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802309579
页数:247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综述  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市概况  在地质演变中,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世界上最神奇、海拔最高的高原、地球的屋脊——青藏高原,隆起了万山之宗——昆仑山。而在我国的西部,著名的柴达木盆地南缘,巍巍昆仑山下,有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这就是被誉为“聚宝盆”中的一颗明珠——中国盐湖城格尔木。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北端、青海省西部,是内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门户,90%以上的进出藏物资都由这里经过,也是连接青、新、甘、藏四省区的交通枢纽,有“通衢四省”之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市总人口27万人,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已达86.9%。同时,格尔木既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也是全国首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要区域和青海省新型的工业化城市。现有汉、藏、蒙古、回族等2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0.2%。格尔木历史悠久,古为羌地,不但“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线经于此,而且还是历史上“麝香之路”的重要起点。格尔木1952年解放,1954年建政,1956年成立工作委员会(县级),1960年建市,1965年由市改县,1980年撤县建市,2000年升格为副地级市,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后简称海西州),全市现设3个工作行政委员会(东城区、西城区和察尔汗区)、4个乡(郭勒木德、大格勒、乌图美仁和唐古拉山)、37个村(牧)委员会、5个街道办事处(金峰路、昆仑路、河西路、黄河路和西藏路)、2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经济开发区(昆仑经济开发区),由两省区(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队)六大系统(市属、西藏格尔木办事处、部队、盐湖集团、铁路系统、石油系统)组成。这里有地厅级单位5个,县团级单位80个。城市总体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全市现有园林绿地6045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势头强劲,第二产业的比例达到60%以上,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十五”期问,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继续保持了走在全省前列的良好势头。  一 战略地位重要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格尔木之所以在建政后从毫无生机的荒漠中崛起,成为青海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和青藏高原、乃至中国西部最有活力的新兴工业化城市,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和向往。这里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外,主要还与格尔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无论从久远的历史,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格尔木所构成的多元性质,决定了这里不仅是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相互连接的交通枢纽(西通南疆,东连西宁,北扼河西走廊,南接西藏直至中印、中尼边界),而且还是青海西部经济发展的辐射区和柴达木资源开发的基地,尤其发挥着支援西南边防和进出藏物资转运基地的作用。所以说,格尔木在支援西藏建设,巩固西北、西南边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战略地位。  格尔木古为中国西部的军事重镇,现今又是亚欧大陆桥带动和辐射地带,是理想的屯兵要地和军用物资供应运输基地。已形成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输送的多形式交通网络,是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和大型“旱码头”,每年90%以上的进出藏物资都从这里中转。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格尔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既有国家的长期支持和重点项目开发,又有青藏两省区联合与驻军,铁路和盐湖、石油、农场等各大系统共同开发的功绩,其成效有目共睹,有史可鉴。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屯兵于此,不但参与完成了青藏公  路、青藏铁路、格拉(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等艰巨浩大的建设工程,而且维护了这里的国防安宁,保证了千里青藏线上繁忙的安全畅通和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所以使格尔木有“兵城”和“汽车城”之称,一直是进出西藏物资的基地。格尔木炼油厂建成后,西藏全部油料也从这里供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兰州军区、武警和空军在这里的团级以上单位近30个_直接承担着西藏方面的物资运输、管道输油、通信通讯线路维护三大任务,即天上一条通讯线,地上两条输油(气)管线。这些线是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线和巩固国防的生命线,人民解放军在支持地方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开展军民共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随着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开通和格尔木的全面大开发,中央驻格单位、人民解放军、西藏、省州驻军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 自然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西北部,东西长85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其面积达26.6万平方公里,有“聚宝盆”之称。而昆仑明珠格尔木就在“聚宝盆”最富有的中心,不但是青海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且也是中国自然资源最富集的主要地区,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其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  在以格尔木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锶、锑、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余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4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境内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储量3.2亿吨,镁盐储量31.6亿吨,氯化锂储量847.2万吨,三氧化二硼储量548.9万吨,钠盐储量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已探明石油储量3亿多吨,远景储量可达1o亿吨,涩北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  格尔木市的石化、盐化、电力、冶金、建筑、建材、机械、食品、汽修等100余家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先导,以盐化、石化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使格尔木成为青海省极为重要的资源开发基地。工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为:炼油100万吨,硫酸钾3.7万吨,各种钾盐15万吨,铁合金6000吨,氯化镁5.5万吨,宝玉石360余万吨,锑氧粉1500吨。此外,境内有宜耕地86.6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4130万亩。汇集的大小河流20多条,水资源总量23.85亿立方米。有50余种野生动物和200余种野生植物,其中藏羚羊、熊、雪鸡等与冬虫夏草、雪莲、红景天等珍稀动植物60余种,还有相当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三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特色优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比例上升到60%以上,成为全市主导产业。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的工业框架和基础。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以石油、天然气化工、铬铁合金、宝玉石加工、盐湖镁、锂、钾综合开发利用等为代表的一批资源开发型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在此地建成投产,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中信集团投资开发柴达木盆地盐湖镁、锂资源、天然气——盐化工项目的实施、格尔木河梯级电站开发、盐电联营等项目的实施,使格尔木的资源开发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8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75亿元,农业总产值为1894.2万元,工业总产值1.1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8368万元。到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4亿元,农业总产值为6895万元,工业生产平稳发展,达到14.6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99亿元,为实现1997年市委八届五次全委会制定的“改革开放、夯实基础、开发资源、兴市富民”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向西部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青藏铁路、钾肥二期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在本地创造的巨大需求,以及这些项目建成后产业链的延伸和产生的效应,形成以察尔汗盐湖、涩北气田、野马泉为中心,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建材、医药食品、盐化工业、采矿、冶金、机械加工修理、交通运输、建材生产、建筑安装、食品加工、服装制作、印刷业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1999年,格尔木地区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82个,比1983年增长110%;工业总产值16.06亿元,比1980年增加53.63倍,平均每年增长24.4%,非国有经济所占份额从1980年的2.7%上升到1999年的35.6%。  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加为格尔木的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时,以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产值达到39.63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6.73亿元的69.86%。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1989年增加54.98亿元,年均增加3.23亿元。  四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格尔木是一座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戈壁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进行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自20世纪来,格尔木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昆仑山道教寻祖、察尔汗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景观、蒙古族草原风情、玉珠峰登山探险等10余条具有青藏高原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线路,相继建成了昆仑山口、玉珠峰、西王母瑶池、昆仑神泉、万丈盐桥、胡杨林、昆仑文化碑林等景点,2003年12月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贯通,旅游业正在成为全市最具活力新的经济增长点之。  2004—2005年,在成功举办两届中国盐湖城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特别是紧紧抓住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启动,通过循环经济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格尔木,关注格尔木,宣传格尔木,向往格尔木。通过“中国盐湖城”品牌,让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明确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围绕“十大战略”,实现“十个突破”,“使‘中国盐湖城’品牌成为推动格尔木全面发展的‘助推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一提起“中国盐湖城”,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昆仑山下的这颗璀璨明珠——格尔木。  五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89~2005年是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最大,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增强的时期,尤其是“十五”期间,坚持把提高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实力作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其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6.7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6.73亿元,年均增长21.2%,超过“十五”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315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5.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9亿元,年均增长20.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亿元,年均增长1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200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6亿元,年均增长19.6%。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7.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2.1亿元,年均增长25.3%。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不断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着力优化投资环境,2001—200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8亿元,超过“十五”预期目标5.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8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持续增强,办成了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诸如百万吨钾肥、百万吨油田等许多大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经济框架逐步形成。“十五”以来,始终坚持把培育和形成产业优势与特色经济作为格尔木经济结构调整和主攻方向,推动优势产业向提高规模扩大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  以盐湖、石油、天然气、商贸物资流通业和有色金属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及其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速度加快,特色旅游业和设施农牧业开始起步并有较快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28:56.15:40.57调整为“十五”末的1.08:69.86:29.6。农牧业结构由传统向订单农牧业、设施农牧业发展,种植、畜种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牧繁农育”规模不断壮大,以人畜饮水工程、蔬菜基地、光伏电站、防灾基地、灌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一批农牧业建设项目相继完成,进一步改善了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条件。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重点,努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得以明显提升,先后建成和开工了石油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涩宁兰天然气管道、百万吨钾肥及其综合利用、30万吨钾镁肥、碳酸锂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等一批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以盐湖、石油、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电力、建材为基础的工业格局,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3.5%提高到2005年的56.6%,工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全市第三产业势头强劲,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贸物流、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发展速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城市化水平得到提升,城市面貌变化巨大。按照“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工作思路,坚持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设计、实施,不断聚集城市人气,丰富城市空间,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发展,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得到完善与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另外,千方百计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城市道路改扩建、供排水、公益设施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城市道路由2000年的84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124.33公里,供水管网由2000年的77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203公里,完成天然气中压管网114公里,用气户达41200余户,用气普及率达85.59%,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5.6平方公里扩展到2005年的30.19平方公里。进一步强化依法建设和管理城市力度,先后制定出台《格尔木市土地收购储备暂行办法》、《格尔木市建筑垃圾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项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定和办法,使城市建设与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地探索总结工行委、办事处、社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落实城市管理职能重心的下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建立“管理有序、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为月标,充分发挥社区在现代生活尤其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社区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除此之外,还安装配置了全市各主要道路交叉点的交通信号系统,城市交通管理工作达到全省唯一的全国二级城市标准,使交通秩序有较大改善。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民的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一贯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有利机遇,建成一批事关格尔木长远发展的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农牧、市政、社会事业等项目,因而使全市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时期是全市基础设施建成项目最多的时期。青藏铁路全线铺通,西格段复线电气化工程全线开工,涩宁兰输气管线、格尔木机场、109国道改造和花格输油管线复线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新建和改建乡村公路242.7公里,建成通乡油路2条,覆盖全境的十字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完成一批城市道路、农村电网改造、送电到乡、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危旧房改造工程,东干渠改造等水利工程建成使用,解决了农村牧区2.9万人、17.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实施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95万亩,荒山造林6.6万亩,封沙育林1万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强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着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工作有序推进,大部分国有资本已退出竞争性领域,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所有制结构调整和资产优化重组取得较大进展。改制后的绝大部分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大部分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清理和规范了201项行政审批项目,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增强。财政、金融、投资、住房、科技、教育、医疗等多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积极实施税费减免,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创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逐年提高,2001~2005年累计引进省内外资金24.68亿元,中信国安、内蒙庆华等一批强势企业纷纷入驻格尔木投资兴业,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多层次联合、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从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实惠,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8元提高到2005年的3394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820元提高到2005年的8979.9元,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人民群众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0~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7.5平方米增加到19.7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由8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新型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应用和技术引进推广取得较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先后荣获国家“‘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称号。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组织实施寄宿制学校、高中扩招、危房改造、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兑现,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和城镇低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子女上学难问题得到解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可喜成绩,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助三大体系基本建成,医疗服务水平普遍提高,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全部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有效解决农牧民群众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的问题。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分类施保、医疗救助和冬季取暖救助,城乡特困群众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十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减少农牧区贫困人口7500人。文化、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宗教、精神文明及其他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综述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市概况一 战略地位重要二 自然资源丰富三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特色优势明显四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五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六 格尔木再铸辉煌看今朝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一 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的探索二 格尔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战略三 “十一五”时期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四 对加快格尔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五 17年来格尔木发展实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第三部分 总调查报告第一篇 经济第一章 经济综述第一节 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第二节 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第二产业跃居首位第二章 工业和商业第一节 大漠戈壁上崛起的工业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和三产变化第三节 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优势产业第四节 商业第五节 个体业和服务业第三章 农业第一节 戈壁滩上的绿洲耕地第二节 高效优质的农作物铸就绿洲农业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四节 绿洲农业迈向现代化第五节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第四章 畜牧业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高原草场第二节 传统畜牧业焕发勃勃生机第三节 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第五章 “天路”上树起的丰碑——交通第一节 穿越戈壁滩的“钢铁巨龙”第二节 格拉段再铸辉煌第三节 着力打造青藏铁路经济带第四节 公共交通及客运发展第六章 邮政电信第一节 改革中的邮政业第二节 飞速发展的电信业第三节 国防通信工程第七章 固定资产投资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第二节 “七五”时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第八章 蓬勃发展的保险业第一节 发展历程第二节 稳步快速发展保险业的机遇与挑战第九章 劳动工资第一节 企业从业人员第二节 职工工资总额和年平均工资大幅度提高第三节 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逐年增加第十章 财政税务及金融业第一节 财政收入与各项税收第二节 财政收支状况第三节 金融业第二篇 社会第十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数量第二节 民族第三节 自然变动第四节 人口迁移对格尔木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五节 控制人口增长、始终不渝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第十二章 教育第一节 行政管理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第三节 民族教育第四节 成人教育第五节 民办教育第六节 教育经费第七节 教师队伍第十三章 文化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第二节 广电报刊第三节 群众文化第四节 文化创作第十四章 医疗卫生第一节 机构第二节 医疗第三节 卫生防疫第四节 妇幼保健第五节 公共卫生第六节 药政管理第十五章 体育事业第一节 体育管理机构与设施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第三节 焕发生机的民族体育第四节 有声有色的群众体育第五节 体育健儿勇创佳绩第十六章 科技第一节 科研机构第二节 科技成果第三节 农牧科学研究第十七章 城乡建设旧貌换新颜第一节 城镇建设规划第二节 日臻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第三篇 政治第十八章 党的建设第一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第二节 市委在不同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三节 政治协商第十九章 群众团体第一节 工会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第四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十章 政事第一节 民政第二节 社区建设第三节 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第四节 监察第二十一章 政法第一节 公安第二节 检察第三节 法院第四节 司法第五节 “十五”期间依法治理成效显著第四部分 专题、户情调查报告专题报告专题一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专题二瀚海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题三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专题四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题五青海油田开发专题六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户情调查报告500户格尔木居民问卷调查报告后记

编辑推荐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附光盘)》是199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格尔木卷》的接续篇、姊妹篇。《“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附光盘)》反映了1989~2005年期间格尔木市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抢抓机遇,不仅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作者简介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内容简介为:《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格尔木卷》即《“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调查资料起止时段为1989-2005年。1989-2005年的17年是格尔木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时期。《"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抢抓机遇,不仅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作为在戈壁滩上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格尔木在此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在青海,而且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性,而这一切都是由格尔木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对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所决定的。其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在青海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国也很有代表性。所以,在总结和肯定格尔木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省、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提供行之有效的决策依据。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述,重点介绍了格尔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1989-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有4篇文章,即:一是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的探索;二是格尔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战略;三是“十一五”时期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四是对加快格尔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第三部分是总调查报告,也是《"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的主体,共有三篇。第一篇是经济,由10章组成,第一章经济综述、第二章工业和商业、第三章农业、第四章畜牧业、第五章“天路”上树起的丰碑——交通、第六章邮政电信、第七章固定资产投资、第八章蓬勃发展的保险业、第九章劳动工资、第十章财政税务及金融业。第二篇社会,由第十一章人口、第十二章教育、第十三章盔化、第十四章医疗卫生、第十五章体育事业、第十六章科技、第十七章城乡建设旧貌换新颜组成。第三篇政治由第十八章党的建设、第十九章群众团体、第二十章政事、第二十一章政治组成。第四部分由专题报告和户情调查报告组成。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的特点在于体现“数字格尔木”,力戒空话套话,挤干“水分”,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充分显现17年来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使其真正转化成了经济优势。“数字格尔木”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突出表现在一个“活”字,就是说党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活”的政策和格尔木人“活”的思想观念为格尔木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使格尔木的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质的飞跃。1989年生产总值为1.75亿元,到2005年时达到56.73亿元,增长了31.42倍,年均递增24.29%。
1989—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76.78元提高到8979.9元,增长6倍,年均递增12.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878元提高到3349元,。增长2.87倍,年均递增8.83%。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19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增长26倍,年均递增22.87%,全市财政收入由0.22亿元增加到2.53亿元,增长10.5倍,年均递增16.49%。特别是1998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经济框架逐步形成。“十五”时期(2001-2005年),坚持把培育和形成产业优势与特色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推动优势产业向提高规模扩大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以盐湖、石油、天然气、商贸物资流通业和有色金属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及其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特色旅游业和设施农牧业开始起步并有较快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九五”末2000年的3.28:56.15:40.57调整为“十五”时期2005年末的1.08:69.86:29.6。在此期间,先后建成和开发了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涩(涩北)、宁(西宁)、兰(兰州)天然气管道、百万吨钾肥及其综合利用30万吨钾镁肥、碳酸锂及系列产品等一大批优势资源的开发项目,使工业成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
自2000年以来,格尔木的工业发展迅速,并向全面、纵深和循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尤其是2003-2005年间,盐湖集团、青海油田公司、中信国安、青海锂业、庆华集团、胜华集团、中浩公司等大型企业在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方面的开发给格尔木的工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奠定了格尔木西部新兴工业城的基础地位,因而使世人有了一个共识:“青海的发展看海西,海西的发展依靠格尔木,而格尔木发展的重点就在于工亚”。因此,工业是格尔木的强市之本,立市之基。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工业增长势头突飞猛进,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3年、2004年、2005年格尔木的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5亿元、21.9亿元和32.1亿元,由此可见,格尔木的工业发展已经是一年上了一个台阶。
格尔木的工业在全面、纵深发展的同时,将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奋斗目标。因此,格尔木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应该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结合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紧紧围绕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铁矿-焦炭-钢铁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验项目,加快延伸产业链,将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多种产业横向链接起来,初步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链。如今,一座新兴的工业城正在“聚宝盆”中崛起,随着盐湖工业园、冶金工业园、西藏工业园的规划和建立,格尔木走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会更加坚实有力。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另一特点是对格尔木17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回顾和客观总结的基础上,又对未来1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探讨了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预测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步步深入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格尔木的资源开发将会迎来新一轮高潮,而且其开发的规模和力度超过前50年的速度。格尔木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一片荒漠的戈壁滩必将在青藏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区域经济中发挥日益突出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力,成为21世纪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新兴工业化中心城市。

图书封面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