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吴敬琏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
ISBN:9787508618791
作者:吴晓波
页数:296页

一个社会的经济肖像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用“吴市场”如是的一句话独占首页,无疑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肖像既浅显直白而又意味深长的描绘。说浅显直白,是因为其一语中的地直指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七寸所在,有着的是“革命尚未成功”的清醒与壮志;说意味深长,是因为这位作为三十年改革开放护旗手的元老,在与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共沉浮中,用身影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民族渐行渐远的龃龉而前,更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式的孜孜不倦与责任操守。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种精神的诠释。作为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并不高调,但同样充满着争议。从“中国的股市就是一个不规范的赌场”到被怒斥为“一言毁市”,从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到被斥为“虚伪”,个人的遭遇折射的恰恰是当下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下的浮躁与纰漏。 可以说,在我们80、90后这一代的改革受益者所受的教育中,“改革开放”这个词洋溢的是高歌猛进与繁荣富强的光辉,但读罢此书,我才惊异地发现自己对这这三十年辉煌笼罩下的曲折蜿蜒竟是一无所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吴晓波的这本《吴敬琏传》不仅仅是对一位耄耋老人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及政策脉络的梳理与概括。回望历史,着眼现实,不禁让人思忖良久,喟然长叹。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残缺不全毋庸置疑,在这个见仁见智的时代,前方错综复杂的路径让人感到困惑。而书中的一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现在去细细斟酌:“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当我们在产生困惑时,往往只聚焦于问题及其所属学科的本身,但要知道的是,如果无法摆脱这一问题本身的窠臼,那么就很难有高瞻远瞩的视角来冷静理性地去剖析。就像我们争论中国经济的前途在何方一样,我们关注的其实便是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本身。一个社会就如同悬空的木板,而诸如政治、经济、文教等问题便是牢牢牵引木板的绳索,如果想将这块木板整体拔高到新的高度,那么必然是各方各面的一齐进步;如若死死盯着一根绳索,而苦苦思忖怎样去拉动其本身的发展,那么免不了的则是顾此失彼,演化成蹩脚的社会。一位真正优秀的知识分子该做的,是知己知彼、旁征博引,只有站在一座总览全城的山峰上,才能看清一幢危房该如何去矫正,一个社会同样如此。古代士子们追求在通不在专,一言一行,务求顾全大局,不正是以求更高瞻远瞩地去解决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么?于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学一知半解的人来说,书中无处不在的经济术语自然感觉很头疼,一遍看罢,但觉似懂非懂,只能不求甚解。对于吴敬琏,我们这一辈90后已经是少有知晓,不如郎咸宁一般的高谈阔论,以及带有一丝倔强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正如《南方周末》寄予其的评语一样:“‘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无论褒扬也好,唾弃也罢,对于这样一位对经济体制改革做出过独一无二深远影响,直至今日还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凭“良心“为国奔走呼号的股肱老臣,除了最起码的尊敬,我们是否还能察觉到除却经济本身的其他一二呢?

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他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评《吴敬琏传》最早知道吴敬琏,应该是他作为国务院的经济智囊,为中国经济谋划布局,并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谈论他对中国经济看法的时候;后来他成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他对中国“赌场”的痛斥,他成为“间谍门”谣言的主人公等再次引发众人的关注。这本《吴敬琏传》则是吴晓波先生通过采访,为吴敬琏老人立传,为中国经济学界立碑的一次成果。吴晓波先生写的很多书都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带有一些诗意的色彩,把经济写成了令人愉悦的美文,带有一定程度的悲怆,所以一直比较喜欢他的文字。吴敬琏出身名门,他与经济学的结缘出于人生的作弄,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中国经济全景见证人。他虽然具有官方背景,但在这本《吴敬琏传》中,我们看到吴晓波笔下的他,虽然在年轻时也曾经有过冲动与鲁莽,但在经济学路上一直勤勤恳恳,敢说敢做,成为了与顾淮、孙治方等人一样具有“学者良心”的经济学家。从“吴市场”到“吴法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吴敬琏先生的脚步也紧跟时代步伐,紧跟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推进;在此过程中他曾经多次和人争论,也多次陷入困境,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他一直秉着正直和谦和的态度对待。中国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了,它的背后是政治和社会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的改革还一直处于各种意见的犬牙交错,还不能形成一股共识,一起推动改革的深入。谈及腐败问题,令人唏嘘的是,即使再多的腐败案件被揭发出来,再大的反腐败呼声响彻云霄,再高深的反腐败理论被研究出来,腐败现象却愈发严重,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吴敬琏先生慢慢从经济学研究扩展到政治和社会学范畴,他提出的增量改革似乎是中国经济的一剂良药,这种缓慢的改良主义或许能在保证政府权力的同时,满足一部分市场的需求,但是,谁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呢?吴敬琏老人恐怕也不敢下结论。读完这本《吴敬琏传》,或许会给读者一个更深刻的吴敬琏,或许也会给读者一个更困难的中国经济全景。2012-11-28

扫盲了

一个人的经历反映出中国从建国到如今经济变化发展的历程。对我算是扫盲了,按说这一代和改革开放差不多同岁的人,对这经济政治的大变化应该要有更多的了解,因为我们就生长在这样的年代,有切身的体会。不过,估计有不少的理科生和我一样对这段历史,和这里的人和故事的缘由经过都不太了解。该补补课。

权贵资本主义的道路的进行时态

印象里,吴敬琏先生的外貌总是和何振梁先生混淆在一起,或者都是白头白发,或者都是一个代表中国某个业界的脊梁,总之很是令晚辈们深感敬重。吴晓波先生的书基本上我都有买,从《大败局》到激情跌宕系列,单就文风而言,我很是喜欢,历史推进过程中的支离破碎被吴先生用文字重组排序,令人更容易身处其境的思考那些深埋在史实背后的精神与道义。《吴敬琏传》这本书的文风依旧如此,从吴先生的父辈写起,一直写到今年,在记录吴先生成长的过程中,着重白描着他“法治市场经济”观点的成熟过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吴先生未完,去开会。。。

良知与经济学家

首先,作为吴晓波的忠实读者,以我个人之见,还是把他的书当知识来看比较好。不带有偏见性也是不可能的,人绝对是主观存在。但是厉以宁也好,吴敬琏也好,没有什么神话,也没有孰对孰错,学术上总是存异的互补与共进。每次看到吴敬琏的时候,不自觉就会想一下厉以宁,其实这都是不良的思维定式,亦或许是因为这个从不激动的老人身上的历史感太强了,仿若中国经济改革乃至社会变革的沉重都压在他的身上,很容易令人带出千头万绪。抛开经济理论(我也不懂多少经济学),我觉得吴老的许多观点不算是特别有新意,特别有理论价值,起码我们的体制到现在也没上升到一整套理论。本来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改革还是得一步一步来。老人本以为革命为真即为善,又觉得苏联才是红色的终极天堂,再到改革全部在毕其功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现在又发现中国人太不讲理,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其实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完善哪有那么多条框可找。管理学总说权变,唯有不停的左右偏颇和不断的上下微调才能促动社会进步。专业问题不说,吴晓波先生立书的风格很学术,但是可能立书的目的远不是回顾一下中国的经济史。鉴定良知和经济学家是很奇怪的事情,毕竟经济学是科学,不是道德科学,不是玄学宗学,更不是儒家经典(虽然吴老确实非常的儒)。但是经济是改革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大潭浑水,这或许是吴敬琏的意义所在,比说一两句实话、戳一两层纸窗更重要,因为人们还停留在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的时代,还停留在姓社姓资的思维中。什么TMD的幕僚呀、参谋呀、宗派说客呀,全是利益集团的长矛和弹药。吴老是圣人,圣在良知。我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可悲的国家,人民不爱科学,人民币也不爱科学,只有不理智的人们见风是雨,见八卦是绯闻,见逆耳是反动,见奇特是白痴。在这样的环境里,说实话和说假话的风险相差无几,人们的价值取向极其不稳定。最后一章叫做“孤独战士”,这名字实在起的太好了。道德习俗理论将人类道德分为三层六阶段,所谓的凡人必然只是迫于习俗而选定道德标准,敢于忠于原则的人凤毛麟角。而中国经济社会是潭浑水,没有坚定的立场,前进必然埋藏危机。有两个前辈令吴敬琏为之动容,看过此书的人也为之动容。一者顾准,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人,也算是新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一个书呆子,因丧妻而恸哭的场面让人感动,对科学的执着让人感动,对真理的坚定让人感动。英雄主义本来就该是真水无香,大音希声的。一者孙治方。人之死如灯将尽,我到是常想若已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一定要放下一切凡尘俗念,毕竟人死轮回,一切都是带不走的。但孙先生让人看到另外一重境界,死前召集学术之精英,拯救其思想,历经磨难的老人,85遍腹稿,却在死前才知道自己穷尽灯油所建立的学术大厦竟要被全部推倒。在考试结束前五分钟知道自己答错试卷,实在可悲可泣。敢于面对便是无比高尚的科学精神。而顾和孙的共同点,在于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很抱歉地说,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这些东西了。柏拉图问苏格拉底:“哪些人是真正的哲学家?”苏回答:“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这个故事作为全书的结尾。吴敬琏在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然而,我们更要呼唤眼睛盯着真理的人。这恐怕才是经济学家、科学家的良心所在。

走在改革前沿的人

很喜欢吴爷爷,但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将吴爷爷的生平事迹都写好写全就不知道了。期待中。看过的人给给意见哦,好去买来看看。

没什么感觉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感觉还不错,就继续期望看吴敬琏。但是看完了,觉得也没什么太大感觉,有些歌功颂德,吴老的确令人尊敬,但是现在来评论还早了点。

此路不通孙冶方

最近,读吴晓波著作《吴敬琏传》,其中对影响吴敬琏一生行事非常深远的孙冶方经历,读来让我唏嘘不已。以下,我就说说此人。1.孙冶方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项,叫"孙冶方奖",可见孙冶方在中国经济学术史中的地位。孙冶方何许人也?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孙宝山、叶非木、勉之等,无锡玉祁镇人,模范共产党员,著名经济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孙冶方此人,品德高尚、意志坚定、才华横溢、经世致用,但是,他的一生,却是让人非常感叹的。2.一生心血孙冶方文革期间被打入秦城监狱,7年牢狱中打了85遍《社会主义经济论》的腹稿。这本《社会主义经济论》,是他毕生的夙愿,在学术和经济实践中,他已经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并不能在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同时他也知道照搬列宁斯大林的苏联模式是走不通的,他决定沿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往前发展,写出一本《社会主义经济论》,以期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狱之后,他组织20多人的写作班底来整理他的这本著作,写作班底也是集中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者,包括后来制定了后来朱镕基所采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方案的吴敬琏。很快,单篇的文章在孙冶方的指导下都出炉了,但当需要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形成逻辑一贯的一本书时,却发现逻辑中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孙冶方不断地修正他的逻辑和假设,但最终仍然是无功而返。3.此路不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意识到了一点:如果不抛弃马克思的一些基本原则,他这本书根本就写不通。这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事实,孙冶方穷其一生之力,包括他一生的信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沿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原理走下来,是走不通的。用了一辈子走的一条路,最后,他自己发现,前面写着四个大字:此路不通。此时,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已经无力也没有时间去另外寻求新的道路。此时,你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悲痛、失望、不能瞑目……4.无用之用孙冶方试图走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最后被自己亲手否决了。看似无用,但是,去有大用。孙冶方的原有设想,其实基本方向类似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逻辑。因为孙冶方在1982年就证明了此路不通,于是中国并没有走向东欧的模式,而独自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于是,后辈经济学人直接绕开了孙冶方的学术成果,向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求取真经,才有了后来的吴敬琏、厉以宁等人的经济改革理论。所以,这,就是无用之大用。当然,这些,孙冶方本人都没有看到。5.为何此路不通?很简单,基本假设是错误的,信仰是错误的。一个字:毒教育。

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殊途同归

——读《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对吴晓波的了解来自多年之前的那本《大败局》,现在类似谈中国企业经营的书很寻常了,那时却很少看到这样直面批评大型民企、反思这些企业“生或死”的书,虽然并没有触及其中一些深刻的问题,但是有一种满含痛切的情绪在里面。从吴晓波后来的著作来看,他正像是经济改革年代里培养出来的财经作家,记录时代,并成了时代的宠儿。据说很多人得知由吴晓波来作一部《吴敬琏传》的消息,都觉得这是再好不过的组合了,理由是作者和传主都同这样的传记要记录的时代是如此契合。对笔者来说,其实由谁来作这样一部《吴敬琏传》并不重要,——好的传记作品要靠自己来说话,但如果由吴晓波来作,或多或少使人对这场写作抱有某种说不清楚的期待。毋庸置疑,吴晓波这次的写作是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因为,这种写作的难点一望而知:首先是给当代的知名人物写作传记,一手材料获得的便利,往往无法抵消掉因为离传主过近而容易产生的“身在此山”;二是写当代人就不可能离开当今的时代,而时代尚未过去,很多事物的性质无法做出最后判断,有事后倾覆的风险;三是这种写作必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不但能写人,还要反应时代风云,两条腿走路,而从1978年至今这一段中国社会的历史过于复杂,侧重于经济方面就更加复杂,“杀君马者道旁儿”。吴晓波先生在这本传记的后记中谈到:“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完成多个‘任务’。我想描述一个爱国者、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想记录过去60年中,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及路线争论。”这证实了前述“更高的要求”。对于选择了这样的写作主题的传记写作,笔者觉得应该对作者的勇气和加给自己的“写作时代”的责任感,表示出更多的理解。对于传记作品的写作,其实有一个常识性的忌讳,就是忌用全景式的写法去表现传主某一个时期的生活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传主在什么时间说了什么话,对某个事情作何反应不可能由后来的记录者全部获悉,虽然这样写往往十分生动,对未来的读者来说十分“友好”;而一但你这样写,就有了“文学创作”的嫌疑。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年来我们都比较能对纪实文学作品轻易表现出理解的态度,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基于素材的再创作。而对于严肃的传记作品,这时人们的宽容就很少,每当人们在传记作品发现一些逼真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就开始产生疑惑,开始离开传记作家事先安排好的叙事路线,转移注意力,或者说离开对传主的全神贯注,开始更加严肃地审视传记本身的严肃和真实性。现成的例子是这些年阅读界和学界对西南联大及“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出版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是在很多这样的著作都能看到,一但结束了基本史料的记载,转入细节的叙事时,败笔就恰恰在这里出现了。因为有的细节描述仅仅凭普通人的常识就能判断其可信程度。全景式的写作传记,即便是根据口述转引,往往也无法避免传记对传主的越俎代庖。当你集中所有笔墨企图表现人物精神的时候,反而很难把人物最主要的精神理性地表现出来。本书中某些地方,也有这个问题。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吴、历学术观点之争”、“郎旋风、主流经济学家之争”这些部分的叙事都是比较突出的缺陷,很多时候不仅是表现了“对立和矛盾”的一面,而且更强化、加深了这种“对立和矛盾”,而没有真正想表现不同的经济思路对社会的反省意义和学术“争鸣”的社会风貌。“一言毁市”这样类似的说法,当年在一些失败的股票投资者的言论中确实存在过,给人的感觉是,当年很多人对吴敬琏先生产生比较偏激的看法,也正缘于此。不过在严肃的传记作品中,不应该如此醒目的提出这样的概念,这样反而强化了人们的印象,而应该着力于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做自己的探究。或者只给出客观材料,将判断孰是孰非交给读者来自己思考和判断。而所谓“间谍门”这样的事件则完全不应该出现在严肃的传记写作中。现代的平面媒体有一些写作风格,或许对读者的口味有一些迎合,更严重地影响了当代财经作家,追求一种笔法的张力和渲染某些传奇色彩。这样的写法简而言之是时代浮躁的产物,在阅读的第一时间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官体验,但是缺少事后的隽永味道,其实反而没有平实的语风和对一手材料的扎实运用更有说服力。现在针对吴晓波的《吴传》的批评,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从这本传记的写作和阅读体验上来说,反映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在当下读者和部分传记著作的作者在写作上存在分歧。以《吴敬琏传》为例,读者的阅读出发点是希望探寻一个是当代著名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思考历程,侧重于个人;而吴晓波先生显然希望以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经历和作为来透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和风貌,题目要宏大许多,负载了更大的意义。客观上来说,也必须承受更多的苛责。传记中大量引述和评价了几十年来各个社会经济环境和流行一时的经济理论,并且描述了它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因为这段历史已经广为人所知,而且在我们身处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被谈论的太多,故此并不是本文所要复述和妄言的重点;但它却勾起了人们的某些回忆。曾几何时,书中谈到的那个中国经济学家的春天,确实存在过。经济学家作为社会英雄,或者,成为社会英雄的经济学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受到民众的关注和媒体的追逐,他们,尤其是体制内的经济学家们,他们的观点和文章足以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导向性的影响,对证券市场的趋势产生方向性的扭转,所有人都有理由将自己的目光紧紧地追随着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想知道他们面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也第一时间来到了这个知识人群体之中。人们感觉到的是一种学术争鸣的气氛,讨论经济问题的热情从上层建筑一直绵延到普通民众。2001年6月由《书屋》杂志主编周实先生编辑出版的文集《精神档案》(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不但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时间范围的记录,也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比较少见的脱离经济学界圈子从人文视角记载上述部分争鸣的文字。书中收录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当时经济学界产生争鸣的所有重大课题——世纪末的反思问题、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三农问题,经济学的本质问题等等。争鸣的结果令人吃惊,以上述《精神档案》为例,其中有些文章的作者,后来远走异国他乡,不再参与主流的经济学根本问题及其精神层面的讨论,离开了大众读者的视线。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而言,不难窥看到其中的某些问题后来发展的玄机,同时充满了迷惑。这本传记使人感叹最多的,莫过于邓季惺和吴敬琏这样两辈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当年邓季惺、陈铭德两先生主持的《新民报》,以其显著而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和成功的商业经营,为民报在中国高起点的新闻出版事业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这是近代中国报人研究领域无人不知的历史,《新民报》的辉煌和离场,“新民”报人的辉煌和后来经历,都每每给人以深可叹谓的复杂情绪。在这本传记里,邓季惺先生作为改良主义者的法学家身份给人深刻的印象。吴敬琏作为我国体制内出来且经过欧美自由经济理论洗礼的新一代经济学家,已经被世人看作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代最确定的见证人和学理上的躬身实践者。当我们追寻这个中国知识分子早年的足迹时,发现他也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一样,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最后找到了法理精神作为笃信的目的地。他遇到了顾准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从而逐步找到了自己作为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和思想责任。后来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往往在讨论改革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时强调市场经济整体环境的配套和形成,强调循序渐进,显然充满了改良主义的色彩。这样看来,这两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出路的思考历程,显然是一个殊途同归的情形。2010-3-24《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 吴晓波 著 中信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吴敬琏传

作为一部传记类的作品,特别是为别人立传且该人仍旧活着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你要既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同时又要让自己对所要写的这个人物保持非同一般的情感,而且一切又是还原真实,包括情感世界。吴晓波的文笔自然不用说,他总是很冷静的分析事物的本质,揪出期间隐匿的真相与事实,不动声色之间的冷漠却让整个连贯性起到了莫大的衔接,同时还能保持一贯的风格水准和激情。对于吴敬琏陌生感或许并非是我一个人的感觉,经济学家总是站在背后或者深处,你很难窥伺到他们真实的一面,更多的确是为他的某种近乎哲学思想的深处给迷倒。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这要求他提出的经济观点是正确之外最大的本色,就是要为人民谋福利。看完本书,或许我们应该能够树立一点说真话的勇气,同时为这个耄耋之年的经济学家所经历的那些和他所说的那些站起来鼓掌,为他鼓掌就是为百姓鼓掌。本书如说难以读懂的地方可能有两个:一、期间穿插很多的经济方面专业的论述。二、吴敬琏伴随的是中国经济改革,却不仅仅只是经济,而且夹杂了太多的政治,对政治太多人都不似很感兴趣,特别是中国这个非常自私而又不会为自身某权利的愚昧过度里,认为政治是超于身外之物的大有人在。本书值得一读,吴晓波无疑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位。接下来,我将会持续关注另外一位青年才俊许知远,他也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里能够敢说,会说,有深度的说的那批人其中一个。吴晓波,许知远,梁文道,吴思,叶曙明,请记住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对当今中国的现状及思想,历史深度做出的卓越而艰苦的贡献。真正的知识分子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汹涌的口水,敢于面对冷漠的眼神,在多年之后人们就会明白,就像现在我们逐渐尝试了解胡适、鲁迅、梁实秋、林语堂、辜鸿铭、沈从文、钱穆、黄仁宇......一样

风云变换,空余谷声

虽然说这本书打着个人传记的名号,但其实个人觉得吴晓波写的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经济史。吴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学家,一生恰逢其时,经历了建国至今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经历恰恰就是中国多灾多难、起伏不定的中国经济改革史。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股市风云、四万亿等等一系列的经济波动,民生起伏不定。阅书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比照时日,忆起此前二十年的岁月,渐渐明白了小时候家庭窘迫的缘由,明了当日家中为柴米而发愁的外因,一方面感叹少时父母之艰辛,毕竟作为大环境下如浮萍般的百姓,他们总是滞后于国家的政策,物价飞涨,他们无力反抗,通货紧缩,他们无能为力,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依然含辛茹苦,养我成人。掩卷思之,悲从中来。另一方面,由己及彼,当时千万个家庭也身处同样的命运,他们在挣扎,他们在向往,在和平的岁月里,与市场被动的搏斗,每一次经济闯关的失败,都使千万家庭陷入万劫不复的境遇,多少家庭因此赤贫,多少家庭由此萎靡不振。可是他们依然坚强的活了下来。宏观层面的每一次变动,都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买单的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因此,相比其他经济学家,吴老在改革的声音就更弥足珍贵,他作为温良的改革派,矢志不渝,坚定的在市场经济下做着一系列的努力,其格局也在不断的上升,由经济到法律,由经济到人文,他没有局限在宏大的改革设计上,而是立足升斗小民,他承认改革有牺牲,但同时他没有忽视那些牺牲,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去对这些牺牲做出弥补,与之对比的则是其他经济学家的冷冰冰——宁可全国通胀,全国贫困也不能让改革导致个别失业影响社会稳定。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而今纸面上是如此的简单,而在事实上是无数建国期间的经济学家及研究者苦思一生而不得解的难题,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体系下折腾一生而无所得,呕心沥血受尽折磨,最后却发现原来是一场空,此路不通。这种痛彻心扉的苦痛每每不忍卒读。即使无所得,可是通过他们一次次用生命撞向南墙,一次次的徒劳,终于把南墙撞出了一丝缝隙,不能不让今人肃然起敬。和平岁月的战争分外残忍和严峻,每一次思想的交锋都是血肉里磨砺出的嘶吼。而今虽然走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未来的方向依然需要探索。风云变换,前进和后退总是交叉出现,但是先辈的足音始终在空谷回响,即使后退,但觉不回头,因为不回头,还有希望继续前行。

每次改革都这么艰难

发现每次改革都非常非常艰难,有时一个字或一个说法就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些是自己以前从未想到过得。吴与厉有多次交锋,个人感觉厉也是很伟大的经济学家,书中是否对吴过于褒奖,现在还无法判断。同时也对近十年的发展感到可惜,大好的时光。。。

青花瓷一样的学者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的优雅在于它的烧制过程,青花瓷的高贵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不屈高温,不染青泥,反复的锤炼不可变其性,不断的高火不可毁其形。还有比这更恰当的对吴敬琏生平的注解吗?    “吴敬琏-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 ”,作为一个学经济学的学生,我依然记得吴老在北大讲堂时说的那句话,他说经济学是警世济民的科学,经济学家很多时候是孤独的革命者。    吴敬琏的生平颇有传奇之色,此书只是一个注脚,但作者结合吴老传奇的一生,和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这位革命者的一生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我们都是以自己的认知去评价别人的好坏,我觉得我们都没有资格评价吴老。。。    吴敬琏的传记很多,但这一本很不错。    吴敬琏青花瓷一样的学者,真正的经济学家。

一个行者的背影

感觉这本书质量一般,但是是第一个为吴敬琏写的传记,总感觉没有把吴敬琏那站在时代前沿的一个智者的形象描绘出来

挺可爱一老头,白头发有威严感

1.学法律的,经济学基本不懂。看到一位经济学家,在中国的命运,以及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产生的巨大影像,为我们法律人捏把汗。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家是基础都那么牛,我们是上层建筑,咋连块瓦片都没见到。2.吴敬琏应该不单单是个经济学家,也是个知识分子,对于和顾准及孙冶方在文革的那段故事,还是让人感慨。3.吴晓波的文字通俗易懂,讲故事能力也好。基本上他的书我都看,这本不算是最坏的一本。

一切真理都需要在实践中被洗礼,才能得到发展。

吴晓波写的吴敬琏传。11年的时候读过他的激荡三十年,现在记得的具体事迹很少,但是有些想法的改变已经深入到骨髓。这本书我觉得一般,也许最开始时就是以一个平淡的初衷来写吴老的事迹的吧?年轻时也有过批判家人的事情,批判老师的事情。后来得到了当时人的宽待,这个对吴老的影响应该很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看来,太多的经济讨论似乎作用是有限的,市场自己会调整,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一个制定的经济政策不对,之后不能得到很快的调整,那应该主要从政策体制中找问题。跑题了,对于真理的追求-作者最后把苏格拉底都翻出来了。我觉得,马克思那句话说的一点不假,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中。一切真理都需要在实践中被洗礼,才能得到发展。当然,吴老给了中国经济很大的力量,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精神上的。并且,现在还在发光发热。

知识的魅力

这本书过年时候就听说过,一直很想读,最近在图书馆借了这一本书,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看完了,好久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本书了,看到吴敬琏老师在学生期间多病缠身,常常休学在家,而他没有闲着,借着在这段时间阅读大量书籍,这我要记下,跟他学,很喜欢这句话,眼睛盯着真理的人!这回暑假可不能荒废了,呵呵,像吴敬琏老师看齐!

从经济学家吴敬琏我看到了中国

吴晓波写的书有一种独特的视角。吴敬琏老师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老人。吴晓波为我们展现了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是新中国的成长史

吴晓波的文字很好,中国经济发展很曲折

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人物传记,吴晓波在这本书中尽量用中立的文字记述了吴敬琏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雨中走过的路。以吴敬琏的故事作为载体,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国家的故事。读后让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改革未竟,仍需努力

【http://blog.sina.com.cn/leiwon】自由竞争因其能够激活微观经济主体的创新潜能和生产效率,故而优于由计划指令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这一点在三十年前看来是大逆不道,在二十年前看来是资本主义改良,直至邓公一语道破社会主义的本质才算是尘埃落定。然而时至今日,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既得利益集团常常以改革之名行阻挠之实,利用底层大众的“边缘化”和“被害者”心理毁谤市场经济,力图维持自己掌握的种种特权。甚至有左派知识分子为盖棺论定的新中国某些错误政策与体制招魂,会同网上的民粹主义思潮大举攻击三十年来的改革进程。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今非昔比,反对市场经济、反对改革等声音的出现应归因于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对此,吴敬琏认为唯有继续推进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让法治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落地生根,不论受到多少口诛笔伐,吴敬琏仍然不知疲倦地宣传、阐释自己的观点。于后辈学者来说,吴敬琏不仅仅是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建设的重要成员,其坚持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风骨、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结合的治学理念,才是最值得传承的一笔财富。当我在作者的引领下,回顾吴敬琏五十多年的经济学家历程,由衷庆幸百余年来来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救国理想和忧国情怀始终得以延续。士人如此,虽国运多舛亦不足惧也!

一天世界

吴晓波本身就是个笑话,想抱大腿还不知想咒老吴早日往生。吴除了说些不疼不痒,众人皆知的废话,自身的理论不成体系,只会照西洋本宣他的科,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做一个独立正直的人

  知道吴敬琏,是大学时选修《经济法》课程时老师推介的。当时的授课老师非常推崇朱镕基的金融体制改革,而朱镕基背后的方案总设计师,就是吴敬琏。  十年前的了解仅止如此。直到2010年在当当首页上看到这本书,没多想就买下了。当时翻了几页,放那了。去年下半年开始看看停停,到前些日子才看完,惭愧。  书中没有讲太多高深的经济理论,只是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新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吴老的所言所行。  不想讲什么新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也不想讲什么吴厉之争。只是想仅从感性的角度,去描述一下他们这一代公知给当代人的感受。  清矍,儒雅。独立,正直。心忧天下。  他和周南让我想到的第一类人,是如梁思成和林徽因、王淦昌和吴月琴,白头偕老,纯粹的为科学和艺术的唯美。  让我想到的第二类人,是如李四光、袁隆平、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让我记住了顾准,孙冶方,张卓元,薛暮桥,马洪,这一批和吴老一样的老一辈经济学家。为中国经济发展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吴老这一代完整经历中国发展几十年的公知,更多的是站在世俗洪流之外,以自己独立的视角,审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不要说代言,也不用提良心。一位耄耋老人,如果还未看清这空色之间,又怎么能站在国家这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风头浪尖?  用吴老的话说,经济学家,要以独立的视角,对当代经济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国家经济和政治改革出谋划策。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晚年的吴老,更多的是以“布道者”的身份,在人群中呐喊。呼唤理智,呼唤公平,呼唤效率。  政府也许不会采用他的意见,社会也许不会按他的设想发展。但他为自己的良心做为,他会眼盯真理,忧国忧民,他会不停呼喊和布道,因为他是一个独立而正直的人。

可敬可佩的一个人

首先,看评论说这本书有很多抄袭的成分,该评论中引述的原著我没有看过不好发表意见,但这本书确实内容非常充实,有理、有据,不仅写出了吴先生的一生,也写出了中国经济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或者说,吴先生的生命,已经和中国经济紧密交织在了一起。吴先生的为人,带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既不会对掌权者曲意逢迎,也不会对底层人民不屑一顾,他坚持的,是对科学的向往以及投身中国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追求。吴先生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良心”,正是因为“他的嘴在决策者耳旁,但脚始终在人民中央”。在功利与浮躁的社会,这种风骨令人钦佩。但是,不黑不密地说,我认为作者对吴先生的吹捧有些过了,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书中的事例基本可以用“两个凡是”来概括,凡是吴先生提出或赞同的,都有令人惊叹的效果;凡是吴先生反对或者与其观点相左的,要么失败,要么杳无音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者这样写,完全背离了传记客观真实的准则。这本书看到后半部分,最让我不爽的也是这点。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传达了相当的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学者、官员并没有网络上流传的那么不堪。网络擅长于借助信息的片面性和人民的从众、仇富心理放大社会的黑暗面,而实际上大部分官员和学者都在为社会建设做着艰苦而不懈的努力。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瑕疵,而否定全局的成果。

快餐传记里的思想史

两个月前,乔布斯留在人世的“one more thing”《乔布斯传》一阵旋风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议,从高层领导到底层百姓,从外企白领到90后打工仔,一时之间,“逢人不谈乔布斯,读尽诗书皆枉然。”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一本传记作品能够让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如痴如狂。当然,举世不出的天才乔布斯是“诱人入彀”的金子招牌,但是,我想如果这本书只是在乔布斯的神坛上又垫上一块砖头,只是一首“教主”赞美诗的大合唱,也许不会有这么多人感兴趣吧。不少人恐怕是抿着不怀好意的笑,揣着一颗八卦的心,绕到乔公圣像的背后去一窥究竟吧。据说,乔布斯对于作者完全配合,过往的情仇恩怨和盘托出、坦荡无隐,对于作者的写作却从不过问,毁誉由之。作者也尽力摆脱乔大叔的“现实扭曲立场”,秉笔直书,于是,一位内心强大如雄狮,情感脆弱如孩童,追求完美点燃全世界的眼,浑身利刺伤透周围人的心,令人生畏惹人怜的科技“暴君”跃然纸上。我想,中国大概永远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传记。在传主生前就对其功过横加评断、不留情面, 在“为尊者讳”之风熏熏然的人情社会中恐怕会招致不少非议。由此就可以理解为何市面上的名人传记千人一面,一个个都堪称德艺双馨、青年楷模,仿佛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一般,快餐味扑鼻而来,而人性味儿则袅不可闻。虽然吴晓波是我尊敬的一位作者,吴敬琏半生呐喊、戮力卫护的市场经济也是吾心所钟,然而,不得不说,二吴联手的这本传记未能逃脱“人情传记”的窠臼。这里,不得不向吴敬琏曾经的助手柳红表示一下敬意。作为籍籍无名的一位作者,声望、人气皆难以望二吴之项背,竟能够冒着得罪“尊者”、被指“炒作”的危险,打破书评界“一团和气”的人情世故,连环炮般连发檄文,严厉指责《吴敬琏传》为拔高传主不惜歪曲事实、抹黑对立面,“历史审判庭”上只听传主一面之词而擅下结论。以区区一人而妄图代表谱系斑斓的一众经济学家群体。两个月时间草草写就,错谬之处俯仰皆是,可怜为德高望重的吴老祝贺80大寿的,竟是这样一本立不住脚、行之不远的快餐传记。我是在看完全书之后才看到柳红的批评文章的。平心而论,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曾经对“这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那个眼睛盯着真理的人”“他这个为了良心孤军奋战的斗士”肃然起敬,其厚朴学识、人格操守、忧国之思像磁石一样让人为之深深吸引。然而,柳红的质疑却抽走了这尊伟大雕像基座的一些砖石,它在我心中开始摇摇欲坠了。虽然零星史事的夸大无损于吴敬琏的思想地位,但是,我想为经济学家立传还是应该少添虚名,多论实务。人格魅力不应是浮于文字表面的一再拔高,如空穴之来风;而是来自于行止言语无数细节的丝丝渗透,如春雨之润物。而且,既然无法毫无顾忌地纵论得失,那就只能把道德判断先丢在一边,不然势必吹捧之风炽烈而客观之公论不可得。不少“左派”读者对于“吴敬琏是中国经济学良心”的说法冷嘲热讽,固然有学派之偏见,却也足可见本书露出了易被人捉的把柄。抛开上述关于本书真实性的争论不说,单论吴敬琏其人,其思想轨迹与半世纪中国经济探索的波折反复恰相吻合,他一直站在改革论争的鼓面上,人生随着各种思潮的轮番敲响而起起落落。少年时期对于国民党的腐败专制印象深刻,青年时期对社会主义的执迷不悟,政治棋局中被人操纵于鼓掌之间而不自知; 文化大革命下放到农村,井底之蛙得由顾准见识到了经济学界的“别有洞天”,农村的苦难见闻刺破了书斋中的理论幻觉;其后,赴美回炉,将当代经济理论武器一件一件地拾到手上,也接过了顾准和孙冶方的精神火把和理论衣钵,技艺在身,从此孤身闯荡江湖。在文革解冻、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春寒料峭,改革之手畏缩不前之时,加入为商品经济翻案的鼓吹之中,由小将而渐成主力。在各方还在为企业、价格改革孰先孰后争论不休之时,已经高屋建瓴地设计出了“整体协调解决方案”。在此后一轮轮经济“治乱”循环中,一次次迎头痛击“计划派” 历史逆流,“吴市场”的称号不胫而走。十四大、十五大……他的市场经济提议终于一步步登堂入室,立为正统,然而,空头报告做不了经济改革中的尚方宝剑,有形之手越来越紧地被攥在利益集团的手中,无形之手屡遭摧残,改革进程十几年来一直都在“迈大关”。虽大可安享尊荣,作泥塑翁,但他仍不惧晚节之坠,对股市黑幕、春运票价、征地补偿等现实问题发表看法,将自己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书评

该书已经入围2010第一财经\信诚基金年度金融书籍(欢迎前来加入我们“年度金融书籍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281617/)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数十年间 ,成千上万的青春被燃烧成一块块不堪入目的焦土 ,那些颠沛流离的理想星散成白山黑水间的民谣绝唱 ,然而 ,对国家的热忱却始终被所有的人共同呵护 。一代人或许真有一代人的使命 ,其血脉传承 ,曲折微妙 ,却从不改倔强的本色 ,中国之未来 ,不在于有多少机器 、多少黄金 、多少高楼 ,却在于我们每一代有怎样的人 , 1 0 0多年来 ,那条独立思想 、追求国家复兴的血管还在热烈地奔流 ,这大抵是最伟大的希望 。【全书以吴敬琏为主线连接了近半个世纪的经济政策沿革,从最初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问题,到计划市场之争,物价闯关,双轨制,放权让利,承包制,分税制,恶性通货膨胀,资本市场管制,要素市场腐败,寻租与设租,法治与法制,股市赌场说,国企改革,社保制度……几乎建国后所有的经济政策争辩都以吴敬琏的参与串起;同时刻画吴敬琏身边的人物更迭,也道尽了几代经济学家的继承与突破:顾准、孙冶方、吴晓灵、周小川、吴树青、厉以宁、李剑阁、楼继伟、钱颖一、郭树清……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从这里读懂中国

很长时间以来,没有耐下心,读一本有些厚度和深度的书了。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细腻的文笔、敏捷的思维,以及书中提及的“风云人物”,深深吸引了我。不仅仅是吴敬琏,顾准、马洪、董辅礽、萧灼基……,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让人感动。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人都应该有所追求,而以何为追求,决定了一个人是伟大还是矮小。顾准身居牛棚、食不果腹,仍不弃对共产主义的探求和思索。稍有时间,不是翻卷苦读,就是奋笔疾书。相比之下,惭愧、惭愧啊。

真的很好的书

看到这书的消息是 经济观察报上, 作者写的关于反驳之前写<吴敬琏>作者 对这本书的批评的 的文章。感觉作者写的非常诚恳。 而且自己也非常喜欢纪录片,觉得作者的做的 口述历史 是非常宝贵的。买了此书,在chinapub上,居然等了十天。还好,书很好。 连续几个晚上看完。 推荐给朋友,反响也很好。推荐。

借此传勾勒了现代经济改革的路线图

借此传叙述了现代经济改革的历史。作者文笔不错,传记也透露了很多经济改革的内幕,若隐若现的公开了一些高层的隐晦。学者们的学术观点不是重点,改革的矛盾和进展等历史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值得一看,不错。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里发表。

好人,好书

我很敬佩吴敬琏先生!他所的道德力量、治学精神堪称典范。从改革开始到现在,正是他以及很多和他一样的人的智慧,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他们的贡献在理论,也在实践;在笃信,也在反思。他们的观点和思路是改革的实质性内容。所为者其子房、文若也!吴晓波先生的书值得一读!文采就不用说了。单是其文中或深或浅的褒贬损益,就足见其为文著史的功力。

独立的性格才有独立的经济学家立场

作为一个可以浓缩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可以立于在转型社会翻来覆去而绝然屹立的学者一定具有他独立的性格!吴老:从始至终提倡法治的市场经济从未改变,不管得宠时的春风得意,抑或是冷落时的青灯孤夜他都只遵循一个: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经济学家。独立的思想,不为权贵说话,不怕得罪当权,只尊重自己研究的科学!值得倾佩,值得推崇!FT中文网有连载

非常值得读的书,给我很多的启发

每天只顾得埋头工作,对于宏观形势只是从媒体上了解得只鳞片爪,由于没有历史背景,解读其信息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改革以来的发展脉络也算是有了初步了解,再听所谓的大家发言,也知道多思考一些话外音了。

算是一个有良心 的经济学家吧!

吴晓波写的书,向来 可读性都 是很强的。 但是传记类书看着总是很累, 断断续续看半个月了, 才看一半。作者用太多 笔墨写 吴年少以及文革期间经历,这些随便 哪本近代名人书上都能看到一些 ,没有太多 意义。因为书名是“吴敬琏传”所以更多 是对吴赞扬 以及认同,对其他 经济学家或多或少地带有不点名式的批语,甚至时 的中国是最高领导人。总之, 是一本 很不错的书,但是读完很需要 耐心 。

跟随吴老的一生,看到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变革

跟随对吴老的一生描述,看到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变革。对于一个非经济专业的工科学生,看这样的书和文字,会开阔自己原有的眼界,在闷头搞着自己专业的研究的同时,了解到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变革。另一方面,从吴老的经历,明白了治学所应有的态度。书中所谈到的很多人物,如薛暮桥,孙治方等,是我的恩师的叔伯,读来更感亲切。

吴敬琏拥有着让人惊奇的东方式人生

吴敬琏拥有着让人惊奇的东方式人生。他在中国经济改革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本图书由老人家亲述,回首一生。不管是对读者,还是对图书市场,都是极有意义的。而本书也将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在线阅读:http://www.ebusinessreview.cn/c/book_detail-layoutId-38-id-229806.html

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追求

20岁前他信仰科学技术救国和产业救国;35岁前他信仰革命救国,认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将让中国摆脱贫穷,变得无比强大;60岁前他信奉"经济体制救国",坚信市场经济将是中国变革的终极目标;而此后他发现唯有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体制才能完成现代化的目标。最后他成了法治国家的倡导者。支持美国强盛的不是他那政治体系,而恰恰就是他独立的立法和司法权。司法不独立,一切都扯淡.

一代经济学家的精神

吴先生敢于在自己声望渐起甚至决定自己是否入政府决策前期,公开自己曾经对孙老的运动声讨,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我否定。  后期的一些被动应战,也是不全为政府托辞,更多是出于良知。    吴晓波的视角很好,吴厉争锋也多限于学术、路径层面。    本来很少有想法去看在世的传记,这一次虽然破例,还是值得想他人推荐的。吴先生的风古和专业精神,值得尊敬。

很不错的宏观经济梳理

早在去年年底就看到吴晓波的新著《吴敬琏传》上柜。季风陕西路地铁站的店堂里放到了一个主推的位置,上海图书馆书店也将该书放在进门右手边主推的经济类书籍的位置。我一直都没下决心去翻阅,因为自《激荡三十年》之后,晓波又出了《跌荡一百年》,接着就是这本书,此外,我看到蓝狮子在持续高昂地发展着。因此担心这本《吴敬琏传》有注水之嫌。但,值得读的书,总有机缘进入你的眼,你的心和脑。我在多雨的四月读了这本书。这本以访谈和回忆为素材以及素材的解释与补充的书,为我们梳理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每一次的政策来由,每一代领导人的政策选择,每一次经济政策的争执及背后的原因,都籍由当事人第一手说法而让读者有一种历史参与感。当然,也忍不住夸赞一下晓波的文笔,因为我读过吴敬琏先生的书——鲜明、清晰但并不生动,晓波的文字带来了历史的扑面的鲜活感。我猜这是晓波在“激荡”“跌荡”系列之后的一个收获。如果说“激荡”“跌荡”系列还是对微观经济生活史料的剪裁和拼接(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晓波在谈到“激荡”书籍的史料搜集时曾谈到如何善用上海图书馆的资料,甚至还谈到他的助手班子如何进入上海图书馆的书库查阅资料。2007年的某一日,我来到上海图书馆在南汇航头的藏书库,看门人吃惊的看着我,然后说,自航头书库成立以来,除了上图体系里的人来,社会人士仅两人,我是第二号;我猜,那第一号,可能就来自晓波的写作班子。)《吴敬琏传》则是一部解惑以及追问之作。在“激荡”里,晓波一再邂逅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家们的风光与窘境,一再看到三十年里宏观政策的轮回,虽然每次它们都被包装成不同的名目,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但隔不了多久,经济的参与者便自做自话的稀里糊涂的往下走,直到宏观调控又一次光临。晓波在2008年底2009年初在FT中文网上为企业家悲哀的慨叹着,我猜他认为他该承担起一个为大众梳理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责任,因为他积累的素材让他能成为一个合适的发问者。他开始向曾经是最接近中央领导的吴敬琏先生发问,但答问者的意见在现任领导同志那优先级可能排得比较后了吧?很早以前,吴敬琏先生便主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在2008年底经济危机苗头出来时便提出抓住这轮经济危机的时机对经济结构调整;政府最终选择投入天量资金,刺激经济。以房地产为龙头,各个行业高歌猛进。但,读到此时的你,是不是觉得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你?你可能在资产膨胀的过程中得益,但是你觉得膨胀的不够;你为没搭上车而懊丧,现在先搭车者已经绝尘而去。社会膨胀着,同时也困惑着。改革三十年,接下来这个社会究竟该怎样走,似乎缺乏一个高瞻远瞩的经济政策。经济矛盾到社会矛盾的全面累积考验着这个国家的掌舵者。看完《吴敬琏传》,你会对我们经济政策历史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同时激发你独立思考。也许你能窥得决策者所未能看到的先机。

经济学家的传记

一个经济学家的传记,可能就会有很多的经济学关系,在吴敬琏的争论对象中,吴市场和历股份是比较鲜明的一对,作者对于很多描述是很模糊的概念。讨论经济学家对与政府以及领导者决策的影响时,作者将经济学家的无奈表露无遗,同时将他们的责任也推的一干二净。一位老者,孜孜不倦的学习、研讨,值得我们敬重。书中,谈论顾准的一章最为感动,让人悲从心生。

我们所不知道的“江 胡”,别等“以后慢慢知道”!

吴晓波写的《吴敬琏传》,再度用他在激荡三十年中所擅用的强大历史叙事手法,将47岁之后日渐成熟的吴敬琏教授以及他所经历的1978年后的历次重大改革、经济论战作了着重回顾。受顾准、孙冶芳学术及人格双重熏陶的吴教授,以“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深刻命题为自己研究开路,在86年全国经济改革低潮中就提出了经济改革整体设计,为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准备;在98年改革形势大好之时,就提出了“权贵资本主义离中国有多远”的问题,指出92年以后改革的主要危险并不一定来自保守力量,而在于社会变革中是否兼顾公平;在02年入世前景一片美好呼声中,就冷静指出利益博弈已经超越意识形态,成为观察政经走向第一指标,认为从80年代中期起就已经存在打着改革旗号实际支持建立权贵资本主义和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主张回到集权计划经济的左倾政策的两个极端(不经意联想想到我们可爱的温总理说的当前存在文革残余思潮,就一身小冷汗),还有在其后的重申建设法治国家,反对重工业化阶段论,在09危机中批评4万亿方案所经历的种种是非… “左列功名右列谤”,“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吴老也自有历史评价。重要的是,一直认为“生不立传”的我差点错过了这本书,这不仅会继续对吴老的毫不了解,更会继续对前20年“江湖”毫无所知。在面前,还有郑永年的《中国模式》,吴老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丁学良的《辩论中国模式》,但自愧为学不力,一直不敢翻看。或许我这些生长在“江湖”时代,享受改革红利的人,如果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往往也是最不了解、又最应该了解的话,还是从吴这书中先补补“江湖”两朝改革史,别等以后“慢慢知道”。如同顾准临终托遗时所说,要守世待时,但更要在“革命的低潮时,要为高潮来临做好准备”。在这个十年,娜拉又将怎么办?

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入门书

第一次读到关于经济方面的人物传记,让人不仅对中国改革开放近20年来的政策制定发展历程有所了解,更多的是对吴老本人的熟知。让我们对这位“吴市场”在改革中保持独立视角的精神萧然起敬。

真幕僚还是真学者

但凡对经济学有点关注的人,应该对“吴敬琏”三个字都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吴市场”。一方面,他身兼数职,既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又是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另一方面,他在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此外2000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评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吴敬琏在10位当选人中是唯一以学者身份入选,并获得了“年度人物”第一名的大奖。对这样一个被重重光环围绕的人,我们不禁会想知道他骨子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2010年2月份出版的《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以深沉犀利而又充满感情的笔触向我们回顾了吴敬琏先生经历的80载春秋,勾画了一个学者的思想演进与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位被人称做“政府幕僚”的真学者,一位被看做“帝王师”的公共知识分子。正如作者在开篇第一章中所言“人们对自己的出生、国家和时代别无选择,一切因果,其实就是命运而已。生命之绚丽或平淡,在很大程度上竟取决于环境和性格的造就。”“在现代文明史上,如果脱离了时代和国家的背景,任何一个人的经历都是苍白而没有意义的。”吴敬琏的一生亲历了一个国家渴望独立渴望富强的追梦过程,从依靠外援到独立发展,从选择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到发展过程中的分歧重重甚至挫折倒退。作者以一位主流经济学家的成长及中国经济理念的变革为明线,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是更能够打动我心的却是这段成长背后的学者精神传承以及一位知识分子在捍卫真理、面对人性时的勇气与坦诚。“老右派”顾准算是吴敬琏的第一位精神导师。他们一起被下放,一起参加劳动,一起争取看书交流的机会。在那个指黑为白的混乱年代,年过半百的顾准冒着雨点般袭来拳头仍然顽固地高昂着头,大喊“我就是不服!”;当初将自己撤职的人,现在被确认为“叛徒”,面对询问,他却坚决地说“不是”。顾准的正直与较真深深影响了吴敬琏的一生,是他以后治学道路上的宝贵财富。顾准临死前立下遗嘱,将遗稿传给了吴敬琏。如果说这算是一位思想家对另一位思想家的衣钵传承的话,那他的另一位精神导师孙冶方在这个方面可以说走得更远。在对孙冶方的批判中,年轻时的吴敬琏也当过“别人棋盘上的棋子”,为此他深感歉意。可是孙冶方回到经济研究所,刚下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观点” 。上头让他写检讨,他挥笔道:“个人恩怨我从不计较,理论上的是非一定要弄清楚,符合真理的观点一个也不放弃。”这二位学者的磊磊品格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影响了吴敬琏的一生。吴敬琏从为“商品经济”翻案到触破“市场经济”的窗户纸,逐渐实现经世济民并达到自己的声望巅峰,直至成为主流经济学家之后思想受困,在大家都认为一片大好的改革之路上发出“另类呼喊”,这时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战士”。这一切都源于学术精神的传承。这一路走来,他坚持自己“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重重压力下绝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冷静而坚定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功成名就后,他不会因为爱惜名声而谨言慎行,他用批判的眼光看穿中国股市上的“泡沫”,焦灼地担心中国经济改革伴生的寻租、腐败、既得利益集团以及用改革的为名行利益博弈之实等行为,他为富人呼吁、提醒社会“动不动向富人开枪,会导致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又指责部分富翁的造就是因为贪官污吏滥用手中权力,通过权力寻租,盗窃公共财产;他同情贫困群体,指出“收入的不平等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可是他又说“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就这样,自2005年后,吴敬琏将自己置于了三面夹击、两线作战的窘境当中。在“经济学家为谁代言”的质疑声中,他反对“春运票价不上浮”,反对城市征地“按市场价格补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一次次地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这位个性倔强的老人没有选择躲避或放弃,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那些担心。这位具有人文气质和道德勇气的经济学家接过了前辈的精神衣钵,用自己的赤诚之心,以及对真理对国家的热爱向所有的学者提倡一种风气,这就是学者应该秉持的原则“思想自由、学术独立”,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使得不同的意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个目标就是为了推进改革,为了建立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为了振兴中华。《吴敬琏传》是一幅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也是一代追求真理的学者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公共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还忧其君”的东方人文精神,看到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精神。在追名逐利迎合眼球的当今时代,这种“不识时务”追求真理的态度令人感叹。“政府幕僚”这个词不无贬义,但是今天我却用做褒义,这叫为政府说话为百姓办事,上通下达,有何不妥?吴敬琏,用自己的胆气丹心告诉我们,他不仅是真幕僚更是真学者。而我相信,这两者,看了《吴敬琏传》都会深有同感。

一个非经济学的思索

作为一个学了10多年经济学,目前还在继续学习着的学生,未曾想过理论经济学竟然也如此精彩和着力于现实。新中国至改革开放这些时期,我都未曾经历也无法想象。但看着这些经济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学派对中国发展集思广益而愈发钦佩。不过最让我感触深的是,关于二元思维和盲从心理。郎咸平,在我初接触经济学时最为钦佩的人。认为其才是真正的敢于说真话的经济学家。其余皆为政府口舌和资本买办。随着经历增加却发现并非如此。然而,媒体的操纵和导向,总有人不明所以的亲信其有些哗众取宠之言论,却对此并未进行推敲和思考。扩招的大学使得我国成为教育大国,然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甄别能力的大学生们培育了多少?可正是这些人,才是肩负起发展中国的重任。所谓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并未从教育体制上得到体现。我们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教育都还在追求着一种对与错的二元解答,这还需要极大的改善。无论是教育体制,亦或是教育模式。

三十年上层经济政策扫盲~

对于一个经济盲来说,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第一,三十年经济政策扫盲,特别是看完吴的《激荡三十年》《大败局》后,对那些生动的企业、企业家故事背后的上层经济决定背景有点了概念。第二,没研究过真实的吴敬琏,但觉得书中所塑造的吴敬琏形象的风骨是值得点赞的。从邓季惺一生跌宕看来,父母对子女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多么重要。吴敬琏长得十分像她,秀气小巧的鹅蛋脸,外表柔弱,内心倔强。我们眼中的明星般的吴敬琏,和母亲比起来竟然瞬间暗淡,失去了星光……因为他不是平地崛起,他在从父母高高的肩膀上站起的。好书不怕火炼随意翻看吴敬琏传,连作者是谁都没有先留意。本来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又是一部粗制滥造的时事人物传记。只是因为自己本就对吴敬琏实在一无所知,相信任何一本无论什么水平的传记对我而言都会有新知。但是读了一部分后,感觉不对劲了,因为稳扎稳打娓娓道出详实丰富的材料,清晰的逻辑,不俗的见的……文笔,史料,经济专业,人文情怀………各个方面都吸引了我。竟然从一个个人物的人生历程拎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近代而至当代的社会经济思潮缩影,甚至恢宏的全景展现。感觉分明可以和《激荡三十年》一起互衬,一是企业企业家史,一是政策经济理论史,两条线索,一形而上一形而下拧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立体景观……然后,去翻看作者,原来也是吴晓波!我有点得意忘形,自己对经济读物竟然也有点直觉,或者实情是因为我读过得太少,才一下子就能把仅读过的几本练习起来。无论如何我都非常高兴且近兴奋啦,毕竟这些经济人写的书于我并不完全是耳旁风呀,还是有点阅读感知哒………母亲的熏染邓季惺(1907—1995),四川奉节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曾任南京新民报社副经理,成都、重庆、南京、北平新民报社经理。建国后,她的报业帝国归属新中国,担任一些闲职,历任报社顾问、民政局长、顾问,政协委员、副主席等等balaba。邓季惺第一任丈夫、吴敬琏的生父吴竹似(1907-1931),江苏武进人。是新民晚报的创始人,他是一位追求“新闻自由”、“为民喉舌”的新闻界先驱。邓季惺第二任丈夫、吴敬琏的继父陈铭德(1897-1989),中国报业发行人。四川长寿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上海《新民晚报》,它的前身为《新民报》,陈铭德是其创始人之一,任社长、总经理,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新民晚报》顾问等。邓季惺,实在是个端庄娴静的女子,然而却不是一个传统的安于居家相夫教子的女子。她追求自我价值,生子后而坚持法律专业的学术,成为有名的大律师;她热衷社会活动,勇于突破国民党的阻碍,参加国会竞选。她是办报达人,《北京日报》、《新民晚报》……前身都曾只是她报业帝国中的一丢丢……恩师薪火相传书中特别反复提到顾准和孙冶方,两位专业和人生的导师,在吴敬琏人生轨迹中的重要影响。 顾准会计出身,但他是超脱出世的,他是一位在物质和肉体饱受折磨的年代,成功登陆精神世界的战士,将自己的理想放在希腊城邦和民主的研究上,然而他当时的境况连基本研究资料都无法获得,更像在做一种想象中的乌托邦研究。顾准一生凄皇,真正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妻子服毒自尽,5个孩子都与他断绝关系,以致在顾准弥留之际,孩子们都无法从悔恨中抬起头鼓起勇气去看望他。孙冶方,他是一个矛盾却依然令人敬佩的人。他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发现经济,但穷其一生去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流通等(?),以区别于资本主义,弥留之际终于醒悟自己在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带着巨大的痛苦和挫败离开这个世界。吴敬琏年轻的时候是个革命青年,连自己深爱的母亲和继父被批判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吴敬琏还带头批判孙冶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他和一个单位工作的顾准也不亲近,甚至也视顾准为右派反动份子,直到他和顾准一起被下放到一个地方,才开始有所接触。在顾准强大精神感染力的影响下,吴敬琏终于完成了精神的蜕变。顾准、孙冶方在吴敬琏的人生中扮演亦师亦友的重要角色,吴敬琏也是他们两位临终病床前的衣钵接续者,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把遗憾和不甘留给吴敬琏去继续。衣钵承接者吴敬琏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吴敬琏别称为“吴市场”,成为孙冶方市场论的坚定执行者和开拓卫士,他完善修订了孙冶方的市场经济论,以更彻底的姿态开疆拓土。他不自主却众望所归成为为经济界的良心,综合改革方案,法治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对中国一系列改革方案评价,觉得社会保障改革最失败。吴敬琏的形象完全符合大众想象,温和亲切,这位从小就肺结核缠身,上学都断断续续,到了晚年竟然格外矍铄,80岁还可以连上3个小时的课,默默祝福他!他不妥协,不畏惧权势和任何既得利益体。吴敬琏无意中颠覆了眼下大众网络对“专家”一词的调侃,那些平庸唯唯诺诺的“专家“实在是玷污了这个词原本的专业水平和公正科学气质。2001、2009股市,互联网泡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他每每成为黑袍预言家,这些不幸言中不是诅咒不是神话,而是铭记顾准的教导,认真观察研究这个社会,追求真理。人们评价他“对着领导的耳朵说话,脚却站在人民中间”。人文关怀在圈外 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不分专业,一个经济学顶级专家也有着超凡的社会责任意识,这在中国真是不可多得。在中国关心民生疾苦的人文学者的发声往往无力,他们不了解这个现代社会的知识,不了解经济和科技,他们疾呼的民生关怀显得孱弱无力。在中国那些经济学家中极少有致力于为社会为大众争取公正公平的,他们往往忙于凭借自己的经济知识和技能而谋求个人财富、或者为其利益集团中的人谋求更巨大的利益。而吴敬琏是一个受当代人爱戴的经济方面的专家,没有人将他推上领袖台,甚至他心心念之的大众也时或因无知因被诱导而误会他。他始终坦率坦承直言不讳,因为他无所忌讳,他不谋求私利,他对名利也无感。他可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挥斥方遒,但他的子女也无一人入商界去积累巨大个人财富。当初和他站在同一战壕的主张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战友,后来一些和他有了分歧甚至转到了他的对立面。他从一力主张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到被一些人视为改革开放的保守者,无辜成为经济新左派扬名立万的靶子;他本可以安然享受市场经济缔造者这一尊高的身份,但他始终不曾溺爱过中国市场经济这个他一手缔造的孩子,不曾为自己的利益而包庇忽视这个孩子的种种缺点。他坚守信念,发言献策,引导政府自身改革,其中的千辛万苦外人如何体会!

向灵魂干净的人的一次心灵致礼

《南方周末》是这样评价吴敬琏的——“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应先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 我以为,阅读和电影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因为同样一件作品,不同的人所领悟到的都各不相同。对于吴晓波的《吴敬琏传》,我觉得不仅仅是为吴敬琏一个人立了传,而是为一类人立了传。在这本书里,你一定会为顾准、孙冶方、吴敬琏等人的风骨所动容。吴晓波说,“在当今之世,像他这样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实在太少了”。不得不说,吴晓波用他的笔把顾准他们的气节写得是荡气回肠。“凡豪杰之士,往往反抗时代潮流,终身挫折而不悔,若一味揣摩风气,随人毁誉,还有什么学问的独立。”提起吴敬琏,他最显著的一个符号就是经济学家,而这本书,更让我们看到他的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符号,独立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而后者,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儒家的中庸之道经过文革便更加“大放光芒”,明哲保身成为社会的生存法则。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的人往往会有两个极端的结果,而国人向来是从思想到行动都是保守的。纵观全书,可以读到吴敬琏从青年时的激进,到怀疑自己和时代,再到和顾准在苦难中警醒和升华,最后是理性的批判和冷静的建言。简而言之,从抬头看天,到脚踏实地,最后再头脚同步。这其实是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全过程,不过很大部分人却是残缺的。身边总是有那么撮人是激进的,他们针砭时弊,他们嫉恶如仇,他们关注社会的动向,他们为正义摇旗呐喊,我也曾经这样过,在一定的时间段里,这是一个好现象。《孤独六讲》里提到,25岁之前不愤就是没出息,可是他后一句却是,25岁之后还愤也不会有多大建树。年轻气盛时,总是固执的,所以往往很难客观全面的看问题,而融入社会后,现实会让你反思自己的言行。吴晓波说,“哲人说,苦难是生命最大的财富,这句话其实因人而异。没有人会主动去追求和拥抱苦难,但是当它到来的时候,却会涤荡出不同的底色,有人消沉,有人麻木,有人背叛,有人随波逐流,也有人从此警醒和升华。”苦难或者挫折,成为人们的一个分水岭。进退既取决于本性,也取决于悟性。佛经里讲,要感激那些让你遭遇逆境的人或者环境,那样你也许会增长悟性和智慧。当你领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后,你才会脚踏实地去做学问或者做工作,并且开始对社会、对他人抱有一颗宽容之心。心敞开了,舞台自然就宽广了。晚年的吴敬琏,睿智而勇敢,“他同‘计划派’人士对阵作战,与一些学者激烈辩驳——有时候还包括多年的老朋友,在晚年,他与某些激进的网民‘势不两立’,在这些过程中,他并没有感到什么乐趣,甚至还因自己的反对态度而付出了代价。然而,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必需的。”他像个孤独的战士一样,为了自己的良心而直言不讳。《吴敬琏传》是吴晓波第一次为他人亲自立传,之所以选择吴敬琏,我想除了他自己说了在经济研究中多次与之“相遇”,“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等原因外,吴晓波也被他的独立人格、干净灵魂而深深吸引吧,书中的溢美之词都是不经意间的流露。这本书出来后,也颇有些争论,柳红的“辣”文,吴晓波的长篇回应,尽管我也觉得一本传记中应该不是只有一个人的声音,但是作为青年人来说,对于吴敬琏一类人的风骨气节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市场经济

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不仅需要市场,还需要人口,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两个要素,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市场经济通过一定的人口和市场使得我们的经济可以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是经济社会的基本法则。

《吴敬琏》一本80后可以感知的经济史

《吴敬琏》一本80后可以感知的经济史很多次在各类媒体上看到过这位老人的名字,也知道他是当代国内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但心中总怀着一种思想,那就是刚刚开始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人员都是土鳖而非国际化的。花时间读这本书还是因为看了吴晓波的基本著作后觉得吴敬琏值得研究,或许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之路。确实如此,他的一生贯穿我可以感触到的所有年代,所谓我可以感触到包括我自己记忆中以及我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告诉我他们经历过的,这些我是非常信以为真的,而再早之前只存在历史书中的古代我是没有多深的信任感的。真因如此,本书中很多细节我都能够体会,这加深了我对整部书的信任感,这是一本80后可以感知的经济史。中国经济发展之道路经历太多的挫折,之所以有如此频繁的起起伏伏,与中国之体制机制密不可分,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每个时代都不缺乏看清正确方向的人。从顾准、孙冶方到吴敬琏,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计划经济存在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之不可解,市场经济能够激发劳动积极性,但一开始谁也不可能预料到,市场经济需要作出的改革是如此之巨大,这是一条不可回头的道路,在改革的道路上,产生的官员腐败、国企垄断、道德败坏都是市场经济不完善之结果,恩格斯说过,资产阶级的每一个毛孔都留着无产阶级的鲜血,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同样存在,回头望去,多少产业工人遭受剥削、多少政府官员锒铛入狱、多少破产企业妻离子散。市场经济的原罪就是人性的原罪,如果你愿意相信人性恶的一面可以通过法律约束、道德教育等手段加以约束,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可以发扬光大,那么,你就应该相信市场经济可以通过法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规避恶的一面,充分发挥其激发经济活力、为每个人提供晋升机会等真善美的重要一面。计划经济完全建立在人的真善美之上,恰恰缺少了对人性恶的一面的承认和光明正大的约束,进而造成了真善美外表下的罪恶之源。由此,我又引发出,中国儒家文化总是倡导孝悌忠义礼义廉耻,缺少的恰恰是对人性罪恶一面的承认和接纳,进而缺少对罪恶的法律约束。对于从小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孩子,从来没有敢于面对自己人性中恶的一面,始终将自己包装成勤奋、谦虚、大公无私的人,缺乏对真实人性的基本认识,导致却无的自我定位和错误的自我认知,这将使得我们一生迷茫。

一般,有奉承之嫌

吴晓波最新的作品,但是可看性较低。 可能纯粹就是一名学者的回忆录之类的吧。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 我认为吴敬链的经济见解文章比他自身的传记,更有价值

历史的进程不可逆转

原来我们一直被粉饰的太平所蒙蔽着,中国在成长,决策者一样的,宽容些,孰能无过呢……最近在看易经的相关东西,感慨规律的强大,像被地心引力不断拉回那个轨道。本来觉得中国现在的政策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太过想当然了,缺乏对国情的考虑。不过看了这本书后却改观了不少,其实不只是现在呀,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摸索中成长。现在的我相信规律,相信历史的必然性,不论中间走多少弯路,最终,相信我们仍然能够回到应有的轨迹。

读吴敬琏不忘杨小凯

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也许因为吴敬琏和江平一样属于走在体制之前一小步的人,所以他会谈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结合和政治体制改革。但论深刻当属杨小凯先生有关经济发展和宪政制度的研究(学过法的人应该明白宪政改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他对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使我茅塞顿开。先意识形态,紧接宪政改革,再资本主义大发展所产生的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中国特色都是从未技开始向西方学习,所以当然就成为中国特色了。吴老仿佛总有几句话卡在喉咙口就是喊不出来,所以他是一个有良知的经济学家,但无法成为一个继往开来能为中国指一条明路之人,当然指出明路可能就要出国或者进去了。

当代的学者应该这样

读完整本书,让我更加了解这位智慧正直的学者。也许,比起其他关于吴老师的自传,吴晓波的显得有些不足,但是读完这本书却能让我们这些后辈感受到吴老师作为一个学者的崇高品质。他身上那种对学术的认真严谨是建立在为中国更好发展,普通大众更幸福生活的基础上。与这个浮躁自私,金钱利益的商业社会有格格不入,却是这个社会强烈需要的。我想,读吴敬琏传,不仅仅是让我们更加了解吴老师的风雨人生,更是能从他的一生中学习一些东西。而我想,他作为中国最重要经济学家或是学者的一袖清风及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便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致敬吴敬琏——读《吴敬琏传》

印象中,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经济学家的传记,此前,购买和阅读过《顾准的最后二十五年》。对于经济学,我颇有些兴趣,阅读也多有涉猎,不过,限于水平,只能是一些皮毛而已,完全不掌握、不理解这门学问的玄奥之处,除了约略知道些专业名词、经济现象之外,对其内里乾坤完全一无所知。曾经试图阅读昆曼的《经济学》教材,并且也坚持的不错,但因为从未有过这方面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专业基础,如今想来,也已大体忘记干净了。由此证明,学问这个事儿吧,要想做大做强,专业的基础训练和积累恐怕还是不可少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我阅读经济学家的传记。先前的阅读不仅让我知道了顾准,知道了这个“凭一己之力再次扛起了自由主义旗帜,为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挤出了一道‘门缝’”的伟大思想家(朱学勤语)。还让我知道了他临终托付的那个人——吴敬琏。提起吴敬琏,我想稍微关注时事的人都不会陌生,他最显著的一个符号就是经济学家。但凡对经济学有点关注的人,应该对“吴敬琏”三个字都不会陌生。一方面,他身兼数职,既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又是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另一方面,他在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此外2000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评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吴敬琏在10位当选人中是唯一以学者身份入选,并获得了“年度人物”第一名的大奖。对这样一个被重重光环围绕的人,我们不禁会想知道他骨子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建国之初,作为满怀革命激情的的热血青年,他怀着经世济民的报国热情,进入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在随后的20多年里,他们的青春与这个国家一起陷入混乱的漩涡。文革已降,47岁的吴敬琏焕发出无比活力,进入学术爆发期,他亲身经历并全力投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在其后的30多年里,更是以其独立思考、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气质和务实深邃的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也最受尊重的经济学家——或者更深层次的说是公共知识分子。而后者,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吴敬琏从为“商品经济”翻案到触破“市场经济”的窗户纸,逐渐实现经世济民并达到自己的声望巅峰,直至成为主流经济学家之后思想受困,在大家都认为一片大好的改革之路上发出“另类呼喊”,这时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战士”。这一切都源于学术精神的传承。一路走来,他坚持自己“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重重压力下绝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冷静而坚定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功成名就后,他不会因为爱惜名声而谨言慎行,他用批判的眼光看穿中国股市上的“泡沫”,焦灼地担心中国经济改革伴生的寻租、腐败、既得利益集团以及用改革的为名行利益博弈之实等行为,他为富人呼吁、提醒社会“动不动向富人开枪,会导致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又指责部分富翁的造就是因为贪官污吏滥用手中权力,通过权力寻租,盗窃公共财产;他同情贫困群体,指出“收入的不平等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可是他又说“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就这样,自2005年后,吴敬琏将自己置于了三面夹击、两线作战的窘境当中。在“经济学家为谁代言”的质疑声中,他反对“春运票价不上浮”,反对城市征地“按市场价格补偿”——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一次次地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这位个性倔强的老人没有选择躲避或放弃,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那些担心。 吴晓波先生用深沉犀利而又充满感情的笔触向我们回顾了吴敬琏先生经历的80载春秋,勾画了一个学者的思想演进与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位被人称做“政府幕僚”的真学者,一位被看做“帝王师”的公共知识分子。对于这部作品的缘起,他这样写道:在很多人看来,在中国当代的改革史上,吴敬琏是经济学家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达到他那个专业领域里可能达到的济世高度。而我之所以愿意投入这一工作,却不仅仅为此,在学术贡献之外,我更敬重的是那个自觉的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吴敬琏。在当今之世,像他那样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实在太少了。在吴晓波先生的这本书里,虽然写的是吴敬琏,但展现的,确是一个波澜壮阔、曲折动荡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中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也是一代追求真理的学者的缩影,他们抱怀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呕心沥血。顾准、孙冶方、薛暮桥、周叔莲、张卓元……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公共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还忧其君”的东方人文精神,看到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精神。

一部新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发展史

通过吴敬琏个人的成长历程,客观的讲述了新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了一个深刻的剖析,并最终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出路,就是建立法治的社会体制。文中客观阐述了既得利益者,改革中的利益分配的弱势群体,以及中国股市存在的根本问题,让我看的很过瘾!!!绝对值得一看的好书。

随笔传记

写在开篇:很少读传记一类的书,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最难评价的就是人!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可见评价一个活着的人则更为复杂。而且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和我说“内容及不真实”,弄的我不知道该相信文字还是传言……评价一个人之所以难,无外乎几个原因:首先是值得写个人传记的人都是些当权的大人物,或者是一些有能量的人物,所以批评的话总是会受到各种压力;再有就是传记所写的如果是一位健在的人物,那么多会采用自述的方式,加以其以往的文章和言论,或者找一些身边亲近的人回忆该人物的以往,而如果所写的人物依然故去,那么就只能靠文献和他人回忆了,真实性总会大打折扣。所以我想,读传记,抱着了解历史的过往的目的就好了,没有必要非去分析所谓的大是大非。让我们回到吴晓波写的这本《吴敬琏传》。我个人认为吴晓波是典型的编年体经济史作家,还是通俗版的,他写的东西并不深奥,只是按照年代平铺当时的时代背景,《激荡三十年》中是这样,这本《吴敬琏传》中依然是这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吴老绝对可以算是参与其中的人物,老人家在80年代以前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蛰伏状态,不断积累着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知道90年代,这才是吴老很幸运的站在了几位改革推动者身后,即通过自己的师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又没有过多的被卷入斗争当中。直到90年,吴老迎来了自己学术和理论的成熟期,开始直接上大天听,参与到了改革当中来。一度吴老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但是对于这个称谓我个人不敢苟同,因为良心之说是要看对象的,你对谁有良心?因为阴谋论的存在,我自认没有能力分辨到底吴老真正的思想,所以良心之说不能妄下定论。可是吴老的学术成就绝对是人人可见的,在中国这么一个可以说没有经济学家存在的国度里,一个肯于研究,善于分析,并且敢于说话的学者,我们是要尊敬的,因为不论阴谋也好,阳谋也罢,敢于亮明自己观点的人,他就已经站在了阳光之下,你可以去分析,去推敲他的逻辑,也可以反驳,甚至批判他的思想,但你要尊敬这个人。另外还想多说一点,读吴晓波的书,总觉得他非常反感老郎同志,当然我也觉得老郎同志有点经济学界投机者的样子,但是我依然认为我们可以批驳他的观点和理论,但不要轻易评价一个人,因为你留下的是文字,是可以影响后世的东西。

从理论到人格都应被学习的大师

姑且不管本书抄没抄,单就内容而言,但对一般性读者来说,本书绝对值得推荐。一则学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框架,二则学习做人与思考的方式。学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框架 吴老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设计者、谏言者和参与者。从他的经历、思想和与其他各方势力的辩论中,我们可以初窥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路径。1. 从计划经济过渡至市场经济2. 从粗放型经济发展至集约型经济3. 从人治社会改革至法治社会三个大的命题从来不乏争论,每个命题的实现过程都充满艰难险阻,且都还在进行过程中反复和深挖。我们也可以此为脉络,进一步深究、学习。命题1:此命题实则寻找中国的方向。经济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又或是各种结合的变体,是全球经济学中重要的争论焦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所适用的各不相同。命题2:此命题实则探究未来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方式。从劳动密集型为主,投资、出口为主要经济驱动力逐渐向以技术密集型,内需为主动力发展是近年来很响亮的提法。经济学(包括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中对此有很多种解释和说法。命题3:本命题实则讨论政府与民众的定位与界限。自由、平等、民主一直是法学家们探究的终极目标。人治与法治是相对的,而命题本身的提出也自然与目前国内政府过于强势,有凌驾于法律之上之嫌有关。学习做人和思考方式读人物传记,最重要的不是仰望这个人取得过多大的成就,不是探究他有多么厉害的祖辈,拥有多么大的资源优势,而是学习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学以致用,让自己内心更丰富和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吴老绝对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尤其在现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1.做人:现代社会里,到处充斥着两种人:一种人只对上不对下,对比自己有钱有权的人想方设法靠近、谄媚、秀下限,对比自己弱势的人毫无同情心,任意蔑视、践踏;还有一种人利用社会的不公带来的民众的仇富,似乎站在人民的一面,到处煽动、造谣,达到让自己出名、挣钱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舆论导向的偏激,宣扬“权力、金钱成功论”,另一方面则在于大众普遍的浮躁,读好书和思考能力普遍缺失。而本书中描绘的吴老,不畏强权、不惧流言、坚持认定的真理。这当然与他所处的位置有关,但他与多位领导人的据理力争,谏言书信,与多位经济学家及民众争论、澄清,不在乎名誉、在乎心中真理的细节还是不禁让人钦佩。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激进的斗士或反抗者,但至少应在内心留下一方净土,做由里及外皆充实的逍遥派。2.思考方式:独立思考绝不是把自己关在房间内开始运转大脑这么简单、易行,独立思考之前需要大量经验和丰富知识的积累。吴老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方法。比如从历史中纵向寻找经验,比如通过横向比较寻找较优方案,比如通过与优秀的人交流与碰撞产生新的想法。也只有不断通过积累和思考才能更加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心,才能向我自己认为的完人不断靠拢。

为谁说话

他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的良心,比之于他对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贡献,我更愿意认为他秉承了顾准的精神衣钵,坚守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职业操守。对于中国而言,重要的不是真理掌握在谁的手里,而是为谁说话。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步履维艰,冲破思想的障碍所付出的代价往往要比真理本身沉重的多,以至于很多时候呈现一种反复无常、甚至倒退的状态。

从经济学的良心到孤独战士

吴晓波这一本《吴敬琏传》是对吴敬琏老先生个人,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一生坎坷辉煌的概括。但同时也是对中国几十年经济史的一个横断面,透过这位执着追求真理的老人的经历,直到今日依稀能够感受到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起伏伏。不久前才拜读过《激荡三十年》,紧接着读到《吴敬琏传》,不难感受到作者的一脉相承。深切觉得,这两部书采取了不同的角度---一个从国家自上而下的宏观解构,另外一个是以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进退---但都折射了距我经历不久的那个年代的命运跌宕。不过若谈谈对这本书的感受,还是想从最后一部分谈起。作者对最后的篇幅拟定为“孤独战士”,其中略带悲壮的味道不言而喻。这当然是对吴老先生奋斗一生,最后仍然秉持原则不肯屈从潮流的高度肯定,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眼下时代的一种批判的评价。从"经济学界的良心"到"孤独战士",吴敬琏的立场是没有变的,变得是舆论的态度。名曰“孤独”,自然有曲高和寡的原因,但我想更多的是时代的浑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时候不表达立场便是倒退,而一旦表达了与舆论方向不一致的声音,其所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我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即在当下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式面前,我所了解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因而我只能有感而发的谈谈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触,而不敢妄谈更多的是非之争。正如吴敬琏在面对郎咸平质疑侵吞国有资产的论战中所表达的谨慎态度,作为学者,没有调查研究,怎么好发表评论看法呢。我当然也就只能谈几点感性认识了。第一点谈谈对侵吞国有资产和否定改革开放的想法。类似的言论之前论坛屡见不鲜,书中的观点首先肯定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是存在的,并分析原因是法治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配套造成的。过多的行政干预和人治造成了大量的“寻租”“造租”空间,从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文章认为这造成了舆论将社会不公的责任推到了改革开放上。这里对我观念起到启发作用的是一部分“新左派”利用舆论,鼓吹文革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所谓公平。而文章认为这事实上在保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同时,扼杀了体制外的市场经济和机会平等,结果当然还是普通民众埋单。这段分析放在现在,其现实意义仍然振聋发聩。其描述的场景与红色重庆的模式如此相似,我不敢说这就是重庆模式的内在逻辑,但对于今年发生的种种支持与反对的言论,我忽然间有种豁然的感觉。不论支持与反对,背后的立场与偏见似乎就清晰起来。第二点想谈谈关于舆论本身的看法。我曾经对互联网之于社会演变的作用深信不疑。正如很多人告诉我的,我也这样告诉自己和别人。互联网的时代是平民化的时代,很多权利的垄断腐败源于信息的垄断和不对称,而互联网能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点。但正如书中一再提到鲁迅的那个经典问题--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互联网带来信息自由之后怎么办呢?吴敬琏的各种经历和言论并没有涉及到互联网,但他在公众视野中的起落却反映着舆论的不理智与反复。信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广度传播,但吊诡的是人们从信息极度短缺的时代跨入信息时代时,媒介强大了,但人自身对信息的解读能力似乎并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至少不在一个量级上。实际的情况是舆论即便不为传统媒体所引导,但却还是陷入了深深的无序状态。我想微博的谣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进一步的思考是,即便我们拥有像吴敬琏这样有“良心”的学者,对舆论的引导又有多大作用呢?因为真相往往不那么好看,舆论在通常情况下像个近视眼,即便“孤独战士”也只能奔走呼嚎吧。这些破碎的想法似乎离题有些远,称不上个书评,而且到处都是主观的痕迹,但却是我读书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这可能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吧。

在这里读懂中国

曾经读过一本介绍顾准的“拆下肋骨当火把“,很受感动,连同吴老,这些人都是中国知识界、经济界的先驱、脊梁、泰斗,在这里也都懂了中国。

改良主义的吴敬琏晚年依旧姗姗而行

新左派反对改革,意图重回计划经济老路;贫困阶层抗议分配不均,仇富仇腐反对改革;权贵和垄断利益集团利用民族民粹阻挡改革,维持现状。孤独的改良主义者吴敬琏先生在晚年依旧纤尘不染追究真理并且敢于直言,姗姗而行的是他和真理吗?这条未来的改革之路,谁能真正破云开雾,一览无遗呢?


 吴敬琏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