致谢词
导论
第一章 英国与中国,从帝国关系到正式平等化
第二章 英国的观点
第三章 中国的观点
第四章 寻求权宜之计
第五章 太古公司的关闭
第六章 法国企业的关闭:另一种情况?
第七章 非直接国有化及其后果
附录一 伦敦约翰・斯威尔父子公司(太古公司)从中国撤离(节选)
附录二 转让契约
附录三 麦加利银行总部,伦敦,38教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英法在华企业的命运)》以1949至1954年为跨度,在英、法“后帝国的”衰退的背景之下,以中英、中法关系中的经济与商务因素为着眼点,介绍新成立初期政府当局对在华大企业的政策与处置。

图书封面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英法在华企业的命运》这本书算是比较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政策和处置。跨度为1949至1954年,背景以共产主义中国成立,英、法等“后帝国的”开始衰退。   中国和苏俄的不同在于,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名义上工人阶级是领导者,但事实上等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干部在开始进城接手城市工作后,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根本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效率科学组织的需要,有的甚至对用电能做熟饭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苏俄就不是这样,在十月革命前,工业基础相对中国很成熟外,革命也是以城市为中心取得成功的,并且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强烈要求立即国有化。   由于抗战刚胜利,三年解放战争刚结束,国内失业人数很多外,生产不仅没发展,社会总产量甚至不如抗战爆发前了。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没有采取苏俄模式,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这一策略取得了预期的甚至超过政策制定当初的目的,不仅达到了恢复生产,解决高失业率的目的,而且为总过度提供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包括再次过程中管理城市的经验获得和积累。   新中国后成立后,对帝国主义企业采取的政策在本书看来不外乎两种,一是由工会为谈判代表,政府为后盾,要求帝国主义的企业继续雇佣员工,不得解雇,提高企业不可接受的劳工福利,即使所雇佣的工人是实际需要的十倍,这样对企业来说,不经无效率,而且薪资的开支极为庞大的,有的企业不得不从总部请求汇款;第二就是所谓不平等的税率以及政府对产品的定价,极高的税率让企业盈利不仅困难,而且达到了不可能的程度,产品价格政府的监控,使得企业丧失了根据市场来调整生产和价格的自由。   由于两项政策的实施,在五年多的时间里,许多,尤其有庞大资产的英资企业,不仅无利润可赚,还不得不从总公司请求汇钱解决因以上政策的实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开销,最后导致了企业巨额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的企业不得不主动要求共和国收购他们的企业以求得解脱,意识的统治模式,对民国和西方司法制度的仇视和废弃,使得这些帝国主义企业几乎丧失谈判平台,不然他们的企业和经理人员都如人质一样被监押着。在这个过程里,对资产的评估等也导致了这些帝国主义企业丧失了话语权,比如宣布土地归国家所有,导致一些外资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文不值”,最后数亿美元的外资企业资产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心甘情愿的被共和国收购,并充当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共和国也避免了因收购或兼并或其他形式对外资企业的国有化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   读完此书,不由得不佩服我们中国传统上发达的谋略。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国际秩序和准则的建立既然并无他们的参与即无需遵守,即使这种不遵守侵犯了最起码的平等原则。他们会以此乃长时间以来的所遭到侮辱侵占或者利用的代价为心灵的铠甲而理直气壮得成长为一个巨人。当然了,这个巨人的大脑在自1840年以来的社会动荡中显然并未有任何进化。当面对后进国家欲采取同样手段对付他们的时候,不知是否有过,怎能如此无赖,这样的想法一闪而过
  •     新政府初建时,对帝国资本主义的一种利用与回收。延期征用的同时,禁止英法在华企业解雇员工,又通过提高税率等等似使得企业无法生存,避免了强硬叫停引起帝资的过激反应,最终迫使自动让出经营权。有人说空手套白狼,怎么说也是一种不得已的策略吧。。当然还提一下作者谢艾伦(在华的以色列人)局外人看的历史也比较中肯,用的一手史料包括中英法三国的部门档案以及相关企业的文件,比较有说服力。
  •     很薄的书,还没有看。
  •     历史专业必读书!老师推荐!
  •     读完后怎么感觉当年中国政府就是个流氓政府?不过这样的观点必然建立的今日我们的理解上,很期待探讨下流氓政府的运作机制与规则。
  •     太古洋行谈判清楚诠释了什么叫鸡同鸭讲,感觉太古洋行的经理完全崩溃了23333
  •     除了打包的质量,其他的都还是很不错的
  •     看完唯一的长评的最后一句,我也是醉了。这段历史确实毫无了解,手段也是挺惊人挺发指的...
  •     总感觉共产党纯粹就是空手套白狼,回过头看看统一党派几十年前的所作所为和当今世界,感觉恍如隔世
  •     挺好的,速度希望可以快一点
  •     论流氓政权如何优雅的、不情愿的、悲天悯人的接管外国在华企业。
  •     描述一 主要内容
  •     对那些进行反抗,不同意放弃其资产的人,要加强挤压。作为最终处罚手段,可以将他们的经理作为人质扣在国内。如果必要,无限期扣留。这一切都要用法律的方式进行,如果法律手段不够的话,那就适当地动员诸如工会之类的非官方机构采取足够的非法律活动,以达到目的。禁止在纸上写下任何在事后算账的情况下会置国家于不利地位的东西。“这样中国就可以不费任何成本地获得巨额财产。并且在理论上没有人会要求国家赔偿。因为一切都将是自愿上交,而不是征用或没收的。
  •     英法在华企业的命运
  •      中共三只手捏外国田螺...
  •     書不錯,就是翻譯得不好
  •     “在北京看来,新政权可能不得不赔偿其所国有化的外资企业。他们的优先选择显然是一条既保证其对外国投资与财产的控制,又避免承担外人要其支付其所不愿支付的赔偿的恶名。事实上这是目前研究界的主要理论之一。”
  •     共产党和跨国企业的撕逼大战。
  •     没看呢 呵呵
  •     中共建政数年之间,英法在华企业经历炼狱般的几年。并非采取直接没收的方式,但其手段让这些企业更倍感痛苦。逐渐挤压,让你失去生存空间,再利用其政权力量,逼你乖乖就范。这种手段后来也屡试不爽。英国很现实,与中共建交最早,却并未减少损失,可见有时实用主义也并不奏效。
  •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政策的梳理。
  •     我的天啊……
  •     翻译得真差。。。
  •     救世主背后的“软硬兼施”策略
  •     英国人还想趁着反攻大陆收回资产,但是一块钱也没能带走
  •     掐住你的脖子,采用各种手段让你自愿上交资产,这个还不够还要从总部汇入资金,不过最后的手段主要还是把外国职员压为人质,让你不得不老老实实的按党的要求来,不让你一走了之。
  •     书名改为“人民政府教你如何空手套白狼”估计更有爆点;作者利用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主要是在华英法公司的档案,不过中国方面的一手资料比较欠缺;作者非常注意历史的延续性与事件的背景分析,这从行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我们还能从书中学到很多具体的谈判技巧,尤其是第五章《太古公司的关闭》。
  •     这本以色列人写的书很薄,但是关注了一个不为国人所知的角落——建国初在中国的外国企业的境遇,在学校的时候看过一遍,相信这本书在国内出版有所删减,但仍然能清楚的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老外仍然对中国市场有所忌惮,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给了那么多的优惠条件才使外国人来大陆投资……
  •     被监押的帝国主义:英法在华企业的命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