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穷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致穷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04478726
作者:孙骁骥
页数:292页

章节摘录

众所周知,股票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预期的左右,而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又往往是依靠相关信息来判断。谁更快地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谁在股票市场中占得了先机。所谓信息,某种程度上就是关于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一位学者曾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1980年到1989年间正式立案的三百余起内幕交易犯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她发现,在有内幕交易进行的交易日里,股票持有者的收益回报会比信息向大众公布后的交易日里高出很多。换言之,内幕交易确实让一部分人赚到了额外的金钱,不过,这群人永远不可能是股票市场里彻底与“内幕”绝缘的普通投资者。也难怪连上海证交所大门外扫地的大妈也时常冒充股界人士,逢人便称自己有最新内幕消息。个中道理不难理解,因为股票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允许作弊的赌博,若有内线情报,扫地大妈亦为证券专家。身在“圈里”还是在“圈外”,这对于我们的股市来说无异于一张准入证。 这或许足以解释,为何在某些时候明知股市的黑幕和阴谋在上演,人们仍然会奋不顾身地纵身从“圈外”跳进他们臆想中的“圈里”,加入到这场“群魔乱舞”的股市嘉年华。尤其当全民陷入疯狂,人人都渴望一夜暴富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就更加屡见不鲜。投资者们集体行动的逻辑源于一种从众的心理基础。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论述股票价格波动时,曾用“选美理论”来比喻投资者的集体行为。简言之,如果在一场选美比赛中,获胜标准由观众投给候选人的票数而定,并且投票给最终冠军的观众都可以得到大奖,那么,人们为了获得奖品,并不会投票给自己认为最漂亮的女性,而会投票给他认为多数人都会选的那位女性。这样的策略完全是出于权宜之计,至于最后选出来的冠军到底是不是真美女,反而无关紧要了。 把票投给并非真美女的参赛者,如此诞生出来的选美皇后,头上顶着的就不再是金子打造的皇冠,而是一顶泡沫皇冠。同理,投资者并不会单纯地购买自己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股票,而往往会购买他认为大多数人都看好、都会购买的股票。因为股票的涨跌决定于整个市场的预期,而不是个人预期。当股市内外的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内幕交易频繁进行的时候,人们的市场行为就更容易被这样的心理所左右。在博傻理论的作用下,投资者们追涨杀跌,“合谋”把股价炒得老高,根本不顾股票是否如实地反映出自身的价值。如此,市场最终向人们隆重推出的,很可能并非真正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股票,而是一堆金融泡沫。天真的投资者们信任南海公司和密西西比公司等具有政治背景的公司,实质上表现出的是他们对国家、政府的信任。但可恶的是,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业恰恰利用了人们这种廉价的信任、盲从与贪婪,通过公然的欺骗行径掠夺投资者的财富,从而让自己成为最后的获益者。并且,他们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这一切均是为了国家债务或者说“国家利益”。不难看出,南海泡沫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与癫狂酿成的灾难,实则是政府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导演的经济阴谋,而在阴谋背后作祟的,是根深蒂固的重商主义思维。重商主义思维强调国家垄断出口贸易,因此,为了争夺海外贸易权,欧洲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十分频繁,战争形成的巨额负债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偿债,公债被不受监管的政府和国有企业转移到资本市场,造成了金融泡沫的泛滥,短暂的繁荣假象后,泡沫的破灭最终对经济产生了毁灭性打击,从而带来了贫穷……沿着重商主义的思维,我们清晰地梳理出了这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前言

说不完的南海泡沫   有人类社会,就有投机活动。不过投机活动几乎全民卷入,并给社会带来重大灾难,还是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最早的大规模投机活动是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最早的大规模金融投机则是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从那以后,投机活动不断花样翻新,但实质并没有变。因此,南海泡沫成为许多人研究的对象,所出的著作,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不过,读了孙骁骥先生写的《致穷》,觉得仍然由许多新特点,值得一看。首先,这本书是通俗的、有趣的,适于所有人阅读。写这类著作,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研究性的专著,严肃而认真。这种书学术意义是重要的,但离普通读者远了一点。另一种是通俗的,所有人都可以读。许多学者不屑于写这类书,但我觉得,这两类书都不可少,各有自己的读者群与目的。这本《致穷》,让一般读者可以读懂,还很有趣,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应该畅销。其次,这本书不是就事论事,只讲南海泡沫,而是写出了它的大背景,即当时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出现南海泡沫的原因。对这一段经济史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获益。过去的不少类似著作,集中于南海泡沫本身,而忽略了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这本书改变了这种写法,更有可读性。作者孙骁骥先生是一位80后的海归学者。他的研究是扎实的,但表述是平民式的。有这样的新一代学者出现,我感到十分高兴,写几句读后感作为序言。梁小民,2012.7.18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是通俗的、有趣的,适于所有人阅读。作者孙骁骥先生是一位80后的海归学者。他的研究是扎实的,但表述是平民式的。有这样的新一代学者出现,我感到十分高兴。——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通俗经济读物的写作并不容易,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ing”,即趣味性(interesting)、娱乐性(entertaining)以及思想上的激发性(provoking)。我想,读者会和我一样认为此书做到了这三点。——台湾经济史学家 赖建诚历史上数次股市泡沫,都有两个铁定的经济因素:政府层面的货币国家化超发政策,国有企业或者是与政府密不可分的垄断企业。经济史反复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政府甚至比消费者更加短视。如何渡过骇人的危机,南海泡沫的教训,可资借鉴。——财经作家  苏小和

内容概要

孙骁骥,1984年生于重庆,新锐青年学者。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现供职于媒体,从事新闻业之余研读政治经济史。著有《英国议会往事》等书,为《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新民周刊》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撰写有关英国时政、文化的专栏与书评。

书籍目录

引言    回望18世纪的英国股市
第一章 股票市场在英国的兴起
——报纸、咖啡馆与公共空间的形成
第二章 杀人犯、赌徒与经济学家
——约翰•劳其人其事
第三章 一场战争打出一家公司
——南海公司背后的政治与军事角力
第四章 债务问题让国王头疼
——乔治一世时期的英国经济与公债
第五章 来自巴黎的金融炼金术
——纸币系统开始在法国运转
第六章 拿什么“拯救”英国经济
——“南海计划”在议会的通过
第七章 投资的激情与消费的疯狂
——“繁荣”背后的非理性行为
第八章 股市最后的泡沫
——从股市崩盘到对南海公司的审判
第九章 1720年大崩盘
——从股市崩盘到对南海公司的审判
第十章 泡沫之后
——泡沫经济的历史依然在延续
结语 从致富到致穷

编辑推荐

《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是关于1720年英国南海金融泡沫的故事,笔法通俗,条理清晰,将1720年英国股市经济大崩盘的来龙去脉叙述得引人入胜,如关键人物约翰·劳倍受贵妇亲睐,牛顿也炒股失败等等,故事性和可读性强。 作者长期研究与英国有关的政治经济史,本书在通俗易读的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论证谨严,附有详细的引文注释,兼具可靠的学术性。

作者简介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 作序
★台湾经济史学家赖建诚、著名财经作家苏小和 推荐
《致穷》:泡沫经济时代的醒世恒言
政府和国企是如何让百姓一夜赤贫的?
1720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南海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史上最早的重大金融泡沫事件之一。本书即以这一金融泡沫为中心,以细致晓畅的 笔触,讲述英国南海公司与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成立、繁荣和崩溃的故事,并对隐藏在股市泡沫背后的国家金融和政治的联手合谋作出了细致分析:南海泡沫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和疯狂酿成的灾难,实则是在重商主义思想支配下,政府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推演的经济骗局。
1720年股市大崩盘的故事,在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警醒的意义。

图书封面


 致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拿到《致穷》半个月了,今天得写点什么----答应过要写的,这就是信任、信心和信用,我觉得这也是本书的三个关键词。这是一本谈1720年英国南海金融泡沫的书,被定义为历史类。但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这样,经济、金融、政治都可以为它贴上标签,因为至少让我这个从未读过经济、金融类书籍的人好像懂得了这方面的一些因果。这是作者的功力,娓娓道来,浅入浅出,把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内容写的引人入胜,又让我不至于将它当成一个故事。在我读过它之后,仍然感到惊心动魄。所以我读它从有点怕、眼前一亮、期待、迫不及待、一鼓作气。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1720年英国伦敦南海公司股票由暴涨到暴跌,导致通货膨胀,引发金融泡沫。贵族、中产阶级、平头百姓一夜之间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到一无所有。这些前一天还在庆幸自己混入上流社会、正在炫着富的人们,此刻绝望无比、后悔难当。王室成员、议员大部分却早已经脱身,赚的金盆满钵。并不奇怪,这个打着为国家服务旗号的国有股份公司南海公司,董事会和大股东基本都是政府的或者与政府勾勾搭搭的人,甚至是国王。所以股票的行情和形势,参股的内部人士一清二楚。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接连的战争,让英国政府背负了大量的公债,而经过瘟疫和大火的伦敦城经济更是不景气,战争获得的殖民地贸易活动由于受到法国、西班牙的牵制,发展的不乐观。其时整个欧洲的经济也都是在阴霾之中。一个名叫约翰·劳的苏格兰人在法国将他的金融理论和体系发挥的淋漓尽致。眼红的英国人十分羡慕,又担心与英国有过节的约翰·劳轻而易举的捣毁英国的金融,但是南海公司还是通过用变相贿赂“股票换选票”的方式,实现了在伦敦施行约翰·劳金融理论和体系。英国政府直接将公债以很低的利率卖给南海公司,公司则用股份作为支付公债的手段,既解决了南海公司融资,同时也解决了政府还债的难题。英国政府不仅甩掉了包袱,还从一穷二白变的“不差钱”。对政府的信任、通过渐渐兴起的媒体和股票经纪人的巧舌如簧,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南海公司的股票,越来越疯狂,人们越来越有信心,使得股价被炒的老高。一时间,各种股份公司纷纷成立许多公司老板们模仿南海公司的手段收到了成效,欺骗的行径就已经在蔓延开来,“前脚收钱,后脚走人”的情况屡见不鲜。《泡沫法案》就此诞生了,看起来法案是为了遏制泛滥的泡沫股份公司,实际上在通过的过程中,既是股民又是南海公司“老熟人”组成的法案委员会就难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了,俨然成为南海公司的利益代表。从此南海公司垄断了伦敦的股票市场。大量公司被取缔的现实让一部分伦敦人对股份公司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前不久被其他泡沫股份骗过的或听说过被骗的股民开始股票兑现。政府开始通过一系列手段试图阻止股票下跌,但当人们不吃这一套的时候,股票跌至谷底,当股票兑现大于买进股票时,经济平衡被打破,七彩肥皂泡终于被戳破,美丽的金融梦想幻灭成泡沫。而此时,在法国,也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就是密西西比泡沫。在荷兰,发生着荷兰东印度公司泡沫。影响着英法两个国家的约翰·劳的金融理论和体系彻底失败!这看似是两个公司、一个人的失败,却逃脱不了必然的命运。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说:“我们零售的是理智,批发的是疯狂。”“在小事上理智而冷静,在面对大事时却像个疯子在赌博。” 到底是什么让人们被金钱诱惑,理性被疯狂战胜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战争不断,生活匮乏,民主缺乏,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也就很自然而然了。银行、股票等的本意是将人们的闲钱利用再投资,但是制度不完善让人们抱着巨大的幻想。 看起来,似乎是像赌博一样,人们自私、贪婪,抱着投机的心里,将自己的贫富寄托在“运气”上,甚至变卖家产来疯投!但是真的是盲目跟风吗?与法国的情况类似,南海公司从建立、运营、发展直至终结,无时无刻不存在政府的影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得政府不断插手其中,一方面违背市场规律,束缚了自由贸易的放开,另一方面政府又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财政难题,就只想到从百姓身上下手了。看过一幅漫画,一个人从河里钓上鱼,放进鱼篓力,被对岸的另一个人通过更长的鱼钩直接从鱼篓里又钓走了。很是形象!那就难免了,俗话说:大热大死。有了庄家的操纵,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像现在的足球博彩一样。没有健全的制度,没有监管的力度,再科学的理论和体系都是浮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说致穷了,致命都是小意思了。政府权力的放大、公司特权的放大,而人们权利即被最小化,甚至被消磨。政府建立在群众的信任、信心之上的,人们建立在政府的信用之上的,这两个建立之上全部消失的时候,你还能指望成功实现梦想么?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政府建立在群众信任、信心之上的信用变成无信时,人们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也就很正常了。直到现在,经济危机、金融泡沫仍然会发生,最近的一次到现在也不过年把。他们说这是难题。实际上,我们总能或多或少的看到南海泡沫的影子!希望南海泡沫的警示能让所有人和机构谨慎起来!信用和信心、信任,哪个更重要?怎么个排序?怎么个因果?我想大家心里都很了然!希望世界平和!想起一首歌,唱到: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可是,内心的平安,谁能给我们?
  •     文/严杰夫作为“前央行时代”最重要的金融泡沫之一——南海事件,它与几乎同时在法国发生的“密西西比号泡沫”,可以被看做是金融泡沫的鼻祖。此后,金融史上所经历的历次重大泡沫,可以说均有这两起事件的影子。为此,回头再来重温这两桩“金融泡沫”的历史,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下依旧在延续的阴霾,就有极大的价值。孙骁骥的《致穷》一书正是通俗却全景地展现了“南海泡沫”的始末。想要梳理“南海泡沫”的发生,自然就无法不去观察当时英国乃至于欧洲大陆的社会氛围。作者在第一章中叙述的伦敦股票市场的兴起,正是“南海泡沫”发生的时代背景。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市场之一,伦敦股市在诞生之初,就有极其浓郁的投机气氛。它与当时英国政府扶持的彩票产业、远洋殖民产业等一起,都明显带有资本主义初期所普遍具有的对于财富的渴慕和贪婪。作者在书中如此描绘那个时代:“数不胜数的股份公司和遍及咖啡馆的股票掮客构成了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想象”。从这个时代背景来看,“南海泡沫”的成形和爆发,背后的两大推手其实就是股票市场的早期繁荣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产业的发展。在成立之初,南海公司的目标就是想要瓜分“日不落帝国”尚未染指的南美洲资源。西班牙等欧洲“旧世界”国家在南美洲攫取的大量金银贵金属,早已让英国这个“欧洲新贵”分外眼红,南海公司则妄图借此渠道成为帝国的第二个“东印度公司”。事实上,如果让现代人来评估,一个仅靠殖民拓展为主营的企业,即使它掌握了再多的政府资源,大多数人都会明白投资这样的公司拥有太大的风险。但是,作为当时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帝国,英国人已经在殖民扩张中尝惯甜头,他们的习惯性思维认为,殖民拓展就是一桩一本万利的生意。于是政府的支持、南美洲丰饶的资源、再加上股票经纪人的巧舌如簧,南海公司的股票会在新生的伦敦股市上变得炙手可热,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获取对外殖民的特许证,南海公司通过利益交换,获得了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议会中诸多议员的支持。但在这种官商勾结的背景下,这个新的殖民公司在未真正开启事业之前,就已承担了大量的帝国债务,还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股份用于贿赂。南海公司的经营性质已然逐渐变味,它实际上成为用来剥离政府财政债务的机构。政治势力的介入,让南海公司的“事业”成为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赌局!正如经济史家彼得·加伯在提到南海泡沫时所评论的那样,它实际上“是由政府高层官员发起和协助的场面壮观的宏观经济阴谋”。参与过股票投资的读者恐怕都知道,最容易受到市场追捧的股票通常都有宏大的目标、美好的故事、看似正规的治理结构,以及表面坚挺的后台保障。陷于事件中心的南海公司当时恰恰就集这些“特色”于一身。所以,即使放到今天,这样的一家公司也难保不受到市场的热炒。这样来看,对于当下,“南海泡沫”的反思就有了直接的现实意义。诚然,如作者在结语中总结的那样,“腐败的政府、愚蠢的投资者以及庞大的公共债务”是引发南海泡沫的三大因素。但问题在于,今天的投资者恐怕并不比三百年前更加聪明,不需要去再造一个新的“南海公司”才能实现剥离。那么,我们当下的投资市场,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抵御来自政府的影响。现今,各国政府尽管无法直接参与股票市场投资,但它们仍能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国有企业乃至于舆论宣传工具,来对市场施加间接的影响。发生在本世纪的两大泡沫,究其根本仍然是政府政策失当酿成的大祸,而在这些“疏忽”背后恐怕就有太多外人所不知道的利益纠葛。就拿“次贷危机”来说,表面上看,次贷泡沫的产生和破灭,是在于贷款和债券市场疏于监管,但谁又知道风暴的背后没有政府官员的私利在作祟呢?毕竟,地球人都知道,包销了大量次贷产品的高盛、雷曼等投行,与联邦政府和参议院大多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关系。这种背后的秘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恐怕永远也无从获悉。这其实就回答了《致穷》的作者在引言中提出的“内幕交易究竟好不好”的问题。实际上,内幕交易对于投资市场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金融产品的信息不够充分,从而损害交易公平,并可能最终导致泡沫的再度爆发。如果市场中的信息能够足够透明,那么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也无法将一个内里腐烂的产品包装鲜亮后就高价卖给其他投资者。所以,在西方经济理论中,信息足够透明是一个有效市场成立的先决条件之一。然而,现实中,我们不可能遇到一个信息绝对透明的市场。尤其是在“南海泡沫”爆发300年后,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早就长成了一头巨大的怪兽。但谁都没法保证这头怪兽的内心,会如迪斯尼童话里的那头怪兽那样纯净。不过,即使如此,在对待股票市场的立场上,笔者仍与《致穷》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毕竟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缺少了股票市场,就无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南海泡沫”及其后的历次金融泡沫,其实一直都在讲述着同样一个道理:不要盲目相信利益相关方的宣传,更不要拿它们来当做投资决策的参考!《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定价:35.80元
  •     我基本不懂经济学和股票的运作机理,但这本书的确看下去了,并且有些毛骨悚然。这不是本借古讽今之书,而是在讲一个循环。遥想当年随便按照资深业内人士指挥抱着存钱的心理被套,又抱着丢钱的心理永不割肉,最后借嘲笑“屹立于48元之巅”买入中石油的哥哥自慰,这基本上就是一部微缩版的“致穷史”。全书围绕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展开,前因后果和过程中各种人群的表现俱得到展示,的确比教学书籍上干巴巴的几段来得过瘾。这个切入点妙在据今不近亦不远,300年的长度避免了过多熟悉的外部事件干扰叙述,而当日大英帝国的政治与股票市场成熟度大致于今日壮年的我国相差不多。政府作局和内幕交易之事不赘,书中交待极清。读罢全书感到个体被卷入大时代狂热致穷的遭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信息之不对等,包括来源、获取时机、分析能力、处置措施等多方面的不对等,这是永远不会被克服的问题——在一个市场成熟政治民主的国家是不是情况会好一些?就个体而言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社会财富激增无望的情况下共同富裕的乌托邦是不会出现的,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延缓群众过分了解真相并及时应对的机器,这种拖延对于统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当然这种规则一旦用于股票市场,后果就是全民为国家的经济决策失误买单。二是几乎不可抑制的盲目乐观与从众心理。乌合之众的概念就由此而来。具体到股票市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够捞到最后那块木板在溺亡前上岸,结果赖在水底的亡灵需要更多的陪伴者。宗教与追逐利益的狂热有时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借助信仰的排他性,另一个依靠难以摆脱的人性弱点支撑。不足之处在于某些材料和情节显得过多且重复,似可再做取舍,并更多地引入同时代看似不相关实则牵扯不清的大事件引发读者的考据兴致。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帮朋友买的,双11,300-150哦
  •     门外汉专用
  •     说实话这个书章节写的过于冗长了。 但通俗易懂的文风却不实为一本大众的经济读物。 副标题政府和国企是如何让百姓一夜赤贫的起的再恰当不过,当政府把经济单纯的寄托于虚拟经济之上,那么不理性和投机行为便会在政府和国民之中大量繁衍,最后造成的泡沫是毁灭性的。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帮助实体经济的发展的手段的,也是国民投身于经济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便是不再可依赖了,南海公司便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纵观现代股民的大部分短线行为,理解为投机并无不可,之所以这种投机并没有给社会造成成大的影响,一来是因为散户所持有的比重很低,二来是这种短线的行为现在有更加趋短的趋势。这导致大部分人不可能永远在短线中获利,投机如同买彩票,最终获利的还是大庄家。 普通国民如何参与经济生活……
  •     好!读!
  •     深入浅出地描写了一段经济史,很生动,不懂经济学的人也能明白
  •     读史可以明智。
  •     作者的叙述能力超一流。把一些原本枯燥的18世纪英国的金融史、政治史讲得跌宕起伏。
  •     一本很扎实的书
  •     把几百年前的南海金融泡沫所处的时代背景十分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用很平民化的语言分析了这场影响范围广泛的金融泡沫(连同密西西比泡沫),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太愿意看到的现实:人类的欲望以及贪婪,会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对金钱疯狂的追逐游戏中,制造出虚假的经济繁荣景象,最终也将会一次次因为泡沫破灭让经济受到重创,价值被蒸发。
  •     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     我一个学经济出身的读了这本书都觉得很带劲,整个事件发生的大背景都描述得生动具体,事件的发生过程也是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作者的语言风格流畅自然,很少有财经作者能达到这种水平的。
  •     泡沫经济时代的醒世恒言
  •     300年前发生的股市大崩盘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借鉴,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目前的股市是全世界最不正常的股市,随时都有这种可能。
  •     年轻有为啊,政府才能带来巨大的泡沫
  •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动的轨迹,却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
  •     很一般,相当一般
  •     讲金融泡沫的
  •     十分有趣
  •     很棒。不难读。被普及了。但是对金融市场确实还是不是很惨透
  •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亏了这群文化人了,天天变着法子说真相,特别是总结,说的一针见血
  •     《致穷》是一本详尽描述南海泡沫事件的书
  •     还没开始看 应该还不错
  •     编辑生涯的第一本书。对于经济史没有任何基础,看起来也觉得颇有趣味。讲述的是1720年英国南海金融泡沫的前后左右、上下四方的故事,以及背后所隐藏的真相:表面上是投资者的贪婪和疯狂酿成的灾难,实际是政府为转嫁债务,与企业利用市场的不完善联手推演的经济骗局。
  •     世界三大投机事件之一的详细经过,可以了解一下历史
  •     还原细节,旁征博引,结构清晰,文字流畅。尤其是用词非常优雅,个别地方很有画面感。三个晚上就可以就可以读完的金融危机断代史。非常好的阅读体验。找了半天也不知道作者是干什么工作的。
  •     虽然没有亲历南海危机,但是我也曾经经历过07,08年的股市全面下跌,所以对于书籍的描写我还是很认同的,感谢作者翔实的描述,对于小白还是很有惊醒作用的
  •     金融历史著作
  •     书的内容很不错,通俗易懂,推荐
  •     南海泡沫事件
  •     写出了当时英法等国的金融泡沫带给人们的狂热及接踵而至的灾难,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但是!叙事节奏把握得实在太差,内文拖沓得要命,本来100页足可写得清晰明了,非要扩充至280多页——当然,如果作者是想把书搞得厚一点、圈的钱多一些,我就能理解了。
  •     所谓公平和制度原来也是文人的把戏
  •     已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为主线条,已欧洲主要几个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为线索,已17、18世纪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这次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内容更象是一步传记,文体又具有小说的笔锋扣人扣人心弦,作者笔锋华丽,叙述行云流水
  •     文笔不错,读起来轻松连贯。
  •     虽然是经济学作品。但是展现了18世纪上半叶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工商帝国的方方面面,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     书写的匮乏最直观表现在体例上,比如《万历十五年》、《潜规则》之后,我们很难在大陆发现新的写作架构,但这并不伤大雅,比如不会因为《史记》的出色而否认《汉书》、《新五代史》的价值。《致穷》之于《伟大的博弈》应该即作是观。
  •      大部分历史性的书籍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读后容易忘前,支线穿插太多。本书也算是呀。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腐败的政府+愚蠢的投资者+庞大的公共债务+重商主义。“市场的监管者如何变成了一位市场的操纵者?”
  •     引发我们很多思考
  •     也还不错,印刷可以。
  •     自从纸币的发明,人们被逼着去做投资,否则财产将被通胀蚕食。在这场屠戮面前,草根要多想想政府,多想想大企业,了解他们要干什么,才能保护自己。
  •     作者这么年轻就写出不错的经济史作品 过去常看他的博客。飞机误点真是漫长。
  •     铁葫芦图书出品,必是精品。
  •     想投机致富的必读啊,小心点,哈哈
  •     : F835.619/1477
  •     致富?致穷!从另一面和历史告诉你我金融泡沫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始末,独树一帜,观点新颖,值得玩味,参考
  •     人性贪婪,古今中外没什么区别。三星和四星之间,中国作者,鼓励一下。
  •     好看 真好看 非得要10个字
  •     没有实体价值的虚拟价格必将反噬,譬如前不久火热的比特币一般。
  •     权贵者致富的市场,也是普通人致穷的市场。
  •     厕所读本,
  •     这几天正在看,不错!
  •     算是通俗易懂,讲了个故事
  •     文笔非常流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