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村庄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一个中国村庄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214082879
作者:杨懋春
页数:25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人们所干的农活中,种甘薯最累人。4月份,农民开始在他贮藏了一冬的新鲜甘薯中选出最好的甘薯作种子,把这些种子埋在温暖的砖床上的湿沙里。十天或两周后,种子的表面绽出嫩芽,不久嫩芽变成苗。这时天气已很暖和,苗可以移植到菜园里去了。它们被成排移植到苗圃里,施上很多肥料。当嫩苗长出蔓藤,开始在地面上伸展时,苗圃必须始终保持湿润。 小麦收割后,空地上必须马上做好种甘薯的准备。田地需要犁过,筑起成行的垄脊,垄脊顶部必须松软、平坦。如果要施肥的话,常常把肥料施在垄脊下面,但一般情况下是不施肥的。这时,农夫的妻子和孩子们在家里忙着把苗圃里的长蔓藤剪下来,捆成一束,放在篮子里带到田间。经验丰富的父亲在垄顶上种苗,稍年长的儿子或雇工用桶去附近的河、池塘或井里挑水。年幼的女儿和儿子在刚刚种上苗的小坑里灌入一品脱水。母亲和年长的女儿用土把坑填起来。除了一片叶子必须留在外面,苗蔓必须全部埋进土里。如气候适宜,一周内就会长出嫩芽,苗蔓变成新蔓藤。这时开始除草,几天后必须不断除草。在雨季,地面潮湿,长苗蔓上到处长出小根须。不能让这些根须钻进地里,所以每次下雨后,农民的儿子要把苗蔓从垄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如果垄沟因大雨经常冲刷而变小,垄与垄之间的土地要重新耕过,把新土加到垄顶上去保护甘薯。

内容概要

杨懋春,中国社会学家。字勉斋,山东省胶州市台头村人。早年毕业于教会中学,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入齐鲁大学,攻读社会学,副修历史,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班。抗战爆发后,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乡村社会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中国的集镇制度与乡村生活》。1944年在美国参加人类学家林顿教授领导下的“中国乡村文化”研究工作,本书为其代表作,曾被译成多国文字,为攻读文化人类学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书籍目录

译者序言
序言
作者前言
导言
1.村庄的位置
2.村民
3.农业
4.生活水平
5.家庭的构成
6.家庭内部关系
7.家庭作为初级经济群体
8.家庭作为初级礼仪群体
9.婚姻
10.孩子培养
11.家庭的兴衰
12.村庄组织
13.村内冲突
14.村庄领导
15.村际关系
16.天喜的故事
17.村庄的明天
附录
一、农具的改进
二、亲属称谓的使用
索引

编辑推荐

《1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切近理解和科学精确的完善结合,是第一本把中国乡村生活各方面总合起来加以完全贯通和透彻理解地描述的书。《1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和早它出版的《江村经济》(费孝通著)、《金翼》(林耀华著)以及晚它出版的《祖荫下》(许烺光著)并列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

作者简介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

图书封面


 一个中国村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杨懋春先生(1904—1988,字勉斋)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A Chinese Village - Taitou, Shantung Province),与《江村经济》(费孝通)、《金翼》(林耀华)和《祖荫下》(许烺光)共同被视为中国早期文化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相比其余几部大作,杨著的中译本区区二十万字,却何以赢得如何学术评价呢?又或者说,它相比其余大作,确实应该得到如此“名分”吗?既然作为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志,身为晚生的笔者,将试图鲁莽地在民族志写作上对杨氏作品稍加评论,并由此对自己的田野经历及其写作予以省思。首先,杨氏在前言即坦言,自己是“完全凭记忆进行写作”(杨懋春,2001:9),尽管山东台头人的身份和在该村落生活和成长多年的经历使上述写作方法之弊端缩减不少,但这并无法完全消除田野作业匮乏所引致的民族志缺陷。通读全书后,我们容易产生一种直观感受——浅尝则止,欲言又止。例如,在“孩子培养”一小节,约九页的篇幅便已将孩童由出生到成年的过程叙述了一遍,其详尽程度如何,可想而知,故此,笔者才有“浅尝则止”之感。“欲言又止”则是杨氏当想往深入论述时,却又戛然而止,止步在“概述”之间。这点在“婚姻”一小节中,叙述性观念变化时非常明显。“显然,社会对性的态度已多少有所改变,这也许受了青岛传入的观念的影响。”(杨懋春,2001:113)台头村的人,性态度有何变化?青岛观念是何?其又是如何传播和怎样影响台头村的性态度?很可惜,杨氏并未回应上述任何问题,在此欲言又止,并跳转到了下一个话题。造成“浅尝则止”或是“欲言又止”的深层原因,应是田野作业之缺位所致。在缺少详尽田野考察之背景下,尤其是缺乏对当地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上述细节性、隐密性或生活化的信息并无法被详实获取和书写。更重要者,“记忆”的历时性特征并无法解决共时性的问题,当阔别乡土多年,作者实然已经有乡人悄然地“他者化”了,并因此陷入某个尴尬地位。他既无法及时掌控台头村的最新讯息,又不能像真正的“他者”一样,由某个确实的起点开始挖掘信息。其次,这本民族志的吊诡之处是,它一方面如同流水账般进行累述,乍看之下以为杨氏就是个“讲古佬”,在“天喜的故事”一小节,这种故事性写作风格展露无遗,事无巨细,漫无边际且缺乏主题地说完了天喜的故事,但读者却不明白其如此布局有何思想意涵。但另一方面,杨氏又在一定程度上跳跃出传统民族志写作范式,而重点择取了家庭和村内(际)关系两个轴心,由此发展出了前述的漫长“故事”。显然,后者不仅巧妙,而且“学术”,它成功地使著作又“流水账”转向了一部学术作品。由此,读者可以在杨氏建构的家庭和村内(际)关系两个结构范式中,对台头村内的生产、生活和社区关系等方方面面进行重新解读。可遗憾的是,这副框架落实到了具体写作时,却演变成了泛滥式的信息堆置。简言之,杨著创设了良好的“大结构”,却未能把握住其内的“小结构”。例如,他视中国家庭为“家庭成员、家庭财产、家庭牲畜、家庭声誉、家庭传统和家庭神祗构成的复杂组织”(杨懋春,2001:47)。这一定义颇有创造性,它使家庭向着广义、狭义或中义等不同层面发生延展,同时也为写作建构起了独特的框架。可惜,杨氏在之后写作中,只是分门别类地罗列了自己对该定义下家庭各个部分的记忆,而对部分间的关系却缺少足够的综合书写。若在孔德看来,这便是违背“整体先于局部,综合先于分析”的思维了。这给我们的启示便是,民族志及它前向的田野作业,应时刻明晰自己所制定与携带的问题(主题)是何。这不仅是田野作业的基本要求,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后期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框架。但与此同时,如何让这个“基本框架”延续下去,便成为一个难题。为何杨氏的流水账未能说清楚问题?因为他耗费了过多的文本去叙述一些与问题并无关系之内容。最后,笔者将以自己对广东肇庆端州的疍民(水上人家)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加以自我批判和反思。首先,杨氏的民族志带给笔者最大的思考在于,详尽而带着问题意识的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其次,写作过程中,应避免长篇的,无主题的,甚至于离题的现象描写。民族志讲求详尽入微,但毕竟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民族志小说,故还应有所节制。最后,如何建立一个田野调查或民族志写作的框架?这是相当考验人的环节。本乡本土如今已经成为不少人类学家展开田野调查的基本策略。在“还乡”过程中,应首先确认,自己还乡的情形如何?自己与此时此刻依然栖息那儿的人们有何异同?又与真正的外来者有何异同?厘清本环节的身份认同,是建构田野调查或民族志框架,乃至整个研究能否成功完成的基本前提。文末,再来说说,笔者对杨先生《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能否与费老等著作相提并论的看法。在中国人类学学术史上,笔者以为当之无愧。但若以学术成果评价,在当时亦属于中上流之作,但似不宜与《江村经济》、《金翼》和《祖荫下》放在同一层级。如今看来,这部作品未必得以赢得满堂赞叹,但它却能较之那些举世公认的成功之作,带来更多反思和启迪。参考书目:杨懋春.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给4分 主要给其历史意义,而非学术价值。所谓中国人类学早期名著,本书的成名在于在学科以及国际交流中的历史先驱者吧,当时中国农村进入人类学范畴不久,作者出身中国北方农村而获得美国学术训练,这个组合对于美国学术界想必颇具新奇性和说服力。书本身是认真全面的人类学民族志,虽然并无常规的田野调查过程、而是回忆录,不过也可算扎实 几乎全用浅显白描和综述(包括多次细致描摹民俗,偶尔议论),除了作者前言外、难得看到学术观点或建模。另一方面,对村庄各层次角度的分解,本身就体现学术方法和水平:“采用社区研究法”,以家庭为主要叙述单位。例外的是“天喜”篇,应该是作者自己在追忆童年少年时代,写得非常细腻、也是全书唯一充满感情的篇章。直到最后一章“村庄的明天”到了作结论的时候开始分析评论和展望。给出制度设计..
  •     书不错,比较是大家之作。但是,时间有些久远啦。毕竟改革开放都三十年啦,现在的台头村变化那是相当大啦!!!!因为我家就离台头村不远,感受还是很深的。另外,不知道本书的英文版不知道能不能引进。关于书本的翻译,有些地方有待改进,比如说一些方言,一些特殊的地方性词汇用的都不是很恰当!!
  •     教授推荐的读物,买来写课程作业的,确实是本好书,内容有趣,行文浅显易懂,不可多得的社会学入门读物。
  •     层次感明显,笔调细腻,有感情。书中涉及许多议题对今天研究依然有启发作用。
  •     杨懋春先生此书,与《江村经济》(费孝通)、《金翼》(林耀华)和《祖荫下》(许烺光)共同被视为中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里程碑作品。这部民族志的独到之处是,从家庭(初级群体)为视角,叙述了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的家庭起居生活、村内(村际)关系和孩童教育等现象。但诚如作者承认的,这是“完全凭记忆”的写作,因此详尽细致的细节式描述在本书内较为少见。
  •     看过英文版的
  •     中国农村家庭ABC
  •     也就是本给老外看的introduction,静态的描述个没啥特点的农村。但关于集市那几段对我启发很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