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之城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精灵之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802250857
作者:[英]威廉·达尔林普
页数:480页

内容概要

威廉·达尔林谱 William Dalrymple,苏格兰人,在佛斯海湾边长大。曾为《独立报》专栏作家。年方二十二岁便出版了畅销又备受好评的《在萨那都》,此书曾于1990获得《约克郡邮报》的最佳处女作品奖,以及苏格兰艺术协会春季图书奖。1989年他迁居德里,在当地居住四年,为本书搜集资料并为《星期天通讯》、《观察者》、《观察家》以及《周日时报》等报纸撰稿。曾获《周日时报》年度英国青年作家奖。威廉·达尔林普与艺术家奥利维亚·弗莱瑟结婚,目前在伦敦和爱丁堡两地居住。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德里居不易第二章 锡克教徒大屠杀第三章 大分裂第四章 殖民地时期的德里第五章 历史上的大英帝国第六章 莫卧尔的德里第七章 黄金时代第八章 炙热的精灵之城第九章 摩诃婆罗多词汇表

作者简介

印度,一个大众耳熟能详却又陌生的国家。
德里,则是印度史上冲突不断又充满顽皮恶作剧精灵的都城。
尽管德里曾经千年复千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侵略者焚城,但因有精灵守护,这个城市也一次又一次如火鸟浴火重生。
作者从房东普利一家的古怪之事开始,穿插锡克教徒好友、计程车司机与各行各业,诸如苏非密僧、回医、放鸽人、阉人圈……小人物的故事,最终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内容与考古学家所发掘的遗址相呼应,引导我们出入新旧德里之间,一窥真正“精灵之城”的精神所在。
从英国迁居新德里的作者,抛弃意识形态和种族优越感,记录亲眼目睹的新德里景象与耳闻的新德里掌故,他穿梭历史与现实之间,述说印度人眼中的精灵之城,新德里的古往今来,以及英国殖民遗风。

图书封面


 精灵之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直到飞机抵达德里的英•甘地国际机场之前,我一直在匆忙地恶补行走印度的最基本的知识。等到身在印度时,才知道光有各种指南是不够的。幸亏我随身还有两本用来解闷的关于印度的小书《精灵之城》和《窥视印度》,恰好填补了在指南层次之上的阅读印度的空白。印度是我这个星期的阅读关键词。在指南层面,在国内能够买到最好的应该是《走遍全球》中的印度卷。LP、NG和DK均没有中文本。对于各种旅行指南类出版物的评价,旅行者是用手投票的。身处目的地,看看周围的人手上拿着的品种就知道优劣了。根据我在北印度看到的,LP India毫无疑问是最畅销的,街上各种档次的游客所持有的指南半数之上都是此书。LP的最大的长处是实用性。内容翔实而且更新及时,说明扼要而清晰。这是个难能可贵的长处。我无法忘记,当我手持另外一种旅行指南,站在旧德里的贾玛清真寺的南门前,寻找著名的Karims餐馆,身处喧闹嘈杂的环境之中,放眼看去都是人头涌动,面对语焉不详的说明是何等的绝望!所以,翔实、准确、清晰、及时是LP胜出的原因。不过LP有个致命的缺陷,太厚了。我实在记不清LP是否有过任何一种不厚的旅行指南?一本像字典一样的旅行指南真的很适合放在背包里吗?NG的内容和LP有雷同之处,但是胜在探索倾向,这也是NG一贯坚持的风格。DK的市场很小,其实过度精美的铜版纸印刷本是不适合作为旅行指南。上述三种主流旅行指南的中文版均没有印度卷,因此我所用的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走遍全球》中的印度卷,原版来自日本大宝石出版社。另外在新德里购买了New Holland出版的Globetrotter系列的Delhi, Jaipur and Agra卷。大宝石本原本专属日本市场,提供的各种建议对东亚市场很有效。与其他各种旅行指南不同的是,多数页面下面有些读者来信选登,形式颇为生动,但是说实话,都是些纯真的欧巴桑的受骗感言,读起来只是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在翔实和完备程度上远不能和LP或者NG相比。由于原文为日文,出版者没有核对经片假名转写的词汇的英文拼法,因此有些低级的错误,比如将“尼赫鲁大学(JNU)”写成了“奈尔大学”。另外一个不如人意之处是,现在的中文版是2006-2007年版,其中提供的酒店和餐馆的价格远低于当前市价,毫无参考价值。《精灵之城:德里一年》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非小说作品。对于英国而言,印度是历史怀旧梦想的单相思之地,不过印度却没有把曾经的殖民者太当回事,old days对于他们来说,绝不是殖民时代,而是梦幻般的莫卧儿王朝。城中的景观也反映了这点,红堡、贾玛大清真寺、顾卜特神庙、胡马雍墓等等无一不是指向殖民时代之前的印度;殖民时代的地标大多经过重新阐释了,如印度门。《精灵之城》讲的是一个来自苏格兰的年轻作家如何在一个年度周期中探索德里的历史的故事。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和政治变迁、英国殖民时代的痕迹、莫卧儿王朝的历史记忆等等都一一自然展开,阅读的流畅性非常好,唯一的遗憾是翻译中常常不顾及一些地点或者人名的约定俗成的译法,如著名的贾玛清真寺、康诺特广场及杰巴特市场都改用陌生的词汇。《窥视印度》是妹尾河童的著名插图本系列“窥视”之一。妹尾先生是位著名的舞台设计师,因此绘制各种俯视或侧视速写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也是他的所有图书的一个重要的卖点。不过,很多速写应该不是在现场完成的,可能是基于照片的速写画。《窥视印度》是妹尾先生的两次印度之行的成果;书中所见他的好奇心令人钦佩。因为是插图本,而且文字浅易,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缺陷也很明显,这本书太老了,虽然妹尾先生有旅馆广告嫌疑,他画了几乎每个城市里他住过的每一处房间,也巧妙地插入旅馆地址、电话和价格,不过,这一切都太过时了。其实,《窥视》系列是给那些不能身处其地的“纸上游客”准备的,当我坐在英甘地国际机场的候机厅里等待回程航班时,手捧妹尾先生的《窥视印度》,总是感觉有些别扭。http://www.jianxu.org/?p=34
  •     这本书是达尔林普的第二本东方游记,出版于1994年。第一本《在上都》(In Xanadu)完成时,作者年仅22岁。《在上都》记录了他追随马可波罗的足迹,从耶路撒冷一路东游至蒙古的经历。作者博古通今,妙笔生花不断,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精灵之城》也沿袭了《在上都》的腔调,时不时要作些“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之语。达尔林普对东方的兴趣,大概是有点家族渊源的。据说他的父亲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表兄弟,有心人说不定还可以从他的笔下寻找到一点布鲁姆斯伯里的余风流绪。1989年,达尔林普搬到了印度德里(但这不是他初第一次的印度之行),租住了书中那位“普林太太”的位于Nizamuddin的顶层寓所,开始了他在这座“精灵之城”的游历。本书一出版,亦是叫好声一片,之后甚至被宝莱坞改编成了一出戏。所谓的“精灵之城”,是引用了书中那位苏菲圣人“萨都丁”的说法:“德里是个充满精灵的城市,尽管它曾经一次又一次得遭到侵略者的焚毁,千年复千年,然而这个城市还是会重建。”此“精灵”到底和《哈利波特》或《魔戒》里的欧洲精灵们有多少渊源,且待学者研究,不过Djinn(镇尼)当然是个伊斯兰概念,最出名的一位就是《一千零一夜》里的那个装在黄铜瓶子里的魔鬼。镇尼亦正亦邪,大概的确是德里这座城的最佳守护神吧。达尔林普既有了个好书目,内容也不含糊。全书由今溯古,一个章节写一个时代,从当下的德里一直写到摩诃婆罗多的印度,中间自然绕不开德里古城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时期(个人观点而已):德里苏丹国,莫卧儿王朝,和英属印度。在达尔林普之前,已经有太多人写过这几段历史,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精灵之城》薄薄一本书企图写尽德里的前世今生,实在冒险。令人不爽的是,达尔林普大概是成功了。《精灵之城》之所以好看,恐怕是因为作者有点爱八卦,时不时就掩饰不住“白头宫女说玄宗”的爱好,恰好德里在这一方面一向毫不吝啬:各个时代不同的人事斗争,冤冤相报的仇杀,行刺,下毒,勒毙,乃至刺眼割鼻,不胜枚举。写“莫卧儿的德里”,达尔林普专挑香烟刺激的写,写舞娘和“一丝不挂的”名交际花,写奥朗则布和达拉的夺位战,最好玩的是,达尔林普甚至不辞辛劳地拜访生活在德里的阉人以飨读者。相比之下,写德里苏丹国的一章就明显黯淡了许多,尽管达尔林普显然对苏菲们兴致勃勃。不出意外的话,达尔林普个人最着迷的,应该就是莫卧儿晚期历史。他更晚近的几本书,《白色莫卧儿》(White Mughals)以及《末代莫卧儿》(The Last Mughal)等,几乎都围绕着奥朗则布之后不断衰退的莫卧儿帝国。尤其是《末代莫卧儿》简直好看至极。2012年,他甚至参与策划了亚洲协会一个特展,名为Princes and Painters in Mughal Delhi 1707-1857,其中一篇由他本人执笔的文章写尽了巴哈杜尔二世的无奈和苍凉,简直有点为末代莫卧儿招魂的意思了。达尔林普今年又出新书了,Return of a King: The Battle for Afghanistan。写的是1839年英国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又是很好看!不久前达尔林普还来隔壁教室作新书见面会,可惜本人泛懒病,就这样错过了和偶像见面的机会。
  •     市场上的旅游书籍汗牛充栋,能让我掏钱包的却很少。我会买的,是我自称为泛旅游书籍一类,也许全书没有出现旅游两字,但介绍了当地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是除功略外的必修课。《精灵之城:德里一年》就是此类书籍中的佼佼者,值得向爱好旅行、历史、文化、宗教、印度的读者,乃至(想当)记者/专栏作家等卖文为生的人推荐。作者威廉·达尔林普是苏格兰人,年轻成名的专栏作家。1989年他迁居德里,在当地居住四年,为本书搜集资料并为多家报纸撰稿。本书以房东普利太太、计程车司机和糟糕的德里交通开篇,我以为写的就是这一年在德里的见闻,看下去才发现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现实生活中的四季变迁,串起作者认识、走访的人,各行各业、各阶层、各宗教教派人物,一条是德里的历史,由当代德里上溯到1984年的锡克教大屠杀、1947年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徒)大分裂、英国统治时期、莫卧尔王朝、德里苏丹时期,乃至印度文化源头的Vishnu、湿婆和《摩诃婆罗多》。两条主线交叉叙述,有条不紊,后者的宏大历史,正是在前者的各色小人物的讲述中一点点复苏、还原。我读正规学院派史书《印度史》时的混乱概念,都在本书中得到梳理,那些枯燥拗口的人名和历史事件也都变得丰满鲜活起来。这种小人物的口述历史,在当今新闻界很流行。但要驾驭印度上下几百年历史、纷杂的宗教和世俗势力纠缠,将其化为生动可读的、与卑微平民命运息息相关的故事,非有深厚功力不能做到。比较长,全文请看http://ppluxx.blogbus.com/logs/11772696.html原创文章,请勿转载,谢谢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越发想去印度
  •     看了两遍之后好后悔当时在印度的十个月没有好好去了解dheli.
  •     作为一个在新德里生活了两年的人,真的这本书吸引了,我生活中的地方出现在书里,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我实在没有作者的勇气那么深入这个脏脏的城市。
  •     看這種書真是舒服。可惜不熟知那些歷史啊。 跟人交談很重要啊。
  •     游记
  •     越看到后面,历史越是久远,就越像是考古工作,就对很多条命的德里的前生今世感觉模糊起来。
  •     另一个世界
  •     《精灵之城:德里一年》基本上是与奈保尔关于印度的三部曲是同时看的,写的都是印度,因此在很多时候,都将这几本书的内容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当然奈保尔的作品是相当有名了,而这本书则知道的人不多,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对于印度的感受则是一致的。不过我唯一用以区分这两本书的,就是作者的态度。奈保尔是一个祖籍印度而又出生在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在他回到祖父的故乡印度时,他已移居英国,并且已经功成名就;而本书的作者则是专栏作家,虽然成名也很早,但相比奈保尔来说毕竟名气还是差一些,况且还是个苏格兰人,虽然他在印度居住了四年,比奈保尔所居住的时间加起来还长,但对于印度来说,仍然是个他者,他只能像个记者一样,通过他的眼睛,却了解去感受印度。相比奈保尔,他少了些那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带来的神奇契合,但他的观察仍然是敏锐的,他所了解的历史还是融入了他的叙述之中,在他的笔下,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印度的不幸与它的荣光,而且虽然作者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情,但他的叙述仍然是客观的。而奈保尔则不一样,他是带着立场来观察这片土地的,他在异域出生时,这片土地就在他的身上打上了烙印,印度的文化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是以审视的目光来观察的,他抗拒着这种文化的牵引,对这种文化充斥着一种陌生的熟悉。他批判着这种文化,态度中甚至带有一丝脱离了这种文化的庆幸。他是印度人,他身上的血液决定了这一点,这也是他无法选择与摆脱的。因此他看待印度的方式很奇特,因为他之前并不了解印度,而且他所爱的教育与他所处的环境,都与印度大相径庭;但他的潜意识里对于印度却是有一种刻骨的了解,并有着一种天然的好感。在印度人面前,最初他得尽量地装成一副非印度人的模样,拿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态度。但随着他在印度的一次次深入旅行,他的态度在转变,即使他还对印度抱着诸多的批判,但这种批判里已经包含了无尽的爱。达尔林普笔下的印度,展现的事物比奈保尔多,他的观察也不输于奈保尔,对于印度的爱比奈保尔来说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不具有奈保尔那样的身份,因此他对印度态度就不如奈保尔那样复杂,也就少了一份引人的东西。有时,纯粹与明净并非有利于文章,复杂与繁乱往往成就了名著。这也是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也是奈保尔与达尔林普的区别。
  •     有趣至极。可惜目前国内没有作者其他的译作。就为了这本书,把新星出版社升格了。 后来才发现,早在这本书之前就已经买了这个系列中的好几本。比如【书店】【地下伦敦】【我的抑郁症】【朗姆酒的传奇之旅】。除了【朗姆酒的传奇之旅】这本书在去古巴途中送人了,其余的都还在,其中比较喜欢的是【我的抑郁症】。 但是,只有发现William Dalrymple所带来的惊喜基本上和当年发现Bill Bryson时一样。同样是幽默,英国人的幽默更筋道。可惜没有出他别的书。
  •     还不错,挺有趣,就是稍微啰嗦了点。
  •     德里的历史和现在,蛮有意思。
  •     向初行者介绍德里最靠谱的一本了。
  •     冲动之下买的,结果没失望
  •     乌尔都语的精妙,属于莫卧儿的德里
  •     推荐
  •     年代久远。记得大约是旅行者刚创刊那会儿,特别喜欢旅游类的书,就看了许多。
  •     精灵一定不喜欢我们国家的城市……
  •     我很喜欢!作者的写作角度很平易近人,不浮夸
  •     印度风土人情,犹如身临其境
  •     读过的国内出版的,近世印度最好的“游记”
  •     很好,写了篇书评,在这里http://ppluxx.blogbus.com/logs/11772696.html
  •     一般般的书。
  •     翻譯后,少了原著的一份靈性,反而多了一種不應有的“輕盈”
  •     东方主义的游记文本,消费品
  •     本书是我喜欢的那一类游记,作者旅行的方式也是我所采用的。全书特点有二:1)旅行与阅读结合,现在与过往交错,让旅行有了鉴证历史追抚往昔的意味和深度;2)超链接式的结构方式,全书乍一看没有统一的结构,全由一个个小的主题拼缀而成,但并不松散杂乱,而是由一个主题延展到下一个再下一个,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整体的印象。
  •     夜夜入我梦的德里。
  •     以前总感觉德里大而无当并不值得久留,背包客们也总是选择一而再地路过德里,匆匆赶往更异域风情的拉贾斯坦邦。但毕竟饿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多朝古都经历了千年来的改朝换代见证了繁华忍受了萧条和杀戮,尤其是从这本书而言,德里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交际花,被恩宠过也被抛弃过,如今因着时代变得更加荒唐而可笑,可你还是忍不住道一句:比起你年轻时的容颜,我更爱你饱受摧残的容颜。
  •     幽默而细腻,全书布局也相当巧妙
  •     充满历史和历史感,满分
  •     跟着作者,去一点点揭开德里的神秘面纱。于是,你不再对旧德里的贫民窟抱有偏见,也明白了新德里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故事。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而已,而是历史与血泪的见证。不要拍个照就匆匆离去,去探寻它,感受它,反思它。
  •     2008年2月24日购自99网上书城,21.9元。
  •     关于印度(尤其是德里)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内容有趣,译者的文笔也不错。比之前读的很多游记都要好。
  •     生动
  •     印度总是很好玩,谁和我一起去呀?
  •     了解一座城市--从历史开始~~~
  •     了解了更多关于锡克教的历史
  •     德里也是个很值得YY的地方呢,一如老北京,皇朝遗风,贵族风气云云。。本身作者在德里呆了一年,有方向地研究一些东西,探访好多人,这件事就够让我羡慕了。。。
  •     William Dalrymple
  •     在书展上随便买的
  •     扫盲性八卦不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