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轮回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理论 > 十年轮回

出版社:上海远东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547600153
作者:沈联涛
页数:39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分崩离析  1997年6月30日快近子夜时分,当我到达崭新的香港会展中心新侧厅时,无情的雨水把我淋得浑身湿透了。在那里,我们观看穿着得体的白色制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升起鲜红的中国国旗。在会展中心外面,英国皇家快艇不列颠号载着查尔斯王子和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顶着阵阵大风和滔滔波浪,驶离维多利亚港。  第二天,庆祝活动在出奇的宁静中举行,因为香港居民开始适应香港经过156年英国殖民统治后回归中国的形势。三天前,即在6月27日,香港股票市场上恒生指数上涨到15196点的高峰。中国内地公司的股票在港市称为红筹股或H股,已被普遍看好,引领香港股市止跌回升。房价也蹿涨,打破了纪录。即使最乐观的预测都未预见到香港回归中国激发出这么愉快和信心百倍的情绪。诚如中国承诺过的那样,“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然而,世界在悄无声息地分崩离析。  1997年7月2日,星期三  1997年7月2日星期三早晨4:30左右,泰国银行(BoT,即泰国中央银行)开始打电话向当地和外国银行高管发出重要通告:允许与美元挂钩的泰铢汇率浮动。十多年来,泰铢与美元比价一直是25比1。到这天结束时,泰铢币值在在岸交易中大约损失14%,在离岸交易中损失l9%,于是泰国银行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临时援助。  泰铢与美元脱钩的重要性很快凸显出来。我首先想到的是泰铢汇率浮动将对亚洲其他货币带来的压力。我预测港元将成为主要的受冲击目标,其时港元与美元按7.80港元兑换1美元挂钩。作为香港金管局(HKMA)——实际上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副总裁,我负责储备金管理和对外事务。当时我正忙于准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第52届联合年会,这次年会定于l997年9月17日至25日在香港举行。会议期间,全球金融界精英分子将在香港会展中心济济一堂,庆祝香港和平回归中国。这种场合是不能出任何差错的。我想起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过一句俏皮话:“危机不会发生——因为我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了。”然而,我们已经处于金融海啸之中,它将首先席卷亚洲,然后全世界。  就在六个星期前,即1997年5月24日,我在曼谷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讨论在1997年7月前已露端倪的泰铢危机。泰国银行邀请“东亚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主管会议”(EMEAP)①这个机构里的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的主要官员来就市场投机和保卫本国货币的方略交换意见。我在泰国银行里的以副行长贾雅瓦·维布瓦迪(Chaiyawat Wibulswadi)为首的那些好朋友向与会者扼要介绍了泰铢情况。贾雅瓦是一个性格文静、办事高效的经济学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受的教育,他用泰文写过几本著作,论述像“小熊维尼”一样家喻户晓的公众热门绎济话题,因此享有盛名。会议开得非常严肃,很像作战室里汇报战况和传达指示的会议。  1997年5月初,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已经预测到泰铢为了帮助本国提高出口竞争力而可能贬值。5月8日,伦敦广泛谣传5月13日之后,泰铢汇率浮动幅度将会扩大。事实上,5月13日到l5日之间,在伦敦和纽约市场上,人们大量抛售泰铢,使泰铢受到了投机性的巨大打击。泰国银行呼吁地区中央银行给予干预性援助,它还通过禁止当地银行向外国公司提供泰铢,谋求在境外市场实现流动性紧缩。借贷给外国人的泰铢隔夜拆借利率飚升到1000%~1500%,据说结果使对冲基金遭到了高达3亿美元的亏损。5月22日《华尔街日报》②指出,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主要助手斯坦·德鲁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布鲁斯·科夫纳(Bruce Kovner)和李·库柏曼(Lee Cooperman)管理的对冲基金是主要炒家,巴克莱(BZW)、Jp摩根、花旗和高盛这些经纪商的交易活动也很活跃。谣传说,这些对冲基金的目标在于让泰铢大约贬值20%~25%,即使保护他们的短期头寸要花3%的成本,也阻止不了他们想使泰铢贬值的行动。  泰铢投机者借进日元为自己融资,在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付出的贷款利率为3%,而他们以泰铢存款形式投资,靠隔夜拆借银行利率获得的年化收益率大约l7%,他们从事的这种业务就是利差交易(carry trade)。然而,自1997年5月1日以后,日元兑美元升值12%,这就增加了投机者进行利差交易的融资成本。5月22日《华尔街日报》有篇文章说,“在泰国的泰铢战斗中,利差交易者如坐针毡”,但是,这已是自1995年1月墨西哥危机产生外溢效应以来,第三次对泰铢的重大投机性打击,前两次发生在1996年7月和l997年1~2月。  5月24日会议开得这么紧张,反映出各中央银行家对市场心神不安。我们这些十分谨慎地监管着市场(例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人都明白,利差交易对市场动荡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元对日元汇率的波动对亚洲市场影响很大。泰国最担心日元利差交易的风吹草动,因为泰国外债大约有55%是用日元结算的。自从1996年中期以来,日本中央银行和大藏省的朋友们已经明显示意,亚洲各中央银行应当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改用一篮子货币汇率,弦外之音是应当增加日元权重。由于美元是亚洲大多数货币的顶梁柱,几乎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对日本朋友的示意给予认真的关注。  为什么我们对危机都毫无防备?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和l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的垮台使我们对国内经济基础和估价过高的汇率相脱节的危险性仍记忆犹新①。在1993年我回到香港金管局之后,我竭力想搞清楚投机者攻击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可能产生的危害,特别是在越来越多地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时。我们发觉,在像乔治·索罗斯这样声名狼藉的一些基金经理领导下,对冲基金甚至早在1992年就轻而易举地把英格兰银行打败了。我们与墨西哥中央银行家开过几次地区性会议,了解到对冲基金在比索上的投机是如何策划的。我们普遍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基础对保卫货币是至关重要的。以前保卫货币挂钩汇率的失败是由于经济基础很薄弱。我们认为,现在亚洲的经济基础是强大的,但是我们大大低估了市场的威力和经济潜在的脆弱性。  受伤的老虎  海啸和地震往往发生在最薄弱的地壳断层,冲击波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但是震级会逐渐降低。l997年5月14日,高盛发表了一篇题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会重蹈泰国覆辙吗》的研究报告。在泰铢动荡不定之后,投机者的注意力转向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  在7月2日泰铢汇率允许浮动的同一天,菲律宾比索已遭到投机者猛烈攻击,迫使菲律宾中央银行拿出5.43亿美元保卫比索。根据菲律宾中央银行行长加比·辛森(Gabby Singson)在1997年7月中旬会见《亚洲周刊》记者时的说法,菲律宾中央银行仅仅在7月头十天中就花掉了15.8亿美元,将近其国际货币储备的八分之一①。7月11日,菲律宾中央银行迫于无奈,允许比索汇率浮动。在几个小时里,比索对美元汇率暴跌逾l0%,跌到29.45比索兑1美元。菲律宾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援,后者在7月18日答应给予10亿美元财政支持。此外,在同一天,印度尼西亚的中央银行——印度尼西亚银行,为了预防对本国卢比的攻击,自动扩大了官方干预的幅度,从8个百分点增加到12个百分点。  马来西亚的林吉特于7月8日遭到攻击。大约一周后,即在7月14日,马来西亚中央银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宁愿允许林吉特对美元贬值,也没有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救援。  中央银行家知道市场情绪很敏感,所以向公众发表的言论往往讳莫如深。然而在7月24日,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哈默德(Mahathir Mohamad)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30届东盟部长级会议上气愤地说:  现在我们看到有人精心策划,通过扰乱货币稳定来破坏东盟所有国家的经济。虽然我们的经济基础是健全的,但是拥有几十亿美元的人能够破坏我们已经取得的所有进展。他们对我们说必须开放,贸易和商业必须完全自由。要对谁自由呢?对无赖的投机者,对无政府主义者——他们竭力鼓吹社会开放,企图破坏弱国的发展,迫使我们屈服于国际经济操纵者的颐指气使。我们乐于接受打破国界,但是我们仍需要保护自己免受一心谋私的骗子和国际歹徒之害。

前言

  经济全球化以及伴随着全球化而发展的金融市场融合与开放,构成了20世纪末期和新世纪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金融业经营模式正在被能够适应金融环境和金融需求变化的新模式所取代;过去带有明显国家或地区色彩的金融市场交易规则与金融活动规范,正在被相互融合的国际规则和惯例所取代;区域性或国家内的金融发展与竞争格局,正在被国际化的发展与竞争所取代;简单的以货币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工具,正在被日益精细和复杂的以综合信用与风险为标的的金融产品所取代。同时,金融交易的速度也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步入便捷、高效的时代。  许许多多的金融机构已经看到了金融业发展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据此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行为模式,重构金融业务和产品的流程。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创新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创新已不再是以简单地增加业务或产品种类、优化交易方式为主,而是围绕着如何切实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培育出适应社会分工变化、符合金融发展趋势、各有所长的相对竞争优势,不断展开的一系列制度、组织管理和业务产品的再造与更新。正是这种变化,使得近20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想要理解全球金融危机和作为其先兆的亚洲经济危机,沈联涛博士的这本《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好书。它的分析框架严整可靠:在制度和思想演进的大历史、金融体系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组织的具体状况等三个层面上详细剖析,使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之间的关联脉络清晰可见。它的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是本书作者长期担任多个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高官,交游广阔,非常熟悉金融界的内情。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深邃见解,无不是亲身体验和深度观察的结晶。他不时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为佐证,更有助于读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迄今为止,将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书籍为数不多。沈先生以其在中央银行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监管的丰富个人经历,对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这本书的出版将会对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新的启油。  ——刘明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在这本精彩的书中,沈联涛先生展现了他在亚洲和全球监管的丰富经验与深入分析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书中对亚洲的经济金融危机的描述引人入胜,不可不读。对读者而言,在本书结论部分,沈联涛对当前金融危机及其结果的洞见也值得一读。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斯坦利·费希尔,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  在本书激动人心的研究中,沈联涛先生呈现了学养浓厚的经济学家、作风强硬的金融监管者与目光敏锐的亚洲政治文化内部观察家的真知灼见:他对亚洲危机进行了广泛的思考,提供了不同一般的见解,发人深省。他就当前经济危机也总结出不少教训。他的研究融合了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宏观把握与在政治主导的环境中实施监管和金融政策的实际问题的思考。  ——安德鲁·克罗克特,前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兼金融稳定论坛主席

内容概要

  沈联涛(Andrew Sheng)现任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召集人,中国投资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来西亚总统经济顾问。曾于1998年10月~2005年9月连续三届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并在2003~2005年间担任国际证监会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1993~1998年问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目前,他主持经合组织一亚洲开发银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亚洲资本市场论坛。  沈联涛是马来亚大学访问教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经撰写有关货币及金融领域的文章及著作,包括个人专著《银行业重组:1980年代的教训》(世界银行,1996年出版)。他毕业于英国Bristol大学,并获该校颁授经济学一级荣誉学位,1999年被该校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书籍目录

总序致谢导论第一章 分崩离析第二章 日本和亚洲危机第三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四章 银行业:最薄弱的环节第五章 华盛顿共识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六章 泰国:全球化的业报第七章 韩国:外强中干第八章 马来西亚:特立独行第九章 印度尼西亚:从经济危机到政治危机第十章 中国香港: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策第十一章 中国:龙的腾飞第十二章 从危机到一体化第十三章 金融工程的新世界第十四章 金融监管出了什么问题?第十五章 全球金融崩溃第十六章 治理危机附录一 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大事记附录二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吴敬琏、刘明康、斯坦利·费希尔等联袂推荐!  2009年8月全球首发,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们亲眼目睹十年一次的三场危机。在国际市场初露转机时,中国资产市场再度热火朝天,是金融区隔、独立市场的孤岛效应,还是传导失灵?金融危机:故事还没有结束……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唤醒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记忆,是为了找寻当前危机发生的前因,揭示金融危机的“罗生门”,是为了捍耳亚洲人自主发展的权利。危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各国的中央银行、全球的金融监管者为什么不能防患于未然?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危机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危机要我们改变什么?

作者简介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从内部人的视角对当前世界金融风暴进行了独特描述。作者是一个亚洲金融的监管者,曾亲身参与有关监管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设计的重要讨论。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审视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7~2009年这场目前仍在进行的全球危机的种种原因:陈旧的思维模式、市场原教旨主义、宽松的货币政策、利差交易、松懈的监管、贪婪、裙带关系以及金融工程等。作者全面生动地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地区)的遭遇和危机发生前后的经济金融状况,并对危机各国(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救援措施进行了反思,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抵抗通缩的零利率政策诱发了利差交易,利差交易催生了亚洲的泡沫,而泡沫的破灭则摧毁了亚洲的经济。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全球金融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致我们目前用以应对关键事件的工具和组织结构完全是过时的。《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揭示了目前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是无力应对全球泡沫的,并对需要变革的领域提出了建议。作者认为,“没有一次金融危机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因素,有望帮助我们发现并且缓和下一次危机。”“一国的危机与国内市场、政策和制度的失败相关,而全球危机则与在网络化世界中通过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而传导的失败有关。”“我们一直未能及时察觉危机的出现,因为我们在社会行为准则、政策制定及实施上,在思想、法律和行政体系上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在起作用,每一方面都有盲点。如果这在一个国家里是很糟糕的事,那么它在全球范围中就是灾难性的。”这可以看作是一个金融监管者最深刻的反省。《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披露了相当多的重要文献,并涉及国际金融界的许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重要时刻的言行堪称《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一大看点。

强力推荐: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平装)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强力推荐: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精装)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图书封面


 十年轮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作者开篇即说,此书是解释金融危机“罗生门”的一次尝试。08那场危机已经过去五年,如今全球经济仍在沼泽地举步维艰。不可否认,全世界的各行各界,包括领导者,都期待经济复苏,但戈多何时到来,依然是未知之数。我们知道那一天终将来临,就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但凯恩斯说过: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这样的等待是种煎熬。去年很多人调侃世界末日,人们总爱想象世界末日的样子。不过讽刺的是人们却连危机如何得以结束都很难遇见,经济学家各执一词。或许以一场危机开启21世纪也是件不错的事情,或许这只是历史重演,总之,我认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个历史机遇,或许对我个人来说,20多岁还在象牙塔里面观察这场危机,这场变局,这场转折是再好不过了。对于这本书,我推崇备至。因为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因为作者分析经济和危机的框架。用作者的话,从三万英尺高度看问题,先调焦至地面,然后慢慢上升到300或3000英尺,直到更加清晰地看清问题为止。在3万英尺的高度时候,你可以全面看到事情的始末和相关问题,在3000英尺时,你对问题的范围有比较清楚的宏观视角,但在具体情况怎么样,也许你只有在地面上才能观察到。因此,人们应该从微观组织结构的层面来把握导致危机的复杂原因。这本书可谓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历史和大背景的追溯到微观组织结构的论证,都是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有经济学背景的学生,或许读这本书不难。但真正理解这种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搞清楚整个危机来龙去脉,站在宏观的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国内的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能像沈联涛先生这样的,又有几个?所谓十年轮回,历史总是出现惊人的相似。周期性面前,我始终相信一点,时代在变,科技在变,物质在变,但人性的弱点是不变的。
  •     由外部环境引发的金融危机,遭受危机的国家通常表现为:1. 很差的公司融资结构,高负债、高外币债务2. 高比例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比简单来说就是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期限错配是指,长期项目使用大量短期融资,导致短期流动资本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务,引发违约风险。货币错配是由于汇率波动,使得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大增。reference;王义中,何帆 (2011)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available at:http://niis.cass.cn/upload/2012/12/d20121207094855252.pdf
  •     初读前几章给4.1星,读完给4星。书名《十年轮回》,两部分,一部分97金融风波,一部分07金融危机。97时候作者是高管,和各国央行人士有亲身接触,此部分分韩国、香港、泰国、大马、印尼几个部分,比较详细介绍。07作者参与不多,介绍了就简略一些。显得97重,07轻,所以头重脚轻。另外,书多是文字,如果有像日本图书一样,有流程图表97年东亚、东南亚各国的不同危机模型,将会让读者更轻松。这书信息量比较大,如果不能抓住模型,拘泥于人物、时间、地点的阅读会非常累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沈联涛写的~~很有深度的介绍亚洲危机的书~~拿到了沈联涛亲笔签名的书啊!!!!好开心!!
  •     各家有各家的问题,但共同性的缺陷是很明显的。中国经济的冬天也许就要来了,不过这也是改革的契机,希望这一代领导人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耐心。
  •     008. @20160108. 亲历者的讲述和反思,数据翔实。
  •     限于个人的见识与知识水平,没有能够完全掌握这本书,但是看得出来作者是个做过很多的实际经济工作的人,书里没有教条的原理,只有实际的经验之谈,是本很有营养的书
  •     读了有一段时间了,写得视角独到,不过,对我这样的小市民来讲,高度太高
  •     政治是基配
  •     历史的相似不在于人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么相似 而是人们对于建议的采纳程度多么相似 因为人们对建议采纳的相似 导致了历史的轮回
  •     危机史总是值得一读的。
  •     有料有数据,扎实平稳。
  •     很好的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书
  •     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觉反而是 危机往往并不可怕 97各国金融危机之后 都是几年后就带来了更大的繁华 跌到谷底 就会反弹 荣极必衰 衰极必荣 历史无往不复
  •     第一次看完其实心里只有一个分析框架,毕竟作者是站在监管者的角度,离生活很远但逻辑极其严密。慢慢的看过其他的评论,亲历金融急速的变化,不断能想起《十年轮回》里的片段,验证作者的研判。再推荐http://blog.sina.com.cn/liujunluo
  •     从认识世界和交易认知来看,CORE在导论-第五章 6-11章分国家了解各个国家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最后12-16章,15章讲08意义大些,其他章节讲监管,一体化,金融工程,治理危机等略看
  •     历史总是一轮轮的复制
  •     一本很棒的书,虽然中间有太多的概念不懂,不妨碍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透彻的讲解了亚洲金融危机,世界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     是在下学艺不精ˊ_>ˋ……
  •     挺好的一本书,可惜拖了太久读到80%不想读了
  •     流动性、定价、头寸、监管、拥挤、风险传递与转移、发展模式、结构性不平衡、产业-消费模式、期限货币配错、利差交易、汇兑收益、零售银行到批发银行、资本移动、资产负债表外、CDS违约互换信贷违约掉期贷款违约保险、量化交易、金融工具、隐藏的风险、杠杆、无法判断、长尾、信息的片面与视角、模型与决策者的困难、内部人与监管者、裙带资本主义、治理危机。
  •     沈联涛在“财经”杂志上的专栏也很不错
  •     感慨自己国际金融基础薄弱,难以充分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值得打好基础再细读
  •     学习了很多知识。
  •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     非常赞,十星
  •     非常好非常好的书
  •     最大的触动是思维模式
  •     亚洲角度看金融危机。
  •     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剖析细致,有高度。而且读起来也不费劲儿。。。
  •     卓_远推荐:本书写的不错,资料很翔实。作者把发生危机的几个国家一一分解,加以阐述,对于分析亚洲危机,给了很好的解释。王琦要求了解97危机,2012/11/25-11/29阅读。好书,我只看懂了80%。
  •     四星,内部人,97亲历者。
  •     这本书让我对东亚的经济格局的认识从浅薄逐渐充实了一点,内容详实。关于东西方的文化哲学的区别,也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中一窥端倪。另外,关于金融工程的内容,在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下还是有点不明所以;关于金融监管的内容确实给我带来思想上的新角度。至于危机,在阅读过程中有思考过,在当前自己的知识储备下,实在很难对它的来龙去脉有很清晰的了解,尤其是在全球化以及愈复杂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所以对如何发现以及审视和总结危机的思维方式没有丁点掌握。尽管这本书告诉我它怎么发生,却是被动地吸收,因为无法判别它某些地方是否有问题。尤其是,作者将柏林墙拆除后的苏联视作自由市场教条的失败,让我觉得很疑惑。空闲时间要做框架层次上的总结。
  •     一本严肃的经济学著作,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各个国家和各个方面,对危机的发生、经过做了详尽分析,进而对次贷危机进行了框架分析。本书的重点仍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作者认为日本90年代开始的货币政策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源头,而日益剧烈的套利行为(工资、金融、知识、监管)是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当然,正如书中所述,所有金融危机其本质是监管危机:在事物进入未知新领域时(金融创新),监管无法跟上。这其中既有监管能力的问题,也有风险意识薄弱、监管链条断裂等等原因。面对当今金融业发展,全球一体化的监管或许是解决之道,但远远还无法实现。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融合了金融史,剖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各个方面。所谓读史而知兴替,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较量还在进行,此时读此书仍有现实意义。
  •     讲述2次金融危机,作为学生深处安稳的学校,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外面已经狂风暴雨,期初很多词汇都不懂,7年过去了,有机会会再读一次。
  •     很翔实的纪实资料,从制度角度分析到位,偏宏观,不过与之前所读相比,新的信息不多,没有脱离戴里欧的债务危机理论。对个人投资帮助不大
  •     好严谨的西方思维,层层递进的逻辑和精确的数据,功底不扎实的我恐怕还要过一段时间再复习……
  •     改革的核心非政治改革莫属。干净的政治是明知的政治。它能使国家避免代价昂贵的错误,能够恢复和维持市场信心。
  •     : F831.59/3113
  •     作者最后一语道出金融危机的本质:本书的研究使我得出了危机归根到底是政治性的这个结论。即使它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突然爆发,其解决办法必然也是政治性的,因为损失的分担多是人为决定的,而且往往颇有争议。说到底,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治理危机。
  •     读完这本书,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1)重视流动性和信贷宽松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2)高杠杆往往带来灾难;(3)一个国家的外债应该与其外储相匹配;(4)金融全球化的后果是,一个大国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对其他国家造成较大影响;(5)资本自由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利有弊。在经济好的时候可以推波助澜,但是经济一旦转差就会出现崩盘式的资本外流 对于未来,作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许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经济体系的变革,发达国家的需求减弱和产业结构调整会让亚洲这个制造业中心发生经济结构调整,但是亚洲国家现在并没有足够的内需来消化以往服务发达国家的产能。经济全球化对于各国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现在的情况是经济联通,但是治理水平并未及时更新,这其实是金融危机的潜在伏笔 作者看好ABS对于亚洲发展的推动作用
  •     1:收入分配不均 2:公司结构不合理(发生大量非法侵占公司财产的状况)3:银行结构不合理4: 成问题的对外收支状况5:经济知识贫乏
  •     轮回。
  •     非常好,值得再读一遍的其中一本!
  •     话说作者不是中国人
  •     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对亚洲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分析显得别具一格,特别有说服力,书中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 本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分析金融危机本身,作者在引导我们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这个深层问题。诚如其所言:“危机归根到底是政治性的。即使它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突然爆发,其解决方法必然也是政治性的。”
  •     太深高了
  •     好书需要多读
  •     初读,有点晦涩,一些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读起来困难重重,简单的传导机制搬到现实生活中反而反应不过来,希望再读感受能更加深刻
  •     没有看完,还是先看些金融基础知识较好
  •     亚洲的金融系统是由银行主导的。在实体经济发展起来之后,银行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到位,导致银行的孱弱。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最薄弱的环节就在银行,一切泡沫的源头最终都会在银行。
  •     一线高官的反思。好书。
  •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历史,对各个国家的危机原因及后续解决方案写得很清楚,但是感觉对于如何防范下一次危机似乎没有什么很好的措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