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300036106
作者:(美)罗伯特.J.希勒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在反馈环理论中,最初的价格上涨(例如,由前一章所提到的各种催化因素所引起)导致了更高的价格上扬,因为通过投资者需求的增加,最初价格上涨增长的结果又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第二轮的价格上涨增长又反馈到第三轮,然后反馈到第四轮,依此类推。因此催化因素的最初作用被放大,产生了远比其本身所能形成的大得多的价格上  涨。这种反馈环不仅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而且足个人投资盛衰的一个因素,当然可能在细节上会有差异。  前面已提到过,反馈环理论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多数人没有用反馈环这一术语来描述它。它是一个科学术语,通常被称做恶性循环、自我实现预言、一窝蜂效应。尽管投机性泡沫一词在一般言论中有不止一个含义,但通常指这种反馈。  反馈理论的一个最流行的说法是建立在适应性预期基础上的,这一说法认为,发生反馈是由于过去的价格增长产生了对价格进一步增长的预期。反馈理论的另一说法认为,发生反馈是由于过去的价格增长使投资者的信心增加。通常认为这种反馈主要是对价格持续增长模式的反应,而不是对价格突然增长的反应。  本章前面所讨论过的例证与适应性预期和投资者信心反馈理论都是一致的,投资者信心反馈理论在当前的股市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情绪因素才发生反馈的,情绪因素与期望及信心都不相关。前面所讨论过的“玩全部家当”的结果可能产生一种反馈:这种心境可能降低投资者在价格看涨之后抛出的倾向,因此放大了价格催化因素的作用。  经济学家康普贝尔和约翰•科其雷恩也提出了习惯形成理论,该理论也能解释股市放大的反应过程。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人们慢慢地习惯从股市高涨中期望得到的高层次消费。股市上涨后,人们就会经历高水平的消费,但是还没习惯。在股市中赚了钱的投资者可能愿意冒更多的风险,因为他们相信,如果投资损失要求放弃高水平消费,他们能够做得到。因此同时,在高价时持股的意愿也同样扩大了价格催化因素的作用。  不管哪一种反馈理论在起作用,投机性泡沫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也不可能永远扩大,当这种需求停止时,价格增长也会停止。根据预期反馈理论的流行说法,在需求停止时,我们就会看到股市的下降,即泡沫的破灭,因为投资者认为股市不会继续上涨,因此没有理由继续持股。然而,反馈理论的其他说法并没有提及泡沫的破灭,因为他们没有对持续增长的价格做出预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希勒先生像是一位洞悉华尔街的先知。他认为投资者们正在被冲动、以众行为、席间闲谈、直觉、新闻媒体,以及不甘人后等各种非理性因素所左右。他的理论为不断蔓延的对股票市场的不安提供了及时而合理的解释。  ——《纽约时报》  (这本书讲述的是)现代的、经典的、严肃的经济学理率。即使你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也可以从中获得乐趣。  ——《经济学家》“2000年最佳图书”  《非理性繁荣》是一本所有关注华尔街的人的必读之书。在今天的美国,上至格斯潘下至无名小镇上的擦鞋男孩都应读一读。  ——《经济学家》  它是本年度最炙手可热的一本书。  ——《商业周刊》

内容概要

罗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 ,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着有《市场起伏及总体市场》(Market Volatility and Macro Markets),曾获 1996 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  市场高位  数据考察  相对于收益的价格  其他相对于收益的高价时期  市盈率与随后的长期收益率的历史关系  对非理性繁荣的忧虑第一篇 结构性因素 第二章 催化因素:互联网、生育高峰等  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  胜利主义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  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  共和党国会及资本收益税的削减  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  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  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  规定缴费养老金方案的推广  共同基金的发展  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  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  赌博机会的增加  小结 第三章 放大机制:自发形成的庞氏骗局  投资者的高度信心  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  高市值情况下预期不减的例证  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  公众对市场的关注  投机性泡沫的反馈理论  作为反馈模式和泡沫的理解  作为反馈模式和投资机泡沫的庞氏骗局  白发庞氏骗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  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第二篇 文化性因素 第四章 新闻媒体  媒体在决定市场变化阶段中的作用  媒体讨论的形成  对市场前景的报道  创纪录过量  …… 第五章 新时代的经济思想 第六章 新时代和全球泡沫第三篇 心理性因素 第七章 股市的心理依托 第八章 从众行为和思想影响第四篇 理性繁荣的尝试 第九章 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经济泡沫 第十章 投资者的知识局限第五篇 理性行动 第十一章
自由环境中的投机风险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编辑推荐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Irrational Exuberance

作者简介

《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 1996 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图书封面


 非理性繁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我无法写书评,因为根本在豆瓣网上没有看到任何东西。除了简介,豆瓣能不能提纲内容。靠玩取巧之功,套取消费的目的如何实现。书很好,但被豆瓣给绊了!
  •     美国新闻体。评论完毕。竟然要求要50个字。。。要我怎么说它呢。。。美国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
  •     这本书我读完没有神马特殊的感觉,就是一点印象很深,第一章最后那个图,样本数据是100个,横坐标好像是每年一月市盈率,纵坐标是该月后十年里的股市实际年收益率,结果散点图呈现负相关。用市盈率去预测其后的长期(10年)收益率。结合历史数据,作者得出结论,当今(2000年)的市盈率已经超过历史峰值,可以预示今后(2000年)十年的收益率会不很高。如果说当时在高科技股泡沫后大家对于此种预测开始佩服,那么2007年后的次贷和欧债危机呢,这就是冥冥中经济社会学家眼光和看问题角度问题。找出社会各种变量的关系,我觉得很受启发。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解释:
      该词首次出现在1996年12月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发表的一次讲话。在这次原本很沉闷的讲话中,他用了“非理性繁荣”来形容当时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行为,这立即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全球股市应声而落。次日,日经指数下跌3.2%,香港恒生下跌2.9%,伦敦FT-SE100指数下跌4%,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3%。
      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speculative bubble)的心理基础——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而一味地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
      许多真正的决定因素来自于我们的头脑。这就是凯恩斯所谓”浮躁情绪“(animal spirits),他认为这是驱动经济的重要因素。
      
      造成非理性繁荣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类:
      I.结构因素: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生育高峰、媒体的财经新闻报道、固定缴费养老金、赌博机会增加等等。另一个是自然形成的庞氏效应。
      II.文化因素:包括了媒体在股市中的作用,对市场前景的预测,过量记录,重大新闻及其尾随新闻的影响等等。新时代的经济思想和全球泡沫也造成了影响。
      III.心理因素:包括了股市的心理定位,从众行为与思想传播模式的作用。
      
      在”理性繁荣的尝试“和”采取行动“这最后两章,罗伯特·希勒提到了几点令人印象深刻的见解:
      1.一般来说,美国在低市盈率的年份股市有着高收益率,而高市盈率的年有着较低或者负的收益率。所以,一个简单的导率是:当我们获得的股息相对于购买的股票价格低时,不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这一道理已经被历史证明为是正确的。
      
      2.投资者对于市场,股票,风险的学习本身不断改变着股票市场的走势,1994年一本《股票的长期走势》导致了大众对于股票长期上扬的投资预期,投资者普遍接受这一观点:股市不太可能再出现如同1987年10月19日那样的暴跌,即便跌落,也会很快回复正常。(在2000年以后,这一观点又不再流行)。有学者也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牛市是因为公众读了埃德加·艾伦斯·史密斯的书,真正领悟到美元正处于贬值时期,应该选择股票而不是债券。”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了解股票,一些投资者渐渐学会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但对于大部分公众,他们常常认为;
       1)股票在下跌后总会反弹。
       2)股票总是优于其他投资。
       3)股票投资聪明的做法是选择投资共同基金。
       以上三条都是错误的。当这些事实是错误的时候,就不能再被称为知识。
      
      3.自由市场体制的一个基本的缺陷是:经济的繁荣总是会伴随道德标准的衰退,直到某些丑闻暴露出来或者有巨大震撼力的事件出现,公众和政府才会出面,想到要去采取行动,重新规范道德标准。在投机资产泡沫出现时,在价格上升的同时,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道德规范的下降。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表现是:人们在评价收益时越来越忽视诚信,管理者更少地因为要为公司创造真正的长期价值而承担责任;房地产按揭贷款和消费类贷款的申请标准液在降低。公众则对此保持沉默。
      
      结语:
      “不幸的是,在自由社会中,我们不可能保护人们免受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不可能在完全肯定其成功可能性的前提下保护他们,也不可能完全保护社会免受不合理的乐观或悲观情绪的影响,情绪的反应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     这是我大三的一份作业,当时还学的是经济。现在学了金融,再看这书本身,觉得应该侧重一下市场有效性的讨论。
  •     “全都是泡沫 只一刹的花火 你所有承诺 全部都太脆弱”
  •     有幸见过Shiller先生,好书
  •      席勒作品,我记得是yale金融市场的阅读书目,结合心理学和金融学,值得阅读。
  •     理论与个人见解
  •     阐述了几个影响市场的因素,归根结底在于经济基本面和投资者情绪。经济基本面是L,投资者总体情绪萎靡,市场高位……
  •     理性人的假设就像阿尔多·帕拉采斯基在 1911 年的超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主人公 “烟人”(Man of Smoke)一样,这个完全由烟雾构成、实际上什么都不是的家伙,却依靠集体想象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和权威人士。除非人们转变观念,认识到“烟人”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他才能完全消失。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勒的书,强烈推荐
  •     市场走向是本是多因素结合的产物 在我朝,ZF才是指挥棒,房地产这只大象都飞了十几年了,依然在吹,看空者也都老老实实背上了房贷
  •     干货很少。称为泡沫心理学更合适。
  •     我原以为讲股市呢,原来是讲楼市的,房产指数期货不错。
  •     “非理性繁荣”是格林斯潘在1996年在议会作证时对当时美国股市状况的评述,格老得出如此结论是受到了本书作者席勒之前谈话的影响。席勒有感于股市泡沫发展的状况,在21世纪之交创作并出版了本书。重读本书,感觉上还是有收获的。描述金融泡沫的著作甚多,其中尤以查尔斯-马凯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和群众性癫狂》精彩绝伦。席勒的《非理性繁荣》更多的是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着力分析美国90年代中后期的网络股泡沫,当然也类比的描述了20世纪初、大萧条和70年代金融危机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显现出正反馈的状态,这点与索罗斯反身理论中的暴涨暴跌不谋而合。《非理性繁荣》是癫狂市场的醒酒汤,每当“这次不一样”的言论甚嚣尘上之际,有必要重新拜读此书。
  •     前面还不错,后面太罗嗦
  •     看过席勒的金融市场,只是这本书跟金融市场关系不大,主要是房地产市场,而且干活不多,小半中文,大半竟然是英文原文,有点坑爹,还好是电子书打折时买的。
  •       还没看完 之前在下一轮经济危机里看到的 然后发现在一些杂志类和书籍类也被提及此书和此书作者 所以本身而言此书是个值得被对比查看的书。但是我发现此书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其预言对了金融危机等一些经济实践所以才被如此推崇。 就现在而言此书有些过时了再早两三看估计会有很大的感触 现在看有些内容已经是被印证的东西,一些数据还是很有用的,因为是一个历史时段的总结。
  •     学者讲道理总是不能简洁一些,全书无非是在证明几句话。
  •        席勒罗列了很多非理性繁荣的因素,分析层次很多,社会、心理、文化等等,但在我看来,比较笼统,他自己也说了,社会科学家们不喜欢太笼统的,而希望找出关键因素。
       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控制风险,来应对非理性繁荣。
       作者提出的一点很值得注意,即投资者需要运用金融工具来对冲风险,这也与他的金融民主化理念是一致的。席勒认为普通投资者对风险控制工具没有足够的知识,无法利用指数化、期货、期权等等产品来对冲风险。 还有对于投资分散化的理解,人们只停留在买不同的股票上,这是不够的。
       在最后的论述中,明显感觉到作者是中右的经济观点,底线是自由社会的保证,又要适时第三方。
       当大潮退去,才知道是谁在裸泳。
  •     挺丰满的,不是什么科普书,枯燥,思路惊人
  •       这本书相对于希勒列出书单中的其他金融专业书籍(他的书单中living high&letting die系哲学书类)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这本书也最适合大众阅读,接触他的其他几本著作专业性实在过强,数学模型难以理解得令人发指。对于对金融感兴趣的朋友,这绝对是本好书,能学到很多。令,shiller的行为经济学实在是令人惊叹。个人很喜欢心理学和金融,他真的很对我胃口:D 还有要买的话还是买broadway press的吧,普林斯顿封面太恶心了
  •     非理性活动人类特色之一啊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重灾区 房地产中位数人均收入10倍 有点参考意思
  •     只能说还行
  •     这本书的牛逼之处在于它写于2004年...作者用严谨的学术告诉了我们如何对抗浮躁
  •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非理性繁荣》。想起本书成书于20世纪末,我不得不去佩服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所保有的清醒和冷静。再看看中国发展时间并不长的金融之路,我想,这本书给出了我们对股市更加有益的解读。虽然基于的是美国的具体国情,但是机理的阐述部分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首先,希勒认为股市繁荣有12项催化因素:
       在收益稳定增长时期到来的互联网。(带动的是大众的反应)
       胜利注意和外国经济对手的衰落。(对手衰落和美国爱国主义式的自我鼓励)
       赞美经营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变革。(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个人争相追求经济独立,投资股票被认为是迅速致富的捷径,管理者也顺势通过员工期权、回购等方式作用于公司股价)
       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显著影响。(baby boom一代没有经历大萧条和二战,对风险并不厌恶)
       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
       分析师的乐观预测。
       新的养老金方案推广。(某种意义上的官方刺激股市)
       共同基金的发展。
       通胀回落和“货币幻觉”的影响。
       交易额的增加:折扣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
       赌博机会增加。
      
      基于这12项基本的因素,又通过一个像庞氏骗局那样的放大机制,自发形成的反馈环会制造出投机性泡沫。庞氏骗局的出现也证明,简单机械的价格反馈模式确实影响金融市场。
      
      组成放大机制的因素中,应该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去理解。
      从社会角度:
      新闻媒体带来的公众注意力连锁反应。我认为,这里新闻报道会加速反馈环性质的变化,导致崩盘。同时影响股市的还有新时代的经济思想,对“新时代”的乐观估计。
      从众行为倾向和思想传染。信息层叠产生了一窝蜂似的从众行为。人们更加乐于“搭便车”式地相信专家。
      从个人角度:
      个人投资者总是信心过度和相信直觉性判断。
      
      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股市的走势取决于股民的信心,甚至是情绪。股民会乐观地认为股市下跌后,很快会恢复,所以大家都会争相挤进股市,即便是在6千多点。但是,民众的心理是难以预料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只有在价格变化后才能搞清他们真实的感情和意愿。当股市有一点动静甚至是其他的新闻消息之后,真实的情感可能会是恰恰相反的,很多人会去抛售股票。于是一个又一个自我实现的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
      
      本书写在美国股值被高估的年代,在一番轰轰烈烈的全民股票的运动中,想要接受这样的理念怕是困难的。而在经历过经济危机之后,我们才会停下来想一想,看一看。
      如何在非理性繁荣中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资心态,我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经历,才会懂得。
  •     用了几天的时间一边看一边听,读完了这本有比较高知名度的书。但其实理论性不是很深,胜在利用了很多数据的挖掘和总结。本书中重要的理论支撑是反馈理论,是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放大了波动性,有时候暴涨暴跌并非源于重要新闻或事件,很多时候就是人们预期的自我实现。这种行为对于整个形势而言,是非理性的,但是从个人的角度讲,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对股市、房地产的一些小规律也有分析。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     听一个朋友的推荐找到这本书,当时股市的情况让我对书里写的内容还将信将疑,现在看来这本书很值得股票投资者特别是新股民们,好好学习一下,建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观。
  •       
       上世纪90年代,席勒预测股市科网泡沫的破灭将了结股市的“疯升”,结果正好言中,名噪一时。《非理性繁荣》写于世纪之交,书名借用了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对股票投资者“非理性繁荣”行为的描述。在2005年本书的增订本中,席勒增加了关于房市过热的内容,其后美国物业股价果然于两年后暴跌,直指2008年华尔街次贷危机。今年席勒与法码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有趣的是,两人虽同样从经济学出发研究资产价格,却是“同途殊归”:一个是“有效市场假说”之父,一个则致力于论证投资者的非理性因素。
      
       在得知获诺奖之后,席勒警告说:“美国房市崩盘引发了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而现在市场仍在犯同样的错误”,“全球有太多国家看上去存在泡沫”,其中就有中国。席勒对中国房地产的忧虑从2009年就有记录,他在访问上海、深圳等地后警告人们注意数十倍于人均收入的高房价;而2011年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再次直言中国房市存在泡沫。
      
       席勒在针对美国股市疯升时写道,“明显的事实表明,价格水平绝不是像如今人们广泛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唾手可得的经济信息的总和”,“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这一预言放到现今的中国房市似乎毫无违和感:今年8月中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8%~20%,其中北京涨幅达19.3%;天津等31个二线城市同比上涨7%~10%。更要命的是,不仅房企们资金大把押在楼市,“地王”层出不穷,购房者的购房热情似乎毫无衰减之势,北京市场已经出现供不应求、库存见底等现象。换言之,仍然不断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房市,催大泡沫。用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中用到的放大机制和反馈理论来看,这不正是自发旁氏骗局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吗:“过去的价格增长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及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哄抬股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这种循环进行下去,因此将最初的催化因素进一步放大”。只消将“股价”替换成“房价”,我们大概就能得到一个房价泡沫的完美解释。有人做过统计,真要把北京的房源数量除以人口,每个人都够分到好几间房。而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倾注一生的积蓄,用“从众行为”和“羊群心理”解释再好不过: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房子值这个价,所以我也这么觉得。说到这里,席勒颇具讽刺意味地说道,有效市场理论“甚至没有提到泡沫或庞氏骗局”,“给人的感觉是金融市场在有序进行,市场像数学一样精确地运行”。
      
       在《非理性繁荣》增订本中,席勒为泡沫给出了一个形象的定义,即一个不断扩大的肥皂泡的心理图像。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答中国房市泡沫何时破灭和能否避免破灭的问题。他的观点是,泡沫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膨胀,反之也可能缩小。在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政策引导大众理性投资、市场有序发展的情况下,房价也有望安全回归。
      
       还在上个世纪,罗宾斯的《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仍然处处回护经典的“理性人”假说,通盘否定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然而在不到一百年间,经济学家的“理性人”终于还是在解释股市动荡和金融危机面前捉襟见肘了。四年以后,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就提出了“动物精神”一词,承认了人类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一面。而席勒的《非理性繁荣》大约是此后对这种“动物精神”展开最丰富、最深入的著作之一(2009年席勒与阿克罗夫又合著有《动物精神》一书)。从人心理根源出发的行为金融学对股市和房市泡沫的解释简直浑然天成,它不再局限于新古典主义者的理想经济体系,放弃了理性预期等经济学家用惯了的建模利器,而整本书在一般读者如我看来,却是心有戚戚焉:“大多数人的投资动机事实上无外乎源于三种心态:心血来潮、随机关注和传统智慧的直觉”并且“深受媒体的影响”。而“投机泡沫是这样一种情况:关于价格上涨的新闻刺激了投资者热情,投资者热情通过心理感染在人群中传播,并在此过程中放大可证明价格上涨合理性的故事。”这吸引了“越来越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尽管他们怀疑投资的真实价值,但也被吸引入局,部分是因为他们嫉妒他人的成功,部分则是因为赌徒的兴奋”。
      
       如凯恩斯曾言,“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比你财政状况稳健的时间还长”。这或许也就是今年诺奖的要旨所在:我们不是要为市场有效与否下什么定论,关键是我们正站在怎样的时间尺度上看待问题。法码说,“短期股价”如布朗运动随机游走;席勒说,人们常对“短期信息”作出过度反应,但你如何得知“短期”会有多短(或者应该问,有多长)?诚然,我们尽可以相信长期股价是历史信息或是公开信息的真实,但是在其实不短的“短期”内,大多数人的决策恐怕仍然是非理性的。更何况,对于投资者而言,值得关心的不是二十年后房价到底是涨是跌,能等的只是十天半个月罢了。经济学理论本无绝对的“对错”,席勒对人的心理和其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洞察之所以更得人心(从销量上看),无非是它在解释市场表现和投资者行为上要好用得多。
      
       可贵的是,席勒没有停留在揭露非理性繁荣这一现象,而是笔峰一转,以理性行为作结。尽管我们的金融市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市场该关闭(在危机爆发人们自寻短见时不少政客要求“关闭市场”),而是要通过适当的交易限制、扩大和鼓励商业来阻止过度反应和应对泡沫经济,通过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金融机构控制风险。既然我们不能阻止非理性繁荣的发生,那么就尽量缩短市场非理性的时间吧!
      
      
      
  •     作者名气很大,很多年后才回忆当年记下了什么,好像没有。
  •     纯学术性文章,也真如作者所说,真正的从业人员都知道这些道理,但是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通过后检的方式结合案例和数据似乎说明了非理性繁荣的理由,但是作为投资者而言,又怎样置身事外呢?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     在大盘从五千点回落到3600点之际略读非理性繁荣收获些许思考 该书作者为耶鲁大学教授,诺奖得主,网易公开课有他讲的金融学,值得一看。该书立足于社会统计学,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试图说明股市涨跌与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反馈环理论,同时在经济学领域引入心理、行为等感性指标。具有创新性。 但读后感觉对于中国股市楼市之现状找不到太多相关性。要说有,大概如下: 首先,政府救市可以找到国外依据,属于履行监管范畴而非政府干预经济。例如限制股市处下跌通道时的做空。但救市政策出台不应过于频繁。 其次,要明白政府救市的目的。我以为本轮改革牛、杠杆牛操之过急,股市繁荣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捎带起到提振经济信心的作用。但是投机的股市特色只是富了一批董事。而救市又失策略性,开
  •     人性+心理从众+个人机构政府如何投资
  •       读过此书的人建议结合以下两本《伟大的博弈》,《不确定状态下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  《非理性繁荣》--抛开现象看本质,对冲基金的必修课本。  《伟大的博弈》--展示美国百年金融发展历史,波澜壮阔。  《不确定状态下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更加微观的揭示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判 断,启发式产生的偏差。更加理论展示人性的弱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    将从更加更加事物的微观,宏观层面,看到事物的本质,让你看到事物的,短期,中期,长期。方向看到事物发展,未来,衰亡。
  •       美国新闻体。评论完毕。
      竟然要求要50个字。。。
      要我怎么说它呢。。。
      美国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啊,新闻体,新闻体。
  •        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分析的很全面和理性,书的内容不算艰深也不算通俗,非常值得一看,不得不被作者缜密的逻辑,广博的知识,独到的眼光所叹服。
      
  •     也许是这类书看多了,觉得作者的观点都差不多。这本书呢作者的观点很多,但没有具体的分析。
  •       前言:很久就看过希勒的金融学教学视频,讲的还是不错。不的不说作为最新的诺奖获得者,从研究的视角,研究数据的处理是很谨慎专业的。
      本书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角度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分析,是哪些方面引起了市场的波动?研究了市场的投机行为、人类的易犯错性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不稳定性。人们的行为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都是理性的,那仅仅是经济学假设中的理想状态。
      1.很多的结构性因素导致了市场的泡沫产生,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变化,,新技术,货币政策,媒体等。而放大机制将其影响力进行了放大。当某事利好的时候,放大机制进一步推高市场价格;反之进一步推低价格。
      2.文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起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乐观情绪,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导致泡沫的出现。
      3.心理因素对股市的影响。人们的数量定位和道德定位促使人们过度自信。从众心理的影响路径:信息传播(个人意见往往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相信权威)→注意力变化→行为变化(从众行为)→推高股价。
      4.对有效市场的理解。有效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投资者会从每次的教训中学习,但往往会忘记以前的教训,导致新的悲剧发生。
      5.对投资者来说最好采取一些行动以防止出现的悲剧事情。比如多元化投资,增加储蓄,对冲风险等。
      
  •       非理性繁荣 Robert J,Shiler Irrational Exuberance
      
      股价位于高价的原因
      结构性因素:互连网,生育高峰,财政政策...
      文化性因素:媒体,"新时代"的整体思潮,全球泡沫
      心理性因素
      心理依托:
      数量依托:高位置的数量标准
      道德依托:
      信心过度,直觉判断
      从众行为
      
      有效市场理论:市场总是理性的吗?
      
      "大多数人的投资动机事实上无外乎源于三种心态:心血来潮,随机关注,和"传统智慧"的直觉"
      
      "近期股市的高估大家都有目共睹,如果那些名声显赫的人物对此点头默许,保持缄默,或拒绝评论这种现象,任由那些从事短期预测,并且同投资银行很中介公司有关联利益的股市分析师们做出评价的话他们就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行为金融。既然今天反弹了,那我就推荐我上大学第一天读完的第一本书。读过你就知道,什么时候买股票是有巨大风险的。
  •       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畅销书排行榜上赫赫有名,更是因为想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看看希勒对于市场的现实主义看法,我选择了读《非理性繁荣》这本书。
      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作者通篇用大量研究数据和通篇的新闻、资料等证明说明了在不同时期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的繁荣状态,警示了读者或者投资者应理性分析市场谨慎投资。
      一、投资者真正可以做到理性么?
      不断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质,人类对于财富或者权利的欲望永无止境,因此,任何促成这种“非理性繁荣”的因素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富人希望利用自己已有的资产使自己更为富有或者保持富有的状态而不是坐吃山空,他们进行投资;穷人希望改变贫穷的状态走向富裕之列而进行投资。
      而许许多多的机构都在这场“非理性繁荣”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政府到上市公司,从众多媒体到投资银行:在作者所谓的“新时代”中,许多投资试图让广大投资者相信,许多的百万富翁是由不断的稳定储蓄积累而成,而不是将积蓄用于投资股市房市或者其他市场中来;上市公司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媒体合作大肆炒作致使公司股票的上涨;就算是名人的分析或者预测,媒体的报道总是使“肤浅的观点比深刻的分析更受欢迎”……在这个全民都“非理性”的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广大投资者都积极投入到了促进繁荣的运动中,而不是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普遍的投资者来说,理性分析市场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规避风险的道理相信大多数投资者都懂,但是由于许多人资金有限而又抱着孤注一掷的赌徒心态,为股市和楼市的繁荣积聚了力量;其次,就是羊群效应的结果。假设当一个投资者作出理性判断的时候,他会发现他得到的结论与其他的人都不一样,这种非专业的不自信导致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判断力而选择追随大众的脚步,因为必定会有合理而且好看的原因拿出来解释全民的亏损;而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不屑于进行分析,因为他们宁愿追随操纵大盘的庄家来使个人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广大投资者盲目进行投资,除了其自身的原因(例如从众心理等),更多的责任在于外界对于投资者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经济学知识,政府、公司、媒体、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政府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的社会和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上市公司希望看到自己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投资者希望有良好的投资机会能使得资本增值,而媒体就应着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繁荣中应运而生。作者试图通过大量例证的分析证明在美国数次股市崩盘中,没有报道是对崩盘事件的真实报道,也就是说,媒体的左右总是在夸大事实。而这种夸大的后果就是经济不断的恶性循环。我与作者一样,认为媒体在反馈的连锁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而这些影响和作用可能会导致情况的继续恶化。但是,我认为作者有些夸大了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手段将各家之言让投资者知晓,而究竟选择相信哪个观点,却是投资者自己的事情,而各家之言也不尽相同。大众文化有其不完善之处,但是投资者的判断只能由其自己来决定。媒体起到了传播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全面理性地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并不适用。正如作者自己在《序》中所言:“理性人的假设就像‘烟人’,这个完全由烟雾构成、实际上却什么都不是的家伙,却依靠集体想象成为一个公众人物和权威人士”。
      但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虽然在整个市场中,信息不会完全公开;虽然在每次的市场判断中,“理性人”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虽然在所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理性人”并不是完全利己的。虽然假设永远不会让人满意,但是这种假设是一种最优的状态,很多人都相信这个最优的状态,整个市场都想达到这个最优的状态,所有的微观主体的主要目标是追逐最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理性人的假设符合大多数人的要求和标准。
      因此,我们需要尝试着去做到尽量接近理性或者是向理性靠拢,而不是放任之不管之。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投资者的赌徒心态、社会各方面的推波助澜都使得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往理性的方向背离。在这方面,希勒就像一个冷静的医生一样,层层抽丝剥茧,指出导致市场泡沫的弊病所在,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药方”。或许,它更像是给无数的股市或者房市的重大下滑甚至是崩盘找到一个不错的原因(或许是良好的借口):这是一场“非理性”的繁荣。
      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上涨的通常会下跌,下跌的通常会上涨”,在我看来,这句话就像“太阳是恒星”一样,是没有必要摆在台面上说的、大家都知道的言论,因为整个市场在长期中最终都会达到均衡状态。希勒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股票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这些繁荣是各种原因的综合所导致的。而这些繁荣的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正确制度的背离。换句话说,就是旧的制度或者规则无法适应满足新兴产物。
      因此,“新时代”这个词的产生并非不是一种良好的解释,毕竟我们不能在新事物出现后,将所有的错误归咎到它的头上。其本身没错,错的是人怎样混用它或者处理它。时代在发展变迁,对于不同的时期,带动经济的主要动力都不尽相同。各种制度和政策都应该随着这种动力的改变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制度停滞不前,那么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说,正确的制度,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制度。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在新世纪初美国的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新一轮带动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市场应运而生,低利率的要求紧跟随之。而这时对于制度的要求就不应该再容忍次级贷款的发展壮大;次级债的不断加剧,金融衍生品找到了生存的空间,监管制度就不应该再一成不变了。金融危机的是多项原因交杂混合而成的,但是综合起来我更愿意认为是新的时代发展与旧的金融制度的不相符或者背离所决定的。
      制度的监管在市场中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政府的管理往往被看成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对立面。在我看来,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的计划经济都是过于极端的看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二者的相互交融和配合才是较好的组合,在市场自行运行的条件下政府适当监管调控,但是这个“适当”的程度难以确定,这或许就是经济学应该解决的难题之一吧。当然,单单是合理和严格的监管是不能起到完全作用,甚至是起到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必要的激励机制才是能够让人更好的遵循规则或者向有利于市场的方向发展。毕竟共同利益比法律制裁更有吸引力。
      人类不断地从以往的历史经验中寻找教训,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但是我认为,这种非理性繁荣的产生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不会改变,政府的职责总体上不会改变,公司想要创造业绩获得利润的初衷不会改变,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来实践资本增值的愿望不会改变。因此,非理性繁荣不会消失,而是会在另一个市场继续出现。希勒详细地述说了对非理性繁荣产生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因素,列举了种种事例和数据来证明种种现象和原因,然而在结尾部分,他只是提出了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这位教授也找不出治疗人们心中贪婪欲望的良药。或许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在危险来临之际急流勇退就是明智之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根据美国市场不同时期的繁荣和衰退,我们总是能够得出一些结论的。繁荣,衰退,再繁荣,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对于追求理性投资的投资者来说,以史为鉴,尽量避免衰退的冲击和随波逐流,是每个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应该不断学习和锻炼的。
      三、研究方法上的学习
      实际上,整本书希勒所进行的理论上的说明比较简单,即使看书的目录而不看整本书的内容也能大致了解他对非理性繁荣的思考和思路:首先是繁荣的表象即股市和房市的历史回顾;其次是对诱发非理性繁荣的结构因素(包括实施因素和理论因素)、文化因素(包括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新时代的文化变化)、心理因素(包括股市的心理定位和羊群理论)的阐述;最后是对广大读者或者投资者的行动建议。
      作者主要运用了反馈模型,“一个基础性的理论模型,一个理解价格运动简单明了而又必不可少的反馈模型”,说明了最初的价格上涨(或下降)导致了更高(或更低)的价格水平的出现,由于预期的增长(或下降),第二轮的价格上涨(或下降)又反馈到第三轮的价格上涨(或下降)中,以此类推”。而投资者即使知道他们处于这种非理性的泡沫繁荣之中,也依然对市场存有信心,更确切地说,是相信泡沫会导致更加的繁荣,而利用这种繁荣大赚一笔。而广大投资者这种坚定的信念从何而来,值得我们探究。这也就是这场“非理性繁荣”产生的根源之一。其理论基础容易理解,而之所以这些容易理解的道理能形成一本书,这就体现了作者的分析功力。希勒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包括媒体的报导和各种研究或调查机构已有的成果来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资料的收集,必然耗费了大量的和时间和精力,有些调查甚至是需要耗费几年的跨度才能得到。而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更能体现出作者学术上的严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对于学问潜心正直的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静心严谨地研究学问,坚持自己的观点,提出有创造性的东西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方法比所得结论更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应当注意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观察和学习。用大量的证据来证明结论的合情合理,而论证的过程应该思路清晰、条理严谨。
      作者层层分析,运用了大量数据、报告、资料、调查结果来证实,使所有的结论都显得有据可查。就投资者自身的原因来讲,作者运用了许多调查问卷的结果。例如,“你同意下面表述吗?‘对于那些长期持股的投资者来讲,股市是最好的投资工具’”。此类访问的引用在本书中不胜枚举。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分析方法是值得借鉴的。首先,此类调查问卷的引用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证据。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对被访者来说,都带有主观色彩。在全民投资热的浪潮中,了解投资者的想法和状态是十分关键的。其次,作者引用的结果样本量基本都在200-300人,属于大样本量,体现了研究的严谨性。而且作者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十分细致。不仅有横向上的比较,也有纵向上的对比,使读者不仅仅了解到不同调查者认知差别的比例,也使读者看到随着时间的变迁,结合着美国经济的变化,投资热潮和投资者认知的相互影响程度。
      许多经济学家都在研究和寻找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应对其的对策。不仅在市场结构,而且在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非理性繁荣》无疑给出了一个良好的理由和解释。
      合上书本,细细回想,发现希勒所阐述的都是一些非常大众化的道理和告诫,就算是没有系统学过经济学的人也会了解或是熟知。对于一个比较理性的投资者来说,希勒的一番话只能说是一纸废话和证明其废话的举例说明,因为在所有的繁荣之后都必然出现相对的衰退。希勒的担忧,或许是未雨绸缪,也或许是杞人忧天。用一本书提示这种浅显的道理貌似是没有必要的事情。但是,由于对于金钱和财富的追求,使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些与自己意愿相反的事实,而对于这种心理,需要有理性并且善意的提醒。我认为,这就是《非理性繁荣》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顺便说一句,现在越来越多作家用浅显的道理写书而畅销大卖,我相信这就是卡尔•卡耐基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发行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的原因,也不也是一种文化上的“非理性繁荣”吗?所以说,非理性繁荣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     重现象不重本质
  •     不如去看纪录片
  •     看过却回忆不起内容
  •     无语吐槽,一点建设性帮助都没有
  •       这本书我读完没有神马特殊的感觉,就是一点印象很深,第一章最后那个图,样本数据是100个,横坐标好像是每年一月市盈率,纵坐标是该月后十年里的股市实际年收益率,结果散点图呈现负相关。用市盈率去预测其后的长期(10年)收益率。结合历史数据,作者得出结论,当今(2000年)的市盈率已经超过历史峰值,可以预示今后(2000年)十年的收益率会不很高。如果说当时在高科技股泡沫后大家对于此种预测开始佩服,那么2007年后的次贷和欧债危机呢,这就是冥冥中经济社会学家眼光和看问题角度问题。找出社会各种变量的关系,我觉得很受启发。
      
  •       席勒(Robert J.Shiller)教授在其在本人授课的耶鲁公开课《经济市场》上推荐的辅助教材之一。这本书因其“成功的预测了2000年和2007年两次金融及房产市场泡沫崩溃“而出名,当然事实上这本书只是幸运的在2000年金融泡沫破灭前刚好发表,显然整个经济泡沫涌起的90年代不断会有人唱空经济,预言泡沫的破裂,但只有最接近泡沫破裂点的”预言“才会被人顶礼膜拜。
      
      这本书更应该归类于学术著作。当然作者没有放进任何公式,只是包括了少量图表与表格,但300页的书后50页全是参考文献列表与索引,加上章节后的参考列表,使得超过全书1/3,近100页的篇幅为引用文献列表(仅仅是列表。。),可见其专业性与严肃性。
      
      本书的观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短期的股市(房市)走势经常表现为非理性的,结构、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会导致股市(房市)偏离理性预期的结果,走向非理性繁荣-崩溃的循环“。作者并以此为中心研究非理性繁荣(股市、房市泡沫)时期经济结构、社会、心理三大方面的现像及原因。因为研究的是”非理性“的经济问题,里面有大量的社会心理方面的问卷、统计和分析,还是挺有意思的。
      
      书中对非理性繁荣时期的种种社会现像和成因有着详尽又有理有据的分析,尤其在疯狂过后的萧条时期对照着仔细回忆相当有讽刺意味,这也是此书被当作精准的预言的一大原因。当然,这类书也只是萧条的时候有人捧捧,在下一个"非理性繁荣”时期到来的时候所有人仍然会毫无悬念的、一如既往的沉浸在又一个“新时代到来”的狂热之中,让这一循环仍然在本书的“预言”当中被不断的验证。。。
      
  •     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感觉一直在描述情况一直在堆砌原因,可能原因就在其中,但是书中却没有一处令我恍然大悟的点。不过依然学到了很多知识。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毁于某一突发的厄运。这是历史的本质,我们只能排列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来描出事实的轮廓。
  •     当皇帝的新衣被一语道破时,人们该如何面对这场非理性繁荣? 比 金融与好的社会 更接地气,泡沫构成过程中人们的心态变化,以及影响心态变化的因素。新闻传播,口口相传,政策导向。。 在历次经济危机爆发时,是什么引起了导火索?
  •     我觉得席勒大神的公开课比他的书要好看太多...读起来好像在读论文。当然也可能是我太渣...
  •     老师让我看的
  •       中国股市还处在一个极低的发展水平,各种不规范的操作还大量存在,市场的不理性更是需要理性的投资者,希勒教授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统计数字,说明作者的理论,其实也不是什么理论,其实就是作者的观点,通俗易懂不理性的情绪总归是要回归理性的,我国股市总会要慢慢变得规范的,这会是一个漫长而且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理性的,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要禁得起大浪淘沙
  •       用了大概三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可以说很有名很专业的一本书,看完却有些失望。总体感觉就是,框架和逻辑不清,而且对自己的假说缺乏必要的例证。
      
      框架和逻辑不清,也许和我专业知识不足有关,就不说了。而本书的论证方面,可以说作者的确是很用心,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图表和例证。但是这些例证基本都是用来证明以往的假设是不正确的,而对他提出的“非理性”的假设,却缺少相关的数据和例证。
      
      作者只是提出了一些假设性的话语,也多用模糊的语言表达,比如“也许”“很少”“很多”这种。虽然里面也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理论,但却不能证明这些心理学的理论和这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且,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寻找的,关于非理性繁荣如何瞬间崩溃,并造成经济大萧条的答案,其中并未给出。
      
      倒是对书中最后那个关于1月市盈率和未来十年收益的散点图印象特别深。按照图中预测,2013年收益为负,2014年收益为零。虽然不知道现在确切的美国股市怎样,但联想到如今美国的经济形势,觉得也许这个图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如果一切都是非理性的,又怎么变成了可预测的呢?这只是我这个金融未入门人员的疑问,不是对这本书的质疑。
      
      刚刚看了一些评论,讲到这本书成书的时间,就是在美国股市大繁荣的时期,作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繁荣的非理性以及未来会衰退的趋势,就是作者水平的体现。但我相信,在那样一个时期,会发出这样声音的人一定不是一个两个,只不过像作者这样能够搜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精确分析的人少之又少。或许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
      
      但是就这本书的内容本身,或许在投资时归结为几个字的警示,就足够了。
  •     每一篇都像是论文 阐述作者对事件起因结果及个人看法分析 但易读性不高 主要指写作的手法 当然这又不是文学 我是好不容易才看完的
  •       作者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耶鲁大学著名行为金融学家,该书的第一版出版与2000年,并警告了当时股票市场的过高风险。该书出版不久美国股市便大幅下跌,信息技术时代的泡沫破灭。该书第二版则出版与2005年,作者再次警告股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整,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大的泡沫。作者再次言中,2007年股市崩盘,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从而导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至今仍然深陷泥潭,无法找到出路。
      我就是冲着这本书成功预言股灾的名气以及行为金融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来的,希望能对自己的研究和投资起到一定的启发性作用。通读完全书以后,我不得不说,遗憾多余收获。遗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恐怕也有自身的一些原因。
      先说不足之处,该书阅读起来有一些困难,困难来源于作者的学术性的表达方式,我不能习惯。大量的数据虽然非常直观而充满说服力,但是缺乏足够的讨论和解释。跳跃式的讨论,每一个议题都没有给出结论性的总结,给我感觉是点到为止,或者是“有待继续讨论”的意思,这是让我难以适应的。结果是给我一个论点极其分散,没有构成合力的感觉。更像是一大段开放式的讨论。另外我对翻译的水平持有保留意见。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我读起来磕磕碰碰、拖拖拉拉,没有产生一种深入其中、印象深刻和抓住精髓的感觉,我想根本原因还是自己能力有限吧。
      说完缺点再说优点。认真读此书绝对可以得到大量的收获:
      一,金融的历史知识,尤其是对美国在整个20世纪的股票市场的发展有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来自于作者对大量真实数据和图表的引用,感性认识则来自于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再现、对新闻媒体报导的引用以及大量涉及投资者心理的讨论。
      二,各种学术研究方法,作者引用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他自己长期积累下来很多有趣的类似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项目。很多研究项目都设计精妙,揭示出很多潜在的问题,尤其对投资者心理的调研工作很有趣。股票市场是有着千万投资者参与的一个市场,要能预言市场的走势并从中稳定的赚钱,归根结底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准确把握每个投资者在想什么,而这恰是根本无法做到的。通过采样调研的方式统计投资者的心理数据,则是最愚笨最费劲的方式,但确实能提供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三,我不相信市场有效理论,也不相信纯粹的价值投资。我只相信投资者心理因素是解开投资成功之谜的钥匙。而行为金融学正是研究投资者心理的科学。遗憾的是今天的行为金融学仍然停留在一个描述性学科的阶段,而且还是间接的,采样调研的描述方式。本书作者罗伯特希勒作为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大师,仍然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基于采样调研结果之上推导出来的一些解释性的理论假设,距离提供一种真正有效的投资策略研究体系还有很远的距离——当然这本来也不是爱搞学术的大学教授关心的问题。我此前也看过一些介绍行为金融学的书,也是有着同样的问题,而《非理性繁荣(第二版)》相对来说已经算是走的最深入的了。比如“新时代”思想现象,数量定位和道德定位,口头传播方式对故事性内容的偏好,新闻媒体在宣传投机性泡沫中起的作用等等,都是非常有趣的,值得深入思考的——并和国内市场比对的概念。
      四,作者最后提出的关于如何避免投机性泡沫的产生以及对投资者的负面影响的建议,其实都很有见地,很有建设性。他仍然对人性和对美国政府的正义性保持了坚定的信心。而我则不那么认为,尤其结合我对中国正府的认知,我觉得今天的金融行业以及证券市场其实是一个欺骗人的赌场,都是有钱人和当权者搜刮百姓的工具而已,聪明的人可以在里面分的一瓢羹,仅此而已。不必抱有什么太正义的想法。
  •     我不认为市场里的所有人会理性,非理性是正常现象,理性是小概率事件
  •       2013-08-11
      
      举例反击了有效市场理论。对潜在影响市场的诸多因素总结的较好,很多因素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不易察觉,却又绝不可忽略的。单纯的就市论市,用单一因素去解释市场的变化,其实是幼稚而又可笑的。观察中长期变化,不可忽视背后制度性的变化,这也就需要更加宏观的视角,加强历史方面的阅读势在必行。
      
      每个“新时代”的解释都是那么的动人和相似,火车、汽车、电器、电子产品、互联网、新能源、移动互联网。。。作为“功利”的投资人,在默默的鼓掌的同时,告诫自己,人多的地方不去。嗯,就是这样。
      
      
      
  •       看此书是因为看了作者的公开课。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在网上有作者所上的金融市场公开课。金融的发展至今,各种投机过热的现象层出不穷,且在未来也无法避免。人们狂热的投机热情与大众心理趋向,势必会造成金融的波折。此书是警醒之书
  •     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因素,专家学者各个领域进行了一次关于股市价值预测形态的综述。适合我这种不懂经济学金融学知识的外行。
  •       本书从历史上几次大的股市以及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着手,分析了繁荣背后的原因。
      
      1. 结构因素:
      诱发因素: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
       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促进了商业的成功
       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
       支持性货币政策与格兰斯潘对策
       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
       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
       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
       …等
      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反馈环理论:在反馈环理论中,最初价格的上涨导致了更高的价格水平出现,因为通过投资者需求的增加,最初的价格上涨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第二轮的价格上涨又反馈到第三轮,然后反馈到第四轮,以此类推。因此诱发因素的最初作用被放大,产生了远比其本身所能形成的大得多价格上涨。这个理论和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所说的类似,在一个上升趋势中,总有一个不断自我加强的过程。
       在一个牛市中,股票价格的不断升高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投入到股市中来,使人们对投资的信心指数不断升高,从而促使价格不断的升高,直到泡沫破灭。
       自然形成的蓬齐(庞式骗局)过程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典型的特征就是在牛市中,人们往往忽略负面消息,强调正面消息,从而推动股价进一步的上涨。
      2. 文化因素:
      a) 媒体的报道能够加强反馈效果,起到放大作用
      b) 新时代的经济思想
      i. 如2000年的到来,1950年等,人们对于新纪元的乐观情绪导致股市的大幅度上涨
      
      3. 心理因素:
      a) 两种心理定位
      i. 数量定位:它给出股市应该大道的水平,人们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股市是定价过高还是过低以及是否应该买进
      ii. 道德定位:它是促成人们购买股票的原因,由此人们判断购买股票还是将已投入股市的的财富转向其他用途
      b) 过度自信:人们往往具有走向过度自信的强烈趋势。即使人们都理智地相信股价是不可预测的,过度自信有时还是会让人们以为,他们知道市场什么时候会发生表懂
      c) 从众行为:那些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人,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很类似。人们总是乐于信任大多数人所持有的观点或者权威的观点,甚至权威们(专家)明显地与理所当然的判断相矛盾时也无所谓。根据此现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在评估股市时会接受他人的判断了。
      4. 理性市场的尝试
      a) 有效市场:有效市场理论断言,在任何时候,所有的金融工具价格都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各种公共信息。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在给定公共信息的条件下,金融资产都能被准确地定价
      有效市场理论将股价描述为具有随机游走的特点,因为价格是随新的情况而定的,而新的情况又很难预测,因此价格的变动也是很难预测的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能力的差别不会导致不同的投资行为,这个理论宣称,在投资行为中,最聪明的人也不会比最笨的人做的更好,这是因为,他们对股市细致的理解已经完全反映在股价中了。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聪明和努力的人长期能获得更好的投资业绩。
      
      
      
  •     有许多人都在为投机性泡沫浪潮泛滥苦恼,尤以监管层为最,其实,想要压制泡沫所使用的工具根本无力。真正的核武器只有:大幅度紧缩银根,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后果是对经济致命伤害,所以除非是通货膨胀已到非出此招不可的地步,轻易不用。 本书讲清楚了这个道理。
  •     用心理学来解释经济学现象,一些现象的发生背后并没有什么所谓机制,只是人们相信它会发生,于是它便发生了。
  •     正在看这本书,不敢妄论书中内容,但最后一句话却震撼到了,非理性繁荣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如何把握它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好文!最后赞一个
  •     通篇就是在说涨多了会跌
  •     写得真好。。。
  •     最后一章需要好好再研究一下。。。做到理性分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题外话,大部分人总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匮乏,和众多情感的约束做了错的决定。
  •     看看
  •       本书里罗伯特.希勒教授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以及事实对比,试图找出金融市场的波动究竟是否与其他规律相关,与什么相关。
      这是一本严肃之作,应该是很多学术上的理论性讨论,
      但要在实际中找到确凿的证据,的确是非常非常难。
      人们的心理确实是影响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通过希勒教授的公开课《金融市场》,结合本书来看,可以让人思考,到底市场的波动根据什么,与经济周期,企业价值以及人的心理的关系如何。
      这本书的两次出版,刚好都在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盘前。
      不知道这两次的崩盘,与这本书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无论如何,希勒教授对于股市的估值,房地产市场的估值,还是有其独到的眼光。
      本人学不懂经济理论,但拿来作为交易的科普读物还是非常不错的。
  •     回楼上两位:是我自己写的。我的一份作业。
  •     真二…
  •       
       《非理性繁荣》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告诉了我们股市的股票价格并不是完全由其基本面来决定的。
       换言之,即便知晓股票的价值和其价值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甚至知晓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企业前景以及公司经营状况等等,也不能知晓该股票价格的走向。况且现在的人们甚至对股市的“正常”水平一无所知,并且没有多少人花时间考虑它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或者今天的股市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了。那么,人们是通过什么来决定是否买一只股票或者卖出一只股票的呢?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信息导致人们产生的心理因素对股票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首先,股民们需要一定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大众媒体呈现给他们的,也可以是这些人周围的人们传递给他们的。然后通过这些信息,比如某财经报道一资深专家预测某板块大涨,或某新闻频道报道某个国家对某一产品的消费激增,甚至就是该股民周围一个人恰好提到了某只股票自己收益多少等等。一些股民便会自认为(心里感觉)某只股票会带来收益,于是购买。而这样导致这只股票的股价上涨便会行成一种反馈环机制,即一种自然的蓬齐过程——过去的价格上涨增强了投资者的信息及期望,这些投资者进一步抬升股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种循环不断进行下去,因此造成对原始诱发因素的过激反应。从而导致甚至一个微小的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或者股民之间的口头传播就可以导致股市的大起大落。
       在这里经济的基本面只是茫茫众信息中的沧海一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决定性的。甚至斯里兰卡的一场小小的龙卷风都能导致股民对股市的悲观情绪,而这样的悲观情绪经过反馈环进行放大反映,从而导致更多股民抛售股票,进而股市大崩盘产生。而股市的全面下挫导致人们对股票投资信心的回落以及对工作不确定的担忧进而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因为至少房地产市场经营失败,自己手中还有一套房子。)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股市并不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值得的投资市场。因为在这里价值规律不起作用,股价主要取决于飘忽不定的预期,可以说完全是股民的心理偏差形成了股市的非理性繁荣。要想摸清股市并从中赚钱,这好像就是一个适合在白天做的梦一样。当然,你可以说AXX在股市赚了10万,BXX在股市赚了100万等等,但你怎么不说CXX在股市赔了50万,DXX在股市赔了200万呢?当人们在想这赚钱的事情时,满脑子都是别人赚了好多钱的事迹,进而脑子发热投身于股市。事实证明,新手入市“九赔一赚”,就算专门投资股票的机构或个人都不能保证稳赚不赔。这更加证明了人类心理上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恰恰与股票市场不谋而合。
       事实证明,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资优越,也没有理由相信它将来也会这样。同时,选择业绩良好的共同基金所获得的收益比投资者想象的要少。所以《非理性繁荣》的作者希勒劝大家分散投资,倡导投资多元化,制定有效计划增加储蓄,理性对待股市。对于这些做法,我是十分赞同的。
       但当谈到什么是最具收益的投资?我认为股票、债券、基金等等这些都不是。当下,人们处于一种非常浮躁的状态。他们想通过股市一下就赚得大量的钱,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那么人们最应该投资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人们最应该投资的是他们自己。智慧是人们唯一的,永远不能被别人拿走的东西。当我们投资于自己,我们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更明白自己想追求什么,我们更明白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更明白我们想活出怎样的生活。比如,如果一个人在投资自己的时候恰巧读到了《非理性繁荣》这本书,那么他以后便不会为股市的风云变幻而苦恼和悲痛。
  •     投资者的情绪、媒体、专家叠加成为市场情绪,与股价变动形成反馈环。最终形成泡沫。
  •       如果让我对我现在所学的金融学说点什么,我只想说学这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在尝试让自己的理性战胜自己的非理性。
      
      当教科书上告诉我们,亚当斯密爷爷说的,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我们像趋利避害的草履虫一样。可真的如此吗?希勒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恶性的自大让人类成了非理性的动物,并且这种毛病如同癌症一样难以根除,更糟糕的是肆意扩张。
      
      但是也许从书中我们能隐约的发现新的大陆,那就是,作为与理性的经济人相悖的非理性特质,很可能正是我们原始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在作祟。
      
      光看希勒教授大神一般地预测到了股市和楼市的危机,就足够能提起我们这些喜欢看新鲜,膜拜神人的家伙的兴致了。
      
      也许看本书真正需要拥有的,倒不是一种理性,而是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和对一切心存好奇的求知心吧。
      
      
  •     特别喜欢书里引用了很多心理实验
  •     挺早以前读的现在都快忘了,还行吧,总觉得讲得不够深入.....
  •     如果没有最后的预测,我给五星。
  •     很不错,可以一试
  •     非理性繁荣一词是Alan Greenspan在1996年12月5日,作为美联储主席在华盛顿一次讲话中说的,用来称当时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全球股市因为这次讲话而应声大幅下跌。但是,不久就重拾升势,导致从94年的3600升至99年的11000。 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的心理基础,实际上就是博傻游戏: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互动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中,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而一味沉浸在对其他投机者发迹的羡慕和赌徒般的兴奋中。
  •       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对整个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梳理,论据充分、有条有理,不愧是大学问家的作品。而我越发觉得“地球上没有新事物”。一个对美国经济了解深刻的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现象应该很容易把握,当然也越容易利用机会赚取财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现象,先学别人的理论经验,看到本质,添加入中国所特有的影响因素,会相对容易理解些。
      
      
      
      金融交易^N→股票→期货→外汇、
      http://www.douban.com/group/500419/
      
  •       因为这本书从学术角度看,结构非常清晰,所以关于本书的摘要只要看每章的标题就可以了解本书了。
      
      The evidence of irrational exuberance
      The Stock Marke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tructural Factors
      
      Precipitating Factors:
      The Capital Explosion
      The Internet
      and the other Events
      
      Amplification Mechanisms:
      Naturally Occurring Ponzi Processes
      
      Cultural Factors:
      1. The News Media
      "The news media are in constant competition to capture the public attention they need to survive. Survival for them requires finding and defining interesting news, focusing attention on news that has word-of-mouth potential, and, whenever possible defining an ongoing story that encourages their audience to remain steady customers."
      Media cultivation of Debate; Reporting on the Market Outlook; News as the Precipitator of Attention Cascades;
      2. New Era Economic Thinking
      3. New Eras and Bubbles around the World
      
      Psychologic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Anchors for the Market
      Herd Behavior and Epidemics
      
      Attempts to Rationalize Exuberance
      Efficient Markets, Random Walks, and Bubbles
      Investor Learning - and Unlearning
  •     读过第二版,应该说学经济的必看书籍,可是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感觉是很多专业词汇,也是用了2个小时左右看了一些关键,作者独特的观点,以及通过大量数据总结出来的理论,还是不错的!房地产和股票确实有很多因素在变动,起起伏伏,套路深啊
  •     你写的吗?真好。
  •     原来说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有好事发生,读完就把股票清仓了,结果第二天就跌了,连涨12天,也该调整了(ˉ▽ ̄~)
  •     54/100
  •     分析得很细。我想人们哪怕明白其中道理,还是不免会重蹈覆辙,因为人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股市像熔炉,也像放大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