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7
ISBN:9787508623306
作者:陈志武
页数:241页

水平移动不做功

书写的一般,但道理不错。一言以蔽之:水平移动不做功,上下动才做工。所以1. 要有好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2. 有好的制度高效使用资源;3. 有合理的制度分配财富不但要把饼做大,而且要关注分饼的方式方法,因为蛋糕无法做到无限大。分蛋糕的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吗?应该不会拿到大块蛋糕的人会让没有蛋糕的人获得权力来重新分吗?更不会so how to。。。?这是个问题

制度与财富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本书大概是我今年读到最好的书,其中解决了很多我从小就有的疑惑,我希望我在更年轻一点的时候就读到这本书。股票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我小时候不懂,为什么人们要去炒股,在这个过程中股民明明什么都没有“生产”,却能赚大钱,或者赔上全部家产。现在我明白,股民不是什么都没有“生产”,股民所做的是让资本能够自由流通,流向更被“看好”的企业。私人股权基金给社会创造的价值,在于逼着各资产的掌权者去最大化回报,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换言之,现代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从根本上加快了实现财富的速度,使未来的财富也能转变成今天的资本,从而增加资本总量,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贸易保护主义真的对当地企业和民众有好处吗?---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民众,贸易保护主义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贸易保护主义比如对国外征收高额关税,禁止邻省的啤酒在本省出售等。它等于增加交易成本,抑制竞争和创新,往经济增长链中加沙子,而不是加润滑剂。过去二十几年广东经济飞速增长,广东人的收入快速上升,本来湖南作为直接的邻省应该能享受广东最多的“外溢效应”,但这些“外溢效应”都被贸易保护主义排斥在外。怎么样定义国家财富?---国家财富一方面是物质上的财富,比如多少高楼大厦,多少的生产等。另一方面,也是越来越显得重要的,是制度财富。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怕苦、最不怕脏、最勤奋的民族之一,可我们还是这么穷,为什么?茅于轼说:“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商,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式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可是每个人对此又无能为力。”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我们的制度非常差,为了弥补这些制度成本、规避交易风险,人们不得不格外勤奋、一天多工作几小时、少拿些收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周七天都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工作,晚上十一二点还在通工作电话,这是我们为制度成本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什么说我们的制度差,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司的注册与审批程序复杂耗时* 对新注册公司的资金底线要求高* 对各行业设置准入壁垒* 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的人口流动权利* 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等等……这些制度限制人民自由交易、抑制创业、鼓励腐败、鼓励污染……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靠制造业和房地产,而这些的增长空间终究有限,我们需要发展更多的服务业,而服务业对制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的制度迫切需要改革。老百姓产权的威胁来自哪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老百姓产权的威胁可能来自于强盗,小偷和政府。而和平时代,强盗的概率较小(重庆除外),小偷可以防,而政府是唯一可以合法地强占老百姓资产的机构,政府部门拥有随时书写法律、法规、条例和各类文件的权力,所以老百姓产权的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行政部门。所以说保护产权,就是要保护老百姓的产权不受行政部门的侵犯。为什么说房屋买卖交税是侵犯了公民产权?---因为老百姓的交易权也是他们产权的一部分,征税和限制交易权都等于摄取公民的财产。针对房产交易征收营业税、契税、增值税等对其收入流的直接摄取,如果征税方不能直接或间接给房产所有者提供“补偿”,这就有悖于《宪法》第十三条的精神。如果说以“政府规定了税只能由买方出”为理由辩驳的话,就需要去补习一下税负转嫁的知识了: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使张三的房子许多年之内不会卖,拥有出售房产的灵活性总不是坏事,万一哪天他要换房呢?为什么中国污染这么严重?---因为土地不私有,产权不明晰,那么所有的公共资源大家都随意使用,污染随意排放了。中国贫富差距为什么大?是不是太市场经济了?---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与其说是市场经济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对政府资源配置权力、对管制权力的监督制衡和问责的问题。拿北京与其他城市或地区作横向的比较,会发现资源配置既不讲效率,又不讲公平,而是遵循权力法则。反而那些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按照经典的索罗-斯旺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地区间人均增长之所以不同,是源于资本与劳动力比例的不同。如果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受自然环境、法律或者政府的限制,劳动力将从资本匮乏、收入低的地区迁移到资本密集的地区,而资本密集地区的资本将转移至资本稀缺的地区。会不会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不适合搞市场经济?---相反,中国因为人口太多,而非常适合搞市场经济。拿公司做比方,小公司比如一个煎饼店,所有者(老板)和经营者(老板)是同一个人,所以不可能出现任何腐败现象,老板省得钱是自己的,浪费的也是自己的。在大一点的股份公司,老板实际上是全世界股东,其中有一些代表,称为董事会,经营者是董事会聘请的管理层。这时候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就有点远了,比较容易发生腐败的现象,也会发生浪费的现象。所以董事会随时有撤换管理层的权限,管理层也必须定时汇报自己的工作,汇报收入和支出。此外还有注册会计师来企业查账。而国家的所有者是老百姓,经营者是政府,这期间的距离就十万八千里了。更糟糕的是所有者对管理者还毫无更换的权利!所以,结论是由于中国的人民太多,而且没有民选政府,所以越不能搞国企,如果搞,腐败和贪污就会无所不有,代理成本和利益扭曲就会出奇的高。结论---本书的内容质量非常高,远高出本书标题给人的感觉。本书在多看和豆瓣阅读上都由电子版,推荐大家去购买。

多开拓眼界

每次读不同大家的著作,总能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本书运用历史的眼光,把世界各国历史的走向,为什么那么走,进行深入剖析,从经济的视角,发现他们成功或失败的普遍规律,以史为鉴,中国怎样走才能继续繁荣。作者指出要想继续保持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依靠制度改革,产权改革,与世界开展贸易。觉得自己的眼界一下子打开了,对自己而言,觉得应该有机会还是要到外面走走,多学习,多读书,眼界不同,思维也会不一样。

补课的好书

越来越觉得认识世界是最重要的事,而认识财富的起源与发展则是认识世界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了。这本书清晰地告诉我们:1.财富来源财富=f(效率、产品种类的扩大、市场范围拓展、金融制度)=f(科学技术、全球化、工业革命、金融创新);2.创造财富的制度(市场经济)前提A产权保护B契约执行3.制度前提的前提A中产阶层B民选代议制政府C司法独立看清这三个层次,就明白了如何在个人的努力方向、环境的选择与适应去选择并奋斗了。

读书笔记之《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20160730

静静&追追 的日记2016-08-01这本书是在旅行途中断断续续看完的。因为这本书,认识了作者,也是经济学家的武志红。这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总得来说呢,比想象中有料一些(主要是书名给人感觉有点水),综合评价3.5分吧(总分5分)。本书主要书摘如下:1. 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能力的变迁。首先是“深度”。这体现在单位时间所能生产的东西上。比如,原来手工做衬衣,可能要一天多时间才做一件……其次是“广度”。一方面是市场地理范围跨区域,跨国家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消费品、工业品种类与空间的扩大。以上两个维度大家谈论得比较多,常常被忽视的是“长度”,也就是“时间”维度……原来的世界中,成功的企业家也得等上几代才能成为百万富翁,而成为亿万富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有了股票市场之后,股票使得创业者可以将未来无限多年的收入预期提前贴现。2. 今后的趋势只会继续如此,以人工为主题的服务行业,其真实价格会越来越高,而制造品会越来越便宜。3. 例如,1833年墨西哥政府因缺乏足够收入而宣布停止支付欠法国投资的债务,随机法国就派海军赶往墨西哥讨债。 1861年,墨西哥政府又决定停止支付拖欠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公民的约8000万美元的债务,结果1862年1月英国派遣700名海军士兵,法国与西班牙共派8500名士兵赶往墨西哥的Vera Cruz港城,攻打墨西哥。几个月后,英国与西班牙发现法国军队的目的远不止是为了向墨西哥讨债,更主要的目的是把墨西哥占领为其新殖民地。于是,1862年4月,英国与西班牙撤回军队,而法国在墨西哥则一直占领到1867年。当国际游戏规则是由物理的强弱而定的时候,世界只能是强国的世界,海外投资和海外贸易的安全度完全取决于投资者自己或国家军队的强弱。4. 世界银行的作用则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施援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私人资本不愿进入的那些国家和行业进行援助。5. 日本、美国与新加坡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6. 几乎所有的美国财富都以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这些资产的价值又都取决于他们未来所能带来的现金流,但这些现金流的多少最终受制于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因此,当你拿掉这些制度与经济体系时,那些资产就不值几个钱了。7. 经济增长链的内在动力决定于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8. 关于制度机制对财富创造的影响,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中国过去15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足以说明这一道理。就这一点,中国的财富大师王永庆的一席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他说:“一根火柴棒价值不到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是一根火柴棒却可以摧毁一栋房子。可见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的力量,无物能御。9. 财富不是由天赋的“地大物博”所决定(“地大物博”当然好),更多的财富源自于理性化的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10. 制度经济学判断制度优劣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与深化。如果已过的制度有利于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11. 制度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机制。12. 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13. 未来弥补这些制度成本、规避交易风险,人们不得不格外勤奋,一天多工作几小时,少拿些收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周七天都部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晚上十一点还在通工作电话,这是我们为制度成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按照茅于轼先生的说法,我们中国人比世界其他民族都更勤奋,但我们却还是那么穷,道理也在这里。苦力和众多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在经济增长初期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这是中国经济得以增长的重要原因。14. 另一经典案例是20世纪50年代的荷兰,当时人民突然发现荷兰海岸线一代拥有巨大储量的天然气。紧接下来的天然气开采,使荷兰一夜之间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在荷兰则逐步萎缩。有了这比意外财富,创新的动力逐渐消失,使荷兰最终在多方面失去了国际竞争力。由于这一经理,人们随后吧“因福得祸”这类现象成为“荷兰病”。15. 石油储藏所代表的财富是“死”钱,“死”钱的特征是“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16. 按照茅于轼教授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怕苦、最不怕脏、最勤奋的民族之一,可我们还是这么穷。为什么? 茅于轼说:“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商,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功的努力上;更因为各式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可是每个人对此又无能为力。17. 经济学常识,资源应当向收益高的行业配置。18. 因为在他之前,人们还不知道有美洲大陆的存在,哥伦布认定那就是“亚洲“,把当地的土著人成为”印度人”(或直接音译为”印第安人”)。后来,人们确认了那是一个新大陆,而不是亚洲。19. 真正成功的是1599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该公司的创始股东有80人,他们选举产生了15人的董事会。但关于公司总裁(那是叫’Governor”)的人选问题,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坚持要由一位她信得过的公爵担任,但组建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坚持说:”我们不要一位绅士,而要一位跟我们同类的人担任公司的总裁。”20. 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进而提高其使用效率,提高其价值,包括劳动力资产的价值,制度差别的长远价值即在此。21. 想让中国转变成创新国家,却不让股市和制度变革者两个根本性地杠杆发挥作用,而是仅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一定没有作用。22. 如果能让个人或者说民间所拥有的土地和财产空间达到最大,那么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会被控制到尽可能的低。23. 每个社会应该让财产、土地的个人所有成都达到最高,尽量让每块土地、每分财产都有明确的个人所有者,亦即有明确的爱惜它的人。24. 商学院交给MBA学院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强调“做好客户服务“。企业在扩大市场的时候,首要任务是想方设法留住现有客户,要尽可能满足现有客户的要求,至少要尽可能得到它们的理解与支持,其次是去赢得更多客户。现有客户是中新,潜在的新客户是外围。25. 股权能通过金融市场放大自己的价值,把未来的利润变成现在的财产,使得财富数额不断扩大。作者 静静&追追“心里时常有些小想法,所以找到豆瓣这个出口。2016年的小愿望是,某一天不经意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分享的文章,出自自己的小手,然后惊喜地发现,自己码的字,被推送到豆瓣首页。嘻嘻,有点小虚荣心,对不对?不过这,就是真实想法! 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饱含真性情的平铺直叙,如果赶上有一篇,大家觉得还不错,欢迎转载,以便让静静找点动力和小成就感。写回复喜欢这篇日记的人也喜欢读书笔记之《追风筝的人》 20160803静静&追追 的日记记二十六岁人生第一套不动产静静&追追 的日记终于入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静静&追追 的日记要回家了,好激动,期待一切都顺利静静&追追 的日记第一次入手超1000的衣服静静&追追 的日记

zaotuo

花两天空余时间看完了,看这本书是被标题吸引来的,想从中学到些神马。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大概猜想了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概应该讲的是中国的国情、中国人的思想、消费观念、中国人大部分是墨守成规的一步一个脚印,思路不够开阔等等。看完了发现本书的作者是从更高的层次讲述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个人认为,大国之间交往跟公司之间、邻里之间还是有很多雷同之处的。看历史看国家相处之道对于个人创业个人发展还是有很多学习的地方的。书与人也有有雷同之处,有其优缺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坨’。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一个企业的眼界决定了企业的规模,一个国家的眼界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外交,企业的公关,个人的交际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读《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有感(转)

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这本书的题目就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中国人困惑很久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陈志武先生给了大家一个答案。 陈志武先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这本书是他多部经典散文的合集。有人说,一个现代大学生不可不具备的知识之一就是经济学知识。对于文科的我们来说,经济确实是个有些遥远的话题,所以看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受益匪浅。 通过读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的结构大致的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历史与财富,二是制度与财富,三是产权与财富,四是开放与财富。从宏观上看,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交叉进行讲解和论述的。大致的脉络如下: 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制度成本太高,人们每天勤勤恳恳的劳作,可能不但没有结果,反而把努力用到了抵消别人的劳动成果上。所以,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首先,作者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逐层递进,讲解和论述这一观点。作者先在序言中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说明财富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分为四个纬度:深度(科学技术),广度(贸易全球化),长度(时间纬度,股票证券市场提前支取),制度的作用。 接着,作者把命题的范围缩小,集中到金融创新和制度机制,“经济增长链的内在动力决定于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接着作者把命题范围继续缩小,主要关注制度机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阐述了制度成本,举例论证之。然后讲了制度的核心是包括产权保护、契约执行、市场交易安全。 之后作者进行规范分析的指点江山对内,在产权方面,讲述了中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企业私营还是国营,和房地产行业的现状问题;对外,主要讲海外权益的保护,了解国际经济秩序,并为我国企业服务。 从前我们会认为一个国家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其自然资源的多少。所以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到关于中国最多的一个词是“地大物博”,并认识到正因为有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中国才能发展的如此之快,我们将来也会变得特别富有。我们讲理论移到美国,发现美国也是“地大物博”,而且更富有。但是,到了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的一些小国家,我们发现,仅靠填平一片海水,一块空地,从无到有人造出来,可是他们却是不得不承认的比我们更称的上“富有”。这些数字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可以地小,物也不博,但它照样可以很富,同样大,一个国家,可以“地大物博”,但并不一定会很富有。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能促进其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预期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他比“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 因此,陈志武先生的观点是:经济增长链的内在动力决定于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决定了厂商的原动力,因为金融证券市场决定了企业的融资途径,融资程度与融资成本。而关于制度机制对财富的影响,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财富大师王永庆说的一席话值得我们深思“一根火柴价值不到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是一根火柴却可以摧毁一栋房子。可见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的力量,无物能御。”当然,制度机制对财富的作用也不只是负面的,良性的制度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励财富的创造。 中国近些年在金融创新上效仿西方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成效,比如按揭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他们都有效减少了居民储蓄的必要性,拉动消费需求,提高了整体社会的福利。这一方面证明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指明了经济改个进一步要努力的方向,即拓展教育贷款,建立社保系统,退休金项目和失业保险。这些类型的证券,把固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流动的现金资源,作用是把人一生中不同年龄时段的收入进行配置,让居民一生中不同年龄时段的消费尽量平均。也就是人力资本的证券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也有益于居民一生中的总体福利。 既然制度机制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不禁会有疑问,近二十几年中国的制度在不断的朝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方向变迁,但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其离真正的市场制度结构相去甚远,特别是产权保护机制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可是这并没有阻碍中国经济在近二十几年里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这种经历是否否定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和上面的论证呢? 其实不然,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欠缺,但如果其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的话,那么这两种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尅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也就是说,中国人近二十年的经济增长靠的就是用加倍勤劳的工作和加倍的开发自然资源,来为高成本的制度机制买单。 正是因为制度机制的缺欠,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财富观,进而影响到了内需的拉动,而且影响了媒体的透明度,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对内,更让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可种,房屋等私有财产交易被政府高税负剥削,对外无法树立负责人大国的国际形象。 政府官员们,请听一听,不要再抱怨内需无法拉动,中国人传统的保守财富观抑制了经济的增长。不要单纯的艳羡日本美国经济的飞黄腾达。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我想已经有了答案。

读《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有感

   读完陈志武先生的这本书,花费时间最多的则在于整理笔记这方面。该书收集了陈先生在2007年中期之前写的相关文章,虽然看上去每一章节似乎相关性都不高,但其核心还是围绕“财富创造”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作者在全书中以今昔对比和中外对比的方式证明了几点:勤劳只能创造更多地物质,而创造财富有三个维度“深度”、“广度”、“长度”。这三个维度则分别对应着“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单位时间生产率的上升”、“市场开放导致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以及“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而三大条件的实现,则有赖于明晰的产权保护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三大条件一起实现,才能使财富的创造最大化。具体来看,本书有四大章节的内容最值得读者细细研读与思考。   一、从世界变迁看中国崛起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两次想要打开国门的经历,分别是鸦片战争后及国民党政府时期,但为什么不是那两次而只能是1978年后呢?为此,作者通过对两个时期下中国的情况及整个世界的背景做出分析后,解答了这个疑问,而也是在这个解答过程中,读者可以顺便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首先,为什么中国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未能成功的使对外贸易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从历史上可以了解到,在1907年第二届海牙会议前的几百年里,在国际社会中一直未能形成制度性、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保护海外产权的方式,那么在晚清时期以海外直接投资和债务两种形式为主的海外产权就只能依赖于两种保护措施:要么投资自己的军队,要么由投资者所在国的政府军队去夺回产权。因此,洋务运动的重点之一便是发展军力,但是在晚清时期,朝廷腐败、经济实力匮乏,这样的情况之下何从谈起发展军力一说呢?这样一来便进入了一个熟悉的怪圈之中:无军力则无法开展外贸,无外贸又使得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难以发展经济,无经济实力又反过来使军力无法增强。尽管发展外贸不是唯一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但在过去200年中可以看到的现象就是,强大起来的国家都与外贸息息相关。   那么,如果说晚清时期外贸的无法发展是因为国际社会这种依赖武力来保卫海外产权、发展外贸的方式使得清政府在当下举步维艰,那么1907年结束了“武力讨债是债权国的一种权利”的国际惯例后为何仍然没能给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以发展外贸的时机呢?再来回顾历史我们便可以清晰的看到,生不逢时的民国政府一方面忙于组建共和国政府,并面临着随时可能突发的内乱局面;而另一方面,在不久之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打破了战前的世界贸易格局,使跨国贸易、跨国资本流动变得艰难。1944年,美、英、前苏联和中国正式着手准备“联合国”的成立工作,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建设性姿态参加国际秩序的建设而不再是以拿来主义的方式享受世界秩序演变后带来的好处。在这之后陆续成立的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为国际秩序的完善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对国际贸易秩序带来了一次最大的挑战。   如果把1978年的改革开放放在19世纪晚期所处的世界秩序背景中,能否有当时的那些成功呢?结果当然是否定的。前文中已经描述了当时发展外贸所需要具备的强大军力以及没有形成工业革命后的极低的货运成本及高效的运输工具,使得今日所看到的属于1978年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尽管在过去,因为国家自身的原因,中国未能充分积极的参加到国际秩序建设中,但这种秩序却给我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对我国30多年的经济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至少应该珍惜它,至少在行为上与之相称。   二、财富创造的重要条件   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财富主要体现在满足基本生活而有所结余,因此,丰富的物质资源曾经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被视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的英国起步后,温饱就不再是一种挑战,人类的生产剩余一下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财富迅速得到了积累,随着财富规模的膨胀,人们越来越感到土地、资源、耐用品这些有形资产作为财富载体的局限性太大,他们需要流动性强、增值空间大的金融投资品种。于是,股票、债券陆续在荷兰、英国出现了新的发展,人类财富载体品种由实物一步一步向契约产权迈进,越来越金融契约化、票据化。   演变到今日,我们再不会将地大物博、物质丰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强盛的判断标准,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比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的。我们都知道,在经济增长链中,如果要使国家富强,厂商必须有激励,愿意去扩大投资、生产规模。当厂商利润增长时,居民收入提高;当居民得到更高收入后,他们就会增加消费;增加的居民消费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厂商扩大投资、增加生产。这条经济增长链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健康运作,缺一不可,因此也可以看到,要让居民收入提高后去消费而不是储蓄或者说企业扩大投资而不是畏首畏尾维持现状,内在的动力则源于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于两者而言则是产权明晰、未来的确定性方可使其安心的消费和扩大投资规模。中国一直以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依赖的是对外贸易及投资的拉动,而消费规模一直未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头号马车。随着近几年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投资规模达到瓶颈、政府投资带来的风险攀升,提升内需成为了一直以来中央强调的经济增长动力,但为何一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分析。   一个居民的财富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流动财富(现金、银行存款、股票、房产)和人力资本,其中流动财富部分可以随时变现,而人力资本则不然,它的价值通常等于一个居民未来数年劳动收入的总折现值。因此,人力资本如何变现就有赖于金融创新使得年轻人可以在年轻时用折现后的人力资本来提前消费,这样来看,为个人不断创新提供的消费类贷款产品应该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之一,它满足了年轻人提前用折现未来收入后的资本来购买房屋、汽车等大宗商品,而不用等到存够钱后再去消费。这些靠未来收入支付的贷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人力资本的证券化。可以说在19世纪后出现的一系列住房、汽车类贷款及衍生出的质押证券为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另一方面来审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改革开放后不断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相对应的则是快速增长的国内投资项目的高起、净出口年年攀升,而三架马车中的国内消费却一直未有起色,这个现状就需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了。   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了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如何判断制度优劣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和深化。如果有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较高的制度资本;不利于市场交易制度则使交易成本变高,这种成本就为制度成本。制度经济学中最关注的核心便是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机制,是经济深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在中国,产权的保护与合约执行机制却恰恰是最为欠缺的部分,为了弥补这些制度成本、规避交易的风险,人们不得不格外勤奋、一天工作十几小时、少拿收入,这就是中国人更辛劳付出而不富裕的原因。在人民不富裕的同时,因为制度资本欠缺情况下,中国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行业而不是对制度环境要求更高的第三产业,对应的包含在第三产业中的金融行业则更有赖于一个发达的制度环境、开放的新闻媒体,因此,在金融行业不发达、创新有限的前提下,更加约束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大家更多的是将有限的收入存入银行。   三、如何深化太平洋贸易带来的经济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亚太国家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而最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便是从太平洋贸易中获取的经济短暂或持续性发展。相关的国家能否从太平洋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并不在于它今天的GDP已经增长了多少,而关键在于它能否利用外贸来进行必要的制度变革与金融创新,以在本国形成一种良性的经济增长链。为了说明这个核心观点,作者通过大西洋贸易中,英国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超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国家(尤其是更早进入大西洋贸易的西班牙)的历史分析来阐述制度变革及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事实上,西班牙当时不仅比英国更早进入大西洋贸易,并且在众多客观条件上都是较英国更有优势的。1、15、16世纪起,西班牙就先于英国从事大西洋、印度洋、非洲等长距离海上运输,因此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还垄断大西洋贸易;2、西班牙早先占领墨西哥、秘鲁等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英国后来占领的北美殖民地既不盛产贵金属,也没多少土著,气候也不适合农作物生产,属于不毛之地。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优势之下,西班牙与英国却因为殖民地的管理方式以及经营大西洋贸易的方式有着巨大差别,最终造成了工业革命发生在了英国,且一跃成为了19世纪的超级大国。首先,英国殖民地以当地人自治为主,有自己的宪法和议会,本地议会对税收政策有相当的决定权,司法与行政基本独立。而西班牙的殖民地均无议会,由西班牙王室派遣的官员直接统治,因此西班牙执行的是真正的殖民地剥削,而英国是培养殖民地自治。最终的结果却也是英国殖民地发展更快、政治制度更优、英国财富增长更迅速。其次,在大西洋贸易的运作方式上,英国采用的是民间自发地参与,针对民间冒险所碰到的资本来源问题和风险较大的问题,有了大众认购股份及股东承担有限风险责任的创新。这种高风险贸易为现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创造了环境,这种融资模式是英国海洋贸易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当时应该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尽然为随后几百年的世界发展埋下了种子。这种企业形式上的创新为英国后来工业革命作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而且另一种意外效果便是,大西洋贸易给这些股份公司带来利润,而这些公司的利益由众多股东共享,于是由此引发的相关服务业与制造业创造出了一批非贵族出身的有产阶级。   可以看到,英国虽然参与大西洋贸易的时间较晚,但它通过17世纪的外贸促进了其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改革,还有金融与公司制度上的创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国在一开始并没有执行绝对的君主制,这种受议会制约的君主制给了民间从事海洋贸易、金融与公司制度创新的空间。这使得一方面国家不与民争利,另一方面让众多民众有成为富商的机会。一旦这种富商群体达到一定规模,他们既渴望保护产权,也渴望获得更多更平等的贸易机会。这些愿望就反过来促进了英国17世纪后半叶的制度变革。结果是,到了1700年,英国基本完善了亚当斯密所描述的良性经济增长链所需要的制度环境,让英国能在18、19世纪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促进国内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海上贸易的最大获利者。从这一历史过程的发展中,我们也应该吸取同样的经验,在发展海外贸易过程中,完善与发展政治、经济制度,保护私有产权、强化激励机制以实现金融、技术、文化等创新,以此为基础深化海外贸易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好处。   四、以对私有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制度变革   经济增长有赖于分工,但不仅仅是分工,重要的还是分工水平不断地往上推,而影响这一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制度上的协调,其中产权就十分核心。产权要受到很多其他制度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国家如果不上轨道,私人产权就很难发挥作用;私人产权不上轨道,整个市场的基础就怎么弄也弄不起来。产权保护是一个很微妙的国家状态。第一,需要民选的代议制政府;第二,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中产阶级,否则无法保证国家的立法者会偏重保护产权、进行保护产权的立法;第三,还必须有司法独立。因此,产权保护不是简简单单写进宪法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共识问题。从世界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各国真正的国有化浪潮是发生在“二战”以后,大家都从苏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就中相当然的以为找到了经济增长的妙方。而事实上,越是制度机制不发达的国家(没有搞民选的政府),就越不能搞国有企业,如果搞,腐败和贪污就会无处不有,代理成本和利益扭曲也会出奇的高。另一方面,人口越多的国家越不适合搞国有企业,因为在那样的国家中,国有经济里“所有权”和“经营权”离得越远。在这样的理论架构及实际经验中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应该越来越弱化国有企业的经济总量占比,以私有产权为核心,促进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具有创新动力及高效发展的私有企业。

陈式金融

学经济应该从哪里着手,一上来就去看那些微观宏观金融学之类的教科书么?我觉得不应如此。我们这一代人生存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2007年的股市疯狂,也目睹了2008年股市的疯狂下跌和自此开始的慢慢熊市;经历了2008年房地产市场的疯狂,也看到了2009年开始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资本市场,信贷消费,经济金融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和经验。也许中国经济金融将会从这里得到启发得到腾飞也尤未可知。陈志武的经济学不教条却生活,将他眼中经济最重要的东西——制度建设向读者娓娓道来。在他对财富这个概念的讲解中他关注的是中国的制度建设:包括法律人才的稀缺,单极多极的抉择,产权明晰的必要性,跨国公司对其他主权国家的投资等等问题。掩卷而思,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是理性的思考,辩证的思维,忧国忧民之情却让人不禁佩服。中国缺少改革的动力,也面对着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历史的包袱,但是新的思想既然有了萌芽,离开花总不远了。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