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基因组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64001568
作者:马特·里德利 (Ridley Matt)
页数:369页

历史的草稿

英国史学家埃尔顿曾言道,如果我们所思、所为、所说、所经受的任何东西没有留下痕迹的话,就等于这些事实没有发生过。冬至已过,小寒将到,每每夜行杭城,除了夜深静谧下袭人的寒意,更有时而的凛冽寒风。感恩于上天这份独到的赐予,让我意坚笃行,有独自的时间让思绪随风而动,不随意而安的闪跃地前行。杜甫先生的一首歌,在风声中的夜下愈是催发着生命与力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人生只有一次,甚至说是一次性的, Einmal ist keinmal, 德国谚语,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人生没有“草图”,可以预先照着理想去设计蓝图,走的每一步都能做到按葫芦画瓢。若有“草图”,当属先天的遗传要素,基因让我们成为之所以今天的至少50%。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我们是生存机器——糊里糊涂的、被事先编好程序的自动化机器,用来保存那些名叫基因的自私的分子。这是一个仍然让我感到目瞪口呆的事”。不论是一次,还是50%的“草图”,生命轨迹滑行的一生,在每一个截点上都充满着探索与抗争,有荆棘坦荡,有自我否定与肯定的怀疑与思省,有跌倒的窘态与爬起的勇敢……生命的赋予是被动的,但生命的意义是要主动承担的,对于自己的人生,有责任心的生存下去。当再次翻看一年前的日志,发现罗素的《我为何而活》深深的表达出了生命的意义。罗素-我为何而活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的其他。其次,爱情可以使人摆脱孤寂 —— 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情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来说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着我到达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经常把我带回现实的世界中。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沉重负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发现了自己的完全失败,我的痛苦因此倍增。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 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即使今天的所思、所为、所说、所经受的任何东西没有留下痕迹的话,我想这些事实的确的发生过,因为我在用生命、有态度的感受着这一切。所有的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的草稿,明天将值得期待!杭州瓣友2011-12-25 00:35

遗传小品文

科班是不用读这种书的,因为我们积累的知识媛媛胜过该书的信息量。我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翻的,查漏补缺,找一些好奇的点儿。最初是因为这个链接感兴趣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47640/answer/782892851.哮喘与遗传有关,专业的说法是,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全相关度为1,完全没关系为0)。2.智力的遗传相关度高0.5(子宫里发生的事情对对我们智力的影响,比我们出身之后教育的影响高两倍P86),所以其实你loser并不是你的错。哦,btw,我就是个种族主义者,不过是信奉黄种人最优等。3.语言能力与遗传有关。难怪老子说不好普通话。。。4.gay有基因的因素5.压力感、抑郁与基因有关,也与大脑产生的信号有关。有趣的现象:心脏病的概率与其所处阶级有关,低级工作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心脏病的神经底层因素来源于人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生活状态的感觉。基因与心理的较量,精神驱动身体,身体驱动基因组(P161)。不仅压力抑制免疫系统;雄性激素会压制免疫系统,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既man皮肤还光滑的直男,就睡了吧,基因不错,很平衡。6.基因影响激素,激素造成性格。如多巴胺缺乏的人犹豫不决;太多则喜欢冒险(嗑药了呗!)害羞有天生的因素;好的交际技巧也与基因有关(艹);5羟色胺则与神经质程度有关;基因还影响思想、心理(如性别的心理、行为差异)。该观点在进化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结论,不过作者是genetic方面入手。7.基因影响记忆、死亡。8.于是人类想到了基因疗法。9.基因容易在政治中早就很大的争议,所以很难能够被客观地描述和研究。很有趣的一件事:上世纪初期,美国会对智障的人体强制性节育,理由是“防止其出生智力低下的婴儿”;德国直接杀死精神病人(自己人,不是犹太人)。其实在现代的所谓“平等”的幌子高高挂起之前,西方闹过的各种喜剧数不胜数呢,忘却历史等于背叛,公知们不过是装糊涂罢了。哈哈~笑死了;不过我赞同。整个第二十一章很多篇幅都在讲优生的历史,很有趣儿,值得拾阙。当然,不是这个手段。节育的方法有多种:物理的、生理的、化学的以及社会的。物理、生理很容易理解(安全套、结扎、阉割等);化学是对付恋童癖强制服用激素导致其性欲消失的手段(其实男人过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减退甚至消失。。。呃,我什么都没说),另外,服用激素也是;社会的则是整个社会的择偶观导致的不婚不育,如吊死青年买不起房子车子丈母娘不给其结婚,间接导致了社会性节育术的产生。有异议说,结不起婚的可以booty call啊。come on,亲,booty call的女人允许男人不采取物理节育??诶,如果允许,那么该男性具有较强的reproductive potential的,那是自愿节育而非社会节育。10.第二十二章很有趣。讲了一个很新鲜的观点,孩子可能是影响父母的因,而非“果”。还讲到了“free will”这种东西是否存在的思辨,作者是理科生,写了一个引子,但想想很有趣,在《图利的猫》有更繁琐的讨论。

谈几个喜欢的章节暨提出些惊世骇俗的想法

此书不仅是在谈论基因科学的新进展,也有深刻的逻辑学、哲学内涵。有关“垃圾”DNA:第八号染色体 自身利益“垃圾”DNA一直令人迷惑,一年前,我一直在想,是否人身上98%不表达蛋白质的基因代表人类演化的空间增大,会有新的基因出现?现在我明白了,是因为我们演化的时间太久,“垃圾”其实是寄生的“病毒”,它们既保持着自身的利益,也调节着人类的生理状况。个人观点:“垃圾”DNA不应该被未来的人们贸然清除,它的留存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应该保留一部分,重复多的加以改造,成为新的功能性基因。人都是要死的:第十四号染色体 永生我们为什么活这么多岁?根据《婴儿战争》的阐述,是因为我们需要在自身不能作出繁殖利益贡献的时候死亡。对于永生,许多作家和科学家都做过设想,反对的居多,理由有以下几点:存在主义的,认为永生到后来人会变空虚,一切的奋斗和美好都是属于那些会死的人;我们不需要不死的权威,人活久了不会突破限制,做出创新之举,还会妨碍年轻人创新;垄断过多社会资源,造成社会危机……个人观点:永生当然不对,但是应设法延长人的寿命(几十年)和青春(20年左右)。我认为性这东西本身和个人的发展是矛盾的(对女性尤然),如果延长人的青春,将繁殖期推到人学业有成、事业出现巅峰后。寿命的延长可以有利于人们用充足的经验集中力量做大事。性别之争:X和Y染色体 冲突&第十五号染色体 性别在看《自私的基因》时,我因道金斯关于两性斗争的理论对他顶礼膜拜(当然也是因为他在书外对无神论的拥护和对“垃圾”DNA的见解),恨不得让我朝天天在论坛和情感专栏哀怨的传统妇女们熟读几遍……而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两性斗争不仅有因繁殖策略不同,在演化层面上的斗争,也有X和Y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争夺,和对子代生理状况的调控。个人观点:关于第十五章的基因印记,如果研究它,突破它的限制,可能会对广大LGBT人士带来福音吧,届时新的家庭模式也会出现。

《基因组》书摘+简评(2/3)

       第八号染色体自身利益P127“在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垃圾DNA。好笑的是垃圾DNA是人们在人类基因组里发现的第一个有真正实际的用途、在日常生活里能够用到的东西。它导致了DNA‘指纹’检验。”       第九号染色体疾病P140“在第九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基因:决定你的ABO血型的基因。”P143“从(上世纪)60年代早期到现在,逐渐变得明显起来的是血型与腹泻之间有着某种联系。A型血的孩子常常会在婴儿期得某些类型的腹泻,而其他孩子却不会;B型血的孩子则会得其他一些类型的腹泻;如此这般。80年代晚期的时候,人们发现O型血的人更容易感染霍乱。”       第十号染色体压力“这阵势一个这世界上绝对愚蠢的做法:当我们遇到败运的时候——常常由我们自己行为的过度造成——我们把我们的灾祸归罪到太阳、月亮和星星上,就仿佛我们必须是坏蛋,是天国的力量才让我们成为蠢货。……这是嫖客逃避责任的一个壮举:把自己那好色的性子说成是星星的命令。         ——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P152“现在是去探访一个‘社交很广’的基因的时候了。这个基因的唯一功能就是把身体里一些不同的功能组织到一起。这个基因的存在昭示出我们有关肉体——精神的二重性是个谎言,它侵蚀着我们对人的认识。大脑、身体和基因组是被困在一起的三个舞伴。”P152“胆固醇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词。它是心脏病的病因,是个坏东西,是红肉,你吃了就要死的。其实,把胆固醇与毒药等同起来的做法是错的不能再错了。……起码有五种至关重要的激素是由胆固醇出发制成的,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功能: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和雌二醇。它们总称类固醇。”“一些类固醇,虽然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却与人类的激素足够相似,可以用作口服避孕药。”“在第十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名叫CYP17。”它制造一种酶,将胆固醇转化为皮质醇等。P153皮质醇是把身体和精神结合起来的激素,“当你的血管中流动着很多皮质醇的时候,你就出于压力之下。”“压力是由外部世界造成的。”“造成短暂压力的因素会导致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迅速上升,这两种激素使心跳加速,双脚冰凉……让身体做好‘打还是跑’的准备。”“造成长期压力的因素……的结果是皮质醇缓慢而持续地增加,”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工作……减少淋巴细胞—白细胞的活性、数量和寿命。皮质醇靠激活基因来做到这一点。”人们或许会思考这一切的最终动因是什么?会是大脑吗?但显然这不算是一个优秀的答案,因为大脑同样也是身体的一部分。P155“你不是一个通过释放激素来控制身体的大脑,你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激素受体来控制基因组的身体,你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基因来激活激素控制大脑的基因组。你同时又是以上所有这些。”你,究竟是什么?“身体在需要基因的时候把它们激活,身体之所以这样做,常常是因为它是在对大脑(又是还是有意识的)对外部事件的反应作出回应。”P156“争论一个人所受到的某种痛苦纯粹是精神上的原因还是也有部分是生理上的原因……大脑与身体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部分……如果大脑在回应心理上的压力时刺激了皮质醇的释放,而皮质醇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一个潜伏在体内的病毒感染得意发作起来,或是一个新的病毒得以进入身体,那么症状虽然是生理上的,原因却是心理上的。如果一种疾病影响到大脑,吃那个人改变人的心情,那么原因虽是生理上的,症状去是心理上的。”P157“行为遗传学所暗示的宿命论和先决论令人反感……他们忘记了,基因是需要被激活的,而外界事件——或者说,由自由意志控制的行为——可以激活基因。”P160“睾丸酮在体内的水平与攻击性成比例,但这是因为这种激素导致进攻性,还是因为进攻性导致这种激素的释放?”“心理变化先于生理变化而出现。精神驱动身体,身体驱动基因组。”P161“睾丸酮和皮质酮一样可以抑制免疫系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物种里雄性比雌性容易染病,染病之后的死亡率也比雌性高。”“在达尔文论进化的第二部著作《人类的由来》里……女人也可以培养‘良种’男人。”P162“一个雌性动物选了一个长尾巴或是大声唱歌的雄性动物,她能得到什么可以想见的好处呢?……一个是说,雌性动物为了迎合时尚,否则她们生得儿子可能就不会被那些迎合时尚的雌性动物选中。另一个理论是……雄性体表那些‘装饰物’的质量以某种方式反映了他的基因的质量,尤其是反映了他对流行疾病的抵抗力。”“他体内的睾丸酮越多,他的外表就越五颜六色,身体就越大,越会唱歌,也越有进攻性。”       第十一号染色体个性P164“在第十一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名叫D4DR的基因。它是一个名叫多巴胺受体的配方。”多巴胺受体的任务是通过突触伸到细胞膜外面,接受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当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接触的时候,多巴胺受体就会使它自己所在神经细胞发出自己的一个电子信号。这就是大脑工作的方法:电子信号导致化学信号导致电子信号。”P165“把大脑想象成一台计算机室不确切的……在计算机里一个电子开关就是一个电子开关,而大脑里的一个突触则是一个埋藏在一个相当敏感的化学反应堆里面的电子开关。”“多巴胺可以……控制血液在大脑里的流动,”缺少会造成帕金森,过多则会导致精神分裂。心理学中将多巴胺比作主管“动机”的负责人。P169“意识到一种性格是天生的,远不是一个判决,很多时候是一种解脱。”“很奇怪,如果把人们根本的性格倾向说成是有病,而是允许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当什么样的人,好像是最可靠的提升自信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办法。”       第十二号染色体自我组装P178“在受精卵生长于发育的过程中,在什么地方肯定有什么东西把越来越多的细节加在上面。肯定得有一个计划。但是,除非我们使用‘神的干预’这一说法,否则,给受精卵加细节的东西肯定是在受精卵内部。”这似乎回到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分歧:共相(那个模型/计划)与具体事物谁者在先的问题。       第十三号染色体史前调查研究发现,那些最先选择了草原生活的人,之后才发展出了消化奶的能力。这些发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他们选择草原生活并不是因为发现自己有消化奶的能力,而是P200“基因们可以被自愿的、自由意志所选择的、有意识的行为诱发而产生改变。”       第十四号染色体永生“青春药”是存在的,它提取自肿瘤/癌症患者的细胞之中。缺少端粒酶是细胞衰老与死亡的原因,但却不能由此断定大脑的衰老也是如此。P206“在癌症这个例子里,问题出在细胞复制自己太起劲了。”

承认自我的渺小,是人类最大的勇气

郎咸平教授说过,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应该从事任何以统一价值观,灌输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所有这些想要统一价值观的行为,都可以被冠之以洗脑的恶名。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自由的,思辨的,且是可以不断自我摧毁重建的。因为任何一个价值观都不是完美无缺毫无错误的,没有所谓的绝对的唯一正确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人之间,应该通过思辨性的辩论去交流价值观,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促进,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我地渐臻真理。我想说的是,将一种价值观进行全民化的推广,让一个群体尤其是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价值观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行为,他会让一个民族形成统一的思维偏失,从而整个民族性地无法注意到他们的错误,从而将这种群体性的错误在一个国家内自认为地毫不怀疑地当成真理,当这种错误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形态的时候,必然会造成世界性的后果,比如基督教十字军东征,比如法西斯战争。我想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写资本论创建共产主义的初衷不应该是以将这种思想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形态为目的的,如果是的话,我只能说,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思想太自大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不是被先定义了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产生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我只能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只是对未来的一个设想,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如果仅仅因为这是人类的首次尝试就坚定不移地去相信这就是真正的未来的话,那么我只能说,你犯了一个相当可笑的错误,一个悖论。你打着唯物主义的大旗,却犯了一个天大的唯心主义的错误,妄图以人类的意志去定义未来,这不是唯心主义是什么?人类只有认知过去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猜想,仅仅是猜想,而没有定义未来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次人类认知上的巨大飞跃,千百年来的一个奇迹,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共产主义产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一些千百年来从未认识到的问题,增加人们的认知量,然后让人们作为价值观形成的佐料去使用,去猜想,去质疑,去思辨,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新的价值观,而不是让人们去彻底的抛弃自己的价值观,全盘的接受他的价值观。对于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主义,我们都应当以思辨的态度,以怀疑的态度,去采纳,去取舍。任何一种全盘的接受,全盘的宣扬都无疑于自我毁弃,自我洗脑,都无疑于邪教的行为——让人们丧失自我。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是RNA的世界,各种不同的RNA相互切割,相互吞并,相互竞争。突然有一天,一个RNA产生了突变,形成了一种更加稳固的形态—DNA,于是生命出现了,RNA躲进了一个称为细胞核的驾驶舱中,开始驾驶一种战舰,叫做生命体,然后以生命体的形式继续他们的竞争。又是数以亿计的时光流逝而去,RNA们的战舰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不断进化,不断的变得愈加高级。于是又出现了各种以数以亿计的细胞集团为单位的超级战舰,多细胞生物。他们在多细胞生物的体内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从而特化成各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从而组成了各种功能强大,竞争力强大的多细胞生物个体。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自然又从另一个层次上重复了这个过程,蚂蚁形成了蚁群,蜜蜂形成了蜂群,猴子形成了猴群,狮子形成了狮群。在以多细胞生物个体为细胞的基础上,又一次重复了分工细化的过程。而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不过是蚁群的升级版罢了,从史前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分工细化。也许,宇宙已经写好了它的程序,这个程序的推进机制就是分工细化,我们不过是它的程序执行过程中早已命定好的一个过程,人类引以为豪的智慧,也许只是这个程序中的某一项功能而已,为了实现某一个早已命定好了的目的而加入的功能。难道说,背后的主谋就是RNA?难道说我们的智慧只是他们写出的一段功能?为了让这个超级战舰所形成的集团向某个目标进发而已?一切的一切不得而知。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宣扬宿命论的宿命论者,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人类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的肤浅无知。也许你会不服气,你会说我太消极,但是,你再次回头历史,你难道没有发现,人类的历史不也是一部发现自己的渺小无知,发现自己的可笑自大的历史么?现代科学诞生以来,人类就变得越来越卑微。基督教告诉我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受上帝眷顾的生物,我们的生活一直受上帝的指引。这样的自我形象随着科学的发展被一次次打破:哥白尼的日心说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牛顿力学定律告诉我们,星球的运行一旦开始,就不需要有一个神来(或任何外力)维持;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不仅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我们的太阳系都不是宇宙中心,甚至我们的宇宙也许只是众多宇宙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都来自共同的祖先。通过对人类及其他物种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比较我们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差别以验证达尔文的学说。现在已知,从大肠杆菌到人类,几乎所有生物都使用着相同的生命密码;从基因上说,我们与黑猩猩之间的区别比大猩猩与黑猩猩之间的区别还要小!遗传学对于人的行为、智力与性格的研究还发现,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性格与行为是由基因、由我们体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决定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只是一台自动的物理化学机器?我们到底还有没有自由意志?如果有,那么遗传学的发现又说明什么?如果没有,我们每天都有的那种实实在在的自我存在的感觉又是什么?通过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我们必将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千百年来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人类最终会发现,自己所引以为豪的智慧,以及自我的优越感,其实只是一个可笑的一厢情愿而已,人类或许真的只是某一意志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者某一事物的某一演化过程的一枚小小的棋子,我们的现在过去未来早已被既定,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所有的一切早已被设定。我们不是上帝眷顾的生物,我们只是上帝的一枚棋子,一枚早晚要成为弃子的棋子,上帝的一个工具,一个早晚要没用的工具。但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并不可怕,人类在发现自己与其他动物相似性的同时,也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第一个也可能将是惟一一个发现了自己生命的秘密并有能力修改大自然的设计的物种。人类或许能够通过变得卑微而变得辉煌,成为下一次,类似由生命形态分工向社会形态分工这类质变的工具或载体。至于下次质变是什么样的质变,我们不得而知。用痛苦去诉求真谛,这便是哲学的本质。——苦行僧式求学

我整理了一下《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的一些精华点

我整理了一下《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的一些精华点首发地址:http://xueqiu.com/3167081651/25857487这是我的一些感想或总结:每个人的每个细胞里都有2份文件,大约有30亿个字母,它是数码格式的,也是逻辑方式的。人体大约有1000万亿个细胞,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细胞,人体DNA大约有30亿个字母,3万个基因,23条染色体。DNA是人体如何产生、组装、运行、行为的说明书。外界环境会影响大脑意识思维,思维会影响大脑分泌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皮质醇及其衍生物会打开或关闭某些基因的开关,从而制造出新的蛋白质,影响人体,所以环境、意识会影响基因,基因也会影响人体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人体是基因与环境进行交互的一个界面。历史上先有RNA再有DNA和蛋白质,DNA和蛋白质,就好像是RNA制造出来的工具,一个用来存储配方信息,一个用做基础设施。如果要类比一下,可能人相当于RNA,电脑相当于DNA,人造的其他东西相当于蛋白质。人体其实是DNA/RNA这些微小生命组成的生态系统,人体是一个战场,基因之间在永无休止地竞争。基因对人命运的影响,如果你遗传了某种疾病,基因甚至可以精确到哪一年你要生病、哪一年出现什么症状、哪一年死去……就好像命中注定的一样。这是我截取的书摘:在一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接近中心体的地方,有一串长约120个字母(A、C、G和T四种字母)的序列,重复出现了很多次。在每两个这种序列之间,是一些没有什么规律的“文字”,但这120个字母组成的“段落”却像一段耳熟能详的乐曲一样重复出现,总共出现了100次以上。蛋白质代表的是化学反应,是生命活动、是呼吸、是新陈代谢、是行为——生物学家们称为“表现型”的那些东西。DNA代表的是信息,是复制、是繁殖、是性活动——生物学家们称为“基因型”的那些东西。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这是一个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先有基因还是先有蛋白质?先有DNA是不可能的,因为DNA只是一件含有些数学信息的无生气的东西,不能催化任何化学反应,非得有其他东西帮忙不可。先有蛋白质也不可能,因为蛋白质虽然能进行化学反应,却不能精确地复制自己。这样看来,不可能是DNA创造了蛋白质,也不可能是蛋白质创造了DNA。把任意一些RNA分子放在试管里,然后一遍遍地选出它们中间催化作用最强的成员,就可以重现RNA从什么也不是到具有催化作用的“进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又进行了一次生命起源。这种实验最惊人的结果之一,就是最后得到的RNA往往含有一段序列,读起来酷似核糖体RNA基因——比如说,一号染色体上的5S基因——的序列。现在看起来,细菌可能是后来才出现的,是高度简化与功能特化了的露卡的后代,是在DNA—蛋白质世界被发明之后很久才出现的。它们的把戏是把在RNA世界里形成的很多“设备”都扔掉,以便在很热的地方存活。在细胞里存留了露卡那些原始的分子特征的生物是我们;细菌比我们“进化得更高级”。基因组在生物学里的位置相当于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使化学研究的范围从无穷成为有限,从无序成为有序。同样,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对生物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给予了清晰的界定。在未来的十几年间,我们要经历生物学知识的爆炸,而这个知识爆炸的过程与结果会引起普通人生活的重大改变。有人把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比做人类登月一样的成就。在有些方面,两者确有类似之处:两者都是大规模的项目,靠的是众多科学家的合作。整个基因组里的基因突变率,在男性里是女性的五倍。这是因为男性DNA在男性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复制以提供新鲜的精子细胞。“你想知道你什么时候死吗?尤其是在你没有力量改变你的命运的时候?”从1986年以来,很多有可能患亨廷顿氏病的人可以通过检查来确定自己是否带有致病突变,但是他们选择了不去知道。只有20%左右的人选择了去做检查。有点奇怪却又可以理解的是,男人选择不去做检查的是女人的三倍。男人为自己想的多,女人为孩子想的多。  就算是那些有得病风险的人想确知自己是否有病,这里包含的伦理也很错综复杂。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去做检查,他或她实际上是在替整个家庭做检查。很多父母自己并不愿去检查,但是为了孩子的缘故还是去了。亨廷顿氏病是遗传的一个极端。它是纯粹的宿命论,一点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好的生活方式、好的医疗条件、健康的饮食习惯、相亲相爱的家庭、大把的钱,都于事无补。你的命运完全在你的基因里。基因的存在不是为了致病的。  即使一个基因在坏了的时候会致病,大多数我们体内的基因都没有坏,它们只是在不同的人体内有一些区别。蓝眼珠基因不是坏了的棕眼珠基因,红头发基因也不是坏了的棕头发基因。用术语来说,它们是等位基因——是遗传信息中同一个段落的不同形式,对于环境有同样的适应性,都是“合法”存在的。它们都是正常的,正常的基因有不止一种形式。现在,就让我们接受这个一看就有点愚蠢的关于智慧的定义:智慧就是几种智商测验的平均得分——“g”——然后看看这个定义把我们领向何处。智商测验以前很不精确,现在也离完美很远,还谈不上真正客观,因此,各种测试的结果比较一致,就更显得不可思议了。如果智商与某些基因的联系透过被马克·菲尔波特(MarkPhilpott)【当代美国哲学家。——译者注】称为“不完美的测试之雾”都能够显现出来,那就更说明智力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另外,现代的测试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客观性更强,也更不会使受试人的成绩因文化背景和是否懂得某种专门知识而受到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是纽约的两个女孩,贝丝和爱咪,她们一出生就被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分开了。爱咪的养母是个很穷的人,很胖,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心,所以一点不奇怪地,爱咪长大之后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内向的人。这正符合弗洛伊德理论的预言。但是,贝丝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跟爱咪一模一样,尽管她的养母富有、安详、愉快而有爱心。20年之后当贝丝和爱咪重新见面的时候,她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别小得简直看不出来。对于她们二人的研究,远没有证明养育在塑造我们性格方面的重要性,相反地,它证明了天性的力量。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ThomasBouchard)。从1979年开始,他在世界各地寻找那些被分离开了的孪生子,并利用测试他们的个性与智商的机会让他们团聚。同时,其他的研究则注重于比较被收养的人与他们的养父母、亲生父母、同胞手足之间智力的差异。把所有这些研究放在一起,把成千上万人的智商测验结果集中起来,就得到了以下这个表。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百分比,代表的是两种人的智力之间的相关性,百分之百的相关性意味着两人智力完全一样,百分之零意味着两个人的智力完全无关。让人目瞪口呆的结果,是那些有不同的亲生父母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一起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是零。住在同一个家庭里对于智商一点影响也没有。  同一个人接受两次智商测验87  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86  从小被分离开的同卵双生子76  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55  同胞兄弟姐妹47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40  父母与子女(没有在一起生活过)31  亲生父母不同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的孩子0  没有血缘关系又不住在一起的人0子宫的重要性是最近才被人们认识到的。有一项研究表明,孪生子在智力方面的相似性,有20%可以归结到子宫环境上,而对于两个非孪生的兄弟姐妹来说,子宫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只占5%。区别在于,孪生子不仅是在同一个子宫里被孕育,而且是在同一时间;非孪生的孩子则不是。子宫里发生的各种事件与变化对于我们智力的影响,比我们出生之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所起的作用高两倍。所以,即便是智力中可以归结到“后天”因素而不是先天因素的那一部分,也是一种早已成为过去、不可更改的后天因素。但是另一方面,属于先天因素的那些基因,直到青少年时期都在表达。所以,是先天因素,而不是后天因素,要求我们不要在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的智力下定论。所有这些研究得到的一致结论,是你的智商大约有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到五分之一是由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们共同的环境——家庭——决定的。剩下的是子宫的作用、学校的作用和其他外部影响,比如朋友的影响。有证据表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高强度的教育确实可以戏剧般地提高孩子的智商,但这只是暂时的。小学毕业的时候,那些曾经在“好的开端”【HeadStart,是美国运行着的一个对幼儿实行早期教育的计划。——译者注】这样的早期教育班里受过教育的孩子,与其他没有上过这些班的孩子已经没有区别了。一项研究发现,智商高的人的大脑利用起葡萄糖来“效率”更高。在学着玩一个名叫“叠四块”的电脑游戏的时候,高智商的人与低智商的人相比,一旦熟练之后,大脑对葡萄糖的需要量降低得更快。但是这有点像是在抓救命稻草的样子。普洛民的这个基因如果被证明真的与智力有关,也只会成为许许多多的能够用各种不同方式影响智力的基因中的一个。“一个部分由遗传因素而形成的低智商者,通过适当的教育可能会有极大的改进,也可能不会。低智商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这一点,并不足以让我们对这个人的智力下定论。”这是对的,但同时这也是麻烦所在。并不是说人们一看到遗传的作用就不可避免地都成了宿命论者。导致“阅读困难症”【一种因为神经系统原因而出现的学习困难,患儿智力正常,但无法准确、流利地识别字词,常有拼写、阅读困难。——译者注】的基因突变被发现之后,老师们并没有认为这种病没救因而放弃有病的孩子。相反,这个发现促使老师们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去教有病的孩子。一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仅与他的基因有关,也与外界因素有关,而一个孩子有能力找到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环境。一个有动手能力的孩子会学习需要动手的技能;一个书虫子会去找书。也许,基因创造的是一种欲望,而不是一种能力?不管怎么说,近视的遗传性不仅来自于眼球形状的遗传性,也来自读书习惯的遗传性。因此,智力的遗传性也许不仅仅是先天能力的遗传,也是后天因素的遗传。在我们的过去,有某一时刻,我们的祖先从像两栖类动物那样让环境温度决定性别,改成了用遗传决定性别。性别对抗基因就可以分道扬镳了。一个基因在Y染色体上的形式可以利用钙来造出鹿角,而它在X染色体上的形式却可以用钙造出乳汁。这样,一对中等大小的染色体,本来是各种各样“正常”基因的所在地,就被性别决定这个过程给“劫持”了,最终成为了性染色体,各自“吸引”了不同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积累了对雄性有好处对雌性却常有坏处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积累了对雌性有好处而对雄性有坏处的基因。我们前面提到过的SRY基因。这个基因启动一系列的事件,导致胚胎雄性化。一个单个基因能够有这样的能力是很少见的。尽管它的作用只是类似于拨一个开关,但很多事件紧随其后。生殖器官发育得像阴茎与睾丸,身体的形状与组成变得不再像女性(在我们这个物种里所有个体一开始都被当成女性对待,但在鸟类和蝴蝶就不是这样),各种激素也开始在大脑里起作用。几年以前,《科学》杂志上曾刊登过一幅搞笑Y染色体图,声称已经找到了那些典型的男性行为的基因,这些行为包括不停地拿遥控器换电视频道、记忆和复述笑话的能力、对报纸上体育版的兴趣、沉迷于包含摧毁性行为和有人死的情节的电影,以及不会通过电话表达感情。这个搞笑图之所以好笑,是因为我们认出了它提到的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男性行为。这个笑话强化了“这些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说法,而远不是在嘲笑这种说法。这个图惟一错的地方在于,并不是每一种男性行为来自于一个特殊的基因,而是所有这些行为来自于因睾丸激素等引起的大脑的普遍雄性化,其结果,就是男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这些表现。这样,从某种角度来说,很多男性特有的习惯都是SRY基因的产物,因为正是SRY基因启动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了大脑与身体的男性化。SRY基因比较特别。它的序列在不同男性体内惊人地相似:在人体内,它的序列中几乎没有点突变(也就是一个字母的区别)。在这种意义上说,SRY基因是一个没有变化的基因,从大约20万年前人类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到现在,它就没有改变过。但是,我们的SRY基因与黑猩猩的很不同,与大猩猩的也很不同:这个基因在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差别比一般基因要高十倍。跟其他活跃(也就是说,被表达的)的基因相比,SRY基因是进化最快的基因之一。(forcode:这可能是决定生殖壁垒的基因)精液里有蛋白质,基因的产物。它们的作用还属于未知,但是赖斯有一个很厉害的想法。在果蝇交配的过程中,这些蛋白质进入雌蝇的血液里,并且转移到其他地方,包括“她”的脑。在那里,它们的功能是降低“她”对交配的兴趣,并提高“她”的排卵率。30年以前我们会把排卵率的提高说成是对物种有利的事情:母蝇到了停止寻找性伴侣的时候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寻找做巢的位置,公蝇的精液使得母蝇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现在赖斯相信性别对抗在各种环境之下都是存在的,所留下的线索就是那些飞速进化的基因。例如,在一种带壳的鱼——鲍鱼里面,精子需要用一种名为细胞溶素的蛋白质,在卵子细胞表面由糖蛋白组成的“网”上钻出一些洞来。这种细胞溶素是由一个变化非常快的基因制造的(在我们人体里可能也是如此)。这也许是因为细胞溶素与糖蛋白网之间进行着“军备竞赛”。精子如果能够飞快地进入卵子,这对精子有好处,对卵子则有坏处,因为其他寄生物或是第二个精子也有可能进来。再举一个与人类关系比较大的例子,胎盘是由来自父方的变化飞快的基因控制的。以戴维·黑格为首的现代进化理论家们现在相信,胎盘更有可能是由胚胎里来自父方的基因控制的、寄生在母体内的东西。不顾母体的反对,胎盘试图控制母亲体内的血糖水平以及血压,以利于胚胎的成长。像这样的基因群之间的冲突(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就是一个基因群),并不只是在“性”方面才有。假设有一个基因的某种形式能够让人更易说谎(这不是一个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性的假设,但是也许确实有一大批基因可以间接影响一个人是否诚实),这个基因也许会靠着把它的“主人”变成一个成功的诈骗犯而更好地繁殖自己。但是,再假设也许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有另一个(或一群)基因有一种形式能够提高人辨别谎言的能力,这个基因要想更好地繁殖自己,就得使得它的拥有者避免上那些骗子的当。这两个基因会互相对抗着进化,每一个基因的进化都刺激着另一个的进化,即使这两个基因是被同一个人拥有。它们之间是赖斯和霍兰所说的“位点之间的竞争进化”(ICE)。在过去的300万年间推动人类智力进步的也许正是这样一个竞争过程。以前有一种说法,即人脑的增长会帮助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平原上制造工具和点火,这种说法早就没人感兴趣了。取代它的是大多数进化生物学家都相信的马基亚维里(Machiavelli)16世纪意大利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的理论认为,道德与政治无关,狡猾与欺骗在统治者夺得与保持权力的时候是正当的。——译者注】理论——在操纵别人和抵御操纵这两者的“军备竞赛”中,体积大的脑子是很必要的。赖斯和霍兰写到:“我们称做智力的现象,也许只是基因组之间冲突的副产品。这种冲突,是用语言做武器的进攻与防守基因之间的冲突”。性取向与出生的顺序有关。一个男人,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哥哥,那么他与那些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姐姐没有哥哥或者在家里是老大的男性相比,就更容易成为同性恋。出生顺序对性取向的影响如此之强,每多一个哥哥,一个人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就增加三分之一。(这仍然是很低的可能性,3%再增加三分之一也只是4%。)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在英国、荷兰、加拿大和美国都被发现和报道过了,而且在很多研究对象里都发现了。最好的解释与Y染色体上的一套三个活跃的基因有关。它们编码的蛋白质被称为H-Y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一个与它们相似的基因编码一种名叫抗谬氏激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于人体的男性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男性胚胎体内的谬氏小管萎缩,而谬氏小管正是子宫和输卵管的前身。这三个H-Y基因的功能是什么,还不确定。它们对于生殖器官的男性化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有睾丸激素与抗谬氏激素就够了。H-Y基因的重要性在现在才开始显现出来。  这三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之所以被称为抗原,是因为它们“挑衅”母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反应。其结果就是母体的免疫系统在母亲孕育下一个男孩的时候更强了。(女婴不会制造H-Y抗原,也就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雷·布兰查尔德(RayBlanchard)是研究出生顺序对同性恋的作用的人员之一,他论述说,H-Y抗原的任务是把一些器官中的一些基因激活,特别是大脑里的一些基因。事实上,在对于老鼠的研究中人们得到了一些证据说明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如果如此,那么母亲体内强壮的免疫系统就会对大脑的男性化起部分抑制作用,但却不会影响生殖器官的男性化。这样的男性就会被其他男性吸引,或者至少是对女性不太动心。有一个实验是让年幼的老鼠对H-Y抗原免疫,与对照组相比,这样的老鼠长大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成功地交配。但急人的是研究人员们在报告里并没有说明不能正常交配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在果蝇发育过程中的某个关键时期,如果把一个叫做“转化器”的基因给激活,那么雄性果蝇就只会表现出雌性果蝇的性行为。这种变化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了。  人不是老鼠也不是果蝇,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人脑的性别分化在出生之后还会继续进行。除了个别例子之外,同性恋的男性并不是被禁锢在男性肉体里的女性。他们的大脑至少是被激素部分男性化了的。但是仍然有可能他们在早期的某个关键的敏感时期缺少了一些激素,而这永久性地影响到了一些功能,包括性取向。基因之间有冲突,基因组是父辈基因与孩子的基因、男性基因与女性基因之间的战场,这样一种说法,是除了少数进化生物学家之外鲜为人知的故事。但它却深深地动摇了生物学的哲学基础。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是O型血,是纯粹巧合吗?从60年代早期到现在,逐渐变得明显起来的是血型与腹泻之间有着某种联系。A型血的孩子常常会在婴儿期得某些类型的腹泻,而其他孩子却不会;B型血的孩子则会得其他一些类型的腹泻;如此这般。80年代晚期的时候,人们发现O型血的人更容易感染霍乱。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因组就是一份我们过去的病史的书面记录,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医学圣经。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解释来说明美洲印第安人中O型血非常普遍这一让人迷惑的现象,特别是从印第安人的干尸中找到的证据表明,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里有不少是A型或B型血的。这看上去几乎像是有一种西半球特有的生存压力使得A型和B型从人群里很快消失了。有些迹象表明原因也许是梅毒,这似乎是一种在美洲一直存在的病男人和女人都最喜欢(或最不讨厌)另外一个性别里与自己在基因组成上区别最大的那个成员的体味。一只母老鼠会喜欢MHC基因与她自己区别最大的公老鼠,这是她通过闻他的尿来确定的。母老鼠是在试图找到一个基因很不同的公老鼠,这样她才能生下基因变化较多的孩子,因而不会有近亲繁殖所造成的疾病。起码有五种至关重要的激素是由胆固醇出发制成的,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功能: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和雌二醇。它们总称类固醇。这些激素与身体中的基因的关系既亲密又迷人,却也让人不安。  类固醇激素被生命体使用了很长时间,也许比植物、动物和真菌的分道扬镳还要早。促使昆虫蜕皮的激素就是一种类固醇。在人类医学里那个被人们称为维生素D的谜一般的物质也是类固醇。有些人工合成的(或说是合成代谢)类固醇可以骗身体去抑制炎症,另外一些则可以用来强化运动员的肌肉。但是还有一些类固醇,虽然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却与人类的激素足够相似,可以用做口服避孕药。在第十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名叫CYP17。它制造一种酶,使得身体能够把胆固醇转化成皮质醇、睾酮和雌二酮。如果没有这个酶,这个转化途径就被堵上了,那个时候,从胆固醇就只能造出孕酮和皮质酮。没有这个基因的正常形式的人无法制造出其他的性激素,所以他们就无法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阶段。如果他在基因上是男性,他也会长得像个少女。人体内的几乎每一个系统都用得上皮质醇,它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把身体和精神结合起来的激素,因为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皮质醇干预免疫系统,改变耳朵、鼻子和眼睛的灵敏度,改变各种身体机能。当你的血管里流动着很多皮质醇的时候,你就处于压力之下,这是压力的定义。皮质醇与压力几乎就是同义词。  压力是由外部世界造成的,一个将要来临的考试、最近一个亲人的死亡、报纸上的什么吓人的消息或者因为照顾一个早老性痴呆症病人而感觉到的无休止的劳累。造成短暂压力的因素会导致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迅速上升,这两种激素使心跳加快,双脚冰凉。这两种激素在紧急情况下让身体做好“打还是跑”的准备。造成长期压力的因素激活一条不同的路径,结果是皮质醇缓慢而持续地增加。皮质醇最惊人的效应之一是它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工作。那些准备一个重要考试并出现了受到心理压力之后特有的生理特点的人更容易得感冒或受到其他感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因为皮质醇的效应之一就是减少淋巴细胞—白细胞的活性、数量和寿命。皮质醇靠激活基因来做到这一点。它只激活内含皮质醇受体的细胞里的基因,皮质醇受体则是由其他某些开关来控制的。它激活的那些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其他一些基因,有些时候,再激活的基因又去激活其他的基因,如此下去。皮质醇的间接影响可以多至几十甚至几百个基因。但是这个过程的开端——皮质醇的产生则是因为肾上腺皮质里有一系列的基因被激活了,它们制造出了生产皮质醇所需的酶,CYP17蛋白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让人头昏眼花的复杂系统:如果我只是试着列出最基本的化学反应链,就能让你闷得要哭。所以,也许这样说就足够了:你需要几百个基因来生产和调节皮质醇并对皮质醇做出适当反应,而几乎所有这些基因的作用都是把其他基因激活或关上。这是很适时的一课,因为人类基因组里大部分基因的功能就是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脑子里的下丘脑会发出一个信号,让脑垂体释放一种激素,它会告诉肾上腺皮质去制造和分泌皮质醇。下丘脑则是从大脑里有意识的那些区域接受指令,而这些区域又是从外部世界中得到信息。基因是需要被激活的,而外界事件——或者说,由自由意志控制的行为——可以激活基因。我们可远不是缩在我们那无所不能的基因脚下,受它们的恩赐,我们的基因经常是受我们的恩赐。如果你去玩“蹦极”,或者找一份压力很大的工作,或者持续地想象一个可怕的事情,你会提升你体内的皮质醇水平,而皮质醇就会在你的身体内跑来跑去地激活各种基因。(还有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就是你可以用故意而为的微笑来刺激你大脑里的“高兴中心”,就像你可以用一个愉快的想法来使你微笑一样。微笑真的会让你觉得愉快一些。生理变化可以被行为调动。)人和猴子很像。在尊卑次序里靠底层的猴子容易得心脏病这一发现,是紧跟着另一个更让人吃惊的发现之后做出的。另外一个发现是:英国的公务员得心脏病的可能性是与他们在这个官僚机构里的地位有多低成正比的。一个大型、长期的研究调查了1.7万名在伦敦警察局工作的公务员,一个几乎令人无法置信的结果出现了: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地位比他是否肥胖、是否吸烟和是否血压高更能准确地预示这个人是否有心脏病。一个做低级工作的人,比如清洁工,比起一个在人堆儿上面地位稳固的秘书,得心脏病的可能高几乎三倍。实际上,即使这个秘书很胖、有高血压,或者吸烟,在每一年龄段他得心脏病的可能性仍然小于一个很瘦、血压正常且不吸烟的清洁工。在60年代对100万名贝尔电话公司雇员的一个类似调查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猴子那里有些线索。它们在尊卑次序里越低,它们就越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公务员也如此。皮质醇浓度的提高不是看你面对的工作数量多还是少,而是看你被多少人呼来喝去。睾丸酮和皮质醇一样可以抑制免疫系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物种里雄性比雌性容易染病,染病之后的死亡率也比雌性高。免疫机制的抑制不仅仅只反映在身体对于微生物的抵抗力方面,也反映在对于大的寄生虫的抵抗力方面。一个基因不仅仅是一个基因,它还带有一些它的出身的隐秘历史。一个基因“记着”它是从父母哪一方来的,因为在卵子受精的时候它得到了一个父方或母方的印记——就像是来自某一方的基因是用斜体字写的。在这个基因呈活跃状态的每一个细胞内,带有印记的那个基因拷贝是活跃的,另一个拷贝则不表达。这样,身体就只表达来自父方的那个基因(在普拉德·威利综合症的情况下),或只表达来自母方的那个基因(在安吉尔曼综合症的情况下)。这具体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全然不知,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在了解它了。遗传自父方的基因负责制造胎盘;遗传自母方的基因负责胚胎大部分的发育,特别是头部和大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五年之后,当时在牛津的大卫·黑格认为他得到了答案。他开始重新诠释哺乳动物的胎盘,不把它当成是一个用来维持胎儿生命的母体器官,却更把它看做是胎儿的一个器官,目的是寄生于母体的血液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服从于任何阻挡。他注意到,胎盘实实在在地是钻进母体的血管里去,迫使血管扩张,进而又产生一些激素提高母体的血压和血糖浓度。母体的反应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浓度来抵御这种“入侵”。但是,如果因为什么原因,胎儿的激素没有分泌出来,母体就不需要提高胰岛素的浓度,仍然有一个正常的怀孕期。换句话说,尽管母体和胎儿有共同的目标,两者却在细节上激烈地争吵,关于胎儿可以使用母体资源的多大一部分——同以后在婴儿断奶时的冲突一模一样。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岁女儿有一天在一个玩具童车里发现了一个塑料娃娃,她发出的那种兴奋的尖叫,是我儿子在同样年龄的时候看到过路的拖拉机时会发出的。像很多家长一样,我很难相信这只是因为我们下意识地加给了他们一些“社会规范”。在最早开始的自主活动里,男孩和女孩就有系统的差异。男孩有更强的竞争性,对机器、武器和动手做事更感兴趣,而女孩则对人、衣服和语言更感兴趣。说得更大胆一些,男人喜欢地图、女人喜欢小说可不仅仅是后天培养的结果。60年代,在温尼佩格(Winnipeg)【加拿大的一个城市。——译者注】,一个失败的包皮切除手术给一个小男孩留下了一个严重损坏了的阴茎,后来医生决定把它切掉。他们决定,通过阉割、手术和激素治疗等方法把这个男孩变成女孩。约翰变成了琼,她穿了裙子,玩了布娃娃。她长大成了一个年轻女子。1973年,一个弗洛伊德派的心理学家,约翰·莫尼(JohnMoney),突然对公众宣布,琼是一个适应得很好的少年人,她的例子也就结束了一切猜测: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环境建立的。  一直到了1997年,才有人去核对事实。当米尔顿·戴蒙德(MiltonDiamond)和济茨·西格孟德森(KeithSigmundson)【戴芒德是当代美国性别研究专家,西格孟德森是加拿大心理学家。——译者注】找到了琼的下落的时候,他们找到的是一个娶了一位女子、生活幸福的男人。他的故事与莫尼的说法非常不同。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就总是深深地为什么事情感到非常不快乐,他总是想穿裤子,想跟男孩子混在一起,想站着撒尿。在1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告诉了他发生过的事情,这让他松了一口气。他停止了激素治疗,把名字又改成了约翰,恢复了一个男性的生活,通过手术切除了乳房,在25岁的时候,他与一个女子结婚,并成了她的孩子的继父。他曾经被当成是性别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证明,他却证明了这个理论的反面:先天因素在性别的决定上是有作用的。动物学的证据一直是指向这个方向的:在大多数物种里,雄性行为与雌性行为有着很系统的差异,这些差异有着先天成分。大脑是有先天性别的器官。从基因组、有标记的基因、与性别相关的行为诸方面得来的证据,现在都指向同一个结论。科学的燃料是无知。科学就像一个饥饿的火炉,必须要从包围着我们的无知森林中取来木柴喂给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称做“知识”的开阔地扩展开来,但是,它扩展得越大,它的边界就越长,越多的无知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基因组被发现以前,我们不知道在每一个细胞的“心脏”里都有一个30亿个字母长的文件,我们对它的内容一无所知。现在,当我们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之后,我们就意识到了很多新的神秘现象。这个不断扩展的对于我们的无知的了解,它真正让人迷惑的一个方面是它冲击了比弗兰西斯·克里克的那个教义还更中心的遗传学教义。它削弱了我从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开始宣讲的内容之一,那就是:生物学的核心是数码式的。在这里,在蛋白侵染子基因上,我们确有像样的数码突变,用一个词代替了另一个词,但它导致的后果离开其他知识就是无法预测的。蛋白侵染子系统是个逻辑系统,不是数码系统。它的改变不是序列上的而是形状的改变,它还与剂量、位置以及是否在刮西风有关。惊人的是,同样的现象在你听到过的几乎所有的标准的“社会的阴谋”里都是如此。罪犯生罪犯,离婚的人养出离婚的孩子,问题父母养出问题儿童,肥胖的父母养出肥胖的孩子。朱迪斯·里奇·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曾因功课不好而从哈佛大学肄业。但是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坚持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并做出了重要发现。——译者注】在她写作心理学课本的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曾经相信了所有这些说法,但是在几年前她突然对此产生了怀疑。她的发现让她感到震惊与不解。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实验考虑了遗传的因素,在所有这些研究里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证据。对于这样的忽略甚至都没有人提一句:在这些研究里两件事情之间有联系被经常地说成是有因果关系。但是在每一个现象里,从行为遗传学研究里都得到了新的、有力的证据,反对里奇·哈里斯所称的“后天培养假说”。传统说法一般认为与孩子疏远的父亲和过分保护的母亲把孩子变成了同性恋。现在认为更可能的是反过来:觉察到儿子对于男性关心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之后,父亲就疏远了儿子,母亲则用过分保护儿子来弥补。同样地,自闭症儿童确实通常有冷淡的母亲;但这是果而不是因:母亲长年以来努力想要与一个自闭症孩子沟通,却没有任何回报,她被搞得精疲力竭,最后终于放弃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是一个有必要的虚构故事,没有它,法律就站立不稳,但是它照样是一个虚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说,你的行为是出于你的性格,你是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但是,出于性格的行为只不过是在表达那许多决定了性格的因素。大卫·休谟(DavidHume)【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译者注】发现自己被这个后来被称为休谟之叉(Hume'sfork)的两难问题难住了。我们的行为要么是被事先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为它负责;要么我们的行为是随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必为它负责。在每种情况下,常识被否定了,社会秩序无法形成。基督教已经与这些问题纠缠了两千年,其他宗教的神学家们还要更长。上帝似乎是否认自由意志的,这几乎是定义,否则他就不是万能的了。但是,基督教尤其努力地试图保存自由意志的概念,因为没有它,就不能让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没有责任,罪恶的概念就是一个笑话,而地狱就成了来自于公正的上帝的一个该诅咒的不公正。现代基督教的共识是上帝把自由意志加诸我们,使得我们能够选择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德还是罪恶。股票市场指数的走向、未来的天气和海岸线的“分形几何”,都是混沌系统:在每一种情况下,大概的轮廓和事件发展的大体方向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精确的细节却不能。我们知道冬天会比夏天冷,但是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圣诞日是否会下雪。  人类行为也具有这些特点。压力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又可以影响对压力的反应,如此这般。因此,人类的短期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长期行为却大致可以。这样,在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我可以选择不吃饭,我有不吃饭的自由,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在那一天之内我是要吃饭的。我吃饭的时间可能会由很多因素决定——我的饥饿程度(部分由我的基因决定),天气(由众多的外界因素以混沌的方式决定),或者是另外某人决定问我要不要出去吃午饭(他是一个做事有因果的个体,我无法控制他)。这些基因与外界影响的相互作用使我的行为无法预测,但是它们并非没有决定我的行为。在字词的空隙里,有着自由。

记一本没读下去的书

这本豆瓣评分9.0的神作,到我这儿,就坚持了三章,实在是,读不下去。不是说此书的内容有多么艰难晦涩,而是读着读着发现对这部分生物学,遗传学的东西实在没有兴趣。看了个别豆友的评价,对此书请假非常之高,又强忍着看了三章,实在顶不住无聊,就此作罢。草草翻翻此书,不谈对书中内容的什么看法,只总结总结自己对选书看书的三点思考吧。第一点,怎么看待被普罗大众推荐的“神书”。豆瓣,知乎,微博,各种荐书帖目不暇接,尤其是豆瓣,因为具有比较合理的分类,便利的豆列系统,加上长时间在文艺圈的耕耘,使得豆瓣上的高分神书给我一种武林秘籍的神圣感,某领域的9.0以上,定是以最快速度最好效果成为这一领域精英然后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所以,这三年来在这方面吃了不少亏,尤其是2013年开始网购实体书时,豆瓣几乎就是购书单的绝对参考,看上什么书一对比评分8.0以上,不客气,收了!买来后发现不适合自己或者书中内容言过其实,后来知道了豆瓣也是有水军的,用来刷畅销书的销量,但这不是自我思考的重点,重点是,书这东西,真的是很难通过评价来选择。读书是件沉默成本很大的事,只有经历多了,才能已最快的时间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作品,单纯希图通过别人的指点来实现升华,太不现实了。第二点,读书的兴趣点的问题。书有太多种分类了,人,生而有涯而学而无涯,一辈子只能在几个兴趣点里转,离开了兴趣点会造成很大的负边际效应,这本《基因组》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本身不喜欢生物学的知识,读起来味同嚼蜡。个人比较喜欢历史类,传记类,悬疑小说等类型的书籍,另外因为个人专业原因对经管类比较关注,但感觉写的都大差不差,很崇敬数学物理类的书,自己水平有限大多看不懂,最近对法律类的又十分感兴趣。强烈讨厌纯文学类,诗歌散文,青春文学,励志书等。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于怎么选书也有指导意义,专业内的精读,兴趣内的多读,不喜欢的,翻翻算了。这种心理改变也是最近买书只买教科书的原因吧,比较功利,也是因为发觉自己阅读时间与精力着实有限。第三点,中国书与外国书的思考。豆瓣上普遍国外书比中国书受欢迎,尤其是英文原版的,还要加分。受这种风气影响,买了很多外国的畅销书,发现或者因为翻译原因或者因为老外真的就这么拧巴,外国书尤其是人文类的书,总是废话太多,给人一种“你就信了我吧信了我吧信了我吧不信我还说…”的感觉,相比之下中国书在接受起来就比较的舒服,读起来的流畅性也好。思考过后,感觉制止这种选书崇洋媚外的不良想法十分有必要。读书这事儿,功利点儿也未尝不好,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儿和怎么活的自由,读书,千万不能自己给自己上纲上线,

分享

1,每个人的寿命长度,在受孕那一刻就已经由染色体的分裂的次数决定了,个体寿命的差异主要由染色体的末端的端粒长短决定,运动、饮食等可以改善生命的质量,影响染色体的分裂速度,但并不能改变染色体的分裂次数。2,人体中至少有五种至关重要的激素由胆固醇出发制成,每一个都有独特的功能:孕酮、醛固酮、皮质醇、睾酮和雌二醇,他们总称类固醇,简单的举例,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人,血液中皮质醇浓度逐步增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增加了患病的机会。3,.Gay必须是天生的,因为Xq28基因,而且这个基因是妈妈给的!所以爸爸可以决定生男生女,妈妈可以决定这个人是喜欢男生还是喜欢女生,但是女同性恋是随机的,但是对于家里有几个GG的男孩子来说,则是每多一个GG,成为GAY的可能性就增加三分之一(幸好成为同性恋的概率极低,3%增加三分之一也就是4%)。4. 智力,50%是有基因决定的,20%由你和你的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环境决定,30%是由子宫环境,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来的智力越发受基因决定。(当然,智力与成功、快乐并无必然关系,想想梵高吧!)5. 很多神经性绝症(如亨廷顿舞蹈症等),就是某个染色体某处的某基因中的CAG重复了35次以上,而正常人大约10-15次;这种人从一出生就能知道自己到中年时候会不会死,于是告不告诉他们这个结果又变成一个很复杂的伦理问题。6. 心脏病的致病的主要因素是压力,饮食习惯、吸烟、肥胖和血压,都只是间接的致病因素,大量的统计和实验表明,压力越大,体内因压力而释放的激素浓度越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阅读之后,可能会不禁问自己,命运,我们能掌握吗?!我们有自由意志吗?!这些问题,还是留给大家在阅读中感悟吧。

对生物专业的大学生极有帮助

想当年大学学生物的时候,对DNA、基因方面的内容很厌恶,感觉太枯燥,太没意思了,直到当了生物教师,仍然对DNA的结构,转录和翻译提不起太多兴趣。但是读了这本书,知道了很多与基因有关的故事,感觉基因的从纸上跳了出来一样,很生动,以前冷冰冰的沉寂的双螺旋中,竟然也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硝烟……感觉比《自私的基因》要好很多。

很有趣的基因之旅

其实当我翻开这本书读到这本书的序言的时候,对它的印象极差。中译本序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正站在一个即将登堂入室的门槛上。”所以料想这本书的翻译不会很到位。但是细细的读下去,只要你对分子生物学有点兴趣,对基因有一点了解,你自然而然就会一口气读下去,至少我是这个样子的。作者的安排比较桥,每一对染色体上都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和人类的进化,一些顽固或者奇怪的疾病,你的性格,你的外貌有关系。相信我,这绝对不是呆板的分子生物学教材,作者用很有趣的语言引起你的兴趣。ok,如果你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你可以复习一下或者了解更多;如果你对分子生物学不甚了解,你这就可以了解啦。ps我很不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不过这个科普读书绝对精彩~!

这书写得有点乱

我感觉这书写得有点乱,一开始还能看一点,看到中间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跟之前看过的《DNA:生命的秘密》相比,翻译不是很到位,可读性差了点。当然了,本人水平有限,如果是对基因问题特别感兴趣的,读读也能收获些知识。

应该在高校强制阅读

并在社科各学科带头人之中强制阅读,命令他们在基因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检讨各自学科的合理性。基因不是小东西,搞不清它,形上之学、有无之辩皆是连篇废话。别骂我说大话。我确信思想界不久即会有划时代的连锁变革,正因为基因。我还确信这场变革跟中国人关系不大。这套书的封面不敢恭维,书名手写体尤其恶劣,不过鲜明的红色倒让人容易在书店里找到它们。关于基因的书太多了,我开始没敢买这本,而是先买了《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和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细读一遍,实在太棒了!急忙跑去买回《人种自传23章》。里德利的书,以后绝对见一本买一本。看看人家那记者当的!我曾计划读完这本书后,依各章节的题目写一组诗。不好意思,太激动了当时。计划照例是要取消的,这个创意嘛,在此免费赠送:)

进化的真相

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这个浅显的道理开始,好像每个人都懂了进化论,但我们真的就懂了吗?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基因中97%的无用基因没有被进化掉?既然进化的本质是繁衍后代,不能生育后代的同性恋为什么会存在?放疗,化疗真的能杀死癌细胞吗?动物的寿命真的和心跳有关吗?转基因食品有害吗?我们的智力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的?苍泵弗驼我隙静瓢舌俞后通痕鸥秉床妊谱搽叶踩疏翼盃耽是必柯粟渴毅锨勘碰泪柳猜俗姑显厚控粘攘哨典大呐谁移汛琐颅怎祥恕权想厢券罐椅鄂操突柠晨葡找立临冠捶酣伺诣详咸擒洽迭胁蓉铲锄坎痉缝罕僻赊悲挺茶穷绰素僻项。喂喂,你到底在说什么啊,在念咒语吗?好吧,我只是在说“我是谁”的时候包含了97%的无用信息而已。如果说这样说话让你很抓狂,那么请想象下,我们的身体每天就在读着只有3%可用信息的DNA,每次细胞分裂时,都要浪费资源去连带那97%一起复制。所以每当我们在看电视剧时,插个10分钟广告都感觉不耐烦的时候,不妨想想我们身体里那97%的“插播广告”。为什么我们身上会有如此多的垃圾基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要抛下人类那自以为是的正义感,认识到进化的本质是什么。请永远记住这一点,进化的单位不是种族,不是生物体,不是基因组,而是基因。也不要再想当然地以为个体会做出利他的行为来保证种族的延续。实际上,个体对种族的死活根本就不关心,基因组对个体的死活也完全不关心,基因对基因组的死活同样漠不关心。基因就是一群最不要脸的流氓,它们为了更好的生存,结成了基因组这样一个大联盟。它们各怀鬼胎,只要有任何的机会,都会毫不犹豫地背叛整个基因组。人类的97%无用基因,就是那帮埋头只顾在基因组里面复制自己的基因们的杰作。为了防止背叛,联盟甚至决定给基因们戴上镣铐(端粒),加上牢固的锁链(甲基化),还配上专门用来自杀的毒药(TP53)。最最严密的组织都不会比基因组这个联盟更加严厉。但即使是这样,仍然会有癌症这种狠角色,摘掉镣铐,去掉锁,扔掉毒药,丧心病狂地复制着自己,不顾整个基因组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名词解释:端粒:染色体每次复制自己都会漏掉前几组和最后几组的信息,所以染色体的首尾都是不含有用信息的端粒。而在几次复制后由于端粒用完了,再复制就会切掉含有用信息的基因而导致移码错误。这样做能防止细胞乱复制自己,好像镣铐一样限制基因的行动。而癌细胞能进化出端粒酶,帮自己延长端粒。甲基化:将不用的基因连接上甲基分子(CH3),使之失去功能,所以我们在手的末端只会长出手指头而不会长出一只眼睛。甲基化好像将基因锁起来一样。而癌细胞能够去甲基化。随便提一句,由于哺乳动物的dna都是甲基化的,所以曾经认为哺乳动物是不可能被克隆的,而多利羊的克隆成功只是因为某个未知的步骤成功的去甲基化了。TP53:一种让细胞自杀的基因。人一出生起,大量的脑细胞需要被杀死,人脑才能正常工作。它也能够发出指令让癌细胞自杀,就好像使人自杀的毒药一样。放疗和化疗并不能杀死癌症细胞,它们只会催生癌细胞,从而激活TP53,杀死癌细胞。当癌细胞已经进化到把TP53去除时,再做放化疗只会让病人无端增加痛苦而已。)把这种自私行为表现到极致的,是x和y染色体,众所周知,在决定性别的那对染色体上,男人都是xy,女人则都是xx。如果正好得到了来自父亲的y,和来自母亲的x,那么恭喜你,你就是男人了,反之,则恭喜你成为了女人。现在,请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男女比例是相等的,所以x的数量是y的三倍,那么x的进化速度也是y的三倍。如果x能够有机会灭掉y的话,它会不会那么干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已经说了基因是群没有任何道德感的流氓。(如果x进化出一个能够毒死y的基因,那么这个个体只会生女性,而生下来的女性也只会生女性,最终这种基因会扩散到整个种群。)事实上在有些物种,已经发生了上面这种现象,它们的雌性体占了整个种群的98%。再来解释一下这几年比较火的搞基现象,如果你是一位爱思考的同学,应该早就会有这个疑问,既然科技没有发达到让搞基也能有后代,为什么这种基因会存在呢。答案是,男人搞基是来自x染色体的一个名为xq28的基因。x有75%可能存在于女性,只有25%的机会存在于男性,那么如果x染色体上有种基因能让女性更有优势(比如说胸更大了),却会让男性冒着没有后代的危险成为同性恋,那它会不会那么做呢。答案当然又是肯定的。尽管面对如此高的生存压力(又是下毒又是搞基的),在人体内进化最快的就是y染色体了,但不论如何,快三倍的进化速度,让x对y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男人被女人在基因上灭了,是早晚的事情。女性同胞们还请多珍惜你们身边濒临灭绝的男性朋友吧。

一本伟大的书,改变我的世界观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改变我的世界观的一本书。从基因的层面深刻地理解了生命与自身的“我”。如果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我们定性的了解了生物的演化史,以及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命之间的亲缘关系,戴蒙德的三部曲从细化的层面聚焦分析了人类在和近亲黑猩猩分支后的进化史。那么这一本书从基因这个微观的层面,定量地认识了我们人类自身。人类的基因就像一本病历本,记录了从远古至今,我们对疾病的抗争史。冥冥中,自有天意。享廷顿氏病就是遗传的一个极端,是一种纯粹的宿命论。好的身体条件与营养方式,和睦的家庭,以及大把的金钱都无济于事,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注定要老年痴呆。正如这本书中提到的,虽然目前针对一些疾病,我们有了诊断疗法,但是没有治疗方法,会使得我们很痛苦,但是关于这些疾病的知识最终是值得我们为之痛苦的。多学科的交叉碰撞,有助我们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当心理医生借鉴遗传学的成果后,可以更好地治疗患者的害羞,让他们更好地“接受”自己,进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性恋患者的父母也不会一直沉浸在对自己抚养方式过错的深深忏悔中,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天生的性格。正确认识一个人的性格,得到更多的是一种超然与解脱。

《基因组》书摘+简评(3/3)

       第十五号染色体性别P215“遗传自复方的基因负责制造胎盘;遗传自母方的基因负责胚胎大部分的发育,特别是头部和大脑。”       第十六号染色体记忆P226“在第十六号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放权者:允许学习和记忆的基因。”P227“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信念,那就是:学习是好的,本能是坏的,或者说,学习是更先进的,而本能是更原始的。因此,人类的一个标志就是:所偶那些对于动物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人类都需要学习。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遵循着这个传统,很快就把学习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他们的目的是要造出有多种用途、能够学习的机器。”P237“大脑由基因制造出来,它有多好取决于它内在的设计。它被设计成一个能够被经验修改的机器,这是写在基因里的。”       第十七号染色体死亡癌症是细胞组织过多的生长。P242“如宫颈癌,实际上是部分地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P244“一个肿瘤越大,它就越有可能已经得到了下一个突变,不仅因为概率的原因,也是因为肿瘤内细胞的快速繁殖很容易引起基因传递过程中的错误,导致突变。”P245“我们活的越长,我们的基因里就积攒了越多的错误”,“年龄每增长十岁,癌症出现的几率翻一番。”       第十八号——第二十二号染色体略      疗法,预防,政治,优化人种论,自由意志

有点难懂

作为科普读物,趣味性还是欠缺了一点,有些地方还是挺难理解的,但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另外,每一章的内容和相应的染色体的对应还是有些牵强,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时刻想把本章的内容与题目联系起来,有时候会很困难,摸不着头脑。

你有“投资天赋”吗?

forcode:这是上周五发在《证券市场周刊》上的未删节版,讨论投资与遗传的问题。发表版见这里:http://money.hexun.com/2013-11-18/159777838.html …我们很容易确认身高、胖瘦、五官、肤色等生理特征可以遗传,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在子女身上看到其父母个性心理方面的影子。那么,是否存在所谓的“投资天赋”呢?社会中某些“子承父业”的现象——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贫二代、学二代等——主流话语一般归结为父母的言传身教,文化资本、财富和社会关系等资源的代际传承等后天环境影响,却很少提及基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即使部分将子承父业归结为基因,也有点政治不正确,因为我们刚刚摆脱“根正苗红”的出身论不过三十几年,而近十年中国社会财富、权利不平等的代际传递现象再趋严重。但科技编辑马特・里德利(Ridley Matt)所著的畅销书《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所论及的基因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却显示,基因对个性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被大大低估了,基因不只是影响个体的生理及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塑造个体的欲望所驱动的各种行为(包括对环境的偏好及选择等社会行为)。毫无疑问,作为社会行为的职业选择——“子承父业”跟基因有关系,因为你跟父母有相同的基因,所以有相似的职业兴趣、性格及能力、选择跟父母相近的职业,那么,作为社会行为的投资行为受基因影响吗?存在所谓的“股二代”吗?国外的“股二代”在股市连续运转了上百年的欧美发达社会,“股二代”并不鲜见。某网友感叹:“今天跟公司里一个从爷爷辈就开始炒股的小犹太聊天,他们家族一家前三代都是牙医,省吃俭用钱全进股票市场。爷爷教爹怎么炒股,爹教儿子怎么炒,现在有游艇有豪宅。小犹太住着迈阿密豪宅,依然省吃俭用。”现代投资理论的开路先锋、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菲利普•费雪(Philip Arthur Fisher)的儿子Kenneth Fisher也是一名优秀投资者,他在福布斯杂志开设每月专栏,出版过七本投资类书籍,并发表过若干行为金融学论文,2011年身家达到17亿美元,费雪投资公司管理着3.8万名客户的413亿美元财富。沃尔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曾与巴菲特在格雷厄姆手下共事,他一生经历过18次经济衰退,但他执掌的基金在近50年的漫长时间里长期跑赢标杆股指,赢得了20%的年复合回报率,累计增长约700倍。施洛斯的儿子Edwin Schloss同样也是子承父业,父子两人合伙经营一家投资企业。巴菲特本人也可算得上是股二代,1931年——大萧条的第二年,在没人想买股票的时候,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却开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巴菲特十岁的时候,霍华德曾带他参观纽约股票交易所,年轻时他偶尔也会跟父亲一起买股票。除了做投资,巴菲特家族也做生意,他爷爷是杂货店主,父亲曾经买下了南奥马哈饲料公司、还开过五金商店,巴菲特父子也曾合伙成立过投资公司,所以,巴菲特家族应该是有点投资基因的。投资天赋的实证研究AmirBarnea等人对瑞典双胞胎注册数据库(纳税记录)里大约3.8万名同卵及异卵双胞胎的资产配置、投资行为和投资获利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统计控制了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及财富等变量之后,潜在的遗传因素可以解释掉投资行为方面45%的差异。而且,基因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不随着年龄、个人经验的增长而减弱,相同的家庭环境只在早期阶段对金融行为产生有限影响,基因对行为的影响,在年老阶段照样存在。该团队还研究了716对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基因完全相同),发现他们投资行为的相关性跟没有分开的同卵双胞胎没有显著差别,这意味着不同环境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却表现出相同的投资行为,基因对投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个结果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先来类比一下动物的投资行为,然后再分析一下“投资天赋”的构成。动物的投资行为所谓的投资,就是克制当前的消费欲望,积累资源,并期待未来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蚂蚁日复一日地搜集储存麦粒、松鼠在过冬前储存松子、蜜蜂在鲜花盛开的季节用蜂蜡密封储存蜂蜜以备不时之需都可算得上是一种“投资行为”——储蓄,它们都在克制当前的消费冲动,为今后打算,在缺少食物的时节不必忍受饥饿的折磨。毫无疑问,蚂蚁、松鼠和蜜蜂的“储蓄”行为都是完全由基因所支配的,某只蚂蚁、松鼠或蜜蜂在这方面做出个性化选择的自由度很有限。那么,我们合理外推一下,也不难接受人类的储蓄行为背后也有基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当前消费冲动的克制能力很可能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有100块钱都舍不得花10块钱,有的人只有10块钱却舍得花100块钱,这恐怕并不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与其“本性”有点关系。既然“储蓄”这种投资行为可以受基因的影响,那其他投资行为也有可能受基因的影响,比如风险承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特别敢冒险,有的人却谨小慎微,这很可能也是可以遗传的个性特征。在动物界,不同物种的风险承受能力存在显著的区别:兔子生性胆小,甚至会被突然惊吓昏厥过去;而食肉动物一般凶猛大胆,敢于尝试高风险行为,比如狮子,甚至敢于进攻体型比自己大好几倍的大象。不同物种的胆量大小自然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由此外推,不难想象不同人胆量的大小也与基因有关,胆量或者说风险承受能力会决定一个人的资产配置情况,进而决定其投资的获利情况。有些胆大的投资者,敢于使用十倍以上的杠杆,一旦重注押中了几十倍的成长股,一夜暴富,瞬间财务自由;当然,一旦押错了注,从此万劫不复。“投资天赋”的构成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可以遗传的特征会决定一个人的投资行为和获利情况,或者说优秀投资者的特征。总体而言,“投资天赋”可以分成两类:品性和能力。品性类的投资天赋比如:耐心、节俭、谨慎、自信、偏执、专注、热爱投资、好奇心、不断学习、独立思考、不从众等等;能力类的投资天赋比如阅读能力、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洞察人性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对未来的想象力等等。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说:“如何让自己比别人更聪明呢?这部分同与生俱来的个性有关。一些人并不具备进行投资的合适个性,他们要么过于急躁,要么总是麻烦不断。然而,如果你有出色的个性,主要是指你非常有耐心,当你拥有了足够知识的时候,势必会进行大规模的进攻,然后就会慢慢学会游戏规则,部分是通过自己的实践,部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因此,游戏规则就是我们要不停地学习。我并不认为那些不喜欢学习过程的人会不断学习。”凯瑟琳·伯顿采访了美国18位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结果发现,他们的性格里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且,有趣的是,这些性格特征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成功人士应当具有的标准,甚至某些性格还与所谓的成功形象相反。这18位对冲基金经理之所以能长期投资成功,很大因素来自他们非常独立的性格,即对于投资坚持自我的判断、拒绝迎合他人尤其是大众。塞勒尔告诉哈佛的骄子和读者们,要成为伟大的投资者,仅有智商、勤奋和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与生俱来(或者是在少年时形成)的天性特质不可或缺。塞勒尔总结了七条优秀投资者所具备的品性:一,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二,极度着迷于此游戏,并有极强获胜欲的人。三,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强烈意愿。四,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五,对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六,左右脑都很好用,而不仅仅是开动左脑。第七,也是最重要的,在投资过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却丝毫不改投资思路的能力。塞勒尔特别指出,人们一旦步入成年期就无法再学到上述特质,除非他在少年时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特质。“投资天赋“的存在证据《基因组》一书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的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因而非后天环境塑造的:“最著名的例子是纽约的两个女孩,贝丝和爱咪,她们一出生就被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学家分开了。爱咪的养母是个很穷的人,很胖,没有安全感,没有爱心,所以一点不奇怪地,爱咪长大之后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内向的人。这正符合弗洛伊德理论的预言。但是,贝丝也成为了这样的人,跟爱咪一模一样,尽管她的养母富有、安详、愉快而有爱心。20年之后当贝丝和爱咪重新见面的时候,她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别小得简直看不出来。对于她们二人的研究,远没有证明养育在塑造我们性格方面的重要性,相反地,它证明了天性的力量。”那么,构成“投资天赋”的能力部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天生的?《基因组》一书也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光就智力而言,基因所起的作用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Bouchard)从1979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寻找那些被分离开了的孪生子,并利用测试他们的个性与智商的机会让他们团聚。同时,其他的研究则注重于比较被收养的人与他们的养父母、亲生父母、同胞手足之间智力的差异。把所有这些研究放在一起,把成千上万人的智商测验结果集中起来,就得到了以下这个表。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百分比,代表的是两种人智力的相关性,百分之百相关意味着两人智力完全一样,百分之零意味着两人智力完全无关。让人目瞪口呆的结果,是那些有不同的亲生父母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一起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智商分数之间的相关性是零。住在同一个家庭里对智商一点影响也没有。Ø 同一个人接受两次智商测验87Ø 在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86Ø 从小被分离开的同卵双生子76Ø 在一起长大的异卵双生子55Ø 同胞兄弟姐妹47Ø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40Ø 父母与子女(没有在一起生活过)31Ø 亲生父母不同却被同一个家庭收养的孩子0Ø 没有血缘关系又不住在一起的人0所有这些研究得到的一致结论,是你的智商大约有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到五分之一是由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们共同的环境——家庭——决定的。剩下的是子宫的作用、学校的作用和其他外部影响,比如朋友的影响。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对于构成投资天赋的品性和能力均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遗传会决定你是否对投资和商业感兴趣,是否会选择与投资有关的书籍、偶像、专业及职业等,这意味着投资基因决定你是否会选择导致投资成功的后天环境,投资的确需要点“天赋“。========================================以下是讨论:@水晶苍蝇拍:有趣的思考,但一点不同意见供参考:1,狮子的下一代必然还是狮子,它的上n代也必然是狮子。而只要是狮子,其行为模式和所谓“特长”就不可能有变化,大到鲸鱼小到蚂蚁,都是如此。这是基因强大的一面。2,一个人的父亲是科学家,他很可能却是个商人,而他的下一代可能是不错的演员。这样的例子很多,这说明人的能力并不是基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起作用的话,那么我们思考下一个族谱中如果出现过20个职业类别,那么哪一个将成为下一个孩子的“职业天赋”呢?我觉得很难说,呵呵。这其实说明了,人类社会的运转要比动物的本能行为复杂得多,变量条件可能也远比我们相信的多。3,在极其小的一些领域范围,确实基因的作用非常突出。比如要成为顶尖的篮球运动员,身高和运动协调等硬条件确实卡死了。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社会职业而言,至少我并没有看到这种条理分明的基因红线——如果一个人可以就此举出100个例子,我相信另一个人可以毫不费力的举出100个反例。4,具体到投资领域而言,具体到中国来看,股市也不过才出现了20来年,祖上有几个是搞投资出身呢?以此来看,似乎这一代应该没有人有什么这方面的天赋。如果说,其它一些特定的职业或者人群,比如商人或者高智商或者高情商的人群天然更容易导入这一领域,那么不正好证明不同职业之间并不具泾渭分明吗?何况,在我有限的观察中,优秀投资人实在没看出什么“职业趋同性”,他们的父辈来自工人、军人、商人、教师...他们的性格有的高调骄傲,有的谨慎内向,我实在没看出什么特别准确的标准。5,天赋轮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悖论在于不进入市场并且拿到一个结果前,我们并不知道天赋是否就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上一代的商业或者投资的成功,或者其父母的理性严谨,就自然推论其下一代同样具有类似能力吗?我想不能。反之也一样。所以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无用的,与之相比,投资的大道理和基本要求相对更清晰,一个人有没有投资的能力和天赋,自己并不难与之对比一下,这样对于认识自己的投资能力也许要比建立在基因学说上更简单也更直接,不是吗?@forcode 回复 水晶苍蝇拍:乔布斯说,他看到了一只小牛犊的出生,让他惊讶的是,这只小动物才落地几分钟就挣扎着站起来开始走路。“这不是它通过学习获得的技能,而是与生俱来的,”他回忆说,‘‘人类的婴儿就没有这种能力。我觉得这很了不起,虽然别人都不这么想。”他用软硬件的术语来形容这个现象:“就好像是设计好的一样,动物身体里的某些东西和它大脑里的某些东西在它出生后立刻始协同作用,而不需要它去学习。”我前几天陪我儿子睡午觉,看到他用双手揉眼睛,大概是困了睁不开眼睛了,这让我想起他出生才一两天的时候也曾经这样做过,一个才出生一两天的婴儿,不可能是通过学习意识到他有一双手、而且他可以操纵这双手、并且知道这双手能够够到自己的眼睛、而且他用手去摸索自己眼睛的时候并不需要睁开眼睛不断校准调试手与眼睛的相对位置而是伸手就够到了眼睛、他也不可能通过学习掌握了搓眼睛这个动作……于是,我自然而然就想起了乔布斯的话,新生儿的很多行为这就好像被设计好了一样,虽然人类婴儿是无法一出生就走路,但却“内置”不少的行为模式:比如抓握模式,手心如果有东西碰触,会自动抓紧,这个行为模式可能是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年代进化出的行为模式,小猴子会用手紧紧抓住母亲的毛,这样才不会从树上掉落;另外比如吮吸模式,这个模式跟乳房、母乳分泌以及母亲的心理变化等相配合,实现了哺乳这种本能行为。人青春期之后的性行为,其实也不需要学习就会交配,就算过去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见过任何接吻做爱的镜头画面,一个裸体青春期男性与裸体女性相互吸引,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最后只要顺着自己的欲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然而言就完成了做爱的整个复杂过程。可见基因所决定的行为模式复杂到了何等的程度。如果拿人类设计的电脑来类比,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启发,刚出厂的电脑,如果没有安装操作系统,一般会有BIOS,这个最底层的系统,定义了设备启动顺序、电源、接口模式等内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虽然还没有通过学习慢慢形成自己的“操作系统”——人格,但是却已经内置了类似BIOS的本能操作系统;电脑安装一个新的设备,比如打印机、摄像头,往往需要安装驱动程序,驱动程序定义了该设备与操作系统交互的接口标准、可用的参数、取值范围等等,刚出生的婴儿,之所以不需要用眼睛盯着手不断校准调试就能准确碰到自己的眼睛,说明在其身体中已经内置了手、眼睛这些设备与身体交互的“驱动程序”……你所说的人类职业太多样,子承父业可能没那么严格,但是,人其实是一种通用设备,而非特定功能的设备。就好像电脑是通用计算设备,电脑的基本原理是二进制+与或非逻辑门的各种衍生组合,通用计算的意义在于,电脑不只是可以用来计算加减乘除或者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可以用来显示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切都可以被数字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作为通用计算设备的电脑可以用来做太多太多原来想不到的事情。人其实也是一种通用设备,虽然最初进化过程中,进化的逻辑只是适应环境,最后却不断修改出了这样一个通用的设备。多数哺乳动物或许是局限于特定用途(环境),人却可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不局限于特定的环境,甚至太空这样与人类进化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环境,人类经过改造都可以长期生存。从工具的角度来看,人类具备了类似通用计算机这样的无限多样性的用途,不局限于“数学计算”(森林树栖环境)。人类的职业选择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分化的,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其实都是基于一些“元能力”或“元品性”的组合衍生,而这些“元能力”或“元品性”是可以遗传的,是数十万年甚至更久远的进化史的遗产。雪球讨论地址:http://xueqiu.com/3167081651/26172052

在字词的空隙里,有着自由。

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生命无疑是最伟大的奇迹。因为整个宇宙的趋势都是熵增。而生命却是迎着熵的逆流而上,靠消耗大量能量建立一个有序的复杂的局部结构,在混乱的世界里建立起秩序的集合。研究生命的生物学也因此成了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学科。记得在上“生命科学导论”的选修课时,老师就说过联合国(还是某权威组织)把生物学列为当代最应该学习的学科之一。《science》杂志在2015年公布的涉及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的 25个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中,生物方面的足足占据了13个。为什么生物学这么重要呢?或许是因为我们一直都有了解我们自己的渴望。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虽然被称为哲学的终极问题,但是最有可能找到答案的地方是生物学。生物学能够构建出我们对于人体,对于人类的系统的认识。而在生物学里,最神秘最迷人的恐怕非基因学莫属了。基因是如此独特而又神奇的东西,那是构建出我们整个生命个体的蓝图。在极其长的一条基因链上,只要出现一两个字母的改变,最终就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形状。高或矮,美或丑,健康或是得病。关于基因的研究汗牛充栋,这本《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应该是目前为止关于基因组的最好的科普书之一了。作者巧妙的在人体23对染色体上每一号染色体选取一个或几个基因形成一个主题,物种,历史,本能,智慧,永生,个性,自由意志等等,讨论了基因组和我们的方方面面,令人受益匪浅。有不少观点甚至是对世界观的颠覆。看完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点内容:体内的基因组真实面貌和自由意志的讨论。基因组的真实面貌大概高中的时候就从科普杂志上了解到:人体内97%的基因都是无法表达成蛋白质的无用的垃圾dna。当时不懂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很久以来,像我一样的很多人,甚至包括相当数量的生物学家眼中,基因组是一本精心设计编写的关于创造生物的组装说明书。是生命设计的蓝图。“如果人的基因组里有一个什么东西,那么它肯定是为了人的目的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它自己的自私的目的。基因不过是蛋白质的配方。”这是上世纪80年代遗传学家们的普遍思维。但是深入的研究彻底的打破了这一或许是十分幼稚的想法。事实是:我们的体内充满了自私的基因。我们体内真正有用的基因只有百分之三。剩下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毒dna。即能够转录后靠着逆转录酶复制出一份原来的dna再塞回到基因组里去。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垃圾dna的一个原因。基因组里到处是病毒dna,垃圾dna。它们之所以那么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们善于复制自己。想起了存在于qq空间,朋友圈里的那种:“不转不是中国人。”或者“如果不转发,几天内亲人会出事”之类的话。就像真正的病毒。然而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对这些我们眼中的“垃圾dna”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十分令人震惊的可怕的真相。“自然选择的进化方式不是关于物种,群落或者个体的竞争,而是基因的竞争。而个体或群体只是它们暂时的载体。”“如果让一个个体要么选择一个安全,舒适,长寿的生活,要么选择有风险,辛苦,危险地繁殖后代,几乎所有动物都选择后者。它们为拥有后代而选择增加自己死亡的几率。实际上,它们的身体被有计划的设计了废弃的过程,叫做衰老。它使动物在达到了生育年龄之后就逐渐开始机能的衰退,或者像枪乌贼或太平洋大马哈鱼那样,马上死亡。除非你把动物的身体看成是基因的载体,看成是基因在让它们自己长生不死的竞赛中的工具,否则这些便无法解释。与给下一代以生命这个目标相比,一个个体在生育之后是否继续存活是次要的。”我们的身体只是基因这个自私的复制机器的工具,是用完后可以丢弃的载体。所谓的衰老只是基因设计的让工具废弃的程序而已。没有比这更让人胆寒沮丧的结论了。进化第一次成了遗传学的概念。“基因组里到处都是被乱丢的垃圾,甚至可以说基因组被电脑病毒那样的东西,自私的寄生给堵上了。它们存在的原因很简单很单纯,就是因为它们善于复制自己。”这或许就是我们人类体内的这份基因组的真实面貌。它不是什么一份蛋白质的配方,不是一份完美的生命的设计图,而只是一块被各色基因争夺的地盘。这里充满了只为自己生存并且不断繁殖下去的自私基因,占据着大部分人体的资源,只留下一小部分给生物个体生存下去必要的资源为“酬劳”。但是,对于我们人体来说,这些自私的基因就是病毒,是害虫。“大约35%的人类基因组是各种形式的自私dna。也就是说,想要复制我们自己的基因需要多花费35%的能量。我们的基因组太需要除虫了。”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研究基因组,并且试图改进基因组,找到抑制衰老的方法,使我们更健康长寿的方法,就不仅仅是医学上的进步,而更是一场反抗基因暴政的战争了。即使这可能会造成些社会伦理问题,也是无比值得支持的行为。自由意志基因决定我们的所有性状,个性,天赋,行为。这个说法称为基因决定论。长久以来,关于基因与自由意志的讨论总是处在这样一个怪异的状况:人们排斥基因对于自由意志的影响;却很乐意接受环境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但是,环境的影响又何尝不是一种决定论。“他们否定基因决定论,不过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其他形式的生物决定论替代它--父母影响决定论或社会环境决定论。很奇怪的是有那么多作者捍卫人类的尊严不受基因的统治,却似乎很高兴接受我们的环境的统治。”基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后者一定比前者更好吗?一位研究孪生子的心理学家林登•伊弗斯说:“自由是站起来超越环境限制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因为它具有适应性......如果你要被推着走,你是宁愿被你的环境推着走,还是被你的基因推着走?环境不是你,而基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你。”“自由在于表达决定你自己的那些因素,而不是决定别人的那些。“决定”不是区别所在,谁是决定因素的之人才是区别所在。如果自由是我们想要的,那么最好是让来自于我们内部的力量来决定我们,而不是让其他人内部的力量来决定。”基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性格,行为。但是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自由的反面是强制,而不是因果决定。”“压力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又可以影响对压力的反应。人类的短期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长期行为却大致可以。这样,在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我可以选择不吃饭,我有不吃饭的自由,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在那一天之内我是要吃饭的。我吃饭的时间可能会由很多因素决定--我的饥饿程度(部分由我的基因决定),天气(由众多外界因素以混沌方式决定),或者是另外某人决定问我要不要去吃午饭(他是一个做事有因果的个体,我无法控制他)。这些基因与外界影响的相互作用使我的行为无法预测,但是它们并非没有决定我的行动。在字词的空隙里,有着自由。”我们不总是在基因的统治下瑟瑟发抖。相反,基因是需要被激活的。而外界事件,或者说自由意志控制的行为,可以激活基因。这就是反驳基因决定论的最有力论点。“精神驱动身体,身体驱动基因组。”“你成为一个罪犯的机会是由你大脑里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是像人们通常假设的那样,意味着你的行为不会被社会环境改变。正相反:你的大脑里的化学是由你接收到的由社会环境传来的信号所决定的。生物结构决定行为,社会又决定生物结构。”“情绪,思维,个性,行为,真的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但是这又不意味着它们不是由生物结构决定的。社会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启动和关闭基因而完成的。”嗯,这似乎是个大同的结局。其他还有其他很多有意思的知识,观点。比如物种间的基因交换:“现在,绝大多数的生物都不可能从它们父母以外的任何地方得到基因了,但是过去却不一定如此。即便是今天,细菌也可以通过吞掉其他细菌来得到它们的基因。在过去某一阶段,也许有过很普遍的基因交换,甚至基因“盗窃”。”“因此,存在于我们所有人身体里的基因,也许来自很多不同的“物种”。”所以像我这样害怕蜘蛛之类的昆虫的人,这部分基因很可能是来自于被它们捕食的更小的物种刻在基因中的对于这类昆虫的畏惧。其实这和胆小与否无关,只是基因带来的影响。进化上,细菌比我们更高级:细菌繁殖一代的速度远比人类快得多,因此变异,进化也比人类快得多。人类有更多的基因,而细菌丢掉了很多无用的基因,能生存的更高效,也就是其实细菌比我们进化的更加高级。一夫一妻制的生物学支持:“现代的黑猩猩里,南方古猿里和最早的类人猿化石里,雄性是雌性的一倍半大,在现代人里这个比例小得多。这是史前记录里最受忽视得事实之一。它意味着这个物种得交配方式发生了变化。黑猩猩那种多配偶的,短暂的性关系,大猩猩那种“妻妾成群”的多妻制,被一种类似于一夫一妻制的形式所代替,身体大小方面性别差异的减小就是一个清晰的证据。”所以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在进化论上就已经被定下来了。我们对于基因的了解还很浅薄:“人类基因名录里我们看不到它能告诉我们人类有多少潜能,而是一个疾病名单。这个基因会造成什么病,那个基因又会造成什么病。好像基因的作用就是用来造成疾病的。而事实上这和用得什么病来定义器官一样荒谬。比如肝脏的功能是得肝硬化,心脏的功能是得心脏病一样。而之所以现在的基因名录会给我们以这样的印象,恰恰是因为我们对于基因还是太过无知了。”“但是,用它们可能导致什么疾病来定义基因,跟用人体器官能得什么病来定义这些器官一样,有些荒唐。好像是在说:肝脏的功能是得肝硬化,心脏的功能是得心脏病,大脑得功能是中风。基因名录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于基因得了解,而是反映了我们对于基因的无知。对于某些基因来说,我们对于它们的了解仅限于它们出故障的时候会导致什么疾病,这是事实。但这只是关于这些基因的所有知识里细微得可怜的一个信息,而且还误导性极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终于知道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答案:先有蛋。蛋是在鸡出现之前很久就有了的--爬行类动物是所有鸟类的祖先,它们是下蛋的。基因组是一部存在生命体内的书。它记载着我们生命的配方和历史。对于有成熟文字之前的历史,乃至更加久远的远古的历史,考古上除了寥寥无几的化石之外,没有多少史料。但是基因组却是一本从远古第一个dna生命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史记。对它的解读,总有一天会让我们明白生命诞生的历史与最终的奥秘。而那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期待。

通俗的才是经典的

对于我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来说真的是很好的生物普及读物。每一章节作者都有诙谐的语言引得我会心一笑。比较讽刺的是这本书后面列举了国内42位专家学者的联名推荐,这当中不乏院士、科普作者、研究员(教授),请他们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国内的“专家”就写不出如此经典的“通俗作品”?或者说,他们为什么只能用专业的语言来写科学的东西?专家就真的很专业吗?记得高中生物课,照着课本,听着老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就觉着都是中文,可是拼起来就像天书,久而久之,生物课就成了睡觉课……(不可否认我的理解力也是有问题的^o^)这套“盗火者译丛”我已经看了3本,这套书让我联想起了小时候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那也是我们的经典,可是如今的十万个为什么……通俗的才是经典的,不然所谓的科学永远只能是一座象牙塔!

天书的一角

很有意思的书。阅读科普书籍其实是在轻松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与鼓舞。即使是在专业范围之内,我仍然觉得在阅读此类书籍时邂逅一大堆化学结构式或微积分方程是一件败坏心情的事--除非是必要的说明。然而马特.里德利的书对此作了巧妙的回避与修饰。和其它以基因组题材的“科普”作品相比,这本书对读者的心情给予了更多的关怀,这是它畅销的重要原因。基因组是一部庞大的天书,即使我们可以测出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任何个体都没有时间和能力解读所有的遗传信息。但我们有权利知道基因在自己的一生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你很可能了解Huntington舞蹈病,你很可能了解21三体综合症,你很可能了解转基因技术……你也很可能并不了解自己对基因的态度。作者一边提出遗传病的案例,一边强调基因并不意味疾病,乍看之下有点类似哗众取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是委婉的提出自己的伦理观。对于遗传病我们已经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是没有哪一种优生策略会比基因检测更彻底的抑止基因缺陷儿的出生。事实上,基因的优劣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这种在人生起跑线上的竞争会不可避免的带来更多道德范畴的问题。因此基因工程不仅会给科学技术带来巨大的变化,更会给伦理学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样的一天或许不会太远了。至少在那之前,我们要清楚自己的态度,一种能决定自己种族是否能繁荣的态度。也许在读了这本书后,你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自由意志的幻觉

为了避免任何不必要的误解,首先强调一下我的观点。自由意志的幻觉并非指人类没有自由意志,而是自由意志的程度和范围要比我们自认为的小得多,可能也就2%-20%(因人而异)。如果水浒中的黑船家让你选择是吃“滚刀面还是吃混沌”?你看似可以自由的选择其一,但这种自由又未必是真的自由。与其说是你的自由意志,不如说是黑船家的自由意志。同理,当你看到一个让人心动的异性而不顾一切去追求。但你可曾知道,这背后和基因关系大得很。首先,基因决定了你是男是女,性取向如何;其次,对你吸引力最大的很可能是基因和你差别较大的,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对谁一见钟情。(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实验者闻异性穿过衣服的味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基因差别较大的异性的味道。)再次,对爱情的追求也不过是繁衍后代的动物性的升华而言;最后,是否成功很身材、性格、智商等关系很大。(50%是有基因决定的,20%由你和你的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环境决定,30%是由子宫环境,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来的智力越发受基因决定。后期的学习只能短期改变,随后和同龄人相比又会回归到最初的位置)《基因组: 人种自传23章》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强烈推荐。随着对基因了解的深入,越来越昭示我们有关肉体——精神的二重性是个谎言,侵蚀着我们对人的认识。大脑远没有我们自认为的自由,大脑、身体和基因组是被困在一起的三个舞伴(三位一体?)。“我”这个有意识的、看上去是不可分割的自我,结果竟与我的想象差别如此之远,我一点也不必因为怜悯自己而感到羞愧。我是被一个脆弱的联盟送到外面去的大使,带着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里那些心情紧张的统治者们给我的互相矛盾的命令。我装着自己是一个统一体,而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这样一个统一体是不存在的。我是一个混合体,男性与女性、父辈与子辈、相互争斗的染色体片段,它们之间的冲突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就形成了。“我”不是一个通过释放激素来控制身体的大脑,“我”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技术受体来控制基因组的身体,“我”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基因来激活激素来控制大脑的基因组。“我”同时又是以上所有这些。也许他们共同形成了我们的“潜意识”。而我一直认为人绝大部分时间是受自己“潜意识”支配,或者只是随大流,只是极少数时间例外。所有动物的本能都是贪婪 和追求私欲的,表现为对食物/领地/异性等资源的追求和占有。而人一辈子争名争利,不也就是为了占有生存资源和异性吗?当然由于文化等因素,很多潜意识的 动机被伪装起来连自己也未必知道。看到这,你一定会问:那人类有自由意志吗?什么才算自由意志?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又是极其稀有的。有句话叫“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我借用它来近似表达我对自由意志的观点:如果你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本能、环境刺激、周围的人而产生的,这很难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除此之外的那一小部分才算自由意志。因此,我认为动物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而近代以前的大部分人也大多没有太多的自由意志。写这些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也不是认为我们可以自暴自弃。恰恰相反,知道了自由意志的珍贵,我们才能更多地去争取自己的自由意志。

基因组与价值观

基因造就了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面。最初生物的竞争就是单个基因的竞争,生物只是临时的战车,跟生物体建立短暂的联盟。现在的竞争更像是基因与生物体组成的团队与其他团队的竞争。基因之间有冲突,这导致了个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包括家庭内部。从基因、基因组、XY染色体、父子、夫妻到组织、国家、文明,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被动选择的可能,也有主动改变的可能。基因可能在复制的过程中发生突变,环境压力导致基因的流传或淘汰,同时个体也能控制基因的表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一点点基因的区别就会导致外在结构和结果很大的差异。基因对个性有很大影响。因此,人的个性差别很大。最终,基因表达的不同,会放大竞争的差异化结果,形成压倒性的选择。那么,个人该如何对待自身的命运呢?根据混沌理论,自由就是能够表达自己的基因组做出的决定。这就是基因的价值观。想到这里,我发现王阳明所说的心学,冥冥中似有呼应之处。他提倡人要相信内在的良知,发觉良知的指引,根据良知的指引而行动。而他所说的良知,不就是基因组的判断吗?抛开后天的外在环境灌输给你的价值观,相信自身的基因,就会有强大的意志,达成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与超越。总而言之,基因组的意志才是上帝,要靠它指引我们的价值观和行动。

我读不懂这本书,希望朋友们推荐一下书可以然后更容易读懂这本书,求助

我读不懂这本书,希望朋友们推荐一下书可以然后更容易读懂这本书,求助, 朋友们,我很想读懂这本书,我是初中毕业,对生物学没有基础,但是我很努力阅读,让自己变得更好, 朋友们有没有什么书籍推荐让我才能读懂这本书,万分感谢。

十分生动的作品

看人种自传23章时,一直有一种感觉,那像作者引领读者进行人体自身宇宙探索的活动。在文笔上这是一本堪比《时间简史》的科普作品。作者用一些奇特的案例来解释一个染色体上基因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正面的,负面的,离奇的作用,读这本书,仿佛人体基因就是宇宙星座图,每一颗星星对应的那个基因,那个基因又是如何影响你的人格,你的命运,以及自身的行为又如何激活基因。这本书解释的一些现象,又引领读者一起思考,雄孔雀开屏是吸引异性的注意,可是因为性别对抗,或是审美疲劳,雌孔雀可能对其他不开屏的雄孔雀更加有兴趣?睾酮素越多的男人免疫力越差,越容易被感染?所以越是有雄性特点的生物越容易被感染?性别对抗对迫使Y染色体并成一个侏懦,隐藏在X染色体的旁边,只有需要时才被激活?性别对抗与基因自身的识别功能,不能使科学家成功克隆生物?这个原因从来没有被我考虑过,却是事实,所以事实与猜想总有区别。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的意志并非只被基因操纵,从而拒绝审视自身的缺点?影响一个人智力的并不一定是能力基因,而是欲望基因,所以野心比能力更重要!作为群体的一员我们必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我们并不仅仅是基因的傀儡,我们与环境是互动的,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基因。总的来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科普作品。

内容概要

本书23章。每个章节都是选取一对染色体上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因,来阐述人类在探索基因组的历程中的某一段历史、某个小故事或是关于基因组的某个小知识。具体如下:一、生命:通过基因来探索生命的起源;二、物种:二号染色体是两条猩猩染色体融合形成的。作者借此阐述了物种(特别是人)演变的过程;三、历史:三号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是决定尿黑酸尿症的。对这对基因的研究在人类探索DNA结构、遗传的机理的进程中有一定启示作用。四、命运:四号染色体上某一对基因的突变会无可避免地引起亨廷顿氏病——一种非常严重、且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的疾病。作者在本章叙述了对这一对基因的找寻和研究,从而说明了基因在某些方面对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

我是根据查理·芒格的推荐书单选了这本书,应该是两年前就放在书架上的,最近才抽出时间读完它。这本书应该算是基因类入门的书籍,作者用通俗的描述为我们讲述了基因组到底是什么,它们如何伴随人类生存并作用于人类,它有多庞大多复杂,那些稀奇的病例是如何产生的……。而在这之前,我对这些内容知之甚少。

基因组与偶然的一碗面条。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好在吃面。那就从面条开始谈起,一碗我眼中正常的面条,必然有很多配料,它包括醋酱油盐巴味精葱香菜花椒胡椒辣椒,或许还可以加个蛋什么的。那么,让我们假设生命是一碗面条(请不要狭义的理解为只有面条,我指的是包含众多调味料在内的面条)。这本书就是从各个调料细分开来讲,人类基因组——一套完全的人类基因——包装在一共23对独立的染色体里。由于作者把X和Y染色体放在一起了。所以全书一共只有22章节。每个染色体都被作为单独的故事罗列出来,单独讲述。但你首先要明白,他们是不可分割的。1号染色体——生命。讲生命的诞生,来源。2号染色体——物种。人类发展和近亲之间的分别。摘录一段:进化没有巅峰,进化也没有进步退步之分。自然选择不过是生命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变化是为了适应由物质环境和其他生命形式提供的多种机会。3号染色体——历史。孟德尔以及其他科学家在遗传学上做出的贡献。4号染色体——命运。你的命运完全在你的基因里。摘录:在你的基因组里大约有10亿个3个字母的词,但是,这一个词的重复次数,就决定了你是正常还是发疯。(此处指CAG,也就是指亨廷顿突变。)整个基因组里的基因突变率,在男性里是女性的五倍。这是因为男性DNA在男性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复制以提供新鲜的精子细胞。5号染色体——环境。推翻让读者觉得基因是简单的分割开来的。具体是讲述”哮喘基因“。摘录:世界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世界是灰色的而不是黑白分明的,事物之间的差别可以很细微,描述事情的时候需要很多修饰词、很多“视情况而定”。你最好养成习惯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基因组跟生命一样一样复杂和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就是生命。6号染色体——智慧。基因的存在不是为了致病的。本章抨击了所谓的智商测试,由此推断的话,你可以把个性测试以及星座神话都看作笑话了。摘录:智慧完全是学习的结果。一个孩子说出的环境不仅与他的基因有关,也与外界因素有关,而一个孩子有能力找到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环境。一个有动手能力的孩子会学习需要动手的技能:一个书虫子会去找书。7号染色体——本能。解释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结论对人类的影响。摘录:人类不需要对本能有太多的依靠,他们学习,他们是有创造力的、生活在文化环境里、有意识的生物。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由意志、巨大的脑子和父母教育的产物。语言的本能是在听到的语言上起作用,而不是在记住的语法规则上起作用。8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X和Y染色体——冲突。性染色体,同性恋是否遗传。摘录:现在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即基因组并不是为了一个项目——生存,生孩子——而存在的一个资料库再加一个实行计划的团队,就像我以前想象的那样。它开始越来越像一个公司的会议室,是自我中心的人和派系之间权力斗争的舞台。我自己这个有意识的、看上去是不可分割的自我,结果竟与我的想象差别如此之远,我一点也不必因为怜悯自己而感到羞愧。我是被一个脆弱的联盟送到外面去的大使,带着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里那些心情紧张的统治者们给我的互相矛盾的命令。……当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为了能够写下这些字,我就得装着自己是一个统一体,而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这样一个统一体是不存在的。我是一个混合体,男性与女性、父辈与子辈、相互争斗的染色体片段,它们之间的冲突是在胡斯曼【Housman,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诗人。塞汶河,英国最长的河流。——译者注】诗中说的塞汶河(River Severn)看到凯尔特人与萨克逊人之前几百万年就形成了。  8号染色体——自身利益。基因组97%都不是真正的基因。(又可以成为垃圾DNA)同时也讲述了基因指纹测试技术。摘录:我们是生存机器——糊里糊涂的、被事先编好程序的自动化机器,用来保存那些名叫基因的自私的分子。这是一个仍然让我感到目瞪口呆的事。9号染色体——疾病。解释了血型的不同以及基因对疾病的抵抗力。摘录: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因组就是一份我们过去的病史的书面记录,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医学圣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起伏不定的、变化的、不可预测的世界。我们这一代人破解的基因组密码只不过是一份不断变化的文件的一张照片。这个文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版本。10号染色体——压力。外部事件对基因的影响。摘录:你不是一个通过释放激素来控制身体的大脑,你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技术受体来控制基因组的身体,你也不是一个通过激活基因来激活激素来控制大脑的基因组。你同时又是以上所有这些。基因是需要被激活的,而外界时间——或者说,由于自由意志控制的行为——可以激活基因。我们可远不是缩在我们那无所不能的基因脚下,受它们的恩赐,我们的基因经常是受我们的恩赐。!!行为远不是受我们的生物特性所控制,我们的生物特性常常是受我们的行为控制的。11号染色体——个性。性格的天生以及后天对性格的影响。摘录:意识到一种性格是天生的,远不是一个判决,很多时候是一种解脱。你的大脑里的化学是由你接收到的由社会环境穿来的信号所决定的。生物结构决定行为,社会又决定生物结构。基因与环境的现实情况: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迷宫,而不是一个决定另一个的单向道路。社会行为不是一些让我们的思想和身体都猝不及防的一系列外在事件。它是与我们的思想和身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的基因不仅实现已被变好程序去产生社会行为,它们也对社会行为做出适当反应。12号染色体——自我组装。基因是编制好的一连串程序,自我运行功能。摘录:基因彼此激活或抑制,给了胚胎一个头和一个尾。然后,其他基因按顺序从头至尾开始表达,给了身体的每一个区间一个特有的身份。其他基因又诠释这些信息,以制造更加复杂的器官和附肢。13号染色体——史前。你知道你为什么能消化牛奶?你祖宗几千里以前就学会了“偷奶”。摘录:基因们可以被自愿的、自由意志所选择的、有意识的行为诱发而产生改变。14号染色体——永生。寿命长短实在不好说。万一哪个基因调皮一下,你就挂了。摘录:寿命是那种由很多基因决定的事。衰老是很多不同的身体系统在差不多的时刻同时衰退的结果,决定任何一个系统的功能的基因都可以导致衰老,这从进化角度来说有着很好的逻辑。几乎任何人类基因都可以积累起一些导致人体在生育年龄之后衰退的突变,而不会受到任何惩罚。15号染色体——性别。你出生真不是自个儿决定的事,是男是女,你爸妈也没法决定。16号染色体——记忆。想知道为嘛你记东西老是学完就忘么。摘录:智慧要求的是把什么该记住什么该忘掉恰当地结合起来。大脑由基因制造出来,它有多好取决于它内在的设计。它被设计成一个能够被经验修改的机器,这是写在基因里的。学习就是在大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联系。随着大脑的发育,很多东西被丢掉了。17号染色体——死亡。癌症啊!癌症啊?摘录:什么样的基因会是癌基因——鼓励细胞生长的基因。我们的细胞拥有这样的基因,所有我们才能够在子宫里生长,能够在儿童时代生长,能够在之后的生活中愈合伤口。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基因大多数时候都应该是关闭着的。我们活的越长,我们的基因里就积攒了越多的错误,在同一个细胞里一个癌基因被开启、三个肿瘤抑制基因被关上的可能性就越大。18号染色体——历史。基因工程这玩意儿。摘录:在新技术刚刚诞生的时候,它们常常显得无可救药地缺乏竞争力。19号染色体——预防。你又想知道,你又不想知道。摘录:检查某人是否患有一种无药可治的病,说得再好听,也是值得怀疑的。一个人在吸烟喝酒方面的决定,甚至是让他换上艾滋病的决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自愿做出的。他”决定“在APOE基因是有两份E4(早老型痴呆症),这却根本不是一个决定;这是大自然替他做出的决定。20号染色体——政治。无知导致的悲剧。摘录:个人的与家庭的悲剧、民族的灾难与经济的灾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小小的分子淘气的错误折叠。21号染色体——优化人种论。优化人种的历史和现在遗留下来的歧视。22号染色体——自由意志。休谟之叉:我们的行为要么是事先已经被决定了的,这样我们就不必为它们负责;要么是偶然事件的结果,这样我们也不必为它们负责。摘录:自由意志不会由一个基因决定,而是由于基因相比无限宏伟、给人激励的力量决定:整个的人类本性。事先建立在我们的基因组里,具有灵活性,又是每个人所特有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在本校。这就是”自我“。

承认自我的渺小,是人类最大的勇气

郎咸平教授说过,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应该从事任何以统一价值观,灌输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所有这些想要统一价值观的行为,都可以被冠之以洗脑的恶名。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自由的,思辨的,且是可以不断自我摧毁重建的。因为任何一个价值观都不是完美无缺毫无错误的,没有所谓的绝对的唯一正确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人之间,应该通过思辨性的辩论去交流价值观,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促进,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我地渐臻真理。我想说的是,将一种价值观进行全民化的推广,让一个群体尤其是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价值观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行为,他会让一个民族形成统一的思维偏失,从而整个民族性地无法注意到他们的错误,从而将这种群体性的错误在一个国家内自认为地毫不怀疑地当成真理,当这种错误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形态的时候,必然会造成世界性的后果,比如基督教十字军东征,比如法西斯战争。我想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写资本论创建共产主义的初衷不应该是以将这种思想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形态为目的的,如果是的话,我只能说,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思想太自大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不是被先定义了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产生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我只能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只是对未来的一个设想,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如果仅仅因为这是人类的首次尝试就坚定不移地去相信这就是真正的未来的话,那么我只能说,你犯了一个相当可笑的错误,一个悖论。你打着唯物主义的大旗,却犯了一个天大的唯心主义的错误,妄图以人类的意志去定义未来,这不是唯心主义是什么?人类只有认知过去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猜想,仅仅是猜想,而没有定义未来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次人类认知上的巨大飞跃,千百年来的一个奇迹,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共产主义产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一些千百年来从未认识到的问题,增加人们的认知量,然后让人们作为价值观形成的佐料去使用,去猜想,去质疑,去思辨,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新的价值观,而不是让人们去彻底的抛弃自己的价值观,全盘的接受他的价值观。对于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主义,我们都应当以思辨的态度,以怀疑的态度,去采纳,去取舍。任何一种全盘的接受,全盘的宣扬都无疑于自我毁弃,自我洗脑,都无疑于邪教的行为——让人们丧失自我。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是RNA的世界,各种不同的RNA相互切割,相互吞并,相互竞争。突然有一天,一个RNA产生了突变,形成了一种更加稳固的形态—DNA,于是生命出现了,RNA躲进了一个称为细胞核的驾驶舱中,开始驾驶一种战舰,叫做生命体,然后以生命体的形式继续他们的竞争。又是数以亿计的时光流逝而去,RNA们的战舰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不断进化,不断的变得愈加高级。于是又出现了各种以数以亿计的细胞集团为单位的超级战舰,多细胞生物。他们在多细胞生物的体内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从而特化成各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从而组成了各种功能强大,竞争力强大的多细胞生物个体。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自然又从另一个层次上重复了这个过程,蚂蚁形成了蚁群,蜜蜂形成了蜂群,猴子形成了猴群,狮子形成了狮群。在以多细胞生物个体为细胞的基础上,又一次重复了分工细化的过程。而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不过是蚁群的升级版罢了,从史前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分工细化。也许,宇宙已经写好了它的程序,这个程序的推进机制就是分工细化,我们不过是它的程序执行过程中早已命定好的一个过程,人类引以为豪的智慧,也许只是这个程序中的某一项功能而已,为了实现某一个早已命定好了的目的而加入的功能。难道说,背后的主谋就是RNA?难道说我们的智慧只是他们写出的一段功能?为了让这个超级战舰所形成的集团向某个目标进发而已?一切的一切不得而知。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宣扬宿命论的宿命论者,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人类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的肤浅无知。也许你会不服气,你会说我太消极,但是,你再次回头历史,你难道没有发现,人类的历史不也是一部发现自己的渺小无知,发现自己的可笑自大的历史么?现代科学诞生以来,人类就变得越来越卑微。基督教告诉我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受上帝眷顾的生物,我们的生活一直受上帝的指引。这样的自我形象随着科学的发展被一次次打破:哥白尼的日心说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牛顿力学定律告诉我们,星球的运行一旦开始,就不需要有一个神来(或任何外力)维持;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不仅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我们的太阳系都不是宇宙中心,甚至我们的宇宙也许只是众多宇宙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都来自共同的祖先。通过对人类及其他物种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比较我们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差别以验证达尔文的学说。现在已知,从大肠杆菌到人类,几乎所有生物都使用着相同的生命密码;从基因上说,我们与黑猩猩之间的区别比大猩猩与黑猩猩之间的区别还要小!遗传学对于人的行为、智力与性格的研究还发现,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性格与行为是由基因、由我们体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决定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只是一台自动的物理化学机器?我们到底还有没有自由意志?如果有,那么遗传学的发现又说明什么?如果没有,我们每天都有的那种实实在在的自我存在的感觉又是什么?通过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我们必将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千百年来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人类最终会发现,自己所引以为豪的智慧,以及自我的优越感,其实只是一个可笑的一厢情愿而已,人类或许真的只是某一意志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者某一事物的某一演化过程的一枚小小的棋子,我们的现在过去未来早已被既定,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所有的一切早已被设定。我们不是上帝眷顾的生物,我们只是上帝的一枚棋子,一枚早晚要成为弃子的棋子,上帝的一个工具,一个早晚要没用的工具。但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并不可怕,人类在发现自己与其他动物相似性的同时,也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第一个也可能将是惟一一个发现了自己生命的秘密并有能力修改大自然的设计的物种。人类或许能够通过变得卑微而变得辉煌,成为下一次,类似由生命形态分工向社会形态分工这类质变的工具或载体。至于下次质变是什么样的质变,我们不得而知。用痛苦去诉求真谛,这便是哲学的本质。——苦行僧式求学

一名姓名不详的士兵对威廉贝特森说

1 先生,您告诉我的这些,只不过是科学的加尔文主义。2 男性基因突变率是女性的五倍,因为精子细胞在一生中不断复制。(男性机会更多)3 男性选择不去检查的是女人的三倍。男人为自己想的多,女人为孩子想的多。(亨廷顿自1986以来,检查数量)3 XY染色体性别对抗 同性恋 男性睾丸酮 抑制免疫系统4 逆转录座子 LINE-1人体基因的寄生体占据整个基因组的14.6%,比真正的基因多4倍。类似核糖体的基因转座子ALU占据10%。整个寄生基因占据人类基因组的35%。意义是:到处跳跃制造了可复制可遗传的突变。(每天可以一直保持的习惯细节最重要!!!所以我们询问:今天吃什么,今天睡的如何,衣食住行)5 一夫一妻的鸟类里,虽然都很忠实的抚养后代,但是婚外恋戴绿帽子的行为比任何人想象的多。6 5-胫色胺 浓度高,人感觉舒适。 胰岛素增加色氨酸浓度,色氨酸是5-胫色胺原料。分泌胰岛素最快途径是吃点零食。 低胆固醇降低心脏病死率14%,增加暴力死亡率78%。20年以来,囚犯,犯罪分子胆固醇更低。一个大型长期的研究调查了1.7万名在伦敦警察局工作的公务员: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地位比他是否肥胖,是否吸引和是否血压高更浓更准确预示着个人是否有心脏病。一个做低级工作的人,比如清洁工,比起一个在人对上面地位稳固的秘书,得心脏病的可能性高三倍。实际上,即使这个秘书很胖,有高血压,或者吸烟。在60年代对100万名贝尔电话公司雇员的一个类似调查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7 18世纪,在欧洲富人们除了喝葡萄酒,啤酒 咖啡和茶以外,不喝其他水。否则他们有死亡危险。8 放射疗法与化学疗法原理:激活P53基因活化,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所以是否有效先检测P53.9 简单的循环反馈可以产生非常复杂的结果。自我混沌理论。基因和行为。

承认自我的渺小,是人类最大的勇气

郎咸平教授说过,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应该从事任何以统一价值观,灌输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所有这些想要统一价值观的行为,都可以被冠之以洗脑的恶名。价值观应该是多样的,自由的,思辨的,且是可以不断自我摧毁重建的。因为任何一个价值观都不是完美无缺毫无错误的,没有所谓的绝对的唯一正确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人之间,应该通过思辨性的辩论去交流价值观,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促进,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我地渐臻真理。我想说的是,将一种价值观进行全民化的推广,让一个群体尤其是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价值观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行为,他会让一个民族形成统一的思维偏失,从而整个民族性地无法注意到他们的错误,从而将这种群体性的错误在一个国家内自认为地毫不怀疑地当成真理,当这种错误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形态的时候,必然会造成世界性的后果,比如基督教十字军东征,比如法西斯战争。我想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写资本论创建共产主义的初衷不应该是以将这种思想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形态为目的的,如果是的话,我只能说,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思想太自大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不是被先定义了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产生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到的,我只能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只是对未来的一个设想,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如果仅仅因为这是人类的首次尝试就坚定不移地去相信这就是真正的未来的话,那么我只能说,你犯了一个相当可笑的错误,一个悖论。你打着唯物主义的大旗,却犯了一个天大的唯心主义的错误,妄图以人类的意志去定义未来,这不是唯心主义是什么?人类只有认知过去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猜想,仅仅是猜想,而没有定义未来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次人类认知上的巨大飞跃,千百年来的一个奇迹,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共产主义产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一些千百年来从未认识到的问题,增加人们的认知量,然后让人们作为价值观形成的佐料去使用,去猜想,去质疑,去思辨,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新的价值观,而不是让人们去彻底的抛弃自己的价值观,全盘的接受他的价值观。对于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主义,我们都应当以思辨的态度,以怀疑的态度,去采纳,去取舍。任何一种全盘的接受,全盘的宣扬都无疑于自我毁弃,自我洗脑,都无疑于邪教的行为——让人们丧失自我。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是RNA的世界,各种不同的RNA相互切割,相互吞并,相互竞争。突然有一天,一个RNA产生了突变,形成了一种更加稳固的形态—DNA,于是生命出现了,RNA躲进了一个称为细胞核的驾驶舱中,开始驾驶一种战舰,叫做生命体,然后以生命体的形式继续他们的竞争。又是数以亿计的时光流逝而去,RNA们的战舰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不断进化,不断的变得愈加高级。于是又出现了各种以数以亿计的细胞集团为单位的超级战舰,多细胞生物。他们在多细胞生物的体内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从而特化成各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从而组成了各种功能强大,竞争力强大的多细胞生物个体。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自然又从另一个层次上重复了这个过程,蚂蚁形成了蚁群,蜜蜂形成了蜂群,猴子形成了猴群,狮子形成了狮群。在以多细胞生物个体为细胞的基础上,又一次重复了分工细化的过程。而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不过是蚁群的升级版罢了,从史前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分工细化。也许,宇宙已经写好了它的程序,这个程序的推进机制就是分工细化,我们不过是它的程序执行过程中早已命定好的一个过程,人类引以为豪的智慧,也许只是这个程序中的某一项功能而已,为了实现某一个早已命定好了的目的而加入的功能。难道说,背后的主谋就是RNA?难道说我们的智慧只是他们写出的一段功能?为了让这个超级战舰所形成的集团向某个目标进发而已?一切的一切不得而知。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宣扬宿命论的宿命论者,我所说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人类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自己的肤浅无知。也许你会不服气,你会说我太消极,但是,你再次回头历史,你难道没有发现,人类的历史不也是一部发现自己的渺小无知,发现自己的可笑自大的历史么?现代科学诞生以来,人类就变得越来越卑微。基督教告诉我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受上帝眷顾的生物,我们的生活一直受上帝的指引。这样的自我形象随着科学的发展被一次次打破:哥白尼的日心说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牛顿力学定律告诉我们,星球的运行一旦开始,就不需要有一个神来(或任何外力)维持;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不仅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我们的太阳系都不是宇宙中心,甚至我们的宇宙也许只是众多宇宙之一。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都来自共同的祖先。通过对人类及其他物种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比较我们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差别以验证达尔文的学说。现在已知,从大肠杆菌到人类,几乎所有生物都使用着相同的生命密码;从基因上说,我们与黑猩猩之间的区别比大猩猩与黑猩猩之间的区别还要小!遗传学对于人的行为、智力与性格的研究还发现,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性格与行为是由基因、由我们体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决定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只是一台自动的物理化学机器?我们到底还有没有自由意志?如果有,那么遗传学的发现又说明什么?如果没有,我们每天都有的那种实实在在的自我存在的感觉又是什么?通过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我们必将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千百年来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也许真的会有那么一天,人类最终会发现,自己所引以为豪的智慧,以及自我的优越感,其实只是一个可笑的一厢情愿而已,人类或许真的只是某一意志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者某一事物的某一演化过程的一枚小小的棋子,我们的现在过去未来早已被既定,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所有的一切早已被设定。我们不是上帝眷顾的生物,我们只是上帝的一枚棋子,一枚早晚要成为弃子的棋子,上帝的一个工具,一个早晚要没用的工具。但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并不可怕,人类在发现自己与其他动物相似性的同时,也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第一个也可能将是惟一一个发现了自己生命的秘密并有能力修改大自然的设计的物种。人类或许能够通过变得卑微而变得辉煌,成为下一次,类似由生命形态分工向社会形态分工这类质变的工具或载体。至于下次质变是什么样的质变,我们不得而知。用痛苦去诉求真谛,这便是哲学的本质。——苦行僧式求学

《基因组》书摘+简评1/3

  这是一本每个文科生都应该认真阅读的科普读物。  注:“”为原文摘录。  作者以人类的23对独立染色体里的典型基因展开故事。        导言部分  P10“基因复制的能力之所以有可能存在,是因为存在一种‘配方’,里面有制造一个新的身体所需要的信息。兔子的卵就带有组装一只新兔子的指南。”“这个想法可以直接追溯回亚里士多德。他曾说过,鸡的“概念”(共相)是隐含在鸡蛋里的,而橡树把自己的计划直接传给了橡实。”“Max Delbruck曾开玩笑地说:这位古希腊哲人应该因为发现了DNA而被追授诺贝尔奖。”        第一号染色体 生命  现有教科书中“单面分叉”的生物进化树是错误的。早期的生命形式并不单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基因遗传,而更多的是通过彼此“盗取”基因而获得生命的延续。当然,现在的绝大数生物都只是从父母那里获取遗传基因,细菌除外,现有细菌还保留有过去祖先们强大的“盗窃”技能——它们通过吞噬的方式来获取对方的基因。        第二号染色体 物种  P24“但是,一个惊人的事实是:我们来自于一长串失败。我们是猿,而在1500万年前,面对那些“设计”得更好的猴子的竞争,猿类差点灭绝了。”  P26无数次的失败经历让“基因们发现了一种实现自己‘野心’的方法:制造一种不仅仅能够生存,而且还具有智慧行为的机器。”        第三号染色体 历史  P43“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的实验中得到了结论:遗传的特征不会混杂起来。在遗传力有一些结实的、不可分的、量子化的、颗粒化的东西。遗传物质没有像血液一样融在一起。”p44“19世纪早期,约翰•道尔顿已经证明了水是由亿万个坚硬的、不可再分的小东西——原子——组成的,从而击败了他的对手——持有连续性理论的人们,现在,孟德尔证明了生物学里的“原子(基因)理论”。Fleeming Jenkin曾借此猛烈的抨击过达尔文“他指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无懈可击的事实,那就是自然选择与遗传特性的融合性是互相矛盾的。”  P46“但是,突变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达尔文的学说要求遗传的多样性,孟德尔的学说却提供了稳定性。”  P47“人工诱发突变时现代遗传学的开始。”        第四号染色体 命运  P54“用基因可能导致什么疾病来定义基因,跟用人体器官能得什么病来定义这些器官一样,有些荒唐。”这样的说法,显示出了我们的无知,我们对基因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它们出故障的时候会导致什么疾病,而事实是所有人其实都带有致病基因,有些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这条基因发生了突变:丢掉了原有的基因。  P63“亨廷顿氏病”是遗传的一个极端,它是纯粹的宿命论,一点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负责制造mHtt 蛋白的基因是以显性的模式遗传,所以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有 HD,子女就有 50% 的机率会得到疾病。然而 HD 一般是 40 岁后才会出现明显症状,所以常常当患者发现疾病时,早已将 HD 的基因传给了下一代。。   亨丁顿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又译亨廷顿舞蹈症、杭丁顿舞蹈症等,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起因于第4对染色体异常,病发时会无法控制四肢,就像手舞足蹈一样,并伴随着智能减退,最后因吞咽、呼吸困难等原因而死亡。  亨廷顿氏病可以算的上遗传基因学中的悲剧,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悲剧预言家特瑞西阿斯。        第五号染色体 环境  P65“第三号染色体上有这么一个简单的基因,出了故障就会导致尿黑酸尿症;第四号染色体上有这么一个基因,如果太长了就能导致亨廷顿舞蹈病。你要么就带有这些突变,会得这些病;要么没有这些突变,不会得这些病。没有必要瞎扯其他东西,不需要统计数字,也不需要找其他原因。遗传这玩意是个数码的世界,全是颗粒遗传。”  当然,上面那段话是误导你的。世界是灰色的而不是黑白二分的,这你得懂。除非你是小概率事件的倒霉者之一,这还真没话说。  P69这里存在一个假象——“随着工业的发展,得哮喘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说法。有研究表明,哮喘患者的大幅增加是个假象,它的出现只是因为人们对于哮喘更加了解,有更多的人在出现轻微症状的时候就去看音声,更多的一声愿意把一些在以前会被当成是感冒的小病给诊断成哮喘。  P68“欢迎你来到多效性和多元论的世界。”        第六号染色体 智慧  P87“在儿童时期,遗传对智商的影响占51%。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内在的智力逐渐显露出来,其他因素对你的智力的影响渐渐消失。”  “有证据表明,让孩子接受更好的、高强度的教育确实可以戏剧般地提高孩子的智商,但这只是暂时的。小学毕业的时候,那些曾经在Head Start这样的早期教育班里受过教育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没有区别了。”        第七号染色体 本能  人类这张“白纸”从来就不是白的。                  ——W•D•汉密尔顿  P94“人类不需要对本能有太多的依靠,他们学习,他们是有创造力的、生活在文化环境里的、有意识的生物。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由意志、巨大的脑子和父母教育的产物。……在20世纪里,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里占主导地位的说法就是这样的。”  如果谁不像如上的那样想,谁相信人类行为有先天的、内在的性质/形式,那就等于是掉进了决定论的泥淖。作者通过一一列举社会科学里发明的那些比基因决定论更让人心惊的决定论来为基因决定论正名。弗洛伊德的父母决定论,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决定论,列宁的政治决定论,弗朗兹•博厄斯与玛格丽特•米德的同龄人压力文化决定论,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的刺激——反应决定论,爱德华•萨皮尔和本杰明•沃夫的语言决定论都是他攻讦的对象。  P95“在一个世纪里,社会学家们告诉具有不同思想的人:说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就是决定论,而说环境决定行为就不违反人有自由意志的说法”  行为主义的破产:1950年在威斯康辛州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尽管失去了妈妈的猴幼婴只有从一个铁丝做的猴妈妈那里才能获食,然而它仍对一个布做的不能给他提供食物的猴妈妈建立了情感依恋。这样的实验推翻了这样一个理论:我们哺乳动物能够对任何给我们食物的东西都建立感情。其实,不难看出,哺乳类动物喜欢柔软的母亲的感觉是具有先天性的,也就是天生的。  P96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一书中写道“在所有语言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说明人类语言存在一类共同的语法。我们都知道怎样用这种语法,但我们队我们的这种能力并无知觉。”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大脑里先天的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语言的本能,这是一套天生的、内在的规则。  P98 德里克•比克顿做了一项有关人类先天性语法能力的研究。19世纪被带到夏威夷的各国劳工为了彼此交流无障碍,发明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内部通用语言,表达繁琐且表达能力低下。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他们的下一代发生了转变——这些孩子们在幼年时学习了这种语言,并无意识地给原本不伦不类的语言创造了转调规则,字词顺序以及语法规则,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有效又有表达力的新方言。孩子具有这种改变语言的本能。  P99“语言是一种能够改变大脑的文化形式(而不是反过来)”。文中举例,印第安的一个部落词汇里并没有时间一词,他们在平日的劳作生活里也没有时间观念。

遗传究竟有多重要

这本书虽然不新了,但对了解人类的基因很有科普价值。一个人的智力、健康,性格有多大程度是遗传,看完本书会有如梦方醒之感!看得出译者是专业人士,翻译得认真,是本好书。盗火者译丛选的书不错,可惜装帧设计不好。


 基因组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