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主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走向自主创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563361816
作者:路风
页数:482页

内容概要

路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教育背景:哲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9年2月授。1999年1月-6月: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哥德曼公共政策学院和伯克利国际经济研究所。1991年9月-1998年12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

书籍目录

序言一 顾淑林
序言二 秦海
前言
1.理解“自主创新”
2.“走向自主创新”的历程
3.有关自主创新的理论主题
4.致谢
第一篇 走向自主创新
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
导言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陷入合资模式的轨迹
第二章 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为什么合资不导致技术扩散和能力成长?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案例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变量:自主产品开发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化:从战略失误到编造神话
第六章 结论:加强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惟一出路
第二篇 技术依赖和自主开发的不同命运
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创新看技术变革下的两条道路
导言
第一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无奈:威孚“引进技术”走向自残的合资道路
第二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奋起:无油所在孤立无助中走向自强的自主开发
第三章 讨论:两条道路的战略涵义是什么?
第三篇 在历史的沉重中起飞
我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导言
第一章 一个有关中国发展的大道理——能力是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之源
第二章 从大道理看中国在发展大飞机工业上的历史教训
1.第一个教训:运10下马丢掉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
2.第二个教训:分歧的根本点是依赖外国设计还是自主设计
3.第三个教训:失败的根源是组织和体制
第三章 不是结论的结论发展大飞机战略决策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第四篇 走出中国的主导技术轨道
第五篇 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
结语: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目录

作者简介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代表了近年国内在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准。这是企业主管、政府官员、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改革发展及祖国命运的人,为着了解和从事自主创新,所必须阅读的一部著作。——顾淑林,清华大学经济学院访问教授,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大学新技术研究所(UNU/INTECH)高级研究员(1992-2000)  难能可贵的是,每一项研究都是在路风教授和他的团队所进行的不辞劳苦的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热情讴歌了本土企业家的创新天赋和转轨时期中国企业的能力成长,为中国的企业家点燃了自主创新的热望之火,也为中国公共政策界已经取得共识的走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理论蓝本和实证案例。本书作者的耐心、热心和真心的体现。在那些独具特色的个案分析中,作者倾注了新鲜的理论血液,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中国企业家、公共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以及那些洞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人士所渴求的,也必将为后世的经济史学者留下不可疏忽的历史断面。——秦海,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组长,经济学博士。

图书封面


 走向自主创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相隔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更新读书笔记,这次阅读周期可够长的。期间经历了台湾之旅,大喜过后更经历了有生以来的最大悲恸。不知道如何厘清自己的情绪和思路,总之已经失去了方向,尽管还在近乎麻木的看书、奔走于三点一线。去台湾之前就开始看路风老师的《走向自主创新》,但因为一直有很多事所以看得进度非常慢,后来的事就更多了自然无心阅读此书,这个星期终于静下心来,也终于啃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厚书。这学期上路老师的课,深刻感受到对老师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学术功底,更对老师研究该领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感敬佩。在课堂讨论中老师一直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只有通过高强度的技术学习才能形成技术能力,进而实现自主创新,而这也是路老师在本书中所极力想让读者接受的观点,其依据就是路老师最近几年在几个行业所做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揭示了不同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这些行业在技术发展领域的兴衰成败证明了坚持技术学习进而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而那些寄希望于引进技术和设备而放弃技术研发平台的企业和行业,最终不仅没有提高技术能力,反而使自己受制于人甚至面临丧失市场地位的危险。本书的第一篇讲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里主要指的是轿车工业,众所周知,中国的轿车市场充斥着国外的品牌,改革开放之前曾经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出来的红旗牌和上海牌轿车已经很少出现在中国的道路上。本书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轿车工业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希望通过与国外汽车公司合资来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提高轿车生产的国产化率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最终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但这种思路更多的是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因为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它只能来源于组织长期坚持不懈的技术学习。当然,这不是要否定引进技术或者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的必要性,但引进的同时应该注意兼顾自身的学习和自主研发。也就是说,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只能是为技术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能否学会,也就是说真正掌握技术能力则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研发。如果这种抽象的理论介绍还不容易理解的话,那举个生活常识即可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拥有同样的老师和教材的不同学生,其学习成绩肯定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不能看出这跟不同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学习,那即便给他配备最好的老师,提供最科学合理的教材,他也学不会书本上的知识。而学生要真正具备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除了书本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实习,也就是到实践工作中具体操作和应用这些知识,如果不这样做,那他们就只会纸上谈兵,仍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样的道理,汽车工业或者其他工业的企业,如果仅仅是引进技术设备而不努力学习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而进行自主生产,是只能停留在组装层面上而不可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该说企业的决策者以及政府决策者都经历过学习阶段,都应该明白学习规律,更懂得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才会真正掌握技术,但他们为什么却不这样做,反而天真地认为购买了外国的技术和生产线,然后购买配件组装即可生产出产品,而这样就代表自己具备了生产技术。恐怕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他们天真,相反他们比谁都聪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具有鼓励这种行为的倾向,还因为他们自身的惰性使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更不愿意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政府决策者在避免重复投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思路指引下,在汽车行业不能容忍任何的新进入者,而只为一汽、二汽、上汽等大公司提供许可,因此在防止地方政府在轿车生产领域盲目投资的同时,也形成了这一领域的垄断局面,加上加入WTO之前长期实行的高进口关税,使得轿车价格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轿车的主要消费者是政府,而政府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一种消费者,因此他们能够承受这种高价,这就为轿车生产企业获得高额利润提供了保证,使他们可以在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高收益,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没有多少动力改进技术。而国家还不断要求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要求提高技术水平,这种情况下轿车企业就转向通过合资直接引进国外生产技术的形式来提高技术水平。这种形式可以在表面上使中国很快具备较高质量轿车的生产能力,但弊端是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所以合资企业严重受制于国外厂商,而利润的主要部分也就相应地流向了这些企业。但因为垄断利润的存在,国内轿车企业在利润分配比例很低的情况下仍然拥有极高的收益,所以也就没有动力进行自主研发而心安理得的生活在这种状体下。而为了向政府和公众证明自己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他们又不断向人们灌输中国轿车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达到特定的生产规模,以及中国的自主研发水平还很低需要时间和经验等等论调,希望以此来转移视线逃避责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正如本书所揭示的那样,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没有真正经历过产品设计过程,也就是从产品概念的提出,样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及生产工艺的设计和改进等环节,而仅仅是直接引进产品生产线和成熟产品是根本不能获得相应的技术能力的。国外企业之所以具备了这种能力,是因为长期的技术研发积累,国内厂商也指出中国缺少的就是这种积累,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现在不进行积累,那这种经验永远都不会有,这个是永远都绕不开的。以缺乏经验为借口来逃避技术研发实践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因为短期情况下生产技术能力低下难以生产高质量的轿车就停止研发而满足于使用国外技术组装所谓高质量轿车的行为,只能是自欺欺人。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恰恰是一些新进入的小企业给这些垄断大企业上了一堂课,本书所研究的奇瑞、哈飞和吉利等新兴汽车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断致力于发展自主生产技术,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引进国外技术,但他们都是通过引进来进行学习,他们引入了大量的技术研发人才,建立研究机构,从具体车型的设计着手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车型,尽管刚开始这些车型还很粗糙,包含着很多模仿的痕迹,但却是这些企业在经历从车型设计到整车生产的所有环节之后所自主生产出来的,因此也就具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加之他们了解中国的消费市场状况,因此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产销量年年大幅度提高,甚至奇瑞成为中国第一个向国外出口整车生产厂的企业。这样的实例证明企业要想具备自己的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技术,就必须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己的技术学习和经验积累,只有真正经历了产品产生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掌握技术,而那种仅仅依靠引进先进技术而力图一步到位的想法只能是幻想。不光是汽车工业,很多工业领域都面临着同样的状况,路老师还研究了油泵油嘴工业的情况,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威孚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因为不能坚持自主研发,而寄希望于合资来引进技术,最终落得个丧失市场的下场,这种技术依赖的路径被证明不仅不能获得技术,反而使自己根本不能进入这个技术所对应的市场。国外企业不是慈善家,他们不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产品轻易卖给他国,特别是竞争企业。他们之所以会与国内企业合作,要么是因为政策的限制下不得已而为之,要么是想逐步控制合资企业最终吃掉本国的母公司而垄断中国市场。而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坚持不懈的技术研发努力最终证明即便他们的产品不能获得较高收益,那也能有效约束国外企业,使其不能设定垄断高价,因此能够维护全局利益。企业都是趋利的,如果政策提供了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使之不必努力就可享受高额利润,那任何企业都不愿意承担自主创新所必然存在的失败风险,因此都愿意停留在现有技术水平或者单纯引进技术的层面上。因此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措施营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从而激发他们的危机感,使他们在竞争压力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从而不断积累技术研发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另外,本书所揭示的大型飞机运10的失败例子也证明,行业主管部门对国内技术的不信任是自主创新的重大阻碍,通信领域各个运营商宁可购买国外技术也不愿意使用国内技术的例子也说明很多行业都存在着轻视本国技术,过度看重国外技术的倾向。这不是说国内确实已经具备了领先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给国内技术以应用的机会,外国没有义务帮助中国发展技术,而帮助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发展技术研究、不断改进技术的只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巨大的市场。尽管存在很多失败的例子和风险,但如果不尝试就是永远的失败,尝试起码会有50%的概率是成功的,依赖外国技术只能导致被国外牵着鼻子走的厄运。可惜的是,这还不是很多中国决策者的想法,他们更多的具有惰性和偏见,更不愿意承担风险,他们的惰性表现为不愿意进行研究,而希望简单的引进就实现技术的一步到位,实现表面繁荣。而偏见则体现为瞧不起国内技术,而在国外技术面前表现出奴性,其极端表现是尽管事实证明国内技术优于国外技术,很多中国垄断企业都不愿意应用,或者对之百般阻挠。解决之道正如路老师所说应该从中国的体制入手,应该建立竞争性市场,让市场来检验谁好谁坏。另外还需要政府有政治决断能力,应该明确支持国内技术,即便很多技术还不成熟,但却要明确它们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希望,即使失败了也会为中国技术进步积累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以后的进步提供借鉴。中国是大国,因此需要在各个领域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不能受制于人,因此任何一个领域都绕不开走自己的技术发展之路,引来外国是没有出路的,自主研发是早晚的事,并且越早越有利,越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因为技术的累积性的,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也不能不指出,很多人之所以对中国的技术有偏见或者不信任,也有可能是基于害怕中国的决策者出于头脑发热或者激情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追求过高的目标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应该说这种顾虑是正常的,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害怕某些人走“大跃进”式的道路就不允许各种技术尝试,应该明白,技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技术发展也不能等待别人的施舍,最实际的道路就是从现在做起,给自主研发以机会,让他们慢慢起步,最终一飞冲天。《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作者:路风目录:序言一 顾淑林序言二 秦海前言1.理解“自主创新”2.“走向自主创新”的历程3.有关自主创新的理论主题4.致谢第一篇 走向自主创新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导言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陷入合资模式的轨迹第二章 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为什么合资不导致技术扩散和能力成长?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案例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变量:自主产品开发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化:从战略失误到编造神话第六章 结论:加强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惟一出路第二篇 技术依赖和自主开发的不同命运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创新看技术变革下的两条道路导言第一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无奈:威孚“引进技术”走向自残的合资道路第二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奋起:无油所在孤立无助中走向自强的自主开发第三章 讨论:两条道路的战略涵义是什么?第三篇 在历史的沉重中起飞我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导言第一章 一个有关中国发展的大道理——能力是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之源第二章 从大道理看中国在发展大飞机工业上的历史教训1.第一个教训:运10下马丢掉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2.第二个教训:分歧的根本点是依赖外国设计还是自主设计3.第三个教训:失败的根源是组织和体制第三章 不是结论的结论发展大飞机战略决策的原则应该是什么?第四篇 走出中国的主导技术轨道第五篇 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结语: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意义参考文献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360千字2009-12-19 11:31:03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常读常新,浩然正气。
  •     拜读了。
    期待已久的月之仙者的读书笔记。
    方向也许可以在过程中慢慢寻找,该明晰的时候自然会明晰,等的也许只是那一朝顿悟。
    take care...
    天冷多加衣。。
  •     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区分是自主制造和自主创新。特别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总结回顾,让我们看到技术换市场带来种种潜在危机,以及民族产业亟待发展的渴望。
  •     乍一看令人欢心鼓舞,但仔细思考就发现里面漏洞百出,掺杂了太多的感情因素,而市场经济恰恰是不相信感情的。当然,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称赞,但是论据和论证就不敢恭维了。
  •     很值得好好读读 特别是第一篇有关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报告
  •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是我看到的关于产业政策的最深刻、最精辟、最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分析,他对政府的决策、企业决策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发人深省的报告集。深刻阐述了自主创新这一理论和实践主题。
  •     技术能力对提升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而技术能力的获得唯有通过自主创新。
  •        相隔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更新读书笔记,这次阅读周期可够长的。期间经历了台湾之旅,大喜过后更经历了有生以来的最大悲恸。不知道如何厘清自己的情绪和思路,总之已经失去了方向,尽管还在近乎麻木的看书、奔走于三点一线。去台湾之前就开始看路风老师的《走向自主创新》,但因为一直有很多事所以看得进度非常慢,后来的事就更多了自然无心阅读此书,这个星期终于静下心来,也终于啃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厚书。这学期上路老师的课,深刻感受到对老师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学术功底,更对老师研究该领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感敬佩。在课堂讨论中老师一直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只有通过高强度的技术学习才能形成技术能力,进而实现自主创新,而这也是路老师在本书中所极力想让读者接受的观点,其依据就是路老师最近几年在几个行业所做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揭示了不同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这些行业在技术发展领域的兴衰成败证明了坚持技术学习进而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而那些寄希望于引进技术和设备而放弃技术研发平台的企业和行业,最终不仅没有提高技术能力,反而使自己受制于人甚至面临丧失市场地位的危险。
       本书的第一篇讲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里主要指的是轿车工业,众所周知,中国的轿车市场充斥着国外的品牌,改革开放之前曾经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出来的红旗牌和上海牌轿车已经很少出现在中国的道路上。本书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轿车工业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希望通过与国外汽车公司合资来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提高轿车生产的国产化率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最终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但这种思路更多的是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因为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它只能来源于组织长期坚持不懈的技术学习。当然,这不是要否定引进技术或者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的必要性,但引进的同时应该注意兼顾自身的学习和自主研发。也就是说,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只能是为技术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能否学会,也就是说真正掌握技术能力则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研发。如果这种抽象的理论介绍还不容易理解的话,那举个生活常识即可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拥有同样的老师和教材的不同学生,其学习成绩肯定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不能看出这跟不同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学习,那即便给他配备最好的老师,提供最科学合理的教材,他也学不会书本上的知识。而学生要真正具备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除了书本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实习,也就是到实践工作中具体操作和应用这些知识,如果不这样做,那他们就只会纸上谈兵,仍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样的道理,汽车工业或者其他工业的企业,如果仅仅是引进技术设备而不努力学习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而进行自主生产,是只能停留在组装层面上而不可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该说企业的决策者以及政府决策者都经历过学习阶段,都应该明白学习规律,更懂得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才会真正掌握技术,但他们为什么却不这样做,反而天真地认为购买了外国的技术和生产线,然后购买配件组装即可生产出产品,而这样就代表自己具备了生产技术。恐怕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他们天真,相反他们比谁都聪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具有鼓励这种行为的倾向,还因为他们自身的惰性使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更不愿意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政府决策者在避免重复投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思路指引下,在汽车行业不能容忍任何的新进入者,而只为一汽、二汽、上汽等大公司提供许可,因此在防止地方政府在轿车生产领域盲目投资的同时,也形成了这一领域的垄断局面,加上加入WTO之前长期实行的高进口关税,使得轿车价格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轿车的主要消费者是政府,而政府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一种消费者,因此他们能够承受这种高价,这就为轿车生产企业获得高额利润提供了保证,使他们可以在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高收益,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没有多少动力改进技术。而国家还不断要求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要求提高技术水平,这种情况下轿车企业就转向通过合资直接引进国外生产技术的形式来提高技术水平。这种形式可以在表面上使中国很快具备较高质量轿车的生产能力,但弊端是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所以合资企业严重受制于国外厂商,而利润的主要部分也就相应地流向了这些企业。但因为垄断利润的存在,国内轿车企业在利润分配比例很低的情况下仍然拥有极高的收益,所以也就没有动力进行自主研发而心安理得的生活在这种状体下。而为了向政府和公众证明自己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他们又不断向人们灌输中国轿车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达到特定的生产规模,以及中国的自主研发水平还很低需要时间和经验等等论调,希望以此来转移视线逃避责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正如本书所揭示的那样,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没有真正经历过产品设计过程,也就是从产品概念的提出,样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及生产工艺的设计和改进等环节,而仅仅是直接引进产品生产线和成熟产品是根本不能获得相应的技术能力的。国外企业之所以具备了这种能力,是因为长期的技术研发积累,国内厂商也指出中国缺少的就是这种积累,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现在不进行积累,那这种经验永远都不会有,这个是永远都绕不开的。以缺乏经验为借口来逃避技术研发实践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因为短期情况下生产技术能力低下难以生产高质量的轿车就停止研发而满足于使用国外技术组装所谓高质量轿车的行为,只能是自欺欺人。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恰恰是一些新进入的小企业给这些垄断大企业上了一堂课,本书所研究的奇瑞、哈飞和吉利等新兴汽车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断致力于发展自主生产技术,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引进国外技术,但他们都是通过引进来进行学习,他们引入了大量的技术研发人才,建立研究机构,从具体车型的设计着手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车型,尽管刚开始这些车型还很粗糙,包含着很多模仿的痕迹,但却是这些企业在经历从车型设计到整车生产的所有环节之后所自主生产出来的,因此也就具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加之他们了解中国的消费市场状况,因此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产销量年年大幅度提高,甚至奇瑞成为中国第一个向国外出口整车生产厂的企业。这样的实例证明企业要想具备自己的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技术,就必须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己的技术学习和经验积累,只有真正经历了产品产生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掌握技术,而那种仅仅依靠引进先进技术而力图一步到位的想法只能是幻想。
       不光是汽车工业,很多工业领域都面临着同样的状况,路老师还研究了油泵油嘴工业的情况,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威孚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因为不能坚持自主研发,而寄希望于合资来引进技术,最终落得个丧失市场的下场,这种技术依赖的路径被证明不仅不能获得技术,反而使自己根本不能进入这个技术所对应的市场。国外企业不是慈善家,他们不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产品轻易卖给他国,特别是竞争企业。他们之所以会与国内企业合作,要么是因为政策的限制下不得已而为之,要么是想逐步控制合资企业最终吃掉本国的母公司而垄断中国市场。而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坚持不懈的技术研发努力最终证明即便他们的产品不能获得较高收益,那也能有效约束国外企业,使其不能设定垄断高价,因此能够维护全局利益。
       企业都是趋利的,如果政策提供了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使之不必努力就可享受高额利润,那任何企业都不愿意承担自主创新所必然存在的失败风险,因此都愿意停留在现有技术水平或者单纯引进技术的层面上。因此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措施营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从而激发他们的危机感,使他们在竞争压力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从而不断积累技术研发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另外,本书所揭示的大型飞机运10的失败例子也证明,行业主管部门对国内技术的不信任是自主创新的重大阻碍,通信领域各个运营商宁可购买国外技术也不愿意使用国内技术的例子也说明很多行业都存在着轻视本国技术,过度看重国外技术的倾向。这不是说国内确实已经具备了领先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给国内技术以应用的机会,外国没有义务帮助中国发展技术,而帮助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发展技术研究、不断改进技术的只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巨大的市场。尽管存在很多失败的例子和风险,但如果不尝试就是永远的失败,尝试起码会有50%的概率是成功的,依赖外国技术只能导致被国外牵着鼻子走的厄运。可惜的是,这还不是很多中国决策者的想法,他们更多的具有惰性和偏见,更不愿意承担风险,他们的惰性表现为不愿意进行研究,而希望简单的引进就实现技术的一步到位,实现表面繁荣。而偏见则体现为瞧不起国内技术,而在国外技术面前表现出奴性,其极端表现是尽管事实证明国内技术优于国外技术,很多中国垄断企业都不愿意应用,或者对之百般阻挠。解决之道正如路老师所说应该从中国的体制入手,应该建立竞争性市场,让市场来检验谁好谁坏。另外还需要政府有政治决断能力,应该明确支持国内技术,即便很多技术还不成熟,但却要明确它们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希望,即使失败了也会为中国技术进步积累经验和教训,从而为以后的进步提供借鉴。中国是大国,因此需要在各个领域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不能受制于人,因此任何一个领域都绕不开走自己的技术发展之路,引来外国是没有出路的,自主研发是早晚的事,并且越早越有利,越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因为技术的累积性的,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也不能不指出,很多人之所以对中国的技术有偏见或者不信任,也有可能是基于害怕中国的决策者出于头脑发热或者激情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追求过高的目标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应该说这种顾虑是正常的,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害怕某些人走“大跃进”式的道路就不允许各种技术尝试,应该明白,技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技术发展也不能等待别人的施舍,最实际的道路就是从现在做起,给自主研发以机会,让他们慢慢起步,最终一飞冲天。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作者:路风
      
      目录:
      
      序言一 顾淑林
      序言二 秦海
      前言
      1.理解“自主创新”
      2.“走向自主创新”的历程
      3.有关自主创新的理论主题
      4.致谢
      
      第一篇 走向自主创新
      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
      导言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陷入合资模式的轨迹
      第二章 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为什么合资不导致技术扩散和能力成长?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案例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变量:自主产品开发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演化:从战略失误到编造神话
      第六章 结论:加强自主开发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惟一出路
      
      第二篇 技术依赖和自主开发的不同命运
      从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创新看技术变革下的两条道路
      导言
      第一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无奈:威孚“引进技术”走向自残的合资道路
      第二章 面对技术变化的奋起:无油所在孤立无助中走向自强的自主开发
      第三章 讨论:两条道路的战略涵义是什么?
      
      第三篇 在历史的沉重中起飞
      我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导言
      第一章 一个有关中国发展的大道理——能力是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之源
      第二章 从大道理看中国在发展大飞机工业上的历史教训
      1.第一个教训:运10下马丢掉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
      2.第二个教训:分歧的根本点是依赖外国设计还是自主设计
      3.第三个教训:失败的根源是组织和体制
      第三章 不是结论的结论发展大飞机战略决策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第四篇 走出中国的主导技术轨道
      第五篇 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
      结语: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目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360千字
      
      2009-12-19 11:31:03
  •     一直喜欢路风老师的研究思路。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创新研究,每个分部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有独特的观点。
  •     披肝沥胆。这次重读了第四、五章。
  •     老板的好书,代表中国创新研究的最高水平
  •     很强大!
  •     研究中国自主创新的必备,强烈推荐,愿承路师之风,矢志不渝!
  •     吕宇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