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史话 蒋畈六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中国近百年史话 蒋畈六十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8034700
作者:曹聚仁
页数:196页

章节摘录

  也是败家的路子,有一句俗语:“人家败,饲鸡、养鸭、造房子卖。”这是不可以用城市的尺度来量度的。我们的祖父母一生节衣缩食,才从贫农爬到自耕农的地位。祖父去世后,我们已经有五十多亩田地了。先父一动手造房子办学校,我们的田地就保住了。他造了五楼五底的厅堂,还没全部完工,学生就已进来了。后来,又添了三楼三底的堂楼,这样高初小学的七级教室都完备了;接上来,又添了五楼五底的新厢楼,一半住家,一半还是做教室和学生宿舍。后来,把樟树下陈家那三楼三底的老房子买了来,做学生的宿舍和膳厅。又接在老屋边上,造了五楼五底的房子,做教室之用。这样,造了房子又造房子,就把堂楼基上那棵大金钩梨树砍掉了,把我们孩子们所最心爱的一园橘子树也砍掉了。我那久住在我家中的外婆,老是摇头叹气:“书呆子!书呆子!”我们曹家,人丁本来衰落得很;这一来,整个小村都是喧嚣的叫喊声、读书声和脚步声。先父去世那一年,这样一个乡村小学,就有二百上下的学生了。先父把教育事业看得那么重要,说起来,他是校长,终身没见过半分钱薪给的校长;还兼国文和历史课程,他自己改课卷,还时时要考核全校学生的成绩。我们一家人,除了老是出门的我,大哥、嫂嫂、弟弟、妹妹和几个侄儿,都在这小学做过很久的义务教师。育才小学,就变成了我们曹家的家庭教育社,这神圣任务,谁都得担当起来。先父就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一事业上,把学生看得比自己子弟还关切。

前言

  曹聚仁先生是位多产的作家。从1921年来到上海时起,到1972年临终前一个月,他手中的笔就未曾放下过。他几乎每天都写,有时一日要写三四千字。他曾为自己统计过,自称一生写了不下四千万字。他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多种报纸及杂志刊物上,抗日战争时期,更见诸他发的战地通讯和专栏中。这些文字中的一部分,曾先后结集成书,约七十种。  曹聚仁的一生执过教鞭、当过记者、办过报纸。他的文字,涉及面甚广。早期以杂文随笔见长,上世纪30年代曾出版过《文思》、《笔端》、《文笔散策》等。他对国学也有研究,较著名的有他年轻时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笔录整理的《国学概论》和晚年在香港出版的《国学十二讲》(后以《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为书名由北京三联书店在大陆出版)。  抗日战争烽火燃起,曹聚仁带笔从戎,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当了一名战地记者,写下了大量新闻通讯。这些新闻类的文字在抗战中曾结集出版过《大江南线》;抗战胜利后曾与著名新闻摄影家舒宗侨合作出版了《中国抗战画史》,收一千多张真实的照片,四十万字文字史料,是当时最为完整的有关中国抗战这段历史的记录。

内容概要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蒋畈村现划属兰溪)。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并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并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

书籍目录

曹聚仁作品系列总序
中国近百年史话
前词十九世纪之中国
一 叛徒
二 闯头关
三 诗人之泪
四 “李鸿章杂烩”
五 康有为登场
六 新旧士大夫斗法
七 西医孙中山
八 时代骄子梁启超
九 北拳南革
一○ 《民报》与章太炎
一一 辛亥革命
一二 袁世凯
一三 革命之梦
一四 宋案
一五 昙花一现的二次革命
一六 前甲寅
一七 新华春梦
一八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
一九 “五四”的前夜
二○ 五四运动
二一 从洋鬼子到洋大人
二二 大时代的脉搏
蒋畈六十年
一 挂钟尖下
二 一卷连环图画
三 一个小农与一个秀才
四 金华学派
五 一介书生
六 君子小人之辩
七 那一时代的一群人物
八 另外一群人的面貌
九 有意的花与无心的柳
十 时代的讽刺
十一 父子之间
十二 我们这一代
十三 “地盘动了”
十四 一种庸人的政治
十五 我们的房子
十六 我的母亲
十七 我们的信仰
十八 环绕蒋畈的另一群人
十九 意外的意外
二十 神道的黄昏
跋尾 昭告于先父梦歧先生之灵前

作者简介

《中国近百年史话蒋畈六十年》托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收尾至抗战军兴,纵贯晚清和民国。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粗线条勾勒出重要历史人物如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所交织出的曹氏“近百年史”。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并征引了不少感性的文学材料,如黄遵宪、梁启超的诗文和《新青年》上的言论,以文八史,文史互证,有别于一般史家著述。称得上是“大师小作”。
《蒋畈六十年》为作者故乡小山村一一蒋畈立传,叙写太平天国后期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四代村民乱世艰难求生的历史。父亲“穷秀才”曹梦岐以“一介书生”,抱持普及教育、开通民智的理念,兴办育才小学,实践躬行,死而后已,有着类同张謇、陶行知的精神。作者同时关注草根民众的生活和命运、士绅精英阶层的作用和影响,笔下“那一时代的一群人物”,具有见微知著的个案意义。
二书对照阅读,大历史对小人物,国家之广对山村之小,宏观对微观,彼此相异而可以互补。并置合册,或可感受时代潮流与历史变迁。

图书封面


 中国近百年史话 蒋畈六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这本书叫《中国近百年史话·蒋畈六十年》,是曹聚仁写的。现在在读第一本,被评价为“大师小作”。二文笔是带有白话文的感觉,有历史的沧桑感,微言大义,用词考究,读起来比较费力。但是几乎篇篇都是经典,都有新意。一开始就讲的是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大概算是中国海军的最高峰了,当然是从硬件条件来说。有这样从德国进口的军舰,吨位大而速度慢于日本;炮管威武却只是水兵晒衣服的竹竿;火力强劲却只买了两三发开花弹,第一次放炮便把海军总司令从舰桥上震跌下来。这样的海军,是不可能打得过强横的日本人的。“甲午一战,把三十年坚甲利兵的大梦轰醒了。”事实证明,军队之强,还是强在士气,或者说气势,是一种精神状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发展,我们也出现了一批鹰派,并且可以看出正在逐渐掌握说话权。想想俄罗斯,虽然国家刚刚从衰弱中走出来,但在军事上的强硬仍然不见当年苏联之风,这就是一种自信和权威。三“在朝鲜的王师,从牙山退到了平壤,沿途夺财物,役壮丁,淫妇女,一应官兵的典型动作完全使用出来。”大概是那个时候,清朝派兵入朝,就像几百年前的明朝那样,抗日援朝。然而这次,似乎有点太过分了。要知道那时朝鲜应该还是清朝的属国,派兵保卫,却不战自败,接连溃退,整个朝鲜拱手让与日本,而且还做出这等恶行,实在是腐朽衰败到了极点。这段历史,在中国主流的历史书上,或忽略或抹杀,是根本看不到的;但是这样的历史,在韩国或者朝鲜,却可能是作为国耻而大书特书,就像我们的抗日战争一样。这样看来,韩国人老是跟我们对着干似乎也找到点理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民族与民族间的矛盾,根本就是无法调和的。另一方面,虽然我们有抗美援朝,虽然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朝鲜也不可不防。即使是这样一段“小小”的历史,也埋下了足够的祸端。四四川的保路运动居然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由此开启了革命的时代,作为四川人我感到很自豪。四川人虽然喜欢打麻将喜欢吃川菜,颇有好吃懒做之名,但是往往还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对开阔眼界的追求。知道自己身处盆地,就更有想要冲破阻碍了解世界的欲望,16岁的邓小平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渴求下乘坐5万吨的邮轮远赴法国,这种革命创新打破隔阂的思想,或许是改革开放最原始的考虑吧。说起四川人在近代的中国,所作贡献不少,或者说是相当的巨大。大的不说,且说我们老家的事。当时四川的一个军阀李家钰,人称“遂宁王”,参加过剿共,但却是第一批北上抗日的国民党军队,民族英雄。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国势垂危。  李家钰出自民族义愤,通电请缨杀敌。并作诗一首::“男儿仗剑出四川,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李家钰传》P279 巴蜀书社),  蒋中正同年8月令李家钰等部川军出川抗战。李家钰接电令于9月初率四十七军一○四、一七八两师约一万八千人从西昌出发,部队单衣草鞋,行程一千五百余公里,12月始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布防于太行山区之长治、长子、黎城、潞城一带。李家钰在抗日前线,深受全民团结救亡高潮和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鼓舞,对过去积极从事内战的罪愆有所悔悟,幡然致力于国共合作,杀敌致果。李家钰部驻防长治,与八路军炮兵部队联防守城,双方关系融洽。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因公经长治,李家钰曾敦请他向四十七军营以上军官讲授抗日游击战术。李家钰并先后派遣几位营长,到八路军总部抗日游击战术训练班学习。李家钰离开自己当王做主的遂宁地区,远赴抗日前线,屡受国民政府冷待(不发给棉衣棉鞋,到了冬天士兵们还是穿着出发时的单衣草鞋,可怜可悲)。然赤诚未改,以身殉国,最后牺牲在抗战前线,死后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举国哀悼。李家钰将军算是遂宁地区最高的军衔了,也是抗日名将,可是我作为遂宁人居然也是半年前才偶然得知,为什么这样的英雄就没有大力宣传呢?因为是国民党的军官吗,北京不还有张自忠路吗?既然表态希望国共第三次合作,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滇西1943》也算一方面,遂宁难道就不能改个街名吗?五从国家到个人。想起了老爸说的爷爷的故事。据说爷爷还是十几岁时,跟我现在应该差不多,国民党到处抓壮丁,为了躲避兵祸,他只身一人跑到遂宁去学手艺,当学徒,躲过一劫。看着这本书,特别是读到了第二本《蒋畈六十年》,作者讲述他的太婆(爷爷上一辈),祖父和祖母在太平天国时期,革命时期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平淡朴素的文笔,却更让人能感觉到作者压抑的深情。想到我的爷爷,十几岁的孩子独自面对命运的选择,一个人扛起生活的重担,着实不易。虽然我从来没见过爷爷,但是这么想着居然抑制不住眼泪流下。老一辈的人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忍受了太多的痛苦,承担了太多的煎熬,在那样的非人哉的时代里,一点一点地耕耘着几分薄地,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家产,只是想着为我们多创造些条件,真是太艰难。这么想着,觉得自己实在愧对先祖,愧对爷爷和外公,我现在做到的比起我能做到的差得太远,怎么对得起他们在艰苦岁月里的奋斗和抗争?六《蒋畈六十年》讲的是作者出生的那个小村庄60年的故事,和前面宏观的历史对照,更能直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读这本书,就联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同样是一个小地方一个小家族的故事,不过前者是由衰到兴,后者是由兴到衰直,都是一笔一辛酸,一字一煎熬。可以对比阅读,更让人感受到世态炎凉,万物刍狗。七“中国的民意,自来听任执政者捏造,方圆任意。”这句话说的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那时为表示遵照民意,袁世凯组织了全国民意调查。然而“以中国区域之大,不到两个月,居然全体选举完毕,全国一九九三票,票票主张君宪,无一票反对,而且每一票上,都写着:谨以国民公意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没有一笔不同。”这样的民意,自然能够载舟覆舟。“老百姓也不是这么容易欺负的,袁世凯毕竟做了皇帝,便一跤摔死了的呢!”八总之这是本不错的书,推荐阅读,而且很薄,不太费事。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有趣。近代史必要各书对读,方可补全观点,明了史实,不为所骗也。蒋畈六十年从家族史省事历史变迁,可与白鹿原同观。但编辑实在低劣。
  •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     曹聚仁写的真不少,每本都需要认真读读!
  •     不过还是更喜欢 万里行记 和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     智者仁心,好文章。
  •     好书 值得一买
  •     再版的时候还请编辑校对校对错别字
  •     后面的蒋畈六十年更好看,平淡中有沧桑
  •     生不逢时,做知识分子,当在民国。
  •     内容还行。喜欢历史。可以一看。
  •     文笔一流,观点陈旧
  •     PDF
  •     后者很有味道 如何尝试写村史与家史 曹氏给了一个不错的例子
  •     先说一下近百年史话,十几篇文章,内容跨越百年历史,而且是晚清到五四那段错综变幻的时代,其粗略可想而知,但文中依然清晰的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看法; 再说说蒋畈六十年,一个小乡村一个理学家在那样一个年代,进行着育人事业,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命运,但却真真实实展现了中国当代基层社会的现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